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政治思想研究综述_第1页
董仲舒政治思想研究综述_第2页
董仲舒政治思想研究综述_第3页
董仲舒政治思想研究综述_第4页
董仲舒政治思想研究综述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董仲舒政治思想研究综述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孔子之后的中国儒学史和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其思想的研究历来为学界所重视,研究著述颇丰。据笔者统计从1997年至今已有380余篇论文、专著6部。其中专著有周桂钿、吴锋的《董仲舒》、曾振宇、范学辉的《天人衡中———〈春秋繁露〉与中国文化》、张鸣歧的《董仲舒教育思想研究》、魏文华的《儒学大师董仲舒》、《董仲舒传》、《董仲舒珍闻》。2006年,以董仲舒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专门刊物《董仲舒研究》创刊并出版,它的出版填补了国内此类刊物的空白。学界对其思想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细化,涉及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法律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社会思想等诸多方面。下面择其要者予以概述。一、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董仲舒的政治思想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发。孙洪涛认为,董仲舒从探究讨天人关系入手,阐述了循道治国的政治思想。李世友认为,董仲舒政治思想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大一统论维护了中央集权;“天人感应”说促进了社会安定,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权。张荣明认为,董仲舒学说具有政治神学特征,即政治学与神学相辅相成。毕明良认为,在董仲舒看来王者或者说政治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成民之性,舍此政治没有其他的目标和任务。“大一统”作为一种政治观,是自先秦以来思想家们所着力阐发的一种思想。黄新宪认为,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以维护君权为最终目的,被赋予了维护国家统一、政治统一,以及维护皇权等方面的含义。它有助于统一思想,增强民族凝聚力。汪高鑫认为,董仲舒提出的“立元正始”说、“立王正始”说,都是对《公羊传》相关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周桂钿认为,董仲舒综合创新了大一统理论,这个理论在中国历史上有巨大贡献,维护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国局面,深入人心,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但同时在历史上也曾产生过消极的影响。先秦儒家确立的德治思想,基本上为后世儒家所继承,使德治思想成为我国古代思想对政治体认的固有模式。林中坚认为,董仲舒以孔、孟的儒学为核心,形成了以仁德为本,以礼治为主,兼容阴阳五行学说,倡导“三纲五常”,礼主法辅的礼治思想。李润杰认为,董仲舒提出了一系列实施德治主张的策略和措施,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实施德治的政策基础。邹新认为,董仲舒德主刑辅的理论,包含有重教化、省刑罚,反对统治者滥用刑罚来压制人民等内容,它在历史上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刘国民认为,董仲舒德治思想的突出内容有三:执政者要有德;执政者要以仁义礼乐教化人民;为德治政治建立了天道的神圣根据。张文英认为,董仲舒对德治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儒家的德治思想制度化,最终使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治理方式。对董仲舒首倡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主张,人们历来毁誉不一,分歧很大。王永祥对“独尊儒术”的功过作了具体的分析。余治平认为,“天人三策”的影响在学术而不在政治,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并不如后世学者所虚构的那么深远。武帝之后,儒学未获独尊,百家也没遭致罢黜。滕福海指出,董仲舒不是“罢黜百家”的首倡者和直接推行者,但他自觉地把矛盾的“推明孔氏”与未必自觉地兼容百家统一起来,则改造和推进了儒学并帮助汉朝抑黜了百家。二、“哲学”之本体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备受争议,至今仍受到许多人的批判。