《吾国与吾民》中创造性翻译现象探析_第1页
《吾国与吾民》中创造性翻译现象探析_第2页
《吾国与吾民》中创造性翻译现象探析_第3页
《吾国与吾民》中创造性翻译现象探析_第4页
《吾国与吾民》中创造性翻译现象探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吾国与吾民》中创造性翻译现象探析摘要:中国文化走出去既要彰显文化的独特性又要使其融入世界多元文化体系中,以求同存异,和谐发展。林语堂早在20世纪初亦有如此先明之举,他力排众议地以中译外和异语写作的方式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文章通过分析林语堂文化外宣作品《吾国与吾民》中的创造性翻译案例,发现在对待文化传播和中译外问题上,林语堂以其独特的文化态度,从一个广阔的国际视野,来对中国文化信息进行创造性翻译,充分发挥了其作为译者的主体性,也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娴熟的双语能力和灵活的创造性翻译手法。关键词:林语堂;创造性翻译;文化传播;走出去;引言截至目前,虽然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已取得了较满意的成绩,但国外人对中国的了解大多还拘泥于一些实物形式,比如中医养生、中国菜、中国服饰等产品。然而,中国人的传统思想、精神面貌、生活状态等非物质形式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更需要为世人所了解。翻译作为文化沟通的桥梁,在文化“走出去”战略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翻译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不过,除了翻译之外,异语写作也不失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效方式。由于这种方式对文化传播者或译者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因此,异语创作的作品并不多见。正因如此,林语堂(以下简称“林”)先生的异语创作才显得独特而可贵。早在20世纪初期,林就具有与众不同的文化态度和文化观念,他力排众议地以英语创作的方式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堪称近百年来对外‘输出’中国文化最成功的人物”[1].他凭借深厚的中西文化底蕴和娴熟的英汉双语能力创作了举世闻名的文化外宣作品《吾国与吾民》,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此着作中,林对中国文化典故的博引和异语转换是其创造性翻译手法和独特文化态度的完美呈现。本文从中国文化“走出去”视角,深入探讨林《吾国与吾民》中创造性翻译现象,以期对我国当前文化外宣翻译起到警戒和借鉴的作用。一、创造性翻译和林语堂翻译的文化态度由于语言结构的不同、文化的差异、翻译目的、赞助者以及译者自身观念等因素,翻译活动绝不是饭后轻松惬意的花园漫步,稍有不慎,就会闹出笑话和引起误解,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可以说:“翻译很可能是宇宙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人类最复杂的一类活动”.[2](3)文化是一个既综合又抽象的概念,它是一种意识形态,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生活面貌、地域风情、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方面面。有关一个地区的文化,人们通常看到的仅仅是冰山一角,大部分文化是被隐藏在水面之下的,需要人们进一步去探寻和体会。由于文化的异域性和独特性,涉及文化的翻译尤为翻译中的一大难题,不可译现象随处可见。那么,对待不可译而又不得不译的文化信息,译者应如何处理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将要探寻的问题。(一)创造性翻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要执行人,某种程度上享有灵活处理原文的自由。译者的意识形态、文化态度、文化前结构、语用原则等因素都会左右译者对译文和翻译策略的择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自由地对原文进行改写、增译、缩译甚至做无根的假译(psuedotranslation)”[3](266)。创造性翻译(creativetranslation),顾名思义是翻译中译者为达到目的而充分发挥主体性对原文进行创造性解读和翻译的一种行为。为了使目标语受众能够接受译文,译者有必要摆脱原文的束缚并在译语中加入创意成分,以使其满足目标语读者的期望和语言习惯。创造性翻译的关键应是“创造性”的彰显,而不仅仅是“翻译行为”的执行。“翻译行为”是翻译活动的根本,但同时也离不开译者“主体性”和“创造力”的协助。某种程度上,只有充分发挥其灵活性和创造力,译者才能通过信息补偿和各种调适技巧译出为目标语读者所接受的译文。另外,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不可译现象亦是翻译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但是创造性翻译手法可以某种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以弥补不可译所带来的遗憾。正如孙艺风所说:“不可译性也表现在语义(比喻、意象,修辞、双关语等)和文化(价值观、审美观、宗教信仰、阅读期待等)两个层面,解决途径是达成文化移位的创造性改写。”[4]因此,可见,创造性翻译“是针对特定目标受众而进行的内容再创作或调适,而不仅仅是翻译现有素材”[5],它包括翻译过程中所发挥的各种创造性行为。不过,翻译中的这种创造性可不是无限制的,也要遵循一定的要求和限制,是一种有限的自由。