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电子教案_第1页
人体电子教案_第2页
人体电子教案_第3页
人体电子教案_第4页
人体电子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电子教案主讲教师:王根旺李博萍陇东学院生命科学系动物生物学教研室《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程简介课程名称: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生物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授课时间:第三学期授课对象:生物教育专业学生总学时及时间安排:本课程共90学时,其中理论讲授54学时,每周3学时,实验36学时,每周3学时。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标本、挂图及模型开展一定学时的实验课教学。课程介绍: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是高等师范院校本科生物教育专业必修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中的基本组织、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教学,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组织结构、形态结构的基本知识,为学习人体生理学、卫生保健和从事中学生物学教学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课时安排:章节理论课时实验课时备注绪论2第一章基本组织46第二章运动系统63第三章循环系统83第四章免疫系统43第五章消化系统83第六章呼吸系统63第七章泌尿系统63第八章生殖系统4第九章内分泌系统63第十章感觉器4第十一章神经系统1612第十二章人体胚胎发育概论自主学习绪论授课学时:2学时教学目的:1.掌握人体组织解剖学的研究范围及分科。2.掌握人体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基本概念。3.了解学习人体组织解剖学的目的和研究方法。4.掌握学习和研究人体组织解剖学的基本观点。5.掌握常用的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轴与面。教学重点:掌握人体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基本概念。2.掌握学习和研究人体组织解剖学的基本观点。握常用的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轴与面。教学难点:1.掌握学习和研究人体组织解剖学的基本观点。2.掌握常用的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轴与面。教学方法:讲述板图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人体组织解剖学研究内容、任务、意义及分科。1、研究内容:组织学(Histology):镜下观察人体的微细结构。解剖学(Anatomy):本意是用刀剪剖开人体进行肉眼观察大体形态结构。完整概念:是研究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及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2、学习任务:在学过动物学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掌握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位置机能的相互关系的知识。3、意义: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为胜任生物课的教学及科研打下基础,为防止疾病、保护健康、增强体质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4、分科:细胞学组织学普通组织学器官组织学微视解剖学胚胎学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巨视解剖学系统解剖学二、人体的基本结构细胞——人体内最小的形态功能的基本单位(1800万亿个)↓组织——形态功能相似的细胞和间质构成。↓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构成一定形态的较大功能单位。↓系统——完成一种特定生理功能的相联系的器官。三、发展简史(一)外国部分第一阶段:创史阶段,公元前。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7),对头骨作了描述,但把神经、肌腱混为一谈,动脉里含有空气。古希腊哲学家、博物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s公元前384-322),通过解剖动物,把神经和肌腱分开,指出心脏是循环的中枢。第二阶段:停止阶段,公元——文艺复兴。宗教在西方国家统治一切,禁止尸体解剖。古罗马医生:盖伦(Galenus,公元130-200)。指出动脉里是血液不是空气,脑神经七对,肝五叶。第三阶段:发展阶段,文艺复兴之后,15-16世纪。比利时医生:安德列,维扎里(AndreasVesalius1514-1564年),第一次对人体进行解剖。著有《人体的结构》一书共七卷,近代解剖的创绐人。哈维(W.Harvey,1578-1657),发现了血液循环的原理,指出血液是在闭塞的血管里运行。19世纪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的出现,运用进化发展的观点研究人体解剖学,使之有了很大的发展。19世纪初由于显微镜和切片技术的改进,德国学者施来登(M.J.schleiden,1804-1881)和施旺(T.schwann,1818-1882年)了解了细胞的结构,创立了细胞学说,推动了细胞学的发展,使之从解部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二)祖国部分:历史悠久,公元前已有文字记载,秦汉战国时的《黄帝内经》已有有关人体的论述,汉代时期的名医,外科大师华佗,已能麻醉进行外科手术。南宋时的宋慈对人的骨骼有了全面的描述,清代的王清任解剖了大量的童尸,著有医林改错一书。四、研究方法尸体研究解剖学研究方法:活体研究动物实验固定组织研究组织学研究方法:活体组织研究新技术方法五、基本观点(一)进化发展的观点(二)形态与机能对立统一的观点(三)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六、常用术语(一)解剖学姿势(二)方位术语1、上、下、前、后(前为腹侧,后为背侧)。2、浅与深3、内与外,内侧与外侧4、近端与远端(三)基本切面1、矢状切面(纵切面)2、正中矢状切面3、冠状面(额状面)4、水平面(横断面)(四)轴1、垂直轴2、冠状轴3、矢状轴七、标线与分区(一)主要标线1、前、后正中线2、锁骨中线3、腋中线(二)腹部分区:两条纵线和两条横线将腹部分成四个区。两条纵线(垂线),为过腹股沟韧带中点的垂线。两条横线,上横线两肋弓低点的连线,下横线两髂结节的连线。九区为:腹上区、左、右季肋区、脐区、左、右外侧区、腹下区、左、右髂区。第一章基本组织授课学时:6学时教学目的:掌握细胞的侧面连结、游离面和基底面的特殊结构。记住基本组织的分类。掌握四大基本组织特征和功能。了解各种组织结构特点和功能关系。教学重点:掌握细胞的侧面连结、游离面和基底面的特殊结构。掌握四大基本组织特征和功能。教学难点:握细胞的侧面连结、游离面和基底面的特殊结构。