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课件1_第1页
环境心理学课件1_第2页
环境心理学课件1_第3页
环境心理学课件1_第4页
环境心理学课件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心理学环艺教研室田雅星CONTENTS教学目的掌握环境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研究方法及基本内容,培养应用环境心理学知识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要求

掌握外周、个人空间、领域性、拥挤、私密性、居住、社区、学习与教育以及工作等各种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和作用规律掌握应用环境心理学知识和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灵活运用各类环境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基本掌握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概述

环境心理学导论

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环境态度、环境评价和环境评估外周环境和环境应激

基本要素个人空间领域性拥挤私密性

特殊环境心理居住环境社区环境学习与教育环境工作环境«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环境心理学:是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环境心理学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相互性”是指:一方面强调人们怎样受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也关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反应。研究环境心理学的意义与任务

研究人的行为与人所处的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应用这方面的知识改善物质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是环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环境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产生:环境心理学这一名词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出现。

1970年,第一本环境心理学教材出版。美国心理学会议(APA)1978年正式成立人口与环境心理学分会。国际应用心理学联合会也成立了环境心理学分部。

1981年欧洲成立了“国际人类及其物理环境研究学会”,同时创办了环境心理学杂志。改善物质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是环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并非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心态和眼界才是最大的墙。环境心理学现状及发展趋势:

1、20世纪60年代后期,环境心理学出现;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理论(如拥挤、认知发展理论)。

2、80年代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

3、1989—1994年间,新的研究成果关注居住环境、工作场所、医院、学校、监狱、大型社区环境的特点。环境心理学独特的历史、地理、社会变化和政治因素已经影响了环境行为研究的方向。不同国家的环境心理学家使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但他们的兴趣和研究问题的特点是不同的。如,日本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于是对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及自然灾害对个体行为的实际影响,就特别引起日本环境心理学家的兴趣。而人少,气候寒冷的瑞典,环境心理学家更关心的是保护能源和风景的研究。在各国,环境心理学发展的特点也反映了这门学科问题指向的特点。

中国的环境心理学还处于学习、模仿的阶段。大力开展环境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充实本土化的研究成果,是我国环境心理学发展的迫切要求。什么是环境心理学?在晴天比雨天心情好在某些小城市比大的城市更容易迷路一进入商场就感到头晕喜欢抢占教室中的某些位置

宁愿站而不愿意坐到已被别人占据但仍有空间的公共休息椅上

进入电梯的人的行为干净清洁的社区较少发生偷盗和其他治安事件住在公寓的人比住在高层住宅的孩子更活泼好动在晴天比雨天心情好在某些小城市比大的城市更容易迷路1.有地标性建筑物2.城市标识系统做的很好一进入商场就感到头晕喜欢抢占教室中的某些位置

宁愿站而不愿意坐到已被别人占据但仍有空间的公共休息椅上

进入电梯的人的行为干净清洁的社区较少发生偷盗和其他治安事件住在公寓的人比住在高层住宅的孩子更活泼好动«环境心理学的定义研究人与物理情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学科通过这些相互作用,个体改变环境,同时环境又改变个体的行为和感觉。环境心理学家的任务是使环境更人性化,改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EnvironmentalPsychologygenuinelyrequiresthepursuitofbothscientificprinciplesandpracticalapplicationasitseekstoameliorateawidevarietyofproblemsarisingfromperson-environmenttransactions由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主持的“绿荫里的红飘带—秦皇岛汤河公园”获得了专业设计荣誉奖(ASLADesignHonorAward)。这是俞孔坚教授和他的团队第五次获得这一备受全世界瞩目的设计大奖。第一章自然与人类本性唤醒理论

认为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都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唤起,增加人们身体的自主反应。唤醒是由于大脑中心的网状结构被唤起,脑活动增加。行为上表现为情绪的变化和体力活动的增加。唤醒理论用于解释温度,拥挤和噪音对行为的影响是十分有效的。

