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古诗词赏析(考题猜想)-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统编版)(教师版)_第1页
专题06:古诗词赏析(考题猜想)-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统编版)(教师版)_第2页
专题06:古诗词赏析(考题猜想)-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统编版)(教师版)_第3页
专题06:古诗词赏析(考题猜想)-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统编版)(教师版)_第4页
专题06:古诗词赏析(考题猜想)-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统编版)(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6古诗词赏析(2022秋·河北省张家口期中)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来抒写作者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B.诗的一二句用夸张笔法营造欢乐宴饮气氛。C.诗的七八句用姜尚、伊尹的典故,表达诗人一展宏才的愿望和有为于当世的政治理想。D.诗的结尾,诗人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表现了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2)请简要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答案】(1)A(2)此句用典,表明诗人渴望被重用,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A.有误,这首诗以浪漫主义的笔法来抒写作者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故选A。(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意思是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这两句引用有关吕尚和伊尹的两个历史典故,表明诗人渴望被重用,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2022秋·河北省沧州市期中)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一二句用夸张笔法营造欢乐宴饮气氛,与三四句诗人的悲苦情绪形成反差。B.诗的五六句用“冰塞川”“雪满山”这样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C.诗的七八句用姜尚、伊尹的典故,表达诗人一展宏才的愿望和有为于当世的政治理想。D.整首诗始终笼罩在苦闷、惆怅的情绪中,最后两句表明诗人对前途仍有所期待。(2)诗的最后两句是诗人唱出的最强音,历来被人们广泛引用。请说说为什么人们在身处逆境,失意苦闷时常常引用它来自我励志?【答案】(1)D(2)因为这两句诗体现出一种奋发振作、一往无前的精神,以及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乐观与自信。【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D.有误,诗人开始由“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可以看出诗人的茫然,然后感慨“冰塞川”“雪满山”,心生失望之感。中间又想到“垂钓碧溪”和“乘舟梦日”的两位历史人物,又心生希望。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从诗人的前后情感的变化可以看出,诗人是乐观、旷达的。所以不能说是始终笼罩在苦闷、惆怅的情绪中。故选D。(2)本题考查诗歌中蕴含的哲理。结尾这二句,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济沧海”指远大的理想抱负,“会有时”,表达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破”“挂”极具力量,体现出奋发振作、一往无前的精神。(2022秋·广西河池市大化县10月考)3.阅读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2)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答案】(1)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2)全诗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人生态度,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解析】(1)本题考查古诗画面描绘题。答题注意先指出景物,翻译古诗句,指出这句话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1)古诗画面描绘题答题注意先指出景物,翻译古诗句,指出这句话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李白入京本想干一番大事业,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赐金放还。因此美酒佳肴在前,却吃不下去喝不下去。故答案为: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2)本题考查古诗主旨情感。答题先指出使用何种手法,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再具体分析手法如何使用,最后指出表达作者何种情感。《行路难》李白原作三首,是李白遭受谗毁而被排挤出长安时所写。诗中抒写了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愤激情绪;但仍盼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2022秋·河南省洛阳二十三中期中)4.古诗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颔联中运用了“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这首诗虽然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答案】(1)“闻笛赋”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的怀念;“烂柯人”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2)作者虽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但“千帆过”“万木春”更表现出作者乐观和豁达的情怀。【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2)本题考查诗人情感的分析。诗歌首联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据此概括即可。(2022秋·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期中)5.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尾联看似平淡,实则巧妙。“歌一曲”一词照应了题目,“长精神”一词表现了诗人的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2)本诗中颔联诗人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长精神(2)运用典故,表达了对旧友的怀念之情,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长”指振作、增加、增长,生动的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2)本题考查对诗歌赏析。颔联的意思是: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诗的颔联,刘禹锡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向秀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另一是“烂柯人”,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的“柯”(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用典贴切,感情深沉。“闻笛赋”“烂柯人”这是两个典故。“闻笛赋”表达了诗人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2022秋·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四中教育集团期中)6.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景象。(2)本诗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2)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运用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画面进行描述的能力。注意在翻译的基础上,加入联想和想象,丰富画面内容,组成语义连贯的话。句意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注意抓住“沉舟”“千帆”“病树”的特点进行描述即可。(2)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秘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显然,此典是表达对故去的老友的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百年。作者皆借晋人王质上山砍柴遇仙的典故,来表达世事苍茫,物是人非的悲凉之感。(2022秋·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期中)7.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水调歌头

苏轼ㅤㅤ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ㅤㅤ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ㅤㅤ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开篇陡然发问,表现出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显露出对明月的怨恨之情。

B.“朱阁”“绮户”与“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光,也写月下的人。

C.“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孤独凄清的氛围,表达出词人的孤独、苦闷。

D.本词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答案】

(1)A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以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

A.有误,词人开篇陡然发问,把酒问天,将青天视为自己的朋友,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故选A。

