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讲义第四单元第11课荷塘月色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讲义第四单元第11课荷塘月色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讲义第四单元第11课荷塘月色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讲义第四单元第11课荷塘月色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讲义第四单元第11课荷塘月色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课荷塘月色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赏析】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前两句并不正面描写,而是让采莲少女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田田荷叶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少女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相互映照,人花难辨。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采莲少女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不见踪影了,一丝变幻莫测的惊奇和怅惘涌起时,菱歌四起,恍悟采莲女子仍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中。闻歌而不见踪影,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思考】这首诗最突出的写作方法是什么?请以前两句诗为例简要分析。【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一、字音辨识eq\a\vs4\al(1.)单音字煤屑(xiè) 蓊蓊郁郁(wěnɡ)踱着(duó) 弥望(mí)袅娜(niǎo) 羞涩(sè)酣眠(hān) 倩影(qiàn)梵婀玲(fàn) 鹢首徐回(yì)敛裾(jū) 霎时(shà)eq\a\vs4\al(2.)多音字荷eq\b\lc\{(\a\vs4\al\co1(荷塘(hé),负荷(hè))) 娜eq\b\lc\{(\a\vs4\al\co1(袅娜(nuó),娜拉(nà)))颤eq\b\lc\{(\a\vs4\al\co1(颤动(chàn),颤栗(zhàn))) 脉eq\b\lc\{(\a\vs4\al\co1(脉脉(mò),脉搏(mài)))二、字形辨认eq\b\lc\{(\a\vs4\al\co1(缀zhuì(点缀),辍chuò(辍学),掇duo(拾掇))) eq\b\lc\{(\a\vs4\al\co1(渺miǎo(渺茫),缈miǎo(缥缈),秒miǎo(分秒)))eq\b\lc\{(\a\vs4\al\co1(倩qiàn(倩影),菁jīnɡ(菁华),腈jīnɡ(腈纶))) eq\b\lc\{(\a\vs4\al\co1(媛yuàn(媛女),援yuán(支援),缓huǎn(缓和)))三、词语辨析eq\a\vs4\al(1.)幽僻·幽静·宁静“幽僻”,指环境幽美偏远,强调地方偏僻。“幽静”,指环境幽雅寂静,没有声响,非常安静。“宁静”,不仅用于环境,还能用于心情。例:①人的一生,总是有许多不尽人意的事,总会有着许许多多的坎坷,有着许多的烦恼。倘若烦恼降临时,不是沉浸于烦恼当中,而是应守住一颗宁静的心。②长沙岳麓书院的幽僻处,有一间小屋,门上的小牌子写着三个字——“船山祠”,这是纪念思想家王夫之的地方。③丽丝佳花园坐落在悉尼北区高原上霍斯比(Hornsby)县的山谷边,它是一座幽静美丽的西式园林。这座花园种植了几十种品种的茶花及一些奇花异草、雨林植物。eq\a\vs4\al(2.)风致·风韵都可形容“姿态美好”。“风致”指美好的容貌和举止,还可指风味、风趣,除此之外,还有风度、品格和情趣等语义。“风韵”除了指优美的姿态(多用于女子)外,还可指诗文书画的风格、韵味。例:①参加各种展示会其实不必刻意穿着拘谨的晚礼服,有时候轻松随意反而更见风致。②油画艺术家用画笔把令人心醉的江南园林景观刻画得真实细腻,极具中国风韵。四、词语释义①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②迁延顾步: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回视自己动作的样子,有顾影自怜之意。③没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打不起劲头。④妖童媛女:艳丽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⑤兼传羽杯:双方互递着酒杯。eq\a\vs4\al(1.)走近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致力于古典文化研究,从事散文创作,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1931至1932年留学英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前往西南联大担任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抗战胜利后,他坚决反对国民党打内战,1948年6月,在拒绝“美援面粉”的宣言上签字。同年8月12日,因患胃病逝世于北平。主要作品有:诗歌散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eq\a\vs4\al(2.)写作背景《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eq\a\vs4\al(1.)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散文贵在“文眼”,那么《荷塘月色》的文眼是什么?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点拨】开篇就点出全文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眼”的设置和作者的心境紧密结合。