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律与自律的关系_第1页
他律与自律的关系_第2页
他律与自律的关系_第3页
他律与自律的关系_第4页
他律与自律的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他律与自律的关系

其他法律和自律是伦理的两个基本范畴。它揭示了伦理体系中道德规范的建立、组织、实施以及个体道德素质发展之间的动态顺序和逻辑结构。在个体道德发展过程中,在他律和自律的发展链条上,还存在着同律的链节及现状。本文将从一个新的视角探讨个体道德发展中同律的特点及规律,揭示同律在个体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一、同一规律的定义和特点1.“道德发展”、“自律”他律和自律是个体道德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时期:道德他律时期(5—8岁)和道德自律时期(8—12岁);有学者提出三个阶段:完全他律阶段(孩提时期)、移入自律阶段(儿童时期)和高级自律阶段(青年后期)(P128)。他律和自律之间,存在着一大段距离,有一片过渡的中间地带,个体在此进行着对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正如皮亚杰曾预见的:“一旦儿童解决了区别自己的‘现实’与特定的外在现实中固有的困难,渐进展开的道德发展或多或少是个自然过程”(P51)。这个过程是什么?班杜拉在研究儿童道德时,曾经做了一个经典的实验,让幼儿园的孩子分三组看一段表现攻击行为的电视片,其结果孩子们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攻击性行为,只是攻击量不同而已。对惩罚组和无强化组来说,这显然是对他律的一个否定,这肯定也不是自律,那这是什么?青年后期(成年人),道德主体进入自律阶段,假如社会道德规范内化并具有一定的自律能力,逻辑上说就应该不再遵照偶然的影响,不再屈从周围人们的压力,而应该用内化了的信念、知识和观点来规定和选择自己的行为。但现实生活有时不是这样。如《生死抉择》电影中有位副厂长,好象一切操之在外,对自己的行为无能为力,一股无形的力量使自律成为不可能,最终是同流而不合污。就像有人会说“我怎么会这样呢?”笔者认为虽然他律和自律共同作用于个体,但它们之间还存在着某种联系,就像列宁曾说过的:“仅仅相互作用=空洞无物,需要有中介,一切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过渡而联系,只有这样,才有整个世界(过程)的有规律的联系”(P108)。这个中介就是同律,在个体道德形成和发展的逻辑链条上,他律、自律和同律三者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共伴个体道德发展始终。2.社会道德发展与同律的关系“同律”两字的语义并不复杂,《辞海》释义“同”是:相同、一样(P169);“律”是:法则、规章(P801)。“同”在结构语言学中,还有一个专门的含义:是事实变动并向设定的目标即理想状态的趋进,而趋进必定是一个过程,是过程,就有时间的延续,行动、事件的相继;是过程,就有空间的规定,内容和形式的拓展,“同”的动态特征为同律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客观存在的可能性。作为事实变动和发展过程就应该有其主体:即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人成为“同律”的基本要素。由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对人的行为提出了伦理道德规范;由于人的多样性和社会的复杂性,使人的行为结构、心理结构和认识结构与社会存在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与社会保持一致,主体与客体达到协调统一,成为同律存在和发展的可能。那么和什么相同?同律的内容是什么?即律。“律”的狭义是指由上层建筑确定的整个社会道德要求系统:社会道德发展总目标和各个领域、各种组织、各个层级具体道德目标和要求;“律”的广义是指社会环境和社会事实所散发的各种信息:社会风俗、社会精神状态、社会风气等作用于个体,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成为更宽泛的“律”。那么,什么是同律呢?同律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社会道德要求和规范体系呈现系统的、全面的、全方位的作用于个体,个体通过努力使自己适应社会要求,符合社会规范,与社会要求保持一致,使个体道德行为与社会道德发展处于和谐状态。同律既是个体道德实践和道德发展的过程,又是社会道德实践及道德发展的现状;同律既是个体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又是社会道德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同律既是他律和自律对个体道德品质综合作用的结果,又是同他律和自律共同作用于社会的最终结果。同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同律是个体道德实践发展中存在的过程和现象。任何个体的道德行为实践无时不处在与社会道德环境取得一致或平衡的状态之中,与社会保持一致或基本一致是个体得以在社会中存在和发展的首要条件,是个体道德行为的基本选择。个体只有根置于同律之中,才能理解道德认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才能体验与社会保持一致的内心愉悦和感受;才能筛选道德是非,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才能验证道德图式进行自我推进;才能确认道德规范在自我心中的内化;才能实现道德能力和道德水平的螺旋上升,形成不断进步的发展趋势。