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玛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往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4.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单元、选择性必修2第4-6单元、选择性必修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l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面是新石器时代中期,北方地区典型遗址粟、黍、猪出土情况及相互关系表,该表可用来说明,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文化农业遗存出土情况农业遗存间相互关系粟·黍猪大地湾大地湾未发现果,有少量黍粒的遗存遗址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家猪猪可能被随意放养兴隆沟兴隆沟从1500份样品中浮选出数十余粒炭化粟,近1500粒炭化黍可能存在数量有限的家猪尚不明确月庄后李从77份样品中浮选出炭化栗粒共计9粒,炭化黍粒共计70粒对月庄遗址猪骨进行稳定同位素鉴定,认为存在家猪栗类农业副产品、残羹冷炙饲喂猪A.栗成为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 B.原始农业经济得到一定发展C.种植业与畜牧业的相辅相生 D.家猪的驯养形成了稳定规模〖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北方地区)。据本题材料表格“北方地区典型遗址粟、黍、猪出土情况及相互关系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格中信息表明,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遗存出土了粟、黍农作物种子和家猪的骨骸,这表明该时期,人类不仅仅采集、狩猎,种植业和畜牧业都有所发展,即原始农业经济得到一定发展,B项正确;表格中大地湾遗址未发现粟,无法得出“栗成为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的结论,排除A项;由表格中大地湾遗址中“猪可能被随意放养”,兴隆沟遗址尚不明确家猪如何饲养,月庄遗址中“粟类农业副产品,残羹冷炙词喂猪”,故不能得出该时期种植业与畜牧业是相辅相生的结论,排除C项;表格信息表明该时期三个遗址中存在家猪,是否形成了稳定规模,不得而知,排除D项。故选B项。2.孔子重视仁德在治国中作用,曾说“子为政,延用条?子欲善,面民善矣”;老子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两者对仁王之治的认识反映了()A.儒道思想趋同 B.政治理念的相通性C.社会秩序混乱 D.阶级立场的差异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子为政,延用条?子欲善,面民善矣”,“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反映了孔子和老子的“圣人之治”,排斥严苛的刑法与杀戮,即政治理念上有相通之处,B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儒道共同主张,但不代表其思想趋同,排除A项;春秋时期我国社会秩序混乱,但材料中没有关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孔子和老子代表的都是奴隶主阶级,阶级立场不具有差异性,排除D项。故选B项。3.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西汉政府宣布家除秦始皇焚书时照布的《挟书律》。不久,汉政府在全国“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自此之后,珍藏在民间的各种古书陆续在民间开始出现。这些措施体现了()A.社会环境较为宽松 B.汉初重视书籍的编篡C.儒家地位有所下降 D.恢复先秦礼制的需求〖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中国)。据本题材料“西汉政府宣布家除秦始皇焚书时照布的《挟书律》。不久,汉政府在全国‘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统治者尊奉黄老无为思想,废除《挟书律》、“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是社会管理较为宽松的体现,A项正确;“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不是编纂书籍,排除B项;西汉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地位在西汉时期上升了,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明确表述西汉政府要恢复先秦礼制,排除D项。故选A项。4.宋代的官制中,除官职之外,另有所谓“差遣”,有官职者未必有权,必须由皇帝别敕“差遣”,才能治其职掌范围以内的事;纵使是宰相的分内之事,皇帝也可以别遣他官办理。据此可知,宋代“差遣”的设置()A.削弱了宰相权力 B.实现了职权分离C.加强了专制皇权 D.提高了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有官职者未必有权,必须由皇帝别敕‘差遣’,才能治其职掌范围以内的事”和“宰相的分内之事,皇帝也可以别遣他官办理”可知皇帝设置“差遣”代表皇帝,且有极大的事权,甚至可以办理宰相分内之事,体现了专制皇权的加强,C项正确;题干虽然提及宰相分内之事,但没有体现对宰相权力的削弱,排除A项;差遣是另外设置的,并不是职权分离,排除B项;根据题干不能判断“差遣”的设置对行政效率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5.元代,云南设立行省后,改变了其分裂割据的状态。汉族移民随着交通线深入云南,使得精耕细作的方式得到大规模推广。《元史•食货》记载,云南行省纳粮曾经达到277719石,远超同期辽阳。四川、陕西等行省。据此可知元代()A.南北经济的差距继续扩大 B.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趋势加强C.因地制宜的模式收效明显 D.边疆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消失〖答案〗B〖解析〗根据“改变了其分裂割据的状态,汉族移民随着交通线深入云南,使得精耕细作的方式得到大规模推广。”可得出边疆与内地间在民族交融过程中其生产生活状态都趋于统一,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南北的经济差距,排除A项;材料中的内容并不是因地制宜的表现,排除C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6.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苏、杭、嘉、湖等地区丝织业或棉织业异常发达.其周边的农村则大量种植桑或染料作物,大有改种谷物为经济作物的趋势,有的地方种稻谷者仅占十之三四。这反映出当时()A.经济作物在南方地区广泛种植 B.传统经济结构开始瓦解C.江浙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由于江浙一带苏州、杭州等地的丝织业和棉织业发达,对桑和棉花的需求量大,因而周边的农村地区大量种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这反映了当地的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较高,C项正确;材料所涉及的地区为江浙一带,不能反映全部南方地区广泛种植经济作物,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传统经济结构开始瓦解,排除B项;明清时期,政府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7.王阳明提出“良知”说,认为只要去除物欲的“昏蔽”,人人皆可为“圣人”,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王阳明的“心学”()A.实现了社会阶层的整合 B.否定了存理去欲的旧观念C.取代了程朱理学的地位 D.突出了不迷信传统的权威〖答案〗D〖解析〗材料中“人人皆可为‘圣人’”等,突出了不迷信传统的权威,D项正确。