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永仁县一中2023-2024学年生物高二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云南省永仁县一中2023-2024学年生物高二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云南省永仁县一中2023-2024学年生物高二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云南省永仁县一中2023-2024学年生物高二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云南省永仁县一中2023-2024学年生物高二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省永仁县一中2023-2024学年生物高二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大类病毒。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给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为阻断疫情,科学防治,国人众志成城。据观察,感染者常见体征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出现肺炎、肺衰竭甚至死亡。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A.新型冠状病毒属RNA病毒,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表现生命特性B.新型冠状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引起机体的免疫力下降C.与机体正常时相比,发热过程中细胞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较快D.肺衰竭症状的出现说明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2.某生态农场尝试散养山羊以提高羊肉的品质,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在分析该农场生物种间关系时绘出图甲,并进一步分析出了鼠的能量流向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鼠的种群密度可采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B.大量捕杀鼠,会造成蛇的数量减少C.图乙中B表示鼠的同化量D.图乙中下一个营养级摄入的能量约占鼠摄入量的10—20%3.一次完整的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分裂次数和染色体的复制次数分别是()A.一次和一次 B.两次和两次 C.一次和两次 D.两次和一次4.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有规律地结合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下图为自然生态系统部分结构模型示意图,图中组分1、2、和3是生态系统的不同生物成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太阳能B.原核生物可以作为组分1、2、3的成分C.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量总是等于输出量D.若2和3分别代表消费者和分解者,则组分1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5.某种病毒已侵入人体细胞内,机体免疫系统对该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是A.体液免疫 B.自身免疫 C.细胞免疫 D.非特异性免疫6.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河流水电资源开发、居民用地扩张等大规模人类活动,往往造成物种生活环境的整体性被割裂,栖息地碎片化。为了应对生境碎片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人们采取建设绿色生态廊道的措施。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会增大生态足迹B.栖息地碎片化会使生物多样性下降C.建设生态廊道不利于濒危物种的保护D.生态廊道为动植物的扩散、迁徙提供了通道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下图是某家族甲(相关基因用A、a表示)、乙(相关基因用B、b表示)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基因A、a与基因B、b独立遗传且有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请回答下列问题:(1)基因A、a位于_________染色体上,乙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2)Ⅱ-2的基因型是_________,Ⅲ-1的基因型是_______。正常情况下,Ⅲ-3体内一个细胞中最多含有____________个致病基因。(3)若Ⅲ-3和Ⅲ-4再生一个孩子,则这个孩子同时患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________,这个孩子的性别是_______。8.(10分)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戴维和阿代姆,以表彰其在发现温度和触觉感受器”方面的贡献。图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①-⑤表示相关结构。回答下列问题:(1)1944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瑟夫和赫伯特发现机体存在不同类型的感觉神经纤维,其末梢相当于图中的_____(填序号)。(2)若刺激①,其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_____状态产生兴奋。兴奋在②上的传导形式是_____,兴奋在③处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3)若刺激②,图中的电流器发生_____次偏转,方向_____(填“相同”或“相反”)。刺激②引起⑤反应_____(填“能”或“不能”)称为反射。(4)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③在脊髓,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_____。9.(10分)下图表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请据图回答:(1)A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芽、根生长的效应分别是_____、促进、_____。(填“促进”或“抑制”)(2)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由图中可知最敏感的是_____,最不敏感的是_____。(3)促进根生长的最适浓度是_____mol/L。(4)向光性是指在_____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5)生长素主要的产生部位是_____、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分布在生长_____的部位。(6)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10.(10分)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碳循环示意图,甲~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2是处于平衡状态的淡水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据图分析回答:(1)图1中,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__________(填序号),能量进入群落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填序号)。