握四大基本组织特征和功能。教学方法:讲述法板图教学用具:多媒体模型教学过程:第一节概述一、组织的概念1、组织的定义2、细胞的含义①形态结构:有质、膜、核。②生理功能:能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能进行自我新陈代谢和繁殖后代等。③间质:有固体、液体和胶状质等状态。④人体不是细胞简单地机械地堆积,而是有机的、合理的按人体生理需要进行组合。⑤、组成人体的一千万亿个细胞,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分裂分化来的,在胚胎发育到原肠胚期发生了内、中、外三胚层,继续分化成各种组织。二、细胞连接(一)紧密连接(二)中间连接(三)桥粒(四)缝隙连接(五)镶嵌连接三、细胞游离面的特殊结构(一)细胞衣:糖蛋白和糖脂向外伸出的糖链,有粘着、支持、保护、交换、识别等功能。(二)微绒毛:质膜突起,扩大表面积。(三)纤毛:质膜突起,内有10组微管,摆动运输。四、质膜内褶五、基膜第二节上皮组织一、特征1、分布于体表2、细胞多、间质少、排列紧密。3、多排成层、成团、成泡。4、无血管。5、具有极性,即游离面和基底面。6、再生能力强。二、功能:保护、分泌、吸收、排泄、感觉、生殖等功能。三、分类(一)被覆上皮:立方上皮根据细胞的形态可分为扁平上皮柱状上皮根据细胞层次可分单层和复层。1、单层:①单层扁平上皮(内皮和间皮及其它)。②单层立方上皮。③单层柱状上皮。④单层纤毛柱状上皮。⑤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⑥变移上皮。2、复层:①复层扁平上皮(鳞状)。②复层柱状上皮。(二)腺上皮: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所组成的上皮组织称腺上皮,以腺上皮为主所组成的器官称腺体。外分泌腺根据排泄途径内分泌腺外分泌腺的分类:1、根据腺体细胞的数量:单细胞腺:单个细胞、杯状细胞。多细胞腺:分泌部(腺泡),排泄部(排泄管)。2、根据腺细胞排列形状分类:泡状腺(皮脂腺)、管状腺(胃底腺)、管泡状腺(腮腺)。3、根据腺细胞分泌物的性质分类:①浆液性腺泡:由蛋白质分泌细胞组成。②粘液性腺泡:由糖蛋白分泌细胞组成。③混合腺泡:在分泌部有两种细胞,即浆液性和粘液性细胞。4、根据分泌的形式分类:①全质分泌腺(皮脂腺)。②顶质分泌腺(大汗腺等)。③局质分泌腺(胰腺外分泌腺泡)。第三节结缔组织一、特性:纤维:有形态。1、细胞少,间质多,间质:基质:无形态,均质状物。2、分布广泛,不规则。3、血管丰富:供应自己,并通过渗透作用供应上皮。4、再生能力较强:因为在系统发生上,它属于分化较低的组织。5、构造复杂:6、可互相转化:二、功能:支持、保护、连结、营养、防御等。三、种类疏松结缔组织1、细胞:①成纤维细胞。②巨噬细胞。③肥大细胞。④浆细胞。⑤脂肪细胞。⑥间充质细胞。2、纤维:①胶原纤维。②弹性纤维。③网状纤维。3、基质:主要是蛋白多糖,糖蛋白和水。蛋白多糖主要由透明质酸及硫酸软骨素A、C组成。分子筛:透明质酸大分子链上结合着其他蛋白质,并与硫酸软骨素等共同结合成能限制某些物质通行的屏障称之。(二)致密结缔组织:(三)脂肪组织:单房脂肪组织(白)。多房脂肪组织(棕)。(四)网状结缔组织:(五)软骨组织:1、结构:软骨细胞。间质:纤维基质(凝胶状半固体)2、特点:①软骨细胞成群,位于陷窝内,称同源(族)细胞群。②无血管。③纤维丰富。3、种类:①透明软骨。②弹性软骨。③纤维软骨。(六)骨组织1、骨的组织结构:①骨细胞:胞体扁圆形,有许多细胞突起,胞体位骨陷窝。突起伸入周围的骨小管内。②间质:纤维:胶原纤维有机成份基质:蛋白多糖骨盐无机成份2、长骨的结构:骨松质骨密质③长骨骨干的结构:外环骨板、内环骨板、穿通管、中央管、骨单位、间骨板等结构。3、骨的发生:①成骨的方式:膜内成骨软骨内成骨②成骨的过程:间充质细胞→成骨细胞(纤维、骨细胞、有机基质)→类骨质(骨盐)→骨组织→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作用下改建成骨。(七)血液:由血浆、血小板、血细胞。1、血浆:水,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另有白蛋白、球蛋白、酶、营养物质、代谢产物、激素、无机盐。2、血小板:是巨核细胞的脱落物,有一定的形态、有细胞器,无核。功能是参与止血和凝血。止血主要是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使血管平滑肌收缩,凝血主要是凝血因子使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酶使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正常值10~30万个/mm3。3、红细胞:①形态结构和功能。②正常值:红细胞:男性400~550万个/mm3。女性350~500万个/mm3。血红蛋白:男性12~15g/100ml。女性10.5~13.5g/100ml。4、白细胞:①特点:细胞大,圆球形,有核、能变形运动,对环境适应性强。②正常值:4000~10000个/mm3。③分类:中性粒细胞有颗粒白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无颗粒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第四节肌组织主要由肌细胞(肌纤维)组成,根据结构、功能、分布和神经支配等特点分为三种。一、骨骼肌(一)骨骼肌肌纤维的一般形态结构:肌细胞长柱状,一般长1~40mm。多个核靠近肌膜,肌质(细胞质)内含丰富的线粒体、肌红蛋白和肌原纤维,肌原纤维与肌纤维长轴一致。肌纤维有横纹。(二)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1、肌膜:表面的基膜和内面的细胞膜。2、肌原纤维:每条肌原纤维呈明暗相间的带,明带(I带,暗带(A带),明带中央有Z线,暗带中央有H带,H带中央有M线。每条肌原纤维有肌微丝组成,肌微丝分为肌球蛋白微丝和肌动蛋白微丝。肌球蛋白微丝由肌球蛋白分子构成,位于A带,较粗称粗丝,中间略粗,正中间又伸出一些丝突,形成M线,H带两侧肌球蛋白微丝的长轴旋转伸出一些等距离的横突(横桥),每周六个,横突与相邻的肌动蛋白微丝相连,H带没有横突。肌动蛋白微丝由肌动蛋白分子、原肌球蛋白分子和肌原(钙)蛋白分子构成,较细称细丝,从Z线上伸出形成I带,并伸入A带到H带两侧,形成6条肌动蛋白微丝围绕一条粗的肌球蛋白微丝的立体图案。3、横小管:肌膜呈漏斗状向内深陷,形成与肌原纤维相垂直的横行细管,称为横小管,也称丁小管。丁小管环每条肌原纤维,沿二条终池之间穿行。4、肌质网:是肌质内的滑面内质网,是由薄膜构成的管道系统,也称肌小管,肌小管在A带与肌原纤维平行排列,在H带彼此分枝吻合成网状,在A带和I带交界处,肌小管汇合成单条横向膨大的肌小管称为终池。调制肌质内Ca2+的浓度。三联体(管)由中间的横小管和两侧的终池构成。二、平滑肌:(一)特点:1、细胞梭形,一个核,位中央。2、光镜下肌原纤维不明显。3、一个肌细胞收缩可使周围的细胞都收缩。4、再生能力强。5、植物神经支配,不受意志支配。分布:内脏器官的壁、血管、淋巴管道等处。三、心肌:属横纹肌,植物性神经支配,不随意肌。(一)分布:心脏(二)特点:1、心肌纤维为短柱状有分支现象。2、一般一个核,位细胞中央,也有2个核的。3、横纹不太明显。4、肌纤维的连接处有闰盘。5、肌质网的肌小管简单而又不规则,包绕肌节吻合成网状,无明显的终池,横小管位Z线。6、有蒲肯野氏肌纤维。7、不易疲劳。8、无再生能力。第五节神经组织组成:神经细胞,是形态和功能单位,称为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保护、支持、绝缘、营养的作用,但无传导的作用。一、神经元(一)神经元的形态结构1、胞体①细胞膜:可兴奋细胞膜。②细胞核:位中央,大、圆、核仁清楚。③细胞质:尼氏体(粗面内质网与游离核糖体)。神经原纤维(微丝和微管)。2、突起:①树突:1~多个。