自律不是个体道德发展的终点,与社会保持一致的同律将伴随个体道德发展的始终。其次,同律是社会道德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状。同样他律也不是社会道德发展的终点,社会道德发展的目的之一就是规范个人与社会要求保持一致,和谐共生。但是社会的复杂性使个体有时并不完全按照他律规范行事,因为个体并非生活在一个原则与规范的理想世界中,而是生活在由严酷的社会事实所组成的现实世界中,社会环境中的条件、事件及道德行为进行时的场景:何时、何地、人物,都可能成为影响人们与社会保持一致的客观条件,大量的社会现实和社会事件直接的、自发的、“染缸式”、“泡菜式”地影响个体,有时成为个体心理活动的参照原则,左右着个体道德行为选择,成为事实指向。所以个体参与真实的社会事件时,有时会被特定的事实引入特定的轨道,社会现实和事实导向就像一个“看得见的手”使个体在行为选择时保持与社会一致。再次,同律的性质是健康的他律。同律之所以成为可能,是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系统性的背景性条件——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什么相同,这些背景性条件以一种特殊的事实性主张和理性的逻辑发挥着作用,使个体在道德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与之趋同。但是,社会的复杂性使有些事实和信息有主流的和非主流的,有正面的和反面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有公开的和非公开的,复杂多样;一些零散的、杂乱的、非组织的信息并不是社会的要求,但使一些个体误认为其真实或幻想,产生与他律和自律背道而驰的选择,与墨者同黑,还自以为同律。这种有害的同一,是客观存在的,是同一的危机,是道德建设中应该注意和克服的地方。这种消极作用的同一不是同律质的规定,同律的性质是“健康的他律”(homonomy)(P10),是与社会道德要求保持一致的同律。个体与社会要求保持一致是他律对个体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和谐状态,是他律和自律发展的目的和归宿。3.同一规律与其他规律和自律之间的关系社会道德规范的形式他律的存在方式是通过国家、政府,将道德规范上升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使之政策化、法律化;还通过社会各级组织将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的特殊要求制订个体必须遵循的规章制度。自律以个体的思想、信念、意志等形式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存于心中,无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还是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以一种自主的精神和状态将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内心的道德结构,确立“我应该如何”,“怎样如何”的道德图式,以个体内在的良好的道德品质而存在。同律以个体在道德实践活动中的事实而存在,它具体、生动、形象,使人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具有客观实在性;同律还以社会道德建设成果的形式而存在。同律的实现,体现一个国家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染力;展现一个民族团结一致,蓬勃向上、充满活力的精神面貌;再现一个国家的社会理想、价值观念、道德风尚的理想状态。同律整合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与社会保持协调一致,是客观存在的。在道德场景中的表现出这一特点他律的指向性是指出人们应该追求的方向,应该遵循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指导人们“你应该怎样做”。这种指向性呈现出理性化和系统化的特点:指定了所有公民应该遵守的公民道德和家庭美德,所有职业者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还有社会的先进分子应遵循的共产主义道德等等,他律呈现的是社会主流意识要求的指向性特点。自律的指向性是将他律中的某一指向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起定向功能的作用,“我应该怎样做”、“我要这样做”,使道德主体离开其它诱惑,朝自我确定的方向努力的心理定势和行为定势,它呈现内部指向性的特点。同律的指向性,相对于他律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指向性特点来说,更具有复杂化、动态化特征,在社会发展中呈现全方位、立体式的要求和指向,除了他律和自律之外,道德场景中的任何因素都可能成为个体道德行为的发动机或牵引力,良莠并齐,有时瞬间将个体推向红黑染缸之中,但这种指向作用还取决于它落在一个什么样的个体基地上,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对象如何对他来说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P125)。但不论个体的道德水平、道德修养、道德境界如何,社会事实指向都不同程度地作用于个体。通过规范自己行为与自己规范的统一,实现并实现自我完善他律的动力系统是国家通过控制大众媒体,进行有组织的社会宣传、倡导和控制,用号召、指导、劝告等形式,引导人们的意识,规范人们的行为;他律还通过学校德育渠道,灌输给青少年。