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备课教案-沪科版_第1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备课教案-沪科版_第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备课教案-沪科版_第3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备课教案-沪科版_第4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备课教案-沪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7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沪、粤版)物理教学设计方案八年级(上册)目录HYPERLINK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HYPERLINK第四章物质形态及其变化HYPERLINK1希望你喜爱物理HYPERLINK4.1从全球变暖谈起HYPERLINK1.2测量长度和时间HYPERLINK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HYPERLINK1.3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应用HYPERLINK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HYPERLINK1.4尝试科学探究HYPERLINK4.4升华和凝华HYPERLINK第二章声音与环境HYPERLINK4.5水循环与水资源HYPERLINK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HYPERLINK第五章我们周围的物质HYPERLINK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HYPERLINK5.1物体的质量HYPERLINK2.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HYPERLINK5.2探究物质的密度测量HYPERLINK2.4让声音为人类服务HYPERLINK5.3密度的应用HYPERLINK第三章光和眼睛HYPERLINK5.4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HYPERLINK1光世界巡行HYPERLINK5.5点击新材料HYPERLINK2探究光的反射定律HYPERLINK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HYPERLINK探究光的折射规律HYPERLINK奇妙的透镜HYPERLINK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HYPERLINK眼睛与光学仪器HYPERLINK揭开色彩的奥秘HYPERLINK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一、课标要求1.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是教材的入门篇,共安排了4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相当于一个大的引言。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什么是物理学?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怎样学好物理学?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然后介绍两种最常见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最后通过探究摆的奥秘,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本章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对学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又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对于“什么是物理学”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后面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体会,所以这里教材处理的比较简单。通过两个现象和实验引出了“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重点不是放在物理学的定义和内涵上,而是放在对情景的感受和实验模拟的观察上面,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现象,引发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的兴趣和动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于“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这个问题,教材主要是通过第1节的“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来体现的。这一段重点介绍了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关系,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认识学习物理学的作用。本章的教学重点:⑴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起始课的重要目标。⑵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提高实验技能。⑶初步感受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本章的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合理选择测量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经历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三、课时安排全章共4节,每节计划用2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0课时。HYPERLINK1.1希望你喜爱物理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认识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科学。2.认识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建立概念和探究规律、理性思维等。3.初步体会实验对物理的重要性。4.了解物理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难点:认识研究问题运用科学方法。器材准备多媒体设备、激光光学光学仪器、感应起电机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先让学生朗读章首诗,由此引出课文第一部分:物理学就在你身边。二、新课教学:(一)物理学就在你的身边播放有关海上日出和闪电的音像片段,让学生了解有关自然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活动1与活动2的实验。演示1: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偏折的现象演示2:利用感应起电机模拟闪电和雷声。“世界物理年”:投影世界物理年徽标,介绍“世界物理年”来历。1905年,爱因斯坦先后发表了5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为相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量子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一百年来,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和进步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为纪念这一奇迹年100周年,全球物理学界一致呼吁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世界物理年徽标构图像一个光锥。红底代表过去。在物理学中,光谱发生“红移”是物体背离我们的方向运动的光谱特征;红色又有底部或基础的含义。蓝顶表示未来,天空是蓝色的;“蓝移”是面向我们方向运动物体的光谱特征。黄和绿表示连结过去到未来,体现出在过去的基础上建立未来的信心。其中,绿色又代表“绿灯可走”,即进步;黄色代表和平、合作。徽标主要表达的意义是:科技的进步和国际的合作可以帮助建设光明的未来。(二)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1.运用多媒体,结合物理学发展史谈物理学与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系:(1)有关简单机械的应用简单机械的发明与使用:――人类从手工劳动到机械操作(2)代表蒸汽时代的蒸汽机车、轮船的图片、录像热学的研究、蒸气机的发明:――人类进入蒸气时代,机械工业进一步完善(3)体现电气时代的各种设备和情景,如电动机、发电机、电力机车、城市夜景等电磁学的研究:电动机、发电机的出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4)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空间探测技术以及我国发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录像资料等。电磁学、电子――电子计算机2.举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有关物理学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实例,进一步使学生体会物理学是有用的。