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1.1选题依据和意义1.1.1选题依据首先,大学生“村官”政策发展迅速,备受关注。大学生“村官”政策是政府致力于加强农村工作,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积极配合新农村建设所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大学生“村官”政策从1995年江苏省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率先开始,到1999年浙江宁波的“一村一民大学生”计划的首次推行,再到2008年中组部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下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1],使政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初步试水到大规模开展的历程。经过十余年的实践和探索,大学生“村官”已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关的新闻事迹、制度规定、研究报告在各类传媒中也不断出现,使得大学生“村官”政策从不同层面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其次,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国家出台大学生“村官”政策,旨在向农村输出高素质人才,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但是,受现实因素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当前,农村缺乏培养和留人机制,新农村建设人才匮乏,农村的现实环境也很难让大学生安心投入工作,导致大学生“村官”更多的成了“权宜之计”。无论是与探索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初衷,还是与新世纪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政策目标,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距。以图通过此举来促进新农村建设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实属“杯水车薪”。1.1.2选题意义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新农村建设遭遇发展瓶颈的情况下,大学生“村官”应运而生。但是,大学生“村官”作为新生事物,发展没有先例可循,问题也就不可避免。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执行效果不尽理想,政策目标无法实现。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大学生“村官”政策目标,就需要对政策执行进行必要的分析研究。对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分析,一方面,可以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和重视大学生“村官”工作,为政策的有效执行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为大学生安心工作,充分发挥才干营造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分析,优化政策的执行效果,减少政策资源的浪费,确保实现目标群体的既得利益,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因此,本文将从公共政策的影响因素出发,分析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执行现状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1.2研究概况1.2.1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研究概况大学生“村官”已成为近几年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针对大学生“村官”这一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1998年,陈洪在《大学生当“村官”》[2]一文中指出了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工作的迫切性。即农村人才“青黄不接”,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能力偏弱,有碍于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延缓了农民奔小康的进程。之后,学术界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是围绕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背景、意义与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对策三个方面进行的[3]:一是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出台的必要性探讨。学者们主要从解决“三农”问题、缓解就业压力、加快新农村建设、完善基层组织建设四个角度来研究政策出台的背景;二是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意义和作用分析。对于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大部分学者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政策的实施对促进新农村建设、解决大学生就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但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如龚明义认为:大学生当“村官”是将行政村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缓冲地带,将村组织当成一些人的“就业旅店”[4],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作用持怀疑态度。三是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问题及对策的研究。有笔者认为,大学生在农村难以成为真正的村官,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与大学生“村官”政策目标发生偏离。希望通过完善政策法规、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改善农村基层环境,来促进村民对大学生“村官”认可,发挥大学生“村官”的自身价值,优化政策执行效果。1.2.2政策执行的研究概况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特别是美国公共政策研究领域出现了研究政策执行的热潮——“执行运动”(ImplementationMovement),使政策执行成为政策科学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加州大学的普蕾斯曼和韦达夫斯基于1973年完成的报告——《执行——联邦的计划在奥克兰的落空》,标志着政策执行研究真正进入政策学者们视野[5]。对于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其观点主要集中在:公共政策执行内涵研究、执行主体研究、执行理念研究、影响因素研究、对策研究等。我国在政策执行方面的研究相对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较为关注,90年代中期才逐渐有了一些政策执行的研究论文出现。1.3研究内容与思路本文以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因素分析等方法,分析目前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执行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优化对策。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背景、目标和执行的意义;第三部分用因素分析法分析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现状;第四部分指出目前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政策影响因素角度分析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2大学生“村官”政策概述大学生“村官”是指近年来由政府相关部门发布招聘公告、通过一定方式筛选高校应届或往届毕业生到农村(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基层工作者。