(2)本题考查对词句的赏析。结合此句意思可知,“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但愿人长久”,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作者想象丰富,但愿人们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够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据此提炼概括即可。

(2022秋·云南省曲靖市富源七中期中)8.回答问题。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赏析“又恐琼楼玉宇”一句中“恐”字的表达效果。(2)简析“转朱阁,低椅户,照无眠”一句中动词的表达效果。(3)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4)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答案】(1)“恐”字把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含蓄写了出来,表达了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2)“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3)①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②蕴含着诗人对人生际遇变化不定的哲理性认识,揭示了人间的普遍规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③表现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和对生活的热爱。这句话也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人生不会完美,要有乐观豁达的胸襟面对生活,面对挫折。(4)婵娟指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这两句表明情谊的相通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美好祝愿,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炼字赏析。“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写出作者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一个“恐”字急转直下,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2)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指难以入眠的人。这里既表达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抒发了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思念之情。(3)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4)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结合此句意思可知,“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但愿人长久”,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作者想象丰富,但愿人们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够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据此提炼概括即可。(2022秋·广西南宁市12月考)9.阅读回答问题。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阅,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下面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词的开篇用问句,追溯明月的起源,表现出词人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流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B.“起舞弄清影”中的“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孤独、苦闷和绝望。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词人把月亮拟人化,看似在埋怨月亮故意捉弄人,实则写出了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D.这是一首望月怀人之作,全词情理交融,虚实结合,充满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极富艺术感染力。(2)朱光潜说:“情趣不同则意象虽似而实不同。”同是那轮明月,却也动人多情。请结合下面诗句的内容,谈谈“月”有哪些丰富的意蕴。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答案】(1)D(2)借“月”抒怀,表达作者孤寂的心境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D.有误,“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弄”字意即“戏弄”,既反映了词人内心无法排遣的孤独感,也反映了词人孤芳自赏、矢志不渝的政治抱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意思是月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哪里比得上在人间。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也显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故选D。(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本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句意: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诗人借“月”抒怀,表现词人孤寂的心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句意: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诗人借月抒怀,表达对友人的美好祝愿。(2023·湖南衡阳中考)10.阅读下面的词作,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是咏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词前小序起到交代写作时间、缘由等作用。B.“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句表达了忧伤难过的感情、消极避世的思想。C.全词紧扣“月”字来写,情感多次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D.词作表达了作者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也表达出了普天之下所有人的心愿。(2)李玉同学准备将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作为毕业赠言送给同桌的刘梅,你觉得是否合适?请说说理由。【答案】(1)B(2)合适。诗句意思是“希望你我二人平安健康,即使远隔千里,也能年年一起欣赏明月”,同时表达了思念和祝愿。【解析】(1)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B.有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是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阴晴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诗人由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现象领悟到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事事顺意的道理,启示我们要豁达乐观地面对人生的苦难,带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励;故选B。(2)考查诗句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婵娟”指的是月亮。“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由此可知,适合作为毕业赠言送给同桌。(2022秋·江苏省镇江市期中)11.阅读《月夜忆舍弟》,完成问题。月夜忆舍弟①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注释】①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当时,安史叛军引兵南下,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杜甫和几个弟弟正因战乱分散。(1)这首诗题目是“月夜忆舍弟”,首联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什么偏偏说“月是故乡明”?请联系全诗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首联描写了鼓声和雁声,点明了月夜的背景,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2)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浓浓思念。【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这首诗首联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2)本题考查诗歌的综合理解。解答该题,首先要明确诗人说“月是故乡明”是不合理的,但可以结合诗人思乡情绪来分析,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言之成理即可。(2022秋·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第一次月考)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的“楚客”指客居长沙楚地的贾谊,“汉文”指汉文帝刘恒。B.颔联“秋草”“寒林”“日斜”等词渲染出故宅萧条冷落的氛围。C颈联诗人以“汉文有道”暗示贾谊受重用,反衬自己的不幸遭遇。D.诗人溯古思今把个人遭遇同古代先哲相联系,深化了咏叹的主题。(2)“怜君何事到天涯!”一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C(2)示例:表达了诗人对贾谊的同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忧愤,以及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C.有误,诗人以“汉文有道”暗示贾谊受重用有误。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以“汉文有道”反衬贾谊被贬的凄凉,以“湘水无情”烘托贾谊的痴心,道出了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故选C。(2)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情感。诗人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这种典型环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诗人间接、含蓄地抒发情感,“怜君”,不仅是表达了诗人对贾谊的同情,以及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更是怜己,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忧愤。(2022秋·福建省漳州市东盛教育集团九期中)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通过“朝奏“与“夕贬“的鲜明对比,反映出作者命运变化之快。

B.“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紧扣诗题写被贬原因,磊落坦荡。

C.颈联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作者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

D.“好收吾骨瘴江边”中的“好”字旷达豪迈,表达了诗人的乐观豁达。(2)本诗作者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均遭贬谪,但两人抒发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

