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汉语外来词的互动地狱源流考_第1页
佛教与汉语外来词的互动地狱源流考_第2页
佛教与汉语外来词的互动地狱源流考_第3页
佛教与汉语外来词的互动地狱源流考_第4页
佛教与汉语外来词的互动地狱源流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佛教与汉语外来词的互动地狱源流考

东汉末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这是对整个东亚历史上最重要、最悠久的一件大事。季羡林先生曾经说:“不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无法写出真正的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甚至中国历史。”(p425)佛教中各种名词、概念也随着佛教的传播进入中国,如“金刚”、“烦恼”、“吉祥”、“解脱”、“功德”、“方便”、“如来”等等。在《汉语外来词词典》收录的古今汉语外来词万余条中,源自梵语系统的佛教词语有1050条左右,约占外来词的十分之一。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如此之广,难怪赵朴初先生说:“我们日常流行的许多用语,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等都来自佛教词汇,如果真要彻底抛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连话都说不周全。”(p2)可见,佛典中梵语来源的外来词,为数极多,它们是汉语外来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狱”便是众多外来词中的一员。一、“地狱”一词的来源1.泥犁或色位东汉末年,对汉民族来说,来自印度的佛教是一种陌生的外来文化。经师们要介绍这种文化,自然要将它们翻译成汉语。在中古译经中,对译梵文的常见方法有音译、半音译和意译。其中音译又分为直接音译和简化音译。音译在中古早期译经中所占位置尤为突出。“地狱”梵文作“Niraja”,巴利文作“niraya”,本义是无有,指没有喜乐之意,人死后落入此处受罪,毫无喜乐可言。直接音译就是按照梵语音节的特点,用汉语的音节来一一对译。如Arhat译作阿罗汉;Bodhi-sattva译作菩提萨垂;Kasaya译作袈裟曳等等。以梵文“Niraja”为例:它在汉译佛经中常见的有三种音译形式:“泥犁耶”、“捺落迦”、“泥犁”。其中“泥犁耶”、“捺落迦”是直接音译。因为“Niraja”有三个元音,而汉语一般一个汉字包含一个元音,三个汉字“泥犁耶”、“捺落迦”正好对译“Niraja”。如:“云何地狱名泥犁耶?无戏乐故,无喜乐故,无行出故,无福德故。”(陈·真谛《佛说立世阿毘昙论》)“作业熟故堕阿毘至大泥犁耶中,经九十九俱致百千劫在大泥犁耶中,所有大泥犁耶苦皆具受已。”(隋·阇那崛多译《佛说诸法本无经》)“当云不着无色界,当云泥犁耶解脱,当云畜生解脱,当云阎魔世解脱。”(隋·阇那崛多译《诸法最上王经》)“捺落迦”出现较晚,唐代译经中使用较多,在义净、玄奘的译经中大量出现,如:“时具寿大目乾连于时时中常往捺落迦,傍生饿鬼,人天诸趣,慈愍观察。”(唐·义净《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贱业生众苦器,鬼趣兼投捺落迦。”(唐·义净《龙树菩萨劝诫王颂》)“如说成就十种法者生捺落迦,非于十中,随成就一不得生彼。”