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基于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骨干力量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这两方面的考虑,所做出的战略决策。2.1政策背景大学生“村官”政策,可以找到“破解新农村建设人才‘瓶颈’和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契合点,实现农村建设和大学生就业的双赢。2.1.1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农村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人才匮乏是农村发展的一大障碍,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所需的智力支持。长期以来,农村的现代化水平较低,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现代意识、法律意识都比较淡薄。农村发展也存在着经济保障自给能力不足、组织自治能力不足和干部自律能力不足等问题,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十分紧迫。实现这一任务,光靠农民本身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众多领域专门人才的支持,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出台,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智力保障。再者,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的人才配置出现了负外部性现象,大量的人力资源被城市汲取,农村的发展后继无人,因而对高素质人才有着强烈的需求。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改变了农村人才配置的负外部性,为农村发展输送了必需的人才。2.1.2大学生就业的需要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的不断递增,大学生就业形势空前严峻,“就业难”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21世纪以来,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具体详见下表:表1-1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时间/年20102011201220132014人数/万630660680699727就业率/%72.269.173.371.9/未就业人数/万175.14203.94181.56196.42/资料来源: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统计数据近五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了近百万,但初次就业率仅在70%左右,就业率的止步不前与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飞涨,使得未就业人数飙升。尤其是2011年,近三成的大学生在毕业离校时处于未就业状态。如果按照70%的就业率来计算的话,今年大约有218万的大学生在离校时找不到工作,就业压力空前严峻。今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经突破了七百万,加之往年未就业人数,大学生人才市场供给不断增长的势头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大学生对待高学历的态度日趋理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就业,而非继续深造。实际就业的大学生数量再创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异常严峻。毕业生人数增多,就业率低迷,未就业群体日益扩大,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刻不容缓。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6]中,除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还试图通过政策导向引导就业,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执行再一次得到支持。2.2政策内容及目标2.2.1政策内容2008年4月10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的《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通知》[1],《意见》中就大学生“村官”政策做出了七个方面的规定,分别是:选聘数量和名额分配、选聘对象的条件和程序、选聘任职、待遇和保障政策、管理及服务、财政补贴和组织实施。进一步明确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为各地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其中关于待遇和保障政策的规定尤为具体,以下五项优惠政策对大学生比较有吸引力:一是任职期间聘期考核合格的、符合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的,本人在校期间的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替偿还。二是在基层工作两年以上,具备选调资格的,经推荐,可参加选调生统一考试。三是在基层工作两年后报考公务员的,享受放宽条件、增加分数等优惠政策,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县乡机关公务员应着重从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中招录。四是在基层工作期间表现良好、考核合格的,报考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时,享受增加分数等优惠政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五是录用为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正式工作人员后,在基层的工作时间可连续计算工龄、计入社会保险缴费年限。保障性的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更多的大学生响应政策的号召,走上了村官工作的道路,开启了服务基层的工作探索模式。2.2.2政策目标推行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总体目标主要有三个:一是扩大大学生“村官”队伍规模,使政策普及各行政村。《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到2015年,全国一半以上行政村配备大学生“村官”,逐步实现1/3以上行政村有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两委”副职及以上干部;二是完善基层干部队伍,优化组织结构,加快新农村建设。《意见》中还要求县镇级部门领导班子中有一定数量的成员有大学生“村官”工作经历[7],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行政村的干部组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三是可以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可以留任、考公务员、考研、创业、自主择业等,在大学生“村官”工作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减小再就业压力。2.3政策执行的意义2.3.1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在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地区进一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时刻召唤着当代大学生的入驻。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缓慢,大部分村干部因自身知识素养的缺乏,不能很好的带领农民群众发家致富,新农村建设阻力重重。