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竹山县堵河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可行性研究PAGEPAGE29竹山堵河水系生态修复规划可行性研究目录1.项目背景 22项目概况 32.1地理位置 32.2自然生态系统概况 32.2.1地形地貌 32.2.2气象 32.2.3流域概况 42.2.4水质 42.2.5水温 42.2.6植被 42.2.7生物多样性状况 52.3水利工程现状 53规划总则 53.1指导思想 53.2规划原则 53.3规划依据 63.4规划的必要性及任务 63.4.1水生态系统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63.4.2规划的必要性 73.4.3规划任务 73.5规划范围及分区 83.5.1规划范围 83.5.2规划分区 84生态需水及保障 84.1河流生态系统现状 84.2河道生态需水 84.2.1水文学法计算生态需水 94.2.2各河段水位 94.2.3合理性分析 95河流生态治理和修复 105.1河流功能分区 105.2主要治理方向和任务 105.2.1河岸硬化及侵蚀治理 105.2.2绿色廊道建设 115.2.3滨水区景观建设 125.2.4截污导流 126水质安全保障 136.1水功能区划 136.2城市排水系统现状 136.3水体污染成因分析 136.3.1污染源分析 136.3.2排污方式 146.4水质安全保护措施 146.4.1各区总体防治要求 146.4.2水质保护对策 156.4.3污染控制预期效果 166.5水质保护保障措施 167水库及湿地的保护与修复 177.1水库及湿地现状 177.2湿地保护与修复措施 178水土保持 188.1设计依据及标准 188.2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等级 198.3项目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状况 198.4主体工程水土保持评价 208.5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208.6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208.7水土保持监测 209管理措施 219.1加强水生态系统的检测,提高信息化水平 219.2划分自然保护区,依法保护水生态系统 229.3加强面向生态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能力 229.4管理和参与机制 229.5生态补偿制度 2210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分析 2310.1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310.1.1有利影响 2310.1.2不利影响 2310.2规划与相关政策和规划的环境协调性分析 2410.2.1规划与国家政策相容性分析 248.2.2与其他规划相容性及环境协调性分析 2410.3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与措施 2510.4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 2611保障措施 2611.1加强领导,部门协作 2611.2强化法制,依法保护 2611.3加强管理,完善制度 2611.4开展研究,科技创新 271.项目背景竹山县位于湖北省西北秦巴山区腹地,属十堰市。山地占总面积80%以上,南部山地尤为险峻,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仅中部河谷有狭小坪坝。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全县已发现矿产32种,石灰石、辉绿岩、花岗闪长岩等矿产资源储量及品位很高,极有开发潜力。竹山县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全县河流均属于堵河水系,堵河水资源量约62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98.6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62.02万千瓦,已开发15.65万千瓦。竹山地貌类型复杂,气候变化明显,物产丰富,有多种国家级珍稀动植物。该县自然景观秀丽多姿,坐拥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驴头峡画廊、九华山原始森林公园、霍河水库等特色各异的旖旎风光,具有巨大旅游潜力。集秦楚文化特色于一体的戏曲、民歌、故事、剪纸、泥塑、书法等民间文化艺术底蕴深厚,民俗风情风味独特。丰富的物产为当地发展医药业、金银珠宝饰品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襄关省道以及鲍竹路、竹向路构成了县公路交通“大十字”路网架构,为竹山县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竹山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有力保证,并正加速向全面小康迈进。竹山县总面积3587.8km2,总人口43.87万人。堵河自西南向东北流经中部,主要支流有深河、霍河和苦桃河。松树岭、潘口、小漩等水电站的先后建设,带给了竹山人民光明与财富,更是全县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近几年按照省、市的战略部署,县委、县政府确立了“走一主三化(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之路,建生态水电大县”的总体战略目标,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生态牌,走特色路,致力于建设水电富县、生态大县、茶叶名县、旅游新县,加快实现迈向小康第二步战略目标。2项目概况2.1地理位置堵河有西、南两源。西源为正源,发源于川陕交界的大巴山三个包,海拔2603米,源头名大暑河,注入南江河,南江河在陕西省境长95公里,于彭家台进入湖北省竹溪县改称汇湾河,在新洲镇东南会南来的泉河后称泗河,到竹山县两河口与南源官渡河汇合后始称堵河。西源河长230余公里,流域面积4860余平方公里,平均坡降约4‰。南源官渡河发源于大神农架,海拔3052米,在神农架区叫洛阳河,由南向北流至房县九道与阴峪河汇合称九道梁河,于义渡坪会罗汉洞河称凉台河,于老码头会杨泗庙河和马厂河后称白河,继续北流至官渡镇始称官渡河。堵河自两河口向北流经竹山县城、姚坪、叶滩、叶大、黄龙出口汇入汉江,河口海拔154米。南源上游发源处有大九湖和小九湖。大九湖宽7.5公里,长15公里;小九湖宽1.5公里,长7.5公里,涨水时,湖水面可占全湖面积的7/10,枯水时约占3/10。因枯水期实为一高山盆地,据当地居民传说该地是唐薛刚屯集大军之营地,西南有太平山,为其屯兵前哨。2.2自然生态系统概况2.2.1地形地貌堵河流域,全境皆山。西源大巴山逶迤东向,南源神农架耸立插天,普陀、武当环抱东北,地势高亢。上游均为高山,海拔1200~2500米,下游属中、低山地,海拔500~1200米。干流弯曲系数1.87,属山地弯曲河型。2.2.2气象堵河流域属副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较充沛。4~10月间暴雨出现频繁,是堵河汛期。形成堵河暴雨的主暴雨中心大多不在本流域,锋面雨型暴雨主要集中在流域西南面大巴山迎风坡附近,少数台风暴雨一般发生在东北面武当山的迎风坡及南河流域。形成堵河暴雨的天气系统大致有锋面、暖槽、高压和台风4类,锋面类暴雨是造成堵河大洪水的主要天气类型。据统计,堵河流域内的暴雨中心约70%出现在泗河上游杨家扒和辽叶湖一带,约20%出现在官渡河上游九湖坪和黄家湾一带。而台风天气只间接或直接地影响竹山以下地区产生大暴雨,暴雨中心多在下游关帝庙和叶大一带。堵河流域暴雨持续时间一般为1~2d,最长可达4d以上。工程区位于竹山城区,城区竹山气象站设于1955年7月,位于东经110°14′,北纬32°14′,海拔高度307.0m。根据实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年降水量811.2mm;1958年7月降水量最多,为465.3mm,1963年1月降水量最少,为0.0mm;年内7月降水量最多,多年平均月降水量为134.1mm,1月降水量最少,多年平均月降水量为10.5mm,4~10月降水量约占年降水总量的85.6%。竹山气象站的主要气象特征值见表2.1。表2.1竹山气象站特征值序号项目单位数值发生日期1多年平均年降水量mm811.22多年平均气温℃15.53极端最高气温℃43.41966.74极端最低气温℃-10.41991.125多年平均蒸发量mm1366.26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47历年最大风速m/s16.71987.58相应风向NNW9多年平均风速m/s0.810多年平均日照时数h1651.111多年平均雾日d21.912多年平均霜日d41.32.2.3流域概况堵河流域位于湖北省鄂西北地区,地处东经109°31′~111°40′,北纬31°21′~32°50′之间,系汉江中游南岸支流,发源于陕西省镇坪县大巴山北麓,河流全长约354km,流域面积12502km2,总落差500余m。堵河上游分两支,西支称泗河,属干流,南支称官渡河,汇合于竹山县的两河口后称堵河。堵河向下经田家坝镇、潘口坝址、竹山县城进入黄龙滩水库,由西南流向东北汇入汉江。泗河流域面积4848km2,河道长270km,平均坡降2‰。泗河上游陕西省境内称为南江河段,其中游为湖北省竹溪县的江家垭至支流竹溪河入口津河止,称为汇湾河段,以下则称泗河。官渡河发源于大神农架的台子乡,流经神农架林区的板仓,房县的九道梁,竹山境内的洪坪、梁家、官渡、峪口,由田家坝镇的两河口汇入堵河,是堵河最大支流。官渡河流域面积2961km2,河长约126.9km,平均坡降4.73‰。流域内两支上游植被覆盖较好,其余大部分地区植被一般。至上世纪80年代初,森林破坏较明显,水土流失较严重。80年代后期至今,随着国家水土保持政策的落实,实施退耕还林等,流域内水土流失逐年减少,基本得到了控制。2.2.4水质北部以碳酸型水为主,PH值在6~7.8之间。