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语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语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语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语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执教: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戎、诸”4个生字,会写“戎、诸、竞、唯”5个字。2.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4.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教学重点:结合注释讲故事。教学难点:能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教具准备:课件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认读生字。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旧知,故事导入看图片,猜故事:孔融让梨、曹冲称象、司马光救人的故事,同时复习小古文《司马光》,感受文言文氛围。这三个故事都选自同一本书《世说新语》,作简要介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同样也是出自《世说新语》(板书课题),齐读,突出强调“戎”字,课件出示“戎”字演变过程

,让孩子知道这个字的由来。

这是“戎”最早的字形,孩子们,这个“十”字符号,它是古代防御的铠甲,去掉“十”字符号右边是古代进攻的一种武器,叫作“戈”。那这两部分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戎字。师:你能用这个“戎”组词吗?

戎装、戎马一生、兵戎相见、投笔从戎请同学介绍一下王戎,引导学生关注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文言文的意思,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多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快捷的方式,读两遍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停顿,生自由朗读。指名读师:再读课文,这次把课文读流利。生读全文。三、借助注释,理解文意。随文理解课文句子、词语的含义:多子折枝、走、三个“之”,文言文省略主语的特点,言简意赅的特点,以及发挥想象补充课文内容,训练文言文朗读,培养语感。四、互讲故事,体会人物把故事请给同桌听,并和同桌讨论:王戎是个什么样的人?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说出“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五、反复朗读,熟读成诵以句读、古书、完形填空等多种形式背诵,分层次有目标地解决背诵问题。六、拓展延伸,学以致用补充文言文资料《王戎观虎》结合注释讲讲故事的大体意思,说说王戎是个怎样的人。自古英雄出少年,能青史留名的一定是优秀人才,真可谓是:时光入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板书设计:王戎不取道旁李善于观察用心思考准确判断《王戎不取道旁李》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可以做到自主识字,对文言文也有一定的积累,前期学过《司马光》、《守株待兔》以及近50首古诗的学习和背诵,让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在处理课文题目时,引导学生会议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注释、插图理解顾问内容;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多读多背,争取熟读成诵。回顾这些方法,为今天的学习指明方向。在课文中,“之”字的用法“走”的意思都是已有知识,可结合旧知,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走”的含义在文言文中就是“跑”,结合经常使用的词语“走马观花”进一步理解。文中出现的三个“之”,进一步巩固文言文中“之”字代词的用法。本文文字较少,学生理解比较到位,能够做到随堂背诵,掌握情况很好。《王戎不取道旁李》效果分析《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本文主要讲了王戎年仅7岁,就能根据环境来分析,可见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孩子。围绕着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加强诵读,在多样化的诵读(自读、齐读、示范读、比赛读、示范读)中有意识地让孩子们在诵读过程中逐步积累、感悟,体会文章的内容及蕴含的道理,提高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全班多数同学都能在课上完成背诵。抓住了教学预设之外的突发情形,处理了课堂上的突发状况,促使课堂动态的生成,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说:如何评价王戎?学生在只能回答出聪明的基础上,深入理解王戎如此聪颖的原因,便是善于观察,用心思考得出的判断。然后再深入探究: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通过热烈的讨论和思考,孩子们明白了在人来人往的大道上,如果李子是甜的,早就被摘光了,这样的思维方式,体会王戎身上的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的闪光之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让学生参与到问题谈论的过程中来,与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对自己的理解能够清楚地表达,在讲故事的基础上完成了对“道边苦李”的理解。《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材分析《王戎不取道旁李》原文出自《世说新语·雅量》。《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练含蓄,简短几个字,就將人物形象生动刻画出来,有跃然纸上之感。部编版教材所选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是第八单元第25课。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有一条是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本课的选择与单元学习目标紧紧贴合,为学生学习如何了解故事情节,表现人物形象提供好的范本。“王戎七岁,尝与众小儿游”——点明故事的起因。这句话是说王戎七岁时,曾经和很多孩子一起玩耍。从“游”字我们可以想象孩子们从容玩耍的场景,或打闹、或嬉戏,我们仿佛也能听到这些孩童快乐的笑声,看到他们欢快奔跑的场景。正是孩子们闲散快乐的“游”,才会发现“道边李树多子”这一现象,也为文章故事情节的发展做好铺垫。“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突然发现路边李子树果实累累,压弯了树枝,于是驻足停下,折枝尝果。这里“折”读“zhe”,二声,意为弯曲。李子形如樱桃,表皮呈紫色,味道鲜美。当孩子们游玩到又渴又累时,忽见枝头紫莹莹的李子挂满枝头,一定垂涎欲滴了,于是孩子们便想摘下树枝上的果子来吃。“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竞”原写为“兢”,这是个会意字,本义为“争竞…‘角逐”“比赛”。