在这样的形势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高校毕业生受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知识丰富、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富有激情与活力,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和文化修养,形成良好的农村文明风尚,丰富农村生活;其次,大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可以利用自身的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为农民出谋划策,促进干部群众观念更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指导农民科学致富,带动一方的经济发展。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后,利用自身优势,为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优化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了新的力量。从不同层次为做好村官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2.3.2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时代呼唤青年,青年响应号召。到广阔的农村去,对大学生而言是一次珍贵的人生经历。农村社会很复杂,大学生到农村,不仅是难得的机遇,更是一种历练。当前,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城市的生活使多数人缺乏基层艰苦生活的锻炼,缺乏选择人生道路的经验。尤其是长期生活在家长、学校的庇护下的当代大学生,如果不到实践中磨练,就很难担当社会重任。农村既是施展才华的舞台,又是历练人生的学校。大学生当村官,为他们认识自我、磨练意志提供了机会。到农村去任职,既可以直接了解、掌握农村基层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亲身体验不一样的农村生活,又可以利用知识、信息的优势为发展生产、致富农民、建设农村搞好服务。可以在这里培养出对农民群众、农村事业的深厚感情,在农村实践中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不但有利于提升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促使大学生成长成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责任感;还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帮助农民致富中找到满足感,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2.3.3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一方面,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知识的渴望愈加强烈。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的递增,大学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而且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想要留在城市发展。但是,城市的就业机会有限,过多的人才涌入城市,致使城市的就业竞争更加激烈。而另一方面,农村建设缺乏大量的人才,人才缺失成为制约新农村发展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广大农村将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新领域。通过选派一些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在农村开辟大学生就业岗位,缓解了大学生在城市市场的就业矛盾和压力,尽管不能彻底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大局面,但也能为大学生增加一个新的就业选择,引导全社会开辟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渠道。通过加快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可以使一部分大学生回归农村。增加了就业机会,也满足农村对新型人才的需求,缩小城乡的劳动力供需市场的差距,促使供需趋于平衡。同时,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城市的生存压力大,如果选择回归农村,还可以降低大学生在城乡劳动力市场流动的迁移成本,少了很多后顾之忧。大学生“村官”政策也成为分流就业压力的一种有益尝试。
3政策执行现状的因素分析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为方式将政策观念的、意识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8]。简言之,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动态过程。未经实施的公共政策仅仅为一项具备观念形态的分配方案,没有执行,政策本身就是空话。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但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以下将主要从影响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的四大因素——政策自身、政策执行主体、目标群体、政策环境来分析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执行现状。3.1政策自身3.1.1政策目标一项政策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政策目标是否科学合理。假如政策目标不科学,不但实现不了政策目标,而且还浪费人力、财力、物力;公共政策目标缺乏合理性,执行过程就会失去灵活性,很容易出现“机械执行”等现象。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十余年来,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政策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对政策执行目标只有宏观上的把握,对阶段性目标没有做出明确规定。3.1.2政策内容政策内容的完善程度决定着政策能否顺利执行。一个政策方案的出台,需要政策所需的配套措施与之相适应,否则政策将很难执行,很容易造成政策资源的浪费,影响政策的执行进程,使民众对政策产生不安全感,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法律基础,对大学生“村官”角色缺乏合理定位,使得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模糊,面临着身份尴尬。同时,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也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致使执行主体难以执行,大学生“村官”的社会价值也难以实现。3.1.3政策体系政策体系的完善性和相关法规体系的健全性对政策目标的实现也起着关键作用。大学生“村官”政策在选聘、培训方面,有章可循,却缺乏一定的管理、评价、激励、退出等机制。大学生“村官”政策方面的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和保障政策难以真正落实,使得大学生群体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失,政策失信于民。3.2执行主体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都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执行人员来承担,没有较高素质的执行人员,要有效地执行政策方案,实现政策目标是不可能的。大学生“村官”作为自上而下的政策,是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分立性决定的[8]。政策过程作为一条指挥链条,随着行政层级的降低而不断被具体化,为下级行政官员所执行。下级行政层级作为行政执行人员,是否可以将政策落到实处,也将影响政策的执行效果。执行人员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有很多方面,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认知水平、认知态度、执行能力。3.2.1认知水平政策出台后,执行者作为信息的传递者,必须做好“上传下达”工作,要经过“政策解读→解释宣传→应用执行”等一系列过程才能完成。