(1)D

(2)两者虽然都是被贬,但是表达的情感不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表达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了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之情,同时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D.有误,表达的是愤激之情而不是豁达乐观的心态。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尾联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诗人借酒作诗答谢友人白居易,一来借用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怀念亡友的悲痛心情和对岁月蹉跎的感慨,二来表现自己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胸襟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点评】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步骤一:看题目

步骤二:看作者(知人论世)

步骤三:读懂诗句(可借助相关的注解,及背景资料等来帮助理解诗句)

步骤四:回答问题(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感情)

(2022秋·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期中)14.诗歌鉴赏商山早行温庭筠最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郴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1)下列对诗作贯析有误的一项是()A.全诗紧扣“早行"二字,托物言志,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B.诗人关注眼前的最物,用精练的词语,绘画一样的技法,捕捉到最真实的感受,于是有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样传诵千古的诗句。C.“积花明驿墙”中“明"为“黑亮"之意。积树白花照亮驿墙,村托出拂晓前天色的昏暗,突出了行之早。D.尾联中的梦境与前面所写的现实相映,以乐最反衬哀情。同时,“思杜陵”又巧妙地同首联的“悲故乡”相应,首尾圆合。(2)赏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表达效果。【答案】(1)A(2)在旅店听见鸡叫声,起身时天上晓月还没有落下,然而板桥上早已有行人留下的结了霜的足迹。这两句诗写了最,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含蓄地表达了道路辛苦,羁愁旅思。【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辨析。A:对诗作赏析有误。全诗没有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2)此题考查赏析诗词名句的能力。此题的答题步骤为:①准确指出赏析的角度(修辞、重点词语、手法等);②结合诗句阐释有什么表达效果;③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结合诗歌分析,这句话罗列了很多早晨所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形神兼备的渲染了一幅清幽淡远、清冷寂的晨景图。示例:在旅店听见鸡叫声,起身时天上晓月还没有落下,然而板桥上早已有行人留下的结了霜的足迹。这两句诗写了最,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含蓄地表达了道路辛苦,羁愁旅思。(2022秋·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擢英中学期中)1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咸阳城东楼(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一上”表明触发情感之快,“万里”极言愁思之广大。“一上”与“万里”相对,有力表现愁的突兀与浓厚。B.颔联写晚眺远景,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占传咏的名句。C.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箫条凄凉的意境。D.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莫问”二字,是诗人的劝诫之辞: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2)根据全诗内容,概括作者“愁”的原因。【答案】(1)D(2)①官宦在外,思念家乡;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③江山依旧,世事沧桑。【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D.有误,“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而是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探求历史的教训。故选D。(2)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一上高楼万里愁”句意: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愁”字意思为思乡,怀古,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愁”的原因有对家乡的思念。还因为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所以以“愁”开篇,其后交待“愁”的缘由(用首句引出下文情感的抒发)。(2022秋·河北省秦皇岛七中文化路校区期中)16.阅读古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2)下面对这首词内容与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了地点、季节。“异”字概括了边塞景物的特点。B.下阕前两句正面揭示自己与征人们还未建立军功,还乡之计无从谈起的矛盾心理。C.下阕“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D.这首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是宋词中的精品。【答案】(1)峰峦连绵,暮霭四起,落日低垂,边塞的孤城在黄昏中闭上城门。描写了边地荒凉冷落的景色。(2)B【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意思是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描写了边地荒凉冷落的景色。(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B.有误,下阕前两句侧面揭示自己与征人们还未建立军功,还乡之计无从谈起的矛盾心理。故选B。(2023·黑龙江龙东地区中考)17.词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结尾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答案】运用典故(引用典故、借用典故)的写作手法。作者在结尾句表现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解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内容理解。“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意思是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亲自杀一头老虎,像孙权一样给大家看看。运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是苏轼以孙权自比,表达豪放之气。“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意思是: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遣冯唐”出自《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辩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仕途坎坷,此时调任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表现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杀敌报国的豪情。“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我要紧握强弓,把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的圆如满月的弓上,看准西北的敌人,狠狠地射去。此句运用比喻修辞,把拉开的雕弓比作满月;“天狼”:星名,传说天狼星“主侵略”,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作者化用“射天狼”典故,表现了词人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美好的愿望。

(2022秋·浙江省绍初教育集团期中)18.古诗赏析画堂春•寄子由①【宋】苏轼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②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注释】①这首词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归去奈何愁”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时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题目中已经作了提示,抓住“归去”一词,体会作者的情感。答题时注意分析“归去”是“去哪”,再结合文章内容,就可以分析出作者的情感。【点评】诗歌比较阅读的几个切入点: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比较,有分析地进行阅读,古典诗词的比较阅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意象相同,感情相近,进行比较。这是比较阅读的初级形式。二、意象相同,感情不同,进行比较。三、景物相同,境界不同,进行比较。四、景物相同,感情不同,手法各异,进行比较。五、感情相同,风格不同,进行比较。(2022秋·湖南省怀化市洪江期中)19.诗歌鉴赏。折杨柳①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②,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注:①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②曲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1)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2)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选一种修辞手法做简要赏析。【答案】