(三)物理学的召唤介绍几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同时结合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向学生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理性思维以及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等,从而使学生领悟怎样学好物理学。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HYPERLINK1.2测量长度和时间教学目标1.了解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有关单位的换算。2.会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明确分度值的含义;3.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记录测量结果时,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注明单位。会粗略估测常见物体的长度。4.会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常见的工具测量时间。5.了解什么是误差,知道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重、难点教学重点: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和测量。教学难点:从理性的角度来认识单位;测量的规范要求。器材准备没有刻度的直尺、常见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自制的橡皮尺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提出问题:生活中常见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你在哪些地方见到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请举例说明。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关注,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指出: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研究和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二、新课教学:(一)测量长度1.测量的标准问题讨论:要想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你认为最关键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刻度尺。展示没有刻度的直尺,引导学生体会,刻度尺测长度实质上是靠上面的刻度,也就是说,刻度尺上的刻度就是测量的标准。2.单位:比较依据的标准量。3.长度单位(1)活动:让学生“以手代尺”,量度讲桌的长度有几“拃”。问题:由于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造成测量结果不一样。(2)介绍长度单位的演变和统一让学生理解单位其实是一种规定的标准,并不是一种天然存在的东西,是为了定量比较物体的长度而人为引入的。统一单位制是相互交流的需要,是一种国际化的趋势。简单介绍什么是国际单位制。这里的教学最好,这也是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一部分。(3)长度单位及换算方法:仔细观察刻度尺上的1mm、1cm、1dm、1m有多长,动手在纸上画1mm、1cm、1dm在黑板上画一画1m的长度,形成长度的具体概念。你会用刻度尺测长度吗?交流怎样观察刻度尺、判断刻度尺的放置方法、读数、记录测量结果。(1)观察自己常用的刻度尺。三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分度值。一思考:分度值的含义。(2)练习用刻度尺测长度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规范的测量过程和操作方法。(放置刻度尺,读数和记录测量结果)练习估读:采用不同分度值的刻度尺(如1cm和1mm)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让学生练习估读方法,并使学生认识到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测量的结果就越精确。5.介绍误差概念和减小误差的方法。6.认识直方图(条形统计图)仔细观察、分析直方图,并相互交流。直方图作为一种数据处理方式,具有形象直观的优点。(二)测量时间1.展示实物,让学生对照实物,认识一些测量时间的工具介绍跑表的使用。2.时间单位规定(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秒(2)单位换算:换算方法:通过换算关系,体会微秒、纳秒(谈微秒、纳秒意义)3.活动:测测你的脉搏.通常所说的脉搏是指把手按在手腕桡骨侧摸到血管的搏动.健康成年人安静时的脉搏数,每分钟应为60~80次,运动后或发烧生病时脉搏会加快.测定你的脉搏,每次测一分钟,测三次,计算它们的平均值,把结果填在下面的表格中.测量次数123平均值脉搏数(2)调查统计,画出心率直方图(做在作业本上)小结1.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及单位的换算2.会用刻度尺测长度3.会用常见的工具测量时间4.误差与错误HYPERLINK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教学目标1.会用累积法测算一张纸的厚度;2.会用以直代曲法、滚轮法测算曲线的长度。3.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4.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练习用这些“尺和表”进行估测。重、难点教学重点:领会累积法和以直代曲等测量的技巧和转换的思想方法;教学难点:利用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器材准备毫米刻度尺、量筒和量杯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引入课题。1.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2.问题:是否能用毫米刻度尺,测量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和曲线的长度呢?二、新课教学:(一)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1.活动A:阅读课本,讨论、操作,交流测量的方法和测得的结果。拟定测量的方案和步骤,理清思路。描述中要介绍清楚实验过程,使用什么仪器,测量什么物理量,测得的物理量的数值和单位,以及怎样计算求得最后结果。如:⑴用刻度尺测量课本(不包括封面)的厚度为mm;⑵查出课本中纸的张数为张;⑶用总厚度除以纸的张数,求得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为mm。活动B:(1)介绍“以直代曲法”和“滚轮法”(2)让学生交流其它方案;尽量让学生阐释他们的认识和观点。(二)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对照仪器阅读自学。注意:1.观察量程、分度值、单位;

2.量筒的刻度与量杯的刻度区别。3.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平齐。(三)你身上的“尺”和“表”1.身上的“尺”(1)测出你自己身体上某些部位的尺寸:身高、一庹、一拃、一步长、指甲宽、脚长等(2)估测:在没有任何现成测量工具时,判断一物体长度。估测训练。心中“尺”:普通纸的厚度约几十微米;指甲宽约1cm;拳头宽约1dm;教室高约3m。2.身上的“表”脉搏数等小结1.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2.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HYPERLINK1.4尝试科学探究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2.练习熟练准确地测量长度、时间和组装简单器材,提高操作技能。3.初步体验科学猜想与假设、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和意义。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体验来学习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要素。通过探究摆的奥秘,初步体验科学猜想与假设、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科学方法。教学难点:运用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方法器材准备大摆钟、铁架台、细线、单摆球、计时器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来引入新课观察和认识摆钟的摆以及摆动过程。二、新课教学(一)探究摆的奥秘1.提出问题钟表工作的道理:利用摆的摆动带动齿轮转动,齿轮转动带动指针转动,从而指示时间的变化。摆动越快,齿轮转动就快,指针运动就快。即:摆钟是靠钟摆摆动的快慢来计时的。问题:钟摆摆动的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呢?2.猜想与假设(1)演示实验建立情景。将自制几个快慢不同的摆,挂在一个大的支架上。这些摆有的长、有的短、有的重、有的轻、有的摆幅大、有的摆幅小。使它们摆动起来,让学生观察,比较其快慢。(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出猜想与假设。猜想=1\*GB3①: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锤的有关?依据是:猜想=2\*GB3②:摆动的快慢,可能跟偏离的有关?依据是:猜想=3\*GB3③: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的有关?依据是: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阅读课本,分析、领悟书上的设计。思考:课本每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吗?通过讨论交流,明白简化法和控制变量法。