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1>金涌院士:“碳中和”是中国转型的巨大驱动力 08>杜祥琬院士: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克服巨大困难 27>舒印彪院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 31 37 53 58>王金南:坚持绿色复苏全面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 62 65 67>杜祥琬:“碳中和”目标将带来能源行业新增长点 70 72 801>贺克斌院士:目前尚未成熟的净零排放关键技术,分布在哪些行业碳中和?碳中和能改善空气质量吗?碳中和会加大南北差异吗?目2转型,比如欧洲和美国都提出了2050年碳中和目标及其技术创新路径,这本质上是在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依赖型发展道路上的激烈竞面的市场占有率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在前瞻性的低碳或零碳技术3和碳封存技术(CCS)可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也就是我们将电力、导值,以达到全面保护人群健康的目的。但是最新研究表明,2030PM2.5年均暴露水平达到8μg/m3左右,78%的人群PM2.5年均暴露4网易研究局:据IEA今年发布的《2055显了各个行业共同努力实现技术突破和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比和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生产甲醇等化学品的技术等多方面技术都仍未6给企业带来损失,怎么稳定碳价格,让碳交易所更好地为碳中和服府可通过对配额有效性期限限制和公开市场操作(就是政府回购配78>金涌院士:“碳中和”是中国转型的巨大驱动力下,化工行业应该如何转型?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路该怎么走?9妆品约有4000亿元,要是再算上那些在国外旅游购业结构转型,您认为化工行业后续的发展方向是什么?《环境与生活》:您当时为什么会想到以此作为研究方向?《环境与生活》:那煤炭何去何从?煤炭最好的出路是什么?《环境与生活》:沼气、生物乙醇这些还有生存空间吗?到您一直都持有保留态度,能否请您详细说>杜祥琬院士: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克服巨大困难进一步降碳,空气质量的特征指标PM2.5将首先达到国家目标35ug2.节能、提效是实现双目标的战略之首,产业结构、管理、技术和文化节能都很重要。2019年,我国能源强度仍是世界平均水平更经济安全的电源。对此,可发展智能电网、储能、分布式能源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由此做到中东部高比例自给,减少“西电东送”5.推行工业领域减排。目前,工业领域能耗占到全社会能耗的60%左右,急需调整产业结构,抑制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冲动。构建低其中,建筑改造不仅可节能,还能产能。比如利用BIPV,实现9.将碳交易、气候投融资、能源转型基金、碳中和促进法等,作为引导碳减排的政策工具。碳中和呼唤深度的科技创新和金融支>舒印彪院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6月10日,全国金融经济领域的重要盛会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2021)在上海召开,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发表演讲。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源电力行业做了哪些努力?金融又如何助力?舒印彪这样说!过去10年,我国清洁能源装机占比从27%提高到43%,目前高于美国(31%)12个百分点,低于欧盟(61%)18个百分点。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从17%提高至32%,正在迅速发展。2013年,我国煤炭消费达到42.4亿吨(原煤)的历史峰值,之后进入平台期,目前已降至39.6亿吨。过去10年,煤炭消费占比从70%降至56.8%;煤电发电量占比从74%降至61%,煤电装机占比历史上首次低于50%;新增发电量中,清洁能源占比达到54%。2020年底,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2.8亿和2.5亿千瓦,分别占世界的34%、31%。过去10年,我国新能源发电建设投资超过8000亿美元、占世界的30%;陆上风电、光伏发电成本分别下降40%和82%。光伏发电实现平价上网,最低度电成本低至0.24元/千瓦时。过去10年,我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从19%提高到27%。新能源,形成完整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海上风电最大单机达12兆瓦,正在研究15兆瓦,光伏转换效率超过24%。水电核电,具备世界最大的百万千瓦水轮机组自主制造能力,第三代核电自主建造能力显著提升,第四代核电关键技术研发加快推进。特高压,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输电优势得到发挥,适合于我国西电东送,年输送电量超过6000亿千瓦时,其中70%以上为清洁能源,支撑西部建成4个千万千瓦级水电基地、16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2019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113亿吨,占世界的28%,能源领域碳排放量99亿吨,占全国总量的88%;其中电力行业碳排放42亿吨,占能源领域的42%。因此,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那么,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源电力行业怎么办?舒印彪给出自己的观点!我们判断,到2060年,我国能源发展将实现“70/80/90”的目标,即:电能消费比重达到70%,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超过90%。要打造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现代电力系统,将经历三个主要阶第一是达峰阶段2030年前能源领域碳排放达峰、峰值为106亿吨左右,电力碳排放2028年前后进入峰值平台期,峰值45亿吨左右。第二是快速减碳阶段从2031-2050年,2050年成为深度低碳电力系统。第三是中和阶段从2051-2060年,实现零碳电力系统,系统中保留少量的火电,利用CCUS技术实现碳移除。以“四化”为路径一是清洁化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预计到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将从目前的5亿千瓦增加到16亿千瓦,水电从目前的3.7亿千瓦增加到4.9亿千瓦,核电从目前的5100万千瓦增加到1.1亿千瓦,电源建设直接投资每年1万亿元。