因此,执行者的认知水平就至关重要,决定了执行者对政策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政策的解释能力。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执行者的文化水平、知识结构、政治素养也就有着较高的要求。3.2.2认知态度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之后,还有道德修养层面的要求。如果部分执行者缺乏一定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忽略政策的解释宣传工作,政策将会一直停留在方案层面,或者照搬式执行。更有甚者,部分执行者受利益驱动,对政策甚至形成抵制状态,导致政策执行不畅。3.2.3执行能力执行能力充分地考验执行者的组织、领导、协调、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只有执行者具备较高的执行力,才能顺利地组织政策的实施,实现政策的最终目标。如果执行者在执行力方面有所缺乏,将直接导致政策目标无法实现。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由于执行主体的认知水平有限,认知态度消极,对政策缺乏正确的、全方位的认知,导致对政策不重视、敷衍,或是存在偏见和思想上的误区。甚至因其自身能力欠缺,将大学生“村官”视为竞争对手,抵制执行,严重制约着政策的有效实施。即使执行,也是把大学生“村官”留在乡镇一级,主要从事的也是文书及琐碎的行政管理类工作,没有机会下到农村与村民交流,为农民服务,也就得不到村民的信任,工作也无法开展,对自身的锻炼和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则微乎其微。3.3目标群体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是政策直接作用和影响的对象,目标群体是否能够认可和接受政策,是决定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尤其是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的认同程度。政策目标群体如果有较高的认同度,就会主动接受政策,并采取积极的行动配合政策的执行。如若对政策认同度低,就会对政策的实施起到阻碍作用,抵制政策的执行。3.3.1大学生对政策的认同度大学生作为目标群体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因其自身理解力的差异,对政策的认知也存在着变化,报考情况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21世纪以来,每当到“最难就业季”,在我国高校毕业生中就会出现一股“村官热”,成千上万的优秀毕业生报名参加“村官”选聘,江苏省报考热情尤为高涨,具体详见:表1-2江苏省大学生“村官”人数统计表时间200920102011201220132014招录人数501040613827302230562039报考人数350742187722416251844034824828考录比例7.00:15.39:15.86:18.33:113.20:112.18:1江苏省由于较早开展“村官”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已基本完成,今年招考也就减少了名额。总数少了,但竞争依然不减,最终有24828人报名,是《2014年江苏省“985”高校村官工程实施方案》1319名选聘计划的18.8倍,是招聘总数的12.2倍,考录比例再创历史新高。其中,扬州市邗江区、常州市武进区村委会岗位考录比分别达到了105:1和103:1,火热程度甚至超过了公务员考试[9]。报考的热情高涨、竞争激烈,一方面反映了政策发展的良好态势,有助于选拔出更加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学生对政策缺乏理性的认知,在报考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功利性,在利益选择面前,缺乏基本的政策认知。3.3.2社会民众对政策的认同程度民众作为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他们对政策执行的满意度决定着政策是否可以有效执行。当政策不符合自身利益时,也会出现抵制、对抗的现象。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社会民众对大学生的态度也并没有像新闻媒体宣传的那样充满了信心。根据有关媒体对近8000人的调查显示:44.74%的人认为大学生当村官只是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选择,对农村的帮助不大;23.59%的人认为该政策对农村建设和大学生自身都有好处;21.18%的人认为不适合,是人才的浪费;还有10.49%的人坚决否定该政策[10]。低于四分之一的社会认同率,使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执行中缺乏社会协同,前路坎坷。3.4政策环境政策执行环境的稳定和谐是政策成功的动力所在。政策总是在一定环境下制定和实施的。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过程中,其所面临的政策环境不仅影响着政策实施的整体方向性,更决定着政策目标效果的达成性。3.4.1政治环境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所面临的政治环境,不仅可能影响政策对象对政策的接受程度,而且还会影响政策执行者所采取的行动。通常,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政治环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政治文化、民众的支持与大众传播媒介、国内政局与国际社会。大学生“村官”政策作为战略性目标政策,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符合一定的社会格局。因而,民众的支持与大众媒介则成为了政治环境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大学生“村官”政策因缺乏政策宣传,不被社会所理解和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3.4.2经济环境政策执行自然要受到经济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在一般情况下,某一社会的经济越是富有活力,就越有助于各项政策的有效执行;反之,不良的经济环境则会引起人们的认知上、情感上以及评价上的改变。就政策本身而言,其作用的发挥也取决于它所处的经济环境。随着大学生“村官”数量的逐年增加,一方面,经济发达村镇报考人数量逐年递增,经济基础薄弱地区则处境堪忧、无人问津;另一方面,部分乡镇、农村经济发展欠佳,缺乏吸引人才与安置人才的物质保障,导致政策执行出现地区差异。3.4.3社会心理环境政策能否有效地执行,与政策是否符合民众心理密切相关。如果某项政策符合民众的心理,有着良好的运行土壤,就能够为民众所热爱和接受,可以得到社会民众的关怀与支持。反之,如果政策不在社会民众的心理承受范围之内,即使政策设计得再好,也得不到民众的理解与支持,政策也难以执行。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心理环境,社会民众对政策的理解力也各异,执行中也是障碍重重。同时,还与社会环境下的人文关怀息息相关。社会给予大学生“村官”足够的关怀,对于他们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享受到被关怀、被认可,他们就可以毫无后顾之忧的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如果社会民众不理解他们的工作,忽略他们的劳动和付出,他们会因为不被重视而缺乏存在感和安全感,不能安心的工作,也不利于政策顺畅执行。