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看课本记录数据的表格,弄明白每个表格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各个栏目的含义是什么,需要测量记录哪些数据等等。5.分析论证分析实验测得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由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比较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比较这些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比较时仍然要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经过分析数据材料,找出其中蕴含的规律。6.评估对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推敲,审视实验方案是否有问题、有无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实验数据测量的是否准确,怎样做能够使误差更小;实验的结论与生活经验和事实是否符合;哪些实验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可能对实验产生了影响;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有什么经验和教训,等等。7.交流(二)科学探究的过程回顾探究过程,理清探究的程序,每一步有哪些要点,运用了哪些科学研究方法。归纳全程科学探究的要素,组织学生阅读课本。指出:在实际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这7个要素是可以灵活运用的,而是根据实际研究课题的需要来选择和确定。小结1.科学探究七要素2.如何简化研究对象3.控制变量HYPERLINK第二章声音与环境一、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了解乐音的特性。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主要学习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乐音的三个主要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探究影响音调、响度的因素,了解声音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减弱噪声的方法、途径。本章第一节“追根求源”,首先让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接着探究声音如何传播。这些内容既是学习声学的基础;同时一些实验技巧和方法,又对接下来探究“影响音调和响度的因素”有很好的启发和铺垫作用。第二、三节“我们怎样区分声音”两节课,从造成声音千差万别的原因出发,让学生认识乐音的特征,并通过“探究影响音调和响度的因素”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初步学习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第四节“让声音为人类服务”,则是对前面所学声音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一方面,通过介绍声现象的有关知识在音乐、建筑方面的应用,以及人们利用超声与次声的成果,让学生了解声音可以为人类服务;另一方面,介绍了噪声的危害及减弱噪声的途径,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产和技术中的物理,渗透“事物具有两面性”的辨证思想。教学重点:(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声音的高低、声音的强弱探究。教学难点:(1)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2)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课时安排全章共4节,每节计划用2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0课时。HYPERLINK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3.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重、难点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条件教学难点: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器材准备录音机、音叉和小锤、锣鼓、钢锯条、乒乓球(带线)、橡皮筋、抹布和水盆。真空泵、水槽、电铃、电池。示波器、话筒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演示实验:把一个扬声器放到纸盒里,纸盒上放两个糊好的纸人,给扬声器通电后,两个纸人就随着扬声器发出的悠扬乐曲翩翩起舞。2.提出问题:两个纸人为什么会跳舞吗?要揭开上述现象的奥秘,必须搞清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二、新课教学(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桌面上有:钢锯条、橡皮筋、抹布和一盆水、音叉和与它配套的小锤,鼓或者锣、碎纸屑等。利用这些器材或你周围的其它器材进行下面的活动。要求:做一做:使更多的物体发出声音。看一看: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区别?找一找: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选择典型的实验让学生展示,并汇报实验结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思考:(1)谈谈你用什么判断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有没有只发声不振动的物体呢?(3)正在发声的物体,如果它的振动突然停止,这个物体还能发声吗?你能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结论吗?进一步探究。分析得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如果振动停止,物体也就不能发声了。归纳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解释:扬声器上的小演员为什么会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二)声音是怎么传播的用水波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建立声波的概念。用示波器显示声波,多找几位同学对着话筒说话、唱歌,让学生亲眼目睹自己声音的波形。(三)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提出问题:如果让音叉在真空中振动,你能听到声音吗?探究课题:真空能传声吗?将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钟罩内,利用抽气机将瓶中的空气抽出,听到电铃的声音逐渐减弱,以至于几乎听不到;然后再放入空气听声音,进行对比;总结:实验表明:真空不能传声。置疑:真空不能传声,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哪些物质可以传声呢?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有哪些物质可以传声?能用实验证明吗?学生可以自己根据经验提出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可演示)结论: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都可以传声。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效果是不同。声音在固体、液体传播的效果比空气中好。(四)声音的传播有多快1.声音叫做声速。2.不同物质中,声速一般;同一物质中,声速跟有关,在150C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大约是;(五)耳怎样听见声音实验:拿一张纸片放在嘴边,说话(不能吹纸片)时可以感到纸片振动;实验表明:声音能引起膜片等物体振动。教师:这里的膜片相当于人耳中的哪部分结构?阅读课文,自学“人耳如何听到声音”。描述听到声音的过程。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用耳卫生,对学生进行保健教育。小结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HYPERLINK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知道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2.了解不同音调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3.了解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教学难点:建立音调的初步概念。器材准备钢尺、口琴、示波器、音叉(256Hz、440Hz,)、话筒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媒体播放高山流水(古筝)、二泉映月(二胡)和锣鼓喧天的音频片断,让学生感受我们民族音乐之美妙。提出问题: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区分它们?引入课题:二、新课教学(一)声音的高低——音调1.音调的初步概念通过前面的活动,引出“声音有高低之分”。用吉它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反复聆听,从而建立“音调”的初步概念。播放宋祖英的歌曲《好日子》和刘欢的歌曲《弯弯的月亮》,让学生品味音调的不同。2.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提出问题:既然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差别必然与振动有关,那么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什么因素有关呢?