材料没有相关阶层整合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的主张彰显了人的主体意识,并没有否定存理去欲的旧观念,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王阳明的“心学”取代了程朱理学的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8.唐都长安的街道多为严整的方格网状,而宋都汴京街道大都成“丁”字形、“井”字形或“之”字形布局,还有不工整的所谓的“斜街”。这一变化,反映了宋朝城市()A经济职能增强 B.布局趋于优化 C.管理更加严格 D.交通更加便捷〖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宋都汴京街道大都成‘丁’字形、‘井’字形或‘之’字形布局,还有不工整的所谓的‘斜街’。”可知,宋朝时期,为适应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状况,宋都汴京街道与唐朝长安相比出现不规则的变化,说明宋朝城市经济职能增强,A项正确;汴京街道大都成“丁”字形、“井”字形或“之”字形布局,还有不工整的所谓的“斜街”,对于都城来讲这并非是布局优化的表现,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宋朝与唐朝街道的变化,无法判定是否管理更加严格,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宋朝与唐朝街道的变化,无法判定是否交通更加便捷,排除D项。故选A项。9.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作为世界性工业中心城市的曼彻斯特,其工厂的原材料却需要从另一座当时世界性大港口——利物浦转运,工业产品的运输也要通过利物浦外销,这大大压低了曼彻斯特资本的利润空间。因此曼彻斯特萌生了修一条直通大海的运河的想法,而这条通海运河最终在十九世纪后期成功修建。由此可见()A.工业革命催生了航运交通的发展 B.曼彻斯特迅速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港口C.运河的修建推动了曼彻斯特经济发展 D.曼彻斯特取代了利物浦经济中心的地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为了缓解运输问题、配合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减少利物浦作为中间商而给曼彻斯特经济发展带来的损失,最终修建了通海运河,A项正确;通海运河的建成,使曼彻斯特迅速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港口,但材料讲的是修建这条通海运河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曼彻斯特经济发展推动了运河的修建,排除C项;曼彻斯特需要通过利物浦转运原材料和外销工业产品,而不是取代了利物浦经济中心的地位,而且不能证明利物浦是经济中心,排除D项。故选A项。10.晚清官员岑春煊曾谓,中国“驱虏卫生之事,夙所未习。海通已来,五洲之民,相率莅此,奇疾怪征,挟以俱至。医者不察,思以旧有之术应之,不得当则委之劫运,罹疫死者,岁辄有闻”。岑氏意在强调()A.通商口岸地区瘟疫高发 B.西方侵略导致瘟疫流行C.当时瘟疫防控面临新挑战 D.传统社会不重视瘟疫防治〖答案〗C〖解析〗材料的大概意思是通商口岸开放之后,伴随着外来移民增多疑难杂症、瘟疫也逐渐增多,旧有的传统方法无法治愈时就归结为是灾难,因疫情而死的人很常见,可得出当时瘟疫防控面临新挑战,传统的方法无法解决,C项正确;岑春煊强调的是“医者不察”“旧有之术”应对不了,并不是通商口岸瘟疫高发,材料也没有对比信息得不出通商口岸比其他地区瘟疫高发,排除A项;瘟疫流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方法解决不了新的瘟疫,并不是不重视,排除D项。故选C项。11.1968年12月,(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推出《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合作医疗制度》的调查报告,推介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的做法和经验。由此,全国掀起兴办农村合作医疗的高潮。到7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已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农村人口,这表明我国()A.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健全 B.新农合受到了广大农民欢迎C.医疗保险主要惠及农村居民 D.不断推进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1968年12月……推介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的做法和经验……到7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已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农村人口”,可以看出我国从1968年开始推广农村合作医疗,并且范围不断扩大,说明不断推进农村医疗保障体系,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农村医疗体系的不断推进,不能得出医疗体系基本健全,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广大农民对新农合的欢迎度,排除B项;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惠及的是农村居民,非医疗保险,排除C项。故选D项。12.古埃及是最早使用石柱的民族,古埃及人在柱子身上用象形文字、植物、动物等图案进行装饰处理,同时对柱头用纸莎草、莲花、棕榈叶等植物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处理,这种设计风格,在波斯波利斯古城(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遗址中多有发现。这体现了()A.古埃及建筑技术高超 B.波斯人的审美观念C.亚非统治形态的共性 D.早期文明间的交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埃及。根据材料“同时对柱头用纸莎草、莲花、棕榈叶等植物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处理,这种设计风格,在波斯波利斯古城(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遗址中多有发现”及所学可知,波斯波利斯古城位于波斯帝国境内,由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即位以后建造的,据材料“古埃及人”的石柱在°波斯波利斯古城”(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遗址中多有发现,这体现了早期文明间的交流,D项正确;材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埃及建筑技术高超,但材料还有早期文明交流的信息,选项片面理解材料,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早期文明间的交流,不是波斯人的审美观念,另外材料只有“石柱样式”方面的信息,不能得出波斯人总体的审美观念,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建筑方面的信息,没有涉及如何统治国家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3.约在1世纪,匈奴人开始迁徙,从而导致了一场延续数百年、波及亚欧大陆广大地域的民族大迁徙。这一迁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进,二是南下。在西方,这一迁徙浪潮所产生的影响是A.促成了日耳曼诸国的建立 B.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C.推动了“海上民族”崛起 D.使赫梯掌握了马拉战车技术〖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匈奴人西迁促进了欧洲西罗马帝国的衰落,为日耳曼诸国的建立提供了机会,A项正确;这一迁徙浪潮促成了欧洲封建制度的产生与形成,而不是“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排除B项;推动了“海上民族”崛起不属于其影响,排除C项;公元前2千纪,赫梯人便已掌握马拉战车技术,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4.2003年,在美国所有的拥有博士学历的人口当中,34.6%是在外国出生的。