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的方法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评析_第1页
翻译研究的方法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评析_第2页
翻译研究的方法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评析_第3页
翻译研究的方法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评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翻译研究的方法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评析

2002年7月,st.j.jerim出版了《a.b.通过研究》。St.Jerome是一家规模很小的出版公司,专门出版和经销翻译研究方面的学术书籍,由于理论视野开阔、学术思路清晰,而且不乏前瞻性发展眼光,因而成绩斐然。在总策划莫娜·贝克尔(MonaBaker)教授的指导下,St.Jerome近年出书的侧重之一即是翻译研究的方法论,具体表现为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总结(出版已有的成果)和梳理(有计划地约稿):1.由翻译研究的多学科和跨学科性质所形成的不同的理论途径、理论模式;2.学术研究及翻译研究的基本方法;3.翻译学发展史中所积累起来的基本概念等理论成果(综述、辞典等)。前两个方面的书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翻译理论解说”(TranslationTheoriesExplained)这个专著系列(目前出了九本,涉及理论方法包括功能主义、女性主义、语言学、后殖民主义、解构主义、描写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等)和“翻译学研究模式”(ResearchModelsinTranslationStudies)论文集系列(目前出了两本,一本侧重语篇和认知研究模式,一本侧重历史和意识形态研究模式)①。系列之外还有一些书也是以对研究方法的重视为特点的,如AnthonyPym的MethodinTranslationHistory讲的就是从翻译史的角度看译者使用的方法和研究者使用的方法。本文所介绍的TheMap一书,属于以上三个方面里的第二个方面。简而言之,这本书讲的不是翻译理论,而是翻译研究的方法。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如果说以上第一个方面的书籍里多是体现某一学科特点或综合性、哲学性特点的、相对成熟一些的理论方法,那么,这本书里讲的就是最起码的、不管侧重于哪一种学科途径、只要是做认真的翻译研究就应该知道的那些基本方法。因此,这本书的主要对象是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在由莫娜·贝克尔教授主持的研究中心里,就为研究生开设了“翻译研究方法”这门必修课,讲授者即是本书的顾问之一MaeveOlohan博士,而这本书也就是这门课的主要参考书。在“引言”部分,作者解释了本书的写作宗旨和使用方法,其中一个核心思想就是:研究必须具有价值。怎样的研究才具有价值呢?那就是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creatingnewknowledge),为知识的积累做出贡献(increasingthesumofknowledge)(p.1),成为本学科研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割断与历史和整体的联系去没头没脑地“重新发明轮子”(p.3)。这一点对各个层次上的研究者都是适用的,区别只在于对“创新”的含义解释不同,以体现价值大小、水平高低。提出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固然是创新,即便是为验证某种已有的理论提出一点新的证据,或是以独到的方法总结某些成果,同样也是有价值的。那么,如何使研究具有价值?本书提供了两个方面的指导,一是了解翻译研究发展的现状,以使研究内容具有延续性(开创新的领域也具有延续性意义——那是后来者延续的起点),二是掌握符合学术要求的基本的研究方法,即从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保证使研究具有价值。第一个方面的介绍主要在第一章,其余部分(第二至第十章)全部用来介绍研究方法。这九章所介绍的内容体现了很强的工具性,普遍适用于一般的学术研究,只是根据翻译研究的需要予以整理和解说。这里面包括:1.研究的基本概念和常识(如什么是“研究”,研究的种类[第四章];什么是“假说”[hypothesis],有哪几类[第五章];适用于翻译研究的几种主要的理论模式[第三章];作为研究对象的“变项”[variables]及变项之间的几种关系[第六章]);2.具体方法(如怎样准备开题[第二章];资料的选择与分析[第七章];撰写中的注意事项[第八章];如何准备答辩和学术报告等[第九章]);3.质量要求(如论文的自我检查要点以及是否具有学术价值的具体衡量标准[第十章])。在这些具体内容里,有一些是为了保证能够全面而充分地了解以往的所做课题研究成果,如对“文献评述”的要求,还有一些可以说属于常识性的“有言在先”,如怎样在行文中通过正确标注引文和出处严格区分别人的思想和自己的观点。构成TheMap这本书主要内容的上述两个方面,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其一,翻译研究涉及的领域众多,适用的方法也很多,很容易使人迷惑,不知从何入手,因此,有必要从整体上了解一下翻译研究到底是研究些什么,都有哪些可供采用的理论途径,以便做出选择。这是“做什么”的问题,对入门者初步选择课题很有帮助。其二,“研究”到底应该如何做,解决的是“怎么做”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研究过程中一系列的规范行为,其背景理念是科学的方法论对研究质量的保障(“科学”在此的意思与“主观随意”相对)。这里,第一点反映了翻译研究整个学科发展到现在所具有的基本形态,其意义在于这种丰富的形态为翻译研究进一步发展所提供的潜力。本书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翻译研究的12个领域,每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可供研究的主要课题,以及可以大体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主要参考书籍。