②轴突:一个,无尼氏体。轴突表面的细胞膜称轴膜,轴突内的细胞质称轴浆,内有微丝、微管、线粒体,长管状的滑面内质网。轴浆流动:顺向运输:轴膜更新所需的蛋白质,及神经递质,由胞体合成后顺滑面内质网运输到未稍进行补充或释放。逆向运输:轴突未稍代谢产物及摄取的神经营养因子,形成多泡体,向胞体运输。(二)神经元的分类1、突起的数目:单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2、功能:感觉神经元(传入)。运动神经元(传出)。中间神经元(联合)。3、轴突长短:高尔基Ⅰ型神经元。高尔基Ⅱ型神经元。4、递质: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胆碱能神经元肽能神经元二、突触:1、概念: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的结构功能上的联系点。2、结构:①突触前部:突触前膜、突触小泡②突触间隙:③突触后部:突触后膜有特异性蛋白受体。三、神经纤维和神经(一)神经纤维1、概念:神经元长突起和包在它外表的鞘膜状结构合称神经纤维。2、结构分类:有髓神经纤维(有鞘、有膜)。无髓神经纤维(有膜无鞘)。3、分型:根据纤维直径及传导速度分A型、B型、C型。(二)神经:由神经纤维在中枢以外组成神经纤维束。四、神经末稍:是周围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是神经与组织器官发生联系的结构。分为:感觉神经末稍、运动神经末稍。(一)感觉神经末稍是感觉神经元树突的末端装置,与附属结构构成感受器,分为:游离神经末稍和有被囊神经未稍(环层小体、触觉小体、肌梭、腱梭)。(二)运动神经末稍泛指运动神经元轴突的末端,终止于肌肉和腺体,形成效应器。1、躯体性运动神经末稍(运动终板),是指躯体性运动神经元轴突未稍与骨骼肌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联系点,包括终板前膜,终板间隙和终板后膜三部分。终板前膜:末稍的神经细胞膜,递质小泡有乙酰胆碱递质。②终板后膜:对应的肌细胞膜,有凹槽和小皱褶,膜上有特异性受体。③终板间隙:有胆碱脂酶。2、内脏运动神经末稍,植物性神经分布在心肌、平滑肌、腺上皮的神经末稍。思考题:1、试述各种组织的结构特征、种类及其功能。2、细胞的特化结构有哪些?功能如何?3、比较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的结构特点。第三章运动系统授课学时:4学时教学目的:1.掌握全身骨骼的形态特征、组成及骨连结的形式。2.掌握全身骨骼肌分布概况。教学重点:1.掌握全身骨骼的组成及骨连结的形式。教学难点:1.掌握全身骨骼肌分布概况。2.掌握常用的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轴与面。教学方法:讲述板图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运动系统组成:骨、关节和肌肉。三者协同工作,执行人体的运动功能。其中,骨借关节连接构成骨骼,对人体起支持、保护作用;关节为枢纽,约束环节做各种转动;骨骼肌收缩作为人体运动的动力源。运动系统功能:骨是运动的杠杆,骨连接起枢纽作用,骨骼肌则是运动的动力部分,起牵拉的作用第一节概述人体骨骼分为中轴骨、附肢骨。中轴骨又分为颅骨29块(其中6块听小骨和舌骨,颅骨23块)、躯干骨51块(26块脊柱骨12对肋骨,1胸骨):附肢骨又分为上肢骨、下肢骨,上肢骨又分为肩带骨和游离部骨共64块;下肢骨又分为盆带骨和游离部骨共62块。一.骨的分类和表面形态(一)骨的分类大致归纳为四类: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籽骨(二)骨的表面形态1.骨面的突起2.骨面的凹陷3.骨端的膨大二.骨的基本构造活体的骨由骨膜、骨髓、骨质以及神经和血管构成(图3-3)(一)骨膜新鲜骨的表面除关节面以外都覆盖着一层结缔组织构成。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骨膜由骨外膜和骨内膜构成。1.骨外膜由浅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和深层(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对骨营养、新生和感觉有重要的作用)构成。2.骨内膜:在骨髓腔的表面和松质的腔隙内衬有薄层结缔组织膜。骨膜的深层和骨内膜都有一些细胞,能分化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功能:参与骨的发生、生长、改造、修复、终身保持分化能力。(二)骨质1.骨密质结构:由若干层紧密排列的骨板构成。分布:长骨、骨干及骺的外层,扁骨、短骨外层。功能:有抗压,抗扭曲性能力强。2.骨松质结构:由许多针状或片状的叫骨小梁伪骨质互相交织构成。分布:长骨两端、短骨、扁骨及不规则骨的内部。结构特点:骨小梁的排列与骨所承受的压力(重)和张力方向一致,组成压力曲线和张力曲线,使骨具有节省材料、轻便、坚固的特点。(三)骨髓位于:骨髓腔内和骨松质网眼内。人体的骨髓分红骨髓、黄骨髓红骨髓:在幼儿时期,所有骨髓腔都充满了红骨髓。红骨髓有造血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除了长骨两端,扁骨和不规则骨的红骨髓终生存在外,骨髓腔的红骨髓都为脂肪组织所代替,成为黄骨髓,黄骨髓:无造血机能,当大量失血和恶性贫血时黄骨髓可暂时恢复为红骨髓而执行暂时的造血机能。三.骨的化学成分与物理特性1.化学成分有机物:主要胶原纤维和粘多糖蛋白,占骨总重量30~40%。无机物:主要是磷酸钙,碳酸钙和氯化钠等,占骨总重量6O~70%2.物理特性:有机物一具有韧性;无机物一具有坚固性。例如(1)脱去无机物(2)除去有机物3.特点:根据力学测定,每平方厘米的胫骨能承受1256公斤压力强度。花岗石每平方厘米能承受1350公斤压力强度,每平方厘米骨能承受1000公斤的张力。骨中有机物与无机物的比率,随年龄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四.骨的发育与生长(一)发育:骨的形成有两种形式是膜内成骨、软骨内成骨1.膜内成骨:是从结缔组织的基础上经过骨化而成的,此部位称骨化点,如颅顶骨和面颅骨等2.软骨内成骨:是从软骨的基础上经过骨化而成的。在骨两端增长,如颅躯干骨和四肢骨等。(二)骨的生长1.骨的长粗:主要依靠膜内骨化过程。骨髓腔内的骨内膜破骨细胞不断的破坏和吸收骨质使骨髓腔扩大,骨外膜深层的造骨细胞不断地制造骨质使骨增粗。2.骨的增长:依靠软骨内骨化过程。主要靠骺软骨不断增生和骨化,使骨不断增长,12~18岁期间,骺软骨生长速度增快,四肢骨尤其明显。(三)骨龄骨龄:是指骺及小骨骨化中心出现的年龄和骺与骨干愈合的年龄。人的年龄有时间年龄(又称实足年龄)和生物年龄(又称骨龄)。骨龄是通过x摄片观察儿童少年骨骼的骨化中心,主要骺与骨干愈合情况。骨龄是反映个体发育的水平和成熟程度比较精确的指标。近年来用于选材、预测身高。五.骨的功能:1.支持作用,2.保护作用,3.运动作用,4.造血作用,5.储备作用六.体育锻炼对骨形态结构的影响骨密质增厚,骨变粗,骨面肌肉附着处突起明显,骨小梁排列整齐而有规律,骨的新陈代谢加强,骨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从而在骨的形态、结构上产生良好的结果。使骨变得更加粗壮、坚固、抗折、抗弯、抗压缩和抗扭转性能提高。第二节四肢骨一.上肢骨上肢骨由上肢带骨(由锁骨和肩胛骨)、自由上肢骨(肱骨、桡骨、尺骨及手骨)组成。(一)上肢带骨。1.锁骨位于:横架于胸廓前上方,颈根部皮下。呈“S”形。定位:锁骨体外侧三分之一,上下扁平凸向后,内侧三分之一呈梭形凸向前。上面光滑,下面粗糙。构造:内侧端一一圆形称胸骨端又叫胸骨关节面,它与胸骨柄的锁切迹相关节;外侧端一一宽扁称肩峰端又叫肩峰关节面,它与肩胛骨的肩峰相关节。2.肩胛骨位于:胸廓背面的上外侧。