在不同的学科专业领域,移民的比例也不尽相同。其中,移民比例最低的为心理学,仅为8.5%;移民比例最高的为化学工程学,高达49.2%。这一移民趋势()A.提高了美国整体的文化水平 B.适应了美国科技发展的需要C.维护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D.使其他国家的科技创新落后〖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03年在美国的移民群体中,博士学历占据多数,并且理工科人才较多,这适应了新技术革命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强调外来移民最多的是理工类,有利于促进科技的发展,移民的文化素质与美国整体的文化水平提高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的维护依靠的是综合国力,C项说法夸大了移民的作用,排除C项;这些移民有利于提升美国的科技创新,但并不能导致其他国家科技的落后,排除D项。故选B项。15.18世纪,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称茶是"思考和谈话的润滑剂"。1797年,英国人艾登写道∶"我们只要在乡下,就可以看到草屋里的农民都在喝茶。他们不但上午、晚间喝茶,就是在中午也习惯以茶佐餐。"据此可知,英国当时()A.垄断世界茶叶贸易 B.文学创作成果丰硕C.失地农民蜂拥入城 D.饮茶之风相当盛行〖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我们只要在乡下,就可以看到草屋里的农民都在喝茶。他们不但上午、晚间喝茶,就是在中午也习惯以茶佐餐”,可以看出饮茶成为了一种风气,D项正确;“垄断”表述错误,英国此时并未垄断茶叶贸易,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饮茶之风,未涉及文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农民的喝茶习惯,并未涉及失地农民的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16.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强调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20世纪20年代以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这深刻反映了近代我国文物观念()A.注重文化自信关注国家命运 B.倡导民众与文物近距离接触C.促进国人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D.强调文物的搜集研究与保护〖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等国人重视文物搜集,“以证吾国之文明”,20年代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说明我国近代在文物观念上注重文化自信,并关注国家命运,A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学术界推翻西方学者的谬论,没有关于政府倡导民众与文物近距离接触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近代我国文物观念与民主意识觉醒关系不密切,并且“开始”的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经过重视文物搜集,进行考古发掘,推翻西方谬论,而文物的搜集研究与保护只是表象,非深层反映,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嬴驷灭蜀后,便以蜀为基地,开始经营“巴蜀微外”的西南夷。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继续以蜀为根据地开发西南夷,并命蜀郡太守李冰在川滇交界地区修筑通往西南夷的道路。公元前221年后,嬴政又在其基础上不断延伸,直至郎州(今云南省曲靖市)附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尺道”。此外,嬴政还在西南夷部分地区设立了郡县,并派官吏进行直接统治。如《史记》中载:“邛、笮、冉駹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常通为郡县。”——摘编自龚德全《秦汉时期“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及其开发》材料二自窝阔台至忽必烈,蒙古人先后灭亡了大理和南宋,建立元帝国,并在西南地区积极开疆拓土,开辟交通路线,如在云南地区新辟通达内地的要道。在元朝统治者看来,西南边疆与内地并无很大区别,它既是赋税来源,也是对外扩张、交流的基地和门户。为管理西南,元政府迁移大批汉人、蒙古人、色目人在当地屯田,扩大矿藏的开采,至于蛮夷腹心之地,则“制兵屯旅以控扼之”。此外,元政府在委派行省大员的基础上,兼用土酋或宗教首领充任土官,统摄军民。土官虽世袭,但遇纠纷,仍要接受行省官员裁决。在教育上,元政府广开学校,并立文庙、塑孔子像,时人称为:“虽穷边蛮僚之乡,咸建庠序矣”。在这一过程中,各少数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与内地的政治制度仍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摩擦,而过重的赋税、兵役及边疆官吏的民族歧视、贪赃枉法等,也加剧了民族矛盾和冲突。——摘编自方铁《蒙元经营西南边疆的统治思想及治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经营西南地区的有利条件。(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经营西南地区的特点,并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古代王朝对西南地区经营的历史意义。〖答案〗(1)有利条件:秦国对西南地区长久的开发和管理;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日益强盛;秦始皇兼并六国,实现统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渐确立;西南地区和内地联系的逐渐加强。(任答三点即可)(2)特点:体现了一定的“天下一家”“内外一体”思想;注重一定的中央集权;涉及范围广、形式多样化;具有一定“因俗而治”的特点;民族交融与冲突并存。(任答三点即可)历史意义:促进了当时各民族的相互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了对西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和管理,为中华民族的版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有利条件:根据材料“秦惠文王嬴驷灭蜀后,便以蜀为基地,开始经营‘巴蜀微外’的西南夷”可知秦国对西南地区长久的开发和管理;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日益强盛;根据材料“公元前221年后,嬴政又在其基础上不断延伸,直至郎州(今云南省曲靖市)附近”可知秦始皇兼并六国,实现统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渐确立;根据材料“嬴政还在西南夷部分地区设立了郡县,并派官吏进行直接统治”可知西南地区和内地联系的逐渐加强。【小问2】特点:根据材料“在元朝统治者看来,西南边疆与内地并无很大区别,它既是赋税来源,也是对外扩张、交流的基地和门户”可知体现了一定的“天下一家”“内外一体”思想;注重一定的中央集权;涉及范围广、形式多样化;根据材料“元政府在委派行省大员的基础上,兼用土酋或宗教首领充任土官,统摄军民”可知具有一定“因俗而治”的特点;根据材料“各少数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与内地的政治制度仍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摩擦,而过重的赋税、兵役及边疆官吏的民族歧视、贪赃枉法等,也加剧了民族矛盾和冲突”可知民族交融与冲突并存。