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建设规划存在问题的探索_第1页
论城市建设规划存在问题的探索_第2页
论城市建设规划存在问题的探索_第3页
论城市建设规划存在问题的探索_第4页
论城市建设规划存在问题的探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论城市建设规划存在问题的探索-以莆田市为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中国现代化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也不断发生变化。城市基本建设用地需求量大增,大量占用耕地,建设用地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矛盾愈来愈尖锐。如何保障城市建设用地可持续的发展,是未来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保证,因此必须合理地确定经济快速发展下城市建设用地的可持续利用。本文以莆田市为研究实例,对莆田市建设用地的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做了分析,结合莆田市的实际提出了城市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关键词】城市;建设用地;可持续;莆田市【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China'seconomy,drivingtherapiddevelopmentofChina'smoderncity,thecityscopeisexpanding,thescaleofurbanconstructionlandisalsochanging.Theurbancapitalconstructionlanddemandsoars,occupiesthearablelandmassively,thecontradictionbetweentheconstructionlandandthelanduseismoreandmoreacute.Howtoensur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onstructionlandinsmallandmedium-sizedcitiesistheguaranteeforthehealthyandrapiddevelopmentofcitiesinthefuture.Thispapertakesputiancityasanexample,analyzesthecurrentsituationofconstructionlandinputiancityandtheproblemsinits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putsforwardcountermeasuresfor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onstructionlandinsmallandmedium-sizedcitiesincombinationwiththeactualsituationofputiancity.【keywords】smallandmedium-sizedcities;Landforconstructionpurposes;Sustainable;Putiancity

目录24676前言 ]。(三)建设用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建设用地结构不合理。在非农土地利益的驱动下,许多地区在规划人口、拓宽规划用地用途、向低水平、低效益重复性项目转移大量资金等方面取得了快速进展。在城市建设中大量土地在征收后得不到及时利用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大量耕地闲置抛荒。根据《莆田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5-2020》,截止2013年底,莆田市新增耕地潜力为18279.97公顷。其中土地开发潜力8058.68公顷,土地整理潜力9418.25公顷,土地复垦潜力803.04公顷。其中,闲置土地面积为71.0011公顷,批而未供的土地面积为36.5982公顷,低效利用土地368.54公顷。2016年我国城市人均建设用地达到133.00平方米,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人均82.40平方米和发展中国家人均83.30平方米的水平。根据有关部门初步测算,我国城市建成区尚有40%左右的容纳能力。2017年莆田市人均建设用地135.64平方米,高于我国人均水平。莆田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潜力较大,所以,莆田市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较大。(四)城市建设占用耕地过多城市一般分布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周边地区多为农田,城市扩展主要占用耕地。这些农田大多是肥沃多产的土地。城市扩张必然会占用这些优质农田。而且,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带来的农地流转过程是不可逆转的,破坏了耕作层。莆田市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也在迅速提高。建设用地需求量太大,需要大量耕地,代价是。虽然政府对耕地严格控制,但仍占用了大量耕地。根据“四查清、四对照”资料,全市2005-2012年建设占用的耕地加上2011年占用的耕地,全市2005-2013年建设占用的耕地总和为3067.70公顷。比规划控制建设占用的耕地指标3057.49公顷多10.21公顷,突破了《莆田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5-2020》控制指标。五、关于城市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对策的探讨(一)增加建设用地有效供给从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一是千方百计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要结合实际,认真筛选增减挂钩项目,开展建设用地整理,争取尽可能多的周转指标,充分利用“联动”政策,缓解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问题。托尔斯。脚的矛盾。二是要想方设法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原有的零星地块都可以为项目供地。三是要对每一块土地的监管,通过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等手段加强土地的监管,保证土地有效供给。目前,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卫星定位系统可以实现对建设用地的整体监测。而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变化应作为土地监测的重点。《国务院关于支持莆田市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提出,中原地处中国中部,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56体现了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历史地位、历史作用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也体现出中原地区社会发展对当代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中原历史的风貌是历史中国的缩影,当今中原的全面崛起是当代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标志。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中原文化的众多因子早已融于华夏民族的文化血脉里,如中原文化里的黄帝文化,黄帝被誉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华夏儿女千百年来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并以此为傲;“造字圣人”仓颉在中原地区创造了的文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不曾断层的关键,是诸多历史典故、先贤思想、文明创造、制度礼仪得意保存至今的基础,勾勒出中华民族的国际名片。《指导意见》提出,科学利用中原“全球华夏根文化资源”,创建文化创新开发区57,完成“中国历史文明创新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原丰富的根相关文化资源和海内外华侨华人的“根相关”情结为基础的。华夏文明历史创新区的建立,对于中原根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一、有利于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国历史文明创新区的建立,是以“继承和弘扬中原文化”为基础的。创新是在任何时期、任何背景下保持文化活力的关键。只有创新,才能使优秀传统文化符合新时期社会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够在优秀的中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流与碰撞中,有足够的自信力。华夏文明历史创新区的建立,是对优秀中原文化的传承,保证优秀中原文化的与时俱进。其二、有利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承载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优秀传统文化和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有着中原文化的根基,所以中原地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当前中华民族核心精神的初始构建之地。“祖地中原”已经成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的共识,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升中原祖地在华夏儿女中心中的作为“精神故乡”的影响力。通过文化体系构建、文化传承、文化弘扬、交流互动等方式,让中原地区成为包括海外游子在内的华夏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承载地。其三、有利于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的形成。中原地区丰富的根亲文化资源是建成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的优势。