4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我国的政策执行缺失状况严重,许多政策的执行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影响政策目标的实现和公共问题的解决,大学生“村官”政策也不例外。4.1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4.1.1政策目标缺乏合理性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目标导向性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有些基层政府对政策的落实只是做出一般性号召,并没有真正地响应,象征执行、敷衍了事;有些政府也做出了积极回应,但是缺乏阶段性政策目标,忽略本土化、忽略政策的初衷。政策目标缺乏本土化,盲目执行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最终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新时期突出的公共问题,但这些都是长期性的战略目标,短期内很难看出显著的实施效果。短时间内,能被大家所知晓的就是开展的规模如何?大学生“村官”在农村都做些什么?很难反映出“村官”政策实施之后带来的变化。同时,政策目标也缺乏地域特色。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以来,在各个领域都有所涉及,但基本上都大同小异,缺乏地方特色,没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存在盲目执行现象。2)政策目标缺乏正确理解,曲解执行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可谓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当政策文件做出可量化的指标时,部分地区看得到的就只有这个可量化、可考核的数字,对于数字背后的要求则适当的“屏蔽掉”。当政策做出“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规定时,他们看到的只有这个“一”,各地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个指标,至于这个“一”有没有发挥它的作用,则不被关注。对政策不仅是象征执行、官样文章、形式主义,更是视发展为儿戏。4.1.2政策内容不完善大学生“村官”仅有政策,相关内容的规定却不尽具体,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依据。大学生“村官”政策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之间存在漏洞,突出表现在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所面临的尴尬和岗位职责的不明确。1)角色定位模糊,身份尴尬目前,尚未对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进行准确定位。大学生“村官”是村党支书记助理或村主任助理,既不是“官”也不是“民”,使得他们在工作中力不从心,在跟农民打交道,缺乏话语权,往往感觉底气不足,很难得到村民的支持。对于工作的开展,也因缺乏明确定位而很难得到其他村干部的支持,使很多想长期扎根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失去了发挥才能的舞台。2)工作职责不明确,人才闲置大学生“村官”缺乏明确的工作机制。大学生“村官”在日常工作中,很难给自己一个明确的角色定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工作职责、工作目标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大部分学生反映平时仅从事文件打印、档案管理等琐碎性行政管理类工作,亦或是“哪里需要哪里安”,出现经常性借调现象,甚至有人坦言在工作中无所事事。缺乏明确的工作职责,不仅导致各级政策主体难以执行,更使得大学生“村官”群体产生迷茫、彷徨的消极心态,造成农村人才资源的巨大闲置和浪费。4.1.3政策体系不健全1)缺乏配套机制,无章可循大学生“村官”政策在选聘、培训方面,有章可循,却缺乏一定的管理、评价、激励、退出等机制。选聘上虽是有章可循,却也存在问题,在用人方面,没有充分考虑地方的人才需求和各地的地区差异。尽管各地探索了公开、公平和公正的考试和择优录取的选拔机制,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往往出现“户籍问题”、“专业问题”和“能力适应”等一系列的问题。在管理方面,对他们的工作内容、性质等都未做出明确规定,在岗期间的工作表现、业绩信息等无从考核。在退出方面,对于工作期满的出路问题则缺乏实质性考虑。大学生“村官”的任期为三年,无论是三年后考研加分,或是优先录取公务员,甚至给予某地的落户等优惠政策,都不是长远的制度性打算。2)优惠政策难落实,失信于民为了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职,贯彻和落实大学生“村官”政策,党中央、国务院和各地方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的优先录取,就职期间可以不间断的参加各种考试等。在各种优惠政策的吸引下,大学生“村官”的数量也在规模上升。但是政策当初所期许的优惠政策则引起大学生群体的不满与质疑。地方政府的待遇和社会保障等很难真正落实,部分学生明确表示报考时所承诺的各项保障制度、优惠政策并未得到贯彻落实,使得大学生群体切身利益受到损失,更使得政策精神失信于民。4.2执行主体存在的问题4.2.1认知水平有限,盲目执行大学生“村官”政策作为宏观性战略抉择,需要各级政府全面理解、多渠道宣传,使政策被全社会所理解和接受。但因其执行者自身知识素养的缺乏,不能很好的认知政策,政策解读过程中出现偏差。政策理解偏差使得执行各异,出现盲目执行或曲解执行。对于大学生“村官”政策,各地政府纷纷响应,但由于对政策缺乏正确认知,并没有考虑需不需要。我国农村发展的差异性是长时间累积而成的,不可一蹴而就,各地发展程度不同,需要的人才也就不同,需不需要引进大学生“村官”?需要什么类型的“村官”?都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是盲目的每村一个、两个的指标性引进。如果农村的经济太过滞后,引进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则微乎其微。发展农业,当地农民的实践经验要比刚毕业的大学生的知识理论可靠的多,即使所他们缺乏的知识积累,未必可以在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大学生身上得到补充。引进大学生的目的何在?虽说“五位一体”需要均衡发展,但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没有经济作为保障,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将无从发展。因此,什么时候引进村官不是政策文件所能决定的,是经济发展决定的。这就需要执行者有敏锐的洞察力,在正确的认知下做出战略选择。4.2.2认知态度消极,象征执行大学生进入基层,本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但是,不少地方政府却将其视为政绩考核的标准。为了塑造自身形象,他们盲目执行,无形之中形成了政绩攀比,并没有考虑政策的目标所在。他们对于本土化所需要的人才和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是否契合都没有考虑,就将村官工作的开展作为专项任务,下发给各个行政村,也不考虑下辖行政村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队伍。把本土化的东西抛到九霄云外,致使所选的大学生难以胜任基层工作,造成了人才的浪费,阻碍了村官政策的实施。在将政策方案付诸实施的基层领导看来,对政策消极执行,一贯秉行“上有对策、下有政策”的原则。认为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就是让他们接触实际、了解社会、接受锻炼,不必指望他们做什么事情。长此以往,不仅影响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计划的完成,制约大学生“村官”潜能的发挥,更将严重制约着当地政府执行力的提升,影响政府的公信力,使得政策实施效果大打折扣。4.2.3执行力不足,抵制执行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11]。执行力的强弱取决于两个要素——能力和工作态度,能力是基础,态度是关键。行政村领导作为具体执行人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态度将直接决定着政策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然而,当前我国基层领导干部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在实际工作中习惯于用老方法、老思想,凭经验解决问题。思想观念也比较保守,习惯稳中求进,缺乏敢于挑战和创新精神,很难适应快节奏的发展。在大学生“村官”政策落实的过程中,也是一味的完成政策规定,完成所谓的“三年之约”,执行也可谓是大同小异。很少有村干部愿意花心思去挖掘他们的潜力,有的甚至愚昧地认为大学生“村官”队伍触犯了他们自身的既得利益,阻挡自身的仕途,不给予大学生“村官”帮助与配合,甚至出现抵制执行的现象。因此,在村干部执行力不足,大学生“村官”的执行力受阻的情况下,政策的实施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4.3目标群体存在的问题4.3.1大学生“利用”政策,影响认同基于农村的发展和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支持,国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也正是这些政策,使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发生了改变,出现了不纯的工作动机。他们报考村官,主要是冲着优惠政策去的,抱着“短期性”和“功利性”的目的,并未全身心投入到农村的实际工作当中。他们是在解决就业和享受优惠政策的双赢下,做出的临时性职业选择。甚至有部分大学生将村官工作视为“就业旅店”,希望以此来换取更好的发展。