创造性翻译行为曾被比喻为“带着镣铐跳舞”[6].因为,翻译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译者不能完全忠实于原文,但也不能天马行空地随意改写原文。译者应该在两者中间找到一种中和,及在固定的框架内发挥着有限的权利和自由。只有有了镣铐,译者才拥有明确的平台和空间来发挥其创造力,同时又清楚地明白不可逾越这一界限。译者这种在有限的范围内享受着某种程度的自由已然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是一种极大高明的对待事物的态度。正是这种境界赋予译者一定的权利对原文进行创造性的处理,以给予原文第二次生命,使原文含义在译语中得到进一步的延伸,某种程度上也丰富了译语语言。虽然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的中译外应凸显和弘扬中国的异域文化,但译者也不能一味地为保留异国文化差异,而不考虑译文是否为目的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如果目的语读者无法理解译文,又何谈文化传播呢?所以,译者应既关注文化的差异性又要意识到并接受文化之间的相似性、融通性等特点,并努力译出既具有异国情调又为目的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的作品。文章以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不应该仅仅凸显其独特性和差异性,使其孤立于世界文化之外,而是要融入世界多元文化体系中,与他者文化求同存异,和谐发展。中译外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译文的质量对文化的传播起到关键的作用。译者只有采用灵活多样的翻译策略来对原文进行创造性解读和翻译,才能译出既通俗易懂而又不失真的译文,才能使得中国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世界文化体系中而不留痕迹。(二)林语堂对待翻译和文化传播的态度在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进程中,林充分发挥了译者有限的权力来对原文进行了创造性解读和翻译。由于对文化传播和翻译具有独特的见解和态度,林一反常人之举,以英文创作的方式向西方宣扬中国文化,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与其特殊的自身修养和文化态度是分不开的。“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这两句自评的话就足以说明了林与众不同的文化态度。“译者的文化态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建构而成的多元认同”[7],林此独特的文化态度也是得益于其特殊的家庭背景。林从小就享有同时受到中西两种教育和两种文化熏陶的良好条件,这造就了其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精通和中西两种文化的深刻见解和认同。因此,林享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全面地看待中西文化间的差异和交流,并在差异中力寻融通之处,以求得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和谐发展。中国自古以来“和而不同”的哲学观念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民对待事物的态度和看法,林也毫不例外地深受其影响。世界上物与物之间存在差异是必然的,但差异并不意味着要发展为冲突,冲突也不是要么你压倒我,要么我打倒你式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可以和解然后共存的。因此,林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初衷除了让世人了解中国的异国文化外,更多的是希望中国文化能够和他者文化平等交流和相互交融,最终成为世界多元文化体系中的一份子。因此,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不应以突显差异性为最终目的,而是和世界文化求同存异,共同发展。这也恰恰与林对待文化传播的态度相吻合。二、林语堂创造性翻译在《吾国与吾民》中的体现林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和以英语创作的方式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始于上世纪30年代。其中,《吾国与吾民》是其英文创作加翻译而成的一部着作,堪称传播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也是西方人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一扇窗子。美国作家赛珍珠曾在为此书做序言中写道:“我想这一本书是历来有关中国的着作中最忠实、最巨丽、最完备、最重要的成绩。”[8]在艺术创作上,林运用曼妙的创作思维,高超的语言技巧,信手拈来所需的古今格言警句、文化词语、古文及古诗词,成为用英语转换中国现有词语和文化信息的典范。由于受个人意识形态和文化态度的影响,林对书中的翻译部分做了创造性的处理,既保留了原文化的风貌,也能够为目的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王宁曾说过:“翻译者所起到的作用就不仅仅是所谓被动的‘忠实’而更是一种能动的‘再创造'.”[9]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必拘泥于字词的表面形式,而是要从总体把握原文,对其进行整合,以传递原文的“主旨”和“神韵”为宗旨。亦如刘贵珍所说:“优秀的译者应该追求的就是原文精神和风格上的忠实,而不是字面和句法上的忠实,从而使翻译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文化交流和政治策略的功能”.