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师培《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述评_第1页
刘师培《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述评_第2页
刘师培《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述评_第3页
刘师培《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述评_第4页
刘师培《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述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刘师培《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述评

刘世培(1884-1919),名叫申璐、左谷,出生于江苏仪征,是扬州学派的殿军。他的儒家经典成就无与伦比。他是一位著名的古代儒家经典大师。清代仪征刘氏素以《左传》名家,道光间刘文淇著《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下称《疏证》)而未竟,其子刘毓崧、孙刘贵曾前仆后继,惜至襄公而绝笔。刘师培作为第四代传人,并未能全力续成祖业,却对《左传》义例用力颇深,学界对此贬多于褒2,对刘师培研究成果存在着种种误读。一刘师培重视义例的重要性例,是《春秋》学术语,是汉代学者发明的研经方式。古人认为《春秋》的微言大义,要通过属辞比事方能获得:就经文书法大同小异者,或事似相同而书法却有异者以相比况,进而发现《春秋》之“义”,即所谓“例”。3三传各有例,并衍生出凡例、正例、变例、非例等概念,一般统称其为义例。本文旨在讨论刘师培对汉代《左传》义例的研究。《春秋》学兴盛于两汉,西汉《公》、《谷》为官学,主以条例解经4;《左传》多记本事,未立于官。东汉《左传》立官学后,贾逵、服虔、颍容等《左传》专家,也以例解经。晋代杜预批判汉例繁琐,其《春秋经传集解》、《春秋释例》以简洁平易渐成主流,唐初官修《五经正义》专尊杜氏,汉说遂至沦亡。清代朴学兴盛,刘文淇发现“左氏之义,为杜注剥蚀已久;其稍可观览者,大抵袭取旧说”5,遂以厘清杜说、恢复汉学为宗旨而著《疏证》,有“释《春秋》必以周礼明之”6的注例,明言“专释训诂、名物、典章而不言例”。刘师培21岁时就公开提出《左传》有礼、例、事三大课题,赫然将义例置于仅次于礼的地位(《读左札记》)。他为何如此重视义例?笔者分析如下:1.例是经学研究的重要理念。蒙文通经学亲炙于刘师培,他记录了本师对家法与义例的重视:师诏之以初学治经,但宜读陈乔枞父子书。经术有家法,有条例;《诗》、《书》者有家法,无条例;《易》、《春秋》者有家法,有条例。7蒙文通进一步解释了家法与义例在经学研究中的作用:世之研骨化石者,得一半骼残骸,于以想象其全体,得他之片骨残骸,又以想象全体,此家法、条例之比也。苟萃众多不同世之化石于一室,割断续长,以成一具体备形之骸,虽至愚人亦不出此。按“例”字孳乳自“歺”字,《说文解字》“歺,剔骨之残也。从半冎。……冎,剔肉置骨也。歺,残骨也”8,例是贯穿典籍之骨架。清代汉学复兴,王仁俊、马国瀚、李贻德等学者虽对汉说做过辑佚,但依旧是残章断简。这种寻找行文规律推导,进而由无知有的理念具有一定合理性。2.例是解决经、传矛盾的一种途径。对于坚持《左传》传《春秋》的学者来说,经、传间有些问题,仅靠训诂、典章、名物不好解决。