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的现代阐释_第1页
老子思想的现代阐释_第2页
老子思想的现代阐释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思想的现代阐释

《道德经》第12章写道:“颜色和声音是愚蠢的,五个声音是愚蠢的。品味肉的香味是清新的,它是混合的。我很兴奋。罕见的东西。是以圣人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其大意是,五彩斑阑使人眼花缭乱,五音纷杂使人听觉失灵,五味杂乱使人口味败坏,纵马狩猎使人心思狂妄,宝贵难得的财物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的治理主张是:只求填饱肚腹,而不贪求声色悦目,所以他舍弃那声色物欲而选取平淡温饱。这段话虽只有几句,初看似平淡无奇,细细品味却包含了朴素的心理学思想。(一)注重身心的和谐统一,追求身心的和谐统一现代科学证明,人的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外界事物的主观能动的反映,脑是心理的器官。也就是说,生理是心理发生、发展和完善的基础。生理的健康状况对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如一个长期生病的人,他的情绪一般非常低落、紧张。反之,心理的状况也会引发身体某部位的变化。如,我国古代中医学家就发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世界卫生组织WHO章程序言中写道:“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的表现,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即健康是身心二方面的,身体与心理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不能截然分开,没有一种疾病是纯身体的,也没有一种是纯心理的,当一个人生病时,就是整个人病了。因此,一个健康的人,是一个完整、自然的人,并非仅仅指躯体生理上的正常,而且还包括正常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健康”一词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所谓完整的人,实际上就是指人的身心形神都处于相对和谐的自然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表明,如果人们只讲求生理上的健康,而不注意心理上的健康,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保持生理和心理的高度协调一致,即身心的和谐统一,才是一个健康的个体。综观道德经全文,追求身心的和谐统一与发展,是老子的主要思想之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道德经·第十章》)。河上公注释说:“营魄,魂魄也。”晚清著名的洋务派代表魏源在《老子本义》一书中提到,“营,读为魂。”魂是指精神,而魄是指形体。说明形神合一而不离,乃能全生,乃能活动。第十二章所说的,其实是此观点的反面例证。正是因为色、音、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才使人产生目盲、耳聋、口爽等生理变化,最后导致使人心发狂,行为不轨的心理疾患。所谓“狂”,成书于隋代的《诸病源候论》是这样分析的:狂病者,由风邪入并于阳所为也。风邪入血,使人阴阳二气虚实,不调,若一实一虚,则令血气相并。气并于阳则为狂。这也表明,生理与心理是息息相关的。这与老子的思想相吻合。在科学和社会文明尚不发达的时代,老子能提出如此先进的观点,实为难能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即“去彼而取此”。这样,就可以保持人的身心和谐,使人不仅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还有健康的心理。后来,老子的这种思想传入世界其它国家,被许多心理学家,特别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创始人马斯洛和罗杰斯等接受。自此,努力使患者的身心统一,成为心理咨询家们的首要目标。(二)“为腹”—质朴简单的需要心理需要是心理学的术语,它是指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需要分为各种各样的类型。按指向的对象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主要是指衣、食、住、行等有关的一些劳动产品的需要。精神需要主要指向各种精神产品。包括认知、审美、交往、道德等需要。它是人类所特有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崩溃而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和没落的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冲突和战争时有发生。广大平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史官的老子,不仅通今识古,也善于分析人的心理,看到了人有不同的需要,用现在的知识来解释,就是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具体来说,第十二章中,五色、五音、驰骋畋猎等属于精神需要,“为腹”则为物质需要的范畴。老子间接地说明,物质需要是精神需要的前提,人只有基本满足物质需要后,才会产生精神的需要。这是一种非常质朴、简单的需要心理。同时,老子也在此章中,把人的发展分成两个不同的层次、阶段,即“人”和“圣人”。所谓“令人目盲、令人耳聋、令人行妨”中的人,实质指一般的人,被社会同化的变质的人。在老子看来,这样的人都有沉溺于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和难得之货,纵情于声色之娱的需要。如果统治者也如此,则必然会带来恶果。夏桀、商纣可谓前车之鉴。圣人是道的最高体现者,是善为人道者。人唯有发展到最高阶段即圣人,才能做到“去彼取此”。老子的这种认识,为心理界研究需要的结构提供了古老而新鲜的课题,也间接地为心理在此方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关于需要的结构,存在不同的理论,其中以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最为著名,影响最大。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由五个层次构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又补充了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马斯洛还认为:第一,人的需要是按层次组织起来的一个系统,具有层次性,而且各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第二,当低级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同时,只有所有的需要相继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第三,人的行为是由起主导作用的一种需要意识决定的,已经满足了的需要就不再是行为的积极推动力量。这样看来,老子和马斯洛的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只不过,前者的认识略显简单和片面而已。(三)“道”“德”二字含义的变化在老子的著作中,“道”和“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且是道德经提纲挈领的两个概念。老子认为“道”是核心,“德”由“道”派生出来,并受“道”的制约,由“道”所决定。“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第二十一章)“道”和“德”有先后、主次之分。只有得了“道”,才会有其“德”。“德”必须遵循“道”的原则。“德”是“道”的体现。根据“有为”还是“无为”、“表现自己”还是“不表现自己”,老子把“德”分为“上德”和“下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不为。”(第三十八章)后来,“道”“德”二字逐渐融化会一个词。即现在所说的道德,本小节中的“道德”就取此义。道德是一定社会为了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动物谈不上道德,只有人类才有道德。在这一点上,人之所以与动物不同,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人性,动物只能凭借本能或冲动行事,人则以理智控制本能和冲动。道德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道德现象发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规律的科学。在第十二章中,老子在道德心理上的主要主张是少私寡欲,知足为止。俗人多轻身而求名利,无所顾忌地贪得财物。只有圣人通过内省的方式才能修道。否则,“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第四十四章)从另一方面加以理解,也就是提倡朴实节俭的道德。朴实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老子将节俭视为立身、处事、治国的三大重要法宝之一。“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六十七章)。“治人之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第五十九章)俭啬就是节约,不浪费,减少对物质的欲望。“俭故能广”(第六十七章)因为俭啬,所以才能开拓进取。因而,他竭力提倡人们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第八十章)本章中,老子指出了贪图享乐、奢侈浪费的害处,即目盲、耳聋、发狂、行妨,也看到了修德的难处。“唯圣人为腹不为目,去彼取此。”老子的此种思想,被中华民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如宋朝的司马光曾说过“出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