唤醒与情绪

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认知理论认为情绪包含两种属性:强度和形式。唤醒水平决定了情绪的强度,而认知和评价决定了情绪的形式。1、情绪的形式:最笼统的体现就是快乐与不快乐.情绪的形式无法自主决定,常常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能够满足欲望的刺激会给人带来快乐。快乐与痛苦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最基本和最原始的情感形式。2、情绪的强度:无论愉快还是不愉快的情绪,都会随着唤醒水平的提高而加强.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所需要不同的唤醒水平。«刺激负荷理论又称为环境负荷或刺激过载理论。刺激负荷理论认为:1、个体对获得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2、当环境提供的信息量超过个体的加工能力时,就出现超负荷现象。3、当环境刺激出现时,个体要进行判断,并做出相应的反应。4、人对某个刺激的注意力不能持续不变,一段时间后注意力会暂时减弱,在这一段时间,就出现超负荷现象。

自然的恢复效果减少压力研究表明:自然景观能缓解大学考试带来的压力,包括血压、电导、肌肉紧张度都有缓解。注意恢复理论需要理解的一些名词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可由外部刺激引起,也可由机体内部的刺激引起。根据刺激的来源可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类。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过去的经验与各种感觉结合而形成的。知觉是纯生理性的,知觉的几个主要心理特性包括: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完整性、知觉的恒常性和知觉的组织性。

(感觉主要以生理机能为基础,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因而有较小的个体差异。而知觉是纯心理性的,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环境知觉:是从对环境中个别刺激的加工开始的。通常会经过刺激的觉察、刺激的辨别、刺激的再认和刺激的评定这些过程环境认知:应该是“知道环境或具有环境方面的知识”。它是指人对环境的储存、加工、理解以及重新组合,从而识别和理解环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验和期待是两个需要考虑的很重要的方面。

认知地图行为局限理论行为局限理论认为,环境对行为的限制包含三个基本的步骤:觉察到对环境控制的丢失、阻抗,以及习得的无助感。局限:行为局限理论中的“局限”是指环境中的一些信息限制或者说干扰了我们希望去做的,按照行为局限模型理论,环境提供的信息超出了个体控制能力的范围,从而对认知活动产生了干扰。

58心理阻抗:当人们觉察到对环境的控制能力丢失,首先会引起负性情绪体验,这时,个体就希望重新获取对环境的控制力,这称为心理阻抗。当个体感到行为受限制时,心理阻抗可以消除环境对行为的限制。习得无助感:当控制环境能力的恢复失败时,可能会导致习得无助感。也就是说,当多次努力重新获得控制环境的尝试失败后,人们会认为对于环境是无能为力的,于是放弃了努力,并且“学习”认识到对环境的限制是无力改变的。长期的失助感会导致抑郁症等一系列心身疾病。59环境适应水平理论60这三种刺激可以在三个维度水平上发生变化:1、强度:环境提供的信息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心理不适。如噪音太多让人易怒,一点声音没有,也会不舒服。2、刺激的多样性:适应水平理论认为多样性在中等水平是最好的。3、刺激的模式:或说是环境提供信息的组织结构和不确定对知觉的限制。环境应激理论应激源:环境应激理论认为,环境的许多因素都能引起个体的反应,如噪音、拥挤等都是引起反应的应激源。应激源还包括工作压力、婚姻不合、自然灾害、迁移到另一个居住环境等。应激:是指个体对这些环境因素做出的反应。反应包括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生理反应。把生理反应叫生理应激,把情绪和行为反应叫心理应激。因为生理应激和心理应激是相互关联的,人们会对应激物同时做出这两种反应,所以,环境心理学家把它们合称为环境应激理论。

61

应激模型个人心理因素:智力知识(或经验)动机对刺激的认识:控制感预见性即时性环境刺激经认知把环境评价为威胁警戒反应:自主唤醒抗拒阶段应变对策:逃避攻击折衷方式伴随的情绪反应:愤怒恐惧衰竭阶段适应付出的代价:对应激抗拒力降低绩效下降心身疾病对挫折耐力降低62第三章个人空间与领地性一、试举例说明领地性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1。病人能够拥有一个可自由支配的空间,有利于其身体的康复。2。当空间有明确的界线,标明所属者时,犯罪率和故意破坏行为要比没有标记的地方低。3。在公共领地,没有明显标记的地方会更容易遭到破坏,如工厂、学校和空地都是被破坏最多的地方。总之,设计应该考虑到以上提到的各个因素,使建筑能更适合人居住和活动,并满足人们的各种心理需要二、人类领地性与动物领地性有何异同?(一)1.动物领地性:指动物个体或群体占领一定地区,以保卫它不被侵入的一种倾向或特性。(买房对于人的重要性来源)

