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多芒与魏连形象比较_第1页
斯多芒与魏连形象比较_第2页
斯多芒与魏连形象比较_第3页
斯多芒与魏连形象比较_第4页
斯多芒与魏连形象比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斯多芒与魏连形象比较

“个人精神反抗”是艾伯森在19世纪挪威的社会现实下提出的。专着个性解放是对抗虚伪的社会道德和习俗的真正旗帜。这种“精神反抗”不仅开始在诗集《布雷德》和《培尔金特》等早期诗人戏剧中,而且在一系列“社会问题”中产生了著名的“个人形象反抗”。创作于1882年的《人民公敌》就是一部继承并深入发展了“个人精神反叛”的突出剧作,塑造了一个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揭露问题、坚持公理和正义的形象,描写了一个极富社会使命感和责任心的人在虚伪、庸俗、堕落的社会里的反抗和命运。这个形象就是“人民公敌”斯多克芒医生。无独有偶,我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先生以其独有的沉滞、凝重笔调为我们呈示了一个具有独立的人格思想和精神追求、备受困馁、坚持不懈追求生存意义并反抗现实社会的形象,这便是小说《孤独者》的主人公魏连殳。不难发现,无论是“人民公敌”还是“孤独者”,他们都显示出极强的“精神反叛”或曰反抗气度,是为自由、真理而战的斗士,是置身于虚伪堕落或沉沉寂寥社会中的先觉者。然而,这种个人之于反抗社会和现实在社会未发生整体的、根本性的变革之前是无法冲决腐朽、虚伪努力织就的罗网的。于是,“宝守真理,不阿世媚俗,而不见容于人群”的斯多克芒医生被“民主表决”为“人民公敌”,被当时社会视为“异类”,穷困缭倒,受社会冷落、歧视的魏连殳摧毁于社会的经济和精神压力之下。但是,斯多克芒医生喊出了“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是最孤立的人!”这种激越高昂的反叛姿态和魏连殳冷峻惨淡的姿态共同构建了“孤独者”奋力抗争的壮烈图景,让今天的读者仍然为之震憾并深思。本文将通过对人物及作品的分析来揭示不同社会文化与时代背景下,出自不同作家之手但人物结局、命运相似的内在一致性缘由。首先从人物形象来看,斯多克芒与魏连殳存在着广泛的类同:他们都是当时社会的先觉者,为真理、自由和进步而与周围的虚伪、腐朽努力顽强斗争,他们几乎都是孤军奋战,承受着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却不被理解、支持。最后,他们都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失败,斯多克芒成了“人民公敌”,甚至被逼迫要搬离家乡;魏连殳不得不屈服于周围社会的价值观念,以向反动势力妥协了却残生(至少从表层看,他背极了自己原来的价值原则)。最根本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强烈地要求个性解放、自由独立即具有隽急挚诚的反叛气度。斯多克芒坚持认为他的市长哥哥“盲从上司的意见,自己没有独立的思想,从知识上说就叫平常人”,因此“也就够不上一个自由派”。进而他提出“平常人不过是原料,要经过加工培养才会成为人民”的看法,这里的“加工培养”指的是主动或被动地达成个性解放。这种见解鲜明地将个性解放作为区分“平常人”和“人民”的重要标准,明确指出个性解放是实现真正之自由独立的前提和条件。魏连殳不盲从社会固有的价值观念,追求进步和自由,以自己的真性情、真面目示人,然而这种基于“人”本身要求的率性而为却与周围环境格格不人,被各界攻击以致连工作也保不住,“但他却不愿意多谈这些,他以为这是意料中的事,也是自己时常遇到的事,无足怪,而且无可谈的……并且依然发些关于社会和历史的议论”。这种蔑视和超然源于个性解放所带来的动力支持,促使他无畏地面对责难和厄运,继续争取独立自由。然而,在孤独的斗士反抗及至失败的过程中,还是可以清晰地辨别二者不同的精神气质与性格特征。