如襄公二十七年经“豹及诸侯之大夫盟於宋”,经称大夫,舍族为贬,对叔孙豹去族,明显为贬。传虽云“不书其族,言违命也”,却又详细介绍了叔孙豹违命原因是为了捍卫鲁国尊严,这种情况与《左传》传《春秋》的理念矛盾,刘师培正是在汉例中寻找到解决途径,挖掘出“明贬实褒”等春秋笔法。3.学术环境推动。清末民初,公羊学大兴,刘逢禄、康有为猛攻左氏,严重影响《左传》及刘氏家学地位,刘师培秉笔反击,需要全面证实《左传》的真实性和优越性,义例作为长期诉讼的焦点,必然成为研究对象。故刘师培重视《左传》义例有学术传承、研究理念及学术环境等诸多原因。二春秋左氏收入《续修四库全书》刘师培著作如《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例考》、《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微》等,均被民国学者拟收入《续修四库全书》,足见时人之重视。刘师培主要有恢复汉例、重建解经体系两大成绩。一、原代汉例的恢复刘师培继承家学方法,刺取经疏、史注之中汉说,勾稽类书佚文,吸纳清人成果,恢复大量汉例。《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例考》在学术界第一次成功复原时月日汉例;《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微》恢复了名例、事例、礼例、地例、词例、变文例、错文例等纲领性汉例,每例又下统分例,其规模与《春秋释例》相捋。二、是注意汉例刘师培结合经、传,在《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微》、《春秋左氏传例略》中对所恢复的汉例做了贯通工作,尽力恢复汉例解经体系。在汉例体系中有些例具有重要作用:1.阳褒、阳贬例9。此例是关于经传褒贬互异的书法:特经传相成,若衣表里,经揭空文,传形事实。故经褒传贬,则於经例为阳褒;经贬传褒,亦于经例为阳贬。如叔孙豹护国遭贬、纪季归仇、蔡仲背臣之道,经却都称字嘉之等。2.错文例。此例是关于《春秋》记同一类事时,用换词、增减字形成错落差别来表示褒贬的书法:事同文异,咸为笔削所昭也。……(宣)及处父盟,不书“公及”,僖盟莒、卫,经不讳公,是均事同文异而传例可征者也。如经书战事用“伐”字,有时“伐”与“师”字连用,有时则否,若庄公三年经“春王正月,溺会齐师伐卫”与成公二年经“齐候伐我北鄙”是有区别的,汉儒认为用“师”字表“明用师之道”,后者是侵伐鲁国,故不用“师”字。另如“归”与“归自”、“蒐”与“大蒐”、“诸候大夫”与“大夫”等均属此例。3.变文例。变文例是关于经、传之间异说的书法。刘师培认为有从志、曲讳、充类三类。从志即从论说者角度记事,如隐公元年经云“克段”,传言“谓之郑志”,不该用“克”字而用之,是出于郑伯意愿。曲讳即避讳,如闵公二年经“狄入卫”,传云“灭卫”,贾逵云“不使夷狄得志于中国”。充类即指桑骂槐式的书法,如成公八年经“秋七月天子使召伯來赐公命”,诸侯尊周为“天王”,蛮夷才称“天子”,成公在位过八年,周王才来任命,贾逵认为周视鲁为蛮夷,故称天子以讽刺周王。4.推隐例10。即以明推暗原则。如僖公二十年“五月乙巳,西宫灾”,《汉书·五行志》刘歆有“言西宫知有东宫”之言。礼例中有恒礼不书,经只标变礼之说,与此相似,即《左传》记《周礼》之文不全,反倒说明与《周礼》关系密切。5.虚书例。即曲写原则。如庄公元年“夫人孙于齐”,文姜参与杀害桓公而逃回齐国,《春秋》避讳此事,不书“出奔”而曲书“孙”,闵公二年“夫人姜氏孙于邾”亦同。6.省词例。即省写原则。