南部以重碳酸钙型为主,为弱碱弱酸性,硬度3~5德国度,矿化度一般每升小于0.5克,为低矿化淡水。在西北部大庙、得胜、茅塔的浅变质岩和岩浆岩裂隙水中,局部含铀、锶、砷、钡、锰、镭、氡射气等放射性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均超过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2.2.5水温据竹山县水文站(设城关)实测资料,堵河多年平均水温15.4℃,最低月(1月)平均水温4.7℃,最高月(8月)平均水温25.2"C,极端最高水温31.3℃(1977年8月7日2.2.6植被竹山县有宜林面积349.37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4.92%,其中有林地139.5万亩,疏林地1.6万亩,未成林造林地3.1万亩,无林地96万亩。在宜林土地中,一、二、三级土壤面积只占总面积的5%,四~八级土壤占95%。县域自然植被以森林、草场为主。全县共有林业用地349.37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4.92%。由于气候因素的影响,从河谷至高山分布着亚热带和温带的各种植物类群,具有明显的立体分布特点。高山区,林业用地面积约占总面积8.2%,植被以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为主。二高山区,林业用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30.1%,植被以常绿阔叶和针叶混交林为主。低山区以下,林业用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1%,植被主要是常绿阔叶混交林及散生马尾松、柏、杨、竹、果等。由于岩石松软,岩溶发育强烈,故保水保土能力较差。加之50年代末至60年代过量砍伐森林,坡地过垦,开荒种地,扒黑土,刨草皮,致使大量自然植被遭到破坏,全县森林覆盖面积大量减少。有相当多的低、中山地丧失了林被,成为灌木丛或草地,有的则沦为荒山秃岭。水土大量流失,危岩裸露,气候失调,直接破坏了生态平衡,自然灾害频率明显上升。2.2.7生物多样性状况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山区的日益开发,森林植被面积日渐缩小,县域内野生动物活动区日窄,加之肆意捕杀、贩卖,许多珍贵动物逐年减少,如虎、豹、梅花鹿等濒临绝迹。县域内有鱼类4目,科,41种。主要有鲤、鲫、鲢、草鱼、团头鲂、青鱼、马口鱼、宽鳍鱲、麦穗鱼等。爬行类动物主要有大鲵、壁虎、蜥蜴、蛇、乌龟等。2.3水利工程现状位于堵河干流本工程上游较大的水利工程有潘口水电站(控制流域面积8950km2,装机容量510MW)和潘口下游的小漩水电站(控制流域面积9040km2,装机容量50MW3规划总则3.1指导思想竹山县水利建设“十二五”规划中的总体布局是“一心两线”。“一心”即以县城为中心,抓好潘口、小璇、霍河水利风景区开发建设;“两线”即以堵河、官渡河沿线水生态大修复、水环境大保护、山水风光大旅游为一体的建设格局。依据这个大的规划布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治水理念统领规划,紧密结合竹山县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贯彻新时期治水方针,突出区域生态城市特色,合理开发与优化配置水资源,坚持保护与修复并举,工程措施与管理手段系统配套,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和水生态、水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护河流、湖泊等水生态系统的健康,为把竹山建设成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提供支撑。3.2规划原则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综合布局。坚持污染控制和水体修复并重。注重与竹山县“十二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工作的协调。充分利用现有成果,在规划中,注意远近结合,以近期工作为主。人水和谐,尊重自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生活质量,保障人民身心健康,提供安全、良好的水生态与水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同时,遵循河流的自然水文循环和生态学规律,突出自然特色。城区段规划以亲水为核心的自然水景观建设为主,农村地区则侧重近自然的河流保护和修复。科学治理,措施配套依靠科学,积极采用先进合理的治理技术;加强节水、水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源源头控制,工程措施和管理手段相结合。对河流廊道,从疏浚、生态护岸、缓冲带建设、生态补水、污染治理等方面,提出系统配套的措施,恢复河流健康生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突出特色,持续发展充分结合竹山县的水系特点,假设生物多样性支撑体系和河流健康保障体系。在保障水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建设水景观、逐步构建贴近自然的人居环境。因地制宜,目标可行根据竹山当地经济社会和水资源条件,结合竹山县“十二五”规划中关于水利建设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确定合理适度的水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目标,并协调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对不同河流、不同河段,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3.3规划依据《竹山县县城总体规划(2000—2020)》《竹山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竹山城区水系规划及重要节点详细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竹山县城区水系规划及重要节点详细规划》《竹山县水利建设“十二五”规划》3.4规划的必要性及任务3.4.1水生态系统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堵河流域治理范围主要涉及竹山县城及附近经济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堵河干流规划的五级开发中有四级在竹山县境内,依次分别为龙背湾电站、松树岭电站、潘口电站和小漩水电站。竹山县还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江汉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纵贯该县南北的堵河流域生态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工程的成效。河堤建设破坏生态,水土流失严重,城市景观效果差,严重制约流域乡镇经济的发展。随着潘口电站的截流,潘口、黄龙滩两大电站之间30多公里的流域内,将有近一年时间的枯水和断流期。对这段流域间的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用水造成了紧缺,破坏了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水环境系统,亦无法融入竹山县城的山水园林城市的整体格局。小漩水库作为潘口水库的反调节水库局部解决了这一问题,其回水10.4km至潘口以下,形成了城区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地,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生态调节作用,而作为水源地,周边环境并没有合理保护利用,河岸、护坡长期遭受水流冲刷,而未受到保护与恢复。县城位于小漩水电站坝址下游段,是由于城区上游堵河干流潘口水电站的兴建,很大程度上削减了洪峰流量制约,但枯水期时的河床裸露严重影响了竹山县城的城市景观建设,位于堵河大桥处修建了壅水建筑物,拦蓄小漩水库的下泄水量,在原裸露河段形成人工湖面,回水至小漩坝址以下。在枯水期小漩水电站调峰运行时为城市整体滨水景观规划提供了稳定的人工水面。由于上游河道建筑的建设,导致下游水量不足,枯水期出现断流,并且阻碍了水生物的洄游通道,造成生物链的断裂,生态问题已无法忽视。3.4.2规划的必要性为改善水质创造有利条件长期以来,堵河及城区支流水网作为竹山县城区雨、污水的受纳水体,长年的河流冲刷亦造成了河道沿岸的水土流失,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水源地的水质,需要通过截污导流、调水等措施快速提高水体水质,达到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的目标。扩大自然生态的输入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是人工生态系统,从生态角度看是属于生态亏空区域,城市的生态稳定需要外部自然生态系统的强力渗透,然而,由于自然生态系统渗透的强度随着渗透距离的增加而递减,作为城市(城区),单靠自然渗透已经难以满足中心区生态良性循环的需要,必须依靠强力的生态输入。竹山堵河具有水系资源丰富的优势,可以通过水源工程来完成自然生态系统向城市中心生态亏空区域的生态量输入过程,对竹山城区而言,是最合适的也是最高效的选择。提高城市水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和生态斑块之间的关联度,实现水生态系统稳定性通过模拟自然的交换过程,适时引入自然水生态系统,逐步提高其自然属性,通过水生态修复,提高斑块之间的关联度,使生物的活动与生存场所相对扩展,生物繁衍生存空间扩大,从而丰富淦河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又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有序性。