对于另一部分想要留在农村发展的村官而言,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也动摇着他们的决心。工作环境的反差、工资薪酬的不理想、人生价值得不到实现,都考验着他们,是他们降低政策认同的助推器。现在的公务员考试竞争如此激烈,“公考热”和招考的定向招录指标让那些挤破头都想进入公务员行列的大学生找到了捷径。定向针对村官的公务员招录,相比较竞争压力会小得多,在基层锻炼,享受村官优厚的待遇,又能为自己以后考公务员增加筹码,一举两得。在这样的初衷之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报考村官,即“公考热”之后,又出现了“村官热”。他们只看到了赤手可夺的未来,却忽视了国家的初衷,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已荡然无存。大学生“村官”在不正确的就业观和不纯的工作动机的指引下,很难扎根农村,使村官队伍面临着居高不下的人才流失率。另外,大学生还容易受社会主流行业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职业选择中,更多的倾向于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国企,早已成为大学生毕业去向的主流;喜欢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或者是大中型城市,不愿意去西部欠发达地区或农村,认为农村缺乏发展平台。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并非心甘情愿去农村,只是迫于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的无奈之举,认为村官工作不体面,工作环境不好。即使有政策的引导鼓励,去了农村,也是迫于压力、难敌诱惑的结果,认为在基层工作是不得已而为之,属短期行为,不久的将来还是可以在更广阔的天空展翅翱翔。因此,在农村期间,总是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并不能正确地对待基层的工作。4.3.2社会民众不解政策,难以认同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扩招造成的大学生数量激增,从农村里走出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态度也就比较冷漠。在他们看来,大学生“什么都不懂”,当村官就是来“体验生活的”,对通过大学生“村官”政策使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并不以为然。大学生“村官”下到基层,也是在村委会办公室工作,很少有机会与当地村民接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村民而言,大学生“村官”就是“外派人员”,很难融入农村的生活,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也很难得到他们的肯定与理解。即使他们直接面向村民,从事具体的工作,村民也会村官工作的短期性,对他们是否能够认真工作心存质疑,对他们的工作不给予配合。这导致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实施中得不到当地村民的认可与支持,甚至受到村民的抵制。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难以得到社会的支持与认同,容易造成政策抗拒,抵制执行。大学生到农村要经历艰难的磨练,别说做出一番成绩,就是想要融入农村并被当地村民接纳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一方面,大学生刚毕业,缺乏社会阅历和生存的经验,适应环境的能力也有待加强;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利用所学知识服务农村,在很短的时间内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充满困难与挑战。因此,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执行中,缺乏社会的支持与认同。4.4政策执行环境问题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对政治环境因素的重视,缺乏对经济条件的考虑,缺乏有效的社会动员与宣传,政策执行者和政策目标群体之间缺乏信息沟通与交流,所以致使政策没有得到民众的真正理解,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4.4.1缺失民众基础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具有排外性的“熟人社会”中执行,缺乏一定的民众基础。由于社会成员拥有的生活环境、教育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情感态度、观念形态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政策内容的接受程度。我国农村大多以聚居的血缘关系为纽带,长期形成的地方保护主义使得本地村民对外来“村官”产生隔阂。大学生“村官”政策在这样的环境下执行,缺乏一定的民众基础,这不但不能促进政策的有效执行,反而对政策效果产生遏止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方面“熟人社会”具有排外性,村民的群体意识普遍比较强,很难接受大学生“村官”,尤其是外来的大学生“村官”。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村官”只能知难而退,也导致了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执行成了象征性的执行。另一方面,大部分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政策持观望的态度,并用消极的态度看待大学生“村官”。在他们看来,大学生“村官”“什么都不懂”,就是来“体验生活的”,对通过大学生“村官”政策使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没有太多的想法。这导致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实施中得不到当地村民的认可与支持,甚至受到村民的抵制。4.4.2缺乏经济保障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出现差异化。大学生“村官”普遍反映工资水平较低,现有的薪酬待遇已不能完全满足个人基本生活所需。据了解,各地大学生“村官”在薪资待遇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甚者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2014年1月15日,天涯论坛上一篇名为“四川盐亭大学生‘村官’被饿死”[12]的帖子引发网民们的热议,184196的点击量,1922的回复,都反映出大家对“村官”待遇问题的高度关注。帖子或许存在夸张成分,但反映的现实问题很值得大家重视。之后,记者在海南、湖南、河北等地走访发现,不仅不同地域的大学生“村官”待遇差别很大,相同地区的大学生“村官”也由于种种原因面临着许多问题[13]。摒除各地的经济发展差异这一合理因素,大学生“村官”在待遇上还是很难趋于公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知我们,当大学生村官不能满足经济层次的需要,被区别对待之后,政策目标就很难实现。他们会消极对待,或是通过其他途径充实自我,实现人生价值。4.4.3忽略社会心理一项政策能否顺利实施,还要取决于它是否拥有适合自身运行发展的土壤。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农村基层的社会环境中运行,是否符合民众心理是政策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然而,在执行过程中,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开展却与民众的关联性不大。他们在从事琐碎之事,完成“三年之约”的前提下,成功的上演了“人民群众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成为乡镇领导的免费劳动力。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被乡镇一级借调,与当地村民几乎没什么接触,又何谈符合民众心理?正是由于政策没有符合民众的心理预期,他们对“村官”工作也就谈不上认可,对于通过大学生“村官”政策带动农村发展不置可否。村民的漠然,使得大学生“村官”工作得不到认可,工作也就缺乏激情,甚至无助,产生自卑感、孤独感。如此一来,民众对大学生“村官”的作用更是怀疑,甚至绝望。如此恶性循环,政策执行将渐行渐远。