作者想借夜游荷塘排解苦闷,于是他从一开始就以独处的心境创造出孤寂的氛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先写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接着作者用了四个“静”来衬托心中的“不宁静”:一是小路的静,“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二是描写自己一个人独处的静,“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三是再写月光的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四是又写了荷塘四面的静,可以听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eq\a\vs4\al(2.)作者在第三段中说:“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另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此时的“我”与平常的“我”有何不同?【点拨】“另一世界”是指超脱了困苦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平常的“我”是指被哀愁困扰的“我”;此时的“我”是指借眼前幽雅淡静景色的欣赏暂时摆脱了哀愁而变得超脱、自由的“我”。eq\a\vs4\al(3.)作者描写了清华园荷塘里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景物特点情感心理小煤屑路幽僻、寂寞心里颇不宁静荷塘四面的树木无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荷叶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淡淡的月光下,“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面对自然美景,有淡淡的喜悦。荷花姿态各异,尽显秀色荷香随风飘荡,不绝如缕荷波疾如闪电月光清幽,如流水青雾薄如轻纱云天淡淡的树影奇形异状、如画如乐树缝灯光没精打采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蛙叫蝉鸣最为热闹eq\a\vs4\al(4.)作者把月下荷塘写得清幽、恬静,荷塘上月色写得朦胧、柔美,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呢?【点拨】(1)作者是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两方面描写(2)侧面烘托eq\a\vs4\al(5.)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继荷塘美景的描写之后,又专门用几段文字对江南采莲的习俗进行了描绘。这几段文字一直以来都不为选编者和欣赏者看重,甚至曾被教材删改。你认为这几段文字究竟有无存在的价值?【点拨】“忆江南”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1)它的结构意义不可忽视。我们把对荷塘的描绘和对江南采莲的联想并列起来,不难看出,前者是实,后者是虚:前者是现实,后者是梦幻;前者是信目极赏,后者是驰骋想象。作者有意识地将荷塘景与江南景进行比较,在对比中展示自己的情感态度。二者在结构上彼此呼应,使文章表意丰厚。行文跌宕起伏,更具层次感。(2)从意境上分析,“忆江南”以其欢快明丽的画面,在全文中有夺目之势。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如诗的描绘,展示了超俗的审美情趣和浓丽清纯的丰满意象。倘若忽略这几段文字,那么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胜地以及自由欢快之趣,在读者心中便印记全无,文章在美学意义上也就大为逊色了。(3)朱自清先生创作《荷塘月色》主要是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静淡朦胧的荷塘月色,确实给他带来了愉悦,但那只是短暂的淡淡的喜悦,“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只有江南“南塘采莲”才是自由、幸福、欢乐的生活,那是一种没有任何精神羁绊的自由,一种真正值得追寻和向往的生活。总之,“忆江南”中的《采莲赋》和《西洲曲》这几部分内容不论在结构上、意境上,还是在主旨表达上都是必不可少的。eq\a\vs4\al(6.)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富有韵味,作者是如何使语言表达如此完美的?【点拨】(1)动词的锤炼美。“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泻”一“浮”,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充满了动感。“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个“挨”字,活画出了田田荷叶像一群光彩照人的少女妩媚多姿的形象。“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中的“画”字,仿佛一位丹青妙手在展纸描绘,自然贴切地写出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美、之真。(2)叠词的音韵美。作者运用了许多叠字叠词来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如在第二段中,作者写到,“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营造了一种沉寂的氛围,也衬托出淡淡的忧愁。又如“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蓊蓊郁郁”不但说明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浓重的气氛。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富有艺术表现力,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3)善于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意境。