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课件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_第1页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课件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_第2页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课件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_第3页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课件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_第4页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课件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世界是物质的,也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我们要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学会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本课导言余村的选择80年代以前,余村人以务农为生,吃饱穿暖都很困难。改革开放以后,余村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开矿山、办水泥厂,充分利用当地的矿石资源,村民们也逐渐摆脱贫困,“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句谚语也在当地村民间口口相传。但是,这种“石头经济”却严重破坏了当地环境,村口几棵百年银杏树也甚至不结果了。除此之外,余村每年都有不少人因生产事故身亡。余村人应该继续发展“石头经济”吗?你是怎样分析这个问题的?余村应该继续发展“石头经济”吗?不利条件有利条件破坏余村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余村的矿石资源危害村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进一步思考: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的关系是怎样的?小组探究: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的关系是怎样的?以余村的“石头经济”为例,小组合作解决下列问题。探究1:是否存在某种只含有有利条件,不含有不利条件的事物?核心概念:斗争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正面和反面等。这两个方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我们将两个方面的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称为斗争性。小组探究: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的关系是怎样的?以余村的“石头经济”为例,小组合作解决下列问题。探究1:是否存在某种只含有有利条件,不含有不利条件的事物?探究2:人们能只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完全规避不利条件吗?核心概念:同一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但这两个方面又相互统一、相互吸引、相互联结,具体体现为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既是相互依存的,又能够相互转化。我们将相互对立的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称为同一性。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举例说明生活中还存在哪些矛盾?生活中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生产与消费:生产决定人们怎样消费,人们消费的需要推动生产发展。一名同学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不同的音调共同谱写出最美的和弦。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上述语句都属于哲学上所讲的矛盾(即对立统一)吗?提示:哲学上的矛盾与日常生活中的矛盾①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其中,斗争性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理解的“斗争”有所不同,哲学上的所说的“斗争性”包含着一切差异和对立(利益分歧、优点和缺点、不同的音调与和弦等),不能狭隘地理解斗争性的概念。②哲学上的矛盾也与逻辑上的矛盾有所不同,人们说话时前后不一,首尾相抵触就属于逻辑上的矛盾(收礼还是不收礼),这并非哲学所讲的对立统一,要将对立统一与逻辑“矛盾”区别开来。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要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①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矛盾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请指出上述名言警句中的矛盾双方分别是什么?说明上述名言警句是如何体现矛盾的同一性的?①天下人都能认清美好的事物,所以就显露出丑来了;天下人都能认清善的事物,所以就显露出不善的事物了。这说明美与丑、善与恶必须依托对方而存在,没有美就没有丑,没有善就没有恶,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两句话都说明,在遇到不利条件(祸、亡地与死地)的时候,人们可能会小心谨慎,把握好机会,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相反,当人们遇到有利条件(福、存与生)的时候,则可能骄傲自大,妄自行事,导致有利条件转化为不利条件。这说明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矛盾观小组探究: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的关系是怎样的?以余村的“石头经济”为例,小组合作解决下列问题。探究1:是否存在某种只含有有利条件,不含有不利条件的事物?探究2:人们能只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完全规避不利条件吗?探究3: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继续/放弃发展“石头经济”?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①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相同“决”斗)②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矛盾的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③矛盾的斗争性不能脱离矛盾的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④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示:为什么说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虽然说,矛盾的斗争性的存在需要同一性这个条件,但是,随着矛盾运动的发展,斗争性可以改变同一性的条件,使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形成新的矛盾统一体。因此,我们说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例如,我国过去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不断解决(即通过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实现的),我国社会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并产生了新的矛盾统一体,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此时,矛盾的斗争性仍然存在,但矛盾统一体(即同一性)已经相对发生了转变。提示:为什么说矛盾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而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相互对立的双方,又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只有具有某种共同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能呈现出“斗争”的倾向;毫不相干的东西构不成矛盾。因此,矛盾的斗争性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讨论:在生活中与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讨论: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晏婴曾说过:和如羹焉。水醯(xǐ,醋)醢(hǎi,肉酱)盐梅以烹鱼肉,燀(chǎn,炊煮)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来说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请指出材料中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具体体现。“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是如何体现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的?讨论:和羹之美,在于合异①材料的意思是,和谐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厨工调配味道,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太重就减少调料。味道间的差别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而不同的味道可以相互配合,形成一碗美味的肉羹,这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②只有使用不同的味道(斗争性),才能相互配合形成一碗美味的肉羹(同一性),这说明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从余村的选择看“中国式现代化”工业化造成环境污染解决环境问题两种不同的环境问题解决路径:工业化与自然和谐共生“串联”式“并联”式拓展延伸:什么是现代化?在18—21世纪期间,广义现代化过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简称为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第二阶段简称为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论述一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论述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就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有人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5.矛盾的特殊性(个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特殊性。//我们在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时,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9.