2.动物领地性的功能:⑴繁殖功能:领地性与动物交配繁殖之间的关系,确保动物种群繁殖的高质量和延续性;⑵保护功能:领地性不仅有利于动物寻找食物,也有利于保护食物;⑶减少冲突的功能:领地性有利于动物避免因这种斗争而导致的伤害。有种现象叫“优先居住效应”,指:动物在自己占据的领地上有优先于其他个体的支配性。(二)1.人类领地性:指建立在对物理空间的拥有权知觉上,由一个人或一个群体表现出的一套行为系统,它是个体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要求占有和控制特定空间范围的一套行为习性。

2.人类领地性的种类分为三种:主要领地、次级领地和公共领地。⑴主要领地:指被个体或群体完全拥有和控制,并受使用者和他人共同确认的领域,它是建立在长期使用的基础之上,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⑵次级领地:不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使用者对它的控制力较弱,没有明确的归属。如酒吧、教室里的座位等。⑶公共领地:是指任何人都可以进入、极为临时的领域,人一旦离开就对它失去了控制。不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使用者也不会因为他人的占用而采取强硬措施。如电话亭、公共汽车上的座位等。3.人类通过使用的物品或自己的行为,使领地个人化或保护自己的领地,这称为给领地注上标记。人类领地性的功能:

(1)保护、调整私密性:①个体能够拥有一个可以调节私密性和自由控制支配的地方,对维持身心健康和正常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个体发现自己没有能力维护自己的领地,可能产生压力和其他严重的心理问题。②领地性强的人对未经允许入侵的人极为敏感,以致于他们对门铃的反应要更快。(手机来电恐惧症)(2)组织功能。①与动物不同,人类领地性的主要功能不在于维持生存,更多地表现出来的是组织的作用。这里的组织是多方面的,包括:A.组织日常生活:使生活可预测、有条理和更稳定;B.提供稳定的社会组织,维持和发展社会组织;

②此外,领地还是地位的象征。对群体而言,人类的领地性行为也有与动物领地性行为相同的一个作用,就是社会组织功能。(3)优先居住效应:类似于动物减少冲突的防卫功能。在体育比赛上也体现出优先居住效应,它可以称为“主场优势”,在自己的运动场或国家进行比赛,要比在其他地方比赛发挥更好,在主场赢的机会更多。二、人际距离霍尔(Hall)对美国中产阶级白人进行了观察,得出人在社会交往中有四种距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1。在0—45厘米的范围内称为亲密距离:在这个距离,双方都能清楚地看到对方的面部。这种空间距离只出现在特殊关系的人之间,如父母与子女、夫妻、恋人。对关系亲密的人来说,这个距离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气味和体温等信息。2。个人距离的范围大约在45—120厘米之间:这个距离通常是与朋友交谈或日常同事间接触的空间距离。嗅觉和细微的视觉线索减少,但双方的接触还是有的。3。社交距离分为近距离社交距离和远距离社交距离。较近的社交距离1.20—2.10米,多出现在非正式的个人交往中,如谈判和商业接待中多是这种距离。较远的社交距离为1.20—3.60米,一般正式的公务性接触中是这种距离。4。公众距离的范围是在3.60—7.60米间:它属于人际接触中的正式距离。处于该距离的人,可以容易地采取躲避或防卫行为。它多出现在陌生人之间,或正规场合,通常公众距离为单向沟通时采用。亲密距离:0-0.45m个人距离:0.45-1.2m社交距离:1.2-3.6m公共距离:7-8m三、个人空间具有哪些功能?1.有关理论的解释(1)应激理论:认为个人空间的维持是为了避免各种过于亲密的接触导致的应激状态。(2)唤醒理论:认为当个人空间不能满足需要时,人们的某些体验被唤醒,对个人空间大小的忍受程度,决定了个体做出何种反应。(3)行为局限理论:认为个人空间是维持和保护个体周围有一定的空间范围,以获得行为的自由。2.非语言交流功能