不规则的三角形骨板。构造:(1)两面:背侧面和外上方伸出的骨嵴称肩胛冈,冈上窝、冈下窝,肩胛骨向外侧伸称为肩峰。腹侧面微凹陷称肩胛下窝。(2)三个缘:上缘短而薄,靠外侧有一切迹称肩胛切迹,向外侧突出称喙突。内侧缘对着脊柱又称脊柱缘。外侧缘靠近腋窝,也称腋缘。(3)三个角:上角对着第二肋,下角对着第七肋,外侧角有犁形浅窝称关节盂,盂上结节、盂下结节。(二)自由上肢骨骼1.肱骨上端:有一半球形的头称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相关节。还有外科颈、大结节、小结节、大结节嵴、小结节嵴、结节间沟。骨体:上半呈圆柱形,下半呈三棱柱形。中部外侧面有一粗糙的隆起,称三角肌粗隆。中后面有一浅沟,称桡神经沟。下端:两侧有突起,分别称为内上髁和外上髁。内上髁后下方有一浅沟,称尺神经沟。内侧部有肱骨滑车、与尺骨相关节;外侧部有肱骨小头,与桡骨相关节。滑车上方的浅窝称寇状窝、肱骨小头上方的浅窝称桡窝;后面在肱骨滑车上方的深窝称鹰嘴窝。2.桡骨位于:前臂外侧,分为一体两端。上端:呈圆柱状称桡骨小头,上面有一浅凹称关节凹。头的周缘光滑称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的桡切迹相关节。头下方有桡骨颈,颈的内下侧有一粗糙隆起,称桡骨粗隆。骨体:呈三棱柱形,内侧缘锐薄,称骨间缘。下端:粗大,下有一关节面称腕关节面,与腕骨相关节;内侧的凹陷称尺切迹,与尺骨环状关节面相关节;外侧向下的突起称茎突。3.尺骨位于:前臂内侧,分为一体两端。呈三棱柱形。上端:粗大,前面有一半月形的凹陷关节面,称滑车切迹,与肱骨滑车相关节;滑车切迹前上方的突起称鹰嘴,前下方的突起称寇突;寇突下方有一粗隆,称尺骨粗隆。冠突外侧的凹陷称桡切迹,与桡骨环状关节面相关节。骨体:呈三棱柱形,上粗下细,外侧缘锐薄,称骨间缘。下端:呈圆球状称尺,外侧有一关节面,称环状关节面,与桡骨的尺切迹相关节。尺骨头后内侧和下的突起称茎突。4.手骨(1)腕骨:由8块短骨构成。排成两列,每列为4块。近侧列:分别为舟骨、月骨、三角骨及豌豆骨,除豌豆骨外,其余3块骨均与桡骨下端关节面相关节。远侧列:分别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及钩骨,均与掌骨相关节(图3—1O)。(2)掌骨:共5块近侧端称底,中间称骨体,远端部呈球,称为头。(3)指骨:有14块,除拇指只有2节,其他各指为3节,即近节、中节和远节指骨。二.下肢骨下肢骨由下肢带骨(由左右髋骨)和自由下肢骨(由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和足骨)组成。(一)下肢带骨1.髋骨:属不规则骨(图3—11)。位于:躯干下端的两侧,左右各一,构成骨盆侧壁,是下肢与躯干相连结的骨(图形一11)。特点:髋骨上部为扁板状的骨块,中部窄厚,外侧有一深窝称髋臼,下部有一大孔称为闭孔。髋骨由髂骨、耻骨和坐骨3块骨借软骨连结(图形一12)。16岁左右软骨骨化,结合成一块髋骨。(1)髂骨:髂骨体:肥厚不规则,构成髋臼的上部。髂骨翼:扁薄,上缘弯曲成S形,称髂嵴,前端有髂前上嵴,髂前下嵴,后端有髂后上棘、髂后下棘。髂骨翼内面:光滑而凹陷称髂窝、弓状线。髂骨翼后面:有耳状面,与骶骨耳状面相关节;耳状面后上方有一粗隆,称髂粗隆;臀面,为臀肌附着点。(2)坐骨:构成髋骨的后下部,分为坐骨体和坐骨支两部分。坐骨体形成髋臼的后下部。有坐骨棘、坐骨大切迹、坐骨小切迹;坐骨结节。(3)耻骨:构成髋骨前下部,分为耻骨体、上、下支3部分。耻骨体构成髋臼的前下部。耻骨上、下处上缘有耻骨结节,内侧面有长卵圆形粗糙面称耻骨联合面。(一)自由下肢骨1.股骨:是人体中最长、最粗的骨,占身高的1/4左右。分一体两端(图3—13)。上端:有一球形称股骨头,与髋臼相关节。有股骨头凹、股骨颈、大转子、小转子、转子间线、转子间嵴。股骨体:近似圆柱形,略向前凸,前面光滑;后面有一纵嵴称粗线;粗线分又形成内侧唇和外侧唇;外侧唇向上延续为粗糙,称臀肌粗隆;内侧唇向上延续为耻骨肌线。下端:内外侧膨大并向后突出,分别称外侧髁和内侧髁;内、外侧髁之间有一窝,称髁间窝;内、外侧髁的侧面上各有一突起,分别称内上髁和外上髁;在内、外侧髁的前方有一关节面,称髌面。2.髌骨:呈三角形,底朝上、尖向下,为人体最大的籽骨。前面粗糙、后面光滑的关节面,与股骨髌面相关节(图3—14)。3.胫骨:为三棱柱状粗大长骨。位于:小腿内侧,一体两端,是小腿的主要负重骨(图3—15)上端:膨大,向两侧突出,称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之间称髁间隆起;两髁上面光滑的关节称关节面,与股骨内外侧髁相关节。在外髁后下方有一关节面称腓骨关节面,与腓骨头相关节。上端前面有粗糙隆起称胫骨粗隆。骨体:呈三棱柱状,外侧缘粗糙,开成较锐的脊,称骨间缘;后面上方有比目鱼肌线。下端:内侧向下有一突起,称内踝。内踝外侧的关节面称内踝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外侧有切迹,称腓切迹,下面称下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4.腓骨:腓骨细长,分一体两端(图3—15)。位置:小腿外侧,不与股骨相关节。上端:称腓骨头,内上方有腓骨关节面,与胫骨相关节。骨体:呈三棱柱状,内侧缘锐利,称骨间缘。下端:呈三角形膨大,称外踝。内侧下面有关节面,称外踝关节面,与距骨相关5.足骨:由跗骨、跖骨、和趾骨构成(图3—16)。(1)跗骨:共7块,后部有距骨、跟骨,内侧有舟骨,前部有3块楔骨,外侧有骰骨。(2)跖骨:共5块,每块骨从近侧到远侧分为底、体、头。(3)趾骨:共14块,构成足的前部。趾为两节外其他各趾均为3节。趾骨分为底、体和头。第三节中轴骨一.椎骨(一)椎骨的一般形态1.椎骨共同形态结构特点:每块椎骨都有一个椎体、1个椎弓、1个椎孔、7个突起,椎体在前、椎弓在后。2.椎体的结构特点:主要由骨松质构成,有薄层密质。3.椎管:由椎体与椎弓围成的孔为椎孔。所有椎孔连贯起来即成为椎管。内容纳脊髓。4.椎弓:由椎弓根和椎弓板构成。椎弓根为连接椎体,上下缘各一个凹陷分别称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两个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围成椎间孔,内有脊神经和血管。从椎弓上发出7个突起称棘突,向两侧的两个突起称横突,向上和向下的两对突起分别称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相关节。(二)各部椎骨的主要形态特征1.颈椎颈椎共同的特征:椎体较小,横突上有横突孔,此孔是椎动脉和椎静脉通过。棘突短而分又,关节突的关节面似水平位。(I)寰椎(第一颈椎):由前弓、后弓和侧块构成(3-I9)。①前弓后面关节面,称齿突凹关节面与第二颈椎齿突相关节。②侧块上面椭圆形凹陷,称上关节凹,它与枕骨髁相关节。③侧块下面圆而平的下关节面,与第二颈椎相关节。(2)枢椎(第二颈椎):椎体上方有一指状突起,称齿突。齿突的两侧各有一个关节面,称上关节面,与寰椎下关节面相关节。(3)隆椎(第七颈椎):棘突特别长,呈水平状,末端不分又,形成结节。2.胸椎:12个椎体从上和下依次渐大,椎体两外侧面的后方上下各有一浅凹,分别称上肋凹和下肋凹,与肋头相关节。横突尖有一凹面,称横突肋凹,与肋结节相关节。棘突呈瓦状(3-19)。3.腰椎:椎体厚大。棘突呈板状水平向后。上下关节的关节呈矢状位(3—17)4.骶椎:是构成骨盆后壁,由5个骶椎合成。呈三角形,底下向上称骶骨底与第五腰椎相关节。正中突起称岬。尖朝下称骶骨尖,接尾骨。骶骨两侧上方有耳状面,与髂骨相关节。骶前面光滑,有4对骶前孔;后面粗糙,有4对骶后孔。孔内有神经和血管能过。5.尾骨:由4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上接骶骨,下端游离(3—20)。二.胸廓骨胸廓骨由12对肋和1块胸骨组成。与12块胸椎共同围成骨性胸廓,保护胸腔内脏器,参与呼吸运动。