(1)写了杨柳、春风等意象。表达了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2)拟人:作者将“春风”当作人来写,使得本是无情的春风,看上去也变得有情了,更好地表达了情感。比喻:作者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更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地表达了情感。

【解析】(1)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把握程度,同时还要分析诗歌的情感。“意象”就是诗歌用来表达情感的一些物象,常见的有景物、人物等等。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这首诗要注意找到里面涉及的事物,“水”“杨柳”“马”“春风”等都是意象。这是一首送别诗,主要表达了了诗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2)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题目已经指明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要注意找到什么地方体现了这两种修辞手法。春风最爱惜杨柳,殷勤地把它放在手中吹拂,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用折下的柳枝自喻,并且将送行者比作春风,这是比喻。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贴切,新颖别致。

【译文】

沿着河岸依依行走,河边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细嫩的长条,这不禁勾起了我这个将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于是我停下马来,请送行的您帮我折一枝杨柳吧。只有春风最懂得珍惜,仍然多情地向我手中已经离开树干的杨柳枝吹拂。(2022秋·四川省成都高新区期中)20.诗歌鉴赏过山农家唐顾况板桥人渡,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1)诗中横线处,填入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水声B.泉声C.江声(2)诗歌后两句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山农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B泉声与题目和“板桥”相呼应,说明诗人在山中行走(山中一般有泉水溪流。)同时潺潺的泉声也反衬出山中的幽静。(2)爽直朴实的山农形象。从“莫嗔”可以看出当时正在焙茶烟雾缭绕,他急忙请诗人不要嫌怪(表达歉意),可见其待客的真挚与热情。但是很快又因为天气晴朗可以晒谷而发自内心的高兴。【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泉声与题目和“板桥"相呼应,说明诗人在山中行走(山中一般有泉水溪流。)同时潺潺的泉声也反衬出山中的幽静。故答案为B。(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莫嗔”“却喜”一种歉意、意外的喜悦之情。“莫嗔”,即忙不迭地招呼客人,不要因焙制山茶时烟雾弥漫而见怪;同时与“却喜"相对,表现了山农在丰收以后赶晴天晒粮食的喜悦之情。

故答案为:爽直朴实的山农形象。从“莫嗔”可以看出当时正在焙茶烟雾缭绕,他急忙请诗人不要嫌怪(表达歉意),可见其待客的真挚与热情。但是很快又因为天气晴朗可以晒谷而发自内心的高兴。(2022秋·贵州省兴仁市期中)21.古代诗词鉴赏临江仙·探梅辛弃疾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剩①向空山餐秀色,为渠②著句清新。竹根③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注】①剩:更,再。②渠:它。③竹根:指竹林脚下。(1)下面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探梅”,寻访梅花。“探”字有一种前往慰问看望老友的情感融于其中。B.全词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排遣抑郁以及抱负不能施展无比忧愤、痛心的情感。C.“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是梅的精神写照,也是诗人想要表达的主题。D.诗人首句用老去不再怜惜春花,之后再推出犹爱梅,突出了梅在自己心中的分量。(2)请结合语境,赏析“一枝先破玉溪春”中“破”字的妙处。【答案】(1)B(2)“破”,点破的意思,一枝早绽的梅花点破玉溪的春天。这里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初绽的盎然生机,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的赏析。B:有误。本词结合作者的经历可知,辛弃疾闲居带湖十年,抗金壮志难酬,漫长而痛苦的消磨,心灰意冷,只能从山水美景中寻找寄托,这首词即是他这种心境和意识的流露。词的上半阙,写词人独爱那几枝犹绕江村的梅花,赞颂了梅在冰雪严寒中的风骨和姿态,咏梅而又咏己。下半阙笔意一转,梅傲霜雪,却只能独守空寒,实际上是说自己处江湖之远,既不能解庙堂之优,又不能戎马倥偬驰骋沙场,为消磨无可奈何之日,只好寄情山水秀色,寻醉于杯酒之间。所以词除了表达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以外,还包含着壮志难酬的惋惜、无奈与落寞之情,表明快乐是暂时的、短暂的。B项“抱负不能施展无比忧愤、痛心的情感”表述有误。故选B。(2)本题考查对诗歌词语的赏析。“一枝先破玉溪春”意思是一枝花点破玉溪的春天。“破”,点破的意思,一枝早绽的梅花点破玉溪的春天。这里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初绽的盎然生机,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2022秋·浙江省杭州市高桥教育集团期中)22.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下列小题定风波①北宋·范仲淹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悲无欢绪。【注释】①这首词是范仲淹在50多岁时创作的。当时他被贬邓州,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营造百花洲,并设立花洲书院,闲暇之余还到书院讲学,也让邓州文运大振。有一次,范仲淹重读陶渊明的诗歌,有所感慨,便写下了这首《定风波》。(1)这首词上阕在流传的过程中缺了一个字,请你根据对这首词的理解,从以下两个字中,选出你认为最适合的字,并简述理由。A残B百(2)在人生不同阶段和不同境遇下,思想观念也会发生变化。这首词中“功名得丧归时数”一句与《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情感上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示例一:选A。此时“春欲暮”,百花凋零。“残”字能表现这一情形;示例二:选B。此行为了“寻芳”,结果是“恍然身入桃源路”,可见百花洲上依然灿烂,“百”字表现百花盛开的美景。(2)相同点:都表达作者淡泊功名,不计较自身得失成败的豁达胸襟。不同点:“功名得丧归时数”羡慕归隐生活,认为时运天注定,有消极避世的情绪;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多的是忧国忧民,积极进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并填字。本题结合诗歌内容及作者情感,言之成理即可。