(2)图2中此生态系统共有_______条食物链。此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是_____,淡水虾与小鱼的关系是_____,大鱼和小鱼的关系是__________。(3)图2的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__________。A.海鸟B.水绵C.水藻D.腐生细菌(4)若所有海鸟都迁徙到别处,短时间内,则大鱼的数目______,水藻的数目______。(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________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11.(15分)同一物种,分布地域不同,会导致基因不能自由交流,从而可能出现亚种,华南虎和东北虎就是这样的两个亚种。东北虎(又称西伯利亚虎):分布于中苏边境的黑龙江及朝鲜一带,估计种群数量约有437至506头。华南虎:分布于华中地区的南部,估计种群数量约有20至30头。请回答下列问题:(1)一个华南虎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_____,依据现代进化理论,______是进化的基本单位。(2)在对某一种群进行调查时,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5%和75%(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和65%,在这一年中,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华南虎和东北虎由于分布地域不同,导致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做____________(4)很多年以后,它们可能会分别要分别形成新物种,那么必须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______和隔离三个步骤。(5)由于人类活动,野生华南虎已经几乎灭绝,这是对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又一个实例!生物多样性包括:____________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方面。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B【解析】新型冠状病毒属于RNA病毒,由RNA和蛋白质外壳构成,新型冠状病毒为非细胞生物,营寄生生活。【详解】A、新型冠状病毒为RNA病毒,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中才能表现生命特性,A正确;B、新型冠状病毒主要攻击肺部细胞,肺部细胞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引起免疫系统对肺部细胞的攻击导致肺炎,B错误;C、与机体正常时相比,发热过程中,机体温度较高细胞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较快,C正确;D、感染者常见体征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出现肺炎、肺衰竭,表明人体免疫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D正确;故选B。2、B【解析】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的途径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通常为10%~20%之间,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详解】A、调查鼠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B、大量捕杀鼠,会导致蛇的食物减少,同时猫头鹰会更多的捕食蛇,从而造成蛇的数量减少,B正确;C、图乙中A表示鼠的同化量,B表鼠自身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错误;D、图乙中下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约占鼠同化量的10—20%,D错误。故选B。3、D【解析】减半减数分裂:染色体复制之后,增加一倍,经第一次减数分裂,染色体减半,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接着染色体并不复制,而直接进行第二次减数分裂,再次减半,这样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却分裂两次,得到得生殖细胞染色体数是原来的一半。所以D正确。A、B、C不正确。4、C【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详解】A、生态系统中能量主要以太阳能的形式输入生态系统中,A正确;B、组分1、2、3分别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原核生物既有生产者(如蓝细菌)、消费者(如营寄生生活的细菌),也有分解者(如营腐生的细菌),B正确;C、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不一定等于输出,C错误;D、若2和3分别代表消费者和分解者,则组分1代表生产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态系统的基石,D正确。故选C。5、C【解析】人体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详解】体液免疫是将细胞外液中的抗原消灭,A错误;自身免疫是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疾病,B错误;抗原一旦侵入宿主细胞内部,体液中的抗体就不能与这些抗原直接发生特异性结合了,人体就要通过细胞免疫,借助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抗原释放出来,再通过体液免疫将抗原清除,C正确;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侵入细胞的病毒启动的是第三道防线中的细胞免疫,D错误。故选C。6、C【解析】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足迹是一种可操作的定量方法。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科学规划和建议。【详解】A、生态足迹是人类生产和消费的行为所需要的生态空间的面积,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会增大生态足迹,A正确;B、栖息地碎片化使得小种群内部近亲繁殖,会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下降,B正确;C、应对生境碎片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建设生态廊道利于濒危物种的保护,C错误;D、建设绿色生态廊道为动植物的扩散、迁徙提供了通道,D正确。故选C。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①.常②.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③.AaXBXb④.AAXBY或AaXBY⑤.6⑥.1/8⑦.男性【解析】根据系谱图中Ⅱ-1和Ⅱ-2都表现正常,生下了Ⅲ-3患甲病女孩,所以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a),乙病(B、b)位于X染色体上,且Ⅲ-3和Ⅲ-4不患乙病,生下了Ⅳ-3患病男孩,所以该病是X隐性遗传病。