(一)胸骨位于:胸廓前正中,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剑突3部分。结构:胸骨柄上缘正中凹陷,称颈静脉切迹;外缘上方有第1肋切迹。胸骨柄两侧各有肋切迹,与第2-7肋软骨相关节。在胸骨柄与胸骨体相接处前凸称胸骨角,是一重要体表标志。(二)肋骨肋由肋骨与肋软骨构成,呈长条形。卜7对肋的前端与胸骨相连结称真肋,8-12对不直接与胸骨相连接,称为假肋;其中第11-12对肋前端游离,称浮肋。第7肋最长,上下渐次缩小。五.颅骨(一)脑颅骨共8块包括不成对的额骨、枕骨、筛骨、蝶骨和成对的顶骨、颞骨。(二)面颅骨共15块包括不成对的下颌骨、犁骨、舌骨和成对的上颌骨、颧骨、鼻骨、泪骨、腭骨、和下鼻甲骨。颅骨连结:均以缝或软骨牢固连结成一整体。内面:形成窝。各窝内有孔、管、裂与颅底外面相通。从颅底观外面:凹凸不平,有供血管和神经通过的沟,管和裂孔。有枕骨大孔,枕外隆凸,枕髁与寰椎相关节。外侧面:下方有圆孔,称外耳门,乳突,下颌窝。从面颅观:共同围成眶和骨性鼻腔,眶的外侧下方延续为颧弓。教学内容:第四节关节一.关节连结的分类骨与骨之间借缔组织相连结称为关节或骨连结。(一)纤维连结:两骨之间以少量结缔组织直接相连,相连结的骨之间无腔隙、不具有活动性或仅有微小活动性(图4一1),叫无腔隙连结或不动关节。I.韧带连结:两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相连形成韧带连结。如前臂骨、椎弓之间的连结、颅骨之间。2.软骨连结:两骨之间借少量软骨组织相连形成软骨连结。如椎体间的连结、耻骨联合、髋骨连结。3.骨性结合:两骨之间借骨组织相连形成骨性结合。如颅缝连结、成人骶椎连结。(二)滑膜关节:是两骨之间以间接方式相连,这种连结叫有腔隙的骨连结,简称为关节。特点:骨与骨这间借关节囊相连结,连结处有腔隙,具有较大有活动性。二.关节的结构(一)关节的基本结构(又叫主要结构)关节的基本结构是构成关节必须具备的结构:关节面与关节软骨、关节囊、关节腔又称关节三要素。1.关节与关节软骨:相连结的两关节一般多为一凸一凹,凸的为关节头,凹的为关节窝。关节上覆盖着一层关节面软骨,多为透明软骨,表面光滑。作用:可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关节软骨具有压缩性和弹性,具有缓冲和润滑能力。特点:关节软骨内无血管和神经分布,营养由滑液供给。2.关节囊:是膜性结缔组织囊,附着于相连结骨的关节面周围,封闭关节腔,分内外两层。内层:滑膜层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覆盖其表面的特殊滑膜细胞构成,薄而光滑,紧贴在纤维层的内面。作用:分泌滑液,滑液透明蛋白样粘液,具有润滑和营养关节软骨。外层:纤维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负重小,灵活性较好,较薄、松弛。如肩关节。作用:具有连结,加固保持关节完整性的功能。3.关节腔:关节囊滑膜层与关节软骨之间所围成的密闭的腔隙称之。作用:关节腔内为负压,对维持关节的稳固性具有一定作用,正常关节腔内有少量滑液,具有润滑作用,可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二)关节的辅助结构关节的辅助结构是指为增大关节的灵活性或稳固性而分化的结构,包括韧带、关节内软骨、关节唇、滑膜囊和滑膜襞等。1.韧带: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分布:关节囊外称外韧带,如胫腓侧副韧带;位于关节腔内称内韧带,如前后交叉韧带;部分韧带由肌腱形成,如髌韧带。作用:限制关节运动幅度和可为增加关节的稳固性。2.关节内软骨:位于关节腔内纤维软骨构成。作用:两关节面更为适应,缓冲震动和增大关节运动度功能。3.关节唇:位于关节窝周围的纤维软骨环。如肩关节的盂唇、髋关节的盂唇。作用:有增大关节面,加深关节窝的功能。4.滑膜囊:关节囊的滑膜层从纤维层的薄弱部位,呈囊状向外突出形成的结构。位于:肌腱与骨面之间,如膝关节的髌上囊。作用:有减少运动时肌腱与骨面之间摩擦的功能。5.滑膜襞:关节囊的滑膜层向关节腔内凸入形成的结构。如膝关节腔内的翼状皱襞。作用:可填充过大的关节腔,增加关节的稳固性;扩大滑膜面积,有利于滑液的分泌和吸收。三.关节的运动运动环节:是指人体中能以关节为支点进行运动的部分,如头、脊柱和手等。关节的运动:是指运动环节绕某一关节运动轴产生的各种运动。从解剖学角度,人体的各种运动,绕三个基本面,绕三个基本轴的运动。关节的运动有屈、伸,外展、内收,外旋、内旋和环转等基本运动形式(图4—3)。(一)屈伸:是运动环节在矢状面内绕冠状轴的运动。向前运动为屈,向后运动为伸;但膝关节和足关节的屈伸运动方向相反;骨盆的“屈伸”运动又称为前、后倾。(二)外展内收:是运动环节在冠状面内绕矢状轴的运动。运动环节未端远离身体正中面运动为外展;靠近正中面运动称为内收,但头和脊柱则为向左、右侧屈;骨盆为左、右侧倾。(三)旋转:是运动环节在水平面内绕垂直轴的运动,又称回旋。运动环节由前向内的旋转为(内旋),由前向外的旋转为(外旋);头、脊柱和骨盆则为向左、向右旋转。(四)环转:是运动环节以近侧端的关节为支点,肢体绕冠状轴、矢状轴和垂直轴以及其它轴的连续运动。运动肢体的一端在原位活动,另一端作圆周运动,如肩关节、髋关节、手腕关节等。此外,运动环节还可在水平面内绕垂直轴完成水平(向前)、水平伸(向后)的运功。例如上臂外展90。后,以肩关节为支点,可完成水平屈、水平伸运动。四.关节的分类(一)根据关节运动轴数目和关节面的形状分类(图4—4)1.单轴关节:运动环节只能绕一个运动轴运动,包括屈戍关节和车轴关节。(1)屈戍关节:呈滑车状又叫滑车关节关节头呈滑车状,关节窝为相应的凹面,仅能绕冠状轴作屈、伸运动如指关节。(2)车轴关节又叫圆柱关节关节头呈圆柱状,关节窝为相应的弧形凹面,仅能绕垂直轴作旋转运动,如桡尺近、远侧关节。2.双轴关节:运动环节可绕两个运动态轴运动,分为椭圆关节和鞍状关节。(1)椭圆关节:关节头呈椭圆形,关节窝为相应的弧形凹面,如桡腕关节(2)鞍状关节:相对应的关节面均呈马鞍形,彼此成十字形交叉。如第一腕掌关节。3.多轴关节:运动环节可绕3个运动轴运动,包括球窝关节和平面关节(1)球窝关节:关节头呈球形,关节窝为相应的凹面。可绕冠状轴作屈伸运动;绕矢状轴作内收、外展运动;绕垂直轴作旋转运动;还可作环转运动,如肩业J1L大下。(2)平面关节:关节面为曲度很小的平面,可视为直径很大的球体的一部分。关节面积差小,关节囊牢固,虽拥有多轴运动,但运动幅度很小,称为微动关节,如腕骨间关节。(二)根据关节的结构:由两块骨构成的单关节,如肩关节两个或两个以上关节包在一个关节囊内能单独运动构成的复合关节,如肘关节。(三)根据关节的运动特点:1.单动关节:能单独进行活动的关节如肩关节2.联合关节: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独立的关节同时进行运动,共同完一个动作,如前臂桡侧近侧和远侧关节。教学内容:第五节骨骼肌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法,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肌肉的结构和肌肉的起止和工作条件和全身主要骨骼肌的名称、起止点和作用。教学步骤:骨骼肌的分布:全身有肌肉400~600块,在我们分析动作中常用到的约有75对左右,重量占体重的比例1/3以上。成年男性约占40%,女性约占35%,运动员可20达45~50%,8岁左右儿童约占27%,15岁左右少年约占32%。全身肌肉重量中,下肢约占50%,上肢约占30%,头和躯干约占20%。一.肌肉的分类和命名(一)肌肉的分类1.按肌肉外形可分为:长肌:分布四肢,收缩引起肢体大幅度运动短肌:分布躯干深部,运动幅度不大,扁肌:胸腹壁,除运动外,能保护内脏轮匝肌:孔、裂周围,由环行纤维构成梭形肌:肌束与肌肉长轴平行,如缝匠肌2.按肌柬排列方向又可分为:羽状肌:如股直肌半羽状肌:如半腱肌多羽状肌:如三角肌3.按肌肉主要功能可分:屈肌、伸肌、收肌、展肌、旋前肌、旋后肌、摆肌、降肌、开大肌、括约肌等。