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密闭的心》效果美学的艺术表达
艾伦博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他被称为科幻小说和象征时代的创始人,也是科幻小说和象征时代的先驱之一。他是恐怖小说的巨人和伟大主义者。他有着精湛的艺术技巧,独特的审美视角,超前的创作理念,主张死亡美学和恐怖美学,在文学理论方面以其独树一帜的“效果统一论”而著称。爱伦·坡认为,作家在动笔之前要精心布局构思来达到与众不同的效果,作品创作中的所有要素都应该统一服务于这种效果。这种效果指的是作品要具有感染力,能触动读者的灵魂深处,让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爱伦·坡在创作中考虑到这种效果的同时,也关注对人性的刻画和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描绘,真实地反映人类内心深处的孤独焦虑的精神状态和邪恶恐惧的心理状态。爱伦·坡的经典短篇小说《泄密的心》就是反映效果美学的一个例子。该小说讲述了一个神经过敏的心理变态者,因为同屋的老头有一只酷似鹰眼的眼睛而杀死了老头并将其肢解,后因为心虚和神经过敏而招认犯罪的故事。小说反映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孤独焦虑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本文试图通过《泄密的心》主题的设定、结构的设计、意象的安排这三方面的分析,探究其中的效果美学。一、孤独或焦虑—主题的设定“文学创作应以在读者的情感上产生尽可能强烈的艺术效果为宗旨,只要实现了这一效果,实现了美的传递,你就不必为作品所传达的扭曲或畸形之美感到惋惜或痛心,至于主题、技巧、修辞等具体创作元素的选取无疑都要建立在此基础之上,而这正是追求文学作品效果的坡所苦心经营的‘效果’理论的核心所在。”因此,主题的设定是应该服务于效果美学的。小说《泄密的心》包含了死亡的主题。死亡通常会让人感到恐惧,不过在爱伦·坡看来,死亡却是一种美。“以死亡为主题来制造恐怖的气氛,能够给读者心灵造成极大的震撼,最大限度地在情感上扣住读者的心弦,达到预定的效果。”在《泄密的心》中,当主人公拿定主意要老头的命的时候,故事就开始弥漫着一层阴郁恐怖的气氛。死亡的恐惧自此笼罩着读者的心灵,而读者的情绪也跟随着“我”谋杀过程中内心活动的变化而波动起伏。当老头死前尖叫一声时,恐怖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读者的心为之一颤。爱伦·坡在《泄密的心》中通过对死亡主题的描写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达到了自己预设的效果。《泄密的心》也包含了另外一个主题,就是人类内心的孤独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这类主题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而达到预设的效果。在《泄密的心》中,爱伦·坡并没有向读者交代“我”与老头的关系。“我”与老头虽然住在同一片屋檐下,但是两人缺乏言语上的沟通交流。“我”看到老头那一只“酷似鹰眼”的眼睛时,就会“不寒而栗”。“我”就如同《人群中的人》中的那个无名老人,那一只“酷似鹰眼”的眼睛就像是《人群中的人》中的人群,“我”不愿意被那一只眼睛审视,就像无名老人不愿意被人群了解,“我”因此陷入了愈来愈极端的孤独,无名老人也成为了孤独人群中的一份子。小说中当“我”在第八天夜里打开老头的房门后纹丝不动,而老头也静坐在房间等待动静,两个孤独的人明显都觉察到对方的存在,然而就这样僵持着,谁也不愿意开口沟通,这反映了两个孤独的人之间关系的异化。“我”最终忍受不了老头那只“酷似鹰眼”的眼睛而拿定主意杀死他。其实“我”忍受不了的是源于内心深处的孤独和迫于眼睛的审视而产生的焦虑,而通过杀死老头并将其肢解这种残忍的方式来终结内心的孤独和焦虑是病态扭曲、毫无人性的,这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异化了的“我”异化了的心灵。爱伦·坡为读者提供了领略人类精神世界之疾苦与混乱的机会,同时也“为他笔下最虚幻的故事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真实色彩”。爱伦·坡通过设定死亡主题和反映病态的人类精神现状的孤独和异化主题,将死亡散发出的恐怖美以及对人类精神现状的忧思深入到读者的心灵深处,扣动了读者的心弦,使《泄密的心》这篇小说产生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实现了他精心构筑的效果美学。二、利用“时间”安排自己的心理时间在《评霍桑的〈故事重述〉》中,爱伦·坡认为在故事的创作中,艺术家们应该精心构思,故事中的“每一事件,每一细节,甚至一字一句都应该收到一定的统一效果”。