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藏书的历史与现状最难事 最美事 最韵事 最乐事评《中国藏书通史》_第1页
中国藏书的历史与现状最难事 最美事 最韵事 最乐事评《中国藏书通史》_第2页
中国藏书的历史与现状最难事 最美事 最韵事 最乐事评《中国藏书通史》_第3页
中国藏书的历史与现状最难事 最美事 最韵事 最乐事评《中国藏书通史》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藏书的历史与现状最难事最美事最韵事最乐事评《中国藏书通史》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是唯一一个有着悠久文明的古国家。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数不清的图书文献,保存至今的尚浩如烟海。这使得中国不仅成为了世界文明史上藏书历史悠久、而且藏书十分丰富的泱泱藏书大国。从人本主义的立场与角度来看,每个藏书爱好者都希望把天下藏书据为己有(或拥有天下全部藏书);然而,这毕竟只是一个理想的愿望,永远也不可能实现。这种情况至少在现代仍然没有多少改变。不过,令读书界与藏书界甚感欣慰的是,最近一部110万字的《中国藏书通史》横空出世,赫然摆在了我们面前。这是有史以来中国第一部关于藏书的通史性巨著。本书根据当代“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最新成果,将我国藏书的起源定在夏代,并且以文献来论起。全书将中国藏书基本上分为官府藏书、私家藏书、寺观藏书、书院藏书四大系统。按照历史与朝代的先后,凡八编:先秦藏书、秦汉藏书、魏晋南北朝藏书、隋唐五代藏书、宋辽夏金元藏书、明代藏书、清代藏书、二十世纪中国藏书。从“夏王室文献的收藏”一直写到“新中国建立以来的藏书事业”,跨4000多年。本书虽然名为《中国藏书通史》,却不单单是写狭义的藏书的,而是从广义的藏书史上写出了中国灿烂而丰富的藏书文化。举凡中国图书文献的典藏、分类、编目、焚书与禁书、利用与流通、藏书政策、藏书机构、藏书格局、藏书建设与管理、地域分布、藏书风尚、校雠、藏书楼、防护措施、抄书、专藏与特藏、版本鉴定、征书、购书、搜书、访书、藏书楼建筑设计、典籍护藏经验、藏书与著述、藏书与文化、修书、辑佚、辨伪、编纂、藏书印、藏书票、藏书思想、藏书学术、藏书陋习、题跋、传统藏书向近代公共图书馆的转型、中国藏书史研究等方面,一以贯之,一概囊括于其中。《中国藏书通史》总体上采用编年体史书的写法,以官府藏书、私家藏书、寺观藏书、书院藏书为纲,兼以专题、传记、表志诸种具体写法,第一次如此清楚地勾勒出了4000多年中国藏书历史的基本轮廓,确立了中国藏书史的主体学术框架,展现了中国藏书悠久的历史及藏书文化的灿烂瑰丽,诠释了中国藏书历史的基本逻辑及文化内蕴。笔者从头至尾逐字逐句研读一遍之后,大有洞见中国4000多年藏书历史之感!而且,掩卷之余,头脑中产生了坐拥中国4000多年所有藏书为一己之有的神奇幻觉!犹如麝香入髓,弥久不去,足足过了一把古今天下藏书大瘾。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中国藏书的通史性巨著,而且还是一部关于中国文献、文化、学术思想方面的巨著。从某种意义上讲,本书还不失为一部关于中国藏书文化的工具性著述。笔者认为,《中国藏书通史》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写出了中国藏书的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的确是一种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薪火相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苟日新、日日新的精神。它贯穿于全书之中,无处不在,动人心魄。中国的藏书文化,本质上是诗一样的文化。那份藏书的天真、藏书的乐趣、藏书的情致、藏书的端庄及藏书的审美,简直就是一首美妙高古的诗作。夏代的藏书、抄书与校书、雕版书文化、书院藏书文化、藏书楼文化、古典藏书向近代藏书的转型及藏书文化之精深内蕴诸主题,笔者个人以为无疑是全书中写得最具有魅力、特色与价值的内容。在雕版印书术普遍应用以前,中国的藏书主要靠手抄来复制与取得。手抄不仅造就了中国独特于世的书法艺术,而且造就了中国人坚韧不拔的藏书精神乃至文化精神。并且,这种手抄的传统、偏执、嗜好,中国人对于毛笔的情有独钟,抄写的神奇感觉与审美经验,早已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生命基因,影响至今。即使在唐末五代政府倡导普遍采用雕版印刷术以后的古典岁月里,抄(批校)书风习依然不改,而且演化为了一种古典文化的升华状态。诸如:名人手抄、手写、批校、点评、题跋,不仅无以与印本书相悖,而且使印本书平添“锦花”,别具魅力,价值更昂。我们今人很难想象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把多少时间与精力都倾注在了手抄上。