他律不论在个体道德发展的什么阶段,总是以命令的口吻支配你应该如何,呈现“软件硬化”的特点。自律是通过个体自觉,将社会道德转化为自我需要,将道德要求转化为自我信念;通过自愿将社会道德需要转化为自我意识,将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习惯;通过主动精神承担道德责任,践履道德义务,实现道德理想;用良心这个“看不见的手”进行自我调整、反省、自诉、慎独,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实现自我完善。同律首先是他律和自律共同发挥着作用。在个体的道德实践中,不仅体现着来自社会系统的他律性规定,即“应该做什么”的社会要求,而且同时体现着来自个体自身的自律性规定,即“我要做什么”的价值取向,二者内在契合决定了个体当下的选择,即“必须做什么”。以客观社会的外在标准为基础,以自身道德原则和道德信念为内在尺度,实现他律和自律的统一,应然和实然的统一,客观和主观的统一。其次,同律还通过“让事实说话”的著名图式,渗透和潜移默化的路径发挥作用,使一些人在客观环境中相互感染,证明自我价值判断,印证思维正确或错误,选择自己的行为与社会一致。社会事实确实可以约束和影响我们所做的事情,但它不能决定我们要做的事情,因为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最终进行道德决策的是个体内在的道德原则、道德信念。此时在社会实践中,个体与其共在的社会环境、社会境遇之间展开了三重对话:他律、自律、同律,共同作用于个体的道德品质和社会的道德面貌。道德与自律的三位一体他律、自律和同律作用的方向是一致的,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个体的道德发展和社会的道德进步,它们三位一体,多项互动、全面建构,自律使他律成为可能,同律使他律和自律成为现实。他律、自律和同律共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二、同法存在的学术基础1.个人的社会属性—社会是人的共同体,为同律的存在提供了客观条件首先,同律是人的类本质的规定。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个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构成社会的“前提”、“出发点”,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实体和本体根基,社会是人的共同体。每个人作为“人类”的一分子,必是社会的一员。按其必然性来说,他必须追求和实现“人类”共同体存在和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条件,依附社会与社会保持一致是个体生存过程中的本能,是人类固有的特性。正如达尔文说过的:在人类世界,人会自觉地服从自身的社会性本质,而拒绝自然本能的诱惑。所以马克思指出的“人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P18)。其次,同律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规定。任何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生产关系、民族关系、阶级关系和家庭关系之中,与各种社会关系产生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因为人不能逃避矛盾而生活,更不能无视矛盾而任意发展,所以个体保持生命整体协调一致时,还要考虑的是将自己怎样融入社会环境之中,就像斯宾诺沙所说的:在他看来,自然规律的法则,是永远和到处同一的,因此应该运用同一的方法去理解一切事物的性质,包括去理解人的意志和行为,因为人的意志是由客观原因所决定的,服从于客观规律,在此条件下,是不可能有绝对自由的。所以马克思说:“人永远是这一切社会组织的本质”(P293),人与社会保持和谐一致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要求。2.道德规范和道德传统其一,人的认识和心理的来源是客观世界,即存在决定意识;同时社会存在还决定人们的认识内容。人的认识和心理是对客观对象和内容的现实反映,反映者与被反映者具有同一性和相似性。正如马克思所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P208)。其二,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认识过程。社会存在不仅作用于个体生活、感觉和经验,制约着人的观察、思考和行动,而且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提高人们的道德认识水平;同时,社会还利用各种物质条件控制个体的认识过程,巧妙地“编织”和营造影响道德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的各种信息,将个体相对独立的认识过程,纳入客观社会的整体认识过程之中,并使其成为其中的环节和组成部分,使个体认识与社会要求保持一致。其三,社会事实对个体施加强制性的影响力量。涂尔干认为,社会事实是行动、思考和感觉的方式。人们一般主动服从社会事实,简单地遵从社会普遍接受的行为模式。因为社会事实在人们的意识中提供规则、证明是非,做出评价。因此,人类在掌握自身和社会发展时,努力使自己与社会事实、社会现实、社会现状保持一致和相似。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对存在的领悟本身就是此在的存在规定”(P16)。其四,道德规范和道德传统是融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为一体的社会规定,是社会和谐发展必然要求;由于它先于个体而客观存在,并现成地、给定地呈现在每一个人面前,使每一个人的信念和行为不仅被客观物质所规定,而且或多或少被这种现成地、给定地客观要求所规定,正如德国解释学家伽达默尔所言:“一种最内在地理解的、最深层地共有的、由我们所有人分享的信念、价值、习俗,是构成我们生活体系的一切概念细节之总和”(P15)。