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师范院校教育学科课程设置的思考_第1页
关于师范院校教育学科课程设置的思考_第2页
关于师范院校教育学科课程设置的思考_第3页
关于师范院校教育学科课程设置的思考_第4页
关于师范院校教育学科课程设置的思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师范院校教育学科课程设置的思考

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提高质量与效益是一切生产与经营领域保持其顽强生命力的永恒主题,教育亦同理。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与关键是不断提高教师质量,不断激发教师的创造生机和自我完善能力。从知识传授的角度看,教师有双重的使命:创造知识并传播知识。教师质量的高低既决定着自身的新知识创造程度与知识传播的效果,更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质量乃至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因此,铸就教师专业素质的高师公共教育课程改革,不仅将影响着21世纪我国高师教育的生存、发展空间,关系着我国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历史进程,更关系着数以亿计青少年品德与智慧的发展,其实践意义十分重要。教育的要义是提升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教师教育就是通过培养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其在从事教师这一职业中所具有的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经历了古代社会“以吏为师”“僧侣为师”的非专业化阶段,到近现代社会以独立、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进行专门化的培养阶段,再到当代社会的多元化专业性训练阶段。今天,一个开放的社会化的教师教育新体系正在形成。自199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师范教育界就已感受到了我国教师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即将面临的严峻挑战。上到教育行政部门下到各师范院校,在高教改革大潮的促动中也开始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但客观地分析近几年来的改革,体制改革是主体或主流,改革关注的热点是结构调整与资源重组。如何推动我国教师教育在21世纪走向专业化还没有具体的应对之策,对如何根据职业专业化的发展规律和时代需要进行师范院校的内涵提升与相关改革,涉及更小,以致我国的师范院校完成结构调整的“大变革”之后,整体的课程结构,包括专业课程和公共教育学科课程还维持在改革前的状态。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教育学科课程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四个方面。(一)教育学科的继承传统很多师范院校的教育学科课程至今仍遵循着改革开放之初确立的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学科教学论(当时叫学科教材教法)的“老三门”结构,每门课3~4个学分。前两门课由公共教育课教研部的教师讲授,后一门课由各系的教师讲授。确立这样的课程结构是由当时的具体情况决定的。一是应教学急需,模仿继承了建国以来师范院校的传统做法;二是参照了当时原苏联的经验;三是当时这三门学科,尤其是普通心理学和普通教育学比较成熟,有现成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可用;四是相关学科、交叉学科乃至后来出现的一些应用学科,如教育技术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当时尚处于起步阶段;五是对未来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但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学科发展十分迅速,教育科学已逐渐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有丰富的学科资源可供选择。基础教育的发展变化也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已不满足于高师毕业生仅能完成知识传授的任务,还要求他们能善做班主任,能从事教育科学研究与实验,能针对青少年的心理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能开展和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生活乃至学校活动。但我们的师范学院,对基础教育的发展缺乏及时的了解,对国内外教育改革缺少敏锐的洞察和主动改革的意识,至今还有不少院校仍然固守着“老三门”的课程模式,对教育学科的发展和基础教育的需要鲜有灵活的反应和吸收。(二)课程内容缺乏理性魅力和实践指导意义一名即将从教的师范生本应对锤炼其教育教学技能的教育学科课程抱有浓厚的兴趣,因为他们将从这些课程里学到怎样备课、上课,怎样组织教学环节,怎样做班主任,一言以蔽之,怎样做一名令学生敬仰的优秀教师。现实却告诉我们,公共教育课程的学习已变成了许多学生的“包袱”。除教师讲授和学生努力的原因外,课程内容缺乏充分的理性魅力和形成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实践指导意义也是重要原因。课程内容陈旧落后,缺乏时代性、国际性和最新的教育思想与学术信息;缺乏严密的逻辑体系和独立的内容构成,科学性、准确性较差;缺乏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各种鲜活的问题或案例在课程中难觅其踪。重刻板的原理罗列,重概念、定义的解说,重理论根据的陈述,却忘记了理论的价值在于应用,学习的目的是将来的实践,学以致用。这样的课程和教材自然很难吸引学生。一本好的教育学、心理学或学科教学论教材,只要能赋予学生两个学习目的:新的思想理念和实践应用价值,即能让学生从中学到将来他们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就是值得学生献出他们的时间和精力的。(三)教师自身的原因很多师范院校未能给教育学科课程以充分的重视是导致教育学科课程教学队伍素质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高师院校的教育学科课程虽有独立的教研部负责,但教师队伍的流动性很大。每年的任课教师以新教师居多,致使公共教育学、心理学成了新留校教师入职锻炼、实习的课程。虽然如此,但新教师毕竟都是科班出身,学历较高,充满了刚刚参加工作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只是经验不足。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与之相比则令人堪忧。很多院系的学科教学论教师,通常是由不能胜任专业课教学的人构成,很少有专业出身的专门人员去从事该门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近几年情况虽有好转,但现实依然没有根本改观。本来,从事学科教学论的教师应是教学能力最强的一支队伍。他们不仅要有丰富的中小学教学经验,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情况非常熟悉,而且在自己的专业教学中出类拔萃,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体悟到学科教学论的价值,学习到教育教学的艺术。但现实中,由于教师自身缺少专业训练的教育底蕴,任教后又缺乏对学科教学论的兴趣和钟爱,没有热情去进行深入的钻研和忘我的工作,教学方式枯燥呆板。就书本讲书本,不能把书本上的原理恰当地与教育实际、学生实际联系起来,把理论孤立于实践、应用之外,结果是讲教法的教师不懂教法,传授教学艺术的教师的教学没有艺术性可言。这样的教师队伍很难在教学中唤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也很难培养学生形成精湛多样、灵活变换、富于启发性的高超的教学技能。(四)师范教育学科课程的改革师范院校的教育学科课程是锤炼学生从教技二能的第二专业课。