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匀沉淀法制备四氧化三铁纳米复合纳米粒子_第1页
均匀沉淀法制备四氧化三铁纳米复合纳米粒子_第2页
均匀沉淀法制备四氧化三铁纳米复合纳米粒子_第3页
均匀沉淀法制备四氧化三铁纳米复合纳米粒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均匀沉淀法制备四氧化三铁纳米复合纳米粒子

纳米四氧化三铁具有优异的磁性,在磁效学、传感器、传输、目标定位、催化剂、电气工程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在实际中,把纳米材料应用到靶向定位、催化剂、电化学这些领域时,通常都需要将这些纳米材料负载在特定的载体材料上,如二氧化硅、硅藻土、氧化铝、活性炭(AC)、碳纳米管(CNTs)等载体,其目的是提高纳米材料的活性、效率以及稳定性等。AC和CNTs都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是人们常选择的载体对象,尤其是后者。CNTs是具有特殊电、磁、光性能的最具代表性的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管状结构,比表面积更大。近几年,将CNTs与其他纳米粒子复合制备新型功能性复合材料的研究一直是CNTs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对于纳米四氧化三铁粒子的制备与应用已有较多研究[7,8,9,10,11,12,13],但对制备负载型的纳米四氧化三铁材料的相关研究却很少。纳米四氧化三铁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沉淀法、微乳液法、水热法及高温热分解法等,其中沉淀法主要包括共沉淀法、氧化沉淀法、还原沉淀法等。另外,ThapaDeepa等提出一种新的沉淀方法,即在80~90℃下,先将FeCl2·4H2O和NH4OH充分反应,得到前驱体沉淀,将沉淀在室温下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即可得到Fe3O4。这种方法工艺简单,得到的粒子粒径较小、均匀,但由于制备前驱体的方法为直接沉淀法,使其最后得到的Fe3O4中含有少量的Fe2O3杂质。为克服这一缺点,笔者探索采用均匀沉淀法制备前驱体,然后再用相同工艺制备了以AC和CNTs为载体的Fe3O4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A)、扫描电镜分析(SEM)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初步探索了它的电化学性能。1实验部分1.1仪器、试剂和仪器碳纳米管(CNTs),深圳纳米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多壁型,纯度在95%以上,直径为40~60nm,长度为5~15μm;活性炭(AC),分析纯,粒径为51μm,广东光华化学厂有限公司;四水氯化亚铁(FeCl2·4H2O)、六水硝酸锌[Zn(NO3)2·6H2O]、尿素[CO(NH2)2]、无水乙醇,均为分析纯,广东汕头市西陇化工厂;LaMgNi4合金,实验室自制。扫描电镜分析仪,JSM-5610LV型,日本电子株式会社。制样过程:一种方法是直接将粉末状样品均匀地撒到粘有导电胶的样品台上;另一种方法是先将粉末样品分散到无水乙醇中超声波处理15min,然后将得到的悬浊液滴到样品台上并加以干燥处理,最后两种方法制备的样品在测试前都需进行喷金处理。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德国布鲁克公司,型号为DS-ADVANCE,Cu靶,电压为40kV,电流为40mA,扫描速度为3(°)/min,扫描范围为10~80°。热重分析仪,RZS热分析系统,北京光学天平仪器厂,空气气氛,升温速度为10℃/min,升温范围为30~1000℃。CT2001A电池测试仪,LAND系列,武汉金诺电子有限公司。采用的活化充放电实验条件一般为:充电电流为150mA/g,充电时间为4.5h,放电电流为30mA/g,放电截止电压为0.9V,在每次充、放电间隔,电池开路搁置10min,测试温度为室温。1.2碳材料/fe3o4复合材料的制备实验采用尿素为沉淀剂,与氯化亚铁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然后再经过氧化处理和脱水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原理如下:尿素水解反应CO(NH2)2+3H2O→CO2↑⏐+2NH3⋅H2O(ΝΗ2)2+3Η2Ο→CΟ2↑+2ΝΗ3⋅Η2Ο(1)沉淀反应Fe2++2NH3⋅H2O→Fe(OH)2+2NH+4Fe2++2ΝΗ3⋅Η2Ο→Fe(ΟΗ)2+2ΝΗ4+(2)氧化反应6Fe(OH)2+O2→2Fe3O4+6H2O(ΟΗ)2+Ο2→2Fe3Ο4+6Η2Ο(3)具体制备过程:1)碳材料的纯化:取一定量原始CNTs和AC,加入一定量20%(质量分数)的稀硝酸超声分散2h,然后在40℃搅拌浸泡6h;之后用砂芯漏斗抽滤,蒸馏水洗涤至中性;最后将样品于120℃干燥12h。