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与污染控制操作规范_第1页
环境影响评价与污染控制操作规范_第2页
环境影响评价与污染控制操作规范_第3页
环境影响评价与污染控制操作规范_第4页
环境影响评价与污染控制操作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影响评价与污染控制操作规范TOC\o"1-2"\h\u5036第1章引言 589261.1编制背景 5160211.2目的和意义 5129231.3适用范围 622741第2章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666762.1环评前期工作 6189792.1.1项目识别与筛选 6277822.1.2环境调查与分析 69892.1.3确定评价因子和评价标准 6163252.1.4制定评价方案 7199552.2环评报告编制 7180892.2.1环评报告编制要求 7307122.2.2环评报告主要内容 7169352.3公众参与 7307112.3.1公众参与的目的与意义 7198092.3.2公众参与方式 732662.4审批与监督管理 7253972.4.1环评报告审批 7265712.4.2环评监督管理 812587第3章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方法 8171073.1环境影响识别 8109993.1.1识别范围与内容 8102173.1.2识别方法 8109853.2环境现状评价 898753.2.1评价内容 938433.2.2评价方法 9182043.3影响预测与评价 9326483.3.1预测方法 9218393.3.2评价标准 9131243.3.3评价内容 1097833.4环境风险评价 10263363.4.1风险识别 10226693.4.2风险预测 10102343.4.3风险评价 1019974第4章污染控制技术规范 10230034.1废水污染控制 10193574.1.1工业废水污染控制 10186904.1.1.1工业企业应根据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性质,采取分类收集、处理和回收利用措施。 10249654.1.1.2废水处理设施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和运行,保证处理后的废水达到排放标准。 1030344.1.1.3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废水处理技术,提高废水回用率,实现废水零排放。 10326254.1.2生活废水污染控制 1087924.1.2.1生活废水应进行集中收集,并通过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 10804.1.2.2污水处理设施应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运行,保证处理后的污水满足排放要求。 1149484.1.2.3鼓励采用生物处理、膜处理等高效污水处理技术,提高污水处理效果。 1142714.2废气污染控制 11322184.2.1燃烧废气污染控制 11116114.2.1.1燃烧废气应采用脱硫、脱硝、除尘等净化技术进行处理。 1114724.2.1.2燃烧设备应配备高效净化设施,保证废气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 1192194.2.2有害气体污染控制 11323344.2.2.1有害气体应采用吸收、吸附、冷凝等净化技术进行处理。 1135554.2.2.2企业应合理选择净化工艺,保证处理后的废气达到排放标准。 1127424.3固体废物污染控制 11155464.3.1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 11275594.3.1.1工业固体废物应进行分类收集、储存和运输,防止污染扩散。 1152844.3.1.2企业应采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措施,降低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 11108334.3.2生活固体废物污染控制 11249734.3.2.1生活固体废物应进行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 1152524.3.2.2鼓励采用焚烧、填埋、堆肥等处理技术,实现生活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11279814.4噪声与振动控制 11232554.4.1噪声控制 119544.4.1.1企业应采取隔声、吸声、消声等措施,降低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11268744.4.1.2噪声控制设施的设计、施工和运行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 11154094.4.2振动控制 1145084.4.2.1企业应选用低振动设备,并采取减振、隔振等措施,降低振动对环境的影响。 11236424.4.2.2振动控制设施的设计、施工和运行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 1212947第5章生态保护与恢复 1215995.1生态影响评价 12233315.1.1目的与任务 12132945.1.2评价程序与方法 1234785.2生物多样性保护 12218125.2.1保护目标 12160075.2.2保护措施 12184915.3生态恢复与补偿 1219295.3.1生态恢复 12276635.3.2生态补偿 13286975.4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3174965.4.1设计与施工阶段 1317815.4.2运营与退役阶段 138133第6章环境保护措施及效果分析 1359636.1环境保护措施 13325176.1.1预防措施 13246816.1.2治理措施 14102956.2环境效益分析 14112136.2.1大气环境效益 14295026.2.2水环境效益 14155536.2.3生态环境效益 14320976.2.4社会环境效益 14117656.3经济损益分析 14100006.3.1投资成本 14134806.3.2运行成本 1453326.3.3环保效益 14159726.4环境保护措施优化 15298686.4.1技术优化 15177566.4.2管理优化 1549666.4.3政策建议 