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课文总结一、内容提示1、“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又如贾谊《论积贮疏》,晁错《论贵粟疏》等。2、直谏与讽谏古代臣子劝谏君主大体有直谏和讽谏两种:直谏就是直陈弊端,直言相劝,如魏征对唐太宗就敢用直谏;讽谏则是委婉地劝谏,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就是从身边事说起类比君主受蒙蔽严重。直谏成功的条件是:君主须包容虚心;臣子须耿直忠心;君臣关系须融洽和谐、彼此信任。太宗的虚心纳谏和魏征的忠心直谏,是封建社会难得的君臣相得的典范。【从谏如流】形容君主能很好地听取臣下的进谏,像水从高处流到低处一样自然。【从善如流】形容能迅速而顺畅地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善,正确的意见或建议。3、魏征敢于直谏,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强调“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全文主要阐明的是为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劝唐太宗在“善始”以后,仍要“克终”,以“积其德义”,使国家达到长治久安的局面。4、文章层次这篇奏疏分为三个部分,各部分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第1段,文章先以比兴写法论天下安治的基础在于“积德义”的道理。然后以三个含“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论证,正反对列,凸显进谏的主旨,归结到不如此做,“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第三层进一步扣住君主的作为,再度从反面立说,若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则如“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第2段,针对唐太宗当时的实际状态,从历史兴替出发,引古论今,以寥寥数语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强调人君之德多衰于功成志得之后。进一步分析兴邦是由于能“竭诚待下”,丧邦是由于“纵情以傲物”。随后,又进而将问题归结到“可畏惟人”“载舟覆舟”上,对“积其德义”作出了他一以贯之的“民本”解释,把国家安危与民心向背紧紧联系起来。第3段,提出“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十思”角度各有不同,提醒太宗从各个侧面进行观照,期能开拓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段中以十个排比句,提出“十思”,然后再用四个排比句,从“智者”“勇者”“仁者”“信者”的表现,来阐述“十思”的效果,字句工整,气势磅礴,感染力极强。【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治:治理得好,太平。指不费力气就使地方或国家得到管理,安享太平。古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的套语。二、重要词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长:生长,长得好)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浚:疏通水道)德不厚而思国之理(理:治)人君当神器之重(当:主持,掌握)永保无疆之休(休:喜庆、福禄,与“戚”相对)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胜:克制、控制)斯亦伐根以求木茂(以:用来,表目的)凡百元首(凡百:所有的)承天景命(景:大,又如“景行”是大路的意思。“景”还有“阳光”的意思,如“春和景明”,还可以通假为“影”,如“赢粮而景从”)莫不殷忧而道著(殷:深,句意:没有一个不是在创业之初因为在深深的忧虑中而德行显著)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克:能够。句意化自《诗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人们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物:人,如“人物”“待人接物”“物议”中的“物”都是“人”的意思。)虽董之以严刑(董:督察)振之以威怒(振:同“震”,威吓)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宜:应该,句意为:老百姓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其:怎么,哪里,难道,表反问。此句意: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其后果怎么可以忽视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作:建造,兴建。“作”还有“站自来”的意思,如“舍瑟而作”)“作”的常见含义总结:(1)站起、起身,“舍瑟而作”。(2)工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3)产生、兴起,“周秦之际,诸子并作”。(4)创造,创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5)振作,“一鼓作气”。(6)发动,“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牧:养。此句意:想到帝位高险,就不要忘记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度:限度。此句意:喜爱田猎,就想着网开一面,捕杀有度)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壅蔽:堵塞蒙蔽)总此十思,弘兹九德(弘:光大。此句意: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尚书》所讲的九种美德)简能而任之(简:选拔)择善而从之(善:好的建议或意见)仁者播其惠(惠:仁爱)信者效其忠(效:献出)不言而化(化:教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司:管理)课内外练习一、课内巩固(一)阅读《谏太宗十思疏》,完成各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B.信者效其忠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C.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邹忌讽齐王纳谏》)D.文武兼用,垂拱而治禹以治,

桀以乱,治乱非天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虽董之以严刑B.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则思谦冲而自牧C.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D.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信者效其忠3.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A.则思江海下百川B.貌恭而不心服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D.弘兹九德4.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自牧:加强自身修养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忠:忠诚C.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

简能:选拔有才能的人D.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居域中之大:占据国中最大的地盘5.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虽:虽然B.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掌握C.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景:大D.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繁:烦琐6.下列对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点明了全文要阐明的主旨:居安思危,戒奢以俭。B.第一段先喻证治国必积德,再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C.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D.第二段指出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共21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人习于苟且非一

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些,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皮日休【注】天之利下民,其仁至矣!未有美于味而民不知者,便于用而民不由者,厚于生而民不求者。然而暑雨亦怨之;祁寒亦怨之;己不善而祸及,亦怨之;己不俭而贫及,亦怨之。