“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几句话综合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写月下荷花给人的无穷美感。“袅娜”“羞涩”以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两种情韵的荷花。“袅娜”以女子体态的轻柔优美,状盛开荷花之妍;以本意是难为情的“羞涩”,写待放荷苞之媚。在朦胧月光的照射下,白色荷花的光泽如明珠闪耀,在弥望的田田的荷叶映衬下的零星荷花闪烁的光色形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仿,而荷花质地的白嫩丰润水灵与刚洗浴的姣好的肌肤相似。前一句以物喻花,后一句以人比花,从光、亮、质多角度写荷花的美。“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两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叫通感。所谓通感,就是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凭借人们各种感觉间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观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观上,使“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简言之,就是感觉的转化、迁移。“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句中的“清香”本来是属于嗅觉的,作者却将它转化成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令人联想到若有若无、轻淡幽香、沁人心脾等。“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幽雅与宁静。“塘中的月色……奏着的名曲”,句中的“月色”原属于视觉的,在这里,作者把它转化成听觉上的“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化静为动,写活了景物,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同时,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其间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烘托,也是意象的叠加,艺术效果倍增,给原有的意境带来了温馨、幽雅的氛围。关于本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有人认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现作者愁闷的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有人认为它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请反复阅读文本,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各抒己见】♣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文中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求得片刻宁静的淡淡的喜悦。处忧愁之中而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忧愁的牵制。它们是作者观景时矛盾心理变化的两个方面。但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所节制的(他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这就是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主义”的表现。所以无论是忧愁还是喜悦,都是“淡淡的”。♣本文只是记述了一个普通人的平常的思想情绪,描绘了一次不平常的夏夜之游。不宁静的心人人都可能有,时时都可能出现。有了这样的心情,就有可能去到一个清静的所在,享受一个人的孤独,寻找一个人所能得到的一时的自由空间。在这样的时空里,看到的景物可能使我们忧,也可能让我们喜,我们也会由此而想到久远,想到其他人事。这样看来,朱自清只不过是写出了一个普通人一种极为平常的思想情绪,只不过我们普通人没有他这样的妙笔,写不出像他这样能够感染人的心灵、引起人共鸣的传世作品而已。♣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作者用细腻而真实的笔触,勇敢而真诚地坦露了一个正直而文弱的知识分子面对暴行时的愤怒而又无奈的心路历程,强烈地鞭挞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和对人民的残酷镇压,从而激励人们勇敢地面对现实,奋起抗争,推翻黑暗统治,建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一、写法归纳情景交融《荷塘月色》中,作者用了三段写景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幽美妙的图画,作者沉醉于其中,暂时摆脱了不自由、不轻松的状况。巧妙的是,作者善于运用景物变化暗示情绪变化,把自己的情绪通过景物含蓄地表达了出来,真正做到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文章中所描写的自然景观和景物寄托并浸透着作者的情感,达到了景情结合。要做到情景交融、精妙传神,掌握方法至关重要。二、技法指导eq\a\vs4\al(1.)抒情的文章要感情真挚,是发自内心呼唤,是作者对所描写的景物抒发的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切忌高调虚设或低调呻吟。eq\a\vs4\al(2.)抒情是来自对现实生活的细心观察和细腻的感悟。eq\a\vs4\al(3.)为抒情而选取的景物要切合所表达的情感,切忌生搬硬套或漫无目的。eq\a\vs4\al(4.)