促进竹山现代化滨水新区的建设水体岸线是城市珍贵的资源,提供了市民亲水的场所,同时,水体岸线的价值也可以通过两侧土地地价及土地附着物的价格得到充分体现。一般临水一线的地价和建筑物单价要高于非一线同类价格近一倍以上。水系网络化可以增加水体岸线的长度,并相应形成新的滨水区,使土地和房产增值,满足政府经营城市的要求。3.4.3规划任务合理配置水资源,保障生态需水对主要河道,研究提出控制断面的最小生态需水量,作为流域及区域水资源配置的依据,并提出水量调度、雨洪资源利用、中水利用等水资源保障对策和措施。开展河流绿色廊道的修复和保护开展以河岸缓冲植被带建设为核心,辅助以水景观、滨水区、人工湿地等工程建设、保护,促进河流健康,满足城市居民的亲水需求,形成功能多样的河流绿色廊道网络。湿地保护与修复修复和保护现有的湿地,加强核心区建设和污水处理及湿地生态治理,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功能。水质安全保障明确水功能区的水体纳污能力,核定分区污染排放总量,分期实施污水处理工程、截污导流工程等水质安全保障工程,逐步实现水功能区达标。水土保持开展水土流失的预防和重点治理,防止河道淤积,减少面源营养物的入河量3.5规划范围及分区3.5.1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从潘口大坝至对峙河口的堵河干流沿线及其主要支流霍河沿线,堵河干流部分长约48400米,支流霍河段长约17700米。重点规划范围为堵河干流沿线。3.5.2规划分区依据河道流经地域的地形地貌,周边用地性质的不同,将河道分为三个区,分别为:水源保护区、滨水景观区、生态景观廊道。规划重点区域是水源保护区和流经城区的滨水景观区。4生态需水及保障4.1河流生态系统现状堵河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度适宜,雨水充沛,植被丰富,受地面海拔高度和切割深度影响,分布着不同的植被类型。竹山县多年平均降雨量905.2mm,多年平均日照1650.4小时,年辐射总量为97.6千卡/cm2,全年无霜期为252.8天。堵河干流规划建设龙背湾、松树岭、潘口、小漩、黄龙滩五级水库,其中松树岭、黄龙滩水库已经建成,潘口水库、小漩水库建设即将竣工,龙背湾水库已于2010年核准获批,建设工作正在筹备中。除黄龙滩水库外其余四座水库均在竹山县境内,小漩水库位于堵河干流城关镇内河段。堵河干流经逐级拦蓄,天然的水文情势已被改变,特别是枯水期县城内河段常出现断流,河床裸露,不仅破坏了竹山县城的整体城市景观布局,其干流生态系统也受到了破坏,对堵河生态需水加以研究控制已是当务之急。霍河为堵河一级支流,于城关镇霍河口汇入堵河。霍河上现已建成霍河二级水电站、霍河三级水电站。霍河二级水电站为霍河水库坝后式电站,尾水直接引至霍河三级水电站经发电之后下泄到下游河道,枯水期两级电站之间约4.5km的河段出现干涸。4.2河道生态需水堵河干流穿过竹山县城区,是竹山县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竹山境内大小支流均属于堵河水系。保证堵河生态用水的需求,不仅能保护堵河水域生态环境,对于竹山县积极构建生态园林城市更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次规划范围为潘口水库大坝至对峙河口的堵河干流沿线及霍河部分河段,具体分为四段:潘口坝址以下至小漩水库坝址以上为第一段;小漩坝址以下至堵河在城关镇的壅水坝以上为第二段;壅水坝以下至对峙河口的堵河干流为第三段;霍河口至霍河水库为第四段。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是将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态过程维持在一定水平所需要的水量,指一定生态保护目标对应的水生态系统对水量的需求。根据《河湖生态需水评估导则》(试行本)(SL/Z479-2010),河流生态需水计算方法包括水文学法、水力学法、栖息地评价法、整体分析法等。本设计阶段采用水文法计算堵河干流生态需水量,并对结果进行合理性分析。4.2.1水文学法计算生态需水水文学法是依赖历史河流流量等水文资料估算生态需水的方法,本次设计采用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蒙大拿法。蒙大拿法建立了河流流量和水生生物、河流景观及娱乐之间的关系,将年平均流量的百分比作为生态流量,详见表4-1。此法认为河流流量占年平均流量的5%~10%是保持绝大多数水生生物短时间生存所必须的瞬时最低流量;年平均流量20%的流量是提供保护水生栖息地的适当标准。作为维持大部分水生生物基本、良好的生存条件;对一般河流而言,河流流量占年平均流量的60%~100%,河宽、水深及流速为水生生物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是水生生物生长的最佳流量范围。对于大江大河,河流流量占平均流量的5%~10%仍有一定的河宽、水深和流速,可以满足鱼类洄游、生存和旅游、景观的一般要求,是保持绝大多数水生物短时间生存所必需的瞬时最低流量。汉江属于大江大河,堵河是汉江最大的支流。4月~9月河道流量较大,堵河上各级水利工程下放的流量基本能满足河道的生态需水。以竹山县内堵河干流上的竹山水文站作为控制断面,根据其实测资料,堵河干流天然状况下的多年平均流量为164m3/s,生态流量可按多年平均流量的10%设计,即为16.4霍河多年平均入库流量7.48m3表4-1河内流量与鱼类、野生动物、娱乐及相关环境资源关系栖息地等定性描述推荐的流量标准(占年平均流量百分比%)一般用水期(10月~次年3月)鱼类产卵育幼期(4月~9月)最大200200最佳流量60~10060~100极好4060非常好3050好2040开始退化的1030差或最小1010极差<10<104.2.2各河段水位小漩水库正常蓄水位264m,回水至潘口水库坝址处。小漩水库为潘口水库的反调节水库,与潘口水库联合运行,可保证其至潘口水库坝址区间河段有足够水量。堵河干流城关镇壅水坝常水位248.5m,可在小漩水电站仅下泄生态流量甚至无水下泄时壅高水位,不仅保证其至小漩水库坝址处的生态需水,更能为堵河城区河段营造稳定的景观水面。壅水坝至对峙河口河段位于黄龙滩水库库尾,黄龙滩水库正常蓄水位247m,死水位222m。根据多年调度运行实际,黄龙滩水库水位常消落在正常蓄水位以下,在枯水期造成此河段脱水,需要上游控制性水利枢纽下泄生态流量来保证河道生态系统正常运作。4.2.3小漩水库反调节作用是在潘口调峰运行时释放生态流量。小漩与潘口电站联合运行调峰为时间为13h,余下11h小漩释放生态流量,环保部门批准根据竹山县小漩水电站工程生态流量为16.7m3/s。本次计算结果与原审核结果接近,故采用经环保部门批准的16.7虽然霍河二三级电站之间脱水河段已形成多年,但从水生态环境修复的观念出发,霍河水库应保证下游河道的生态基流,避免出现干涸河段。采用0.75m35河流生态治理和修复5.1河流功能分区河流具有供水、航运、生态、景观娱乐等多种功能。不同河段,功能侧重点不同,依据河道流经地域的地形地貌,周边用地性质的不同,将河道分为三个区,分别为:水源保护区、滨水景观区、生态景观廊道。水源保护区是指从潘口大坝至小璇电站之间形成的城中湖,现有的小璇水库是城区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地,该区域主要以水源保护为主,并适当开发以展示水电科技文化为主的风景旅游。滨水景观区是指小璇电站至堵河大桥段,即河道流经城区段,该段将生态景观与服务功能相结合,以打造滨水活动空间为主,根据周边用地性质设置不同主题及功能的场地,满足各层人群的需求。生态景观廊道是指堵河干流下游段,即从堵河大桥以下至对峙河口以及支流霍河段,该段流经的地形多为山区,生态环境相对较好,规划以保护其生物多样性为主,稳固生物繁殖栖息地。5.2主要治理方向和任务堵河生态治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河岸侵蚀治理、绿色廊道建设、滨水景观建设、湿地保护与修复和堤防内土地利用调整。针对污染,建设必要的污染治理工程体系,如截污导流工程,人工湿地再净化工程等,保障河流的水质安全。5.2.1河岸硬化及侵蚀治理河道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与河岸形式、构造以及使用的材料有很大的关系。用混凝土砌筑的连续硬化河岸、护坡和河底使河道生境多样性丧失,生物生存条件被破坏,并大大削弱了河道生态的自然修复功能。目前,堵河干流流经城区段存在河岸硬化问题,堵河干流及支流都存在一定的河岸侵蚀问题,并破坏河道的稳定和生物栖息地,不仅影响水景观,也影响河流健康。目前硬化河岸从城西郭家山至桥东大桥下游龙背山脚,全长4.36公里。因此,规划建议分期改造硬化的河岸,针对河流流经的地形不同采用多种河岸断面以及生态护岸的形式等,建设自然护岸恢复其自然外观。加强对河岸侵蚀的生态治理。重点建设水源保护区即潘口大坝至小璇电站段及流经城区段的滨水景观区的护岸,一方面保证水源地的水质和生物多样性,并避免造成下游水体、湿地及水库的沙泥淤积,水土流失;另一方面,提升城市景观效果,为市民创造更多的活动空间。5.2.1.1河道断面形式复式断面城市河道在满足泄洪要求的前提下对于景观的要求较高,在进行断面设计时将防洪工程与景观设计结合,让景观掩盖堤防的特征,使河道沿线的线条自然而明快。堵河沿线为防洪需求根据最高水位筑起高高的防洪堤,但一年之内河道的基础流量水位以上大部分时间无水,大面积的滩地裸露,一些滩地变为耕地,比较浪费空间且景观效果差,故依据防洪标准可将河滩地利用起来,将现有的河滩地退耕还草进行河岸建设,补种一些根系发达的固土植物,形成护堤林,采用多层台阶的复式断面结构,形成内外两道堤防,外堤和河滩滨水带允许洪水淹没,枯水期根据河滩的宽度和形状开发一些户外活动场地。这种形式既缓解了城市洪水压力又为城市居民拓宽了活动空间。梯形断面位于城镇等人口集聚地周边的河道,两岸空间较小,承载居民活动需求较多,所以河道护岸及景观布置需要尽可能的在游线的空间内满足各种需要,充分体现生态和亲水、休闲的功能。对于该类型的空间,河道治理采用梯形断面。梯形断面结构简单,在满足泄洪要求的基础上由于坡度较缓,还有利于两栖动物的生存繁衍,有利于保护河道的生态多样性,同时满足居民休闲活动的空间需求。河岸上部和下部可采用不同的断面坡度,正常水位以下坡度较陡,护岸顶部可种植水生植物。正常水位以上坡度较缓,在变坡处设置游道,坡面进行绿化种植可起到坚固堤防、保持水土的作用。5.2.1.1生态护坡形式铅丝网笼护坡采用铅丝网笼的最大优点就是它比较适合于流速大的河道,抗冲刷能力强、整体性好、适应地基变形能力强,同时又能满足生态型护坡的要求,即使进行全断面护砌,生物与微生物都能照样生存。