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出土齐鼓考_第1页
敦煌莫高窟出土齐鼓考_第2页
敦煌莫高窟出土齐鼓考_第3页
敦煌莫高窟出土齐鼓考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敦煌莫高窟出土齐鼓考

一、克孜尔早期壁画中所使用的乐器据《新唐书乐志》记载,“海龟屋有弹壳、弹簧、琵琶、五弦、横笛、弹簧、长笛、土壤鼓、毛茸茸、都瑶鼓、侯提鼓、鸡娄鼓、腰鼓、鸡岱鼓、齐鼓、屋檐鼓和贝。铜。2。舞者四人”。《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六卷亦载:“龟兹伎,有弹筝、竖箜篌、琵琶、五弦、横笛、笙、箫、篥、答腊鼓、毛员鼓、都昙鼓、侯提鼓、鸡娄鼓,腰鼓、齐鼓、檐鼓、贝,皆一。铜钹二”。可见,齐鼓为龟兹乐乐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龟兹伎起于吕光灭龟兹而得,《隋书·音乐志》载:“龟兹乐者,起自吕光破龟兹,因得其声”。吕光攻克龟兹是在前秦建元二十年(384),平定龟兹城后,吕光因垂涎于龟兹乐的美妙,想常居于龟兹。《资治通鉴》卷一百零六载:“吕光以龟兹饶乐,欲居留之”。可见,至少在4世纪吕光灭龟兹之前,龟兹地区音乐已是极为的发达。事实亦如此,克孜尔早期石窟中如第118窟,据C—14元素测定,为3世纪时期洞窟,洞窟壁画中所见有四弦长颈琵琶与伎乐舞蹈图。而所属为4世纪时期的克孜尔47窟、48窟、77窟、114窟、92窟及38窟中已逐渐出现有大量的乐舞内容。如47窟中的箜篌;48窟、77窟中的箫、琵琶及舞蹈;114窟中的箜篌、箫;38窟中的箜篌、五弦琵琶、阮咸、筚篥、横笛、答蜡鼓、铜钹等,以上壁画中所绘乐器皆是史籍所载龟兹伎中所使用的乐器。龟兹乐中使用的齐鼓,据《文献通考》载:“齐鼓,状如漆桶,一头差大,设脐于鼓面,如麝脐然”。可见,齐鼓形如漆桶,一边鼓头较大,一边鼓头较小,因垂于脐前演奏,故名曰齐(脐)鼓。且《文献通考》将齐鼓列为“革之胡部”加以叙述,可见,其来源于西域胡鼓。据笔者考察,全国石窟中的齐鼓图像,较多的是见于北魏时期及之前年代的洞窟中。且往往与檐鼓同时出现。如克孜尔早期77窟后室盝顶天宫伎乐中出现有一身奏檐鼓伎乐图,令人倍感遗憾的是,盝顶两列天宫伎乐图中大部图像已毁坏,顶墙已呈黑色,有烟熏火烧人为破坏之迹。其下正壁墙体之一面已面目全非,不见半点色彩。另一面,残存有不多的壁画,其中就能见到非常珍贵的音乐图像,可惜只能见到圆腹长颈琵琶乐器,其余已不复存在。这对认识和考察齐鼓等龟兹乐早期的面貌极为重要,但只有望窟兴叹,心生悲悯之情了。另外,在克孜尔76窟窟穹顶下披亦能见伎乐天手拍檐鼓图,但此窟我们只能在德国柏林民俗博物馆见到剥取的乐舞图像,此窟最容易出现齐鼓的天宫伎乐我们亦不得而知了。另如123窟穹顶下披亦出现有拍檐鼓伎乐图,可惜也是遗失海外,所剥去图像也是一块块拼接,甚至有损坏,弥补不全的地方。其是否出现有齐鼓,亦是无从得知。但是可喜的是,因为吕光灭龟兹得龟兹乐带到凉州,及北魏灭北凉后曾将僧侣艺伎迁往平城,于是齐鼓等龟兹乐在保存较完好的敦煌石窟及云冈石窟中有较多的体现,这为考察、研究和认识龟兹乐中所使用的齐鼓,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为对史籍的记载起着重要的图片印证及以图补史、证史、明史价值。