历史意义:从民族交融、边疆开发等角度分析可知促进了当时各民族的相互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了对西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和管理,为中华民族的版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世纪,意大利是国际贸易中心,一些经营货币和货款业务的机构不断兴起。1580年成立的威尼斯银行是世界上最早的近代银行,随后许多地方都出现了类似的机构。早期银行经营的贷款业务都具有高利贷性质,而且货款对象主要是政府,大多数工商企业难以得到支持,客观上要求建立新的银行为其扩大再生产服务。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作为最早的私人创办的股份制银行,它利用政府赋予的特权,以大大低于高利贷的贷款利率向工商企业提供信用货故,从而占据了信用领城的垄断地位。此后,各国群起效仿,纷纷建立规模巨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摘编自王玉平《货币银行学》材料二为了摆脱国外银行的支配,清政府于1897年在上海设立了中国通商银行,这是中国自办的第一家新式银行,它标志着中国近代银行信用事业的创始。此后,各种官商合办银行和私营银行陆续发展起来。1935年,中国通商银行因滥发银行春发生挤兑风潮,后来为四大家族所控制;上海解放后,其“官服”被人民政府接管;1952年12月与其他行庄合并组成公私合营银行,后并入中国人民银行。——摘编自任森春《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银行产生的背景,并指出其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通商银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答案〗(1)背景:国际贸易与工商业发展的需要;重商主义的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推动;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特点:受益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得到政府支持;经营方式创新;业务范围拓展;影响逐步扩大。(2)困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国内政局动荡不安;官僚资本的压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限。〖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西方国家。背景:根据材料“意大利是国际贸易中心”,随着国际贸易与工商业发展,对货币资金的的需求越来越大;根据所学知识,重商主义的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推动、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都会推动货币需求量大增,客观上促进西方银行业的产生与发展。特点:根据所学知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银行业的产生;根据材料“早期银行经营的贷款业务都具有高利贷性质,而且贷款对象主要是政府”可以得出得到政府支持;“作为最早的私人创办的股份制银行”可以得出经营方式创新,业务范围拓展;“此后,各国群起效仿,纷纷建立规模巨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得出影响逐步扩大。【小问2】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困难:根据材料“为了摆脱国外银行的支配”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导致招商银行的创立;“1935年,中国通商银行因滥发银行券发生挤兑风潮,后来为四大家族所控制”可以得出招商银行受到国内政局动荡不安的影响,以及官僚资本的压榨;根据所学知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限也影响其发展。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50、60年代英国移民数量是17、18世纪移民数量的总和。1811年英国总人口是1197万,1931年是4479万。据统计从1815到1930年,有1140多万人从英国移出。过些移民主要迁往美国、加拿大、淡大利亚等地方,其中大部分去了美国。19世纪上半叶殖民署为移民提供资金、信息,组织他们向外迁移。19世纪后半叶官方的资助仍在进行,但非官方机构表现得更为积极,包括各地工会组织、您善机构等等。工会资助的移民大部分去了美国,他们大多有~技之长。英国移民的迁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些地区的人口和民族构成,对这些地区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摘编自镡娴娴(19世纪英国人口对外迁移问题探析》材料二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一直到明清时期才地走超宽,呈现头规模的迁接物,从这朝到明清时期,每当新老政权交售之时,不淇乱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责的一部分会移居海外。“闵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因此凭借着地炼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特别是闵广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有资料记载,鸦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经商谋生的华人就已有150万人之多,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此时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出现了马来西亚联邦给予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等优惠措施以吸引华工的现象。“下南洋”的华人与华侨或工或商,骈手貾足,打下了华人的一片天地。———摘编自高荣伟《下南洋;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人口大迁徒》(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人口外迁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华人“下南洋”与19世纪英国人口外迁的不同点。〖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英国人口激增,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官方移民政策的支持;迁入地工业化发展,需大量劳动力。(2)不同点:中国人下南洋主要受殖民主义影响,英国人口外迁主要受工业革命影响;“下南洋”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向殖民地国家迁徙,英国人口外迁是资本主义工业国平向迁徙;“下南洋”是以普通劳动力为主,英国人口外迁包含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下南洋”传播了中华文化,英国人口外迁促进以西方文化为主的文化认同。〖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英国)。从工业革命的推动分析,得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从英国本地人口的增长分析,得出英国人口激增,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从国内矛盾分析,得出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据材料“19世纪上半叶殖民署为移民提供资金、信息,组织他们向外迁移”,得出官方移民政策的支持;据材料“改变了这些地区的人口和民族构成,对这些地区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得出迁入地工业化发展,需大量劳动力。【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和英国)。