土工网复合植被护坡复合植被是在纯草皮存在易遭受强降雨或常年被坡面径流的冲蚀而导致边坡失稳、滑坍等缺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在土质边坡上铺一层三维高强土工塑料网并用U形钉固定,然后种植草籽或草皮,当植被生长茂盛后,高强土工网使草更均匀地、更紧密地生长在一起,形成牢固的网、草、土整体铺盖,对坡面起到浅层加筋的作用,从而防止坡面被暴雨冲刷并阻止坡面表层土体滑动。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植被型生态混凝土主要由多孔混凝土、保水材料、难溶性肥料和表层土组成。多孔混凝土由粗骨料、混有高炉炉渣和硅灰的水泥、适量的细料组成,是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的骨架。表层土铺设有多孔混凝土表面,形成植被发芽空间,同时提供植被发芽初期的养分。在城市河道护坡结构中可以加以利用。多孔质护岸多孔质护岸形式主要有用混凝土预制件构成的各种带有孔状的适合动植物生存的护岸结构,如不规则鱼巢结构、盒式结构、自然石连接等结构形式。多孔质护岸大多是预制构件,施工方便,既为动植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又抗冲刷,对护坡起着保护作用,防止水土流失,对于水质污染也有一定的天然净化作用,是生态护岸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类护岸形式。5.2.2绿色廊道建设绿色廊道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护堤林带、滩地草本植被建设、河岸灌木带、岸坡生物防护带、水生植物带。河岸植被不仅能起到保护河流、提供生物栖息场所的生态作用,还可以维护堤防,提高防洪安全水平。植被缓冲带不仅包括陆域植被建设,也包括浅水区的水生植物建设,通过人工种植和自然修复,形成河边水生生物带。规划对河岸两侧较好的植被进行保留,将现有河滩地耕地适度退耕,并利用滩地在河岸两侧建设10—30米宽的生态廊道,由乔、灌、草立体配套的复合结构,形成河流两岸的植被保护缓冲带,缓冲带具有强大的水土保持功能,并能保证生物迁移廊道的宽度,使鸟类、无脊椎动物、鱼类及小型哺乳动物得到保护。5.2.3滨水区景观建设规划本着维护河流自然形态的原则,对流经城区段即小璇电站至堵河大桥段的滨水景观区岸线进行重点景观打造,综合考虑生态护岸和居民亲水需求,并考虑安全防护性能,设置亲水岸线,展开滨水活动空间,带动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改善。同时开展河边湿地建设,利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出水补充湿地的生态景观用水通过湿地的净化,再补给回河道。5.2.3.1规划构思城区段滨水景观结构为一片三带多节点,即以南门片区为内中心向堵河与霍河两带水岸进行多节点布局。“一片”指两河交汇处之南门门户片区;“三带”指城市休闲水景观走廊、都市田园水景观走廊、山水度假水景观走廊;“多节点”指布置于三带上的景观节点,如,上庸广场、堵河广场、观音阁、山地公园、滨水带状公园、湿地等。5.2.3.2功能布局南门景观区南门区为霍河与堵河交汇处,视野开阔、三面观水且山势秀美、并位于南部交通环线上,南接房县,此区域位于霍河口处已规划有竹山国际绿松石城,女娲广场以及莲花宾馆等集商业零售、高档酒店、高档住区为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旅游区,并成为带动整个城市发展的新的引擎动力。南门片区临堵河片主要规划以山地公园、文化主题商业街、低密度高档住宅、度假酒店、生态农业观光园、主题会所等,倡导低碳、高品质、高消费的新型娱乐方式,增强南门片区的中心集聚力,扩大其辐射影响力。城市休闲水景观走廊竹山大桥为通往外界的必经之路,将竹山大桥至青年林一段作为堵河文化的展示区域,上庸广场作为这一段的重点节点打造。现有的浆砌石挡墙护坡则进行断面改造,在护坡上布置生态种植池进行立体式绿化、局部段挑出亲水平台丰富节点空间。从青年林至郭家山隧道为市民健身休闲区域,结合市民休闲、健身、娱乐的需要合理布置各类设施和活动场地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现状的青年林则引入休闲步道增强参与性,并补种林下亲水植被。此段的护坡也同样进行生态护岸改造。从郭家山隧道至小漩电站为水电特色展示区,将水电站打造成集观光、游览、示范展示、科教为一体的综合性游览地。都市田园水景观走廊这一带为堵河南岸约3.5公里岸线,以南门片区为背景的滨水带打造为重要景观节点,与老城区隔河相对,主要以都市田园体验为主,融入武陵桃花源的相关历史人文,打造以“梦幻水乡,龙行山水”为主题的水上活动体验。山水度假水景观走廊该段为霍河口至霍河水库,长约7.5公里,规划根据地形地貌的差异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将该段分为三个不同的功能区,滨水景观带、森林探险区,山水度假区。5.2.4截污导流5.2.4城市化造成的水体污染城市化建设了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雨水遇到渗透较差的地面就会四处横流,在横流的过程中会带走地面上大量的污染物,通常这些雨水不经处理就排入城市的河流中,造成城市水体的污染。工业化造成的水体污染各类工业废水中含有悬浮固体、有机物、重金属。如果这些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中,会耗尽水中的氧,造成水体色度及味觉上的恶化。农业化造成的水体污染现代农业以高技术投入的化肥、除草剂等只有很少部分被农作物吸收,大部分可能会通过挥发进入大气,被径流和侵蚀带入地表水中。堵河目前处于雨污混流的状态,是雨水及城市污水的受纳体,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且堵河干流沿线有制砖厂对其造成工业污染。5.2.4结合城市管网建设,逐步实现雨污分流,增加河道护岸绿化以过滤由地表径流带来的污染物。保留现有的天然湿地,并可利用河滩形成多个人工湿地,通过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等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6水质安全保障6.1水功能区划堵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是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根据《湖北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湖北省水利厅),堵河干流执行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Ⅱ类指标。霍河属于一般鱼类保护区,执行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Ⅲ类指标。6.2城市排水系统现状竹山县城关镇国土面积约69km2,现状排水收集系统均采用雨、污合流制。城区现状仅有排水暗沟,均为合流排水体制,现有沟道由于管理跟不上,污泥淤积,沟道堵塞严重,以致雨、污水排泄不畅。雨污水经自流排入堵河,城区排水管渠尚未形成系统,污水处理率较低。除部分工业废水进行预处理外,大部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均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地表水体,对城区地表水体造成污染。6.3水体污染成因分析6.3.1污染源分析竹山县城属于湖北省重点贫困县,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作为南水北调水源区有大量移民。污染源主要分布在竹山县城沿岸工业较发达的城区区域,规划区内的城关镇是污染源相对较多且较为集中的区域。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县内主要干支流断面进行检测,达到Ⅰ~Ⅲ类标准的断面占72.7%,Ⅳ~Ⅴ类标准的断面占27.3%。主要污染类型为工业污染,有造纸、印染、电镀、冶炼、铸造、化工、医药、针纺和食品加工等,规划河段主要污染源为COD、氨氮。区域内污染较重的化工企业等均自行处理后排放,但部分企业未达标排放;生活污废水基本为直接排放。县委县政府对于生态环境颇为重视,于2006年制定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生态移民规划》。竹山县现有一座污水处理厂,2009年加强对污染严重企业监督管理,关停违规黄姜加工企业及两家造纸厂,整治6家建筑工地等。随着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工农业污水以及城市生活污水量有逐步增加的趋势,而城镇污废水处理能力不足,处理程度不够,规划河段内污染源还具有以下特征:区域工业、农业、居住用地交错,分区规划较为困难,因此除大型企业设置独立排污口外,一般均为工农业污水、生活废水混合排污形式。一些重污染企业紧邻河道两岸,或分布在支流沿线,其污染物不达标或未经处理排放,与所在乡镇未经处理的生活污废水、面源污染混合后排放,影响河道水质。受地形影响,区域农业用地较少,农业面源污染占污染总量比例较低,但是一些农田建在河漫滩或洪泛区内,一方面取代了湿地对于入河面源的处理净化作用;另一方面其产生的灌溉用水直接入河,造成水体营养元素含量增加,水体入河将增加水库富营养化发生可能性。在部分河段,沿河堆积着许多固体废弃物,有时甚至直接倒入河中,其渗滤液和雨水淋溶水将固废中污染物带入水体,对河道水环境造成污染。在空间分布上,污染源主要位于城关镇人口和工业企业密集区。6.3.2排污方式排污口设置主要有三大类型:一是以县政府、乡镇驻地为主的排污口,如城关镇有统一设置的排污口,区域内生活污废水、工矿企业污废水、餐饮和宾馆废水等均进入中段干、支流河道;二是以行政村为单位的排污口,以原有污水沟渠作出口,污废水以工业、生活污水混合排放为主;三是分散的工矿企业自行设置的排污口,有造纸、印染、电镀冶炼、化工、企业,常分布在开阔地带,距城镇、村庄较远。6.4水质安全保护措施6.4.1各区总体防治要求根据目标水质要求,各区段均需根据城镇和产业发展规划,进行污染总量控制,通过提高污水处理率,改善水质。本次规划范围为潘口水库大坝至对峙河口的堵河干流沿线及霍河部分河段。