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期精神卫生诊疗指南_第1页
老年期精神卫生诊疗指南_第2页
老年期精神卫生诊疗指南_第3页
老年期精神卫生诊疗指南_第4页
老年期精神卫生诊疗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年期精神卫生诊疗指南第一节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保健事业的日臻完善,人民的寿命在不断延长,人口结构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趋势。为引起各国政府和人民对老年问题的充分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将1999年确定为“国际老年人年”。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1999年已达1.2亿,预计在21世纪中叶可达4亿。由于人口结构的这一变化趋势,老年人的卫生保健问题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老年人的卫生保健包括心理卫生保健和生理卫生保健两上方面,两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在老年期,直接威胁老年人健康的躯体疾病主要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肺癌等。而这些疾病都属心身疾病的范畴,其发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且这些疾病的发展和转归都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老年心理卫生是老年人健康保健的重点。老年心理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诞生的。以后迅速发展成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今天,老年心理学和老年期精神卫生已成为老年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出现,目前,老年期精神卫生越来越受到重视。1999年10月10日的“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被确定为“精神卫生与老龄化”。这一天,世界各国都举行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向公众进行宣传。由此足见老年期精神卫生的重要性和世人的关注程度。人类的生命主要经历两大时期,一般30岁以前为生长发育时间,30岁以后经历一段稳定时期后,便逐渐进入退化衰老过程。一般从60岁以后,这一过程便表现得比较明显了。因此,将60岁作为老年期的年龄界限。但衡量一个人是否进入老年期,单纯以年龄为标准是片面的,不恰当的。应从下述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1)日历(时序)年龄:这是根据出生年、月、日计算出某一个体的年龄。按照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和我国第二届老年学和老年病学会的规定,60岁为老年期的时间界限。但这只是一个时间概念,不能完全反映躯体和心理的实际状况。现实生活中有未老先衰的,也有老当益壮的。因此,到了60岁,不等于就衰老了。(2)生理年龄:这是反应器官功能状况的一个指标。躯体各器官出现衰退老化,是衡量衰老的重要指标,也是衰老的本质所在。因此,衡量一个人是否进入老年期,评价其躯体状况是非常必要的,这对老年人的工作、学习、生活、卫生保健、心理指导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对器官衰老的量化很困难,且各器官的衰老并非同步,因此,目前尚难从生理上做出一个准确的界定。(3)心理年龄:这是反应心理状态的一个指标。该指标是一相对指标。有的人未到60岁或刚到60岁,器官功能尚好,心理上却衰老了,凡事总是用一种衰老的心态,消极的情绪去对待,严重的可能整日忧心忡忡,惶恐不安,这样必然会加速衰老的速度;有的老年人虽年事已高,但却人老心不老,精神饱满,不忧不愁,主动培养各种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努力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生活得十分充实、愉悦。这样,必然会延缓衰老的进度。因此,心理年龄虽是相对的、不易量化和确定的指标,但它是衡量衰老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衰老的重要因素。(4)社会年龄:指离退休后终身离开工作岗位的年龄。因离退休的年龄是变化的,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决定的,故而称为社会年龄。社会年龄并不完全反映本人的健康状况和社会功能状况,更不能与衰老等同起来。事实上,不少人到了离退休年龄时完全能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或挑较重的担子,有的甚至做出巨大成就。因此,用社会年龄来衡量衰老是不科学的,也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总之,为了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充实,身心更加健康,更富有创造性,做到老有所东,老有所为,维护和增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第二节老年期的生理、社会生活变化与心理变化一、脑功能变化脑细胞是人的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据研究,在30岁左右,人的脑细胞开始减少,60岁以后则明显减少。