(唐·玄奘《阿毘达磨顺正理论》)梵语属印欧语系,词的音节一般要比汉语词的音节多。汉语吸收外来语并不是把原词的语音和形态都搬过来,而是使外来语服从自己的构词规律和习惯。中古时期,汉语词汇正呈现出双音化的趋势,受这种趋势的影响,一些经师开始有意识地省掉原词的一些音节,以迁就汉语双音词的特点,这种音译方法为简化音译。如“阿罗汉”简作“罗汉”;“菩提萨垂”简作“菩萨”;“袈裟曳”简作“袈裟”等等。“泥犁耶”简化为“泥犁”,如:“佛言:十八泥犁,凤凰龙下至小虫。凡十八泥犁,人行善多行恶少,出泥犁疾;行恶多行善少,出泥犁迟。”(后汉·安世高《佛说十八泥犁经》)“以用是断法罪故当复更来生是间泥犁中,当受泥犁中剧痛之罪。”(西晋·无罗叉《放光般若经》)“在泥犁中甚长久,已后乃得出,便走求解脱。”(西晋·法立共法炬《大楼炭经》)“诸有恩已尽行济之,观见其母在泥犁中,广求方便欲脱母苦。”(梁·宝唱《经律异相》)“Niraja”译作“泥犁耶”、“捺落迦”、“泥犁”,是早期佛经音译的两种常见的音译形式———直译和简化音译。此外,佛经中还有半音译的方法,即音译加汉语类名,特别是节译后的单音节词,再加汉语类名,如“禅宗”、“佛法”、“僧人’、“梵语”等,如此构成的新词是成批的,其能产性令人吃惊。也有一半音译,一半意译,如“无量寿佛”,“金刚禅”、“观音菩萨”、“云水僧”等。从“泥犁耶”、“捺落迦”、“泥犁”三种音译形式来看,似乎三音节的形式不太被汉语所接受。三音节形式的“泥犁耶”在整个《大藏经》中出现极少,仅15次,“捺落迦”101次,它们出现的频率远比双音节形式的“泥犁”(500多次)要少。这说明,佛经在翻译过程中,译师们由于受到汉语构词规律的影响,会自觉不自觉地采取双音节形式的译音词,以合乎当时汉语双音化的趋势,便于为汉语所接纳。2.偏正式构词“监狱”的意义随着翻译事业的发展,佛教的广泛传播,人们对译经质量要求逐步提高,音译法虽占有一定的份量,但它有自身的缺点,以“泥犁耶”、“捺落迦”、“泥犁”为例,这些音译词无法直接从字面获取意义信息,而汉语词汇的特点是大部分可以从字面直接领会其意义,意译法则满足了这一要求。为了使译文更加晓畅,经师们更多提倡意译法。这样,音译法逐渐为意译法所取代,“地狱”的出现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地狱”在“泥犁”之后不久就出现了,吴·支谦《菩萨本缘经》:“汝等当知设我尽寿至百千世,解说如是地狱众生不能得尽,如是地狱有种种苦,汝今复当听饿鬼中种种诸苦。”“Niraja”指那些为恶的众生死后受刑罚的场所,是一个与我们生活并列的空间,它诞生的目的在于警告世人在世时不能为恶。因此,佛经里描述的“Niraja”是一个充满恐惧的地方,在那里的人会受各种常人无法想象的折磨,相当于人间的监狱。而汉文中,“狱”也可指那些为恶的罪犯受刑罚的场所,如《诗·小雅·小宛》:“哀我填寡,宜岸宜狱。”朱熹集传:“岸,亦狱也,《韩诗》作‘犴’。乡亭之繋曰犴,朝廷曰狱。”《汉书·刑法志》:“今郡国被刑而死者岁以万数,天下狱二千余所,其冤死者多少相覆。”“地”则是空间上处于地下。因为在汉民族的冥界观念看来,天上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只有地底下才是罪恶之人应该呆的地方,它同样也是与我们生活并列的一个空间。何谓“地狱”?唐玄奘译《大毗婆沙论》说:“地者底也,谓下底。万物之中,地在最下,故名为底也。狱者局也,谓拘局不得自在,故名地狱。”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七“地狱”条云:“梵云捺落迦,此云苦器。