2060年,新能源装机将达到50亿千瓦(其中风电20亿、太阳能发电30亿)、核电3亿千瓦、储能5-10亿千瓦,电源建设直接投资累计超过40万亿元。二是电气化工业领域,目前碳排放占比33%,加快技术革新,钢铁、水泥、有色等重点行业加快电能替代,推广电驱动、电加热等技术。建筑交通领域要大幅提升电气化水平。三是数字化发展数字基建,各行业实施数字化建设和改造,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打造更加安全、灵活、智能、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四是标准化目前我国还没有碳排放监测、计量、核算、认证等方面标准,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碳减排制度体系,加强国际标准化建设,助力我国低碳技术、产品、服务和产业升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科技引领创新新能源技术发展高效率、低成本的风电、光伏发电,海上风电,光热发电等。大容量储能电化学储能的容量、安全性、效率等技术性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降低成本、形成长效机制等问题还没有解决。CCS/CCUS技术我国CCS技术示范项目最长运行已有10年,但还存在能耗大、成本高等问题,捕集、运输、存储成本各占1/3,目前仅捕集成本就高达400元/吨CO₂。生物质、地热、氢能等根据我国资源条件,充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金融支撑保障国家金融政策给予能源企业大力支持。建议进一步加强产融结合。科学有序推进碳市场建设。>丁仲礼院士: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图1不同大国碳排放现状图2主要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比较图3未来碳中和的主要途径),图4目前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比例图5排放端专题分布及关系图6当前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速率图7中科院碳专项中有关陆地碳汇研究成果图8全球实现碳中和的主要技术图9政策技术分析框架图10咨询项目的最后情景设计与综合>刘中民院士:绘制好能源发展路线图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推动了一批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王金南:《碳中和促进法》立法恰逢其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日前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会议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会议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要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碳达峰和碳中和是党中央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现有气候变化相关法律难以支持实施碳中和,立法缺失将成为推进碳中和的掣肘。”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说。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参会的王金南建议,应尽早制定《碳中和促进法》。保障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近几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立法、修法突飞猛进,但在应对气候变化或者低碳发展领域还没有专门的全国性法律。”王金南指出,现有的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法律并不直接以控制碳排放、促进碳达峰和碳中和为立法目的。“在促进碳达峰和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效果和力度都存在诸多不足,而已经制定的旨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规章则缺乏上位法的法律依据。”由于我国未出台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门法律,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法制体系薄弱、立法层级低且碎片化,所以远远无法满足我国实际工作需求,无法对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制定《碳中和促进法》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基本法律保障。“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落实各方主体责任,急需立法引领、推动和保障。”王金南介绍说,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立法,可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刚性约束和相关制度的法制化,以法律的强制力保障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王金南指出,通过立法,可以赋予碳排放峰值目标、总量和强度控制目标以法律地位,强化低碳目标引领。“立法可以明确温室气体排放权的法律属性及确权机制,保障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有序推进。”碳中和立法还可以为政府管理部门分解落实碳减排目标、开展目标责任考核提供法律依据。王金南表示,立法可以为夯实应对气候变化基础能力提供法律激励,以气候立法作为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途径。碳中和立法时机和条件已成熟“制定《碳中和促进法》具有一定的法律基础。”王金南告诉记者。当前,我国已经颁行的《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促进法》等与促进低碳发展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还制定和实施有《清洁发展机制管理暂行办法》《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办法》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等规范性文件。地方上,青海省、山西省已经出台了省级《应对气候变化管理办法》,南昌、石家庄出台了市级《低碳发展促进条例》,上海、深圳等地针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出台了专项地方法规。