脑血管在老年期也发生明显改变,脑动脉出现不同程度的硬化,脑供血不足。由于脑的这些改变,导致脑功能减退。此外,到了老年期,不少老年人表现出明显的心理衰老,认为人老了记忆力就该减退了,脑子不会像年轻时那么好用了。这种不良心理暗示会明显加重老年人的主观症状。老年人的脑功能变化主要有如下表现:1.记忆力和计算能力的下降记忆力减退主要表现为近事遗忘。刚做过的事,说过的话或放置的东西很快就遗忘了。有时由于找不到放置的东西而怀疑自己的东西被他人偷窃。由于遗忘了说过的话做过的事,经常对亲人产生误解,唠叨亲人的不是,从而为此生气,造成心理不快。老年人计算能力也下降,对数字计算感到特别困难。2.性格改变人到老年,由于脑功能减退和长期的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性格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主要表现为固执、刻板,凭个人的老经验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不易接受新生事物,常固守以往的生活习惯而不愿做细微的改变;气量狭小,容易计较琐碎小事,甚至天真幼稚,出现“返童”现象;说话罗嗦,好唠叨;兴趣日益减少。喜怀旧,好回忆往事,留恋故里。3.情感改变由于脑的调节机能减退,因而自我控制情感的能力差,情感脆弱,情绪易波动,遇事易出现焦虑和抑郁,或易激动。二、器官功能衰退与心理变化随着年龄增高,器官结构老化,机能下降,新陈代谢减退,容易患各种慢性疾病,或某些器官的功能丧失,使老年人的生活和社会交往受到严重影响,从而继发一系列心理反应。如听力下降会出现误听,误解他人谈话的意思,易引起敏感、猜疑。视力下降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严重受限,易产生消极自卑等抑郁情绪。由于年老体衰,是许多难治或不治之症的好发年龄,老年人常对自身的健康表现出过度的关注,常因一些躯体上的不适感而焦虑不安,四处求医,出现疑病倾向。因性功能下降而怀疑配偶对自己不忠。据调查,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5%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由于疾病的折磨和死亡的威胁,加之久病后亲人的不耐烦,冷淡,医疗费用带来的经济负担等,老年人常易产生紧张不安、孤独寂寞、悲观失望,甚至消极厌世意念。三、社会生活改变与心理变化1.离退休老年人一下子离开了多年的工作岗位和同伴,社会角色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常易产生消极忧伤、孤独寂寞、空虚无聊、无助无望等感觉。有的老年人在离退休后,感到自己已走到了人生的终点,因而出现焦虑恐怖、消极悲观情绪。2.丧偶和再婚老年人子女多不在身边,老夫老妻相依为命,一旦配偶去世,对老年人的心理打击很大,常出现持久的悲伤,焦虑,抑郁的情绪和孤独、寂寞感。有研究发现,老年人丧偶后在头1~2年内相继去世的几率是未丧偶者的7倍。老年人丧偶后再婚也常常遇到重重阻力,主要是社会舆论和子女反对,常使老年人苦不堪言。3.子女去世晚年丧子是人生一大憾事,这不仅基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感情,还涉及老年人日后的赡养和善后问题。因此,老年丧子会对老年人造成极大的精神打击,产生严重的悲痛忧伤、焦虚抑郁、孤独、绝望、甚至轻生厌世感。4.经济困窘老年人离退休后,经济收入明显减少,如退休金不够用时,老年代会产生生活无保障感和焦虑不安情绪。靠子女赡养的老年人,则有寄人篱下、看子女脸色屈辱生活之感。5.家庭不和睦老年人在离退休后,其人际关系的矛盾冲突已不再是主要来自社会外界,而来自家庭内部。主要的矛盾冲突是代沟。由于家庭中两代或三代人对社会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及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如果彼此之间缺乏沟通和理解,常可导致抱怨、争吵、指责,甚至发展到歧视和虐待老人。婆媳关系不和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产物,是许多老年人面临的常见家庭问题。此外,下一代还常为老年人财产的分配问题,或对赡养老人的经济分担问题而引起矛盾冲突,使家中成员不团结。所有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第三节老年期的心理保健对老年人来说,对自身健康的主观评价较其健康的客观状况更具有意义,生活质量的提高,比延长寿命更为重要,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老年人对自身健康和生活的感受质量,同时也影响着老年年人衰老的速度。因此,增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老年保健的重要内容。根据前面论及的老年人的生理、社会变化与其心理变化情况,提出增进老人心理健康的如下原则:一、老有所乐1.保持愉快的情绪愉快的情绪,对维护和促进身心健康起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相反,长期的负性情绪,如抑郁、焦虑、恐怖、愤怒等,不仅有害于心理健康,还可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引发许多躯体疾病。