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我非子固知鱼乐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庄子我知之濠上真的是诡辩吗_第1页
庄子的我非子固知鱼乐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庄子我知之濠上真的是诡辩吗_第2页
庄子的我非子固知鱼乐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庄子我知之濠上真的是诡辩吗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庄子的我非子,固知鱼乐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庄子我知之濠上真的是诡辩吗

一、柏拉图的“请循其本”说《汉语》第九版在人教版中选择了两个庄子故事。第二章记录了庄子和慧子在《浩梁》中的一段著名对话。文章中的惠子,是庄子一生的论敌兼朋友。惠子在认定庄子不应该“知鱼之乐”后,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惠子的这句话,实际上包含了一个三段论。首先以庄子的话为前提:如果“你”不是“我”,那么你就不应该知道“我”的心思,这是大前提。接着他顺着这个前提来推断:如果“我”不是“你”,“我”就不应该知道“你”的心情(是否快乐);那么,“你”本来也不是“鱼”呀,你也完全不应该知道鱼的心情(是否快乐)。惠子的这个推论,是比较严密的。他以对方的判断作为一个前提,得出一个结论,又直接否定了对方的论点,这是一种高超的逻辑辩论方式。这时候,庄子如果再从逻辑上回击已经不可能了,只好迂回作战———“请循其本”。实际上,后世读者也大多认为庄子下面这句话是在开始“诡辩”了: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关于庄子这句话,一般都认为是一种偷换概念的方式,常见的有下面两种解释:一、惠子的“安”是“怎么”的意思,而庄子最后把它偷换成“哪里”:你问我“哪里”知道的,我告诉你,我是在“濠上”(河边上)“这里”知道的。二、惠子的“安”仍然是“怎么”的意思,庄子的最后一句的“安”也是“怎么”的意思。这样,庄子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鱼的快乐已经客观存在了,你问我“怎么”知道的,用什么方式知道的,我告诉你吧,我是在“濠上”(体会观察)知道的。第一种理解,比较清楚明白,但是,庄子的诡辩痕迹也未免太明显了,似乎与道家鼻祖哲学宗师的身份不符合,且文章是庄子自己写的,如此自损,恐非本意。第二种理解,是庄子正面回答惠子,没有偷换概念。庄子说自己就是用这种“之濠上”的方式来感知“鱼之乐”的。并且,庄子应该满意于自己的回答,行文至此就戛然而止,也说明庄子“意尽”了。不过,在教学中,首先要把基本的意思说清楚。由于学生的阅历与思维都不一定能够跟上,“硬讲”会使人如堕五里雾中。我认为,可以借用汉语语法的“句式”来突破这一难点。惠子的问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应该是一个反问句,表达否定的语气,“你怎么能够知道?”就是“你不可能知道”。而庄子的“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在引用中故意把惠子的话当做了“一般疑问句”,意思是“你在哪里知道鱼儿快乐”或者“你怎么样(如何)知道了鱼儿的快乐”。于是庄子就很自然地说,我告诉你,我是“在濠上”(这个地方)或者是用“到濠上”(亲自体察)的方式知道的。这样一来,不论是前面说的哪一种理解方式,利用“句式”的语气功能,都能把这个问题解释得很清楚。二、“请循其本”与“我知之物”看来庄子在与惠子的辩论中是打了败仗的。在逻辑上庄子输给了老对手惠子,最后只好像赵本山那样从头“捋一捋”,用诡辩术来“忽悠”了自己的论敌。———这是一种很常见的解读。如果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样理解未尝不可。但是,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难道庄子就不怕后人发现他文章中的破绽吗?要知道,在庄子与惠子的论辩中,惠子常常像灰太狼那样屡败屡战呀!同时,作为选入教材的教学文本,前一个故事《惠子相梁》还在表现庄子的高洁志向,后一篇就仅仅是提供道家不如名家的论辩记录吗?让我们再回到文章中。一开头,庄子在看到“鲦鱼出游”就脱口而出“是鱼之乐”,在遭到惠子有力反击后,庄子表明“我知之濠上”后就不再言说了。这篇出自《庄子》“内篇”的文章,一般认为是庄子自己的作品(“外篇”被认为是门人所编或者他人所托)。庄子显然认为,像文章中这样的说法,已经足以表明自己的思想;而他显然不是打算只是留下一段诡辩的逻辑公案。既然如此,我们有必要作更加深入同时又符合初中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的解读。首先,开头的“是鱼之乐”这句话,并不是一种符合自然常理的逻辑判断,而是庄子发自内心的感悟。你看,这些小鱼儿,是一种最为普通的鲦鱼,由于不名贵且不肥硕,不引人注意,就活得很自在;它们在小河里游来游去,没有大鱼的追逐,没有网罟的威胁,没有洪水的奔袭,也没有饥馑的担忧……这样的鱼儿,你说它能不快乐吗?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天运》引用的这个小故事很有名,主人公也是鱼儿,作者同样说了不讲逻辑的一句话,因为前后本身就无法构成使用“与其……不如”这个基本句式的内在联系,总不能说,因为现实环境已经极差且不可改变,才要去追求更好的“相忘于江湖”的境界。但庄子还是这么写了,他想表达的,不是一个客观现实意义上的认识论的问题,而是追求与现实隔离的“相忘”的思想取向,是一种美学意义上的主观超越。和“相忘于江湖”这个故事一样,庄子在濠上的感慨,其实不是鱼儿是否快乐的问题———从生物学意义上说,鱼是没有思想的———庄子是在代替鱼儿感受;或者说,是庄子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了这些鲦鱼身上。他觉得,这些鱼儿应该快乐,就像我———参透万物至理的庄周一样,无为而自然,为什么不快乐呢?分析完了开头的论断,再看庄子最后的那句“请循其本”与“我知之濠上”的结语。庄子走到河边,很自然地说出了这句话,而惠子先生没有放过这次击倒老论敌的好机会。其实,庄子还可以用“循环论证”的“车轱辘话”譬如“你又不是我怎么了解我”之类来回击。但庄子却放弃了,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可以回到“本”上的:你是问我如何知道鱼儿快乐的,我就是在河边上知道的———“我知之濠上也”。这里的“本”是什么?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惠子是追求客观认知的名家,偏重于现实的逻辑认知,而庄子则是追求主观情意的道家,偏重于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以及与外物的心灵契合。这种说法当然是正确的。不过,在针对初中生的语文教学中,最好还是从为什么要“之濠上”这一点上来解读。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住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秋水》这则短文中,庄子不愿做在庙堂上留骨而贵的龟壳,而愿意在泥水之中自由而卑微地适性生存。这个“曳尾于涂中”的龟,和“濠上”的“鲦鱼”何其相似乃尔!“濠上”,是极为普通的地方,既不是产生惊天动地感情的“泉涸”之地,也不是处于处于高高在上的皇家御苑之中;“鲦鱼”本身状态从容,也是这种极为普通的鱼儿的天性的写照。而这些,则构成了庄子心目中可以获得“快乐”的外部环境的要求;“鲦鱼”与“濠上”意境的叠加,在庄子心中,就是快乐从容的情愫的自然诱因。读到这儿,我们就明白了,庄子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