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育的文化反思_第1页
武术教育的文化反思_第2页
武术教育的文化反思_第3页
武术教育的文化反思_第4页
武术教育的文化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术教育的文化反思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多元历史要素所构成的中华文化的集合体是我们当代教育的“根”。而武术这一融教育特性与民族文化特性于一身的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在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武术注重身教言传与体悟的结合,它通过技术的感性形态对习武者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实施影响。中国武术教育的实践智慧就表现在它用直观的身体运动方式对习武者进行启发。然而,近代以来,震惊于西方的船坚炮利,中国的武术教育几乎全部实施了“拿来主义”的指导思想,把西方体育教育的概念、理论甚至实践体系机械地实施在武术教育中,忽视了武术作为身体文化教育的中国本土性问题。顾炎武曾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亡”有两种意思:一种意思是换了皇帝,但文化没有变,还是汉文化;另一种意思是“亡天下”,就是说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被外来文化所同化。因此,每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文化,没有了自己的文化也就无法在世界立足。同时,没有自己的文化,也就没有了文化自尊、文化自觉。当今中国武术教育的文化失根和传统断层现象非常严重,并没有按文化教育的规律占有应有的教育份额,也没有承担其应有的文化责任。因此,弄清当代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原因,剖析武术教育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今天的重要作用及意义,探讨相应的对策,对正确认识武术在当代教育中的文化责任至关重要。1武术教育遗产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1武术是西方强迫文化的产物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作为一股不可遏制的潮流席卷着所有的国家和地区。文化伴随着经济的交往而在世界各地传播。这样一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全球化正在打破文化的地域和本土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为人们提供了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角度,为人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是,在文化的交流中实现完全的平等几乎是不可能的。强势文化必然通过种种优势将自己的文化价值推向世界,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目前全球文化力量对比来看,西方文化是强势文化,因而西方文化正借助其强大的物质技术力量迅速走向世界,给其他文化造成巨大冲击和压力。中国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信仰、节日、服饰、习俗、仪式、典礼甚至语言文字逐渐被人们淡忘,有的正在趋于消失,就是西方强势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竞争中的具体表现。全球化不是普适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文化全球化只不过是西方强势文化对非西方弱势族群文化进行殖民侵略的又一形式。武术作为中国特有的体育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不断发展、积淀,形成了一个有着丰富精神内涵与精湛技术体系的文化系统,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感体验、文化认同与身体运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习武者的身心进行全面塑造,“由此构成了‘目标——实践——价值’这样一个文化指向系统。作为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文化,它不会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自身活动范围之内,必然带着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的价值观,进入更为广阔地社会空间,在人们的理解阐释和实践中实现着自己的生存与进化。”1.2武术传统文化的内涵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文化。而所谓“和谐文化”是指一个文化体系自身的内容及各种形式、各个环节之间是统一和谐、积极互动的,而不是分裂、冲突和相互抵消的;与此同时,这一文化体系与它的经济基础、政治导向和生态环境之间也是和谐一致的、积极互动的,而不是分离、对立和相互抵消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多样化,随之也带来了思想接受和选择的多样化。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高雅和通俗,好莱坞和韩流,再加上电视和网络的热炒和传播,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如何处理“一元与多元”、“本土与国际”、“传统与现代”的问题。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与血脉。强调和谐文化的重要性,旨在使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化有机结合,使有利于中国“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内化和深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行为方式和日常生活理性,成为人的素质和习惯。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教育活动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全部文化特征,民族的文化传统是教育的根,只有立足“本土生长”这样内源性的发展道路,才有希望建立真正代表我们自己民族特性的教育学。在众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武术是一项集身体运动与思想教育于一身的传统文化形式。武术在长期的发展中,虽然未登上过大雅之堂,但通过“广大高明不离乎日用”的日常习练,涉乎人生、社会的深奥道理直接跃上了“形而上”的层面,从具体的身体习练上升到富有哲理的思辨;将有形可见的身体内化为理性的观念,并使之秩序化、信仰化。在这一内化过程中,武术的身体习练与身体运动已经不仅仅具有它实在的使用价值,更多地成为人们沟通“道”的媒介。武术鲜明的“尚武崇德”、“重礼守信”的文化特色在其发展、完善过程中影响了广大的习武者,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评价标准,并在长期的择徒师授过程中代代相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反映在武术中就要求武术习练“心与意合”、“内与外合”,要求习练者具有冷静的头脑、细微的心思和精确的动作,通过身心的修习达到人的全面、和谐地发展。然而近代以来,我国教育采取以吸纳西方教育为主的发展模式,学校制度、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仿照欧美以后又是苏联的模式,而课程内容也以西方文化为主。