3.解决内在化社会道德要求实现自律首先,个体进行道德行为时感受到各种矛盾的存在。自我本能的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矛盾是个体道德发展的心理起源;个体在满足社会要求时,又发现个人私利与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之间充满矛盾;伴随这一矛盾又出现道德意识与非道德意识、道德理性与非道德理性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又深刻体验到社会发展的道德要求与自己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系列矛盾的解决,才能使个体达到一种境界,才能有一种深刻的道德责任感和精神追求,才能超越自我的范畴,实现与社会和谐发展。其次,解决这一系列矛盾的核心和关键是个体内化社会道德要求实现自律。个体在内化社会道德要求的过程中,经历了认同——顺应——同化的认识过程,认同阶段是个体通过对事物本质的、规律的认识,明白道理,接受道德知识,并逐渐形成与社会一致的道德图式;顺应阶段就是将自己的思想、态度和习惯适应客观社会的要求,使自己“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P11);同化阶段就是“刺激输入的过滤和改变”(P11),即个体与社会在多方面日益接近、融合,趋于一致,实现同化,最终将社会规范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将社会导向转化为自己的追求,将社会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只有经过不断地在道德实践中保持与社会的一致,才能使道德具有自律的性质。因此,与社会保持一致的同律使个体道德认识得以巩固,情感体验得以确认,道德行为得以认可;与社会保持一致的同律是实现他律向自律转化的中间环节,是他律向自律转化的通道。4.在群体心理环境和社会控制下个体的心理控制首先,个体的生活是以社会群体的形式进行的。社会群体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又是社会的重要结构要素。在群体中,利用个体的安全感、归属感、认同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等社会心理,形成群体规范,通过群体意识、群体压力、群体暗示,约束其成员的行为,控制成员的心理,形成群体服从、群体顺从、社会从众等现象,使个体保持与群体一致,再现人的依附本能。同时,在群体中培养的各种情感、形成群体成员彼此间的粘合力,使所有人的思想和情感形成一个整体,具有一个方向,形成一个强大的聚合体,使个体在群体生活中获得一种状态、一种心理:对群体意识高度敏感,对群体行为高度一致,这种变化如此深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个性。正如尼采所说“当一百个人挤在一起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失去自己的理性,并取得某种别的理性”(P277)。其次,社会还通过社会诱导、社会操纵、社会控制对个体的心理进行渗透和影响,以实现个体与社会的一致。社会诱导、社会操纵和社会控制的方法很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都需要借助社会各种媒体传递各种信息,对个体进行“心理感染”,它既有说服个体积极参与的一系列论据,要个体对之了解或接受;还有“绕过”个体的理智,“绕过”个体意识渗入心理环境,直接闯入共同意识范围,并在那里停留下来,巧妙地制造一种环境,实现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心理生理状态的嫁接,使个体在自觉或不自觉的状态下,按照社会操纵者所需要的方向发展,使之与社会保持一致。三者的特点在于它们控制社会媒体信息时发挥着双重作用。一方面,直接发放信息报道,影响并作用于个体的心理结构,使个体按照社会导向取舍自己的言行;另一方面向个体发送“编码”信息,在“暗中”对个体施加心理和精神的影响,以个体具有的“模糊认识”为基础,以个体潜意识中的情感、意见和行为为基础,接受操纵者所需要的那些认识或指向,按照社会需要的方向,沿着社会需要的轨道,与其保持同步。三、同律的存在与发展同律是个体在复杂的社会系统中与社会要求相适应,保持一致的过程和状态,同律伴随着个体道德发展始终。幼儿阶段,幼儿通过与他人的接触开始体会到,并不能按自己原始欲望或“本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己把握不了“本我”及本然,虽然此时无法认识外部世界道德要求的社会意义,更无法从现实事实中分离出命令的深刻含义,“听话”还是幼儿进行道德行为选择的首要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行为选择方法。此时,弱小无知的幼儿,还通过“察言观色”,发现与周围相近或相同,与社会保持协调一致,这种无意识道德本能的反映,是“立竿见影”之后幼儿体验到的“适者生存”获得自由的又一条路径,并屡试不爽,谙熟在胸。就像荣格所说的“或多或少地与环境同一,尤其是认同父母”(P38)。儿童时期,“自主”、“自我”意识产生,大量的自我意识的出现,开始感到个体需要指向与社会要求指向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社会采取了系统的道德教育,进行科学的道德灌输,儿童能够从服从到认同再到内化,这一切都需要道德经验的积累,而这些经验的积累,是在无数次的同律中进行和实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