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实现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变(政治)_第1页
进一步实现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变(政治)_第2页
进一步实现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变(政治)_第3页
进一步实现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变(政治)_第4页
进一步实现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变(政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5进一步实现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变《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解读为跟进社会和教育的变化,体现党和国家对年轻一代思想道德成长新的要求,更好满足青少年自身成长的需要,依据中央及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文件,参照调研数据和各方意见和建议,修订《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修订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完善原则。即保持大结构不变,注重局部调整,精益求精。二是与时俱进原则。即紧跟时代步伐,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成长服务。《标准》合理增加科学发展观、核心价值体系、生命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重视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和确立全球化视野,关注情感发展对思想品德培养的重要性。一、基本理念上的坚持、发展与完善紧密关注时代发展的特点和社会的新变化、新需求,充分汲取德育理论研究的成果,坚持课程改革的方向,认真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学生发展为本,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变。(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命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等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得到加强。(三)坚持“三维目标”统整,强化情感体验、道德实践在德育课程中的特殊价值。(四)重视代际间的双向互动和共同成长,推动学习方式的改变。(五)重视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衔接,合理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二、具体修订内容在保持大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做具体内容和表述上的微调。修订后的《标准》具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与时俱进地调整了具体的课程内容;二是进一步贴近少年儿童和生活;三是进一步淡化思想品德课程知识本位的特征,力求三维目标在课程中的综合实现。这里着重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两个方面梳理和介绍修订情况。(一)课程目标的细微调整此次修订对课程总目标做了新的论证和调整,明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课程的目标价值导向,并且进一步精炼表述,注重总目标的逻辑和层次,在总体方向上明确课程的主要任务和最终目标分别为:“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和“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根据总目标的调整,此次修订基本保持分类目标的原有框架,对各分类目标进行新的统整:第一,对各分类目标中一些具体的目标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充说明,旨在进一步明确目标要求,同时,在目标内容的表述上进行精炼和调整,注重具体目标的层次性和目标达成的过程性。比如,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修订强调在“感受”、“体会”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在“能力”目标中,强调对掌握相应“方法”的要求,如“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等;又如,在“知识”目标中,将原课程目标中的“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进一步明确为“了解法律在个人、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第二,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根据课程总目标调整的要求,在各分类目标中新增了一些具体的目标内容。⑴“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新增加的内容:在“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公共精神”和“公民意识”的目标内容;在“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新增加“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目标内容,旨在将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与全球意识相贯通。⑵“能力”目标中新增加的内容:在“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基础上,提出“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在“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基础上,明确要学会面对“多样的价值观念”,“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⑶“知识”目标中新增加的内容:将原《标准(实验稿)》中的“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单列出来,作为一条新的目标内容呈现,增加“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目标内容;在“基本国情、国策”的基础上增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的目标内容。(二)课程内容的重要调整修订的重点在具体课程内容条目的调整上,涉及许多细微之处,有增有删、有丰富也有精简。以知识点来衡量,缩减约5%,主要集中在法律和国情部分。这里从课程内容的三个主题入手,概括一些重要的修订内容。1、“成长中的我”部分的重要修订(1)增加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标准》加大了生命教育主题的内容和条目,由过去的一条增至三条。考虑到与小学内容的合理衔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生命教育更为强调的是:初中生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之上,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2)引导学生体会青春期的美好之处对于青春期现象,《标准》调整为更加积极的视角,引导学生从积极角度理解青春期生理变化的意义,乃至面对青春期问题时也是如此。感受“长大了”、“成熟了”的美好与责任。2.“我与他人和社会”部分的重要修订(1)要求学生学会与父母有效沟通《标准》强调学生与父母间的有效沟通,意在改变过去那种让学生一味顺从家长的权威的心理,把“克服逆反心理”修改为“调适逆反心理”。鼓励学生与家长积极沟通和交往,在开诚布公的交流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相互学习、共同成长。