在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渗透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被蚕食和同化,中国传统文化正不断萎缩。可以说,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学子很少有人真正接受过中国传统的“礼乐教化”的熏陶,相反,他们都接受了正统的西式教育,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他们都不同程度的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但是,“文化的历史是不能够中断的,传统文化需要延续,这已经不是人们是否感兴趣的问题,而是人们必须面对的一种抉择:与传统文化割裂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面对着“一元与多元”、“本土与国际”、“传统与现代”的多样化的文化现实,充分利用武术在历史上形成和积淀的优秀成果,积极有效地引导当代文化多样性,妥善高明地处理当代文化中复杂矛盾,在沟通、理解、对话和融洽中提炼出民族的向心力和前进动力,使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和谐共处,这既反映的是一种文化能力,又体现的是一种文化风度,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要求。2武术在现代教育中的文化责任2.1武术本身的文化优势2.1.1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什么是爱国主义?列宁曾经精辟地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固定下来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徐特立老先生说过:“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义务,是一种光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国家的宝贵传统,是国家凝聚、发展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公民最基本和最高尚的道德要求。针对当前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和平演变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切举动,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要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爱国主义不是口号和空谈,而是表现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上。由于中国历史上宗法制度的长期存在,在中国文化中形成了“家国同构”的思想意识,“保家卫国”成为习武人面对国仇家恨时的自然选择。对于习武者而言,习武的本意首先就在于保家,而当国家、民族遇到危难之时,这种保家的动机就会升华为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国家意识。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涌现的爱国英雄多出自于习武群体。例如: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牢记母亲“精忠保国”的教诲,率师抗金,收复中原,杀身成仁,报效祖国。又如: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用“封侯非吾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他不为功名但求保家卫国的心声。戚继光还以“保国卫民”训导官兵,同时严肃军纪,刻苦研习武艺,严惩了倭寇,大振了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很多武技高超的人和普通习武者都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首要目标,为了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他们不谋私利而秉存大义,不畏强暴而用鲜血和生命捍卫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完整,从而使武术形成了爱祖国、爱民族、重气节的优良传统和“爱国主义”的文化自觉。当今社会,在“西风”日盛的形势下,在人们的国际化意识日益深化的情况下,爱国主义精神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已有些淡漠。充分发挥武术的爱国主义传统,通过武术教育弘扬爱国主义,重新唤起人们的民族主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是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2.1.2具有代表中国文化的中心价值的理念2.1.2.“仁者无敌”与“石师”“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包括了爱、礼、忠恕、孝悌等;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义”是指公正、正义、公道等。由此,仁与义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儒家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作为主流道德意识的儒家仁爱、仁义思想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武术自然也不例外。习武之人一贯讲求“以仁为本”,强调道德修养。在《吕氏春秋·论威》中有“凡兵,天下之凶器也;勇,天下之凶德也。举凶器,行凶德,犹不得已也。”这段话说明:武力,是天下的凶器;勇武,是天下凶狠的品德。动用武力,施行勇武,都是因为迫不得已。在《淮南子·本经训》中又说“故兵者,所以讨暴,非所以为暴……用兵有术矣,而义为本。本立而道行,本伤而道废。”这段话进一步表明:武力是用来讨伐暴乱的,而不是制造暴乱的。使用武力是讲究方法、谋略的,而在这些方法、谋略中应该以仁义为根本。如果树立了仁义这个根本,那么“以暴制暴”的宗旨才可能施行;如果仁义这个根本受到了损伤、动摇,那么“以暴制暴”的宗旨就会被废弃。所以,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才有“仁者无敌”的说法。在《手臂录·附卷上·石敬岩枪法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石师交手思安闲,如不欲战,俄焉,枪注人喉,不敢动而罢。”这段记载描述了“石师”在与人交手时,运用计谋,做出好象不准备战斗的样子,突然间,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枪注人喉”,夺得了战斗的致胜权,但“石师”并没有血刃对手,而只是使人“不敢动而罢”。这充分说明了“石师”不仅技艺高超,而且深谙“仁爱”为武术之根本,体现了武术家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受到贵仁尚义道德思想的影响和规范,中华武术无论是在择徒授艺、技术习练过程中,还是在一对一、一对多的实战情况下,都能克守“以仁为本”的理念。这一宝贵的文化道德价值对培养当代人的仁爱思想和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1.2.“外体系”是武术习练过程的一种“内三大”,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国传统哲学讲求“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相和谐、人与社会相和谐,由此,人的自身才能全面发展、社会才能和谐进步。所以宋朝思想家邵雍在《皇极经世·观物外篇》中说得很明白——“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和”的思想反映在武术中就是求“合”。