堵河上游不属于本次规划范围,上游应切实加强污染控制,确保流入竹山县城区段水质满足Ⅱ类水质要求,满足水功能区划水质要求和保障下游用水、供水安全。根据目标水质要求,各区段均需根据城镇和产业发展规划,进行污染总量控制,通过提高污水处理率,改善水质。①依据《湖北省水功能区划》潘口水库大坝至对峙河口的堵河干流沿线为水源保护区,此段水质应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该段污染类型为农村面污染和工业及城镇生活污废水。主要污染源为工业和生活污废水直接入河,区段内工业以轻工、建材和金属冶炼为主,现状基本为未处理排放。水质安全保障的根本在于从源头控制,需首先确保各重污染企业达标排放,并实行总量控制,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物的排放。该区段应结合城镇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控制重污染型产业发展、通过规划新建污水处理厂截污进行污废水处理,严格控制点源污染。逐步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加强监管,务必使排入河道的水符合标准要求。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污染监控力度,加强各村镇集中排放污废水的处理,控制面源污染,积极在城镇推行雨污分流,将雨水和污水分开,各用一条管道输送进行排放或后续处理。雨水可以通过雨水管网直接排到河道,污水需要通过污水管网收集后,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水质达标后再排到河道里,以防止河道被污染。②霍河口至霍河水库段水质应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该段两岸有村落、耕地分布,工况企业较少。该段农村面污染较为突出,生活污废水及农田灌溉水直接入河,容易引起水质富营养化。区段污染主要为农村面污染,区段内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农村面源污染为主。6.4.2水质保护对策6.4.2.1截污治污工程措施加快城镇污水管线的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通过污水管线汇入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城镇规划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或截流式合流制,确保污水经处理后排放。加强城市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的处置,集中统一收集送往城镇垃圾填埋场卫生填埋,防止随意倾倒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厂工程河道水环境污染主要来源是城市生活污染和工业废水的排放,由于中心城区内未形成完善合理的污水排放系统,大部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局部河段水质超标。因此必须加快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改善城区与堵河的水环境质量。各工业污染源须自行处理至达标排放,或处理达到《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后纳入污水管网。管网收集范围内生活污水均接入污水厂处理。竹山县城现有一座污水处理厂,以处理工业废水为主,规划在城区内再新建一座污水处理厂,以处理生活污水为主,污水处理达到相应国家排放标准后排入堵河。排污口改建工程堵河规划城区河段排污口分布较多,在污水处理厂建成后,部分预处理后的工业污染废水、生活污水通过污水管网送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该段排污口(管)需要封闭(填实)处理,在截污管线铺设时拆除原有入河管线,并用混凝土等封闭入河排污口,尽量与原有堤岸相协调。规划修建防洪堤段可结合防洪堤的建设进行。垃圾收集与处置堵河沿岸垃圾收集与处理处置方案包括二部分,即城区垃圾收集与处理处置方案与沿岸垃圾收集与处理处置方案。城区垃圾经收集后,采用综合利用和垃圾填埋场处理方式处置,目前集中填埋处理率约为30%。堵河沿岸农村垃圾收集与处理处置较为困难,需加强环境宣传与管理工作,提高居民环保意思,逐步实现垃圾的有序堆放和集中清运处理。6.4.2.2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堵河城关镇以下河段及霍河沿岸面源污染控制的重点是村落的生活污水、畜禽养殖污染、垃圾与农田污染径流等。1)面源污染控制措施规划区现状农业农村污染源具有分散,面广和不易管理的特点。因此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和农村征地改造工作,加强对分散的农村生活污水和面源管理。首先要加强农村的卫生改厕工作,对于村落密集的地区,粪便应集中处理后,制成有机肥可直接返田,对于分散的村落采用集污池,将粪便集中后可直接返田。并应大力推广沼气池和化粪池,新建农村住宅配套建设三格式化粪池。通过集中建居工程,有效集中近郊分散农户,以利于生活污水的集中收集处理,改善居住环境质量。加强农村禽畜养殖污水的污染控制,实行粪便资源化处理。为了控制规划区的水质污染,必须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控制,采取的措施包括:①合理施肥,优化平衡施肥;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③积极开展生态村镇建设;④实行退耕还林,减少水土流失。2)沿岸农村污水处理针对堵河干流沿岸及霍河沿岸主要村落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可采取农村污水土壤净化槽、沼气池等处理工艺,减少入分水江的污染负荷。6.4.2.3通过水库调度保证河道生态水量优化上游水库、电站和河道生态蓄水工程调度,保障河道内生态需水,降低堵河沿岸因灌溉及农村生活污水粗放型排放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可能性。可通过优化水库调度,加快水体循环,改善河道水流状况,减小河道内藻类暴发可能性。6.4.3污染控制预期效果本规划主要通过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截流汇入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加强城市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的集中收集和卫生处置等实现城市污染源控制;通过控制氮磷使用量、优化水库调度降低水库富营养化发生可能性;通过村落生活污水和垃圾、畜禽养殖污染、农田径流污染治理等控制农村面源污染;通过河道、河口水质净化工程进一步净化河道水质。实现了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污染控制和治理,对于堵河干流及霍河规划内河段水质将起到较好的净化作用,满足规划河段各功能区水质要求;同时由于电站、景观蓄水工程置换周期较短,富营养化发生可能性很小。由于污染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近期最迫切的是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提高城镇工业、生活污水处理率;并加强监督和引导,禁止使用含磷洗涤剂,禁止工业污废水的直接排放,以确保水体水质逐步达到功能区划要求。远期通过污水厂出水深度处理、农村面源治理和河道水质净化工程,使水质更优,体现规划河段碧水青山的优美风貌。6.5水质保护保障措施(1)强化流域管理《水法》规定我国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但长期以来,我国水资源管理以区域管理为主,流域管理比较薄弱,导致部分地区转嫁污染导致水事纠纷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应强化水资源的流域统一管理。(2)建立健全水功能区管理机制及制度建设严格执行《水功能区管理办法》;建立水功能区管理的相关技术标准;落实相关地、市水功能区的管理、保护责任,建立水资源保护与排污总量控制实时监控管理系统。按总量控制的要求,定期发布《水功能区水质通报》。完善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制度,分地区、分行业制定用水定额,按用水单位落实节水责任。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实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及用水和节水评估。推行排污许可和总量控制制度。(3)加快能力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加大对监测机构、队伍、设备和技术方面的投入力度,尽快提高统一、科学、高效的全流域监测、预报和应急管理能力。建立流域水污染事故预警和应急处理体系,建立水污染事故处理会商机制以及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提高对突发水污染事故的处理能力。(4)强化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参与提高公众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保护水资源的自觉性。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要及时发布关于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工作信息,依法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加强对举报违法排污行为的支持力度,拓宽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渠道。