(二)肌肉的命名:骨骼肌的名称往往与其形态结构或功能特征相联系。1.斜方肌、三角肌是按其形状命名;2.冈上肌、冈下肌是按其位置命名;3.肱二头肌、小腿三头肌是按其位置形状综合命名;4.胸大肌、臀小肌是按其位置、大小综合命名;5.胸锁乳头肌、肱桡肌是按其起止点命名;6.腹直肌,腹外斜肌是按其位置和肌束方向命名。二.肌肉的结构(一)肌肉的基本结构每块肌肉都是一个器官。它以骨骼肌纤维为基础,连同其他结缔组织以及血管、神经等共同构成。每块肌肉由肌腹和肌腱构成。1.肌腹由骨骼肌纤维聚集而成,是肌肉中收缩的部分。(1)肌内膜:肌纤维表面包被着一层含有丰富毛细血管网的结缔组织薄膜称之。(2)肌束膜:由100~150条肌纤维聚合成一个肌束,其外被结缔组织薄膜包襄称之。(3)肌外膜:由许多小的肌束聚集在一起,形成大肌束。由若干大肌束聚合,形成整块肌腹。肌腹表面也由一层结缔组织薄膜包裹称之。肌内膜、肌束膜、肌外膜作用:对肌纤维和肌柬起保护、连结、支持、营养等。神经、血管、淋巴管均沿肌外膜进入肌腹,又沿肌束膜分布到肌纤维中。2.肌腱:由排列紧密的粗大的胶原纤维束构成。肌腱内胶原纤维互相交织成辨子状的腱21纤维束,各束平行排列,在靠骨膜处的腱纤维则呈网状交织(图5—5)。肌腱的一端与肌内膜、束膜和肌外膜相移行;另一端与骨膜紧密结合。特点:无收缩能力,但能承受很大的拉伸载荷。3.肌肉的血管:4.肌肉中的神经:每块肌肉都有神经支配。一般包含有3种神经。(1)躯体运动神经: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在中枢,其轴突末梢与骨骼肌共同构成运动终板,传递来自神经中枢的运动信息,支配肌肉收缩。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它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称为一个运动功能单位。(2)躯体感觉神经:肌肉内的传入神经纤维,除一般传导痛觉和温度的感觉神经外,感受肌梭和腱梭的纤维,负责肌肉张力变化。(3)植物神经:主要支配肌肉的血管,调节肌肉的血液供应和物质代谢水平。(二)肌肉的辅助结构定义:肌肉周围有一些协助和保护肌肉活动的结构。包括筋膜、腱鞘、滑膜囊、籽骨等。I.筋膜(I)浅筋膜(皮下筋膜):位于:皮肤深面。由较多脂肪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肥胖者皮下脂肪更肥厚。作用:对肌肉有保护作用。(2)深筋膜:位于:浅筋膜的深面,由致密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特点:好似一层紧身衣,覆盖全身肌肉表面,在骨突之间增厚形成假韧带。分布:包绕一块或一群肌肉,形成各块或各层肌肉的肌鞘有的深筋膜穿入肌群,深入至骨膜,形成肌间隔,分隔各肌群。作用:减少肌肉或肌群相互影响,有利于增强肌肉收缩时的力量。2.腱鞘(I)外面为纤维鞘(2)内部为滑膜鞘,又分内外两层脏层(紧裹肌腱(外))和壁层(纤维鞘(内))作用:壁、脏层间的裂隙中有少量滑液,可减少肌腱与外周组织的摩擦,对肌腱起保护作用。分布:多见手腕、手指、足踝等处。3.滑膜囊结构:是由结缔组织薄膜形成的囊腔结构。位于:肌腱与骨表面之间。有少许滑液,与关节腔相通,有的完全封闭。作用:可减少肌腱与骨面之向的摩擦。4.籽骨位于:肌腱附着处的腱与骨之间。由肌腱骨化而成。思考题:1、试述骨的化学成分及物理特性,并解释为什么青少年应保持正确的姿势?2、举例说明骨连结的形式及其生理意义。3、试述人体骨和骨骼与直立相适应的特点。4、骨骼肌的形态特点及附属结构有哪些?5、人体肌肉配布有哪些特点与直立和参加劳动相适应?第三章循环系统授课学时:6学时教学目的:了解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心脏的位置、形态、构造和功能,掌握心脏的传导系统和心脏的血管分布。掌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掌握肺循环和体循环血管的主要分支和属支。5.掌握毛细血淋巴管的结构及右淋巴导管和胸导管的汇集范围。教学重点:掌握心脏的位置、形态、构造和功能,掌握心脏的传导系统和心脏的血管分布。2.掌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3.掌握肺循环和体循环血管的主要分支和属支。教学难点:掌握心脏的位置、形态、构造和功能掌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教学方法:讲述板图教学用具:多媒体模型挂图教学过程:一、概述:概念:分布于周身的密闭的连续的管道。二、组成: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管系。心淋巴导管VA毛细血管淋巴器官淋巴管组织液细胞三、功能:1、运输:CO2、O2、废物、激素、营养。2、防御:过滤细菌、毒物、提高机体的清洁度、起机体免疫作用。第一节心血管系统一、概述(一)小循环(二)大循环肺泡毛细血管肺A肺V心脏上、下腔V、心V主A毛细血管(三)血管1、分类:动脉(A)大A中A小A(1mm)以下微A(o.3mm)静脉(V)与同类A伴行毛细血管连续型有孔型血窦2、血管的一般构造:内膜:内皮:单层扁平上皮。内皮下层: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平滑肌。内弹性膜:弹性蛋白、有较大的孔。中膜:弹性纤维和平滑肌。③外膜:结缔组织。3、各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动脉:大A:弹性A中A:肌性A小A:微A:内膜无内弹性膜,中膜2层平滑肌。②静脉:③毛细血管:(四)微循环1、概念:微A和微V间的微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主要有:微A、中间微A、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微静脉等组成。2、循环途径迂回通路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五)血管分布规律:1、对称性分布2、沿身体长轴走行,和神经伴行。3、多位关于屈侧、隐蔽处。4、与器官的功能相适应。5、经体腔时分为脏、壁支。6、吻合支。二、心(一)位置:位胸廓纵隔的前下部,心包内,篇左,1/3位于正中线的右侧。2/3位于正中线的左侧。(二)外形:中空的肌性器官,呈锥体形,分为心尖、底、两面。心尖:指向左前下方。心底:朝向右后上方,有出入心脏的大血管。胸肋面:前壁。膈面:后壁。两面表面有环形沟叶冠状沟,是心室、心房的分界,前后有从冠状沟到心尖的纵沟,叫室间沟,分别叫做前后室间沟,是左、右心室的分界线。(三)心的构造1、心腔①右心房:入口:上腔V口。下腔V口冠状窦口出口:右房室口②右心室:入口:右房室口,有右房室瓣(三尖瓣)。出口:肺A口,有肺A瓣。③左心房:入口:4个肺V口。出口:左房室口。④左心室:入口:左房室口。有左房室瓣(二尖瓣)。出口:主A口,有主A瓣。2、心壁的构造①心内膜:内皮内皮下层心内膜下层②心肌膜:功能性心肌传导性心肌③心外膜:浆膜性心包的脏层心的传导系统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纤维组成,其功能是产生并传导冲动,维持心脏的节律性收缩。包括窦房结、房室结、结间束、房室束、左右束支及蒲肯野氏纤维。起搏细胞(起博)移行细胞(传导冲动)蒲肯野纤维(和心肌突触)心脏的血管动脉:左冠状A右冠状A静脉:心大V心中V冠状窦→右心房。心小V(六)心包(七)心脏功能:维持节律、推动循环、保证血供、内分泌功能。三、血管肺循环的血管1、肺A:左、右肺A入肺。2、肺V:4条入左心房。体循环的血管动脉1、升主A:左、右冠状A。头臂干右锁骨下A→腋A→肱A→尺A、挠A→掌浅弓和掌深弓右颈总A:颈内A→入颅颈外A:面A、甲状腺上A、上颌A、颞浅A。2、主A弓:左颈总A左锁骨下A主A弓和颈内A窦的管壁有压力感受器,主A小体和颈A小体(球)是化学感受器。3、胸主A:壁支:肋间后A和肋下A。脏支:支气管A、食管A。壁支:膈下A、腰A。4、腹主A:成对支:生殖腺A、肾上腺A、肾A。脏支:不成对支:腹腔A、肠膜上A、肠系膜下A。5、髂总A:髂内A:脏支壁支髂外A→股A→guoA:胫前A、胫后A。静脉:属支1、上腔静脉系上腔V:左头臂V和右头臂V汇合成。颈内V←颅内V头臂V锁骨下V←上肢V:深V(与同名A伴行)浅V:头V