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论述一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论述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就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怎样理解现代化与不同的现代化道路之间的关系?6.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要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讨论:只吃水果的病人我不吃香蕉和苹果,医生只让我吃水果。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相关知识,说明病人犯了什么错误?讨论:只吃水果的病人从概念上来说,水果与苹果、香蕉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水果是普遍性与共性,苹果、香蕉是特殊性与个性。水果这一普遍性被包含在(寓于)苹果、香蕉的特殊性中,并通过苹果、香蕉的特殊性反映出来。漫画中,病人认为水果不等于苹果、香蕉,就是将水果这一普遍性与苹果、香蕉的特殊性割裂开来,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讨论:莱布尼茨与树叶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国王不信,派卫士和宫女到御花园中去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总是发现它们之间有不同的地方。莱布尼茨又说: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国王又派卫士和宫女去找,结果找来的树叶总是具有共同性。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出发,说明为什么天地间既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讨论:莱布尼茨与树叶“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说明,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的树叶都具有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各个树叶的特殊性,就没有树叶的普遍性。“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说明,矛盾具有普遍性,不同的树叶具有共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讨论:特区之制助力中国之治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在广东、福建设立经济特区的重要决策。多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厦门利用地缘优势,勇于创新,率先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自贸试验区推行“三证合一”改革;推出111项全国首创改革举措……厦门在社区治理、分级诊疗、垃圾分类等一系列民生领域也敢闯敢试。厦门经济特区在各项事业上实现历史性跨越,为全国深化改革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可复制推广的“厦门经验”,以特区之制助力中国之治。请指出材料中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厦门为什么能以特区之制助力中国之治?讨论:特区之制助力中国之治材料中,厦门经济特区的“特区之制”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中国经济发展与深化改革的“中国之治”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厦门具体分析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敢为人先作出一系列大胆创新,为中国的整体发展总结出一系列具有普遍性意义、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厦门经验,以特区之制助力中国之治。→坚持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关键词:同……具体实际相结合;试点……推广……;听取……意见。余村的转型之路:重重矛盾余村的“石头经济”严重破坏了当地自然环境,给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余村人尝试开办农家乐,而环境污染问题却让游客“高高兴兴地来,走的时候翻着脸走了”。关闭水泥厂、矿山等集体经济企业让余村人失去了重要的收入来源,相当多居民对此抱有怨言。余村转型之路上“重重矛盾”的罪魁祸首是什么?余村应该怎么办?核心概念:主要矛盾余村“石头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与余村长远经济发展的矛盾是余村转型之路上“重重矛盾”的罪魁祸首。余村“石头经济”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既损害了余村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又导致余村其他产业发展困难。因此,余村转型必须首先解决“石头经济”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像这样,其存在与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进一步思考:只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就能实现余村的发展吗?7.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办事情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余村的转型之路:讲好美丽乡村新故事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余村已成为一个自带流量的“网红打卡村”。2021年,余村接待游客近9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800万元。从“卖石头”到“卖风景”,余村探索出了一条从资源驱动向内涵增长转型的乡村转型发展之路。但是,网红打卡村易得,乡村振兴模式难求。目前,余村乡村产业经营路径还不够宽,产业发展还较单一,业态还不够丰富,强村富民的举措办法还不够多,这些已经成为后美丽乡村建设时期的共同难题。你会如何评价余村走过的转型之路?如何评价事物的性质?在革命的队伍中,要划清正确和错误、成绩和缺点的界限,还要弄清它们中间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例如,成绩究竟是三分还是七分?说少了不行,说多了也不行。一个人的工作,究竟是三分成绩七分错误,还是七分成绩三分错误,必须有个根本的估计。如果是七分成绩,那末就应该对他的工作基本上加以肯定。把成绩为主说成错误为主,那就完全错了。——毛泽东,党委会的工作方法8.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①在某一矛盾中,矛盾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要抓住主流。②矛盾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不能忽视次要方面、忽视支流。提示: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别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同一情境中矛盾的数量复杂事物中具有多个矛盾矛盾数量≧2强调某一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数量=1矛盾的性质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强调怎样做事情决定事物的性质强调看待问题,判断性质提示: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别案例一无人驾驶技术将对未来的交通带来深刻变革。但是,某公司的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引发了人们对该技术前景的担忧。不过有专家认为,这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案例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我国冰雪运动全面发展,在时间上要长短结合,既立足长远,又着眼参赛;在项目上要扬长补短,既优先保证、重点发展优势项目,又积极发展一般项目和新开展项目,抓紧开展缺项运动项目。上述案例反映的是主次矛盾还是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你是怎么判断的?讨论:辽沈战役里的战略决策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毛泽东全面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后认为,虽然攻打锦州比攻打长春、沈阳要困难得多,但先攻占锦州是夺取这一战略胜利的关键。因为锦州是东北通向关内的咽喉,是东北敌人撤回关内的唯一陆路通道,这里的敌人消灭了,就可以把东北的大门堵死,关起门来歼灭东北的国民党军队。辽沈战役的胜利证明,这一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材料主要涉及主次矛盾的关系还是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运用相应原理,说明毛泽东在辽沈战役中战略决策的科学性?讨论:辽沈战役里的战略决策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毛泽东正确分析东北国民党态势,抓住锦州这一夺取战略胜利的关键,集中力量解决锦州之敌,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②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歼灭锦州之敌的基础上,毛泽东做到统筹兼顾,进一步歼灭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原理总结: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①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②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注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③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密切联系的,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小结:矛盾分析法的主要内容(简洁表述)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相互转化,//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⑤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依赖、相互转化,//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回顾与总结: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美方人为切断中美经济联系与世界经济普遍联系间的对立。历史终结论背后的“静止观”与物质世界、人类社会永恒发展间的对立。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片面观点与不同社会各有其矛盾特殊性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看待事物发展上有何不同?10.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基本的发展观。①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