但也有一些学者对其所具有的积极作用,从不同的角度作了分析。周桂钿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是理论形式,实质内容却是针对现实的。屈民而伸君,是为了巩固统一的政权;屈君而伸天,是为了限制皇帝的权力。这种理论在汉代有一定的真理性。孟维认为,董仲舒的“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理论在当时有利于国家的独立和统一,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刘晗认为,董仲舒的天人理论,重视“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限制君权、监督最高权力的社会机制,对君权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曾振宇从董仲舒的哲学本体论入手,探寻了“天人合一”学说的含义。对于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超越性,陈豪珣认为,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超越性”集中体现在“天”具有伦理道德观、王权政治主张和宗教精神关怀的层面。其天人感应思想不是神学目的论,而是自然、人类和谐发展论。郑明璋指出,董仲舒把先秦时的天人合一观念发展为天人感应学说,同时又吸收融合了阴阳五行的思想,从而体现出对前代思想的超越。而牟成文认为,说董仲舒的天人观是阐述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是没有根据的。阴阳五行观念,先秦时已经产生。对阴阳五行思想的吸收与改造,是董仲舒政治哲学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刘力认为,“天”是董仲舒阴阳五行说的最高范畴,拥有绝对的权威与至上的主宰性。阴阳五行则成为“天”意志的代表,上达“天”,下及人,成为“天人合一”的中介与桥梁;其中和论,既有对先秦儒家中和观的承袭,又有依凭于时代的拓展、创新。刘国民认为,董仲舒以五行之间的相生作用解释儒家“忠”、“孝”的人伦准则,以天之五行解释人之五官、五常、五事,把五官、五常、五事组入到五行构架中形成了“五行范式”。陈宗权认为,董仲舒对阴阳五行学说的吸收与改造,不仅没有改变他的儒家属性,反而更加彰显出他的政治哲学体系的儒学属性。李丰琼认为,董仲舒的五行思想是他庞大思想体系的理论支撑,也是我国五行思想发展史上的重重一笔,突出表现在他吸收前人五行理论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五行相生之序”和“五行相生之说”,并独创了“五行土为贵”之说。此外,赖美琴认为,董仲舒构建了整体直观的思维方式,其成为汉代巩固君权、实现“大一统”政治的重要手段。黄孔融指出,董仲舒的哲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与当代生态哲学有很多相通之处。他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主张要尊重自然规律,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三、董仲舒要注重对“春秋决狱”制度的构建董仲舒的法律思想也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张历凭认为,董仲舒的法律思想是《春秋》法统思想、圣人法天思想、“三纲五常”理论、德主刑辅理论、《春秋》决狱观。龙文懋指出,董仲舒“法象天地”的法学思维对于汉代的法律制度有显著影响,它是论证制度合理性的依据。史广全认为,董仲舒建构了以天论为实证基础,以人论为中间环节,以王道论为价值指向,以天人感应论作保障的一套法哲学体系,为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文化奠定了法哲学基础。“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在汉代较为流行的一种断狱方式,它是儒家思想的外在表现。王友才对五个体现“春秋大义”的案例,作了具体的分析。邵金凯认为,“春秋决狱”既是一种断案方式,更是董仲舒政治思想的外在表现,是与董仲舒对汉家制度的构思密切相连的。袁明乡认为,“春秋决狱”的首倡者是董仲舒,此后,便一直被后世所采纳,是中华法系最独特、最有价值的法律文化遗产。李娟指出,原心定罪的含义是根据从行为事实中推出之主观意志的善恶,来决定具体案件中如何量刑。四、人性提升的理论结构对于董仲舒的伦理思想,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讨论:关于政治伦理思想。栗玉仕指出,虽然政治伦理一体化模式在董仲舒那里还呈现出草创的粗糙,但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大体上没有突破这个框定。尹益洙认为,“大一统”是其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中和政治论则是其政治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天不变道亦不变”是其政治伦理发展观;“更化”的政治伦理改革措施使儒家的一尊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王健认为,在董学体系中,“天”不仅被定位为伦理的监督和保证者,也充当着伦理之源的角色;虽然董子融天道、伦理于一体,但并未达到将伦理充分本体化的水平。