.贵要V、肘正中V。2、心V系:心大V、心中V、心小V→冠状窦。3、下腔V系:下腔V→左、右骼总V。髂内V髂总V髂外V:下肢V:深V(同名动脉伴行)浅V:大隐V、小隐V。门V系:腹腔不成对脏支的V血管汇集入肝。属支:脾V、肠系膜上V、肠系膜下V、胃冠状V。附脐V等四、胎儿血液循环特点(一)无正常的肺循环和门静脉循环。(二)有五个临时途径1、脐A:由髂内A。随脐带入胎盘。2、脐V:由胎盘经脐带入胎体。3V导管:续脐V,通下腔V。4、卵圆孔:位房中隔,通左、右心房。5、A导管:由肺A连通于主A。(三)物质交换的场所在胎盘。(四)生后的变化。1、建立正常的肺循环和门V循环。2、临时途径闭锁。脐A→脐侧韧带;②脐V→肝圆韧带;③V导管→V韧带;④A导管→A韧带;⑤圆孔→卵圆窝。第二节淋巴管一、毛细淋巴管二、淋巴管三、淋巴干:9条左、右颈干左、右锁骨下干左、右支毛管纵隔干左、右腰干肠干四、淋巴导管1、右淋巴导管,长1~2cm,收集右侧上半身的淋巴(3条干),入右颈V角。2、胸导管,长30~40cm,起于乳糜池,收集下半身、左侧上半身的淋巴(6条),入左颈V角。思考题:1、试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生理意义。2、试述心脏的位置、形态、各腔的内部结构及心脏的血管。3、试述中动脉的组织结构及其分布概况。4、比较动脉、静脉、淋巴管、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的组织结构特征。5、试述淋巴循环的途径及其生理意义。第四章免疫系统授课学时:4学时教学目的: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掌握胸腺、淋巴腺、脾的结构及功能掌握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教学重点:1.掌握胸腺、淋巴腺、脾的结构及功能教学难点:掌握胸腺、淋巴腺、脾的结构及功能教学方法:讲述板图教学用具:多媒体挂图模型教学过程:一、概念:传统的概念是机体抗感染的能力,现免疫是指机体对异种、异体及自身的物质所发生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二、分类:屏障结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的吞噬作用。免疫(先天性免疫)抗微生物物质。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获得性免疫)细胞免疫三、组成:免疫细胞、免疫组织、免疫器官。第一节免疫细胞一、淋巴细胞(一)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C),细胞免疫。辅助性T细胞(Th)抑制性T细胞(Ts)细胞毒性T细胞(Tc)(二)骨髓依赖淋巴细胞(BC);体液免疫。(三)大颗粒淋巴细胞(LGL)杀份性淋巴细胞(K细胞)天然杀伤淋巴细胞(NK细胞)二、单核吞噬细胞系单核细胞和组织的巨噬细胞,功能:吞噬异物、衰老细胞、抗原逞递。三、其他抗原逞递细胞小结树突细胞:位于淋巴小结生发中心。交错突细胞:位脾、胸腺依赖区和胸腺髓质。四、免疫应答是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产生的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分三个阶段即感应、反应、效应阶段。第二节淋巴组织一、结构上分:弥散淋巴组织密集淋巴组织淋巴小结淋巴索二、从发生上分:中枢淋巴组织(早)周围淋巴组织(晚)第三节淋巴器官一、胸腺(一)胸腺的位置和形态(二)胸腺的组织结构1、被膜2、实质:上皮性网状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胸腺小叶皮质髓质胸腺小体3、血液供应胸腺A(入实质)→皮质毛细胞血管网(汇合)→髓质毛细血管后微V(立方上皮围成)→小V出胸腺。4、血→胸腺屏障是胸腺皮质毛细胞血管和其周围结构的屏障结构,共5层。连续性毛细胞血管内皮。内皮基膜。血管周隙(有巨噬细胞)。上皮性网状细胞基膜。上皮性网状细胞。(三)功能:1、产生T细胞。2、分泌激素。3、维持自我稳定。二、囊等同器官和骨髓。三、淋巴结(一)位置与形态(二)淋巴的组织结构1、被膜2、实质皮质:淋巴小结副皮质区(胸腺依赖区)皮质淋巴窦②髓质:髓索髓窦③淋巴结的淋巴通道输入淋巴管→被膜下窦→小梁周窦→髓窦→输出淋巴管3、淋巴结的功能滤过和清除异物.产生和贮存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四、脾(一)位置和形态(二)脾的组织结构1、被膜2、实质(脾髓)白髓:动脉周围淋巴、脾小结。红髓:脾索、脾窦。边缘区:淋巴组织、边缘窦。(三)脾的血液循环脾A→小梁A→中央A→毛细血管→边缘窦↓髓V→小梁V笔毛动脉→毛细血管→脾窦→脾V→门V(四)脾的功能造血破血浓缩血和贮血防御五、扁桃体:腭扁桃体舌扁桃体咽扁桃体思考题:1、试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2、试述免疫细胞的分类及其功能。3、试述胸腺、淋巴结和睥的结构特点及功能。内脏学概述一、内脏的组成和功能内脏是位于体腔内和头颈部及会阴部的通向体外的器官(肠、胃、胰、肝、肾等)。根据生理功能,组成四个系统:消化、呼吸、泌尿、生殖。二、内脏器官的一般形态构造(一)中空性器官1、形态:外有壁:内有空腔,呈管状。2、构造:大致都有4层,以消化管为标准。粘膜层:上皮层:各部的上皮不同,吸收、分泌。固有膜:小腺体、小淋巴管。粘膜肌层:内环、外纵两层。促进吸收、分泌、血运行。粘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富含血管、神经、淋巴管,支持、营养。肌层:常有内环、外纵的平滑肌。外膜:浆膜(单层的间皮和少许结缔组织),纤维性外膜。(二)实质性器官往往有血管、神经等结构伴行出入一地,这个地方称为门(肝门、肺门、肾门)。第五章消化系统授课学时:6学时教学目的: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消化器官的一般结构和食管、胃、肠的结构特点及功能。掌握肝、胰、唾液的结构特点及功能。教学重点:1.掌握消化器官的一般结构和食管、胃、肠的结构特点及功能。2.掌握肝、胰、唾液的结构特点及功能。教学难点:1.掌握消化器官的一般结构和食管、胃、肠的结构特点及功能。2.掌握肝、胰、唾液的结构特点及功能。教学方法:讲述板图教学用具:多媒体挂图模型教学过程:第一节消化系统概述一、组成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消化腺:肝、胰、唾液腺、管壁上小腺体。二、消化方式物理性消化:由大块→小块;由干→湿;通过咬切、磨碎、吞咽、胃肠蠕动运送下行→排出。化学性消化:复杂的大分子物质(消化)→简单的小分子物质。三、功能:消化食物、摄取营养、排除残渣及防御、内分泌。第二节消化管一、口腔及附器二、咽三、食管四、胃(一)胃的位置、形态与分部1、位置:胃大部位于左季肋部、小部分位于腹上部。2、形态:胃有上、下口,前、后壁,大、小弯,上口称贲门,接食管,下口称幽门,续十二指肠。前壁,朝向前上方。后壁,朝向后下方。胃小弯,前后壁在上方构成的弓状缘、凹向右上,靠右侧有角切迹。胃小弯,前、后壁在下方构成的弓状缘,凸向左下。3、分部:贲门部、胃底、幽门部、胃体。(二)胃的结构特点1、粘膜层:皱襞:内表面由粘膜层和粘膜下层组成的纵行皱襞,皱襞上布满不规则的胃小区,小区内又有针尖大小的凹陷,称胃小凹。