抒情的语言要流畅,具有灵性,能创设一定的意境,感染读者,使读者产生共鸣。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就必须花一番工夫找到理想的情感外化物。这就是说,对景物也有选择的必要。如果为写景而写景,势必不能做到情景交融。除此之外还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有真情实感,这是基础、前提。(2)抓住事物特点。(3)形、声、色、味俱全。(4)层次井然,条理分明。三、随堂练笔月下荷塘,给了朱自清审美的愉悦,更给了他一片心灵空间,使他获得了精神的抚慰和心灵的宁静。你是否也有这样一个轻松、愉悦身心的去处?请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四、他山之石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隙缝,身子扭得像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枝叶,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不管怎么样,它们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天然的主人,谁少了谁,都像不应该似的。朱自清不仅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而且富有民族气节,“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一位可歌可泣的有骨气的爱国人士。在他所生活的动荡年代,能有如此志气,人们不得不去赞叹和学习。他对于国家危亡的忧思,对于民族衰亡的伤感,对于民族压迫的愤慨,都表现出了拳拳的爱国之心,让人敬佩,使人振奋。毛泽东同志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的高尚品格就如同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适用话题]上述材料适用于“骨气”“爱国”“志气”等话题的作文中。一、文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eq\a\vs4\al(1.)“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这句话中叠词有什么表达效果?答:答案:极写荷塘四周树之茂密,用叠词起到了加强语意,增强音节和谐的作用。eq\a\vs4\al(2.)“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更显出月夜的幽静,这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手法,再举一句有这种写法的古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以动衬静蝉噪林逾静(或鸟鸣山更幽等)eq\a\vs4\al(3.)文中写采莲的事情并引用《采莲赋》的用意是什么?答:答案:想起采莲的事,引入《采莲赋》让人想起江南采莲的热闹场景与自己独立徜徉在塘边小路形成对比,觉得“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eq\a\vs4\al(4.)作者先说“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后又说“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里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答案:表现了作者依然难以摆脱淡淡的哀愁,照应了文眼“不宁静”。二、语言运用eq\a\vs4\al(5.)下面是一段评论《荷塘月色》的文字,请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在横线处填上一句话,使上下文连贯。《荷塘月色》描写的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他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自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选自《关于“月下蝉声”》)答案: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eq\a\vs4\al(6.)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字。采莲子[唐]皇甫松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场景]湖边。采莲船上。[人物]采莲女,小伙子,女伴。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右顾盼。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漂荡。镜头三:镜头四:答案:(镜头三:)姑娘抓起一把莲子,笑着朝少年抛去,正打在他身上,少年会心一笑。(镜头四:)姑娘的举动被邻舟女伴看到,引起一阵嬉笑声。姑娘羞得满脸通红,低着头,半天都不好意思。一、基础考查eq\a\vs4\al(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踱步(duó) 乘凉(chénɡ)睡眠(mǐn) 幽僻(pì)B.羞涩(sè) 倩影(qiàn)颤动(zhàn) 霎时(shà)C.脉脉(mò) 蓊郁(wǒnɡ)媛女(yuàn) 隐约(yǐn)D.袅娜(nuó) 敛裾(jū)酣眠(hān) 嬉游(xī)解析:选D。A项,“眠”读mián;B项,“颤”读chàn;C项“蓊”读wěnɡ。eq\a\vs4\al(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斑驳弥望朗照没精打彩B.风姿婉然稀疏妖童媛女C.缈茫嬉游羞涩隐隐约约D.分辨点缀和谐迷迷糊糊解析:选D。A项,彩—采;B项,婉—宛;C项,缈—渺。eq\a\vs4\al(3.)给下面一段文字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①当时旧中国正处于一片黑暗之中②作者③心里是一团乱麻④也可以说是一团火⑤见⑥朱自清给S君的⑦一封信⑧①②③④⑤⑥⑦⑧A,。“;。”《》。B。