“这些为在国家层面出台应对气候变化法律积累了经验和政策制度支撑。”王金南说。王金南指出,国际上丰富的立法经验也可以为我国《碳中和促进法》立法提供参考借鉴。目前,英国、日本、墨西哥、欧盟、韩国、菲律宾、美国加州等国家和地区已经通过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项法律。此外,立法推进碳中和已经成为社会共同认识。早在20中国社会科学院就提出研究起草《应对气候变化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等一系列法规文件。“这次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还有丁烈云、丁士启、沈满洪、胡季强四位代表领衔分别就碳中和与低碳发展提出了四个议案。”王金南说。王金南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也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而立法是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立法应明确目标、措施和职责“碳中和立法首先必须明确立法目标、定位和基本原则。”王金南指出。王金南告诉记者,《碳中和促进法》是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领域里的一部纲领性、综合性的基本法,既是我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所采取措施的基本法律依据,又将对国家和地方层面气候变化立法以及对相关法律法规中涉及气候变化的规定起到统领作用。“立法还要明确碳中和的基本制度与措施。”王金南认为,《碳中和促进法》的内容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一是明确碳达峰碳中和制度体系。包括压实控制碳排放目标的法律责任;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及分解落实机制、核算报告制度等基本制度;建立全国和分地区、分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实施路径和促进结构调整的低碳策略;确立碳排放交易制度、碳税等重要经济政策,构建包括低碳基金、碳资产与碳金融等激励或惩罚性的法律制度和措施;开展碳捕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明确监测、监管能力建设保障措施;建立绿色生产生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相关法律责任等。二是统筹处理好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通过《碳中和促进法》,协调碳达峰碳中和与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核安全监管等的关系,明确在目标管理、政策制度、技术创新、试点示范等领域的协同推进机制。三是明确气候变化控制国际合作的立场、领域、措施。推进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加强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沟通交流与合作;鼓励和支持地方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各类主体积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的国际合作等。此外,还要强化优化管理体制和部门职责。王金南指出,只有充分调动各部门和地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积极性,才能形成合力,精准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王金南:坚持绿色复苏全面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应对气候变化有许多途径和措施,坚持绿色复苏是当下应对气候变化的最直接的措施。”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要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加快制定并落实国家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探索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在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首次纳入其中。会议指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十四五”是实现我国碳排放达峰的关键期,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攻坚期。王金南表示,现在一些地方还在“老思路”上打转,认为2030年前是提高化石能源使用的窗口期,搞“击鼓传碳”,想达到“新高峰”后再考虑下降,没有认识到碳达峰、碳中和对各地发展模式的严峻挑战。他建议,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要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坚持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加快制定并落实国家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作为降碳减污总抓手和“牛鼻子”,实现碳达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高度协调统一。开创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新局面在气候变化挑战面前,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只有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共同减排,共同应对,才能共同开创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新局面。王金南谈到,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愿景仅有30余年的时间。因此,地方必须摒弃“单赢”观念,树立“共赢”理念,全面鼓励技术创新,为清洁美丽地球做出贡献。《巴黎协定》下的国家自主贡献(NDC)是目前气候治理的核心制度,各尽所能是国家自主贡献的重要体现。“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在2020年气候雄心峰会上,中国进一步阐释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的四个承诺措施和目标,标志着我国气候变化应对工作进入全新阶段。“对于国内实施碳达峰和碳中和举措,特别是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配过程中,地区和部门之间也应该遵循‘各尽所能’和‘共同而又区别的责任’两个基本原则。”