所以武术中有“内三合”、“外三合”之说。“内三合”指的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指的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虽然中国武术流派众多、拳种风格各异,但是对于“内三合”与“外三合”的追求都是一致的。我们可以看到:“外三合”主要强调的是身体的协调,讲求身体的各部位相互有机地配合运动,这样在攻守转换中才可能灵活自如,随心所欲。而“内三合”则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完善的习练过程。它不仅要求身体的协调配合,而且要求思想意识、气息流转与身体动作有机地配合。只有练到“内三合”的程度后,才能做到武术习练及攻防过程中的“脱规矩,入规矩”,才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这是一种高度和谐的状态。在这种修习过程中,习武之人不仅掌握了“武”之道,而且通过具体的物象直接将思想的修为上升到了“仁”之道。不仅使自身的身体与技艺达到了和谐的状态,而且使自身与社会达到了和谐的状态,做到了“天人合一”。可以说,武术由追求个人身体的和谐到身体与思想的和谐,进而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身心的和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习武不仅对个人而言非常重要,就是对整个社会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2.2成分配的一部分武术本身就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武术有责任承担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复兴和发展的使命。武术要在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复兴和发展过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应当承担四方面的责任。2.2.1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的最优秀、最积极的观念文化,是该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灵魂,具有鼓励、教育和团结本民族人民奋发图强的力量。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袭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精神。历史上,以武术为内容的尚武精神激励着无数有志之士为振兴中华而奋斗。武术精神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塑造、对追求真理、强调独立人格精神的塑造、对中华民族兼容精神的塑造能唤起民族主体意识,激励民心,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能够将民族精神的弘扬体现在实处,能够增强青少年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2.2武术自身的快速发展是武术教育事业的首要责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武术自身的发展就是文化构建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武术的发展,对于促进传统文化的复兴,全面完善和发展文化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只有以武术为主导的民族传统体育快速发展起来,整个文化体系才更加完善。因此,武术自身的快速发展是武术在当代教育中应当承担的首要责任。而武术要想快速发展,必须与教育相结合,必须逐步融入教育中,通过教育进一步拓宽武术的受众面,扩大武术的影响力,促进武术自身的快速发展,不断推动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发展,完善和谐文化的构建。2.2.3“一国三策”内圣外王的文化属性在武术自身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和充实文化体系的过程中,武术应当肩负更重要的文化责任。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武术有其独特的魅力,武术的文化属性包括武术运动中体现出的“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所包含的极为丰富的积极因素和普遍价值,既影响了我国文化的大传统又渗透到小传统,既融入了观念文化又融入了行为文化,因而它从不同层面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内圣”是指人通过自身的心性修养所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中国武术“起于易、成于医、附于兵、扬于艺”。它蕴涵着中华文化深厚的内容,其内在文化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仁、义、礼、智、信”;“外王”是指人的心性修养的外在表现,即把人的主体修养推广到自身以外的社会领域。中国武术的修炼是秉承学以致用的实用主义思想,平时是为了强身健体,到了特定场合或是民族危难之际就会挺身而出,舍身成仁、杀敌报国。用武也要以武德为指导原则,“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功定、民安、和众、丰财。这种独有的文化属性不同于一般的文化特性,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浓缩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代表中华文化的精华和本质。因此,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挖掘它的这种文化优势潜能,不断丰富武术的文化内涵,增强武术自身的魅力,发挥武术对其他民族传统文化的辐射作用,通过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带动其它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促进我国整体文化事业的全面快速发展。2.2.4武术文化的价值文化的传递和发展需要一定的载体,需要有一种内在的机制在深层发挥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武术是通过身体实践来阐释和传递文化的,武术在其历史文化演变的过程中,保持了优秀的民族特色,特别是其文化融合性所带来的民族认同感和人文精神,是与当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谐文化合拍的。由于武术具有的这些独特特性,使它可以成为一种作用于文化的深层机制,对文化产生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应当通过武术这种身体实践的独特形式,承载更多的文化内涵,传递和阐释更多的文化精髓,使武术成为文化发展和传递机制。武术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摄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文化性是武术的灵魂。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规范下,形成了强调整体合一、注重道德修养的技术体系和教育原则,不仅能让习练者通过练习武术、学习和理解中国文化中的整体特点、伦理特征和辩证特色,还能将这些有利于人类进步与和平的知识内化为锻炼者的行为准则,取得良好的教育作用。武术的教育功能是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也不同于语文、历史、德育教育,它是文化教育和身体教育的有机统一。