手抄磨练了他们的生命意志,淬厉了他们的文化品格,奠定了他们扎实的学业功底,洗礼了他们如华的逝水流年。即以钞书文化而论,西汉时著名学者刘向率领一个学者集团第一次校阅整理全部国家藏书。先在简牍上书写——整理、校阅、题序、删削,这一步做好后,再手写上素,最后编成我国第一部国家藏书目录——《别录》。这是何等的壮举!大概手抄也是古典时代一种重要的学习与阅读方式、生活方式,或文化生态。著名的敦煌遗书也多为抄本,其晋唐文化风韵令人叹为观止。隋炀帝继位之初,命令把秘阁藏书各抄写50副本,分等贮藏。当时秘阁所藏,大约不下3万卷。可见其抄写的工作量之巨!到了清代,学人对手抄文化颇多总结性的阐明。大概相对于印本书而言,手抄已变为了藏书家品位高低的一个分界线。孙从添在《藏书记要·钞录》中云:“书之所以贵钞录者,以其便于诵读也。历代好学之士,皆用此法,所以有刻本,又有钞本,有底本。底本便于改正,钞本定其字划。于是钞录之书,比之刊刻者更贵且重焉。况书籍中之秘本,为当世所罕见者,非钞录则不可得,又安可以忽之哉。从未有藏书之家而不奉之为至宝者也。”与钞书并蒂者为校书。校书的魅力、功能与乐境,叶德辉总结说:“校勘之功,厥善有八:习静养心,除烦断欲,独居无俚,万虑俱消,一善也。有功古人,津逮后学,奇文独赏,疑窦忽开,二善也。日日翻检,不生潮霉,蠹鱼蛀虫,应手拂去,三善也。校成一书,传之后世,我之名字,附骥以行,四善也。中年善忘,恒苦搜索,一经手校,可阅数年,五善也。典制名物,记问日增,类事撰文,俯拾即是,六善也。长夏破睡,严冬御寒,废寝忘餐,难境易过,七善也。校书日多,源流益习,出门采访,如马识途,八善也。”钱曾在《铁网珊瑚》题记中亦称:“闲室静坐,炉香郁然,览兹妙墨,是正书中一二讹字,觉人世间荣名利养之乐,罕有逾于此者。”古人视校书为人生至乐之境,我们又复何言!笔者也曾每每掩卷遐思,古人为什么如此痴迷于图书收藏?自从看了《中国藏书通史》中的如下一些记载后,方才幡然有悟了。宋代尤袤认为,所藏书“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清代藏书家吴骞珍藏的宋《咸淳临安志》上的藏书印文为:“寒可无衣,饥可无食,至于书不可一日失,此昔人诒厥之名言,是为拜经楼藏书之雅则。”清代大藏书家黄丕烈为藏书而“积晦明风雨之勤,夺饮食男女之欲,以沉冥其中”。如此,书乃万能。究竟书何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孙从添的一段话实在可以作为结论。他说:“夫天地间之有书籍也,犹人身之有性灵也。人身无性灵,则与禽兽何异?天地无书籍,则与草昧何异?故书籍者,天下之至宝也。人心之善恶,世道之得失,莫不辨于是焉。天下惟读书之人,而后能修身,而后能治国也。是书者,又人身中之至宝也。以天下之至宝而一旦得之,以人身之至宝而我独得之,又不至埋没于尘土之中,抛弃于庸夫之室,岂非人世间一大美事乎!”因此,他在《藏书记要》中开宗明义地提出:“购求书籍是最难事,亦最美事、最韵事、最乐事。”关于藏书之难,亲自考察过宁波天一阁、常熟钱氏绛云楼、绍兴澹生堂等著名藏书楼的明末清初大学者黄宗羲在其于康熙十八年(1679)写的《天一阁藏书记》中曲尽其致,道尽其义。云:“常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自科举之学兴,士人抱兔园寒陋十数册故书,崛起白屋之下,取富贵而有余。读书者一生之精力,埋没敝纸渝墨之中,相寻于寒苦而不足,每见其人有志读书,类有物以败之,故曰读书难。藏书非好之与有力者不能。欧阳公曰:凡物好之而有力,则无不至也。二者正复难兼。……而于寻常之书,犹无力也,况其他乎?有力者之好,多在狗马声色之间,稍清之而为奇器,再清之而为法书名画,至矣。苟非尽捐狗马声色字画奇器之好!则其好书也必不专,好之不专亦无由知书之有易得有不易得也。强解事者以数百金捆载坊书,便称百城之富,不可谓之好也。故曰藏书尤难。”历史上,各类统治者为争权而导致的毁灭藏书的事件不绝于书。然而,总有那么一些足以代表中国藏书文化之精神的文化人舍生取义,于万般困厄之中不惜生命力保文种。如秦汉时代的伏生。又如现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期间,河南省图书馆馆员王铭箴受派孤身一人,别离父母妻儿,在深山古寺中为保护图书,整整熬了6年,加上此前在南阳的孤军奋战,凡8年,直到1946年4月将这批历经劫难的幸存图书运回开封。近代以降,西风东渐,值中国古代藏书模式向近代公共藏书模式转型之际,中国藏书界的有识之士有感于“新学初胚,国粹寝失”的时局,一边采取了一系列收访与保存中国古籍的措施,一边又以开放的姿态开始了对“新学”之书的收藏。任何一本好书都具有多元价值。《中国藏书通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藏书文化文献。这对我们延伸对中国藏书文化的认识,是非常有效的启示与工具。特别是书中征引的关于书院及私家藏书楼的文献记录,多是非常精美的散文。其他不少引用文献,也都是文采焕然、十足的绝妙的文字。另外,书前印有62页珍贵的彩图与黑白图。有藏书楼风景、书影、关于校书的古代绘画、近代公共图书馆建筑、孔子像、藏书家写影与摄影、关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