[10](一)林语堂创造性翻译在古文化信息中的体现林最典型的创造性翻译体现在他对原文进行的增删、改写、编译等翻译策略上。在阐述中国人恬淡、享乐的生活态度时,林选择并翻译了如下这段话:中文:有儿事足,一把茅遮屋。若使薄田耕不熟,添个新生黄犊。闲来也教儿孙,读书不为功名。种竹浇花酿酒;世家闲户先生。[8](175)英文:Lifeiscomplete,withchildrenatyourfeet;Justahandfulofhayhidesyourcot.Iflandissterile,tomakeitfertile.Ayoungcalfwillsurelyhelpalot.Teachthysonstoread,too,insparehours,norforfamenorforMandarincollars.Brewyourwine,plantbamboos,waterflowers.Thusahouseforgenerationsofscholars.[11](119)从此例可以看出,林在翻译的过程中并没有拘泥于字面意思来字对字的进行翻译,而是充分发挥了译者主体性以增添创意成分,从文化的整体视角传达了原文的涵义。为了使译文押韵,林特意添加了“tomakeitfertile”,以对原文进行一定的补充和延伸,不仅使得原文涵义完整地表达出来,而且也符合英语的行文风格且通俗易懂。另外,林用“Mandarincollars”指代原文“功名”一词,也属于中国的文化词语,具有明显的“汉语味道”[12].这说明林为真实地再现汉语的特征和中国文化的原貌而特意采用汉化的英语表达方式,以达到凸显中国文化异域特色的目的。又如下:中文: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未谙翁食性,先遣小姑尝。[8](212)英文:Onthethirdday,washingherhands,Shegoestomakeasoupofspecialsavor,Sheknowsnothowtheparentslikeit,Andmakesherhusband'ssistertasteitsflavor.[11](146)从译文可以看出,汉化的英文亦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小姑”是指丈夫的姐妹,林直接用“husband'ssister”而不是采用英语中的惯用语“sister-in-law”.这足以体现其翻译的创造性和独特的文化态度。在创作中,林在有意识地保留中国的文化和中文的特点,既彰显了汉语的文化特色又使得译文表意具体明确。(二)林语堂创造性翻译在古诗中的体现林创造性翻译策略、娴熟的双语能力、深厚的双文化底蕴也充分体现在他对古诗词的翻译中。中国古诗是汉语精华中的精华,也是文化翻译中的难中之难。因此,古诗英译时,如何把握诗句间的韵律、如何灵活处理文化信息,使得原文的涵义在目的语文化中得到理解和延伸是一个译者能力的综合体现。林曾表明:“句译是对的,字译是不对的,因为字义是活的,随时随地随用法而变化的,是与上下文连贯融合的,如果译者呆板地以字解字,就不免会造成咬文嚼字和断章取义的错误”.[13]这一点足以体现在以下两首诗词的英译中。例如:中文: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8](355)英文:Myhand-plantedpeartreesarenotorphans!Theoldman'slowwallsareliketheirhouse!Butthespringwindthoughtfittobullythem,Lastnightitbrokesomeoftheirboughs![11](247)在此译文中,林把原文的“桃李”译成了“peartrees”(梨树),显然有失偏颇,“梨树”和“桃李”是两种不同的事物。“桃李”是指“桃树和李树”,相对应的英文分别为“peachtree”和“plumtree”.作为文学大家的林当然知道这点常识,但是他却用“梨树”来代指“桃李”.因为,原文中“桃李”仅仅是一种模糊的概念,只指“果树”之类的意思。并且,如果在译文中用“peachtreesandplumtrees”反而显得啰嗦和重复,且也不符合诗句的排列。因此,在不影响原文涵义表达的前提下,林没有拘泥于字词的表面形式,而用同类的概念来替代原文,足以彰显了其处理翻译的创造力和灵活性。另外,在此文的最后一句中,林把原文“枝花”翻译成“bough”显然也是不完整的,因为“bough”指“树枝”.但,“花”和“枝”本是连体之物,林省略了“花”只翻译了“枝”,也是为了使得译文中的动宾搭配相得益彰,如:“breakbough”.可以看出,翻译中,林并没有咬文嚼字,而是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对原文进行整合和调适,既起到了文化传播的作用又保留了原语风貌。如下例证更见一斑:中文:我见他宜嗔宜喜春风面,偏宜贴翠花钿。宫样媚儿新月偃,斜侵入鬓云边。[8](375)英文:Sidewaysinclining,Herjadehair-pindeclining,Browsalapalacelikethenewmoonreclining,Intoherblackvelvettemplesresigning.[11](259)此段是林在阐述中国的戏剧时从《西厢记》中节选的一段描写女主角莺莺的。从译文可以看出,林在译文中仅仅传达了原文的大致意思,简单地对女主角的外貌进行描写,并没有亦步亦趋地逐字对应。译文读起来很押韵,但是也失去了原文对女主人翁表情的描述。要知道,林在这里并不是纯粹做翻译,此举只是起到引证的作用即可。所以,总体来说,此译文已经起到了应有的作用。由此看出,林的创作加翻译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是创造性翻译行为的有效彰显。20世纪初期是西方话语权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在那期间,林能够坚持自己的风格和立场,通过翻译和英文创作的方式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不失为一项超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