可填"百”。开头是“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是说城里虽然罗绮满城花花绿绿,但是春天已近逝去,于是到百花洲上寻找春天的美好景色。百花洲上的景色是怎样的呢?如此空缺处可填“百”,“浦映百花花映浦”,百花洲上此时百花开,花岛相映,与后面“恍然身入桃源路”一致,表现-种快乐。

也可填“残”。因为诗歌写的毕竟是暮春之景,百花凋零,特别是洲上风盛,花更易残落。(2)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比较两篇作品的思想感情。分析时应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

本诗中.上联侧重写景,去百花洲上寻找春天尚未消逝的美好景色。下片侧重抒情,诗询“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表明请不要责怪山翁我偶尔寻一-点欢乐,功名的“得"和“失*乃是时运注定,认为功名得失有定数,可见其乐观旷达,有及时行乐的思想,被贬后有隐退的想法。

相同点:两篇作品都表达了被贬之后的乐观旷送之情。本词作者借百花洲上“寻芳”,“聊逸豫”,认为功名得失有定数,可见其乐观旷达;《岳阳楼记》中,作者借描写岳阳楼的景色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

不同点:《岳阳楼记》表达自己被贬后虽有失落,但仍心怀“不以物喜,不以之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本词借“聊逸豫”归时数”来抒发自己矛盾的心情,豁达中有及时行乐、渴望退隐的情绪。【译文】