,“,”(《》)。C,。“,”(《》)D。,“,。”《》)解析:选B。“《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意思表达完整,后面用句号;“见朱自清给S君的《一封信》”是对“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的解释,要加括号且放在句末的句号前边。eq\a\vs4\al(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谁也不能否认《荷塘月色》不是一篇笔触细腻、情景交融的优秀散文。B.当前教育的任务是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减轻中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C.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一片荷塘被这些杨柳重重围住。D.秦淮河的水是碧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海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解析:选D。A项,多重否定造成表达意思不合逻辑;B项,成分残缺,“深化”缺少宾语中心语;C项,结构混乱,后半句应改为“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eq\a\vs4\al(5.)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千百张荷叶,霎时皆成深黛托着紫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风,太阳与视觉如此的偶合,闪耀出荷叶多彩而豪迈的一面②瞬间风过,荷叶恢复了举天而立的姿态③紫黄碧黛同时消失④紫黄耀眼,碧黛深沉⑤观荷人的意识几乎跃出了胸腔,跃入那一片紫黄碧黛A.①③②④⑤ B.④②③⑤①C.④①⑤②③ D.⑤④①③②解析:选C。本着承上启下的原则,注意太阳、风和荷叶的联系。二、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不忍的句号迟子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春光注定是参差不齐的。三月,我离开故乡时,它还是一世界的白雪,可是到了广东,花间已是落英缤纷了。一个似晴非晴的日子,我来到了南海丹灶镇的苏村,拜谒康有为故居。一入苏村,看到的是一幅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青砖的民居旁蜷着打盹的狗,荷花在水塘里静悄悄地开。挎着菜篮的妇女缓缓地通过石桥,耕牛在树下休憩,这一切,似乎都与我心目中康有为出生地的情景大相径庭,它是那么的和风细雨、欣欣向荣,没有丝毫的荒凉之气、沧桑之气。青少年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康有为,其心中日益积聚的政治“风暴”,缘何而来?我对康有为的了解,基本上限于历史教科书上的“定义”,至于他个人的内心经历,不甚了了。看过康有为故居,我很想走近他,了解他。康有为发奋读书时,萦绕耳际的除了诵读“四书五经”的声音,还有异乡战事中兵戈相击的声音。这一“士”风与另一“仕”风的交汇,影响了康有为的人生,他日后心中积累的政治风暴,与这两股风的吹拂有关。当时的中国,内忧外困,他痛恨朝野的“不作为”和软弱,痛恨洋人蚕食祖国的疆土。这不安和愤懑压迫着他,难以解脱。康有为似乎迷途了,他一度遁入风景秀丽的西樵山。康有为在西樵山静坐,其实是想把自己幻化为一支可以烛照人生的蜡烛,这样他面对沉重的黑暗时,内心会有勇气。康有为走出西樵山时,开始了更广博的读书,他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文学方面,而是扩展到自然科学上。同时,他还对西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西学的科学民主与人道精神的渗透,与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的滋养,使康有为视野开阔起来,他恍然觉得“道”已在心中。1888年,康有为离开故乡,向着京师北行,开始了他维新变法的旅程。然而,康有为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康有为活了七十岁,但他的生命,在戊戌年他四十一岁时,已然终结。尽管其后他在印度撰写了《大同书》,但他身上的勇气和锐气,在戊戌年后,已不复存在。康有为曾请人在一枚印章上刻下了这样的文字:“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可惜这些“眼界”并没有让他变得开阔和深刻,他在归来后反对的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支持和参与的是张勋复辟。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年,他还赴天津,为溥仪祝寿。但康有为还是了不起的,“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使他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成为个性解放的先驱。读过关于他的一些文字,我在四月份来到青岛。广东的春天过去了,但青岛的春天正在高潮,桃花点点红,樱花簇簇白。我去了康有为在福山路最后的寓所,门厅里摆放着一幅徐悲鸿先生画的康有为的肖像,他白发苍苍,目光温和,但这温和中却掩饰不住茫然。他嘴角微蹙,似在咀嚼着荣辱和苍凉。他坐在那里,坐在四月的微风中,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我想,以他不羁的性情,他并不喜欢坐在画框中。在他心中,那也是一种“牢”吧。康有为的墓地,在浮山脚下,朝向大海。拜谒他墓地的那天,是个晴好的日子。本该是万木葱茏的时节,可墓地却衰草凄凄。他的墓是圆形的,青白色。远远看去,像是一个句号。康有为就躺在这个句号中。康有为五十六岁时,曾创办了《不忍》杂志。我想他一生最不忍的,大概就是这个句号。在广东南海的苏村,我看到的是康有为的起点,而在青岛,我看到的却是他的终点。他的起点到终点,曲曲折折,波澜壮阔。康有为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八十年了。他墓地面前的大海,已不是一览无余的海了。