在这里理解为“争着,抢着”。这句话理解为“孩子们都争着抢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这两句话,分别有一个明显的对比。一边是孩子们边抢边跑,此为动。孩子们想要吃到诱人的李子,这符合孩子天真单纯的品性。与这群孩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故事的主人公王戎。他站在一旁不动,此为静。人物行为上的动静造成了强烈反差,引导读者思考不动的缘由。此时,故事的情节也出现了变化和波折,让我们一探“唯戎不动”的缘由吧!“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路人看到反差极大的这一幕,一定心生好奇,于是产生了想问问这个孩童的想法。这里有两个代词,一个是人称代词“之”,另一个为近指代词“此”。前一个代指王戎,后一个则指李子树。故事读到这里,读者才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七岁孩童的话可信吗?路人也怀疑,于是便又有了下文的环节,故事一环扣一环,推进发展,读者也跟着文字信息一路读下去,探究故事结局,李子是苦是甜,七岁小儿的话可信与否,尝了才知道,一起往下看!“取之,信然”——从文言语法来看,这句话中又一次出现称谓的省略和一个代词,可理解为“(人)取之,信然”。代词“之”代指李子,“然”指“认为……是对的。”故事的结局是人们认同了王戎的看法。故事到此结束,但是读者仍然意犹未尽,读者不禁要想,后来人们是怎样评价王戎的呢?故事最后进行了留白,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王戎不取道旁李》评测练习一、看拼音,写词语Wángróngpǐnchángzhūwèijìngzǒuwéiyī()()()()()比一比,组词戎()尝()竞()唯()戒()常()竟()维()解释划线的字尝与诸小儿游()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取之,信然()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儿不动。()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理解课文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2、为什么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王戎不取道旁李》课后反思我执教的部编版第七册教材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全文仅49个字,故事简短,却描写生动。讲述的是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能根据环境来分析路边李子树上的李子是苦李而不取的故事,赞扬了他的聪慧、善于观察和善于思考。选好篇目后,我并没有着急备课,而是反复读课文,问问自己读完文章有哪些感受,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确定的知识。同时从一位老师的角度出发,梳理出了本课需要教会学生的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取舍、设计。本单元的人文要素是了解历史中的俊杰,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和“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针对文言文语言精练的特点,教学本文时,需要将简短的文言文变长,因此我将引导学生梳理文言文学习方法,围绕“复述课文”及抓住人物的动作、心理、神态来想象画面讲故事作为本课的重难点。本课设计了一个课时,如何在一个课时的时间带给学生更多的收获,哪些是学生明显知道的信息,哪些是需要老师课堂上引导提升的方面,以何种方式来引导,突破重难点是我在设计教学时考虑最多的方面。经过多次试教,我决定关注语文的实用性,将课堂还给学生,整体上设计了五个环节:字理导入,激发兴趣;梳理方法,做好铺垫;理解文意,挖掘形象;创造性讲故事;拓展延伸,以文带文。整堂课下来,觉得呈现比较好的几个方面:从课题入手,抓住了一个“戎”,字理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关注到了“戎”常用的义项,导入直接、扎实。第二环节帮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文言文,旨在唤醒旧知,搭建起新旧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拓展迁移,克服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理解文意,深挖人物形象时,用到了本节课总结的方法,没有使方法流于形式,同时在此过程中教会学生从积累古文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或者意思差不多的词语,感受文言文语言精练的特点,方法渗透、归纳贯穿整堂课。挖掘人物形象时,也能抓住诸儿“竞走取之”与“唯戎不动”的区别,层层深入剖析出王戎的冷静思考、善于观察、善于推理,而不仅仅是学生浮于表面的“聪明、机智”等。以文带文,拓展学习了《王戎观虎》,该环节也是围绕本节课教的方法来学习,丰富了学生的文言积累,也运用了当堂课教的方法。总之,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我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中心,将学生放到了第一位,致力于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收获,课堂呈现还算顺利。《王戎不取道旁李》课后反思我执教的部编版第七册教材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全文仅49个字,故事简短,却描写生动。讲述的是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能根据环境来分析路边李子树上的李子是苦李而不取的故事,赞扬了他的聪慧、善于观察和善于思考。选好篇目后,我并没有着急备课,而是反复读课文,问问自己读完文章有哪些感受,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确定的知识。同时从一位老师的角度出发,梳理出了本课需要教会学生的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取舍、设计。本单元的人文要素是了解历史中的俊杰,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和“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针对文言文语言精练的特点,教学本文时,需要将简短的文言文变长,因此我将引导学生梳理文言文学习方法,围绕“复述课文”及抓住人物的动作、心理、神态来想象画面讲故事作为本课的重难点。本课设计了一个课时,如何在一个课时的时间带给学生更多的收获,哪些是学生明显知道的信息,哪些是需要老师课堂上引导提升的方面,以何种方式来引导,突破重难点是我在设计教学时考虑最多的方面。经过多次试教,我决定关注语文的实用性,将课堂还给学生,整体上设计了五个环节:字理导入,激发兴趣;梳理方法,做好铺垫;理解文意,挖掘形象;创造性讲故事;拓展延伸,以文带文。整堂课下来,觉得呈现比较好的几个方面:从课题入手,抓住了一个“戎”,字理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关注到了“戎”常用的义项,导入直接、扎实。第二环节帮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文言文,旨在唤醒旧知,搭建起新旧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拓展迁移,克服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理解文意,深挖人物形象时,用到了本节课总结的方法,没有使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