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案系列七年级语文《背影》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七班级语文《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这篇课文是学校语文的经典课文,教学时应当如何设计才能教好这节课?这是我预备的七班级语文《背影》教学设计,快来看看吧。
学问目标:
1.把握下列加红字的音、形:
奔丧狼藉稳妥踌躇蹒跚颓唐琐屑晶莹
把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狼藉簌簌变卖典质惨淡赋闲迂腐蹒跚颓唐触目伤怀未能自已
情郁于中琐屑祸不单行天无绝人之路东奔西走交卸大去之期
2.散文的材料与中心关系:
中心思想指通过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主要看法。材料是作家依据中心思想从纷繁的生活中选择加工而成的素材。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是为了表现中心思想服务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材料的。
3.表现事物的角度:
表现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可以正面写,也可以侧面写;可以写全貌,也可以写结局。写文章时要依据写作意图的不同选择一个最佳角度。新颖独特的角度往往会受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4.记叙文的写作挨次:
依据时间挨次、大事进展的挨次或者空间方位的`变化挨次支配材料的叙述方法叫做挨次;将大事的结局或者重要片断提在前边,然后再从头叙述的叙述方法叫做倒叙;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叫做插叙。
力量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缘由,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
2.抓住文章描写的重点,分析背影在表现父子情深上的作用。
3.清晰、连贯地朗读课文,品尝包含深情的人物语言,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分析文章怎样运用朴实无华、简洁洗练的语言呈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情感目标:
体会文章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重点:
1.理清文章的结构线索--背影。
2.体会平实自然的语言风格。
难点:
精确 把握父子之间真挚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预习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绽开争论,留意在争论的过程中不断强化朗读。
1.这篇散文的中心愿思是什么?
2.本文很类似于一般写父亲或母亲的叙事抒情散文,完全可以用回忆我的父亲之类作题目,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目,换成其他题目,效果会怎样?
3.速读课文,回答:
(1)找出文中四次提到的背影都在哪些段,作用有什么不同?哪一次是写作的重点?
(2)四次背影的消逝,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实与虚之间关系如何?
提示:第二、三次是实写,第一、四次是虚写。实写是虚写的基础,是虚写的条件,没有实实在在的背影的描写,本文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虚写是对实写的感情的深化和升华。
4.跳读课文,回答: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父亲形象表达父子之情的?(①动作描写。②语言描写)
5.速读课文,简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6.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板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木结构建筑的日照模拟与优化考核试卷
- 畜牧养殖疫病防控技术的研发与推广考核试卷
- 纸板容器操作人员素质提升考核试卷
- 稻谷种植农业产业链协同创新考核试卷
- 喷枪在现代建筑外墙涂装的应用考核试卷
- 竹材采运项目管理与招投标实务考核试卷
- 灯具行业展会策划与参展技巧考核试卷
- 西藏大学《第二外语1(日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2025届三下数学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实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基于STM32的智慧农业监测系统设计
- 元模型与元体系结构
- 厂房施工进度计划表
- 2024年《产业经济学》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公园保洁服务投标方案
- DL∕T 553-2013 电力系统动态记录装置通 用技术条件
- 《配电自动化概述》课件
- 促进教师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计划三篇
- 原电池教学设计
- DL-T2427-2021垃圾发电厂垃圾池技术规范
- 部编版八下成语+解释+造句 素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