7水库及湿地的保护与修复作为天然蓄水库的湿地,具有调节河川径流、减缓洪峰、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又是大气成分、温湿变化的调控体;湿地也是生物物种的基因库,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水禽有重要作用;部分湿地中的泥炭,是各种污染物的吸附过滤器,是环境演变的信息记录载体。湿地的保护和重建是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强有力的手段。7.1水库及湿地现状可研范围内现有堵河干流的小璇水库、半截沟水库;支流霍河上的霍河水库以及干流沿岸的天然湿地。其中小璇水库为竹山县城的饮用水水源地,水库上游因建设电站造成部分护坡遭到侵蚀损坏,使水库的水质保障受到威胁。霍河水库是以发电为主的大型水库,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76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水量927毫米,径流深451毫米,多年平均流量10.6立方米/秒,径流总量3.34亿立方米。流域内植被较好,上、中游树木茂盛,是房县、竹山主要林区之一,下游以灌木丛为主,夹有部分乔木。半截沟水库为小型水库,库容约为26万立方米,主要为灌溉用水的水源地。现有的天然湿地其水源主要来源于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雨水,天然湿地面积较小,呈零散分布状态。7.2湿地保护与修复措施保障生态用水严格控制上游拦河坝的截流与其他用水,保证水库与湿地水及时补入。将现有的天然湿地进行连通,并增加人工氧化塘,将城区的生活污水排水湿地后进入氧化塘,通过生态净化方法处理,再次净化后进入主河道。城市污水直接排放至河道内将会造成河水污染,故择临近污水处理厂附近河滩建立人工湿地,以污水处理厂排出的中水作为人工湿地的补充水,经湿地进一步净化后再进入河道。栖息地恢复在库区周边通过栽种水生植物净化库区水质,禁止在库区内进行水产养殖,保护区范围内禁止任何破坏性开发行为,将库区内尤其是核心区建成的人为分割带进行清除,恢复库区内的水生态环境,在原有的水生植物生长区补种蒲草、芦苇等水生植物,逐步恢复原有的生物种群,并实施生物操纵,放养食草类鱼类,形成营养物—藻类及水草—食草鱼类—珍惜鸟类这种良性的生态系统和食物链。加强植被建设和封育,逐渐形成良好的乔、灌、草结合的湖滨植被带,植被依靠自然修复为主,辅助以人工种植,不仅形成良好的景观,也有利于生物栖息繁殖。强化管理设立保护区。加强周边围护,提高湿地保护力度,防止人为干扰。加强监测。应加强库区水生态的监测,包括水生生物、鸟类、水质、水量等。加强湿地的科普工作。建设必要的湿地及生物多样性宣传教育基地,为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开展公益性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生态保护的自觉性。8水土保持8.1设计依据及标准1)法律法规及指导意见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年12月25日);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年8月1日);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29日);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⑤《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28日);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国务院1988年6月10日第3号令);⑦《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53号令,1998年11月18日);⑧《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1994年12月2日)。2)部委规章①《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水利部1995年第5号令,水利部2005年第24号令修改);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2006年第12号令);③《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水利部2002年第16号令,水利部2005年第24号令修改);④《水利部关于修改部分水利行政许可规章的决定》(水利部2005年第24号令);⑤《水利部关于修改或者废止部分水利行政许可规范性文件的决定》(水利部2005年25号令,2005年7月26日);⑥《水利部关于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水利部2006年28号令,2006年12月18日)。3)规范性文件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②《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国家计委、水利部、国家环保局[1994]513号)(1994.1);③《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征收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和水土流失防治费的通知》(鄂政发[2000]28号);④《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公告》(鄂政发[2000]47号);⑤关于印发《规范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程序、编写格式和内容的补充规定》的通知(保监[2001]15号);⑥《水利部关于严格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审批工作的通知》(水保[2007]184号);⑦《关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咨询服务费用计列的指导意见》(水利部司局函保监[2005]22号);⑧《省水利厅关于“水土保持设施”问题解释的批复》(鄂水保复[2001]593号)。4)技术标准①《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②《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③《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④《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⑤《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08);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⑦《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2008);⑧《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⑨水利部水总[2003]67号颁布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8.2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等级工程区位于竹山县,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鄂政发【2000】47号),工程区属于湖北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的有关规定,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二级标准。见表8.1。表8.1防治目标一览表防治指标标准值按地形地貌修正按降雨修正按侵蚀强度修正采用目标修正说明扰动土地整治率%95/95水土流失总治理度%85/+287多年平均降雨量800mm以上地区,绝对值提高2以上。土壤流失控制比0.7/0.7拦渣率%95`/95林草植被恢复率%95/+2/97多年平均降雨量800mm以上地区,绝对值提高2以上。林草覆盖率%20/+2/22多年平均降雨量800mm以上地区,绝对值提高2以上。8.3项目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状况本项目位于湖北省竹山县,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布的鄂政发[2000]47号文件《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的公告》精神,项目所在地区水土流失容许值为500t/km2·a。竹山县国土总面积3583km2,根据2000年卫星遥感资料统计,全市水土流失面积2016.53km2,占全县总面积的56.3%,其中轻度流失面积729.68km2,中度流失面积264.48km2,强度流失面积864.14km2,极强度流失面积158.23km2,年水土流失量544.46万t。8.4主体工程水土保持评价本工程以河道护岸生态修复为主,河道通过岸坡整治提高河道稳定性,降低河道维护费用,建立顺畅的洪水走廊;通过一系列措施,构建河道水安全体系,改善水环境。本工程为水生态修复工程,根据主体工程安排,施工辅企主要就近租用部分民房,施工便道以目前已有的道路为主,扩宽范围不大,集中用地,将占地控制在主体工程占地范围内,减少扰动其他占地,可有效避免另外开挖回填造成的水土流失,这些均符合水土保持技术要求。堵河河道尽可能地保持原设计状态或微变,尽量减少对地面的扰动。综合考虑水利、土地、城市规划以及地形等因素,在城区段相对集中的地方,为了减少河道建设与自然生态的矛盾,尽量减少开挖与搬迁,减少水土流失。根据主体工程施工进度安排,特别是控制工程包括土方的开挖有效的避开汛期,减少了洪水及径流对施工期开挖裸露面的冲刷,且采用较高的防汛标准,从而减少了水土流失的发生。主体工程施工存在一定的开挖量,对开挖扰动应采用临时防护措施。