满城人开始身着罗绮,春天快要结束,不如去百花洲上看看有没有没开尽的野花,洲岸的婀娜和野花的妩媚互相映衬。看不到花的尽处和岸的尽处,仿佛是漫步在“桃花源”里的小路。(我虽然忧国忧民)请不要责怪山翁我偶尔寻一点欢乐,功名的“得"和“失乃是时运注定,连那黄莺都懂得唱新声,花蝶懂得新舞,那都是上天赋与它们的本能,怎么能要求我辈就没有欢乐的情绪呐!(2022秋·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期中)23.诗歌阅读夏意[宋]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②时一声。【注释】①席:竹席。②流莺:即莺。流,指其鸣声婉转。(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描写了院深席清、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梦觉流莺等四幅夏日画面。B.从末句的“梦觉”二字可以看出,前三句写的是午睡前的情景。C.全诗流露出恬淡、自在的情趣,营造了一种清爽明丽、闲适幽静的意境。D.“时一声”的“流莺”与整首诗所营造的清幽之境不和谐,是矛盾的。(2)赏析“石榴开遍透帘明”中“透”字的妙处。【答案】(1)D(2)透:透过。石榴花盛开时红红火火,隔帘望去却无刺目之感,给人一种润润、娇娇的感觉,意境十足,令人赏心悦目。【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学生要在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表述去分析和判断。D.有误,不矛盾。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以黄莺的鸣叫声来衬托出小院环境的幽深宁谧,表现出诗人当时心情的恬适。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炼字艺术的把握能力。诗歌炼字的艺术,主要集中在对诗歌中动词、形容词的分析和把握。作答的思路先解释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石榴开遍透帘明”意思是窗外的石榴花盛开,透过垂挂的竹帘,映红了虚堂。院内屋中是一味清凉,窗外榴花盛开,透过窗帘,仍能感觉到它艳丽的色彩。可以想象,诗人躺在席子上,榴花映照屋内,颜色柔和,带有催眠的作用。(2022秋·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片区期中)24.古诗文阅读。夜泊钱塘(明)茅坤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注]:①茅坤:明代散文家,藏书家。明京儒将茅元仪祖父,曾领兵镇压广西瑶族农民起义。②迸:突然碎裂(破裂),作者以此形容树叶凋落之态。③短愁:萦绕心间,难以驱散、排解的愁情。(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语言清新雅致,描绘的画面宁静恬淡,富有自然气息。B.颈联“入”字精妙传神,将乡愁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乡愁之绵长。C.诗人停舟钱塘,入市沽酒,借酒消愁,思乡之愁终于得以排遣。D.诗的尾句间接抒情,其中“短愁”一词涵盖了上文“落叶”“寒流”所表之情。(2)诗歌颔联“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描绘了什么画面?有何作用?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案】(1)C(2)颔联用六个名词性意象描绘出一幅秋风乍起,密雨骤降,孤雁失群之点江雨夜图,诗人借景抒情渲染一种冷寂萧瑟的气氛,借此潇潇秋景抒发诗人如失群孤雁,漂泊羁旅的浓浓的思乡之愁。【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和赏析。C.有误,“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诗人寻“酒市”,是想“借酒消愁”,可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借酒消愁愁更愁”,“杯酒”哪能化解浓浓思乡之情?轻轻吟唱思乡曲,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因为“何处可维舟”,诗人没有找到可以靠岸的地方,所以没有买到酒,无法借酒消愁,只能吟唱思乡曲排遣思乡之情。故选C。(2)第二联用了六个名词性意象:树、灯、雨、风、雁、秋。描写了沉沉树林,茫茫秋雨中,一点灯火于风雨中摇曳,失群的大雁于风中振翅疾飞的景象。“孤灯”与“一雁”相对,摇曳的灯火恰如诗人漂泊不定的旅途,失群的孤雁恰如诗人孤独的身影,这两个意象深刻揭示了诗人的心境,明是写景,实则诉状抒情,表达了诗人羁旅不定,凄苦悲凉的情感,寓情于景,景中含情。【译文】行舟江中,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偌大的钱塘江边,哪里才可以系船登岸?我只得迎着萧瑟秋风,冒着淅沥秋雨,在茂密树林间露营;失群的孤雁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境遇,对着孤灯我彻夜难眠。树叶刷刷突然离枝而落,那是沉重的愁绪所致啊;思乡的梦啊,随着江水滚滚流向远方,多想让酒去化解一切,可哪里又能沽得?只好在轻轻的吟唱中寄托自己漂泊的愁苦吧。(2023·福建中考)25.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遥碧亭杨杰幽鸟①无心去又还,迢迢②湖水出东关③。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④。[注]①幽鸟:鸣声幽雅鸟。②迢迢:水流绵长的样子。③东关:关隘名。④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日暮云还,恋山不动,远望如山外又添一山。(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情感?(2)请发挥联想与想象,描绘你从三、四两句中体会到的情境。【答案】(1)第一问:幽鸟、湖水、暮云、重山等。第二问: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和闲适自得之情。(2)示例:比我更喜欢这湖光山色的,是暮云,它悠游、低回、停驻,在山的后面呆呆地依偎成了一重温柔的新山。【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分析。第一问:结合“幽鸟无心去又还,迢迢湖水出东关。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句可知,写了幽鸟、湖水、暮云、重山等。第二问。这首诗的大意是:从幽深林中无心飞去的鸟儿,不知为什么又飞了回来。但见茫茫碧绿湖水,远远地流出东关之外。也许是暮云留恋这秀丽的青山,在山边不再飞动,远远望去,好像是山外又添青山一重。暮云本无情,诗人却想象其有情,不然为何不飞动呢?把轻浮流动的云写得如此深沉凝重,别有一种韵味。幽鸟去又还,暮云飞不动,这些景物都富有人情,从侧面烘托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闲适自得之情。(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句的意思是:也许是暮云留恋这秀丽的青山,在山边不再飞动,远远望去,好像是山外又添青山一重。夕阳落山,暮色渐重。天边的云彩好象留恋这美丽的晚景似的纹丝不动,在那远山之外似乎又增加了一层山峦一般。诗句描状暮色中的白云。暮云本无情,诗人却想象其有情,不然为何不飞动呢?正因其不动,才会有后句,使人错认是一层远山。把轻浮流动的云写得如此深沉凝重,别有一种韵味。从后句又可看出云在天边地平线上不高之处悠游、徘徊,其形状起伏不平,仪态万千,像一重新的山一样。(2023·湖北潜江中考)26.学校举办“清明诗会”,你班打算诵读这首词。蝶恋花·清明晏殊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①。谁把钿筝②移玉柱③?穿帘海燕④双飞去。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注释】①黄金缕:比喻新长嫩叶的柳条。