他认为作品要取得感染读者心灵的效果,就得在下笔前精心构思和策划,力图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在《泄密的心》中,爱伦·坡精心地编排了时间、地点、人物、叙述的角度,以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坡本人十分注重印象或效果的统一,他认为这是短篇小说艺术性的主要体现。”爱伦·坡巧妙地安排了《泄密的心》的阅读时间。该篇小说短小精悍,读者能在短时间内一气读完,这样他就保证了读者对于小说的整体印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小说内部的时间安排也非常巧妙。他将小说中人物上场的主要时间设置在“每天夜里,大约午夜时分”,这样就能够营造出恐怖的气氛,使读者感到胆战心惊,体会到小说中的恐怖之美。爱伦·坡在该小说中也巧妙地安排了人物的“心理时间”。起初爱伦·坡还会提到“物理时间”是“一个钟头的时间”、“几分钟”,后来这种物理时间的运用就淡出了,取而代之的是人物内心经历的心理时间。该小说中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历程来传达心理时间,比如文中这么写道:“我静静地站在原地,一声不吭……他还坐在那儿,在听动静……我等了许久,非常地耐心……我还是克制着自己,一动不动。”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表现时间,这比直接使用物理时间来得更加巧妙,更加能感染读者的心灵。他通过精心构筑时间,达到了自己预设的效果。爱伦·坡也巧妙地安排了《泄密的心》中小说发生的地点。封闭又漆黑的房间弥漫着阴森恐怖的气息,木制的地板使房间显得暗淡沉闷,整体气氛压抑得几乎令人窒息。当“我”提着一盏黑乎乎的灯小心翼翼地推开门,悄声无息地进入老头的房间,借助提灯的一条缝隙透出的一丝微弱的灯光来窥视老头时,读者会不由自主地感到毛骨悚然。这种阴森恐怖的场景有助于唤起读者内心不安、紧张和恐惧的情绪,有效地达到小说预设的效果。爱伦·坡注重“以真实为目标”,强调通过各种逼真的手法去“扣住读者的心弦”,从而达到激起读者内心反应的效果。小说《泄密的心》从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来展开。这种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逼真传神地刻画了“我”病态扭曲的犯罪心理。读者无法预测到小说中叙述者“我”的下一步行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跟随着“我”的叙述,真切地体验了“我”作为病态扭曲的杀人凶手在行凶前、行凶过程中以及行凶后的整个内心活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让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将读者带入了真实的故事情境,成功地拉近了读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激起了读者的内心反应。三、爱伦坡的表现爱伦·坡“强调创作应以感染读者的灵魂为创作的主旨,就是要达到一种预定的效果,要有计算、推敲和斟酌的才能”。在小说《泄密的心》中,他经过推敲和斟酌,精心巧妙地安排了眼睛和心跳声两个意象。小说中反复出现的这两个意象,有其深层含义。首先,小说对于眼睛的编排十分巧妙。小说一开始就交代了“我”因为看到那只“酷似鹰眼”的眼睛就觉得不寒而栗,便拿定主意杀了老头来摆脱那只眼睛。在英文中,眼睛(eye)与我(I)谐音,“可解读为叙述者‘我’的双重人性的具象表达,影射的恰恰是人性的自我分裂”。“我”杀死了老头,摆脱了那只邪恶的眼睛的时刻,也同时杀死了邪恶的自我。因为杀死了老头,另一半善良的自我感到心虚而招认了罪状,走向了象征意义上的自我毁灭。读者从眼睛饱含的深刻意蕴可见爱伦·坡在安排眼睛这个意象时的确是煞费苦心。其次,小说对于心跳声的安排也十分巧妙。在杀死老头之前,“我”因为听到老头的心跳声而加剧了使自己狂乱的恐怖,并且强调了那种心跳声就像是“裹在棉花里的手表发出的声音”。当最终忍受不了越来越大的心跳声的时候,“我”利索地杀死了老头并确保他的心不再跳动。当在杀死老头之后,“我”依然听到了声音逐渐增强的心跳声,再一次强调了那种声音“特别像是裹在棉花里的手表发出的声音”。当再一次忍受不了越来越大的心跳声的时候,“我”招供了自己的罪行。作者强调了两次那种心跳声就像是“裹在棉花里的手表发出的声音”,似乎在暗示着读者其实心跳声自始至终都是源于“我”。因为在极其安静的环境下,人只可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而非他者。心跳声贯穿于小说的始终,在“我”杀老头的前后彼此相互呼应,结构上达到了预期效果的统一。盛宁对爱伦·坡的效果美学思想曾有过精炼的概括:“聪明的艺术家不是将自己的思想纳入他的情节中,而是事先精心策划,想出某种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效果,然后再杜撰出这样一些情节——他把这些情节联结起来,而他所做的一切都将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实现那预先构想的效果。”爱伦·坡总是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