王金南表示,经济发展水平高、绿色发展基础好、生态文明创建积极性高的地区应争当“领头羊”,率先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全面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从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到2020年气候雄心峰会,中国接连宣布的国家自主贡献新举措,展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重构了气候治理的世界新格局,彰显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雄心和决心。王金南认为,地方是落实国家碳达峰任务的责任主体,各地应以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为契机,结合地方发展特点,统筹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等调整,促进低碳生产、低碳建筑、低碳生活,打造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开展碳达峰和空气质量达标协同管理,以低碳环保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价格、财税、交易等手段,引导低碳生产生活行为。研究碳税融入环境保护税方案,以气候投融资和碳定价碳市场建设助推碳达峰和碳中和。”王金南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推进低碳技术应用和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王金南还建议,国家应设立低碳科技重点专项,针对低碳能源、低碳产品、低碳技术、前沿性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碳排放控制管理等开展科技创新。>王金南:禁止地方在“高碳”轨道上谋划“十四五”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该怎么走?全国人大代表、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提出路线图——“当前阶段最紧迫的就是要真正摒弃传统的粗放式发展道路,禁止地方在‘高碳’轨道上谋划‘十四五’‘十五五’规划,最大力度地消除未来10年产业发展的二氧化碳排放‘锁定’效应。”王金南认为,要以碳中和目标制定31省区市、重点行业和部门碳达峰目标,加快建立地方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梯度”管理体系,分别进行全国、行业部门、地区达峰判断,全面建立自下而上的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统计和核算体系。他建议,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山东、广东、青海等“十四五”维持达峰并尽可能减排,河北、吉林、辽宁、湖北、湖南、福建、陕西、内蒙古“十四五”实现达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美丽中国创建示范区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应该积极主动作为,率先提出“十四五”实现碳达峰。能源结构方面,王金南建议,“十四五”和“十五五”分别实现煤炭和石油消费达峰。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发展非化石能源。新能源发展规划与国土资源、林业草原、海洋海事等规划衔接,统筹生态保护与新能源发展用地关系。加快电力市场化改革,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纳机制,加快燃煤机组灵活性改造,形成储能设施成本疏导机制。重点领域方面,推进电炉钢发展,加快对钢铁长流程产能替代,提高废钢铁准入企业增值税即征即退比例。建立废铝分类回收体系,推动将量大面广的铝产品纳入单独分类回收管理。规范废铝收购环节增值税抵扣管理。原则上不再审批现代煤化工项目,要严格限制甲醇作为燃料使用,不再扩大甲醇燃料试点范围。全面应用市场手段推动碳达峰。建立“总量控制-指标分配-碳排放权交易”管理体系,推动钢铁行业2022年、水泥行业2025年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其他重点行业尽早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降低企业碳减排成本。改革环境保护税,研究制定碳税融入环境保护税方案,并建立国家碳中和基金。王金南说,“碳中和”将成为未来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全球性标准,低碳先进技术、产业体系和治理能力将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推动低碳甚至零碳技术发展创新,才能与全球各国开创适度引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新发展格局。>常纪文:碳中和需要每个人参与作为我国下一阶段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攻目标,“碳中和”一词近几个月来密集出现在各大官方表态中,今年北京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明确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什么是碳中和?与我们每个人有怎样的关系?对地方经济而言又有怎样的影响?1月24日,北京市人大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碳中和与我们熟悉的北京治霾行动是协同控制,指通过植树造林、产业结构调整等减少和抵消碳能源的消耗。每个人在其中都有角色,如我们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夏天空调少调低一摄氏度等,都能减少碳排放。他还指出,科技水平提升是低碳发展的支撑力。碳中和实现路径包括植树造林、产业结构调整“碳中和”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其提出背景是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因此,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也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常纪文表示,现在生态环境部正牵头制定相关时间表和路线图,各个省市也在制订本地的方案。各个省的经济情况、产业结构不同,比如山西、内蒙古等地方,碳达峰还有一定距离。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时期,北京碳排放要稳中有降,碳中和迈出坚实步伐。