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才发:论社会主义现代化整体性与渐进性的统一_第1页
宋才发:论社会主义现代化整体性与渐进性的统一_第2页
宋才发:论社会主义现代化整体性与渐进性的统一_第3页
宋才发:论社会主义现代化整体性与渐进性的统一_第4页
宋才发:论社会主义现代化整体性与渐进性的统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7宋才发:论社会主义现代化整体性与渐进性的统一论社会主义现代化整体性与渐进性的统一宋才发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宋才发(1953—),湖北武穴人,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理想。人们通常把现代化理解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其实这不够全面。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社会制度,而且是一种社会形态,所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就不仅指“四个现代化”,而且指整个社会的全面现代化。由于现实中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现代文明基础上的两个意识形态上尖锐对立的社会制度,因而在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还是实现的途径和方式,两者都有着本质的区别。我国的现代化必然带有更多的中国特色,其发展进程只能是整体性和渐进性的统一。一(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确定的科学涵义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具有内在规定的概念。它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社会组织、社会关系、社会价值观及人的素质诸方面的全面发展过程。同时,现代化又是一个时限概念和国际概念。一般说来,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现代化,不能简单地拿现有的技术装备和经济发展水平去同本国过去的情况相比较,而必须同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相比较。一个国家,只有当它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方面达到同时期的世界先进水平,才能称之为实现了现代化。作为一个国家(社会)的现代化,不仅只是物质水平的现代化,它还必须包括人的思想和行为各个领域变化在内的多方面的现代化进程。由于现代化本身显示为一种动态进程,因而社会现代化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不应当给它规定一个凝固不变的“标准”。除了某些作为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如实现工业化等基础指数外,不能随意地用某个发达国家的既定标准,去套任何一个正在积极向上发展的国家。众所周知,有些发达国家的物质财富的确已经相当丰裕了,但是贫富悬殊却愈来愈大,社会正在走向堕落,人的精神面貌颓废,因之就不能说这些国家已经完成了社会现代化的任务,不需要在“现代化”意义上继续前进了。我们必须记取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曾屡次将发达国家在“现代化”发展某个阶段上的某些具体表现当作现代化标准(如蒸气机、电气化等),但每一次社会发展都突破了这种限定,并以新的发展内容丰富了自己。所以,社会现代化本身既带有客观特征的发展趋势,但它的具体形态和水平从来就是相比较的产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各个国情不同的国家,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所要达到的先进水平是不一样的,因而就需要有不同的衡量标准。譬如,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把大城市化或都市化作为现代化的一条绝对标准:农村人口高速度地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成为产业的中心和文化教育的中心。但是,近年来出现了许多与此相悖的情况:一方面发达国家的许多大城市人群流向城郊而不愿聚居于城市中心;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市化过程中所出现的无法解决的城市交通、住房和环境污染问题,通讯工具的普及使得文化和教育的传播有可能离开都市进行,等等。这一切都说明,即使“都市化”这条标准也是值得重新思考的。尤其像中国这样人口多、密集度大的国家,大都市是否能有效地承受得了人口膨胀的压力?或许小城市(镇)化更适合我国的国情。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共产主义文明的到来是以充分发展的现代文明为基础的,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完成社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的社会现代化过程,它的发展是与社会现代化进程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早在1985年3月,邓小平就对我国现代化的性质、内涵作过明确的表述。他说:“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了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8-99页。邓小平当时就要求报刊、电视乃至整个宣传机器,要给那些想看到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人予以反击。从根本上讲,我们要建立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所谓“有中国特色,就是要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8-99页。(二)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全方位的整体性建设工程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整体过程,它的哲学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系统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告诉人们,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中的各个部分和各种现象都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变化着的。正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系统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的任务不仅要改变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标志的社会物质生产的面貌,而且要随之改变整个社会结构,即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我觉得社会主义现代化正是一种包含着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有机的整体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以崭新的姿态奋发向上、全方位发展的特征,因而它更多地呈现出创造性,同时又能吸收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一切有益于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现代化进程不是能够通过刻意模仿而得以实现的。只有把社会现代化的一般原则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才能与本国具体国情发生血肉联系,并进行再创造。随着现化大工业的世界分工的兴起和资产阶级的到来,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被彻底打破了,“每一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变革都有依存的关系”,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页。这是马克思早在1845年就指出过的。随着现代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富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现代化必须保留自己民族传统中的精华,千万不能割断历史搞“全盘西化”;同时又必须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走自己的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要使所有的人达到丰裕富足的生活。然而现在几乎没有人会再主张仅用国民生产总值和个人收入标准去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进步。任何离开本国历史实际和生产力水平实际,单纯用某一个方面的指标或价值尺度来衡量现代化程度的做法都是不妥当的,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也是极其深刻的。譬如,1958年后的一段时间,我国曾实行“以钢为纲”,用钢产量作为现代化标志,追求钢产量的增长速度,提出了“超英赶美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势必要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其中规定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基本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包括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全部内容,这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1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8页。