斯多克芒医生的身上更多体现了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执着追求真理与自由。勇敢地面对“结实多数派”的各种攻击和压迫,斯多克芒与对手之间力量对比悬殊,但随着斗争的深入,他反而越来越显现出坚强的意志、信心和大无畏的精神气度,期多克芒只是一名普通的知识分子,是他的性格特征决定了其具有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他高尚诚实,关心群众利益,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确证了浴场被污染之后便急切地要把真相公之于众。他善于思考与发现,在渐趋激烈的斗争中一针见血地提出了“真理和自由最大的敌人”就是“那挂着自由思想幌子的该死的结实多数派”,他们才是毒害人们精神生活的病菌,这种认识无疑显示了斯多克芒思想的深刻性。他同时又是一个天真质朴、不熟悉人情世故更缺乏斗争经验和技巧的人。他起初的被“结实多数派”蒙蔽、被虚伪势力包围而不自知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并且,在与市长为代表的官僚政客以及“稳健派”为代表的市侩的斗争中,斯多克芒显得有些“幼稚”和“偏激”,他自筹了一个宣讲会为向广大市民说明真相并晓以大义,希望取得群众的支持。但会场却被早已作了布置的官僚政客们操纵,于是宣讲会变成了激烈的斗争会。在会上,狡炸的反对者巧妙地给斯多克芒扣上“毁掉自己的家乡”的帽子,他并未察觉对手的险恶居心,反而说:“不错,正因为我非常爱护家乡,所以与其看它靠着欺骗繁荣起来,我宁可把它毁掉”,虚伪而阴险的反对者正是以此为口实宣布“一个甘心毁掉家乡的人一定是大家的公敌”。这不能不说是斯多克芒缺乏斗争经验的“幼稚”和“偏激”的表现。难能可贵的,他始终认为自己代表着真理和正义,充满力量与信心,等待事实来证明社会与他到底谁是正确的,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不屈不挠地与官僚、市侩周旋到底,甚至说出那句震憾人心的台词:“最有力量的人是最孤立的人!”再来讲魏连殳,这是一个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具有进步思想的自由知识分子,他所展现的更多是“先觉者的悲哀”,一种“觉醒后无路可走”的心灵苦闷,同样是被周围的社会和民众不理解,他却背负了更多精神重压,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他置身并面对的是沉沉寂寥、黑暗如磐的腐朽社会和强大的保守势力。尽管他不是以鲜明而激越的反叛姿态出现,那股沉潜蓄积的火焰同样显示了巨大的冲击力。魏连殳被视为“异类”,为了让他在祖母的葬礼上就范于一切旧秩序,顽固守旧势力周密布置,严阵以待,这一方面体现了其反叛的冲击力度,另一方面也是腐朽社会千方百计压制、围攻“先觉者”的明证。与《人民公敌》不同,《孤独者》并未正面展现人物的反抗轨迹,而是透过主人公的精神痛苦含蓄地揭示了这一切。魏连殳相信生物进化论,以为孩子的天性是善良的,真诚地爱护他们,为了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念、追求进步和自由,他甘于“造独头茧,将自己裹在里面”,安于孤独的命运;即使在“几乎求乞”的困顿中,因为“还有所为”而愿意“为此求乞,为此冻馁,为此寂寞,为此辛苦”,这是他挣扎在生存底线上对生活意义作出的解释、付出的行动。然而,周围的保守势力并不罢休,进一步冷落、歧视他,在遭受着精神压力的同时,经济上的压力接踵而至,最终连工作也失去并陷入穷困僚倒。在这样的处境中,“但灭亡是不愿意的”魏连殳向整个社会进行了“报复”。从表层看,他背叛了原有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原则,但如果透过他所表现出来的“上等人”的姿态及浑浑厄厄、“胡里胡涂”的生活状态和表象,则可以得出结论:“做了杜师长顾问”的他其实是以一种“绝望的反抗”来对抗顽劣腐朽至极的社会。这种反抗在他的眼中是“胜利”的,是一种对社会深层次的反讽与嘲弄。