【详解】(1)根据分析甲病的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乙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2)Ⅱ-2不患甲病,但生下了患甲病的孩子,所以其基因型是Aa,Ⅳ-3患乙病,其父母基因型分别是XBY和XBXb(Ⅲ-3),所以Ⅱ-2乙病基因型是XBXb,因此Ⅱ-2基因型为AaXBXb;Ⅲ-1不患甲病,但父母都是Aa,所以本人是Aa或AA,且不患乙病,所以基因型是XBY,因此其基因型是AAXBY或AaXBY;Ⅲ-3本人是甲病的患者,基因型是aa,乙病基因携带者XBXb,所以体细胞含有3个致病基因,因此当细胞分裂时,DNA复制,有6个致病基因。(3)Ⅲ-3基因型是aaXBXb,Ⅲ-4基因型是AaXBY,所以生下孩子同时患甲、乙两种遗传病的基因型只能是aaXbY,性别是男性,概率为1/2×1/4=1/8。【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及其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判断该遗传病可能的遗传方式及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8、(1)①(2)①.显著活跃②.电信号(或神经冲动)③.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3)①.两②.相反③.不能(4)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解析】据图分析:甲是传出神经元,乙是中间神经元,丙是传入神经元,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小问1详解】感觉神经元相当于传入神经元,丙是传入神经元,其感觉神经末梢位于图中的①(感受器)。【小问2详解】兴奋是指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的状态,若刺激①,其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产生兴奋。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②神经纤维上传导。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③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小问3详解】若刺激②,兴奋先传到电流表的右电极,在传到电流表的左电极,因此电流表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②引起⑤反应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小问4详解】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③在脊髓,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点睛】本题以“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背景,主要考查反射与反射弧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题目难度中等。9、(1)①.促进②.抑制(2)①.根②.茎(3)10-10(4)单侧光(5)①.幼嫩的芽②.生长旺盛(6)吲哚乙酸或IAA【解析】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为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也植物>单子叶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敏感程度表现为根>芽>茎。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曲线图分析: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10-4mol/L。【小问1详解】据图分析,A点生长素浓度对茎、芽、根生长的效应依次是促进、促进、抑制。【小问2详解】由三条曲线可知生长素对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的作用程度不同,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浓度大于10-8mol/L就会抑制根的生长,而对芽、茎都是促进作用,且生长素浓度大于10-2mol/L才会抑制茎的生长,故根最敏感、芽其次、最不敏感的是茎。【小问3详解】由图可知,促进根生长的最适浓度是10-10mol/L。【小问4详解】向光性是指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由于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进而导致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使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因而表现为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小问5详解】生长素主要的产生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分布较多。从而促进生长。【小问6详解】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的转变形成的,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点睛】熟知生长素的发现历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生理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和化学本质也是本题的考查点。10、(1).②③④(2).①(3).3(4).海鸟、小鱼、淡水虾(5).竞争(6).捕食(7).D(8).增加(9).减少(10).食物链(网)【解析】1、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2、题图分析:图1中甲是无机环境、乙是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①主要为光合作用,②③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④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⑤为生产者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的部分。图2为食物网,其中水藻和水绵为生产者,图中共有三条食物链。【详解】(1)图1中,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生产者合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以及分解者的②③④,①过程主要表示的是光合作用,是能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2)图2为食物网,其中共有3条食物链,分别为水藻→甲壳→海鸟,水绵→水蚤→小鱼→大鱼→海鸟,水绵→水蚤→淡水虾→大鱼→海鸟,可见,图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是海鸟、小鱼、淡水虾,淡水虾与小鱼都以水蚤为食,因此,二者的关系是竞争,大鱼以小鱼为食,因此二者的关系是捕食。(3)A、海鸟是图2生态系统中的捕食者,A错误;B、水绵能进行光合作用,是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错误;C、水藻能进行光合作用,是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C错误;D、腐生细菌能将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残枝落叶、动物的粪便以及动物遗体内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因此为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D正确。故选D。(4)若所有海鸟都迁徙到别处,短时间内,则大鱼会因为没有捕食者而数量增加,而水藻的数目会因为甲壳类数量的增加而减少。(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二者同时进行: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