2021年的主要工作中也提到,北京要突出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明确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记者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2020年,北京碳强度预计比2015年下降23%以上,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碳强度为全国省级地区最低。“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将开展碳减排专项行动,实现碳排放稳中有降。目前按照国家部署,北京市正积极开展碳达峰评估和立足于碳中和愿景下的碳减排专项方案研究碳中和要通过什么路径来实现?常纪文称,比如通过植树造林、产业结构调整等,从生产和生活两方面减少碳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与治霾协同控制,需要每个人参与涉及生产和生活领域的碳中和,也可以说是一场涉及全社会碳中和需要谁的参与?常纪文表示,政府负责统筹,企业负责生产,生活方面则包括我们少开车、多采用公共交通出行,减少汽车排放、减少汽油的消耗,也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每个人在其中都有角色。”他进一步称,包括夏天空调不要调太低、冬天空调不要太暖等,还有农村取暖用太阳能、地热能,也是减少煤炭利用和石油消耗的做法。碳中和与我们熟悉的治霾行动有什么关联?常纪文表示,二者协同控制,温室气体的减排与治霾同时,一个行动有多个效果,能够提高综合绩效,减少成本。科技水平提升是低碳发展的支撑力对于碳中和,市场上也有不同声音。有人认为低碳发展对地方经济而言是“卡脖子”的,会给企业增加成本。对此,常纪文表示,北京没什么工业了,外地还有很多,如果处理的不好确实会影响经济。过去很多地方就是高能耗、高排放,在“十三五”时期还有好多个高碳项目,很难降下来,不过北京不存在这个问题。监管上可以有哪些引导和相关惩戒措施?常纪文认为,用强制加自愿的激励性措施来引导。一方面是提出强制性要求,比如规定公共场所夏天空调不能低于多少度,企业煤炭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超过就罚款等。另一方面从价格上去引导,包括通过汽油价格的调整鼓励公众乘坐汽车或地铁等。可以预见的是,低碳发展也会带来投资偏好的变化。常纪文称,传统的高碳项目投资就要打折扣了,未来低碳发展、绿色发展才是投资的主流,以能源、环境为代价不可持续。>杜祥琬:“碳中和”目标将带来能源行业新增长点在今天(10日)召开的第三届(2020)中国城市能源变革峰会杜祥琬预测,到202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在一者。这批产消者,自发自用,寓电于民,也可与集中式电网互动。”收及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碳移除。若两项基本相等,即为持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同步推动能源空间格局优化和能源结构优>杜祥琬:实现碳中和需要有力抓手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该如何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能源行业应如何作为,需要哪些具体抓手?本刊日前采访了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他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全球大势、时代命题,能源低碳化事关人类未来,历史要我们考出好成绩;应从蓝天保卫战、节能提效、循环经济、发展碳汇等多方着手,并以能源、交通、工业、建筑等行业减排为抓手,推动中国碳减排进程。《能源评论》:近来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您认为碳中和的要素和碳减排举措有哪些?杜祥琬:如果碳排放能够降到等于碳汇的数量,或者碳汇足以抵消剩余的碳排放,就可以称为碳中和。碳中和的三要素包括:节能提效、低碳能源替代、增加碳汇(包括各种移除碳的技术)。在以化石能源为主的今天,碳减排的主要举措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提能效、降能耗”,主要集中在建筑、交通、工业、电力节能领域;其次是“低碳能源替代”,应高比例发展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最后是“碳移除”,包括增加碳汇、大力发展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能源评论》:您曾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全球大势、时代命题。您认为,中国应该如何作为?杜祥琬:欧盟2020年提出了绿色复苏计划,决定投入1.82万亿欧元,努力成为第一个碳中性大陆;美国新一届政府已经宣布了重返《巴黎协定》;德国宣布2050年要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企业层面,近期国内外众多能源公司纷纷发布碳中和目标、行动方案。从工业文明时代走向生态文明时代,这是人类文明的赶考。碳达峰、碳中和是全球参与的大考,中国不能落后,历史需要我们考出好成绩,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能源评论》:对于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发达国家的计划是45~70年,而中国只给自己预留了30年,您如何看待这一挑战和机遇?杜祥琬:实现碳中和绝非易事。这个挑战不仅是对中国,对全球也同样存在。我们面临的挑战确实有一些特点,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煤炭消费占比较高。如何稳步地减少化石能源消费,用非化石能源替代,实现公平、公正的能源转型,面临很大的困难,但也正因为如此,一旦实现清洁低碳转型,所获得的效益也会更多,将使我们的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得到较大提高。《能源评论》: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中,您认为,该如何看待能源行业的作用?杜祥琬:全球气候变化的主因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在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占比达到73%,而9成二氧化碳来自化石燃料,也就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对于能源行业的发展,要从人类文明形态进步的高度来认识能源转型和能源革命。人类文明形态要不断进步,这是历史的必然,而能源革命是它的基础和动力。当年,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发现和利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人类由农耕文明进入了工业文明,这是一轮全球性的能源革命。200多年来,工业文明在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问题和不可持续性问题。