(1)个人空间的大小是由周围环境刺激的质和量决定的(2)而交往双方的距离也反映了他们的关系和亲密程度,以及个体间行为的态度,并且决定了双方从事活动的类型。«3.边界调整功能。(1)边界调整可以维持个体或群体处于独处状态,满足个体和他人交往中需要保持的空间范围。(2)个体可根据所获得的感觉信息量调整边界范围,当这一愿望达不到时,消极影响就会产生。(3)要消除消极影响就需要调整个人空间。4.平衡亲密程度模型。(1)平衡亲密程度模型后来把它称之为舒适模型。(2)在很多人际互动过程中,个人都想维持一个最佳亲密距离。如果个体间的亲密水平太高,平衡作用就会发挥它的功能,个体采取各种补偿行为,如把身体移远一些、调整眼睛的注视和脸的方向;如果个体认为亲密水平不够高,平衡作用会促使个体缩短个人空间距离,如更多的眼睛接触等。个人空间的这一作用使个体之间的互动处在最佳水平。握手界扛把子喂鱼王者5.保护功能。(1)个人空间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控制他人的侵犯,保护自己免受情绪威胁或物理刺激的威胁,减少压力。(2)个人空间越大,就越能做好充分的准备逃离危险刺激。(3)个人空间可以作为身体缓冲区。当处于过分亲密、刺激量超负荷时,可以利用个人空间作为自我保护机制,提高私密性和防止过载的刺激,以维持心理上个人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6.交往功能。(1)个人空间可以传达和调整人际交往中的互相沟通。他人传递给人体的感觉信息,如气味、身体接触、眼神接触和言语信息,都决定了互动中的个人空间距离。(2)较近的距离既会增强积极的反应,也会增加消极的反应。眼神接触身体接触身体接触身体接触言语信息(二)个体差异:1.文化和种族:把不同文化差异总的分为两种:(1)接触文化:地中海、阿拉伯和西班牙等国家,这些国家的人在人际交往中离得更近,交往中有更多的身体碰触和眼神接触;(2)非接触文化:北欧和高加索,他们的人际互动表现出更大的人际距离。2.性别:(1)女性比男性拥有更小的人际距离,而男性对较小人际距离的忍受性要比女性低,男性入侵者给他人带来的恐惧和压力要大于女性。(2)然而,当受到同性威胁时,女性会要求更大的空间。异性间交往的空间距离要看交往双方的关系,关系亲密的异性,其空间距离比亲密的同性小。3.年龄:个人空间随年龄增大而扩大。4.人格因素:人格特征决定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人格特征也反映在空间行为上。(1)内控的个体与外控的个体对个人空间的需求不一样,(2)外控的人要求有更大的个人空间。有暴利倾向的个人空间要求更大。(3)性格内向的个体所需个人空间比外向的个体大。私密性

一、简述私密性的形式及其功能。1.私密性:指个体有选择地控制他人或群体接近自己。个人或群体都有控制自己与他人交换信息的质和量的需要,私密性是个人或群体对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和何种程度与他人相互沟通的一种方式。

2.威斯汀把私密性分为四种形式: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它们分别会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出现。

(1)独处:指个体把自己与其他人分隔开,或者避免被他人观察到的状态;

(2)亲密:指和某些个体相处时不愿受到干扰,如亲人、朋友或配偶亲密相处时的状态;

(3)匿名:指一个人隐姓埋名或乔装打扮,即使在公众场合仍然不被别人认出的状态(4)保留:指个体需要隐瞒自己的一些事,不愿意其他人了解。保留经常通过利用个体周围的建筑等来实现。

3.