那么,他的失败就不仅停留在表层的妥协和屈服,而是这种强烈反讽意味的“复仇”与“真的失败了”之间的鲜明对比,于世无补的魏连殳仍摆脱不掉孤独者的命运。这两位“精神反叛”的孤独斗士在遭受相似的社会压迫、经济和精神压力的情况下,其结局颇引人深思:斯多克芒在复杂尖锐的斗争中获得了继续战斗的力量,不仅不准备迁出家乡,还打算把街上的野孩子和自己的儿子一块培养成自由高尚的接班人,以继续他的为真理、自由而战的事业。魏连殳则似“复仇”的方式对社会发起了绝望后的挑战,以生命的代价构筑了反叛者最后的嘲弄与讽刺。笔者以为这两种不同的终结共同展现了反叛行为的力度与锋芒,不论是前者的激越高昂还是后者的冷峻惨淡。可是,他们的反叛无一例外地走向了失败。斯多克芒始终以不妥协的立场出现,不过他最后的宣言多少带些精神胜利法的意味。况且若他坚守孤独者的哲学,不转变民众对他“人民公敌”的认识,其失败也就显而易见了。魏连殳无疑也是失败的,表现在他的妥协和以此方式为“复仇”。因为找不到一条正面启迪民众、反抗社会的道路而选择了绝望后的挑战。此种以个人牺牲为代价并翼此引起人们注目的思索的举动本身就是一种无奈和失败,更遑论这一行为收效甚微,生命代价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追求自由和真理的斗士为何殊途同归地走向了失败,他们的失败是否潜隐着共同的因素呢?首先从社会文化背景及民族心理特征来分析。斯多克芒所处的是资产阶级社会,标榜自由、民主、平等,实际上却是由打着“自由主义幌子”的上层资产者控制的社会,下层民众虽经过了思想意识上民主、自由观念的熏陶浸染,却拿不出力量对抗假民主和假自由。原因在于多数民众并未实现真正的个性解放,人性中软弱的一面驱使他们屈从于上层的摆布或者心甘情愿地追随假民主自由派而鼓吹“稳健”。于是,社会成员中充斥着庸俗、势利的市侩意识,整个社会的特征表现为虚伪盲从和堕落,斯多克芒身处这样的环境,加上缺乏斗争经验,没有争取大多数民众的支持,他走向孤立并失败的结局不可避免。魏连殳是“铁屋子”里第一批从熟睡中清醒的知识分子,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做惯了奴隶的民众,他的反抗斗争更不被理解支持。在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帝国主义的蹂躏之下,民众普遍地麻木和不觉悟,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造成了“无问题,无缺陷,无不平,也就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的局面。愚昧、堕落、奴性、虚伪渗进了民族性格的骨髓并颇以此为正常而自得。传统思想的毒害、现实环境的压迫使人性受到了压抑和异化,不仅自身不求改变现状且对“先觉者”往往采取敌视扼制的态度。如果说斯多克芒肩负的使命主要是直面社会的虚伪,驱走笼罩在民众心头的疑云和欺骗并鼓动、带领大多数人向伪自由民主派开战就有可能获得胜利的话,那么,魏连殳可没有他幸运了。关键在于中国当时的群众没有经历民主、自由、平等的普遍洗礼,哪怕是不怎么彻底的含着功利性的精神涤荡。这便决定了我们的“先觉者”除了要向腐朽落后的社会开战,还需肩负启迪蒙昧、启发人性的重任,已经不是单纯地冲决虚伪势力便能获得胜利了。两位反叛者不尽相同的任务和使命体现了两个社会的差异,一个有着一定的民主基础,虚伪是最大的斗争对象;一个毫无民主基础,艰苦的斗争离不开启发民众。这样,前面提出的问题可以解答为整个社会、思想环境不改变,个别人的思想追求不可能实现,个人的改造总是与社会的改造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当社会未发生整体的、根本性的变革之前,单凭个人的力量、信念和行动是无法冲决虚伪、腐朽势力的。这是他们失败的共同原因,从这一层面来说,斯多克芒和魏连殳似乎都可以作为后来者汲取经验教训的典范,从他们的斗争与失败中领悟牺牲之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有意思的是,从创造这两个斗士形象的作家易卜生和鲁迅入手分析,可以发现另一种内蕴的共同性。