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汉宫秋》悲剧意蕴新探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328dcbe1f0749718560db6220ab692f/6328dcbe1f0749718560db6220ab692f1.gif)
![马致远《汉宫秋》悲剧意蕴新探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328dcbe1f0749718560db6220ab692f/6328dcbe1f0749718560db6220ab692f2.gif)
![马致远《汉宫秋》悲剧意蕴新探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328dcbe1f0749718560db6220ab692f/6328dcbe1f0749718560db6220ab692f3.gif)
![马致远《汉宫秋》悲剧意蕴新探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328dcbe1f0749718560db6220ab692f/6328dcbe1f0749718560db6220ab692f4.gif)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致远《汉宫秋》悲剧意蕴新探
一、《汉宫秋》主要人物是否为悲剧人物还是非王昭君?清代文学评论家王国维曾说过:“原始戏剧的最佳部分不是其思想结构,而是其精彩的文章之美。”此话用在《汉宫秋》一剧上,似乎更为切中。因马致远与同时的白朴都是以文采见长的剧作家,所以,《汉宫秋》与《梧桐雨》也都被称为诗剧。他们短于关目,长于抒情,感染力极强。今就《汉宫秋》而言,它的成功,不仅仅在于戏剧冲突构成等。而尤为令人称道的则是,以多变的情节、优美的文辞,细腻丰腴地展示出汉元帝国破家亡、孤苦感伤的情思,从而构成特有的“中国式”的悲剧意境。也就是说,汉元帝的“感伤”、“哀怨”、“凄怆”、“悲切”抒情,是该剧本的精华所在,是观众读者赞叹、推崇的根本原因。既然抒情、悲剧意境是该剧之精华,那么抒情中的悲剧主人公是谁?悲剧中有何意蕴?由于元曲“四大套”的独特体制,限定了只能由一个主角一唱到底,基于这一点,《汉宫秋》的主唱是汉元帝,那么它的悲剧主人公应是汉元帝,而不是王昭君。否则,昭君被迫和番后,汉元帝复杂的内心活动就无法展现,该剧抒情意境之精华就更无从产生。贯穿剧本始终的主要人物,一个是毛延寿,一个是汉元帝。而毛延寿这一反面角色只是作为一个民族败类出现的,那么汉元帝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悲剧主人公。王昭君这一人物在第三折已经以身殉国,而至第四折,汉元帝孤苦伶仃,感伤不已,加上秋色秋景,孤雁悲鸣,一股浓烈的悲剧气氛,严严实实笼罩而来,在这个环境氛围中,剧作者着力刻划了悲剧主人公——汉元帝,不是不言而喻了吗?然而,在60年代末,以帝王将相为主人公、以男女爱情为题材的作品,不分青红皂白统统受到禁锢和批判,人们心有余悸,担心受政治牵连,害怕把封建帝王作为作品主人公,那里还敢谈说帝王的爱情。故而《汉宫秋》的研究者也就避开了这些,得出一些言不由衷、不合实际的结论,说王昭君应该是悲剧主人公等。细细想来,倒也情有可原。但时至80年代以后,一些研究者仍持这种观点,说《汉宫秋》“主要刻划的是王昭君这一光辉的艺术形象”;“汉元帝其实只是王昭君最有力的陪衬人物”;“剧本突现了王昭君与毛延寿的矛盾冲突”等,我们就不能不提出异议。普通的文学原理告诉我们: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不是由题材本身作出决定,而是由作家对题材的态度和方式来决定的。以此来看,这种漠视马致远对昭君出塞题材处理方法的研究,可说是欠妥的。《汉宫秋》的主人公并非王昭君,还因为马致远对王昭君正面描写笔墨极少,而且并没有深入开掘其内心世界。例如她得到恩宠后,要求的只是:“妾父母在成都,见(现)隶民籍,望陛下恩典宽免,量与些恩荣咱”;即使在答应出塞时,也只是说:“妾既蒙陛下厚恩,当效一死,以报陛下,妾情愿和番,以息刀兵,亦可留名青史。”如此描写,并未突出表现她非凡的胸襟和勇于为国牺牲的内在心理因素。不难看出,马致远的《汉宫秋》并不以昭君戏为主导,从而表现她的爱国精神,王昭君并非《汉宫秋》的主人公,更非悲剧主人公。毛延寿与王昭君的矛盾也不是其中主要矛盾。剧中虽然纳入毛延寿这一虚构人物,且冠以中大夫之职。戏剧自始至终贯穿有他,但仍旧只是个配角而已。他虽然是昭君被迫出塞、继而又投江自杀的直接肇事着、导火索,却不是“和亲”政策的制定者。倘使没有毛延寿,王昭君也许不必出塞“和亲”,但其他的“张昭君”、“李昭君”同样会走上“和亲”北上路途。毛延寿与王昭君个人之间的矛盾,缺乏普遍意义,因而缺乏说服力,显然不可能成为剧本的主要矛盾,该杂剧的性质也不可能变为批判权奸误国的讽刺剧。