并且亦是乐器图像的存在对音乐史研究所体现的重要价值之一。下面分别详述之。二、有了齐鼓在西凉乐中的使用吕光灭龟兹后,“以驼二万余头致外国珍宝及奇伎异戏、殊禽怪兽千有余品”而还。这些所得的珍宝奇伎异戏里,即包含有乐器、乐伎、幻术等龟兹音乐内容。吕光将龟兹音乐带至凉州后,在河西盛积的汉乐基础上,形成了夹杂有龟兹之声的秦汉伎,其实已是为融合的西凉乐了。后魏平河西,得间有龟兹之伎的秦汉伎,因地处中原之西的凉州,遂称之为西凉乐。《隋书·音乐志下》载:“西凉者,起苻氏之末,吕光、沮渠蒙逊等,据有凉州,变龟兹声为之,号为秦汉伎。魏太武既平河西得之,谓之西凉乐……乐器有钟、磬、弹筝、搊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箫、大筚篥、长笛、小筚篥、横笛、腰鼓、齐鼓、担鼓、铜拔、贝等十九种,为一部。工二十七人”。可见,吕光得箜篌、琵琶、五弦、筚篥、齐鼓、铜钹等龟兹之乐,又融合钟、磬、筝、箫等汉乐,变龟兹音乐为西凉所用,遂成为兼有龟兹又不失有西凉本地汉乐风格的西凉乐。齐鼓遂由在龟兹乐中的使用成为了在西凉乐中演奏的乐器之一,即齐鼓是“变龟兹声为之”的西凉乐中所含龟兹因素、龟兹乐风的重要体现者。亦即,齐鼓走出龟兹、走向西凉的第一步。在敦煌莫高窟中,西魏249窟窟顶南披下端南壁上部东起第七身天宫伎乐所拍鼓即为齐鼓(图1),明显看到,鼓体一端面积较大,另一端面积较小,正是“一头差大”,且挂于脐前。并且,该伎脸部仍以凹凸绘制技法,以突显面部的轮廓,具有浓厚的西域风格造像艺术。另外在西魏285窟南壁东侧上部东起第二身飞天伎乐所拍鼓亦为齐鼓(图2)。该齐鼓鼓面亦是一端较大,一端较小,为“一头差大,设脐于鼓面”。并且该十二身飞天伎乐所奏乐器分别为竖箜篌、琵琶、五弦、横笛、笙、箫、觱篥、齐鼓、阮咸等乐器,除四弦直项圆腹阮咸是来自中原汉乐外,该八件乐器皆为龟兹乐中使用的乐器。其中,梨形五弦琵琶形制的乐器在龟兹克孜尔早期38窟天宫伎乐中及克孜尔第8窟前壁飞天伎乐中有表现。可见,该琴符合五弦琵琶的形制琴体,为五弦,仍带有西域龟兹乐的特色。《新唐书·礼乐志》载:“五弦,如琵琶而小,北国所出”。并且莫高窟出现有齐鼓的249窟、285窟中在齐鼓伎乐的附近都绘有雷公击鼓图。雷公击鼓是明显带有中原文化的特色,在汉画像石、砖中亦发现有雷公击鼓的图案,可见,该两窟既有中原的特色,又有汉西域乐器的演奏,是真正的变龟兹声而为之的夹杂龟兹乐器的西凉乐,齐鼓即是使然。三、型壁画中龟兹乐所奏乐器北魏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北魏政权攻灭北凉,“徙凉州民三万余家于京师”,且遂掠走了众多信奉佛教的沙门僧徒,及凉州乐户百姓。《魏书·乐志》载:“(世祖)及平凉州,得其伶人、器服,并择而存之”。因西凉乐夹杂有龟兹之声,且“后魏宣武以后,始好胡声,洎于迁都,屈茨琵琶、五弦、箜篌……盖其音源出西域”。故龟兹乐在北魏一朝中,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兴盛。在北魏掠走北凉僧人民吏中既有昙曜等高僧且有懂得歌舞器服的伎乐工匠。以图证史的是在云冈石窟中有大量如箜篌、五弦、曲项琵琶、筚篥、横笛等龟兹乐器。其中,体现龟兹因素的齐鼓在云冈石窟中亦有大量的表现。并且在昙曜五窟中的第16窟中,即见有齐鼓的图像(图3)。如图所示,该齐鼓是出现在云冈昙曜五窟之第16窟南壁西侧龛楣外伎乐所拍齐鼓。