设计实验:比较:让一个物体发出两次音调不同的声音,进行比较。观察:在听声音的同时,注意观察物体的振动情况。进行实验:1.改变尺子(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分别拨动使其振动。通过对比可以听出:几次实验声音的高低不同;同时观察发现:尺子振动的快慢不同。2.把回声口琴,去掉外壳,会看到一些长短不同的钢片,吹奏时可以很清楚地听出声音高低的变化,也可以判断出长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低,短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高。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越快,声音的越高。引入“频率”的概念,完成教材中的填空。3.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其单位是,简称,符号是。例:物体1s内振动20次,它的振动就是20。(二)用波形比较频率用示波器比较波形。1.将话筒的插头用两根带夹子的导线跟示波器连接并调整好。2.对着话筒敲击音叉,调节Y轴增益就会出现波形。3.敲击两根不同频率的音叉,比较波形。(三)探究弦乐器的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1.用吉它演奏一段乐曲,引出弦乐器。让学生列举出见过的弦乐器。2.提出问题:弦乐器的音调与什么有关?3.观察吉它,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4.音调的高低跟弦的粗细、长度、张紧程度有关。5.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6.进行实验,并用示波器比较波形。结论:在弦的粗细、松紧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在、相同时,弦越紧音调越;在、相同时,弦越细音调越。(四)阅读“信息游览”,并思考下列问题:1.人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是否一样?2.为什么有时候在人没有任何感觉时,狗却能觉察出异常情况?3.蜜蜂飞行时翅膀每分钟振动三、四百次,而蝴蝶飞行时翅膀每分钟只振动5、6次,据此说明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蜜蜂从我们身边飞过,而听不到蝴蝶从身边飞过?小结1.音调及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2.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HYPERLINK2.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响度、音色。2.知道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了解响度的单位——分贝。3.了解不同响度和不同音色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重、难点教学重点: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以及怎样用波形区分声音的特征。器材准备鼓、示波器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从感性上认识什么是响度:让学生听一段音乐,然后调节音量旋钮,让学生感受声音强弱的变化。让一位同学先轻声说一句话,然后大声地说同一句话等等。提出问题:这些声音有没有区别?二、新课教学(一)声音的强弱1.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2.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一:敲鼓(鼓上撒有纸屑)实验记录:①轻敲:②重敲:观察后思考:⑴前后两次敲击时鼓发出的声音在响度上有什么区别?⑵前后两次敲击时鼓面振动的幅度有什么区别?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幅有怎样的关系?实验二:张开嘴,小声喊“啊……”,再大声喊“啊……’’。实验记录:①小声喊:声带振动幅度②大声喊:声带振动幅度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通过上面的活动可以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跟有关。3.人耳听到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请猜一猜:①;②。怎样验证猜想:用波形比较振幅用示波器将同一音叉发出的响度不同的声音显示出来,加以分析比较。4.响度又称音量或声量,是人耳对声音感觉的强弱。在声学上人们通常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算声音的强弱,其符号是dB,分贝数越大,表示声音越强。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常见声音的分贝。①清晨鸟鸣dB;②人轻声对话是dB;③原子弹爆炸是dB。④一般人的理想声音环境是()A.喜欢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B.喜欢在30-40dB的安静环境里C.喜欢在80-90dB的热闹环境里D.就是100dB以上的环境也不在乎(二)声音的品质1.欣赏一段器乐合奏曲,你能听出其中有哪几种乐器吗?2.声音的品质叫做,又叫。3.音色是由发声体的、以及等因素决定的。4.乐音使人感到,有利身心。响度、音调、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性叫做乐音的,我们正是根据这些特性才能不同声音的。思考题:1.“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来判断说话者。2.找一把口琴,再找一只笛子,分别用嘴吹出C调“do”,你能听到它们的相同,但却不同。3小结1.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2.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HYPERLINK2.4让声音为人类服务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研究对音乐及建筑的影响;2.了解超声和次声在生活和现代技术中的应用。3.知道噪声的来源以及控制、减弱噪声的方法途径。重、难点教学重点:控制和减少恼人的噪声器材准备示波器等教学过程一、声音与音乐播放一些不同风格的乐曲片段,如热烈奔放的《丹凤朝阳》、缠绵凄凉的《苏武牧羊》、舒缓柔和的《月光曲》、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等,让学生从乐曲的旋律和节奏中感受到音乐的美,结合课文,让学生了解声音与音乐的关系。二、声音与建筑介绍有关声音与古代建筑图片资料,介绍现代建筑中采用吸声材料、设置不同方向的反射板等方式,增强音响效果及所涉及到的声学知识。思考:在秋游时,你站在大山之中大喊一声,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多次再现,原因是。三、听不见的声音介绍超声和次声的有关资料,了解超声、次声的特点、应用以及次声的危害等。(1)人耳听到的声音频率是。(2)人听不见的声音有、。四、控制和减少恼人的噪声1.感受噪声:课前收集或录制一些噪声,如: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自由市场里嘈杂的声音、电锯声、鞭炮声等。2.什么是噪声?3.认识噪声的来源及危害。4.寻找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途径:噪声产生和传播的过程,即声源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声音→鼓膜振动听到声音,减弱方法:消声、吸声和隔声的方法控制和减少噪声。小结1.乐音与噪声2.超声和次声3.控制、减弱噪声的途径与方法。HYPERLINK第三章光和眼睛一、课标要求1.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2.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4.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主要让学生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光速,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研究色彩的奥秘,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第一节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了解光的用途,感受光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初步认识光;然后进一步研究光:探究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知道了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第二、三节探究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反射时的规律即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及平面镜成像规律。第四至六节探究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折射时的规律,即折射规律。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制成的光学元件,它的成像规律在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第七节了解眼睛、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等成像的基本原理。第八节揭开色彩的奥秘。颜色也是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的光学现象,学生对此有浓厚的兴趣。教学的重点:光的反射定律、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的难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涉及到焦距、物距等概念以及成放大、缩小、实像、虚像的条件。