首先,他们的经历相似,精神气质接近。早年都曾“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体验了家道中落之后的世态炎凉,受挫伤的心灵中培养了敏感多思的习性,感到社会普遍虚伪堕落并予以反抗。可以说,笔下的斗士一定程度上是作者自己的影子,带有作者对社会的个性体验。另外,他们都曾从事医药业,职业作风如精细、准确等的渗入使他们的观察与创作在文学的感性之外凭添了理性和敏锐,斯多克芒的深刻与幼稚并存,魏连殳在坚定与妥协中作出的取舍,其实都体现了作者深层的思索和超乎人物之上的冷静考量。相近的人生体验,对社会和人类命运的相同的使命感加上都处在落后于自己思想的时代和民族,这两位伟大的作家走到了一起。他们不同程度地肯定并倡导“精神反叛”和个性解放,鲁迅在这一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反映在文本中,魏连殳的反抗比斯多克芒的情况更复杂却更含蓄内敛。这或许透示出鲁迅曾接受易卜生部分影响的讯息。在《文化偏至论》中,鲁迅提出了“培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其核心是重视国民精神的改造和提倡个性解放;在《摩罗诗力说》中,他赞扬了“摩罗”诗人“主意在反抗,指归在行动”的个性主义和反抗精神。这些主张与易卜生的某些见解是一脉贯通的。而实质上,《文化偏至论》恰恰反映了尼采、易卜生等西方思想家、文学家对鲁迅思想的影响,同时也是鲁迅早期思想的哲学基础,这不可避免地对鲁迅的创作造成影响。他曾经多次推崇斯多克芒,称他是“宝守真理,不阿世媚俗”的“卓尔不群之士”,是“死守真理,以拒庸愚”的“地球上至强之人,至独立者”。他的介绍和称赞是为了使中国的先觉者也成为这样“卓尔不群之士”,这样坚强独立的人。然而,易卜生与鲁迅毕竟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度中,他们之间的差异是必然和鲜明的。普列汉诺夫在《论西欧文学》中写到:“易卜生诞生、生长、长大在小资产阶级环境里,所以他的否定的性质,可以说,是由这个环境的性质预先决定的”,“这种环境的道德上的特点之一是……憎恶一切新奇的事物,一切稍稍违背固定了的社会习俗的行为。”在这种社会舆论的无限度的、无所不管的、猥琐的专横中,人们习惯于伪善和昧着良心的欺骗,他们变得性格卑鄙,成了不彻底的、两面性的人。易卜生强烈地要求反抗这种专横及其造成的影响,提出了无论怎样都要真诚,并提出戒律“要独行其是”,他痛恨社会的虚伪,憎恶习俗的道德,诅咒现存的秩序,对他而言,国家、宗教、婚姻、家庭、道德、政治、社会的一切,都不外是虚伪和谎言的产物,都是他加以猛烈抨击的目标。在一封致勃兰克斯的信中,他把资产阶级社会比作是一艘载有腐烂尸体的船,而这尸体就是资产阶段的“自由”、“平等”、“博爱”那样虚伪的口号。他几乎是从一种近于虚无主义的绝对个人主义的角度出发,要求一次吞没整个世界的“整体革命”,即人的精神反叛、精神革命。有了这样的认识,斯多克芒医生所显示出的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似乎可以看作是易卜生所信奉的个人主义的艺术化投影。虽然在主张个性解放和精神反抗的维度上,鲁迅与易卜生一脉相承,但明显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赋予了鲁迅更为独特的个性,他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内忧外患的大背景,个人经历的坎坷,再加上思想的深刻敏锐和虚无观念较重,造就了一个清醒、忧愤而超前于时代、民族的鲁迅,他必定要承受活在精神世界而与社会格格不入所带来的孤独、寂寞和痛苦。在这么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现代知识分子身上,备受瞩目的是其“反抗绝望”的哲学。收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