(三)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对于现代化的进程,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过探讨。譬如,有人认为现代化是一种超历史进程;有的从英美经验出发,认为它是一种平衡进程;有的从总结德国和日本的经验出发,认为它是非平衡性进程。总之,从历史发展上看,现代化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健康的继续和延伸,它一方面批判地吸收了以往人类历史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一方面又以传统所从未有过的创造力和改造力,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迟发展”也是近年来国外学者在现代化理论研究中提出来的概念,它试图从现代化起步时的情况入手,粗略地把各个国家划分为“早发展国家”和“迟发展国家”;而早、迟的关键又在于它标志着现代化起步条件的变化。理论界一般认为,按照这种划分,我国属于迟发展国家。尽管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经济发展速度比许多情况类似的迟发展国家要高得多,但由于迟发展效果的制约,我国现代化的整体进程仍然较慢。依据我国的国情和别国的成功经验,现代化建设不能超之过急,搞毕其功于一役。我们只能朝着既定的奋斗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渐进发展的道路,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现代化建设的措施。在建国40多年中,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偏差,我们曾在社会改革中急于求纯,在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以致屡遭挫折,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党的十三大以来,党和政府深刻地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不仅明确地指出,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要解决的历史课题是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而且规划了实现这个历史任务所要经历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在“七五”期间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就要求今后10年国民生产总值必须保持平均每年增长6%左右,这在世界范围内将是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实现了第二步战略目标,我国的综合国力将大大增强。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到那时我国就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这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与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体目标是一致的,也与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是相吻合的。从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分三步走既是一个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整体目标的实施方案。又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部署。综上所述,我国现代化整体性与渐进性的统一,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由于现代化发端于西方,国内外学者在考察各种因素时,基本上是源于西方的经验,在为现代化确定模式时,往往带上了浓厚的西方色彩。就连剑桥大学的库马在论述这一点时也不无遗憾地指出:“将西方经验无保留地转移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其前提本身就很成问题,很值得怀疑。”1参见钱乘旦、陈意新:《走向现代国家之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0页。事实就是这样。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从国外引进作为现代化最显著标志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国家卓有成效的工业管理方法、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以至全部别的内容。进行这种移植现代化尝试的国家,以为只要这样做就可以把外来的先进种子撒播在自己的国土上,丰硕的成果就可以促使它跻身于先进的发达国家之林。然而,“桔逾淮而北为枳”,收获的往往是失败和沮丧。原来拟想的完美蓝图不是被歪曲成奇形怪状的讽刺画,就是为本国的资源和财力掘下了坟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能脱离国情,也不能急功近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是一个拥有11.6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决不能完全依赖于外国特别是依赖于西方进行现代化建设。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那条踏着鲜血和累累白骨而筑成的现代化道路我们是决不能效仿的,实践证明在发展中国家也是走不通的。正如邓小平总结的那样:“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21参见钱乘旦、陈意新:《走向现代国家之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0页。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二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与中国国情融合的结晶。与“发展”和“进步”这样一些在时间性上不易确定其范围的术语不同,“现代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中包涵着较为丰富的现代化思想,尤其是对现代化工业社会的特征有独到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中心部分就是关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问题。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就目前接触到的马恩著作和有关资料,还没有发现马恩正式使用过“现代化”一词。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推崇,工业社会的进步视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发展趋势,超过了以往所有的思想家。他认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页。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和领导者列宁指出,当俄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程度方面比西欧最落后的国家还要落后的情况下,国家面临的重大任务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这个基础就是能同时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就是现代化。斯大林曾宣布过:布尔什维克不需要“背弃列宁主义的实现现代化的布尔什维主义”4(美)F·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页。4(美)F·科恩著:《布哈林政治传记》,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187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物质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虽然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完整体系,简括地说就是一个从“物”的现代化→政治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渐进过程。经济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马克思指出,经济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所以,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经济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它包括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手段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合理产业结构的建立等广泛内容。其中,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过程。从动态的角度看,工业化实质上是指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优化,从生产过程看,工业化过程的实质就是生产社会化过程。因而,工业化程度便成为当代世界衡量各国经济发达与否的一个基本标志。