一头稍大,一头稍小,稍小鼓端稍隆起,是典型的齐鼓乐器。因云冈多浮雕,乐器立体性更强,所以比平面图像更易接近现实乐器。另外,该窟龛楣外伎乐天所奏乐器还有横笛、腰鼓、曲项琵琶、铜钹、箜篌、贝等,皆是龟兹风格,并为西凉乐所共有乐器。且伎乐天发髻高耸,面现微笑,鼓腹体态丰腴,与龟兹石窟风格极似。另外在云冈石窟第11窟西壁南侧佛龛龛楣处、第12窟前室北壁上部窟门上部门楣右侧处、第13窟东壁中部佛龛龛楣处及第21窟东壁上部佛龛龛楣处皆见有齐鼓图像。除云冈石窟之外,在巩义寺石窟中亦出现有齐鼓的形象。因为巩义寺同为北魏时期建寺开龛。北魏带去的龟兹乐器的使用在巩义一带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繁衍。巩义石窟壁画中的齐鼓图像可见于巩义第三窟南壁下部东起第一身乐伎所拍齐鼓(图4)。见图该齐鼓亦是一端大、一端小,小端鼓面隆起,巩义石窟亦因是浮雕,齐鼓立体感突出。该窟伎乐所奏乐器除齐鼓外,还有横笛、檐鼓、琴、腰鼓、箫、贝等乐器,既有龟兹乐器,又有琴等汉乐。因横笛、檐鼓、琴、腰鼓、箫、贝等龟兹乐器,被西凉乐所吸收,而琴为龟兹乐所不含,故该窟奏乐礼佛情景可视为西凉乐的反映。另在巩义第四窟西壁下部南起第八身伎乐中,亦见所拍鼓为齐鼓(图5)。该窟与第三窟一样,同是在北魏开龛。该乐伎所奏齐鼓,亦是一端大,一端小,小端部分鼓面稍隆,鼓皮与鼓体能见铆钮固定者,齐鼓挂于肚脐前。虽然该乐伎造像左臂已残,但亦能感觉到左手间抚鼓面,右手拍击的演奏情形。该窟出现有琴、片磬、腰鼓、箜篌、笙、箫、筚篥、曲项琵琶、横笛、檐鼓、贝等乐器,同样反映了夹含龟兹乐器的西凉乐所奏情形。齐鼓兴盛于北魏,至唐代时仍用于宫廷。《旧唐书·音乐志》载:“大抵散乐杂戏多幻术,皆出西域……苻坚尝得西域倒舞伎。睿宗时,婆罗门献乐……婆罗门乐用漆筚篥二、齐鼓一”。此充分看出,且进一步证实齐鼓实来源于西域,且符坚得龟兹乐时,亦获得西域倒舞伎。云冈38窟中亦表现有此舞伎。其中,自杆上端者正在表演倒舞。左侧伴乐者,分三层演奏乐器,上排右一正是吹筚篥者,并且至唐代时来自西域的婆罗门乐亦用齐鼓。龟兹乐中的齐鼓在以上石窟壁画中的绘制,表达了佛教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常借用当地民间已有的现实乐器来为佛教服务。绘制在佛教石窟壁画或石窟寺乐舞造像所持乐器更是直接表达了礼佛供养。如《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云:“一切诸天于虚空中奏诸天乐……所谓箫、笛、笙徒、琵琶、螺贝,种种天鼓、美妙声鼓,种种歌舞,恭敬称欢,供养于佛”。东魏菩提留支所译的《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二亦有云:“无童百千诸天子等,住虚空中,作诸百千种种伎乐,俱出妙声供养如来,雨天衣雨,击诸天鼓”。《佛本行集经》卷二中有云:“所谓钟、铃、蠡、鼓、琴、瑟、箜篌、筚篥、笳、箫、琵琶、筝、笛。诸如是等种种音声……以用供养宝体如来”。可见,佛经中使用的乐器如琴、瑟、箜篌、鼓、琵琶、箫、笛等多取自民间现实中已使用的乐器。亦见异域佛教在发展流传过程中,在音乐方面所采取的本土化,即与地方音乐文化融合后所进行的进一步发展。北魏及北魏期间中原壁画兴起于龟兹乐的齐鼓,一头大,一头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