私密性的功能可以划分为四种:自治、情感释放、自我评价和限制信息沟通的功能。

(1)自治可以使个体自由支配个人的行为和周围环境,从而获得个人感;(2)情感释放可以使个体放松情绪,充分表现自己的真实情感;

(3)自我评价是使个人有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设计的空间;

(4)限制信息沟通是让个体与他人保持距离,隔离来自外界的干扰。新加坡COO概念酒店将社交、住宿、酒吧融为一体COO是新加坡第一个“社交”品牌,它为当地居民和旅行者带来了新时代的酒店体验。它的第一个酒店项目在TiongBahru,已经被开发并设计成为一个整体的品牌体验。这个品牌结合了设计型青年公寓和休闲的小酒馆,并引入了世界上第一个:COO网络,这是一个兴趣匹配的数字网络平台,旨在为有相似兴趣爱好的客人提供更多的交流和联系的机会。位于京都的日本第二家住宿书店Book&BedinKyoto日本这家可以睡觉的书店在京都又开了第二家分店。第一家Book&Bed位于东京,去年开业后深受书藏家们好评。因为这里不仅能藏书,还能藏自己。第四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一、噪声就人对声音的感受效果而言,可以分为乐音和噪音。一般比较和谐悦耳的声音,称为乐音。1、噪声的定义: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的声音,无规律的组合在一起,则变成噪音。不需要的声音、不爱听的声音2、噪音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有三个重要的变量:音量、可预测性、知觉的可控制性。按照他们的观点,即使噪音的音量很低,如果它不可预测,知觉的可控制性低,那么它令人厌烦的适度和人们对它的消极反应都会增加。影响噪声评价的因素:(1)音量(响度):噪音的音量越大,越有可能干扰人们的言语交流,并会引起个体生理的唤醒和应激、注意力分散等。(2)可预测性:不可预测、无规律的噪音比可预测的、持续的噪音更让人厌烦。(装修的声音,已知的、持续的)(3)控制感:如果噪音超出了人们的控制能力,那么,它产生的干扰要强于能够控制的噪音。以上三个变量能以任何形式组合,但当噪音的音量很大、不可预测、不能控制时,造成的干扰是最大的。除了这三个变量外,还有一些因素会增加人们对噪音的厌烦,这些因素是:当我们认为噪音是不必要的时候;当处在噪音环境中的人发现没有能力控制噪音时;听到噪音,并且知道它对健康有害时;发出的噪音引起恐惧感时;由于噪音而对周围环境的其它方面不满意时。

水笔用得快结束的时候的声音手指甲刮过黑板金属刮玻璃深夜走廊尽头的水滴声3、噪音的种类及其特点:

(1)交通噪音:由汽车,火车,飞机和其他交通运输工具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属于交通噪音。具两特点:

①交通噪音存在十分广泛。汽车噪音是城市噪音的主要来源;空中交通的迅速发展,提高了机场临近区域的噪音水平;火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噪音也是交通噪音的一种。

②交通噪音的音量通常都很大。机场附近的噪音响度大约在75分贝—95分贝之间。

(2)职业噪音:

在工作场所中的噪音是第二个主要的噪音来源。特点:

①电脑的噪音。

②都具有广泛性,音量都较大。

噪音的来源除了上述两种外,还有工业噪音,施工噪音和生活噪音等。

生活噪音施工噪音工业噪音4、噪音对人的身心健康会产生哪些影响?(1)噪音与健康

①听力损伤:听力损伤包括两种情况:暂时阈限改变和永久性阈限改变。听力损伤为暂时阈限改变的患者能够在噪音消除后的16小时内恢复到正常阈限;当听力损伤为永久性阈限改变时,则在噪音消除后的一个月或更长时间听力都还不能恢复到正常的水平。1972年美国20岁年轻人的听力才相当于苏丹部落70岁老人的听力。

②噪音对健康的影响:高水平的噪音可能会导致生理唤醒和一系列应激反应。噪音对人的身体健康是有害的:它使人血压升高、影响神经系统和肠胃功能。最近的研究还发现,噪音对人类和动物的免疫系统都有影响。噪音不仅能够直接影响个体的健康,而且还会通过改变某些行为,对健康产生间接的影响。例如,由于噪音人们会喝更多的咖啡或酒、抽更多的香烟。噪音对健康的影响就是以这些行为为中介,间接造成的。

(2)噪音对心理的影响:

噪音不只会影响人的重量机能,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有不利影响。如会引起头痛、恶心、易怒、焦虑、阳痿和情绪变化无常等。高噪音区域患精神病的几率更高。