二、关于汉代宫殿秋天的悲剧《汉宫秋》对悲剧主人公汉元帝国破家亡痛苦心理的描绘,既为该剧之精华,那么,探索其悲剧意蕴就是对汉元帝痛苦心理过程的全面解读。(一)对昭君的特殊意识昭君出塞“和亲”,是汉元帝内心痛苦的主要原因,因为这位被爱若掌上明珠的妃子,是让敌人强行勒逼走的。在中国历史上,和亲是各民族之间睦邻友好关系上的外交措施,是一种自愿行为。而马致远不拘史实,借题发挥,对《汉宫秋》外部冲突的主动作——昭君出塞的背景,进行了重点处理,将和平外交改为番强汉弱,当番兵压境时,汉廷无力对抗,迫不得已才忍痛割爱,采取了委屈求全的妥协措施。可以说,昭君因为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爱情幸福而负命出塞,其行为就不再是一个轰轰烈烈的壮举,反而成为汉廷外交上的牺牲品;另一方面,爱妃被夺,貌似不可凌犯的大汉帝王,也因此失去尊严和威严,变成了软弱可欺、卑微渺小的可怜虫。所谓“和亲”很自然地成为一代帝王生涯中一段难以启齿的屈辱生活。汉元帝和王昭君的爱情是剧本中一条主脉线。自从发现昭君并情有独钟开始,到“如痴如醉,久不临朝”为止,其间难分难舍,形影不离的情感,为剧情的主动作——昭君出塞做好了铺垫。接着剧作者把笔锋一转,写外番派使者以武力威胁求亲,当此之时,汉元帝遇到强番挑战,文武大臣缩头缩脑,无计可施,惟有尚书令五鹿充宗还挟持说项。一时间,外胁内迫,如火燃眉,汉元帝“为国”只好把爱妃拱手让给呼韩邪单于。昭君走后,汉元帝陷入了极度痛苦之中。剧作者在第四折里,开始全面展示他的内心世界。汉元帝“伤感”、“哀怨”、“凄怆”、“悲切”的内心活动,与其说是对王昭君的留恋和思念,倒不如说是对自己尊严丧失,人格受辱心理的真实表现。“我那里是大汉皇帝?我做了别虞姬楚霸王……”这岂不是很好的自我表白么?不正好道出了内心真正的苦衷么?自从明妃去了塞北,他百日不曾设朝,整日好生烦恼。这烦恼岂只是思念爱妃?在[鸳鸯煞]中唱道:“我向大臣行说一个推辞谎,又则怕笔尖儿那伙编修讲。”不正表露出他羞于面见群臣的帝王自尊之心。昭君身死,不仅保全了自己的名节,同时也维护了元帝之尊严,因此才要“为蛾眉”而“斩画师”以谢昭君。由以上可看出,汉元帝痛苦程度无以复加,其中不乏对昭君的思念,对个人孤独寂寞的凭吊怜惜;也不排除对毛延寿的万般憎恨,对文臣武将的失望;但更多的则是对昭君被强索硬夺这样屈辱过程的反思。也就是说,在这部爱情戏中,为观众读者展示的是一代帝王莫大的耻辱与不幸。(二)被救赎的汉元帝“和非”若把汉元帝视为一个寻常百姓,发生了妻被抢,家破亡的事实,倒不足为奇,可他是一国之主,其意义、性质就大为不同了。在中国封建社会,皇帝便是江山社稷的象征,是权力的象征,是国家统治核心的具体体现。爱妃被夺,就不仅仅是汉元帝个人家庭的支离破碎,而深深地隐喻着国破家亡,江山改易之含义。身为君主,不能保全姬妾爱妃,无异于不能保全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究其原因,当是政治统治上的惨痛失败。张瑾燕在《马致远的创作道路》一文中指出:“马致远剧作,以抒情见长,在抒情中蕴含着某种让人思索的哲理。”这种“令人思索的哲理”,其政治失败的意蕴,当在其中。作为历史剧,特点之一就是“借古人之杯酒,浇作者胸中之块垒”。而元人历史剧更多的是“以史写心”,王国维曾评元杂剧说:“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情与时代之情状,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时时流露于其间。”黑格尔在其《美学》中也说:“人们总是很容易把我们熟悉的东西加到古人身上去,改变古人。”这些话对马致远来说,毫不例外。考察马致远的履历,他生于公元1250年左右,卒年约为1321年,一生既经历了蒙古灭宋的动乱过程,又经历了元朝统治相对稳定的时期,生活在战火洗礼过的大都,颇有“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马致远《拨不断》)、“世事饱谙多”、“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马致远《双调·新水令》)的深刻阅历和感受。虽非遗民,他作为汉族知识分子,早年受到教育,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异族的强暴统治,宋王朝的灭亡,定会对他有很深很疼的刺激,所以后来便产生了严重的消极退隐思想。因而在《汉宫秋》中,他胸中长久积虑的对宋朝灭亡的痛惜,借昭君被迫“和亲”一事,通过汉元帝这一形象抒发出来,表现了剧作者对一代帝王汉元帝遭遇的同情和政治失败产生的怨恨。汉元帝的情绪,可看作是元代初期汉族知识分子共有情绪的凝结。剧本对汉元帝的同情,同样表现在曲词行文之中,恕不赘述。这里着重探讨剧作者对汉元帝政治失败怨恨的深刻内涵。陆林《元人戏曲功能论初探》说:元曲“话兴亡千古,试听取,是和非。”笔者认为,汉元帝的“非”就在于:其一,不思政事,贪图享乐,治国御敌平庸无能。中国的历代王朝,大部分封建帝王一旦太平无事,便逐步滑向贪图享乐,沉缅酒色、荒淫昏庸的一面。