据材料“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得出中国人下南洋主要受殖民主义影响,英国人口外迁主要受工业革命影响;据材料“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特别是闵广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结合迁移方向分析,得出“下南洋”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向殖民地国家迁徙,英国人口外迁是资本主义工业国平向迁徙;据材料“华人与华侨或工或商,骈手貾足,打下了华人的一片天地”,得出“下南洋”是以普通劳动力为主,英国人口外迁包含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据材料“改变了这些地区的人口和民族构成,对这些地区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其产生的影响分析,得出“下南洋”传播了中华文化,英国人口外迁促进以西方文化为主的文化认同。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已失去平衡的各国政府感到恐惧,受到威胁,并且因社会中产阶层的呼声而陷入混乱之中,他们处于国王和臣民之间,打碎了君主的权杖并盗用了人民的呼声。奥地利帝国首相致沙皇(1820年)自由,那带着巨人声音的夜莺,惊醒了大多数沉睡者……除了为争取或反对自由而战,还有什么事情值得我们关注?那些不可能热爱人类的人,可能仍然是大人物,例如专制君主。但是,普通人怎么可能无动于衷?德国作家伯尔纳(1831年)这一天将会来临……当优秀的日耳曼人站在自由和正义的青铜底座上,一只手握着启蒙的火炬,把文明的光束投向地球最遥远的角落,另一只手持着仲裁者的天平。人们将恳请她解决争端,即那些现在向我们高喊强权即公理,并轻蔑地用长筒靴踢打我们的民族。一位德国人在汉堡的演讲(1832年)一一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从近代战争与文化重构的角度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论题:近代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

论述:人类有史以来,战争频繁、烽火不断,但每个时代的战争起因不同、影响也不尽相同。近代战争在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拿破仑战争将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原则传播到所征服地区,促进了那里人民的觉醒,使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的要求。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1820年奥地利帝国首相致沙皇的信中,表达了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受到威胁的恐惧;德国作家伯尔纳畅想自由时代的到来;这些都反映了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结论:综上所述,近代战争虽然给人类带来重创,但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推动着人类不断前行。〖解析〗论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20年奥地利帝国首相致沙皇的信中,表达了对拿破仑战争后人民要求结束封建专制统治呼声的恐惧;1831年德国作家伯尔纳在其作品中反映了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及为自由而战的信念;这些都是拿破仑战争带来的影响。由此可拟定论题为:近代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论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文化重建的角度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升华。(本题为开放试题,也可以从其他角度命题论证。)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玛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往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4.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单元、选择性必修2第4-6单元、选择性必修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l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面是新石器时代中期,北方地区典型遗址粟、黍、猪出土情况及相互关系表,该表可用来说明,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文化农业遗存出土情况农业遗存间相互关系粟·黍猪大地湾大地湾未发现果,有少量黍粒的遗存遗址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家猪猪可能被随意放养兴隆沟兴隆沟从1500份样品中浮选出数十余粒炭化粟,近1500粒炭化黍可能存在数量有限的家猪尚不明确月庄后李从77份样品中浮选出炭化栗粒共计9粒,炭化黍粒共计70粒对月庄遗址猪骨进行稳定同位素鉴定,认为存在家猪栗类农业副产品、残羹冷炙饲喂猪A.栗成为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 B.原始农业经济得到一定发展C.种植业与畜牧业的相辅相生 D.家猪的驯养形成了稳定规模〖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北方地区)。据本题材料表格“北方地区典型遗址粟、黍、猪出土情况及相互关系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格中信息表明,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遗存出土了粟、黍农作物种子和家猪的骨骸,这表明该时期,人类不仅仅采集、狩猎,种植业和畜牧业都有所发展,即原始农业经济得到一定发展,B项正确;表格中大地湾遗址未发现粟,无法得出“栗成为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的结论,排除A项;由表格中大地湾遗址中“猪可能被随意放养”,兴隆沟遗址尚不明确家猪如何饲养,月庄遗址中“粟类农业副产品,残羹冷炙词喂猪”,故不能得出该时期种植业与畜牧业是相辅相生的结论,排除C项;表格信息表明该时期三个遗址中存在家猪,是否形成了稳定规模,不得而知,排除D项。故选B项。2.孔子重视仁德在治国中作用,曾说“子为政,延用条?子欲善,面民善矣”;老子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两者对仁王之治的认识反映了()A.儒道思想趋同 B.政治理念的相通性C.社会秩序混乱 D.阶级立场的差异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子为政,延用条?子欲善,面民善矣”,“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反映了孔子和老子的“圣人之治”,排斥严苛的刑法与杀戮,即政治理念上有相通之处,B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儒道共同主张,但不代表其思想趋同,排除A项;春秋时期我国社会秩序混乱,但材料中没有关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孔子和老子代表的都是奴隶主阶级,阶级立场不具有差异性,排除D项。故选B项。3.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西汉政府宣布家除秦始皇焚书时照布的《挟书律》。不久,汉政府在全国“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自此之后,珍藏在民间的各种古书陆续在民间开始出现。这些措施体现了()A.社会环境较为宽松 B.汉初重视书籍的编篡C.儒家地位有所下降 D.恢复先秦礼制的需求〖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中国)。据本题材料“西汉政府宣布家除秦始皇焚书时照布的《挟书律》。