如宣公元年经“楚子郑人侵陈,遂侵宋。晋赵盾帅师救陈”,传文明言“赵盾帅师救陈、宋”。服虔解释“赵盾既救陈,而楚师侵宋,赵盾欲救宋,而楚师解去”。刘师培利用汉例解决了不少难题。如章太炎曾怀疑《春秋》“有会盟而无宗觐”11与《周礼》不符,倾向孔子改制之说。刘师培运用推隐例,据《小雅·车攻》疏中贾逵“藩屏之臣,不可虚方以行”为说,认为鲁国居东方之故,当行朝礼,故经仅书“朝王”,又引隐公四年传“石子曰‘王觐为可’”,证《左传》不废觐礼。再如《春秋左氏传答问》讨论汉说“三命书经”。杜预《春秋释例》根据昭公十二年传:“叔孙昭子以再命为卿。及平子伐莒,克之,更受三命……三命逾父兄,非礼”,认为“鲁之叔孙父兄再命。俱书于经”,以驳汉说。故皮应熊认为“杜据此为再命书经之铁案”。刘师培则运用内、外例反驳:书经三命,系据周制。《周官·典命》侯、伯卿三命。鲁为侯国,叔孙为鲁卿,衡以《周官》爵命,本与三命相当,不必实受三命为据也。杜诘旧例,说多缘附,今以《周官》爵命准之,阙疑自释。12鲁是侯国,叔孙是鲁内卿,虽未命但相当于三命,不必真三命。孙诒让云:侯伯之卿自有再命、一命者,盖初命为卿,命数皆减,与大夫同,加赐乃得三命。此经云卿三命者,据其最贵者言之,实则卿不必皆三命,而士大夫亦不必皆再命、一命,可类推也。13列国之卿最贵者可认为其三命,与刘说可互参。朱鹤龄云襄公二十四年传“穆叔如周聘且贺城,王嘉其有礼也,赐之大路”14,说明叔孙豹已是三命,足证刘说正确。刘师培的成绩基于刘氏四代研经的底蕴与其个人的勤奋努力。他向后人展示的传统经生研经方式、纯粹古文经学家法是宝贵财富。三关于“汉例”的认定目前学者发表的论文中,对刘师培义例研究成果存在不少误读:1.“经例”与“传例”。字面上看,经例是《春秋》之例,传例是《左传》之例,似是两事。刘师培则认为“经例”即“传例”,常两词混用。如“汉师之例,‘凡’与‘不凡’,弗区新旧。……是知‘凡’与‘不凡’同为经例……汉师概以书‘凡’为传例,既为传例,则不‘凡’之例与书‘凡’同”(《答问》);“经有内、外异词例,如内则踰年称爵……斯为左氏传例”(《例略》);《春秋左氏传传例解略》一文,题目谈“传例”,但全文皆云“经例某某”等等。古人论例,以宋洪兴祖解说最为贴切:“《春秋》本无例,学者因行事之迹以为例;犹天本无度,治历者因周天之数以为度也”。15传例是专门用来描述经例的,反之,经例表现形式为传例。有学者如王孝强《刘师培的〈左传〉义例观》16虽已发现刘师培并用二词的特征,但拗于纸面逻辑,非要区分经例、传例,并把“传例合于经例”标榜为刘氏“重要思想”,颇为不当。2.“六汉例”说。不少学者认为刘师培重要成果之一是归纳出六大汉例。如王孝强认为是“时月日例、名例、礼例、地例、事例、词例”;郭院林17认为是“时月日例、名例、礼例、事例、词例、评论之语”例,观点均源自《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微》。笔者认为,《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微》中归纳的绝非六例,至少是八例,如变文篇、错文篇中揭示的变文例、错文例,若再参考《春秋左氏传例略》,数量则更多。《诠微》分20节,每节标题或“篇”、或“例篇”,但不能简单地以标题是否含有“例”字,作为刘氏归纳汉例数量的标志。如第12节“时月日篇第十二”,标题没有“例”字,但《诠微》之前,刘师培有《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例考》,易知“时月日篇第十二”是说“时月日例”。