亦云不可乐,亦云非行非法行处也。或在山间、旷野、空中。今言地狱者,在大地之下也。”可见,这个时候的“地狱”与“Niraja”的意义并不完全等同,它更多地融入了汉民族的认知习惯,偏正结构“地狱”的出现,反映了西方佛教观念与汉民族冥界观念的融合。由于“地狱”这样偏正式构词形式符合汉民族的构词习惯和认知习惯,双音节的“地狱”出现以后,其使用频率又远远超过了双音节形式的“泥犁”。如:“复以何因缘。名为阿鼻地狱。然众生之类杀害父母。坏佛偷婆。斗乱众僧。习邪倒见。与邪见共相应。一切不可疗治。以是之故。名为阿鼻地狱。”(东晋·瞿昙僧伽提婆《增壹阿含经》)“所有地狱。皆悉空虚,无受罪者除一阐提。”(东晋·法显《大般涅盘经》)“八大地狱各有十六小地狱。”(梁·宝唱《经律异相》)“当必受果堕火炙地狱。如阿鼻地狱。所说炙地狱。摩诃卢獦地狱。逼迫地狱。黑绳地狱。想地狱。”(北凉·昙无谶《悲华经》)二、“沼泽”的含义的变化1.监狱的层次化和“观念性”佛经中“地狱”是佛教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地狱有不同的层次,在《佛说十八泥犁经》里,将地狱分为十八层,并且将其分为火狱和寒狱两大类。“第一犁名曰先就乎而是人言起无死……第二犁名居卢倅略……第三犁名桑居都……第四犁名曰楼……第十八犁名曰沈莫……火泥犁有八,寒泥犁有十。入地半以下火泥犁,天地际者寒泥犁。”(后汉·安世高译《佛说处处经》)在这本经书里,第一次详细地对十八层地狱进行了介绍,对每层的名称、惩罚对象、惩罚方式、惩罚时间进行了描述,并警告世人不能为恶,一旦为恶,会在其死后遭受惩罚。但“十八层地狱”并不是如我们所想象中那样,像楼房般在空间上一层一层的,“地狱”层次的区别最主要不在空间的上下,而在于时间和内容上的不同。尤其时间上,沦落到“地狱”的众生根据不同程度的罪恶堕入不同层次的地狱,而不同的层次受苦的时间不同。“地狱”有很多层,触犯的罪孽越重,承受刑罚的程度和时间也越长,在地狱所处层级也越深。早期由于佛教教义和教派的不同,在不同的经书中,对“地狱”的描述都不太一样,如《长阿含经》中,将地狱分为八大地狱,又将第一大地狱又分为十六层小地狱:“彼有八大地狱。其一地狱有十六小地狱。第一大地狱名想。第二名黑绳。第三名堆压。第四名叫唤。第五名大叫唤……十六名寒冰”(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在《增壹阿含经》里,八大地狱又分别称为:“有八大地狱,云何为八?一者还活地狱,二者黑绳地狱,三者等害地狱,四者涕哭地狱,五者大涕哭地狱,六者阿鼻地狱,七者炎地狱,八者大炎地狱。”(东晋·瞿昙僧伽提婆《增壹阿含经》)这两种说法在早期佛经里广为流传,在《经律异相》、《起世经》等经书里均有记载。随着佛教的发展,关于地狱的说法越来越丰富,佛经中又出现“三类地狱”的说法,即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捺落迦有三:一根本,二近边,三孤独。根本即是八热、八寒。”(唐·窥基《妙法莲华经玄赞》)此书认为“地狱”是由三部分组成。而“根本地狱”由“八热地狱”和“八寒地狱”组成。其中“八热地狱”是《佛说十八泥犁经》八大地狱演变过来的:“八热者:一等活,二黑绳,三众合,四号叫,五大号叫,六烧燃,七极烧燃,八无间。此八苦器处所纵广皆十千由旬。八寒者:一疱,二疱裂,三喝哳沾,四郝郝凡,五虎虎凡,六青莲华,七红莲华,八大红莲华。”(唐·窥基《妙法莲华经玄赞》)2.、“推动”、“是否”之词,也有两个字中古时期,随着佛经的大量翻译,使得佛教在民间的迅速传播。