检阅下来,这里有些课题范围是我们熟悉的,虽然研究的方法和角度不尽相同,研究也不一定充分,如翻译与语篇分析,各种文学体裁的翻译,翻译过程的研究,翻译质量评估,翻译教学;有些课题我们却不太熟悉,或需要新的角度以使研究有所进展,如翻译道德研究,翻译与计算机技术(机助翻译),口译的质量评估,口译的行为研究和社会学研究,多媒体翻译,等等。对这些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从整体来说,有助于整个学科研究力量的调整,以避免出现热点一哄而上,空白处无人知晓的不平衡状态;从研究者个人来说,在结合实际工作需要选择课题的同时,对全局了然于心,可以使我们对自己所做的课题在整个学科发展中的位置更心中有数。第二点,即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确保研究的价值和质量,在我国翻译界目前的情况下,恐怕具有更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从治学习惯来看。由于文化背景的原因,我国传统的翻译研究中比较习惯使用的方法带有浓厚的中国文论方法的色彩,主要特点是重体验,重悟性,重辩证的融汇整合,其长处是往往能直接抓到要害,其模糊也为多种阐释、灵活把握留下了余地②。而西方学术传统中思辨式研究的重逻辑和实证式研究的重证据,都很讲究论证的过程,这却正是我们的弱项。我们不乏灵感,不乏新鲜的点子、新鲜的体验,然而由于缺乏严格的论证,很多东西往往只能停留在经验和点子的层次上,提升不出条理清晰、禁得起反复验证、具有普遍意义、可以使研究承前启后、继续发展的理论结果。当然,东西方学术传统各有其长短,以繁琐的过程掩盖苍白的内容,以致失去思想、失去鲜活的灵气,同样是不可取的。但是,在一种繁荣、开放、健康的学术氛围中,多元化研究方法的共同存在应是一个重要特点,更何况缺乏严格的论证习惯、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训练对我国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已经形成了障碍。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情况近几年来已经有所改善,尽管如此,就翻译界整体而言,方法论意识还远未清晰起来,现实中这方面的问题还是相当多的,概念不清、逻辑不通、理据不足、文献处理不合要求,都不是什么偶然的现象,直接影响了翻译研究的质量,有些还是发生在博士生教育这一层次上的。目前,国外学术界在研究方法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倾向,其中之一就是从定量研究向定性研究回归③,开始注意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不定因素和主观因素对事物性质的影响。但是,这种回归并不是对定量研究的否定,而是学术界的研究视野发生“文化转向”的一个自然结果,其中蕴含着后现代语境中人文科学对缺乏灵魂的科学主义的反叛④,更重要的是,西方文化传统已经有两千年形式逻辑方法的熏陶,严格的论证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治学习惯,溶化在血液中了(所谓经验性的研究同样如此⑤),而我们却正缺乏这种基本的训练,强调研究的方法论意识乃是“补课”之举,大可不必去跟风。其次从文革前后几十年我国学界治学传统上出现的“断层”来看,治学方法和治学精神是可以有所区分的。我国悠久的治学传统中形成的一些治学精神,至今仍然闪烁着人文学者对学术负责、对良心负责的圣洁光芒。比如对文献所构成的证据的重视,比如“言有易,言无难”(陈寅恪语⑥)的认真慎重。重看半个多世纪前的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⑦,不由得为我们现在仍不时要面对“一地鸡毛”深感惭愧。旧已破而新未立,从学术道德到学术规范,都需要在新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创立或恢复起来,对翻译研究这个历史悠久的新学科而言,特别是对关乎未来的研究者学术素质的研究生教育而言(见下文),这更是一个非常现实、亟需解决的问题。最后,从我国翻译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现状来看。我们知道,硕士生阶段是踏入专业领域的开端,至少需要初步了解研究是怎么回事,都有哪些常识是必须知道的(比如什么叫正常引用,什么叫剽窃,什么叫主观随意,什么叫证据充分),博士生就应该开始真正进入研究了。又因为博士生毕竟是“生”,做论文的过程仍然具有学习的性质,所以规范化和严格要求自然是必不可免的。二十年来,我国的翻译专业(或方向)硕士生教育已经有了一些经验积累,但博士生教育对翻译专业来说还刚刚起步没有几年,缺乏比较成熟的经验。然而无论是硕士生教育还是博士生教育,目前都面临着一个如何避免因过滥、过宽而降低其含金量、使学位声誉受损的严峻局面。这里的“过宽”当然有种种原因,包括本文提到的一些因素,而缺乏经验也是其中之一。从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到,TheMap这本书正是为翻译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所编写的(因此被出版社列为教科书),其中内容是治学传统的体现,也是多年经验的积累,其借鉴价值显而易见。实际上,形成一套高标准的、严格的研究规范,不仅对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而且对改进整个翻译界的研究质量也是很有意义的,其重要性不下于多设几个博士点。这些研究方法、学术规范、研究标准、学风建设等等,可以称为翻译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建设”。据笔者所知,为满足需要,不少院校开设了此类课程,如语言研究的方法论,如研究生论文设想讨论会,等等。但是,有的不完全适用于翻译研究,有的主要依赖导师经验,全面完整、严谨成熟这些方面都有限。翻译界众多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很多人都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很关心这方面的动向,需要这方面的借鉴,而TheMap这本书正可以为我们填补这一空白。最后补充几句:本书作者之一安德鲁·切斯特曼教授是翻译界知名学者,其学术特点是思想明朗,理论思路清晰而严谨,近年的代表作有:①MemesofTranslation:TheSpreadofIdeasinTranslationTheory(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