不久,汉政府在全国‘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统治者尊奉黄老无为思想,废除《挟书律》、“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是社会管理较为宽松的体现,A项正确;“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不是编纂书籍,排除B项;西汉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地位在西汉时期上升了,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明确表述西汉政府要恢复先秦礼制,排除D项。故选A项。4.宋代的官制中,除官职之外,另有所谓“差遣”,有官职者未必有权,必须由皇帝别敕“差遣”,才能治其职掌范围以内的事;纵使是宰相的分内之事,皇帝也可以别遣他官办理。据此可知,宋代“差遣”的设置()A.削弱了宰相权力 B.实现了职权分离C.加强了专制皇权 D.提高了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有官职者未必有权,必须由皇帝别敕‘差遣’,才能治其职掌范围以内的事”和“宰相的分内之事,皇帝也可以别遣他官办理”可知皇帝设置“差遣”代表皇帝,且有极大的事权,甚至可以办理宰相分内之事,体现了专制皇权的加强,C项正确;题干虽然提及宰相分内之事,但没有体现对宰相权力的削弱,排除A项;差遣是另外设置的,并不是职权分离,排除B项;根据题干不能判断“差遣”的设置对行政效率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5.元代,云南设立行省后,改变了其分裂割据的状态。汉族移民随着交通线深入云南,使得精耕细作的方式得到大规模推广。《元史•食货》记载,云南行省纳粮曾经达到277719石,远超同期辽阳。四川、陕西等行省。据此可知元代()A.南北经济的差距继续扩大 B.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趋势加强C.因地制宜的模式收效明显 D.边疆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消失〖答案〗B〖解析〗根据“改变了其分裂割据的状态,汉族移民随着交通线深入云南,使得精耕细作的方式得到大规模推广。”可得出边疆与内地间在民族交融过程中其生产生活状态都趋于统一,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南北的经济差距,排除A项;材料中的内容并不是因地制宜的表现,排除C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6.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苏、杭、嘉、湖等地区丝织业或棉织业异常发达.其周边的农村则大量种植桑或染料作物,大有改种谷物为经济作物的趋势,有的地方种稻谷者仅占十之三四。这反映出当时()A.经济作物在南方地区广泛种植 B.传统经济结构开始瓦解C.江浙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由于江浙一带苏州、杭州等地的丝织业和棉织业发达,对桑和棉花的需求量大,因而周边的农村地区大量种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这反映了当地的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较高,C项正确;材料所涉及的地区为江浙一带,不能反映全部南方地区广泛种植经济作物,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传统经济结构开始瓦解,排除B项;明清时期,政府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7.王阳明提出“良知”说,认为只要去除物欲的“昏蔽”,人人皆可为“圣人”,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王阳明的“心学”()A.实现了社会阶层的整合 B.否定了存理去欲的旧观念C.取代了程朱理学的地位 D.突出了不迷信传统的权威〖答案〗D〖解析〗材料中“人人皆可为‘圣人’”等,突出了不迷信传统的权威,D项正确。材料没有相关阶层整合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的主张彰显了人的主体意识,并没有否定存理去欲的旧观念,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王阳明的“心学”取代了程朱理学的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8.唐都长安的街道多为严整的方格网状,而宋都汴京街道大都成“丁”字形、“井”字形或“之”字形布局,还有不工整的所谓的“斜街”。这一变化,反映了宋朝城市()A经济职能增强 B.布局趋于优化 C.管理更加严格 D.交通更加便捷〖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宋都汴京街道大都成‘丁’字形、‘井’字形或‘之’字形布局,还有不工整的所谓的‘斜街’。”可知,宋朝时期,为适应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状况,宋都汴京街道与唐朝长安相比出现不规则的变化,说明宋朝城市经济职能增强,A项正确;汴京街道大都成“丁”字形、“井”字形或“之”字形布局,还有不工整的所谓的“斜街”,对于都城来讲这并非是布局优化的表现,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宋朝与唐朝街道的变化,无法判定是否管理更加严格,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宋朝与唐朝街道的变化,无法判定是否交通更加便捷,排除D项。故选A项。9.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作为世界性工业中心城市的曼彻斯特,其工厂的原材料却需要从另一座当时世界性大港口——利物浦转运,工业产品的运输也要通过利物浦外销,这大大压低了曼彻斯特资本的利润空间。因此曼彻斯特萌生了修一条直通大海的运河的想法,而这条通海运河最终在十九世纪后期成功修建。由此可见()A.工业革命催生了航运交通的发展 B.曼彻斯特迅速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港口C.运河的修建推动了曼彻斯特经济发展 D.曼彻斯特取代了利物浦经济中心的地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为了缓解运输问题、配合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减少利物浦作为中间商而给曼彻斯特经济发展带来的损失,最终修建了通海运河,A项正确;通海运河的建成,使曼彻斯特迅速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港口,但材料讲的是修建这条通海运河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曼彻斯特经济发展推动了运河的修建,排除C项;曼彻斯特需要通过利物浦转运原材料和外销工业产品,而不是取代了利物浦经济中心的地位,而且不能证明利物浦是经济中心,排除D项。故选A项。10.晚清官员岑春煊曾谓,中国“驱虏卫生之事,夙所未习。海通已来,五洲之民,相率莅此,奇疾怪征,挟以俱至。医者不察,思以旧有之术应之,不得当则委之劫运,罹疫死者,岁辄有闻”。岑氏意在强调()A.通商口岸地区瘟疫高发 B.西方侵略导致瘟疫流行C.当时瘟疫防控面临新挑战 D.传统社会不重视瘟疫防治〖答案〗C〖解析〗材料的大概意思是通商口岸开放之后,伴随着外来移民增多疑难杂症、瘟疫也逐渐增多,旧有的传统方法无法治愈时就归结为是灾难,因疫情而死的人很常见,可得出当时瘟疫防控面临新挑战,传统的方法无法解决,C项正确;岑春煊强调的是“医者不察”“旧有之术”应对不了,并不是通商口岸瘟疫高发,材料也没有对比信息得不出通商口岸比其他地区瘟疫高发,排除A项;瘟疫流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方法解决不了新的瘟疫,并不是不重视,排除D项。故选C项。11.1968年12月,(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推出《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合作医疗制度》的调查报告,推介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的做法和经验。由此,全国掀起兴办农村合作医疗的高潮。到7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已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农村人口,这表明我国()A.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健全 B.