“地狱”一词也开始从佛经中走出来,不断出现在各种汉文文献中,南北朝文献中多次出现“地狱”:“儿大惊曰:‘艾生时为征东将军,没而有灵,百姓祠以祈福,奈何焚之?’怒曰:‘艾今在尚方摩铠,十指垂掘,岂其有神?’因云:‘王大将军亦作牛驱驰殆毙,桓温为卒,同在地狱。此等并困剧理尽,安能为人损益?汝欲求多福者,正当恭顺尽忠孝,无恚怒,便善流无极。’”(宋·刘义庆《幽明录》)“府君曰:‘今当送卿归,欲便遣卿案行地狱。”‘给马一匹,及一从人。东北出,不知几里,见一城,方数十里,有满城土屋。“(宋·刘义庆《幽明录》)“叙地狱则民惧其罪,敷天堂则物欢其福,指泥洹以长归,乘法身以遐览,神变无不周……”(梁·沈约《宋书·夷蛮列传》)我们注意到,在南北朝人的记载中,很多对于“地狱”的描述实际上与汉人冥界观念中的“地府”相同,如:“后转水官都督,总知诸狱事。给马,东到地狱按行。复到泥犁地狱,男子六千人,有火树,纵广五十余步,高千丈,四边皆有剑,树上然火,其下十十五五,堕火剑上,贯其身体……应时云有万九千人,一时得出地狱……复见一城云纵广二百里,名为‘受变形城’。云生来不闻道法,而地狱考治已毕者,当于此城更受变报……主者问:‘地狱如法否?卿无罪,故相浼为水官都督。不尔,与狱中人无异。’”(宋·刘义庆《幽明录》)“后转泰水官都督,知诸狱事。给泰马兵,令案行地狱。”(南齐王琰《冥祥记》)“复前行,见一城,其中有卧铁床上者,烧床正赤。凡见十狱,各有楚毒,狱名,‘赤沙’‘黄沙’、‘白沙’,如此‘七沙’,有刀山剑树,抱赤铜柱,于是便还。”(宋·刘义庆《幽明录》)与指佛经中人死后受惩罚的地方不同,以上描述的“地狱”,其意义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它实际上指的是阴间的监狱,基本等同于“地府”的意义,这说明了佛教词语在融入到汉语的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汉民族观念的影响,“地狱”的意义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如:“贼据西岸,列船上流,而兵入洲中,是为自内地狱,危亡之道也。”(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蒋济传》)从《三国志》的用例来看,“地狱”不是佛经中的意义,也不是“地府”的意义,而是已经引伸出新的意义,即指险恶悲惨的境地。而“地狱”的“指险恶悲惨的境地”义已经成为了今天我们常用的意义。3.也体现了本土的汉民族特点安世高的《佛说十八泥犁经》首次把“地狱”分为十八层,尽管后来佛经中对于“地狱”各个层次的名目称呼不同,但大多还是接受了安世高十八层的分法,“十八层地狱”的观念对于汉民族的思想观念影响较大,汉文文献中有很多“十八层地狱”的说法,如:“有两吏见录,向西北行,不测远近,至十八地狱,随报重轻,受诸楚毒。”(唐·姚思廉《梁书·诸夷传·扶南国》)“洪钟一扣,响彻卅二,而石磬再鸣,还闻十八地狱。”(唐·陈集原《龙龛道场铭序》)“释氏有十八地狱之说,脍炙人口久矣,其义未详。”(宋·王逵《蠡海集·鬼神》)“我死归冥路,教我十八层地狱,都游遍了也。”(元·郑廷玉《全元杂剧·崔府君断冤家债主》)明清时期,随着白话小说创作的发展,文学作品当中出现的“十八层地狱”与佛经当中的“十八层地狱”已经有很大的不同,越来越表现出本土化的汉民族特点。如:“白姑子道:‘……这几样人,阴间看他就如阳世间的响马强盗一样,方才差了神鹰急脚,带了本家的家亲,下了天罗地网,取了本宅的宅神土地甘结,预先着落停当,再行年月日时功曹,复将他恶迹申报,方才拿到酆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