8.5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的要求,结合工程布置、施工组织及工程区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确定本工程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水土保持方案中项目建设单位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包括工程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工程建设区的防治责任范围包括护岸修复、施工便道、料场、弃土弃渣场、施工生产生活区和工程管理范围等占用土地区域。直接影响区主要为料场、渣场、施工场地及生活区、施工道路征占地范围外受施工影响可能产生水土流失的周边区域等。8.6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水土防治措施总体布局:按照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依据上述水土流失防治分区,结合项目建设区地质地貌条件、水土流失特征,对各分区提出水土保持措施的总体布局,制定防治措施体系。详见表8.2。表8.2防治分区、措施布局表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水土保持措施措施类型Ⅰ主体工程防治区临时防护临时措施Ⅱ施工道路防治区临时防护、复耕工程措施、植物措施Ⅲ施工生产生活防治区临时防护临时措施Ⅳ料场防治区土地平整、复耕、临时防护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Ⅴ弃渣场防治区渣场平整、挡渣围堰、顶面及边坡植草、植树、临时防护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8.7水土保持监测监测内容及重点区域水土保持监测的内容包括:水土流失影响因子、水土流失量的监测、水土流失危害监测、水土保持防治效果的监测。根据水土流失预测可知,开挖河堤,渣场、施工便道为本工程的监测重点区域。监测方法监测的方法包括:实地调查法、现场巡查法、定位监测法(采用测钎法及沉沙池法)、综合分析法。监测时段及频次地面观测时间:为整个建设期(包括施工准备期)。由于工程自然恢复期土壤侵蚀模数较小,拟不再进行地面观测。地面观测频率:建设期非雨季两月1次,在雨季增加到每月1~2次,并在日降雨量大于80mm的雨后加测一次。调查监测频率:不定期巡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调查监测时间:监测时间为整个施工建设期和自然恢复期。监测点布设为体现水土保持监测的全面性、典型性和代表性,拟在主体工程区、弃渣场、施工便道布置水土流失定点监测点。①河堤选择在河堤沿线设简易水土流失观测场1处。②弃渣场考虑弃渣场的施工建设期的渣体为动态,且渣面有一定的沉降,采取沉沙池法对弃渣场进行整体监测。③施工便道根据当地地形情况,在连施工便道旁边设简易水土流失观测站1处。表8.3水土保持监测内容、方法、时间一览表监测对象监测内容监测方法时段及频次监测点位河堤扰动地表面积、破坏水保设施数量实地调查开工前一次、每年汛前、汛后及冬秀各一次水土流失面积变化情况对周边地区造成的危害情况一年不少于四次后期撒播草籽的成活率、保存率、生长情况及覆盖度植物措施实施后每年一次弃渣场弃土、弃石、弃渣数量实地调查弃渣完成后渣场周边沉砂池水土流失面积变化情况每年汛前、汛后及冬季各一次,对周边地区造成的危害水土流失量变化情况定位观测每年汛前、汛后及冬季各一次,水土流失程度变化情况防治措施的数量和质量实地调查施工结束后一次植物措施的成活率、保存率、生长情况及覆盖度植物措施实施后每年一次防护工程的稳定性、完好程度每年一次拦渣效果施工便道水土流失面积变化情况现场巡查一年不少于四次路内侧排水沟水土流失量变化情况对周边地区造成的危害及其趋势9管理措施9.1加强水生态系统的检测,提高信息化水平水生态系统监测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地方仍处于空白区。水生态系统监测需要长期不断地坚持下去,逐步积累有关信息,为水生态系统演化提供基础支持。结合堵河水源保护区,水利风景区建设,设立生物监测、水量监测、水质监测等系统。9.2划分自然保护区,依法保护水生态系统在堵河上游的潘口水利风景区,支流霍河水利风景区设立的基础上,增加湿地类自然保护区,依法保护对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的湿地生态系统。划定自然保护区对水源的保护盒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被划为保护区的水库或湿地,在防洪、洪水、养殖等方面,就需要和生态保护目标相协调,重新调整和修改水利工程原有的调度运行方式,保障候鸟迁徙和繁殖期的生态用水。结合自然保护区划,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从法律上,为湿地保护赋予相应的法律地位,依法保护生态。9.3加强面向生态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能力政府各部门应将水生态系统保护作为实现人水和谐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加强保护,从水量保障、水质保护、植被和土地利用监管等方面,落实措施,完善政策,加强协作。水生态系统保护是一个社会系统的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为保证本规划的顺利实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按各负其责,互相配合,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水资源管理是实现水生态系统保护目标的重要保障,水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要素。水资源的保障是水生态系统健康的首要条件。在未来水资源管理中,应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管理和保护工作。①加强水资源综合规划,合理配置“三生”用水。协调好“三生“用水不仅需要竹山县范围内协调好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等水源的配置,更要从堵河流域的角度,协调处理好上下游之间的水量分配关系。②加强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节水,减少对宝贵淡水的消耗量,保留更多的水资源用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同时,通过节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入河量,从源头上治理水质的污染问题。9.4管理和参与机制竹山河道和湿地保护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水的问题,因此,在湿地保护、河道生态修复等方面,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作为重要的责任主体参与其中。无论是生态保护的规划、实施方案、保护机构、项目建设等活动,都应征询水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重要的水工程应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和发放许可。同时,生态保护又具有跨行业的特点,应从部门协调的角度出发,在水利、环境保护、林业、国土资源等部门之间,建立起相互协调密切合作的机制,共同致力于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在推动政府内部的组织协调同时,应充分凝聚社会力量,开展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生态的强大态势。9.5生态补偿制度水生态系统的保护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保护水生态系统难免会影响到一些地区的发展。为了鼓励水生态系统保护,适当弥补因生态保护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必要的。例如,河滩地以及河岸附近的已经有土地使用权的耕地,如果实施退耕还草,则可考虑适当地进行退耕补贴。对于湿地周边农民因湿地保护需要改造的水田变旱田,也可适度补贴。10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分析10.1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1.1有利影响本规划是一项维护河流健康、促进人水和谐的生态保护综合规划。本规划实施后,将全面改善堵河水生态环境,有利于维护河流健康生命,逐步实现水功能区的保护目标和堵河其他各段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障堵河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安全;有利于发挥区位优势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城市功能结构和城市生态环境面貌的转换和全县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促进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改善水环境,确保堵河流域“三生”用水安全通过实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和堵河水质保护规划以及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将确保堵河水质维持在地表水=3\*ROMANIII类水质标准不恶化,保障竹山县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水生态系统良性发展。