②钿(diàn)筝:用螺钿装饰的古筝。③移玉柱:弹奏筝。④海燕:燕子。(1)为更好地呈现朗诵效果,有同学提议为本词选择一幅图片,作为舞台背景素材。右图是否合适?请说说你的看法。(2)你觉得应该怎样朗读下阕中的画线句子?请简述理由。(可从重音、节奏、语气、停连等方面任选一点来谈)【答案】(1)示例:不适合。画面中展现的是一位女性面看着一棵树发呆,而词中展现的是杨柳依依,柳絮飘飞,莺鸟啼叫的场景。(2)示例:可在“浓睡觉来”“惊残好梦”后停顿,并将“来”“梦”两字的声音拉长,以体现词人被莺鸟的叫声吵醒,从睡梦中醒来,还未完全清醒,想着做的是什么梦的场景。【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上片“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写绿荫丛中有一座小楼出现,柳枝随着风飘荡;下片“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写柳絮飘飞,红杏花开,清明雨下,莺鸟啼叫吵醒了睡梦中的词人;而画面中展现的是此人站立在一棵树下,与词文内容不相符。(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任选角度进行赏析即可。“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意思是:在如此深重的幽情之中,她不由得渐渐睡去,正在酣睡之际,却被窗外的莺啼声吵醒,美梦再也无处寻了。词人独守空闺,好不容易睡浓梦好却被莺啼声吵醒,美好的梦境荡然无存,“乱”既是莺啼声又是词人内心烦乱的表现,“无寻处”表现了词人的伤感惆怅,应该重读“乱”“无寻处”。(2023·江苏泰州中考)27.阅读王安石的《金陵即事①》,完成各题。水际柴扉②一半开,小桥分路入青苔。背人照影无穷柳,隔屋吹香并③是梅。【注】①即事:就眼前的事物、情景(做诗文或绘画)。②扉:一作“门”。③并:都。(1)下列王安石的诗句中,与本诗感情基调最接近的一项是()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C.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2)本诗通篇写景,似乎不见人,却又处处见人。结合诗句,说说你见到了怎样的人。【答案】(1)C(2)示例:就全诗来看,诗人是从回到自己茅屋的角度来写的,由远及近,直到走进自家庭院之内。首句写隔水望见茅屋柴门半开半闭,这是“人”看的结果;第二句写由小桥进入居处,穿过小桥,走近屋前,只见满地青苔,这里的“入桥”,“见青苔”也是人所为;第三句写水边柳树与梅花,柳则背人照影,梅则隔屋吹香,似是有意与观赏保持距离,从而赋予了它们以现实生活中有些羞怯的少女形象。虽未写人,但都给人有人侧的感觉。这些都反映了主人的高雅情趣。【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内容理解。A.意思是: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写的是除岁迎新的情景。B.意思是: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写的是思乡之情。C.意思是: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写了优美的田园生活。D.意思是: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写志存高远方能一览无余。本首小诗写所居之处的幽美景色,山水小桥,青苔柳荫,优美静谧的田园环境,反映了作者退隐期间恬静的生活和闲适的心境。故选C。(2)本题考查诗歌赏析。这首小诗写所居之处的幽美景色,反映了作者退隐期间恬静的生活和闲适的心境。本诗中,诗人是从回到自己茅屋的角度来写的,由远及近,直到走进自家庭院之内。首句写诗人隔水望见茅屋。屋子建在水边,柴门半开半闭,说明环境非常优美和静谧。第二句写由诗人由小桥进入居处。沿水有路,诗人由路上转入小桥,则小桥便好像是水边那条道路的岔道,故云“分路”。诗人穿过小桥,走近屋前,只见满地青苔,这又说明主人爱静,很少宾客来往,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主人的性格和生活情趣。第三句写水边柳树。由于这些柳树都生长在水和屋之间(亦即屋前、水后),从院内或屋里望去,它们垂下枝头,伸向水面,仿佛是许许多多美女,背对着屋子的主人,正在顾影自怜呢,虽未直接写人,但赋予了它们人的灵性,宛若翩翩少女。第四句写屋后梅花飘香。梅花的香气本来是被风吹送过来的,现在梅成为主语,同上句一样,都是用的拟人化手法,好像香气是梅送过来的,说明屋后传来的都是梅花的香气,好像香气是梅送过来的,再一次反映了主人的高雅情趣。整首诗虽通篇写景,似乎不见人,但又处处充满人的气息,人的行踪。(2022秋·浙江省舟山市金衢山五校联盟期中)28.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毛诗序》中提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即诗歌是人心意的表达,请你结合诗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心意”的。(2)有人认为,以上两首诗词在感情基调上的前后变化如出一辙。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出理由。【答案】(1)诗人开篇即用“巴山楚水”“二十三年”来点明被贬之地的荒凉和被贬时间之长,借助“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两个富有感情色彩词语的渲染,表达自己的无限辛酸和不平之意。(2)同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全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伤感低沉,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水调歌头》这首词也是由开始的忧愁到后来的达观,两者的感情基调如出一辙。(意思对即可)【解析】(1)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意思是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诗的首联,便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抒情才能。开篇即用“巴山楚水”“二十三年"来点明被贬之地的荒凉和被贬时间之长。刘禹锡因积极参加顺宗朝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受迫害。在宦官和藩镇的联合反扑下,顺宗让位给宪宗,王叔文被杀,刘禹锡等被贬。他先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县),调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未离谪籍。朗州在战国时是楚地,夔州在秦、汉时属巴郡,楚地多水,巴郡多山,“巴山楚水”,泛指贬地。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无限辛酸和不平之意,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2)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把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诗的第一层,先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颔联,诗的第二层,通过对受害战友的悼念,以及自己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使愤激之情进一步深化。颈联,诗的第三层,推开一步,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自我激励的情绪达到了顶点。尾联,诗的第四层,急转直下,表示并不消极气馁,要抖擞振奋,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以自勉自励结束。层层深入,言简