现在,非化石能源巨大的进步正在推动人类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这是又一轮深刻的能源革命。新冠肺炎疫情引发反思,人类是否需要一场自我革命,而气候变化是另一种全球性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能源革命势在必行、能源低碳化事关人类未来,这些已经是全球高度的共识。《能源评论》:有人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您怎么评价?杜祥琬: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仅不会限制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会推动新兴经济的发展、新型发展方式的出现。因为推动碳达峰、碳中和会带来新的投资、新的技术、新的工业、新的交通、新的建筑、新的能源,还会创造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发展方式,带动经济社会的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能源评论》:在您看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从宏观层面有哪些抓手?杜祥琬:首先,碳减排和蓝天保卫战有高度的协同性,应将二者统筹考虑、同步推进。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逐步实现,空气质量的指标比如PM2.5,将首先达到国家标准35微克/立方米,并进一步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目标15微克/立方米,甚至是10微克/立方米。这个指标,美丽中国必不可少。其次,节能提效是降低碳排放的一大举措。2019年,我国的能源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比英国、德国、法国、日本这些国家要高出更多。如果将能源强度降到世界平均水平,就意味着同样的GDP下我们将少用近10亿吨标准煤。在当前消费水平下,能耗每降低1%,可以减少0.5亿吨标准煤、减排1亿多吨二氧化碳。节能提效包括结构节能、管理节能、技术节能和文化节能,都很重要,可以从很多方面努力推进。比如,目前煤电的度电煤耗(标准煤)全国平均水平是307克/千瓦时,如果能降到289克/千瓦时,就能节约超过1亿吨标准煤;燃煤工业锅炉如果采用高效低排放煤粉炉,热效率可以由65%上升到90%;钢铁建材等产品的能耗如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居民服务业燃煤炉灶如果采用热效率70%的新型炉灶,每一项都能节约超过1亿吨标准煤以上。大数据中心耗能也非常可观,也应努力节能。此外,现在中国的高耗能产业已经饱和甚至超饱和,依靠其带动GDP是不符合中国现实的,不能再让其发展。现代化的美丽中国,必须是一个节能的国家、高能效的国家。《能源评论》:分行业来看,您认为有哪些领域值得关注?杜祥琬:电力行业的碳减排非常重要。我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近一半。现在电力装机中煤电占比仍接近一半。来自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为22亿千瓦,其中全口径煤电装机容量为10.8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比重为49.1%,首次降至50%以可再生能源是本国可以掌控的、更经济、更安全的能源,除了可以提供绿色电力,还可以用来制备“绿氢”、供热、供冷。因此,要大力开发非化石能源电力,高比例发展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光伏和风电。2010~2019年,我国光伏发电、光热发电、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项目的成本分别下降约82%、47%、39%、29%,且还在进一步根据国网能源研究院的预测,“十四五”末(202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0%,到2050年、2060年分别可以达到70%、80%。同时,需要推动煤电高效、洁净化利用和灵活性改造,发展热电联产、生物质掺烧,逐步、有序地减少煤电占比,实现公平、公正的能源转型。如此,美丽中国将来会拥有一个以非化石能源电力为主的新能源电力系统。《能源评论》:在新的目标下,新能源电力装机容量和占比会越来越高,您对新能源企业有何期待?杜祥琬:10年以前,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可以说是“微不足道”;10年后(2030年)要达到12亿千瓦的装机规模,可谓“举足轻重”;未来,要有更多的电力由非化石能源承担,必将“担当大任”。同时,新能源企业要经常反思不足、做好自己,才能赢得未来。我们不仅要增加新能源电力的装机容量,而且要增加电力输出;不仅要增加电力输出,而且要做好高质量的电力输出;在提升新能源的发电效率以外,还要与电网、储能更好地结合,在现阶段与化石能源配合好。《能源评论》:除能源电力行业外,还有哪些行业值得关注?杜祥琬:其一是交通行业减排。新能源汽车无论是以电代油或者以氢代油,实质上都是以可再生低碳燃料(生物航空燃油、合成航空燃油和氨)替代石油。通过未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餐车买卖合同范本
- 北京市科技 技术开发合同模板 申请免税
- 重庆市第九十四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无听力原文及音频)
- 柳州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一模)数学试卷(含答案)
-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模拟历史试题(含答案)
- 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北校区等多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 邮政专用机械及器材相关行业投资方案
- 环保特种电线电缆相关行业投资方案范本
- 民宿旅游相关行业投资规划报告范本
- 温控仪表相关项目投资计划书范本
- 混凝土搅拌站应急处置方案
- 高中思想政治-高三一轮复习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中建光伏项目管理指导手册
- IVUS指导PCI的应用课件
- 高压电力用户报装容量测算方法
- 医科大学课件:《传染病学-第七章-原虫病-第三节-黑热病》
- 护栏有限公司液化气瓶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 《滇南本草》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 2023年河南大学出版社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制作实验装置模拟吸烟有害健康》跨学科实践主题学习单元教学设计
- 国际学术交流英语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