新农合受到了广大农民欢迎C.医疗保险主要惠及农村居民 D.不断推进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1968年12月……推介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的做法和经验……到7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已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农村人口”,可以看出我国从1968年开始推广农村合作医疗,并且范围不断扩大,说明不断推进农村医疗保障体系,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农村医疗体系的不断推进,不能得出医疗体系基本健全,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广大农民对新农合的欢迎度,排除B项;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惠及的是农村居民,非医疗保险,排除C项。故选D项。12.古埃及是最早使用石柱的民族,古埃及人在柱子身上用象形文字、植物、动物等图案进行装饰处理,同时对柱头用纸莎草、莲花、棕榈叶等植物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处理,这种设计风格,在波斯波利斯古城(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遗址中多有发现。这体现了()A.古埃及建筑技术高超 B.波斯人的审美观念C.亚非统治形态的共性 D.早期文明间的交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埃及。根据材料“同时对柱头用纸莎草、莲花、棕榈叶等植物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处理,这种设计风格,在波斯波利斯古城(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遗址中多有发现”及所学可知,波斯波利斯古城位于波斯帝国境内,由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即位以后建造的,据材料“古埃及人”的石柱在°波斯波利斯古城”(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遗址中多有发现,这体现了早期文明间的交流,D项正确;材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埃及建筑技术高超,但材料还有早期文明交流的信息,选项片面理解材料,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早期文明间的交流,不是波斯人的审美观念,另外材料只有“石柱样式”方面的信息,不能得出波斯人总体的审美观念,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建筑方面的信息,没有涉及如何统治国家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3.约在1世纪,匈奴人开始迁徙,从而导致了一场延续数百年、波及亚欧大陆广大地域的民族大迁徙。这一迁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进,二是南下。在西方,这一迁徙浪潮所产生的影响是A.促成了日耳曼诸国的建立 B.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C.推动了“海上民族”崛起 D.使赫梯掌握了马拉战车技术〖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匈奴人西迁促进了欧洲西罗马帝国的衰落,为日耳曼诸国的建立提供了机会,A项正确;这一迁徙浪潮促成了欧洲封建制度的产生与形成,而不是“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排除B项;推动了“海上民族”崛起不属于其影响,排除C项;公元前2千纪,赫梯人便已掌握马拉战车技术,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4.2003年,在美国所有的拥有博士学历的人口当中,34.6%是在外国出生的。在不同的学科专业领域,移民的比例也不尽相同。其中,移民比例最低的为心理学,仅为8.5%;移民比例最高的为化学工程学,高达49.2%。这一移民趋势()A.提高了美国整体的文化水平 B.适应了美国科技发展的需要C.维护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D.使其他国家的科技创新落后〖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03年在美国的移民群体中,博士学历占据多数,并且理工科人才较多,这适应了新技术革命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强调外来移民最多的是理工类,有利于促进科技的发展,移民的文化素质与美国整体的文化水平提高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的维护依靠的是综合国力,C项说法夸大了移民的作用,排除C项;这些移民有利于提升美国的科技创新,但并不能导致其他国家科技的落后,排除D项。故选B项。15.18世纪,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称茶是"思考和谈话的润滑剂"。1797年,英国人艾登写道∶"我们只要在乡下,就可以看到草屋里的农民都在喝茶。他们不但上午、晚间喝茶,就是在中午也习惯以茶佐餐。"据此可知,英国当时()A.垄断世界茶叶贸易 B.文学创作成果丰硕C.失地农民蜂拥入城 D.饮茶之风相当盛行〖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我们只要在乡下,就可以看到草屋里的农民都在喝茶。他们不但上午、晚间喝茶,就是在中午也习惯以茶佐餐”,可以看出饮茶成为了一种风气,D项正确;“垄断”表述错误,英国此时并未垄断茶叶贸易,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饮茶之风,未涉及文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农民的喝茶习惯,并未涉及失地农民的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16.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强调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20世纪20年代以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这深刻反映了近代我国文物观念()A.注重文化自信关注国家命运 B.倡导民众与文物近距离接触C.促进国人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D.强调文物的搜集研究与保护〖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等国人重视文物搜集,“以证吾国之文明”,20年代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说明我国近代在文物观念上注重文化自信,并关注国家命运,A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学术界推翻西方学者的谬论,没有关于政府倡导民众与文物近距离接触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近代我国文物观念与民主意识觉醒关系不密切,并且“开始”的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经过重视文物搜集,进行考古发掘,推翻西方谬论,而文物的搜集研究与保护只是表象,非深层反映,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嬴驷灭蜀后,便以蜀为基地,开始经营“巴蜀微外”的西南夷。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继续以蜀为根据地开发西南夷,并命蜀郡太守李冰在川滇交界地区修筑通往西南夷的道路。公元前221年后,嬴政又在其基础上不断延伸,直至郎州(今云南省曲靖市)附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尺道”。此外,嬴政还在西南夷部分地区设立了郡县,并派官吏进行直接统治。如《史记》中载:“邛、笮、冉駹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常通为郡县。”