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所表现的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后人以莫大的启迪和鼓舞。

《水调歌头》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综上分析可知,两者的感情基调如出一辙,前忧愁,后达观。(2022秋·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期中)2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乙】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白居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1)这是一组赠答诗,【甲】诗中的首联与【乙】诗中的“,”相应和。(2)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白居易的“赠意”和刘禹锡的“酬意”分别是什么。【答案】(1)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2)示例:白居易以“诗称国手”“长寂寞”“折太多”相赠,表达对刘禹锡才华的赏识,并对其屡遭贬谪、怀才不遇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刘禹锡以“千帆过”“万木春”“长精神”酬答,表达对朋友情谊的感谢以及与朋友共勉的乐观心态。(意思对即可)【解析】(1)本道题考查对古诗诗句的内容理解和意象体会。解答本题需要理解诗句内容并感悟其中所反映的意象,根据关键词准确表述。【甲】诗中“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即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写出了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的凄凉处境,而【乙】诗中“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即我深知你才高名重,却偏偏遭逢不公的对待,但这二十三年你失去的太多了,写出了诗人对友人才情的赞颂,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不平。赠诗中的“二十三年”饱含了对友人遭遇的不平之气,酬和诗中“二十三年”暗含自己被贬荒凉地区的悲凉之情,彼此相互应和,因此空线处应填入“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2)本道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认识以及对其内容的理解。做此类题需要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包括作者)和理解诗题、诗句的含义。【乙】诗“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称赞了刘禹锡的才华,对刘禹锡贬官二十三年的坎坷遭遇,表示了极度不平和无限感慨,抒发了两人同病相怜之情。【甲】诗是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乙】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甲】诗作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借“千帆过”“万木春”等词表达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2022秋·河北省廊坊十七中期中)30.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人谁不顾①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②频减,发稀冠怜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③。经事还谙④事,阅人如阅川⑤。细思皆幸矣,下此⑥便翛然⑦。莫道桑榆⑧晚,为霞尚满天。【注】①顾:顾念,指考虑。②带:腰带。③随年:这里指延长寿命。④谙(ān):熟悉。⑤阅人如阅川:意谓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⑥下此:指改变对衰老的忧虑心情。⑦翛(xiāo)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⑧桑榆: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指日暮。(1)两首诗的题目中均有“酬”字,它的意思是:(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首联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渲染了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B.《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颔联借助两个典故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和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C.《酬乐天咏老见示》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和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表达的情感是相似的。D.《酬乐天咏老见示》前六句表示了对“咏老”思想情怀的回应,后六句诗意产生了巨大的转折,由失落转为豁达,由感伤转为振奋。(3)中国的诗论者们历来认为人品决定诗品,作者的性格特点也决定其诗的特点。通过这两首诗歌,你认为刘禹锡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案】(1)以诗相答(2)C(3)豁达乐观、积极进取【解析】(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酬乐天:作诗酬答白居易。两首诗的题目中均有“酬”字,它的意思是以诗相答。(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C.有误,最后两句诗人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红霞。和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表达的情感是相反的。故选C。(3)本题考查诗人的情感。《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概写谪守巴楚、度尽劫难的经历。“凄凉地”“弃置身”,虽语含哀怨,却在感伤中不失沉雄,凄婉中尤见苍劲。颔联感叹旧友凋零、今昔异貌。“闻笛赋”“烂柯人”,借典寄慨,耐人寻味。颈联展示的却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寄寓在其中的是新陈代谢的进化思想和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困厄的豁达襟怀;在手法上,它则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旨趣隽永。尾联顺势而下,请白氏举杯痛饮,藉以振奋精神。《酬乐天咏老见示》此诗阐明作者的观点,作者认为人到老年虽然有人瘦、发稀、视力减弱、多病等不利的一面,也还有处事经验丰富、懂得珍惜时间、自奋自励等有利的一面,对此如果细致全面地加以思考,就能树立正确的老年观,就能从嗟老叹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而有所作为。全诗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据此分析提炼概括即可。【译文】酬乐天咏老见示人谁不害怕衰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身体日渐消瘦衣带也越收越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总是偏斜到一边。不再看书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不要说日落之时天色已晚,虽然是流照在桑榆之上的余晖,依旧能够幻化成霞,绮丽满天。(2022秋·河南省郑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