是民事天,其不仁至矣!天尚如此,况于君乎?况于鬼神乎?是其怨訾恨讟(dú),蓰(xǐ)倍于天矣!有帝天下、君国者,可不慎欤!故尧有不慈之毁,舜有不孝之谤。殊不知尧慈被天下,而不在于子;舜孝及万世,乃不在于父。呜呼!尧舜,大圣也,民且谤之;后之王天下,有不为尧舜之行者,则民扼其吭,捽其首,辱而逐之,折而族之,不为甚矣!【注】皮日休,晚唐文学家;当时统治者生活奢靡,剥削残酷百姓。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董之以严刑

董:督察B.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恤:顾念,忧虑C.殊不知尧慈被天下

被:蒙受,遭受D.折而族之

族:灭族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以膏泽斯民B.貌恭而不心服未有美于味而民不知者C.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则民扼其吭D.上乃欲变此乃不在于父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选文一分析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原因,把国家安危和民心向背联系起来。B.选文二挖掘保守派思想根源;委婉表明坚定的立场,体现出作者刚毅不屈的精神。C.选文三画波浪线的语句,用递进句式和反问语气,写出人民更易对君主产生怨限。D.选文三借尧舜行为高尚却被怨谤的事例,表达了作者对百姓苛责明君的不满之情。4.翻译下列语句。(5分)(1)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2分)(2)是民事天,其不仁至矣!(3分)5.根据以上三则选文,概括民怨形成的原因,并说说魏、皮二人对待民怨的态度与王安石是否矛盾,为什么?(7分)二、课外阅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王者之法,民三年耕而余一年之食,九年而余三年之食,三十岁而民有十年之蓄。故禹水九年,汤旱七年,甚也,野无青草,而民无饥色,道无乞人,岁复之后,犹禁陈耕【1】。古之为天下,诚有具也。王者之法,国无九年之蓄,谓之不足;无六年之蓄,谓之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今汉兴三十年矣,而天下愈屈【2】,食至寡也,陛下不省邪?未获年,富人不贷,贫民且饥;天时不收,请卖爵鬻子,既或闻耳。曩顷不雨,令人寒心,一雨尔,虑若更生【3】。天下无蓄,若此甚极也。其在王法谓之何?必须困至乃虑,穷至乃图,不亦晚乎!窃伏念之,愈使人悲。然则所谓国无人者,何谓也?有天下而欲其安者,岂不在于陛下者哉?上弗自忧,将以谁偷?五岁小康【4】,十岁一凶,三十岁而一大康,盖曰大数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天下何以相救?卒然边境有数十万之众,天下将何以馈之矣?兵旱相承,民填沟壑,剽盗攻击者兴继而起,中国失救,外敌必骇,一日而及,此之必然。且用事之人,未必此省,为上者弗自忧,魄然【5】事困,乃惊而督下,曰:“此天也,可奈何?”事既无如之何及。方今始秋时,可善为。陛下少闲,可使臣从丞相、御史计之。(贾谊《新书·忧民》)注释:【1】陈耕:古法,土地耕种若干年就需要休息,不得连续耕种。【2】屈:贫困。【3】更生:再次发生。【4】小康:小的饥荒。【5】魄然:困窘的样子。1.下列对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①三十岁而民有十年之蓄