三、课时安排本章共8节,第一节2课时,第二、三节3课时、第四至六节5课时,第七、八节3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5课时。HYPERLINK3.1光世界巡行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用途,知道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知道光是电磁波。2.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子的形成等现象。3.知道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记住真空中的光速。重、难点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教学难点:建立“光线”模型,并运用“光线”分析影子的成因等现象。器材准备玻璃砖、光具座、带有小孔的屏、光屏、蜡烛、火柴等教学过程一、引导构建(一)阅读课本,了解光的作用:1.闭上眼睛,体会黑暗;2.光的作用:(1)因为有光,才使我们能看到;(2)太阳光能使熔化,给我们带来温暖;(3)地球上花草树木在阳光下进行才能生长;(4)利用光还可以产生电能等。3.除了上述例子外,你还能举出一些光的其他用途吗?4.光是什么?(1)研究表明,光是一种。(2)平常看到的光称为,不能引起视觉的光称为。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利用了不可见光的例子?(二)观察·实验·思考1.光源:阅读图3—6a、b、c,可知:能的物体叫做光源。列举几例:。思考:萤火虫、电灯、蜡烛、月亮、红宝石中,属于光源的有。2.探究光的传播(1)提出问题:观察课本图3—7、3—8,回答这两幅图说明了什么?光在空气中是沿传播的。你还知道哪些现象也能说明这一点,请举例说明。。(2)猜想与假设:猜一猜:光在水中和玻璃中还会是沿直线传播吗?将你的猜想写下来:。(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①让光射入水中(添入少许牛奶或豆浆),观察它在水中的路线。②让光射入玻璃砖中,观察它在玻璃中的路线。(4)分析与论证,得出实验的结论:光在水中是沿传播的;光在玻璃中也是沿传播的,所以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传播的。3.光线: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形象化地表示光的传播和,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4.光的传播的应用(1)试一试:表演一下手影游戏。(2)思考下列问题,把你的想法写下来。①影子的形成是因为。②日食、月食是怎样形成的?③医生在手术台做手术时,用“无影灯”照明,而不用普通照明灯作光源,为什么?能谈谈“无影灯”的为什么就没有影子吗?(3)练一练:①在公路边植树,怎样用肉眼检查植下的小树是否在一条直线上?这种检查方法的物理原理是什么?②射击时为什么要做到缺口、准星、目标三点一线,才可以瞄准?③讨论:光的直线传播还有哪些应用?请将你知道的写下来。(四)光的传播速度1.从课本中查阅:(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m/s。常用小写字母“c”来表示。(2)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十分接近的速度。(3)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在空气中的;(4)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在空气中的。2.你知道吗?(1)光每秒传播的距离,相当于绕地球的几周?(2)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叫做1光年,1光年大约为多少km呢?3.算一算,看谁算得快:太阳光传到地球上的时间约为8min,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大约为多少km?4.练一练:(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km/s。光在空气、水、玻璃中传播时,光在中传播的快。(2)在天文学中,常用光年来表示天体间的距离,所以“光年”(填是、不是)时间单位。(3)物体运动速度的极限是光在的光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的规律。(五)学习制作针孔照相机。①探究小孔成像的原理:实验器材:光具座、带有小孔的屏、光屏、蜡烛、火柴。实验步骤:按图组装,观察光屏上有无像,像的大小、正倒。B、改变蜡烛离小孔的距离,移动光屏位置,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像距的变化。实验记录:光屏上(填“能”或“不能”)成像;像比物体(填“大”或“小”);像是(填“正立”或“倒立”);当蜡烛离小孔的距离变大,像离小孔的距离,像变(填“变大”或“变小”)。实验结论: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小孔成像的特点是。小结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记住真空中的光速。3.现象解释。HYPERLINK3.2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3.知道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4.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重、难点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及其探究过程。教学难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器材准备光的反射定律演示器教学过程一、引导构建设疑:你知道吗:滑雪运动员为什么要带眼镜?(一)研究光的反射现象1.什么是光的反射观察课本图示的实验,可以得出:光入射到两种物质交界面时,会改变,返回到原来的物质中,这种现象叫做。(2)学习与光的反射现象有关的名词,完成下面的填空:AO是光线;OB是光线;ON是线;∠AON是角;∠NOB是角。思考:入射光线与界面成30°时,入射角是多少?反射角是多少?(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1.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2.实验步骤:让激光笔的入射光沿着光屏左侧射到镜面的O点;转动光屏F板,找到反射光线;观察和测量入射角分别为30°、45°、60°时的反射角,并记录在表中;入射角30°45°60°反射角当E、F在同一平面时,F面上收到反射光线,当E、F不在同一平面时,F面上收到反射光线。(填“能”或“不能”)3.实验结论:根据你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数据,分析一下:三线(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二角(反射角与入射角)关系,并完成下面填空:(1)、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平面上;(2)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3)反射角入射角。4.实验讨论:a、量角器的作用是什么?b、白色光屏为什么要做成可折叠的E、F两块?c、该实验用激光器(或激光笔)作光源,如果用手电筒作光源行不行?d、你认为入射角的角度可不可以任意选取?练一练:1.以同样的入射角射到平面镜上的某点的入射光线有条,而对应于某一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有条。2.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3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当入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时,反射角为40°。3.当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时,入射角是()A、90°B、180°C、0°D、360°(三)光路的可逆性(1)做一做:大家都在亮处,当你从平面镜看见别人的眼睛时,别人能不能看见你的眼睛?交流并回答:(2)想一想:使入射光线逆着原反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此时反射光线是不是逆着原入射光线射出?(3)上面的事实说明:光路是的。(四)镜面反射与漫反射(1)观察图3—14与图3—15的实验,思考:该实验说明了什么?(2)反射有哪两种?(3)什么是镜面反射?你能例举生活中有哪些镜面反射的现象?(4)什么是漫反射?你能例举生活中有哪些漫反射的现象?(5)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规律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练一练:1、教室里的黑板有没有“反光”的现象,学生在哪些位置因“反光”的影响而看不清黑板上的图文?请说出一种解决的方法?2、电影的影幕都是用粗糙的白布做成的,为什么?小结1.光的反射现象与光的反射定律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HYPERLINK3.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目标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会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释简单的现象。3.知道什么是凹面镜和凸面镜以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重、难点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实验的设计与操作。器材准备平面镜、直尺、玻璃板、三角尺、蜡烛、火柴、铁夹、白纸等教学过程一、引导构建(一)什么是平面镜观察课本图3—22,思考:①a图说明镜子有什么作用?②b图说明镜子有什么作用?③想一想:除了穿衣镜,还有哪些物体也可当作平面镜使用?请写在下面:。我们把反射面呈的镜子叫做平面镜。面对平面镜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2)猜想与假设:仔细照镜子,将镜中的像与你自己相比有什么特点?