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实现工业现代化,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因此,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我们党就明确提出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并以此作为制定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经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大厦的根基,如果没有这个根基,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空中楼阁;倘若这个根基不牢固,就会发生倾覆的危险。在经济落后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情况下,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和平演变的威胁是始终存在的。在我国,要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以至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关键在于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的方针,这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1980年到1990年10年间,我国进出口总额增长近两倍,对外开放的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逐步推进的对外开放格局;通过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在提高生产力水平、管理水平、调整经济结构和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之所以能够实行对外开放,最根本的就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有经过4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所积累的雄厚的经济基础。在“八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扩展同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与贸易交流,以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竞争能力,加速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但是,我国的改革开放决不能走私有化的道路,决不能搞“全盘西化”,因为那样做只能会使我国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和自力更生的能力。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就美国对苏联的经济援助问题赤裸裸地指出应有“先决条件”,强调“美国的关键战略利益不在于从经济上挽救莫斯科,而是要摧毁苏联的共产主义制度。”1尼克松:《戈尔巴乔夫的危机与美国的机会》,(美)《华盛顿邮报》1991年6月2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对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提供的经济援助,除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外,往往附加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对这个问题邓小平讲得很透彻:“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3-124页。这并不是说物质条件对现代化建设不重要,而只是告诉我们千万不要丢了我们的“真正优势”。所以,我们既要反对盲目排外、闭关锁国,坚定地走对外开放这一强国之路,又要反对1尼克松:《戈尔巴乔夫的危机与美国的机会》,(美)《华盛顿邮报》1991年6月2日。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3-124页。政治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既定目标。社会主义的整体现代化,包含着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在我国现阶段推行的民主政治建设,是党和国家面临的一项迫切的历史任务,因为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政治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列宁说过:“谁想不经过政治上的民主制度而沿着其他道路走向社会主义,他就必然会得出一种无论在经济上或政治上都是荒谬的和反动的结论。”1《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2页。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由于受到基本国情的制约,它的现代化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政治现代化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需要特定的条件。在我国现阶段的条件下,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分阶段地推进这个过程。其第一步就是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走上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稳定和有序的发展过程中,真正发挥它的全部效能。我认为政治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就是政治和行政系统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即能够有效地发挥它在组织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民主政治的首要之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社会控制国家的方式,人民保障自由的手段。这也是近年来人们谈论得比较多的一件事。我认为在中国,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家不受外来势力挟制,不受外国利益的干扰,独立自主地建设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本身就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意志和权力,符合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一个国家如果在政治上不能自立,处于充当发达国家附庸的地位,那是根本谈不上任何民主政治的。美国为了遏制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研制对我国推行“和平演变”的策略措施,从1946年至1970年间,美国政府就投资了1500万美元,私人基金会提供得更多,仅福特基金会就为“中国的研究”提供了2680万美元。伯克利加州大学查默斯.詹森教授就曾评论说:中国问题的专家们“简直飘在钱海里。”2参见钱乘旦、陈意新:《走向现代国家之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13页。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完整地提“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是完全必要的。有些人很欣赏“人权”这个资产阶级口号,把它看成时髦的东西。我们党从来没有把“人权”二字写在党纲上,但这并不等于说社会主义国家不讲人民的权利,不保障人民的权利。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就我国进一步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对民主政治建设作了明确的规定。其中最能体现人民权利的内容就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程序和制度,建立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是卓有成效的。以至于德国民社党主席团成员维勒丁就说:中国最新的发展加深了如下印象,即在发展经济的前提下致力于政治体制的社会民主化建设。其目标看来是在保证国内政治稳定的情况下,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造社会。1《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2页。2参见钱乘旦、陈意新:《走向现代国家之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13页。3维勒丁:《中国在崛起——访华观感》,(德)《新德意志报》1991年5月27日。人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社会主义社会从理论上说,它是一个自觉的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满足人的需要,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是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曾设想,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意味着人类社会关系发生了质的飞跃,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的本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它为造就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提供了物质保障的条件。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而人的全面发展也需要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全面到全面的长期发展过程。社会主义的完善过程与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