有:通“又”②诚有具也

具:方法③贫民且饥

且:将要④请卖爵鬻子

鬻:卖⑤穷至乃图

穷:贫穷⑥窃伏念之

窃:私下;私自⑦盖曰大数也

大数:自然规律⑧此天也,可奈何

奈何:怎么办A.①⑤

B.②④

C.⑥⑦

D.③⑧

2.下列对文中句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禹水九年,汤旱七年夏禹时连续有九年水涝,商汤时连续七年旱灾B.曩顷不雨,令人寒心从前有一段时间不下雨,就让百姓感到忧心忡忡C.上弗自忧,将以谁偷陛下如果自己不肯操心(国事),又能和谁一起苟且偷安呢D.中国失救,外敌必骇国家对这些情况无法制止,外敌就一定感到惊骇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圣王治理天下的法则,一定要确保国家有充足的粮食储蓄。B.面对汉兴三十年来国家储蓄粮越来越少的局面,作者忧心至极。C.国家储粮不充足必然会导致民不聊生、兵祸接至的结果。D.作者委婉劝谏,请君王自省,为实现国富民安尽早谋划。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卒然边境有数十万之众,天下将何以馈之矣5.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粮食问题是国家重大安全问题。请根据本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一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唐太宗论苏辙唐太宗之贤,自西汉以来,一人而已。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见其比也。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观之,惜乎其未闻大道也哉!贞观之间,天下既平,征伐四夷,灭突厥,夷高昌,残吐谷浑,兵出四克,务胜而不知止。最后亲征高丽,大臣力争不从,仅而克之,其贤于隋氏者,幸一胜耳。而帝安为之,原其意,亦欲夸当世、高后世耳。太子承乾既立十余年,复宠魏王泰,使兄弟相倾。承乾既废,晋王,嫡子也,欲立泰,而使异日传位晋王,疑不能决,至引佩刀自刺,大臣救之而止。父子之间,以爱故轻予夺至于如此。帝尝得秘谶,言唐后必中微,有女武代王。以问李淳风,欲求而杀之。淳风曰:“其兆既已成,在宫中矣。天之所命,不可去也。徒使疑似之戮,淫及无辜,且自今已往四十年,其人已老,老则仁。虽受终易姓,必不能绝李氏,若杀之复生壮者,多杀而逞,则子孙无遗类矣。”帝用其言而止。然犹以疑似杀李君羡【1】。夫天命之不可易,惟修德或能已之,而帝欲以杀人弭之,难哉!帝之老也,将择大臣以辅少主。李绩起于布衣,忠力劲果,有节侠之气,尝事李密,友单雄信。密败,不忍以其地求利。密死,不废旧君之礼。雄信将戮,以股肉啖之,使与俱死。帝以是为可用,疾革,谓高宗:“尔于绩无恩,今以事出之,我死,即授以仆射。”高宗从之。及废皇后,立武昭仪,召绩与长孙无忌、褚遂良计之,绩称疾不至。帝曰:“皇后无子,罪莫大于绝嗣,将废之。”遂良等不可。他日绩见,帝曰:“将立昭仪,而顾命大臣皆以为不可,今止矣。”曰:“此陛下家事,不须问外人。”由此废立之议遂定。绩,匹夫之侠也,以死徇人不以为难,至于礼义之重,社稷所由安危,绩不知也。而帝以为可以属幼孤,寄天下,过矣!且使绩信贤,托国于父,竭忠力以报其子,可矣。何至父逐之,子复之,而后可哉!挟数以待臣下,于义既已薄矣。凡此皆不知道之过也。苟不知道,则凡所施于世,必有逆天理,失人心,而不自知者。故楚昭王惟知大道,虽失国而必复。太宗惟不知道,虽天下既安且治,而几至于绝灭。(选自《栾城后集卷十》)注释:【1】李君羡:大唐开国猛将,战功赫赫,李世民冤杀的功臣之一。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三代以下,未见其比也

比:等同B.原其意,亦欲夸当世、高后世耳

原:原来C.夫天命之不可易

易:改变D.而帝以为可以属幼孤

属:托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子孙为戮,不绝如线

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B.其贤于隋氏者,幸一胜耳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帝之老也,将择大臣以辅少主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竭忠力以报其子