上皮层:单层柱状上皮,表面有一层上皮分泌的粘液。固有膜:内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小腺体。幽门腺、贲门腺,分别位于相应部位,分枝的管状腺,主要分泌粘液。胃底腺:位于胃底和胃体部,单管状腺和分枝的管状腺,由4种细胞组成,全长可分为三段:颈、体、底。a.盐酸细胞(壁细胞):腺的上半部较多,肥体大,呈三角形或圆球形,常有双核,电镜下观察:游离面胞膜凹陷向细胞质,形成迂曲的小管,这种小管称细胞内分泌小管,小管的细胞膜又向管腔内突出一些微绒毛,增加了壁细胞的表面积,管周围有许多管泡状的滑面内质网和粗面内质网。目前认为滑面内质网能传递血浆中CI—至细胞内小管的胞膜上,而壁细胞又有丰富的碳酸酐酶,能将代谢过程中产生的CO2与H2O结合成H2CO3(碳酸)碳酸解离成H+和HCO3—,H+通过细胞膜的细胞内小管与CI—结合成HCI(盐酸),HCI排到胃底腺的腺腔内。另壁细胞可产生一种内因子与B12结合促进回肠对B12的吸收。b.胃酶细胞(主细胞):位于体和底部,圆柱状,嗜碱性,质内有酶原颗粒,当分泌时,颗粒向细胞游离面移动,颗粒的膜与胞膜融合,将酶原排出。c.颈粘液细胞:位于颈部。d.未分化细胞:位颈部。2、粘膜下层:3、肌层:发达,内斜,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贲门和幽门部环行平滑肌增厚形成括约肌。4、外膜:浆膜。(三)功能1、消化食物:①物理性消化:②化学性消化:分泌胃液昼夜1000~1500ml,PH值0.9~1.6。胃蛋白酶原(酸)→胃蛋白酶↓蛋白质(水解)→多肽。2、吸收:水、酒精。3、暂时贮存食物。五、小肠:长5~7米,分为三部。(一)小肠的分部:1、十二指肠:长25~30cm。呈“C”形弯曲,包绕胰头。分为:上部:有十二指肠球。降部:有十二指肠乳头。是胆总管的开口。水平部:升部:十二指肠空肠曲与空肠分界。2、空肠与回肠:空肠:上2/5,位左上腹部,腔大壁厚,血管多呈红色,运动快,内容物少。回肠:下3/5,右下腹部,腔小壁厚,血管少呈淡红色,运动慢,内容物多。(二)小肠的结构特点1、粘膜层:粘膜和粘膜下层形成半环状的皱襞,称环状襞。表面布满细而密的指状突起,称小肠绒毛。绒毛是上皮层和固有膜组成,上段多而密,下段稀而低。①上皮层:吸收细胞:有微绒毛,1~2亿个/mm2。杯状细胞:单细胞腺。②固有膜:伸入绒毛内,形成中柱,内有一条盲端的毛细淋巴管,称中央乳糜管。乳糜管周围有毛细血管网和纵行的平滑肌。③小肠腺:固有膜有大量的单管状腺,开口于绒毛底部之间。细胞成分有: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帕内特细胞(Panethcell),未分化细胞、嗜银细胞。2、粘膜下层:十二指肠有十二指肠腺,粘液腺。3、肌层: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4、外膜:十二指肠为纤维性外膜,其余为浆膜。六、大肠:长1.5米,分为盲肠、结肠、直肠三部。(一)结构特点1、粘膜层无绒毛,大肠腺长而密,上皮层和肠腺中杯状细胞多。2、有结肠带和结肠袋。3、肠脂垂。(二)分部:1、盲肠和阑尾:盲肠是大肠起始部,下端游离,形态是盲囊袋状,位右髂窝内,内侧有回肠的开口。回肠的粘膜皱褶突入盲肠称回盲瓣,防止食糜回流。阑尾长7~9cm,在1~28cm之间。2、结肠:成门字形,分为四部。①升结膜:由盲肠上升→肝曲。(右曲)②横结肠:横行向左→脾曲(左曲)③降结肠:左曲下降→左髂嵴续乙状结肠。④乙状结肠:左髂嵴→第三骶椎上缘处,乙字弯曲。(三)直肠:12~15cm,上续乙状结肠,下开口于肛门。七、消化管壁的内分泌细胞与APUD系统:嗜银细胞为内分泌细胞。机体内广泛区域,消化管、腺。内分泌腺(如甲状腺滤泡旁细胞,胰岛细胞,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垂体前叶细胞),呼吸管道、泌尿生殖管道等处,有些细胞具有共同的特性:细胞内含胺量高,具有摄取胺前体,并进行脱羧基反应产生肽类物质能力。凡具有这种特性的细胞称为摄取胺前体脱羧细胞,简称为APUD系统。能分泌多种激素和组胺及5—羟色胺。第三节消化腺一、唾液腺(三对)(一)腮腺:浆液性腺,位于耳的前下方,腮腺导管越咬肌表面(颧弓下一横指)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对面的颊粘膜上。(二)下颌下腺:混合腺,下颌骨体内面导管开口舌下阜。(三)舌下腺:混合腺,口腔底粘膜的深面唾液湿润食物,并含唾液淀粉酶。二、肝:成人重1200~1500g。(一)位置:大部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位左季肋区。(二)体表投影:上界平右第五肋间隙,下界与右肋弓一致,剑突下3cm,七岁以下的儿童右肋弓以下2cm处可以摸到,此范围内可以叩诊听到浊音。(三)肝的形态与分叶1、形态:楔形,上面膨隆,为膈肌复盖,又称膈面,下面凹陷,与脏器相邻,又称脏面,前缘锐利,后缘钝圆。2、分叶:上叶以镰状韧带为界,分为左、右两叶,下面有“H”的沟将肝分为四叶。右纵沟前方有胆囊窝,后有下腔V窝。左纵沟前方有肝圆韧带,后有静脉韧带。中间有横沟,称肝门,是肝管、肝固有动脉,门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肝门之处,由H形的沟分为左叶、右叶、方叶和尾状叶。(四)肝的微细结构1、被膜:结缔组织膜2、肝小叶:50~100万个,是肝的结构和功能单位,长2mm,宽1mm,多面梭柱状。①肝细胞:多角形腺细胞,1~2个核,位中央,质内含各种细胞器。②肝索肝板:由肝细胞分枝吻合而成,成索状,立体观肝索吻合成不规则的板状,称肝板。③肝血窦:肝动脉和门静脉分枝进入肝小叶共同形成的窦状毛细血管,一层内皮细胞组成。窦内有星状细胞(枯否氏细胞),具有吞噬能力。肝窦的血液汇入中央V。中央静脉:位于肝小叶的中央,与相邻的中央V合成小叶下V,继而合成了3~4条肝V,注入下腔V。⑤胆小管:又称毛细胆管,肝细胞之间的小管道,两细胞膜凹陷而成,肝细胞膜就是胆小管的壁,肝细胞合成的胆汁进入胆小管→小叶间胆管→肝管出肝。肝细胞有三个接触面:肝细胞与肝细胞,肝细胞与肝血窦,肝细胞与胆小管。3、门管区:又称汇管区,位于肝小叶与肝小叶之间,此区有小叶间A(肝A有分支),小叶间V(门V的分支),小叶间胆管(胆小管汇集而成)和小叶间结缔组织组成。(五)肝的血液循环特点1、血供丰富2、两种血液来源机能血管:门V→肝叶V→小叶间V肝窦→中央V→肝V→下腔V。营养血管:肝A→肝叶A→小叶间A(六)肝的功能1、分泌胆汁:成人每日500~1000ml,主要成份是胆盐和胆色素。2、代谢功能:三大物质的合成与分解。3、贮存。4、防御解毒。5、造血。(七)胆囊与胆道1、胆囊:呈梨形的肌性囊袋,容量为40~60ml。功能是贮存和浓缩胆汁(20~30倍)。2、输胆管道:肝细胞分泌胆汁→胆小管→小叶间胆管→左右肝管→肝总管→胆总管→十二指肠乳头。↑↓↑胆囊←→胆囊管胰腺管←胰腺三、胰:分头、体、尾。(一)位置和形态头膨大被十二脂肠包绕,体位胃的后方,横位于腹后壁,尾邻接脾门,分为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两部分。(二)胰的组织结构1、外分泌部:复管泡状腺,有腺泡和导管,腺泡为纯浆液性腺泡,分泌胰液,内含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2、内分泌部:腺泡之间的细胞团,染色较淡,称胰岛。多者有十万~百万个,主要分布在胰尾。A细胞:占20%。体大,椭圆形,核圆位细胞一侧,质内有大的颗粒,分泌高血糖素。B细胞:占75%,较A细胞小,分泌胰岛素。C细胞:数量少,着色浅,认为是A、B细胞的前身,或是分泌后的状态。D细胞:占5%,分泌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简称抑素),作用是抑制A、B细胞的分泌活动。思考题:1、试述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