《汉宫秋》中的汉元帝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他身为帝王,缺乏政治远见和清醒头脑,不能明察秋毫,审时度势,把握机宜,他的出场诗便是对自己思想行为的很好概括:“边塞久蒙议和策,从今高枕已无忧。”分明是借“议和”来苟安一时,而不思长治久安之策,这岂不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吗?既生“高枕无忧”之心,就难怪有“后宫寂寞如何是好”之想,为排遣郁闷,消除寂寞,继而派宠臣遍搜天下,刷选美女,以致沉缅酒色而废国事,造成番强我弱的被动局面。落得个悲剧结局,也是咎由自取。在大兵压境,社稷危如累卵的时候,竟然还说:“四时雨露匀,万里江山秀,忠臣皆有用,高枕已无忧。”一味地不理国事,乃至番使突然强行索要明妃时,竟慌了手脚,指望边将,却“全不见守玉关、征西将”;指望士卒,却“枉养着那边庭铁衣郎”;最后把一腔希望寄托在朝臣之上,但那些朝臣,“都是些避刀畏箭的”,“不去出力”。在“兵甲不利,又无猛将”的关键时刻,束手无策,万般无奈,只好以“佳丽”抵御百万之师,以保全皇位,换取片刻的安宁,煞是可悲。由此可见,与其说“昭君和亲表现了昭君爱国精神”,还不如说,剧作者借昭君否定了汉元帝的文治武功、批判了他缺乏政治才能更为合适。其二,宠幸佞臣,祸国殃民,善恶不辨,昏聩不明。选贤任能,是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的重要保障,是帝王统治过程中的战略措施,历代政治家对此有过不少富有见地的论述。秦丞相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疏士不用,使国而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路……”强调了任用“士”的重要性;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进言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明示了贤臣、小人使用上的利弊及察识的重要程度。列朝列代,奸佞误国者比比皆是,亲贤远小,全靠君主识别、考察。《汉宫秋》中的汉元帝,却善恶不分,贤愚莫辨,一成不变地认为“四海晏然,八方安静……,皆赖众文武扶持”!竟把个“做事欺大压小,全凭险佞奸贪”、“哄得皇帝老头十分喜欢”的毛延寿,当作“忠臣”信赖,并不时为其加官进爵。及至上当吃亏以后,才猛醒过来:“太平时卖你宰相功劳,有事处把俺佳人递流,你们干请了皇家俸,着甚的分破帝王忧?”才明白毛延寿这帮人:“只会文武班头,山呼万岁,舞蹈扬尘。”等到捉拿罪魁祸首时节,早已把残局抛给他,叛国投敌,逃之夭夭了。那些未逃的文臣武将,也都没有一星半点之计,还要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大凡佞臣得幸,都是狐假虎威,为非作歹,炙手可热,一旦麒麟脚下露出马脚,必将背恩咬主。毛延寿即是这类佞臣的典型,依剧情看来,欺、贪、叛、反,无不俱全。汉元帝的亏就吃在“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课件
- 哪吒电影主题初中班会课之新学期新目标
- 2025至2031年中国旋转头子牵引眼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盛康源酒业营销》课件
- 2025至2031年中国小辫绳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麻辣榨菜丝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防爆六角起子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铜花洒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简易呼吸机的应用》课件
- 2010版新生儿窒息复苏课件
- 多旋翼无人机驾驶员执照(CAAC)备考试题库大全-下部分
- 跌倒坠床公休座谈会课件
- 浙教版(2023)六上 第15课 人机对话的实现 教案3
- 管理学专业:管理基础知识试题库(附含答案)
- 医疗器械质量安全风险会商管理制度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试题 语文试题
- 《我爱上班》朗诵稿
- Q-GDW 11711-2017 电网运行风险预警管控工作规范
-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数学期末检测试卷第二套
- 2022年4月自考00277行政管理学试题及答案含解析
- 消防设施安全检查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