2)碳材料/Fe3O4复合材料的制备:先将6g的FeCl2·4H2O和6g的CO(NH2)2混合并配成100mL的水溶液,然后加入1g经过上述纯化工艺的碳材料,将该混合体系放入95℃的恒温水浴中,常压下搅拌反应一定时间;过滤得到负载有Fe(OH)2沉淀产物的碳材料,并先后用蒸馏水和无水乙醇洗涤,以除去没有反应的反应物;随后在空气中室温下放置12h,最后在80℃真空干燥24h,除去样品中的水分,得到碳材料/Fe3O4复合材料。储氢性能样品的制备:将非晶LaMgNi4合金与不同碳材料/Fe3O4按质量比为9∶1的比例混合,用机械球磨法混合均匀,球磨时间为4h,氮气保护;然后将粉末样品与导电剂Ni粉充分混合均匀,并用一定量的聚乙烯醇(PVA)水溶液(质量分数为4.0%)黏结剂调匀后,涂覆于点焊有镍导线的泡沫镍集流体上,烘干、压制、修整后即可得到贮氢电极。将电极片与隔膜、烧结式NiOOH/Ni(OH)2正极片组装,置于有机玻璃容器中,注入6mol/LKOH电解液,静置一定时间,让电解液充分浸润电极片,待测电性能。2结果与讨论2.1石墨的晶面特征采用XRD对样品进行物相分析,并利用谢乐公式D=Kλ/βcosθ求算Fe3O4的微晶尺寸。式中D为微晶尺寸(nm);K是常数,取0.89;λ为X射线入射线波长,取λ=0.15405nm;β为某一晶面的衍射峰半高宽(rad);θ为对应的布拉格角(rad)。图1是两种样品的XRD谱图。从图1可以看出,在2θ=30.1,35.4,37.1,43.1,53.4,57.0,62.6°出现的衍射峰,分别对应Fe3O4(PDF65-3107#)的(220),(311),(222),(400),(422),(511),(440)晶面。在2θ=26.4°出现的衍射峰,是石墨碳的特征衍射峰(002),CNTs样品对应的该峰较AC的强很多,这表明,CNTs和AC中部分碳是石墨结构,且前者的结晶程度较后者高许多。从图1还可以看出,除了Fe3O4和石墨之外没有发现其他物相,比如最常见的干扰杂质Fe2O3,这说明负载的Fe3O4纯度较高。由谢乐公式计算了Fe3O4的几个不同晶面的晶粒尺寸,如表1所示。从表1数据看出,负载在CNTs上的Fe3O4的这几个晶面的晶粒尺寸都小于负载在AC上的Fe3O4的尺寸,这主要是由于CNTs比表面积较大,具有更强的成核能力的缘故。2.2最大负载率与碳化图2是不同样品前驱体的热重曲线。从图2可以看出,两种样品的热重曲线都包含有两个明显的质量损失台阶。在高温区的质量损失是由碳材料的热氧分解引起的,其中CNTs/Fe3O4的起始分解温度大约在500℃,终止分解温度在650℃左右;AC/Fe3O4的起始分解温度大约在300℃,终止分解温度在500℃左右,显然AC/Fe3O4的分解较CNTs/Fe3O4更容易进行。在终止分解温度后两样品都再没有质量损失,表明在此温度碳材料都已完全分解,因此此时样品中的成分应该仅剩下Fe2O3,由于氧化作用的存在而不是Fe3O4,将其质量标记为m1。在低温区的质量损失是由前驱体热解失水造成的,两个样品的起始分解温度相近,大约在150℃;AC/Fe3O4对应样品的终止分解温度大约在200℃,而CNTs/Fe3O4对应样品的终止分解温度达到300℃,这可能是由于CNTs较强的吸附能力而阻碍了失水过程的缘故。在此温度之后和碳材料分解温度之前,样品质量没有再发生变化,此时成分主要为碳材料和Fe2O3,将其质量标记为m0。在忽略Fe3O4氧化为Fe2O3增加质量的情况下,可以简单地利用公式[m1/(m0-m1)]×100%得出Fe3O4负载率。通过计算得出两个样品的Fe3O4负载率都为71.3%,这也表明了碳材料的不同并没有影响Fe3O4的负载率。2.3碳材料/fe3o4复合材料在u2004中的稳定性图3是不同样品的SEM形貌图。从图3a,b上可以看出,通过前面XRD的物相分析可以断定在AC和CNTs表面上的白色颗粒即是负载的Fe3O4粒子,它们的形貌都呈较均匀的球状,粒径在40~100nm。负载在AC上的Fe3O4基本都沉积在AC表面上的凹坑或一些较粗糙的部位,而在较光滑的表面上较难沉积,这应该是由于前面的那些部位的比表面积较大、吸附能力较强的缘故,更有利于对Fe3O4的吸附。负载在CNTs上的Fe3O4粒子是以单个粒子或小团聚体的形式黏附在CNTs表面上,并将CNTs之间的空隙充满,它们的粒径比负载在AC上的Fe3O4的粒径要小,这和前面XRD分析得出的结果相一致。对碳材料/Fe3O4复合材料在外力场下的稳定性采用超声波处理的方法进行了检验。从图3c,d上可以看出,AC/Fe3O4复合材料的稳定性较差。在超声波的作用下Fe3O4粒子和AC发生了严重脱离,这说明它们之间的作用力较弱;相比较而言,CNTs/Fe3O4复合材料的稳定性很好,经过超声波的作用后,大部分的Fe3O4粒子仍然和CNTs黏附在一起,这说明它们之间的作用力较强,这应该归因于CNTs更大的比表面积和吸附能力。2.4结果图1在室温下,通过模拟电池法测试了LaMgNi4掺杂碳材料/Fe3O4复合材料前后的放电性能,结果如图4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掺杂不同碳材料/Fe3O4复合材料后LaMgNi4的放电量都有所提高,稳定性能也有所提高,其中CNTs对应体系的放电比容量在循环放电的初期优于AC对应体系,但是其稳定性却不如后者,这应该与它们的电催化活性有关,其中具体原因和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3纳米粒子先利用均匀沉淀法制得前驱体,然后经过空气氧化制备了碳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