它来源于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也能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去呈现当代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学中,除课堂上的言语讲授外,亦可采用讨论、观摩、录像、上讲台实践、到中小学做班主任、请特级教师讲座、模拟班会、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去完成教学任务。人往往是在面临任务的时候才更关注怎样完成任务。公共教育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培养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需要,给学生设计一些他们需实际完成的具体任务,如准备一节课的教案,上讲台讲一次课,或组织一次讨论、班会活动等等,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应用他们在书本里学到的内容,切实体会这些理论对形成教学技能的重要性。这样,不仅实际培养了他们的教学技能,而且可唤起他们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这些教学安排都需要教师肯于付出劳动,肯于动脑,肯于刻苦钻研,才能对这些理论融会贯通,在教学中灵活机动地理论联系实际,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不是习惯于单一的课堂讲授,图省事,图简便,思维肤浅,方法刻板。这种机械呆板的教学,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更浪费了学生的宝贵年华。21世纪的中国教师教育正在走向社会化,这符合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它打破了中国几十年来以封闭、定向的师范教育体系培养教师的传统模式,为新世纪中国教师教育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高等师范教育要在教师教育社会化的挑战面前获得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就必须面对教师教育社会化现实,发挥自身历史优势,根据教师职业专业化要求,以提高质量为宗旨,对赋予师范教育性质,体现师范教育特点的教育学科课程进行创造性的重构和改革。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借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教师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结合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实际,以拓宽师范生雄厚坚实的专业基础,强化教师专业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质为改革目标,在优先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思维框架下改革专业课程和教育学科课程,以形成学生鲜明的教师职业素质优势和无与伦比的社会就业竞争力。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思维框架即学生在新的课程体系培养下,最终能够具有自觉遵守本工作领域的伦理纲领,即崇高的敬业精神,高尚的职业道德,积极健康的个性品质;系统而明确的专业知识结构,包括广博深厚的文化基础,专精的专业理论和现代的教育学科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等突出的专业素质。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思路是,根据基础教育对教师素质的理想需要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时代要求,考虑在校师范生毫无从师经历的现实,在学时学分相对不变或略有增加的前提下,实行小课程、小学分、多门类,精选精讲精学,实行必修与选修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改革的具体设想是取消经年面貌不改、偏重原理阐说的普通心理学与普通教育学,代之以能够有效形成学生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和从教技能的新课程。新的课程结构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必修课程每门课通常为2个学分,每周授课4学时,半个学期(10周)完成。可列为公共必修的课程有:青少年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或教学论与教师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选修课应是能更加充分引起学生选择兴趣的课程,由学生任选,每门课2个学分。可列为选修的课程有:现代教育思想、比较中小学教育、中外教育思想史、基础教育专题等。这样,新的公共教育课程体系如下表所示。这个课程体系是作为选择从教的学生(含非师范院校)应修读的最基础的教师教育课程。与原来的“老三门”相比,它的优点主要有四点。一是门类多,覆盖面广,而学时、学分基本没有大的变化,各师范院校应用起来没有改革的压力和阻力。同时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由过去讲授一门课变成一学期要讲授两门课,在教学难度加大的同时,要求教师必须更新知识结构,扩展学术研究能力,从而激活教师的工作状态。二是课程结构更趋科学、合理,更贴近基础教育实际需要,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四门公共必修课中的青少年心理学主要揭示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与个性发展特点,给从教者提供施教的依据;学校教育心理学则重在阐明学生如何学而教师如何教;课程与教学论(或教学论与教师学)则教给学生施教的基本技能和为师者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与班主任的工作策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教给学生从事教育研究与实验的方法和能力。三是新课程单位小、门类多,不仅精选了内容,剔除不必要的繁冗论述和讲解,做到精益求精,还保证了课程体系具有广泛而丰富的信息含量;四是新课程体系不仅门类新,内容亦新,具有古今结合、中外兼容的特点,可以给学生现代教育思想的熏陶和国际教育视野的拓展,使公共教育课程魅力增强。1997年,东北师大利用两年时间对公共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大胆改革,编写了新大纲新教材,并从1999级新生开始试行。初步的实践已经证明,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专业课程也必须改革。过去一直困扰师范院校学术性与师范性的问题,主要是囿于单一的师范专业。它突出了师范性,却难以提高学术性,但在今天的师范院校中,专业结构已今非昔比,众多的非师范专业已迅速成长起来,具备了扩大基础的丰富资源,为此,全面提高师范生雄厚的学术功底,推动教师教育真正实现专业化,必须对专业课程进行一次大力度改革。基本思路是:打通相关专业基础,实行学分制,建立相关专业通学的共同基础课、专业主干课、教育技能课、任意选修课的课程新体系。惟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具有厚基础、精专业、强技能、宽视野的素质结构和专业能力。三教育学科课程在高师课程体系中虽只占八分之一左右,但它却是赋予学校性质,即与一般院校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与否是判定有无教师教育的重要分野,它的质量如何关系着师范优势的强弱。因此,高师院校应充分关注它的存在、发展和队伍建设。不论将来高师院校走向何处,教师教育课程永远是其综合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像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这样世界顶尖的大学,学校的特色是培养科学家、领袖人物或工商巨子,但也从不忽略为全校学生提供教师教育课程的教育学院,有些学校甚至因为心理学、教育学研究成就斐然而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从而声名远扬。决定教育学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