“时月日篇”之前有11小节,标题均为“某篇”,如“崇经篇”、“明传篇”等;其后五小节,标题都有“例”字;而“词例篇”之后的“错文篇”、“变文篇”、“序师法篇”,又无“例”字,故容易误把“时月日篇”加上“名例篇”、“地例篇”、“事例篇”、“礼例篇”、“词例篇”,凑成“六例”。据上文可知,“错文篇”、“变文篇”应该与“时月日篇”一样,都是刘师培总结的汉例,故“六例”之说根本不能成立。3.“汉例”与“传例”。刘师培认为汉例是隐性传例,《春秋》义例有显、隐之别:“经文书法隐、显不恒,参伍以变,与《易》同源”(《例略》)。这种传例有显、隐的观点,刘师培1906年已经形成:左氏之例,不仅五十,征南凡例,实多未备。《左传》之例,有著“凡”字以为标者,有不著“凡”字而亦为例者。……左氏“佚例”,可据传文类求。(18)佚例即书法隐者。显性书法指“凡”、“书”、“不书”等明显传例;隐性书法则指汉儒发掘经传,进一步推阐出来的例。刘师培认为汉例依然是《春秋》之例,体现孔子意志,只是隐然而已:传文所著书日例,仅日食、大夫卒二端,余则隐含弗发,以俟隅反。汉儒创通条例,执例诠经,於时月日书法三致意焉(《例略》)。可见刘师培对汉例挖掘经义作用的重视,有学者认为刘师培肯定汉例是出于对宋代理学和清代《公羊》条例森严的推崇(19)并不准确。4.背离家学。有学者认为刘师培研究义例是对刘氏家学的背离。笔者认为义例本来就是刘氏家学。首先,刘师培很早就声明这一点:孟瞻公昌明左氏之学,以左氏古义阨於征南,因掇拾贾、服、郑三君之注,疏通证明,作《左传旧注疏证》……伯父恭甫公赓续之,至襄公四年后成绝笔;旁治左氏凡例,以未成书。予束发受经,思述先业。(20)旁治者,竝治也,显然《疏证》与左氏凡例均是刘师培继承的先业。其次,刘家早有研究左氏义例的传统。贾、服等均以例解经,刘文淇欲恢复汉说,将不可避免地与例打交道。刘文淇曾明确提出“另为《五十凡例表》”(21),惜未成书,刘毓崧著《春秋五十凡例表》,亦未传世(22)。刘文淇、刘毓崧著作虽无从获覩,但刘氏早有此家学。其三,从《疏证》内容上看,刘文淇未能做到完全不言例。《疏证》中辨析汉例很多。如庄公三年传“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贾逵以昭公二十八年经“鲁公次于乾候”为例,认为书“次”亦适用于非军事行动。杜预否定贾说云:此周公之典,以详录师出入、行止、迟速,因为之名也。……若鲁公次于乾候之比,非为用师,不应在例,而复例之,亦为滥也。(23)《疏证》则云“君行师从,贾举公次乾候,正谓非兵事亦得言次,《释例》说非”,鲁公出行必有卫队保驾,申贾驳杜。类似例子如庄公二十九年书作例、成公十三年不书战例、成公十八年辨书归自例等,均主汉说。一方面足见刘氏认可汉例;一方面也说明以训诂、典章、名物解经时,义例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刘师培研究左氏古例,多有得于《疏证》,如言书“次”例,就直承祖训,以“次之于文,非徒师次”为说,足见继承性。或有人言《疏证》辨析书次、归自,皆可归于训诂,但有时训诂明而义理仍未得明。如庄公三年经“纪季以酅入于齐”,传云“纪於是乎始判”,纪季奔齐,国家分裂,为何不书“叛”而书“入”。蕲春黄氏经学承刘氏一脉,黄焯在谈“治经”与“训诂”关系时说:治经不徒明训诂而已,贵在得其词言之情。戴震谓训诂明而后义理明,实则有训诂明而义理仍未得明者。……夫经者,义之至粹,而文之至精者也,可由训诂学入,不可由训诂学出。治之者识其本末终始,斯得矣。(24)《疏证》辨析汉例正是为古义之所出,遵守著作初衷。虽然仍有学者坚持刘文淇否定义例,但刘氏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