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唐太宗“未闻大道”的一组是①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②兵出四克,务胜而不知止③复宠魏王泰,使兄弟相倾④徒使疑似之戮,淫及无辜⑤皇后无子,罪莫大于绝嗣,将废之⑥挟数以待臣下,于义既已薄矣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唐太宗能任人唯才,以仁德治国,是从夏、商、周三代以来独一无二的贤君。B.作者认为唐太宗亲征高丽,就是想要在当世炫耀自己的武功,提高自己在后世的影响罢了。C.作者认为唐太宗不注意修养德行,却听信李淳风的话错杀了李君羡,埋下了女武代王的祸根。D.作者认为李绩虽能尽忠效力,却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唐太宗把天下托付给他,铸成了大错。5.把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2)苟不知道,则凡所施于世,必有逆天理,失人心,而不自知者。参考答案一、课内巩固(一)1.D(太平,安定)2.C(取独)3.D(使动)4.D(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5.D(繁:多)6.C(没有举实例)(二)1.C2.B3.D4.考虑到这样做合宜就采取行动,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做得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地方的缘故啊。这样看来,百姓对待天,不讲究仁,也算是达到极点了!【评分标准】第一句中“度”“是”错一处扣1分,句子翻译不顺畅,酌情扣分;第二句“是”“事”“至”错一处扣1分,句子翻译不顺畅酌情扣分。5.第一问:原因①君主放纵自己,轻视人民,(1分)不效法尧舜之政,甚至残酷地剥削压迫百姓;(1分)②人们得过且过,官员同俗媚众,普遍对变革不满;(1分)③由于外界或自身的原因,百姓遭遇不顺。(1分)第二问:三人对待民怨的态度不矛盾。(1分)魏征和皮日休认为君主应慎重对待民怨,反思自我,为政以德;(1分)王安石认为应坚持正确主张,义无反顾地改革。(1分)三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和百姓福祉,所以不矛盾。(1分)【评分标准】第一问3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第二问4分,按点赋分。二、课外阅读(一)1.A(有:拥有;穷:处境恶劣)2.D3.D4.参考译文:(如果)突然在边境上聚集数十万军队,国家该拿什么供给他们呢5.答题要点:(1)粮食安全关系着民生。国家储备充足,能够在歉年或者饥荒时,保证百姓生计。(2)粮食安全决定着国运(国家安定)。国家储蓄不足,灾祸来临时,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内乱并起,以致外敌入侵,国势衰微。(3)充足的粮食储备,关系到领土安全。粮足则国富,国富则兵强。及时为军队提供粮饷,能够有力保障国家安全。参考译文王者的治国之法,是民众耕种三年而剩余一年的粮食,耕种九年而剩余三年的粮食。这样三十年后,民众就有了十年的积蓄。因此,夏禹时连续九年水涝,商汤时连续七年旱灾。最严重时,野外连青草都不生,可是老百姓却无饥色,道路上亦无行乞之人,年成变好以后,仍然禁止陈耕。古代的圣王治理天下,实在是有高明之法。王者的治国之法,国家没有九年的积蓄,就不充足,满足不了需要,没有六年的积蓄,情况就危急了,没有三年的粮食储备,那么国家将要不成为国家了(比喻国家将亡)。如今汉兴已经三十年了,可是国家却愈加贫困,粮食更少了,陛下对此难道没有省察吗?年成不好,富人不肯借贷,穷人就会饥饿;天时不利收成,只好请求卖掉官爵和子女,这些陛下可能都听说过。有时一段时间不下雨,就让人忧心忡忡,一旦下了雨,又担心灾害再次发生。国家缺少粮食储备达到这种程度,真是太糟了。这在王者的治国之法中,又该叫作什么呢?一定要困顿到极点才想拯救办法,窘迫到极点才图谋改变这种状况,不是太晚了吗?我想到这些,更加使人感到悲哀。即使如此,那么所说的国家无人又是什么意思呢?拥有天下而要使天下安定的,难道不就在于陛下您吗?陛下如果自己不肯操心(国事),又能和谁一起苟且偷安呢?五年一小饥荒,十年一歉收,三十年一大饥荒,这可说是自然规律。如果不幸发生方圆两三千里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来抚恤百姓?如果突然在边境上聚集数十万军队,国家该如何供应粮饷?兵祸旱灾相继而至,饿死的百姓就会填满沟壑,抢劫偷窃武力袭击的情况也会接连发生,国家对这些情况无法制止,外敌就会趁机入侵骚扰,这些不幸会很快一齐袭来,这是势所必然。况且,相关官员未必能够省察到这些,而作为君主如果自己不去操心,突然发生危难之事,却惊恐地对下面官员说:“这是天意,又能怎么样呢?”事情不要等到无法挽救了,再去感叹无可奈何。现在刚到秋天,可以好好谋划这个问题。陛下少闲一会儿(多思考点正事),可以让我跟丞相、御史大夫认真计议此事。(二)1.B(原:推究)2.A为:被/因为。(于:表比较。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以:表目的,来。)3.D①表现唐太宗的治国之才,④是李淳风的假设,⑤是高宗的行为4.C(唐太宗杀李君羡并不是听信李淳风的话)5.(1)他任用有才能的人,手下的将相没有不是这样的人的,恭谨俭约节省费用,治理天下几乎到了置刑法而不用的地步。(2)天命不能改变,只有修养德行或许才能使它消除,而太宗想要靠杀人消除它,难以办到啊!参考译文:像唐太宗这样有才能的人,从西汉以来,只有这一人罢了。他任用有才能的人,手下的将相没有不是这样的人的,恭谨俭约节省费用,治理天下几乎到了置刑法而不用的地步。自从夏、商、周三个朝代以来,没有见过能够和他相匹敌的。然而传位给儿子再到孙子,就遭受武氏之乱,子孙被杀,局势危急,像差点儿就要断掉的线一样,后世人从本原上推究落得这样结局的原因却找不到。以我看来,可惜的是他不明白治世原则啊!贞观年间,天下平定以后,征伐四周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灭掉突厥,消灭高昌,打败吐谷浑,兵出四方,攻无不克,追求胜利而不知停止。最后御驾亲征高丽,大臣极力劝阻却不听从,结果只是攻占几座城池,他超过隋朝的是,幸而获得一次胜利罢了。而太宗对做这些事感到很满足,推究他的本意,就是想要在当世炫耀,提高自己在后世的影响罢了。长子承乾被立为太子已经十多年了,却又宠爱魏王李泰,使兄弟互相倾轧。承乾被废太子以后,晋王李治,也是太宗的嫡子,太宗想要立李泰为太子,而让李泰将来传位给晋王,犹豫而不能决断,以至于举起佩刀要刺自己,大臣阻止他才停下来。父子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