近年来迅速兴起的海景高层住宅,正逐渐地分割着他视野中的海。大海破碎了。不过康有为见过的海多了,见过的破碎的山河也多了,他不会介意的。更何况,不管大海怎样被遮挡住,那海水在风暴来临时的惊涛拍岸之声,他仍能深切地感受到。康有为最爱的,不正是这样的声音吗?(摘编自《云烟过客》)eq\a\vs4\al(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善用环境描写来推动叙述,开头刻画苏村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为下文详写康有为发动政治“风暴”的过程做铺垫。B.西樵山静坐让迷途的康有为获得了内心直面现实的勇气,使他的视野开阔起来,为他日后的“百日维新”做了思想上的沉淀。C.文章行文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情感相对集中,作者的“寻找”康有为之旅,主要表达了对康有为的崇敬之情。D.作者在文章结尾提到近年来兴起的海景高层住宅,不仅表达了康有为被人遗忘的遗憾,更是批判现代工业文明对历史的侵蚀。解析:选C。文章并没有详写康有为发动政治“风暴”,故A项错;使康有为视野开阔起来的不是西樵山静坐,而是西学和中国的儒学,故B项错;作者写近年来兴起的海景住宅,主要是写康有为被人们遗忘的遗憾,D项说“更是批判现代工业文明对历史的侵蚀”错。故选C。eq\a\vs4\al(7.)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不忍的句号”?答:答案:①“不忍”指康有为创办的杂志,“句号”是指康有为的墓地形状;②“不忍”借杂志名代指康有为的一生,“句号”是康有为生命的终结,“不忍的句号”喻指康有为一生的终结;③“不忍”是不能忍受的意思,“句号”指康有为的结局,“不忍的句号”指康有为不能忍受这样冷清的结局;④“不忍”是不忍心、不甘心的意思,“句号”指康有为的生命结束,“不忍的句号”指康有为功业未成,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人世。eq\a\vs4\al(8.)康有为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作者却认为康有为在四十一岁时,生命已经终结,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答:解析:这是一道关于文中作者观点的探究题,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条陈述理由。本题可以从文章有关康有为四十一岁前和四十一岁后的作为和精神品质的不同来分析,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1)我赞同。①四十一岁前,康有为以天下为己任,励精图治,促成了“百日维新”,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成为个性解放的先驱,实现了人生的价值;②四十一岁后,康有为身上的勇气和锐气不复存在,眼界变得狭窄,反对孙中山革命,支持张勋复辟,站在了历史倒退的洪流中。(示例2)我不赞同。虽然四十一岁后,康有为身上的勇气和锐气不复存在,眼界变得狭窄,反对孙中山革命,支持张勋复辟;但是四十一岁前,他“公车上书”促成的“百日维新”经验仍然指引着后继者继续探索前进;他以天下为己任,励精图治的精神仍然影响着我们,值得我们学习。三、语用创新eq\a\vs4\al(9.)阅读下面的文字,请用两个词概括朱自清先生的性格。朱自清为人处世坦白诚挚,是最“认真”的人。李广田说:“他大事认真,小事也认真;自己的私事认真,别人或公众的事他更认真。他有客必见,有信必回,他开会上课绝不迟到早退。凡是公家的东西,他决不许别人乱用,即使是一张信笺,一个信封。在他大门前存了几车沙土,大概是为修墙或铺路用的,他的小女儿要取一点去玩玩,他说不许,因为那是公家的。闻一多先生遗著的编辑,自始至终,他交代得清清楚楚。他主持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一切事情都井井有条,凡比较重要的事项都要征询他人的意见,或用开会方式尽情讨论。”先生很风趣,有一次在西南联大的广场上开文艺晚会,几千听众都随便坐在草地上。朱先生的讲题是《“五四”以来的散文》。他说:“什么是散文呢?像诸位这样的坐法就是散文的坐法了。”他自己不笑,会场上却哄然大笑起来。答:________、________答案:认真风趣eq\a\vs4\al(10.)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答:解析:此题综合考查仿用句式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能力。仿写要求有显性和隐性两个层次,显性要求就是题干要求的基本句式和修辞要求,而隐性要求是“意谐”,即所描写的对象中心突出,语意通畅。答案:(示例)悠悠白云中,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清塘荷韵季羡林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几乎可以说,中国没有人不爱荷花的,可我们楼前的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是黑色的,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腐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来,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份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来。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总嫌这有点大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有校外的农民来捞水草,我总请求他们手下留情,不要碰断叶片。但是经过了漫漫的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漂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广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积蓄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