在《中国历史文化传承创新区建设规划》中,建设“根亲本文化主题基地”的关键是“发挥中原根亲本文化资源优势”,建立“优秀的文化传承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以“继承”和“创新”为宗旨建设中国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是中原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中原地区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华人优秀传统文化。(二)加快建设用地供给速度规划制约和征地滞后严重影响着建设用地的供给速度,因此对这两个问题的处理成为当务之急。尽快完成总规规修编,确保其实用性,以期统筹安排建设用地;大力推进征地工作,重视征地和土地开发工作,缩短企业用地周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要高瞻远瞩。其次,城市土地毕竟相对有限,然而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却具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基于此,应以生态环境特点为土地开发的基础,以保护城市历史和更新建设用地的合理需求为土地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城市规模扩大,建设用地迅速增加并非现代化城市模型,应转变建设用地利用方式,走节约、集约的发展道路郑文含.快速城市化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探讨[J].现代城市研究,2010,03:26-30.。郑文含.快速城市化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探讨[J].现代城市研究,2010,03:26-30.“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是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中的重要举措之一。中原社会做好根亲文化的宣传工作,是对中原根亲文化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时代科技发展想适应的传承方式之一。“人们喜闻乐见”与“具有广泛参与性”,是中原根亲文化宣传工作的前提,是中原根亲文化有效传承的保证。当今社会,人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方式和接受途径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媒介如报刊、广播、书籍等显然已经不是深受人们喜爱与广泛参与性的接受信息途径。以手机、网络电视、电脑、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越来越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特别是成为青少年群体生活的重要部分。新媒体在助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有着传统口耳相传或文字记载所不具备的保持音、形、色的特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艺术种类繁多,其中曲艺,戏剧,声乐类是民间艺术的代表。过去其展现方式多以搭台表演形式,传承多以家庭或者师徒传承,这种表达形式和传承方式使得优秀民间艺术的发展极为缓慢,制约性较大。当今运用新媒体技术,如制成光盘、网络视频、宣传广告来表现传统文化的声音、形态、色彩情感等,既可以长久保存,极大的提高了优秀传统艺术的接受面,也有利于热爱艺术的人们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学习,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最有效的传承。(三)节约集约,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区域差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此,要提高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条件,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对策。土地,以改善该地区。区域经济建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区域有序、科学、快速发展。坚持节约集约用地,走节约与发展相结合、保护为主、内涵与外延并重的发展道路。加快各类工业用地由粗放向集约、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防止土地浪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其中,城市土地整理、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加强中心城区改造特别是旧城区改造、防止土地污染等措施,是促进集约利用、确保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四)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我们坚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强调“边开发边保护”的重要性,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维护农业生产基础。加强对农田非农建设的管理和指导。建设项目应加强土地利用评价和多方案比较论证,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保持建设用地与开发复垦用地的平衡,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莆田市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未来,随着城市社会经济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已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要协调好社会经济发展、城市扩张与耕地资源保护的关系,注重耕地质量保护,稳步提高耕地生产力。结论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莆田市的城市规划和政策倾向于减缓建设用地的增长,基本能够满足莆田市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然而,由于莆田市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大,当地的垃圾、粗放利用和建设用地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整体质量下降。如果保持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和资源消费水平,莆田市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土地供需矛盾,人地矛盾将进一步恶化。土地供应和需求正在增长。规划控制是指导城市建设用地合理空间演化的核心。合理配置城市建设用地数量指标,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从源头上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使建设用地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此外,加快城市土地整理步伐,盘活城市土地存量。土地整理是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合理演化的重要手段。推进城市土地整理不仅可以增加城市土地的有效供给,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最后,节约集约用地是缓解新时期土地供需矛盾,保证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注意分析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变化,合理确定城市总体容积率,提高城市土地的空间利用率。

参考文献[1]黄璐,严力蛟,赵海艳.城市化背景下的小城市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以浙江省乐清市为例[J].华中建筑,2014,11:90-94.[2]张志辉.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07:134-149.[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联合课题组,李伟,SriMulyaniIndrawati,刘世锦,韩俊,KlausRohland,BertHofman,侯永志,MaraWarwick,ChorchingGoh,何宇鹏,刘培林,卓贤.中国: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J].管理世界,2014,04:5-41.[4]孙平军,修春亮,吕飞.城市空间扩展非协调性识别的基础理论与实证分析[J].地球科学进展,2017,02:247-258.[5]黄永斌,董锁成,白永平.中国城市紧凑度与城市效率关系的时空特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03:64-73.[6]魏伟,陈玮.城市“大园区”建设的反思与规划模式探讨——以中部快速城镇化地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7,07:2-8.[7]石昊岭,汪霞.城市边缘区空间紧凑发展研究——以开封市复兴大道沿线区域为例[J].特区经济,2017,07:95-97.[8]邵宇,王鹏,陈刚.重塑中国:新型城镇化、深度城市化和新四化[J].金融发展评论,2016,01:1-37.[9]李圣军.城镇化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对应发展阶段[J].改革,2016,03:81-90.[10]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马晓河,黄汉权,罗松山,欧阳慧,相伟,胡拥军.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城镇化道路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6,25:3-34.[11]杨艳昭,封志明,赵延德,游珍.中国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性研究[J].地理研究,2016,09:1668-1678.[12]李平星,樊杰.城市扩张情景模拟及对城市形态与体系的影响——以广西西江经济带为例[J].地理研究,2014,03:509-519.[13].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J].农村工作通讯,2014,06:32-48.[14]魏后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两极化倾向与规模格局重构[J].中国工业经济,2014,03:18-30.[15]张静,秦公伟,杨志林.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