猜想:①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有什么关系?②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③像的左右与物体的左右一致还是相反?④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能不能呈现在光屏上?(3)进行实验,收集实验证据:实验器材:直尺、玻璃板、三角尺、蜡烛、火柴、铁夹、纸实验步骤:A、按图组装,注意保持镜面与直尺垂直;B、用另一只蜡烛从镜后向像靠拢,使二者重合,测量物的大小和像的大小。C、测像距,物距。D、观察物和像的左右有什么关系?E、将一张纸(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上,在纸上能呈现出像吗?试一试。实验记录:蜡烛A长度/cm蜡烛B长度/cm蜡烛A到镜面距离/cm蜡烛B到镜面距离/cm(4)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请将你依据实验的现象分析得到的结论写在下面的空中。像与物的大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像与物的左右,平面镜所成的像(填“能”或“不能”)呈现在光屏上。(5)实验思考:①在实验中我们测量像的大小是采用了什么方法?②实验中我们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为什么?③什么是虚像?什么是实像?相同点:不同点:④现在你能准确无误地找出图3-23(a)的像吗?请说明理由。练一练:1.如图所示,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的像.2.你听说过“小猴捞月亮”的故事吗?猴子看到井中有个月亮,以为月亮掉进井水中了,请你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出发,说说小猴犯了什么错误?3.下图是从平面镜中看到的一台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此时的实际时刻是()A、10:45B、1:45C、10:45D、1:154.小丽同学身高1.60米,站在平面镜前照镜子,她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高度是,她离镜面3米,则她的像离她米。她走近镜子,她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会不会变大?(三)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的应用(1)阅读课本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生活中:;体育中:;军事中:;玩具中:;(2)联系生活实际,相互交流。(3)你能再列举一些有关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实例吗?(四)各种面镜(1)除了平面镜能成像,表面是凸面或凹面的镜子能成像吗?请举例。(2)做一做:分别将一把不锈钢勺子的凸面或凹面对着自己,观察自己的像,说出两次看到的像的差别?(3)阅读课本,找出球面镜、凸面镜、凹面镜的区别和联系。练一练:哈哈镜是用什么镜子做的?汽车的观后镜是用什么镜子?为什么不用平面镜?小结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利用作图HYPERLINK3.4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2.知道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3.能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重、难点教学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及其探究过程。教学难点:分析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折射现象。器材准备激光光学仪器教学过程一、引导构建(一)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当从一种介质(如空气)斜射入另一种物质(如水)光线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用激光器做实验)1.如图所示的是用一束激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的情况。为了描述和研究光的折射现象,我们先来了解几个名词:QQ´是界面,NN´是法线,AO是入射光线,OB是折射光线,∠AOB是入射角,∠BON´是折射角。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光线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入射角折射角。(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如果入射角增大,折射角。3.请你想一想:光线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入射角和折射角哪个大?并说明理由,画出光路图。4.光线垂直射向界面,入射角度,折射角是度。课本中图所示的是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情况也是入射角;光线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中,入射角折射角。光线垂直射到水面(玻璃面)上,光线不改变传播。5.思考题。(1)一束光线在玻璃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时,它们的光路如右图所示,其中:①是界面;②侧是玻璃;③入射光线是;④反射光线是;⑤折射光线是。(2)一束光从东向西斜射到游泳池底部,当向游泳池灌水时,池底的光斑P向哪边移动?(三)生活中的折射现象1.站在鱼缸边看水缸底部中的雨花石,雨花石看起来似乎升高些(如图所示),在游泳池边看池水的尝试,总是比实际水深浅,好像池底上升了,其道理和上面的实验相仿。2.实验。在碗底放一个壹元硬币,将碗放在桌面上,人坐在桌前,人先看到硬币,然后视线逐渐远离碗,直到看不见碗底的硬币为止。然后在碗中加水,水加到一定深度,人又看见硬币了,做做这个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作图说明)3.思考。(1)在水中的潜水员看岸上的物体(如电线杆),电线杆是“变高”了还是“变矮”了?(2)渔民用鱼叉叉水中的鱼,鱼叉放在什么位置好?小结1.光的折射现象2.光的折射规律HYPERLINK3.5奇妙的透镜教学目标1.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2.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3.知道什么是焦点和焦距。重、难点教学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和焦点、焦距的概念。教学难点:利用凹透镜的虚焦点画光路图。器材准备三棱镜、各种透镜、激光光学仪器教学过程一、引导构建(一)复习前节知识1.什么是光的折射规律?2.作出光线通过三棱镜的光路图(二)认识透镜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透镜,根据它们的特征,将它们分类。是一类透镜,叫凸透镜,其特征是。是一类透镜,叫凹透镜,其特征是。(三)透镜对光的作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并完成下列填空。凸透镜对光线有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作用。1.如图所示的方框中各有一个透镜,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前后的传播方向,请在方框中填入适当的透镜。2.当小玲在观察阳光通过甲、乙两个眼镜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时,发现两个眼镜形成的光斑不同。阳光通过眼镜甲形成的光斑较四周亮,而阳光通过眼镜乙形成的光斑中间较四周暗,由此可判断眼镜甲是透镜,眼镜乙是透镜。3.林雨在森林公园游玩时,看到一个丢弃的透明塑料瓶。她想到,如果下雨使瓶中进了水,就可能会成为森林火灾的元凶,于是她捡起了塑料瓶将其丢进了垃圾桶里。这其中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A.装有水的塑料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B.装有水的塑料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C.装有水的塑料相当于-凹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D.装有水的塑料相当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四)焦点、焦距和主光轴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搞清楚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及主光轴。叫凸透镜的焦点;叫凸透镜的焦距;叫凸透镜的主光轴。(五)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取两块不同的玻璃凸透镜,先后置于光具座上,在太阳光下,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移动光屏直到得到最小最亮的点(焦点),读出焦距的数值,并记录在下表中。1焦距f/mm2焦距f/mm3焦距f/mm平均焦距f/mm凸透镜1凸透镜2比较两块凸透镜,你认为影响凸透镜焦距大小的因素是。思考题:光线斜射入水中和光线斜射入玻璃中,如果入射角相等,那么它们的折射是否相等?由此想一想:凸透镜的焦距还与什么因素有关?小结1.凸透镜和凹透镜2.透镜对光线的作用3.焦点和焦距HYPERLINK3.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目标1.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知道放大镜的工作原理。重、难点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各种像的条件和像的特点,得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难点:记住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器材准备光具座一套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本上的字和周围的物体(例如:窗户、其他同学等),并互相交流观察到的结果,把各种成像情况写在黑板上。