(2)要求学生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初中生应当学会体会家长辛勤经营家庭的用心与困难,树立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在分享家庭温暖中,展示自己对家庭的贡献同时,也应将履行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以及管好自己等作为家庭成员的基本职责;提倡从青少年的视角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生活方式的悄然变革,输送家庭美德新信息,让父母因为自己能开创家庭新生活而自豪。(3)引导学生“领会学校生活的幸福”作为学校的教师,能够把创设温馨、积极的学校文化环境氛围、引导学生感受学校生活的幸福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让学生感受到每天都能够与活泼热情的同学交流、嬉闹,能够跟着老师在知识海洋里遨游,能够自由地在宽阔的操场上释放着身体的能量,能够得到老师的呵护和同学的相伴,这些点点滴滴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值得珍惜和呵护。3.“我与国家和集体”部分的重要修订第三部分里几个标题的顺序和内容有较大改动。由原先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法律与社会秩序”、“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四部分,改为“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认识国情爱我中华”、“法律与社会秩序”三部分。具体内容涉及几个新的思想点。(1)积极关注青少年成长的新环境——现代媒介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等媒介,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已是迫在眉睫的新课题。为此,增加一个新的条目,“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作为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分析媒介信息,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并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能够借助媒介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2)补充“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这一内容要求期望通过这一点的增补对初中学生进行适度的职业生涯教育,但这不是最主要的目标,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通过相关德育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劳动的价值和尊严。需要说明的是,此次修订在法律和国情部分做了一些删减,主要是删去过于抽象、笼统的概念以及比较生硬、不易理解的知识点。三、对教学工作的思考与建议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需要遵循的两大规律是:既要和其他学科一样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同时又要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修订后的《标准》对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综合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形态的课程。它将伦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与国情等四个不同的知识领域综合为一门课程,服务于学生成长中面对的“我与自然”、“我与他人”、“我与集体、社会、国家”、“我与自我”等诸种关系。这一课程定位,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改变“知识为本”、过于遵循学科逻辑的分科教学思路,改变教学中过于概念化地、孤立地传授和记诵知识点的教学方法,代之以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实际,综合应用知识解疑释惑,在解决问题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教师要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与目标,引导学生不仅通过知识学习,增进认知理解,而且通过活动,增长经验和亲身体验,增强在日常生活中处理道德价值观、人生观方面问题的能力,通过道德学习改变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道德学习的本质是生活的、实践的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思想品德课教学,需要注意完整地把握其源于生活、通过生活和为了生活的三个方面内涵,并努力付诸教学实践:①坚持以生活为本源,将课程内容与现实的学生生活相融合。②坚持通过生活学习课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③坚持让学生过好他们的课程生活,并促使其去过一种美好的生活。同时,思想品德课教师要认识到学校每一门学科都隐含着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的内容。要善于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和融通,积极开发各门学科中的相关资源,使其互相促进,更好地发挥育人的整体效应。(三)倡导教师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也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资源;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合理选取学生需要的本地学习资源,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教材,不随意处理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唯教材是用,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及时、恰当地补充新的教学资源,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过程,并且把这一过程变成促进教师自己专业化和自我德行成长的过程。(四)注重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情感体验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手,帮助学生回忆真实的情感体验;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抓住他们特有的情感体验;借助教材中的阅读美文或教师提供的其他文本,与学生一起品味文字的情感意蕴;借助教学媒体,引导学生领略影音的情感魅力,等等,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和领悟到美善情感和精神境界的妙趣,此外,道德价值观教育还需要寓学于行、躬行践履。只有不断地将社会要求、标准、理想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准则、信念,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可能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完成如下转换:一是善于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进而引发学生个体化的道德情感体验,带动个体层面的道德行动;二是通过个体道德实践和道德情感体验,切身体会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三是观念认识、道德实践与道德情感体验的往复循环、相互转换。(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倡导将学习过程变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