关于人性论。陈延庆考察了董仲舒人性论与其世界观的关系、所论人性问题的界限范围、理论的核心与重点,揭示了其人性理论的逻辑结构。曾振宇认为,将董仲舒的人性论概括为“天赋善恶论”,似乎更符合其原意。周晓露指出,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包含了“善质”、“恶质”两种因素,并将情感因素归入“恶质”的范畴,进而提出以“王教”来完善人性的方法。顾玉林分析了经过神学化的“性三品”的实质,及其对教育对象、教育功能的积极影响与消极作用。赵黎黎认为,人性观决定着一个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董仲舒“性有善恶”人性观的很多内容都符合当代管理的需求,对当代管理有着很重要的启示。曹影认为,董仲舒的“性三品”论论述人性,为实行社会教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性三品”论论述人性“待王教而善”,指出了谁来实施教化、怎样实施教化,为社会教化者提供了理论依据;董仲舒的“性三品”论论述了教化的对象是中民之性,为确立社会教化对象提供理论依据。董仲舒的“性三品”论,是他对先秦和秦汉的人性理论、人性现实甚至是治国实践的总结和概括。关于义利观。贾新奇认为,董仲舒提出这一命题的本义是要求人们严格遵循封建道德,抑制自身的私欲,使个体私利服从于社会道德和社会整体利益。唐赤蓉认为,董仲舒的义利观包括两种观念:义利两有是与哲学上的自然之天及人有贪仁之性的人性论相联系的;而言义不讲利则与哲学上的有意志的道德之天,及其只有仁义才是人的本质的人性论相联系。魏文华指出,董仲舒坚持义利两有,应重义轻利,以义节利。其以“三纲”代替“德”成为法律价值标准,并强调“正礼义”治民以安社稷。此外,钱海亚认为,董仲舒的伦理思想体现出政治化、宗教化倾向,并使伦理秩序走向专制化。刘湘溶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在生态伦理方面的积极因素。胡海波认为,董仲舒的伦理思想具有以儒为主,兼摄百家的包容精神、天人感应的天道精神、更化有为的“强勉”精神、厚德简刑的德性精神等特征。生命的物化与伦理精神的沦落、精神家园的失却,成为当今时代人类性的问题。中华民族重塑当代伦理精神的关键在于葆有“精神的自我”,这可以从董仲舒伦理思想的内涵及建构方式获得重要的启示。五、董仲舒的人性论思想关于社会控制思想。韩进军认为,董仲舒的社会控制理论以其特有的对人性的假设为前提,以天人感应的天道观为基点,以构建和维持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社会控制体系大厦为归宿。李洁从内、外控制两个角度对董仲舒的社会控制理论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循环论的严谨性、适用性。刘永艳指出,董仲舒从人性兼有善质、恶质的人性理论出发,构建了一个以伦理道德软控制规范为主,以法度律令硬控制规范为辅的社会控制规范体系。关于社会和谐思想。赖美琴认为,董仲舒提出了以“大一统”为前提条件,“以德治天下”为主要体现,以“礼制”为根本保证等内容构成的和谐思想。高春菊认为,在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中,无论是理想的政治状态、大一统理论,还是建立君仁民从的君、臣、民关系,都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与社会和谐理念。此外,王文涛认为,董仲舒把救助思想纳入到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体系之中,不仅关注救荒,而且将救荒与平时安民保民、济贫调均等问题结合起来考虑,思虑更加深刻。张俊峰认为,相较《礼记·礼运》而言,董仲舒的社会理想具有更为强烈的现实性和时代性。六、关于董仲舒思想的研究作为一位在中国古代有着重大影响的教育家,董仲舒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此,学者们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罗林认为,董仲舒对儒家教育传统起着承前启后作用。他不仅是汉代文教政策理论的奠基者,教育立国论的强化者,而且还是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理论的再创造者,经学和经学教育的开创者。杜巍指出,董仲舒以其天人观构建了儒学教育理论,使儒学从村野走向殿堂,也使中国古代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张站对董仲舒在封建大学教育发展史上的贡献作了论述。侯会明指出,董仲舒的学习思想博大精深,对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曹迎春从施教、治学、修身三个方面论述了董仲舒的教师观。高春菊认为,董仲舒社会教化思想蕴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