通过放大镜来观看物体,看到的像会怎样变化呢?现在分别请两位同学通过凸透镜看点燃的蜡烛,把看到各种像的结果讲给大家听。等上台的同学看到倒立放大的像、倒立缩小的像时,让他保持不动,下面的同学看上面的同学,惊奇地发现了什么?同学的脸上有倒立的蜡烛像。在人眼处放一张白纸或光屏,看到了清晰的倒立的像,引入实像的概念,与平面镜成虚像的区别。二、新课教学提出问题: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你还有哪些想法和问题?1.什么情况下放大?什么情况下缩小?有没有什么规律?2.所成的像都能呈现在光屏上吗?3.成像与物、凸透镜的距离有关吗?等等。归纳总结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将这些问题板书。提炼学生提出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节课探究的题目:像的大小、正倒跟物距、像距间的关系。提示物距和像距的定义:物距(u):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像距(v):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设计实验与收集证据: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数据表格和实验方法,并投影出部分学生设计的表格,指出优点和缺点,统一思路。最后教师展示实验数据表一:f=cm成像特点(空格处填上虚实)物距u像距v倒立缩小的_象倒立等大的_象倒立放大的_象正立放大的_像针对上面的表格如何设计实验?明确物、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摆放的位置,如何找到清晰的像?指导学生对实验器具摆放,将蜡烛、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一直线,应注意烛焰、透镜中心和光屏的中心“等高、共线”等问题。不断变化物距,记录像距,多做几次才能找出规律。在实验期间,巡视指导,当学生得出数据和各自结论后组织同学归纳总结。分析与论证:通过物距、像距和焦距的比较找出其中的关系,适当提示f和2f。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实像虚像: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进行适当解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小结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放大镜的工作原理。HYPERLINK3.7眼睛与光学仪器教学目标1.知道眼睛的成像原理,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有所了解;2.知道利用透镜可以改变成像的位置从而达到矫正视力的目的。3.知道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4.初步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和作用。重、难点教学重点:眼睛和照相机。教学难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器材准备眼睛模型、照相机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完成光路图:二、新课教学:(一)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为什么有的人会近视?进行新课:1、眼睛:(1)、眼睛的结构:各部分的作用……晶状体:睫状体:视网膜:(2)、眼睛如何看到物体:课本P63示总结:眼睛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改变透镜焦距(厚度)的高档照相机2、近视眼与远视眼的产生原因:(1)近视眼:原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眼球前后方向太长结果: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2)远视眼:原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差、眼球前后方向太短结果: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探究:如何调整?3、眼镜:(1)、近视眼镜:让光线发散……凹透镜(2)、远视眼镜:让光线会聚……凸透镜4、眼镜的度数:度数越大,折光能力越强。远视眼镜(凸透镜)……正数近视眼镜(凹透镜)……负数(二)影像的保存照相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原理:被拍摄的物体到镜头的距离要大于2倍焦距,才能在胶卷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的使用方法:照相机对准被拍摄的景物后,旋转相机前面的“调焦环”移动镜头,即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使胶片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按下“快门”,镜头打开,使光线进入并射向胶片。快门速度是快门开合的时间,或称曝光时间。“光圈”通过改变光孔的大小控制进入照相机的光线数量,这与眼睛的虹膜通过改变瞳孔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数量相似。照相胶片上涂有化学物质,在光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通过化学反应,所成的像固定在胶片上,变成底片。将底片冲洗后,就能将像印在相纸上。(三)眼睛的好帮手显微镜和普通望远镜都是由物镜和目镜两组透镜组成的。课下登录互联网,分别搜索“显微镜”和“望远镜”,查阅更多的相关信息,并与同学交流。小结1.眼睛的成像原理、近视眼和远视眼2.照相机原理 HYPERLINK第四章物质形态及其变化一、课标要求1.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3.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4.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5.能用水汇合和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的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引导学生认识与物态变化有关的常见热现象,主要内容有:温度的测量、物质三态的相互转化以及自然界的水循环等。温度和物态变化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有关知识可以解释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许多现象,也是理解地理课中一些气象现象的基础;而“全球变暖”、“水资源危机”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节从全球变暖谈起,以学生们熟悉的热点问题——温室效应,引入温度,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习温度的测量。当温度变化时,会引起物质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第二至第四节:介绍6种物态变化。汽化和液化在生活中更为常见,教材先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认识蒸发,再通过探究认识沸腾,通过观察活动学习液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经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关于升华和凝华,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注意到,教材通过两个实验,让学生认识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转化。第五节“水循环和水资源”是本章知识的综合,从地球上水的三种状态以及物态变化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并联系当前全球面临的缺水及水污染问题提出珍惜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使本章教学内容得以融合与升华。教学重点:温度概念的建立、温度计的使用,以及探究物态变化的过程教学的难点:作“温度—时间”图像。三、课时安排本章共5节,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3课时,第三节3课时,第四节2课时,第五节1课时,复习总结2课时,共约13课时。HYPERLINK4.1从全球变暖谈起教学目标1.体会物体有冷、热的区别,建立温度的概念。2.知道摄氏温标,知道常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构造和刻度方法。3.知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重、难点教学重点:温度概念建立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教学难点:温度计测温原理中的“转换法”和“放大法”。器材准备烧杯、水、自制的温度计、温度计、体温表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温室效应”资料,播放相关的影片和录像,引发学生对“环境温度”的关注,并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提出:温室效应会引起哪些后果?如何治理?进一步讨论:温度与我们的生活还有哪些关系?逐步引导学生对“温度”发生兴趣。二、新课教学:(一)温度和温度计生活中你是怎样表述物体温度的高低的?从“冷、凉、温、热、烫”等描述中总结出温度的的概念。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2.活动1凭感觉能判断“冷”和“热”吗(1)在课桌上放三只装有水的烧杯(一杯冷水,一杯热水、一杯温水),将手分别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中,感知水的冷热程度。