5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问题的优化途径5.1调整政策目标,完善政策机制优化政策目标,完善政策机制,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是解决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问题的首要策略。5.1.1优化政策目标当前,大学生“村官”政策已经执行了十余年,也形成了一定的发展模式。前阶段的实施情况,也有了一定的效果回应。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通过调查分析,为优化政策目标提出了可行性建议。我们可以通过政策实施效果的反馈意见,适当地优化政策目标。大学生“村官”政策目标应该具体化。大学生“村官”作为战略性目标政策,具有很强的原则性和指导性,只是在大政方针方面做出指导,对于具体实施却没做明确规定。需要执行主体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灵活性和主观能动性,做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实施策略。大学生“村官”能干什么?可以在哪些领域施展自己的才华?能帮农村解决多少实际的问题等都应该进行综合考虑,并给与具体规定。大学生“村官”政策目标应协调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大学生“村官”政策目标不再局限于发展农村经济层面上。新农村建设应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而新时期的大学生恰好在这方面具有优势,他们懂时事、讲政策,了解社会主义新风尚,加之他们富有激情活力,让他们带领农民搞精神文明建设,会取得较好的发展成果。5.1.2完善政策机制完善法律基础,给大学生村官合理的定位。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过程中应该健全法律保障,在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的相关规定中加入大学生“村官”的内容,使执行变的有法可依,还可以为大学生“村官”的权利义务提供法律保障,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事实依据。不要再让执行钻法律空子,侵害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应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性质和岗位职责,让其在享受权益的同时提供应有的劳动付出。让他们不再盲目,可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5.1.3健全退出体制大学生“村官”未来出路机制的不健全,给大学生带来了困惑,成为大学生村官政策有效实施的一大障碍。有些大学生“村官”到了农村,忙着考公务员,找进城“出路”,不做实事,就等着服务期满后全身而退,去寻求更好的发展。但是,考公务员、继续深造,还是为了更好地就业,如果可以解决就业,制定科学可行的退出机制,免去大学生的后顾之忧,才能使大学安心工作,实现政策的既定目标。将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与事业单位的选拔渠道打通,形成后备干部培养链。早日实现“人才到基层锻炼、干部从基层成长”的政策导向,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带动农村发展。甚至可以对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委以重任,让其可以成为基层发展的主干力量。锻炼大学生“村官”才干,为另行择业奠定基础。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的一大主流就是另行择业,但是因为工作性质对工作能力的要求有限,大学生所积累的经验与社会所需存在偏差,导致再就业难。基层政府可以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全方位培养,对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尝试让大学生村官轮岗,熟悉各个岗位的工作,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对那些有创业头脑的大学生“村官”给予创业扶持,使其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现阶段,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为缓解就业压力,国家鼓励并支持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潮流,部分大学生“村官”也在为之做准备。他们在工作之余,可以寻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平衡点,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只要给予必需的资金支持,他们就可以利用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农村发展。同时也解决了自己的出路问题,毫无后顾之忧的留在农村。5.2增强执行主体的责任意识5.2.1提升认知能力,做好政策宣传大学生“村官”政策能否有效实施,省市级政府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他们具有正确的政绩观和较强的政策解读能力。在保证他们正确地解读政策,减少信息缺失的前提下,才能做到有效的“上传下达”,做到政策合理的应用执行,其中提高村干部认知政策和了解当地实情的契合显得相当重要。只有他们认清当地实际,理解政策,灵活运用政策,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准政策实施和当地发展的契合点,才能确保基层政府正确执行,保质保量的实现政策目标。5.2.2提高道德修养,增强责任意识意识先行。执行上落实到位,这是大学生“村官”政策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意识的能动作用告知我们: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才会端正态度,确保政策有效实施。如果当地政府足够重视,基层干部鼎力相助,大学生“村官”政策就会产生好的实施效果。只有认识到政策的重要性,才会将政策认真落实。增强基层村干部责任意识。广大农村是大学生“村官”政策的主要实施基地,村干部是最为关键的政策执行主体,只有先让他们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给予支持与配合,才可以最终实现政策目标。大学生“村官”到农村是来带领农村发展的,与当地村民,尤其是村干部并没有实质上的利益冲突。只有将大学生“村官”的知识储备、思想观念和当地干部的社会经验、工作能力结合起来,才可以带领农民发家致富。5.2.2提升执行能力,保障顺畅执行提升执行力,一方面是要通过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来增强自身素质,而更重要的是要端正工作态度。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需要优化基层干部的队伍结构,提升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新的工作观念的指导下完善自我,强化自我。还需要他们能认真对待工作,以积极的心态帮助大学生“村官”。要认认真真、尽心尽力、不折不扣地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切记不可消极应付、敷衍塞责、推卸责任。只有村干部的鼎力支持,才能保证政策实施一路顺畅。5.3提高目标群体的认知能力5.3.1加强大学生“村官”的政策认同大学生报考“村官”的动机对政策实施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提高大学生“村官”对政策的认知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要想真正融入农村,就应该努力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树立自己“办实事、办好事”的形象,在农民中拥有话语权。要做到这些,首先要转变就业观,实现角色转型。这就需要高校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在最难就业季,大学生普遍认为“有份工作总比没有的好”,并没有正确认知政策的实质精神。因此政府和高校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政策宣传教育,使大学生“村官”群体理解政策,增强他们选择的自主性,避免盲目报考。同时,还应提高大学生“村官”的责任意识,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认真对待基层工作,充实自己的基层生活,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5.3.2加强社会民众的政策认同政策执行主体应在理解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基础上,加深社会民众对政策的理解和认同。一方面,加强民众对政策本身的认同。