噪音与疾病的关系与噪音与健康的关系相同,噪音是通过一些中介变量引发心理疾病的。例如,在噪音环境中,会使个体知觉到的控制感减弱,以及产生无助感;这些心理反应会更容易引发心理疾病。5、噪声对行为的影响:噪音不仅造成听觉的损伤、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健康、干扰操作行为,而且还影响到人们的社会关系,例如人际吸引、利他行为和攻击性。126(1)噪音与人际吸引人际距离可做为噪音与人际吸引之间关系的一个方法。当噪音的强度为80dB时,人们彼此感到舒适的距离增加,即噪音使人们要求有更大的个人空间,降低了人际吸引。不同的情境,噪音对人际吸引的影响也不同,女性更喜欢与她们一起处在噪音中的人。居住区周围的交通噪音使邻里间的交往减少。这是因为噪音使人的注意范围缩小了,因此人们只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的很小一部分。所以在对其他人的知觉便受到了影响,导致极端或不全面的负性判断。(2)噪音与攻击性

噪音增加了唤醒水平,也应该会增强攻击性,特别是对于具有攻击性倾向的人。但噪音并不会直接增强攻击性,只有当个体被激怒或情绪不佳时噪音才对攻击性产生影响。如果个体不能预测噪音的出现,那么会引起较高的唤醒水平,导致更高的攻击性。当人知道可以控制噪音时,噪音不会对攻击性产生影响。128(3)噪音与利他行为

个体的助人行为在积极情绪状态下比在消极情绪状态下要多。因为噪音会导致消极情绪,所以噪音会影响到助人行为。噪音分散了个体的部分注意力,因此,不能注意周围环境的细节和重要线索,对他人的需要也就“视而不见”了。6、减少噪声危害的措施:(1)降低交通噪声(2)限制施工噪声(3)治理商业噪声(4)控制生活噪声(5)不容忽视的低频噪声(尽量的减少不需要的用电点,比如,路由器等)129二、拥挤

密度:是指每单位面积个体数目的客观测量,具体来说,它是指个体与面积的比值。密度可以在任何单位面积里进行度量,它又可以分为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实际密度和可知觉密度、内部密度和外部密度。

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是密度的两个最基本形式。社会密度指面积不变而变化个体数目;空间密度指个体数目不变而变化面积。(名词-可知觉密度:)个体对所处空间密度的评价,就是可知觉密度。名词-内部密度:是个体与建筑内部空间面积的比值,也就是房间内的密度。名词-外部密度:是个体与建筑外部空间面积的比值。是户外的密度。

高密度对人造成的影响可分为直接效应和累积效应,即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直接效应指由于高密度带来的即时负性情感体验,如焦虑;累积效应指高密度对健康的损害。130拥挤:是对导致负性情感的密度的一个主观心理反应。当人口密度达到某种标准,个人空间的需要遭到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阻碍时,就出现了拥挤感。影响人们是否产生拥挤感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密度。拥挤会对个体行为产生哪些不利影响:⑴对生理的影响:

在高密度条件下的人血压偏高;肾上腺分泌也提高;皮肤的导电系数也明显增加;手心出汗等症状。

⑵对情感的影响:

高密度会导致个体消极的情感状态,在高密度空间,男性体验到的消极情感比女性更强。女性在社会交往中有更高的合群动机,所以在近距离内有更大的亲和力,男性的竞争动机更强,需要更大的个人空间,因而和他人距离过近会产生威胁感。高密度对个人的情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但对男性的影响大于对女性的影响。132

⑶拥挤与疾病:

长期在高密度环境中生活,可能引发疾病或使病情加重。生活在高密度下的学生健康和情绪状态都很差。总结各种研究结果,我们可以作以下的假设结论:第一,高密度会导致个体更多的消极情感(特别对于男性),更高的生理唤醒;第二,高密度还会引发某些疾病。(东京的高密度使得东京白领阶层心理疾病相当多)拥挤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人们对密度的主观感觉是受情境因素影响的。

⑴拥挤对人际吸引的影响:

在高密度条件下人际吸引降低。在一个能住两人的宿舍,如果人数变为三倍,那么和住两人相比,同宿舍间相互的满意度和人际吸引降低,合作性也差。高社会密度,男性的反应比女性强烈。男性被试在高密度情境下对组内成员负面的评价较多,而女性被试则相反,高密度促进了人际吸引。135⑵拥挤对退缩行为的影响:

当遭遇高密度时,社会退缩行为是一种应激措施,减少眼睛的接触,把头扭向一边,或者保持较远的人际距离。⑶拥挤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在高密度的公共场所,利他行为减少大多是由于对自身安全的担心。此外,利他行为在城市和乡村也不一样。⑷拥挤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高密度并不是引发攻击行为的直接原因。无论是动物研究还是人类研究都显示,单纯的拥挤并不一定产生消极后果,拥挤对人带来的影响因个体差异,社会因素和具体情境而不同。(但是部分适当的拥挤产生安全感)

138

根据以上的讨论,拥挤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可概括为:第一,拥挤导致人际吸引降低,并且男性更明显;第二,拥挤导致退缩行为和利他行为减少;第三,拥挤导致攻击性增强的观点到今没一致的结论,但对某一部分人来说(如儿童),二者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142拥挤对任务完成的影响:

拥挤使人体有效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高度注意力和清晰的思维能力受到限制;拥挤时易产生焦虑。高密度会阻碍对环境的认知;拥挤可能会阻碍个体的信息加工能力,导致任务不能顺利完成。拥挤对交通有何影响?

⑴交通拥挤带来的应激。

坐车上下班的人体验着一种更应激的生活方式,带来更多的身心健康问题。一般的交通带来的应激后果。调查了682名护士的应激症状,发现在路上花的时间与应激成正相关。

⑵司机的应激。

司机的应激状况,总的表现为负性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攻击性强、焦虑、厌倦驾驶,及与他人交往时常常过度反应。

143⑶交通阻塞。

交通阻塞影响人们到达目的地,所以它与个体的行为是有关系的。它是穿行距离和穿行时间的函数。交通阻塞对驾驶汽车上下班的人体验的焦虑有很大的影响。⑷交通拥挤与出行。

由于个人空间、领地和私密性的影响,出行中的拥挤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应激。在拥挤的车上人们常会避免视线的接触,如阅读、闭目养神,以缓解这种应激。总之,交通拥挤使个体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自己周围空间不被入侵,所以它会导致人们的很多负性情感和行为,如攻击性、暴力和身心健康问题。144减少拥挤感的措施:1、空间分隔:对密度的知觉是引起拥挤感的关键,拥挤感是个体感知到个人空间受到侵犯。建筑设计中的分隔是利用各种屏障或隔断减少人们相互接触和环境信息的输入,减少拥挤感。在拥挤环境中,可以提供一个注意焦点,如视野开阔的窗户、壁画等,转移人们的视线,减少眼睛的相互接触。2、缓解交通拥挤:增加交通资源平衡时空供求矛盾147三、空气污染空气污染的来源:(一)汽车尾气:主要有害成分是铅、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二)煤烟:主要有害成分是二氧化硫。(三)工业废气:是造成酸雨的第二大污染源。如炼钢厂、化工厂、炭黑厂、造纸厂等。(四)餐馆与街头烧烤:(较小)162(五)室内污染:

1、办公大楼综合症(现在在办公人群中流行一种病叫"办公楼综合症",直接由室内空气污染所引起,会使人出现头痛、恶心、气喘气促、鼻咽部不适等多种症状,还会产生焦躁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工作质量。)

2、病态建筑(也叫建筑物综合症,是发生在建筑物中的一种对人体健康的急性影响,是由建筑物的运行和维持期间与它的最初设计或规定的运行程序不协调所引起。)

3、人体污染

4、建筑与室内装修污染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空气污染常常是多种污染物同时作用,引起空气污染综合症,其特点是头痛、乏力、失眠、兴奋、抑郁、眼疾、背痛、判断力下降、肠胃不适等。此外还会加重病情。163对空气污染的知觉及其行为的影响:除经验之外,主要凭视觉和嗅觉判断。视觉线索:大气的能见度、可见烟雾、所用物品上的灰尘等。嗅觉线索:主要是难闻的气味。空气污染对绩效的影响:难闻的气味会引起人们不愉快的情感反应,会降低伴随出现的其它感觉对象的评价,甚至引起反感,自然也会影响人们对在这一环境中所从事的各项活动的兴趣和评价,因而也会降低有关的任务绩效,如学习绩效、工作任务绩效等。164165一、城市的负面影响1.应激:自然应激源(污染、噪声、拥挤)