人们练习武术的过程,也是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内容,会在武术练习者的性格、品质中潜移默化,从而诉诸于生活实践中使练习者在身体体验的过程中接受中国文化,使人们真正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武术的教育功能的认识是武术文化自觉的重要体现。武术始终把内在的自我修养与“美、善”统一的审美要求紧密联系着。他们都主张以德为先,德艺兼备为贵,无德而有艺,不足观也,这就是关于武德的教化功能。武术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协同发展中,自然地融会了中国传统哲学、伦理、美学、医学、兵法等传统文化的思想与内容,形成了武术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合二为一的武术文化,这种文化,是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服务的。中华武术在五千年的历史延续中,把“天、地、人”的和谐视为武学修为造诣之最高境界。不妨推出以身体去感悟“和谐”观念的武术,让人们在武术习练中直觉体验和培育和谐观念。通过武术文化教育来加强人文关怀,促进人与人、社会及自然的和谐发展。2.2.5武术传习是武术发展的必然要求尽管“从农耕社会发展而来的传统武术本身是一个瑜瑕互见的复杂文化体。其中既蕴藏着前人的智慧精华,也裹挟着不可避免的历史积尘,同时还更多地隐匿着需要通过一定的文化转换机制才能焕发出其时代价值的文化传统。”但是,武术文化“践行体悟”的认知方式以及身心合一、技道并重的理性追求,让人们在武术中品悟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古朴情趣,被它特有的价值和魅力所吸引。与历史相伴而来的武术所蕴藏的广博、深邃的文化内涵本身就是可供创新的文化资源和力量。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安全是国家稳定发展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在当前全球化浪潮的背景下,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面对的文化安全问题必然更加突出。这一方面是因为文化涉及到一个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消解民族文化,必将化解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造成中国深层次的“文化弱势”,削弱中国的综合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如果听任西方生活方式的渗透和理论上的话语霸权,将使中国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失去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整个社会将陷入一种严重的无序化状态,并进而引发整个社会的大分裂、大动荡。这种图景是悲惨的。要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与凝聚力,武术传习是一个很好的形式。当代,武术要充当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基石就必须在充分认识自身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武术的文化内涵与底蕴,结合时代的需要,以自身的文化命脉为根基,在思想、科技、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在全球化浪潮中秉承着“和而不同”的精神,与西方体育相互借鉴、平等交流,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综合实力发挥积极作用。3武术与其它文化的组合当代教育的问题:是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文化的传承;是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人文的关怀。武术作为文化的教育功能和意义恰恰在于它是身心合一的运动形式,讲求心智与技术并重、道德与技术双修。作为一种具有独特特质和特殊表现形式的文化形式,武术具有其它文化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因此,武术也应当肩负更为重要的文化责任。那么,武术教育怎样才能更好地承担其责任,履行其职责,亦即武术教育怎样才能在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发展过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功能,以不断完善和充实文化体系,引领和谐文化的构建,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发展呢?3.1培养目标:将武术作为组织和文化发展的纽带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和扶持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文化的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中华文化的复兴,就不可能出现真正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首先必须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我们要充分运用武术这一黄金纽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使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现阶段,应当在教育中逐步融入更多的武术教学内容,使武术与教育进一步结合,通过武术教育不断丰富、充实武术文化,加强武术文化建设,加快武术的发展。我们应当利用现有的政策和条件来开展武术文化教育,借助武术教育的开展,拓宽武术的受众面,扩大武术的影响力,促进武术文化的快速发展。通过武术文化的快速发展,使传统文化体系不断完善,不断丰富。在中宣部、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特别指出:“要加强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各学科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这就突出了武术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关键作用和突出地位。同时学校管理阶层要意识到自身肩负的传承文化的责任,把学校变成开展武术文化教育的阵地。通过武术与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武术的快速发展,加强武术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完善文化体系。3.2确立武术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加强武术文化内涵的保护和传承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是一个庞大的教育资源。武术内容丰富而精深,目前流传有序、传播广泛、比较系统的拳种就有129种。这样的一个系统,不仅可以为中国武术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而且可以为专门性教育打开广阔的视域。中国武术的流派拳种分布在全国各地,这些多姿多彩的流派拳种向人民展示的是多姿多彩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聚着创造者和延续着的思想、文化、品格等,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展示着区域文化的特色。拳种是中国武术最繁华、最吸引人的地方。拳种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一个身体文化多元集合体。它有徒手的,有器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