要让民众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村官”政策绝不仅仅是大学生一方收益,他们在解决自己就业问题的同时,也能给农村发展带来帮助。他们并不是完全的逃避就业、无所作为,如果给予适合他们的工作,他们一样可以干出一番事业。因此,民众要配合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给予大学生工作支持,为“村官”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参考建议。另一方面,加强社会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认同。政府可以多渠道的宣传,跟踪报道,建立村官业绩数据库,使村官工作公开透明化,让社会可以全面快捷的了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5.4优化政策执行环境5.4.1保障薪资待遇,加大扶持力度首先,应保障大学生“村官”的薪资福利待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具体执行中,除了精神上鼓励外,还要积极提供物质鼓励,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需要的地方。当地政府除了贯彻落实国家规定的经济保障,提高大学生“村官”的薪资待遇,还要保障他们的福利待遇,让其享有相应的劳动报酬,保障大学生“村官”的基本生活。其次,需要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国家在财政预算时,应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财政支付力度,协调东部、中部、西部的发展步伐,将更大比例的资金划拨给更加需要的中、西部省份,通过政策扶持把政策资源向环境恶劣、经济落后的地方倾斜。对于那些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高寒山区等条件相对落后的地方工作的大学生“村官”,国家应给与适当的生活补助,对他们的工作给予肯定、理解和支持,还应该引导并鼓励地方政府、银行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创业资金的支持。5.4.2优化社会环境,增强政策认同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执行中,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优势。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社会活动,活跃气氛,丰富基层生活。陕西省府谷县首届大学生“村官”辩论赛的开展,在丰富农村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也陶冶了大学生“村官”的情操,他们在彰显热爱农村、扎根基层的风采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的知识素养和道德素养。大学生“村官”政策自实施以来,取得的积极成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足以证明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增强公众对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的理解力与认同感。在大学生“村官”政策推广过程中,应加大宣传力度。既可以借助电视、广播、报刊等传播媒介发表政策评论性文章、推广政策成功方法与经验;也可以借助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向公众明确告知政策目标、政策精神以及具体措施等。展现当代大学生“村官”的正能量,真正形成一种关怀、理解、爱护、和谐的社会风尚,从而使得社会公众从理性、客观的角度理解政策,关心大学生“村官”工作。5.4.3完善学科建设,加强就业指导1)完善学科建设高校应完善学科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引导大学生服务基层。2014年4月12日,浙江农林大学大学生“村官”学院的成立[14],提供了借鉴。大学教育可以做适当的调整,可以增设农、林、水利、畜牧等相关的课程,可以作为专业选修、辅修等方式对学生开放,为那些有意向去农村发展的大学生给予支持,并着重培养解决农村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增设相关“三农”问题的专题讲座,引导大学生服务基层。可以邀请资深的“三农”专家、学者,或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乡镇领导、村干部等,为大学生开展学术交流和了解农村实际的相关讲座。让在校大学生对农村有所了解,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服务农村的意识和能力。2)加强就业指导一方面,高校应该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高校应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让大学生清醒认识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让他们明白:虽然大学生“村官”工作看起来很平凡,但是只要努力工作,同样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同时,大学生“村官”们更应该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扎实工作,把到农村任职看作一次历练机会,努力完善自我。另一方面,需要基层政府的全力配合。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有一个适应过程,适应角色转变,村官工作这3年恰好是个关键期。如何帮助大学生完成角色转型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层政府应给予大学生“村官”“家的关怀”,减少大学生的孤独感,使之能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还可以开展文化交流、座谈,让大学生了解农村,和当地村民增进感情;也可以给予他们和其他村官学习交流的机会,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
结语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大学生“村官”政策是时代的需求,历史的选择。在执行过程中取得了积极实施效果,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以来,总体上还是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实现了政策目标。实施十余年间,形成了庞大的发展规模,活跃了农村的发展气氛,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优化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引领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风尚,培养了新农村建设后备人才。同样,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使发展走了弯路,出了问题。部分地区机械执行、象征执行,使政策缺乏灵活性和认可度,影响了政策实施效果,使公权力面临着信任危机。大学生报考“村官”动机不纯、薪资待遇存在较大的差距、工作中缺乏成就感、服务期满出路不畅等问题急需解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房屋租赁合同的附件与补充协议
- 2024常规定制劳务派遣协议样本版B版
- 2024版设备租赁合同设备维护与保险责任规定3篇
- 夫妻双方2024年度离婚赡养费协议2篇
- 二零二四年度股权转让合同标的及义务解析2篇
-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 2025企业工会工作计划
- 2024年度技术开发合作协议:双方共同研发人工智能应用软件3篇
- 家居装修设备供货方案
- 生态旅游市场拓展方案
- 2024年度工矿企业设备维修与保养合同3篇
- 【MOOC】信号与线性系统-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国开2024年《金融风险管理》形考作业1-4答案
- 计算机视觉基础课件学习课件
- 急救创伤的急救与护理
- 各种试讲课件
- GB/T 44474-2024照明产品浪涌电流特性的测定
- 预防校园欺凌霸凌教育主题班会33
- 2024秋七年级英语上册 Unit 5 Family and Home Lesson 25 Jenny's Family教案 (新版)冀教版
- 门诊实习课件教学课件
- 2024-2030年中国保理行业现状规模及运营态势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