社会应激源(又分为公共社会[如贫民窟,个人必须面对某一人群但又很讨厌]、个人社会[使其感到压力和紧张的个人关系]两种)公路暴力行为:超速、阻挡、骂人、鸣笛、抢道2.亲近行为城市居民更倾向于避免与陌生人接触;眼神交流少3.亲社会行为影响人们是否助人的最稳定决定因素是人口密度4.超负荷理论:刺激太多,只好优先考虑投入,专心应付重要的刺激,竖起人与人之间的壁垒第五章城市5熟悉的陌生人可能由于超负荷而导致,很长时间内会不断遇到但却从未有过接触的人。6犯罪行为原因:去个性化,觉得自己做坏事不太可能被别人认出来。7无家可归1.个人之外的因素,是失业和不够完善的社会政策的受害者;2.

个体原因,精神病或药物滥用二、城市问题的环境解决方案1.公园和市区花园(1)提供沉思反省的场所和机会;(2)有助于有组织的团体活动;(3)私人园艺为居民提供自然收益当今:农家乐、动植物园、海洋馆、公园文化2.城市运动场在某些方面,孩子在街道上玩耍比在专门设计的场所效果还好。可以在离家近的地方活动(1)传统型:标准运动器械;(2)冒险性:要求创新精神想象空间;(3)现代型:既有运动元素还有美学韵味在现代型运动场中的模仿型、想象类游戏培养人们发散性创造性思维3.城市复兴运动:重新建设城市居住环境背景:城市老化、二战毁坏、郊区发展、人文复兴内容:改善住房条件、增强邻里关系、恢复商业生机、美化城市、古典建筑4.防御空间属于某个人的明确限定的或至少是半专用的区域,外来者会意识到自己是站在别人的领地上(1)增强控制感、(2)增加凝聚力、(3)减少犯罪率(直接减少侵犯、纽带关系增加安全感、社会规范)、(4)领地功能(防御性标志、占有性标志)5.社会关系纽带和社区社会关系网可规范人们行为,很多情况下不必依靠政策手段来平息社会动乱。责任分散、去个性化、划分微型社区和地方性组织6.安居工程让人们成批搬迁,保证原有社会凝聚性;让市民参与制定搬迁计划,决定目的地7.高档化住宅区高档化:在城市中那些已经衰败的地区建设一种专门针对中产阶级和贵族阶层的社区对高档化趋势的解释:(1)人口统计学说:婴儿潮期的儿童进入成年期,增加住房需求;(2)生态学观点:白领多、灰领少、工作和居住距离较远的城市最可能发展高档化;(3)社会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改变;(4)政治经济:经济利益和政治因素的作用。弊端:拉大贫富距离,穷人无家可归8.商业街区的复兴城市复兴对古老建筑的多样性造成了破坏人们会调整行走速度以同周围人一致;也会根据背景音乐节奏调整步伐(1)摩擦一致性模型:外界因素和行为一致性所带来的压力会影响人们的动作(2)社会性暗示;(3)为人们提供公共休憩交流场所助于建立友谊,社会凝聚力;(4)步行街沿线地区居民更容易伸出援助之手9.回归郊区大多数人向往郊区,但仍希望所住之处临近一个大中城市郊区:在某个大城市的管辖范围内,但又离城市的历史文化中心距离相对较近的地区积极影响更高生活满意度、更少担忧犯罪消极影响房价飞涨、城市衰败第六章对人类行为的计划与设计一、物理环境作为行为背景l建筑决定论(遇到的问题)(1)太低估社会文化因素;(2)忽视间接环境环境影响和多种环境变量的共同作用;(3)忽视人与环境交互作用2行为背景应该把心理学的关注点转移到,把行为背景也作为研究的一部分,而不是着力于消除背景的影响行为背景由:(1)物理环境(2)发生于背景中的标准行为模式,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太低估社会文化因素忽视间接环境影响和多种环境变量的共同作用忽视间接环境影响和多种环境变量的共同作用忽视人与环境交互作用设计者的理念l建筑物(以及其他环境)的基本功能用途:即设计的功能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