要保持愉快的心境,首先,老年人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做到悦纳他人、悦纳自我、悦纳环境,摈弃一切烦恼,即所谓“乐天安命,怡然自得”。此外,社会也应尽可能多地为老年人提供各娱乐设施,为老有所乐创造必要的条件。2.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老年人离退休以后,没工作做了,如不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日子长了,就会觉得空虚、寂寞、无聊,感到活着没意义。因此,老年人应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如游山玩水、垂钓、种植、养花、养庞物或鸟类、集邮、阅读、弈棋、桥牌、看电视和戏剧、音乐欣赏和演奏、练书法、绘画等。老年人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条件选择其中一些活动。这类爱好既可丰富生活内容,激发对生活的兴趣;同时,这些兴趣与爱好对大脑又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休息,可协调平衡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使神经系统更好地调节全身各系统,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因此,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对延缓衰老具有积极的作用。3.保持与社会密切接触很多老年人一理离退休后,便成天呆在家里,不愿外出,这极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因此,老年人应积极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多交朋友,多走亲访友,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可以交流思想,抒发情感,相互安慰鼓励,学习交流生活经验。这样会使老年人感到生活充实,心情愉快,体会到人间有友谊,无处不温暖。二、老有所为1.过好离休、退休关不要把离退休当成自己人生的终点,要看做是人生的一个机关报起点。离退休后,老年代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老年人还可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或社会福利事业,这样既可减轻无用感、孤独空虚和消沉感,使老年人真正感到老有所用,老有所为,内心弃实,心情愉快,又可发挥自己的余热,为社会继续做出自己的贡献。2.活到老学到老坚持适量经常的脑力劳动,脑细胞经常接受神经信息的刺激,从而使其功能经常保持活跃状态,对延缓脑的衰老和脑功能退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对老年人的听、视、味、触的器官进行适当的刺激,可增进他们的感觉、知觉功能和提高他们的记忆力、智力。相反,如果老年人在离退休以后,自觉自己衰老了,记忆力思维能力不行了,不能看书学习了,或认为自己退出了人生的舞台,学习没什么实际意义了,从而不看书,不看报,完全中断了学习,成天郁郁寡欢,则躯体功能乞讨理功能都将迅速衰退。因此,老年人应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经常关心国家大事,多看书看报,不断更新知识。有造诣的知识分子可著书立说,总结一生经验,留于后代;或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辅助导年轻一代,当好他们的参谋,帮助他们成长。诸如此类的活动,可使老年人精神有所寄托,晚年的日子过得很有意义,感到青春常在。三、老有所养,老有所助1.独立支配的经济收入有无经济收入或经济收入的多少,必然影响老人晚年的生活质量以及在家庭中的地位。我国目前尚有不少老年人没有经济收入,他们靠子女赡养。这些老人常生活得很压抑,若子女不孝顺,他们的生活便十分悲惨。收入低的老人也会因物价上涨而影响生活。因此,老人没有经济收入或收入较低,都会造成老年人对生活保障的担心,在忧愁中度过残年。另有一些老年人,虽有足够的经济收入,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失去对自己收入的支配权,仍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因此,在老年人的心理卫生工作中,应重视改善老人的经济条件,保障老年人的经济自主权,使其能有足够的经济来源以维持独立的生活。2.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社会支持是指个体通过家庭成员、朋友、同事、社会组织等社会网络联系,从而获得的被同情、理解、尊重、支持的主观体验。这种支持虽不一定是物质的,但有时比物质上的支持显得更为重要,更具有实际意义,对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无援、无望无救等负性心理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政府、社会、单位、邻里、家庭及亲属,都应对予关心、安慰、同情和支持。要在政策的保障下,为老人建立起完善的、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网,在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助老的社会风气。3.大力发展老人服务业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的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