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保障,良好的城市水环境也是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纽带。城市建设与城市水环境改善相互影响,互为基础,本规划的实施将全面改善城区水生态环境,实现水生态系统重建和功能恢复,构建河流动态联系的水生态环境,不仅提升城市形象、有利于招商引资、加快竹山县城区建设步伐,同时也为竹山县的城市空间拓展和地产经济发展等奠定基础,并带动制造业、生产服务业和旅游业等主导产业的发展,实现城市健康快速发展与水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营造竹山县鲜明而独特的鄂西北山水特色城市个性。改善竹山县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通过竹山县堵河生态河道和滨水生态景观建设及供水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将全面改善竹山县居民的生活环境,满足居民休闲娱乐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特别是水源保护区和滨水景观区的建设,对于提高城区居民的生活品质意义重大;规划保障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改善人水关系,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构建人水和谐社会。10.1.2不利影响本规划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为阶段性的短期影响。规划实施完成后工程运行阶段,对水环境、水生态和社会经济都将产生良好的影响,为长期有利影响。规划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水环境影响施工期生活污水、混凝土生产产生的碱性废水以及机械、车辆的维护冲洗产生的含油废水将对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其总量较小,通过采取防治措施可消除其污染危险。规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将不同程度地扰动水体,产生一定的内源污染,影响水环境,施工过程中应合理安排施工工序,避免造成内源污染。对大气环境、声环境的影响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运输物料泄露、机车扬尘、运输车辆以及施工机械排放的废气等将对局部环境空气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施工机械设备较分散,污染物排放强度很小,对周围环境影响甚微。工程施工不可避免对周围环境带来噪声的影响,施工期间噪声有两大类,即交通噪声和施工机械噪声。根据相关工程经验工程施工噪声对施工现场及运输线路100m范围内影响较大。施工期噪声影响是暂时的、间歇性的,随着施工期的结束,施工噪声也将消除。竹山县堵河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点在竹山县城区附近河段,居民多且集中,所以应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和施工方法,将施工对大气环境和声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一是由于施工噪音、机车扬尘等对动植物造成的直接影响,二是工程施工造成植被、地形的改变,导致动植物生息地的消失或生息地受干扰,对动植物产生间接影响,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施工期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短暂的,通过合理安排施工工期,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可回避或减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群健康施工过程中由于人员的集中,使得一些流行病、传染病的发病和传播机率增大,但只要做到定期检查,发现病源及时采取措施,疾病的发展是完全能够控制的。水土流失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所需的土料、砂石料的开采及堆土、弃渣、施工道路等临时占地和临时生活区,将会破坏原有土地的生态结构及机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但经过一定的生物措施进行恢复绿化后,水土流失的现象是可以减少的。并且本规划是一项保护与修复生态系统的工程,特别是生态护岸等工程的实施,将产生较好的水保效果。综上所述,本规划实施过程中将对水环境、空气环境、声环境、生态系统、人群健康和水土保持等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但此影响是局部的、短期的,通过合理安排施工工期、施工工序和施工方法,并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可使不利影响得到有效降低。10.2规划与相关政策和规划的环境协调性分析10.2.1规划与国家政策相容性分析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是贯彻落实《水法》和《环境保护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内容。本规划以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为指导思想,也是为了贯彻治水新思路和水利部《关于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推动全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积累经验。因此,本规划的思路及内容与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是相一致的。8.2.2与其他规划相容性及环境协调性分析竹山县堵河水生态修复规划紧密结合竹山县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贯彻新时期治水方针,突出区域生态城市特色,注重与竹山县“十二五”规划等工作的协调。竹山县堵河水生态修复规划以竹山县总体规划思路和现状情况为依据,是对总体规划思路的细化和具体落实。实施竹山堵河水生态修复规划的过程必然是贯彻竹山总体规划的过程,两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本规划的环境功能目标与国家的政策要求也完全一致,与其也具有很好的协调性。10.3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与措施水质保护对策与措施对于施工人员比较集中的施工区域,为避免生活污水污染水体和保持施工区环境卫生,应修建简易厕所和粪池收集粪便及生活污水,自然厌氧消化一定时间后,作为肥料施入农田,严禁直接排放入河道。在施工布置时,应有施工机械、车辆集中维修停放场,并在其周围布置集水沟收集车辆清洗废水,含油废水经沉淀、除油后方可排放。环境空气质量保护对策工程施工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主要由运输物料泄露、机车扬尘、运输车辆以及施工机械排放的废气等引起,针对各种影响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措施。装载运输多尘物料时,应堆放整齐以减少受风面积,并适当加湿以尽量降低运输中的起尘量。多尘物料应妥善堆放和存贮。水泥在装卸运输过程中,应保持良好的密封状态。施工区干道车辆实行限速控制,干旱、多风季节施工河段堤防每天洒水不少于两次,减少扬尘对附近人群和农作物的危害。加强车辆的维护和保养,以减少汽、柴油的泄露。使用有害物质含量低的优质燃料,减少排放废气中污染物含量。噪音控制施工期间噪声有两大类:即交通噪声和施工机械噪声。对于交通噪声的控制,主要是加强管理。当车辆经过居民区时,尽量减少鸣笛,并限速行驶;合理安排运输时间,尽量避免车辆噪声影响附近居民休息。对于施工机械的噪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控制:首先应在施工布置时合理布置混凝土搅拌机等强噪声机械的位置,尽量避开居民区;其次是加强机械设备施工期间的维修和保养;第三是对于大噪声施工设备的施工机械操作人员实行定时轮班制,应发放防声头盔和个人耳罩,以减轻噪声对施工人员的伤害,加强操作人员噪声防护。生态系统保护对策作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专项规划,规划区域内动植物保护与修复是主要工程内容之一,在本规划的实施工程中应尽量减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农产品代购与加工合作协议
- 2024年互联网医院建设与运营合同
- 中班健康活动教案:身体
- 电商平台软件正版化监督方案
- 眼镜店促销活动管理制度
- 微电影作品评审实施方案
- 物流运输招标代理实施方案
- 2024年专属版:宋杰与陆瑶广告发布合同及媒体投放协议
- 2024年中外合资经营餐饮服务合同
- 2024年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新能源技术
- 消防车事故培训课件模板
-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研究5300字】
- 2024年中核汇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上海市2024届高三7月模拟预测历史试题(等级考)(解析版)
- 肺炎护理查房课件
- 北京地区成人本科学士学位英语统一考试应试指南
- 部编《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教材解析及教学建议
- 民俗学-人生礼仪民俗(诞生成年)
- 餐饮服务挂靠合同
- 消防工程质量保修协议
- 地貌与公路工程-山岭地貌(工程地质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