(2)现在请你先把两手分别插入热水和冷水中,过一会儿,再把两手同时插进温水中,感知温水的冷热程度。通过这次活动你想到什么,与同学交流交流。发现:单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不可靠的,必须使用准确的测量仪器来测量。3.温度计让学生将自制的温度计模型先放入热水中,再放入冷水中,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思考:(1)液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2)液体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讨论:有什么办法让液柱变化更明显一些。联系这个自制的温度计,引导学生思考:列举此温度计的优点和不足,如何把它改进为方便携带,又可读数的温度计?4.观察温度计(1)观察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和刻度。把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发给学生,结合实物投影,让学生说说出温度计的基本构造:玻璃外壳、液体泡、毛细管、液体、刻度和符号。(2)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3)掌握摄氏温标正确的读法和写法课件展示0°C、100°5.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观察课本插图可知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是:(1)不能测量超过的温度。(2)温度计下端不能与或接触;也就是温度计的玻璃泡必须与被测物体接触。(3)当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须与被测物体接触。(稳定的含义:温度计内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4)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相平。练习使用温度计:自来水温开水估测值/℃测量值/℃将自来水、温开水分别放在烧杯中,用手试试,并估计一下它们的温度,记录在设计的表格中,然后用温度计测量它们的温度,培养自己估测温度的能力。(三)体温表观察体温表,比较它与一般温度计的区别:(1)测温液(2)量程(3)分度值:(4)构造:“缩口”、截面形状用体温表测一测自己的体温,并记下来。思考:为什么体温计能离开人体读数?3.仔细观察家中体温表,看看它的横截面是什么形状,将它画下来,谈谈这样设计的好处。小结1.温度的概念2.常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构造和刻度方法3.温度计正确使用HYPERLINK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学目标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知道什么是汽化和液化,知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知道什么是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知道沸腾现象和特点,知道沸点,会查沸点表;5.能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简单热现象。重、难点教学重点: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认识液体沸腾的特点。教学难点:用“温度-时间”图像来处理实验数据。器材准备小烧杯、酒精、纱布、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钟表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提问:(1)你知道水有哪几种状态?(2)别的物质是否也有这几种状态?请举例说明。总结:固态、液态和气态是自然界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媒体展示:物态变化现象讨论:你观察到哪些现象?这些现象的共同点是什么?物质的状态都发生了变化。二、新课教学(一)汽化的一种方式——蒸发1.实验:看看小烧杯中有什么,现在处在什么状态?蘸点酒精的抹在手背上,观察将会发生的现象。过一会酒精“消失”了。置疑:酒精到哪里去了?你是怎么知道的?尝试描述一下变化过程:酒精由液态变为气态2.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你能列举一些汽化现象的例子吗?提问:要使一杯水汽化,有几种方法?总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3.蒸发(1)思考:小烧杯中有一块小纱布,你有什么办法让它变干?通过充分讨论,总结出:尽量将衣服展开——增大液体的表面积;放在通风的地方——加快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放在太阳下晒——提高液体的温度;(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高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快慢。(3)实验探究:表格1同样大小的两滴酒精加热常温蒸发情况快慢结论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有关表格2同样大小的两滴酒精很扁(表面积大)很鼓(表面积小)蒸发情况快慢结论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大小有关表格3同样大小的两滴酒精强气流几乎无气流蒸发情况快慢结论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有关结论: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4)蒸发特点:思考:(1)蒸发在什么温度下发生?(2)蒸发发生在液体的什么位置?讨论: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1)萝卜用实验:启发学生思考:蒸发发生在液体的什么位置?(2)媒体展示土地干裂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土地为什么干裂?(水分蒸发)在哪儿干裂?(表面)说明蒸发发生在液体的什么位置?(表面)蒸发的定义: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思考:分析“地下管道输水”优点。(二)探究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1.提出问题对于沸腾现象,你了解哪些?你能描述一下沸腾现象吗?根据学生情况提出:要进一步研究沸腾现象,还需要通过实验仔细观察。重点观察:(1)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2)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明确了实验目的,让学生根据需要确定器材: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钟表等。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水温升到90℃时开始记录温度,每1后3分钟左右停止。(2)观察水沸腾时发生的现象,特别是水中气泡的多少、大小、位置的变化。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绘制“温度—时间”图像。实验结束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书本“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像”中标出相应的坐标点,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2)利用媒体展示学生绘制的水沸腾的“温度—时间”图像。交流、讨论:①水沸腾时,你从水中和水面各看到什么现象?水中气泡内的气体是从哪儿来的?②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变化吗?③曲线上的哪一段表示水沸腾前的过程?水的温度怎样变化?曲线上的哪一段对应水的沸腾过程?水的温度怎样变化?④根据观察的现象,结合图像分析液体沸腾有什么特点?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保持不变。(3)沸点的概念:液体沸腾时的温度(4)观察“几种液体的沸点”表,练习查表①酒精的沸点是多少?能否用酒精温度计测量开水的温度?②你实验所用的温度计里的工作物质是什么?为什么要用这种温度计?③液态氢的沸点是-253℃(三)比较蒸发和沸腾两种现象,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蒸发沸腾共同点由液态变为气态不同点发生地点液体表面液体内部和表面温度条件任何温度只在一定温度(沸点)时发生汽化速度缓慢的汽化剧烈的汽化(四)液化1.观察液化目的:(1)通过观察,认识液化现象;(2)探究气体液化所需要的条件。2.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气体液化的条件:降温、加压。3.练习:(1)夏天吃冰棍时,冰棍周围冒的“白汽”,实际上是_________,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成的.(2)冬天,空调房间的玻璃上会有一些“水雾”,这些“水雾”是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为什么?(3)牙医用小镜子检查患者的牙齿时,先要把它放在火上烤一烤,为什么?(五)汽化吸热、液化放热1.通过实验使学生确认汽化吸热,液化放热,2.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3.解释:(1)为什么夏天扇扇子会感到凉快?(2)被水蒸气烫伤往往比开水烫伤要严重。(3)分析电冰箱的致冷原理。小结1.物态与物态变化2.汽化和液化3.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4.沸腾现象和特点HYPERLINK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现象。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区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