——摘编自龚德全《秦汉时期“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及其开发》材料二自窝阔台至忽必烈,蒙古人先后灭亡了大理和南宋,建立元帝国,并在西南地区积极开疆拓土,开辟交通路线,如在云南地区新辟通达内地的要道。在元朝统治者看来,西南边疆与内地并无很大区别,它既是赋税来源,也是对外扩张、交流的基地和门户。为管理西南,元政府迁移大批汉人、蒙古人、色目人在当地屯田,扩大矿藏的开采,至于蛮夷腹心之地,则“制兵屯旅以控扼之”。此外,元政府在委派行省大员的基础上,兼用土酋或宗教首领充任土官,统摄军民。土官虽世袭,但遇纠纷,仍要接受行省官员裁决。在教育上,元政府广开学校,并立文庙、塑孔子像,时人称为:“虽穷边蛮僚之乡,咸建庠序矣”。在这一过程中,各少数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与内地的政治制度仍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摩擦,而过重的赋税、兵役及边疆官吏的民族歧视、贪赃枉法等,也加剧了民族矛盾和冲突。——摘编自方铁《蒙元经营西南边疆的统治思想及治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经营西南地区的有利条件。(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经营西南地区的特点,并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古代王朝对西南地区经营的历史意义。〖答案〗(1)有利条件:秦国对西南地区长久的开发和管理;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日益强盛;秦始皇兼并六国,实现统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渐确立;西南地区和内地联系的逐渐加强。(任答三点即可)(2)特点:体现了一定的“天下一家”“内外一体”思想;注重一定的中央集权;涉及范围广、形式多样化;具有一定“因俗而治”的特点;民族交融与冲突并存。(任答三点即可)历史意义:促进了当时各民族的相互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了对西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和管理,为中华民族的版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有利条件:根据材料“秦惠文王嬴驷灭蜀后,便以蜀为基地,开始经营‘巴蜀微外’的西南夷”可知秦国对西南地区长久的开发和管理;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日益强盛;根据材料“公元前221年后,嬴政又在其基础上不断延伸,直至郎州(今云南省曲靖市)附近”可知秦始皇兼并六国,实现统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渐确立;根据材料“嬴政还在西南夷部分地区设立了郡县,并派官吏进行直接统治”可知西南地区和内地联系的逐渐加强。【小问2】特点:根据材料“在元朝统治者看来,西南边疆与内地并无很大区别,它既是赋税来源,也是对外扩张、交流的基地和门户”可知体现了一定的“天下一家”“内外一体”思想;注重一定的中央集权;涉及范围广、形式多样化;根据材料“元政府在委派行省大员的基础上,兼用土酋或宗教首领充任土官,统摄军民”可知具有一定“因俗而治”的特点;根据材料“各少数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与内地的政治制度仍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摩擦,而过重的赋税、兵役及边疆官吏的民族歧视、贪赃枉法等,也加剧了民族矛盾和冲突”可知民族交融与冲突并存。历史意义:从民族交融、边疆开发等角度分析可知促进了当时各民族的相互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了对西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和管理,为中华民族的版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世纪,意大利是国际贸易中心,一些经营货币和货款业务的机构不断兴起。1580年成立的威尼斯银行是世界上最早的近代银行,随后许多地方都出现了类似的机构。早期银行经营的贷款业务都具有高利贷性质,而且货款对象主要是政府,大多数工商企业难以得到支持,客观上要求建立新的银行为其扩大再生产服务。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作为最早的私人创办的股份制银行,它利用政府赋予的特权,以大大低于高利贷的贷款利率向工商企业提供信用货故,从而占据了信用领城的垄断地位。此后,各国群起效仿,纷纷建立规模巨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摘编自王玉平《货币银行学》材料二为了摆脱国外银行的支配,清政府于1897年在上海设立了中国通商银行,这是中国自办的第一家新式银行,它标志着中国近代银行信用事业的创始。此后,各种官商合办银行和私营银行陆续发展起来。1935年,中国通商银行因滥发银行春发生挤兑风潮,后来为四大家族所控制;上海解放后,其“官服”被人民政府接管;1952年12月与其他行庄合并组成公私合营银行,后并入中国人民银行。——摘编自任森春《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银行产生的背景,并指出其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通商银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答案〗(1)背景:国际贸易与工商业发展的需要;重商主义的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推动;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特点:受益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得到政府支持;经营方式创新;业务范围拓展;影响逐步扩大。(2)困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国内政局动荡不安;官僚资本的压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限。〖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西方国家。背景:根据材料“意大利是国际贸易中心”,随着国际贸易与工商业发展,对货币资金的的需求越来越大;根据所学知识,重商主义的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推动、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都会推动货币需求量大增,客观上促进西方银行业的产生与发展。特点:根据所学知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银行业的产生;根据材料“早期银行经营的贷款业务都具有高利贷性质,而且贷款对象主要是政府”可以得出得到政府支持;“作为最早的私人创办的股份制银行”可以得出经营方式创新,业务范围拓展;“此后,各国群起效仿,纷纷建立规模巨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得出影响逐步扩大。【小问2】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困难:根据材料“为了摆脱国外银行的支配”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导致招商银行的创立;“1935年,中国通商银行因滥发银行券发生挤兑风潮,后来为四大家族所控制”可以得出招商银行受到国内政局动荡不安的影响,以及官僚资本的压榨;根据所学知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限也影响其发展。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50、60年代英国移民数量是17、18世纪移民数量的总和。1811年英国总人口是1197万,1931年是4479万。据统计从1815到1930年,有1140多万人从英国移出。过些移民主要迁往美国、加拿大、淡大利亚等地方,其中大部分去了美国。19世纪上半叶殖民署为移民提供资金、信息,组织他们向外迁移。19世纪后半叶官方的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