1522759第7章环境监测与管理 15270667.1环境监测方案 156907.1.1监测目的与任务 15182167.1.2监测范围与点位 15139797.1.3监测因子 15125277.1.4监测频次 15108417.2环境监测方法 15321527.2.1监测方法选择 1569977.2.2监测仪器与设备 16148187.2.3质量控制与保证 16318427.3环境管理措施 1625847.3.1环境保护制度 1646727.3.2污染防治措施 1648917.3.3环境保护设施 16320007.3.4环境保护培训与宣传 1642557.4环境应急预案 16240087.4.1应急预案制定 16108617.4.2应急预案演练 169097.4.3应急物资与设备 16267997.4.4应急响应与处置 167863第8章环评报告书编制与审查 16265038.1环评报告书编制要求 17150548.1.1编制环评报告书应严格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保证报告书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17113998.1.2环评报告书应包括以下内容: 17303668.1.3环评报告书编制应注重以下要点: 17217018.2报告书审查程序 17303288.2.1环评报告书完成后,需提交至有审批权限的环境保护部门进行审查。 17185858.2.2审查程序包括: 17106158.3审查意见及整改要求 17190208.3.1审查意见应明确指出环评报告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要求。 174998.3.2整改要求包括: 1779988.4环评报告书修改与报批 186488.4.1项目单位应根据审查意见和整改要求,对环评报告书进行修改。 18203098.4.2修改后的环评报告书需再次提交至环境保护部门进行审查。 18195498.4.3环境保护部门对修改后的环评报告书进行审查,确认整改措施已落实,报告书符合要求后,予以批准。 1852898.4.4环评报告书批准后,项目单位应按照报告书及审查意见要求,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后续工作。 18139第9章公众参与与信息公开 1896739.1公众参与程序 1855869.1.1环评机构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时,应依法组织公众参与活动,保证公众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1859139.1.2公众参与程序应包括以下环节: 1833399.2信息公示与征求意见 18133279.2.1环评机构应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通过网站、报纸、公告栏等方式,公示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及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和期限。 184919.2.2征求公众意见的期限不少于30日,自公示之日起计算。 18305479.2.3公众可通过书面、邮件、传真等方式提交意见,环评机构应认真对待并妥善处理公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18171699.3公众意见处理 19166739.3.1环评机构应汇总公众意见,并进行分类整理、分析,针对不同意见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19131889.3.2对公众意见的处理结果,环评机构应及时反馈给提出意见的公众,并说明理由。 1995529.3.3公众意见处理情况应纳入环境影响报告书中,作为项目审批的参考。 1923049.4信息公开与查询 19140549.4.1环评机构应依法公开环境影响报告书全文、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及其他相关资料,便于公众查询。 19219559.4.2公开的信息应包括以下内容: 1995239.4.3公开的信息应采取便于公众理解的形式,如通过图表、图片等直观展示,保证信息的可读性和易懂性。 19446第10章污染控制操作规范实施与监督 192425210.1操作规范实施 191391010.1.1企业应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制定具体的污染控制操作规范,保证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得到有效实施。 192060610.1.2企业应建立健全污染防治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职责,保证污染控制操作规范得到贯彻执行。 19642010.1.3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环保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环保意识和操作技能,保证污染控制操作规范得到有效实施。 191953910.1.4企业应定期对污染控制设施进行维护和检修,保证其正常运行,提高污染防治效果。 192175510.2监督与管理 191421210.2.1环保部门应加强对企业污染控制操作规范的监督与检查,保证企业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污染防治。 191212010.2.2环保部门应建立健全企业环保信用评价体系,对遵守污染控制操作规范的企业给予奖励,对违反规定的企业进行处罚。 202733010.2.3环保部门应定期对企业污染控制操作规范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20314210.2.4企业应主动接受环保部门的监督与管理,积极配合检查,如实提供相关资料,保证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201411410.3违规处理与法律责任 201031310.3.1企业在污染控制操作规范实施过程中,若存在违反法律法规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规定的行为,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02453210.3.2环保部门应依法对违反污染控制操作规范的企业进行处罚,包括但不限于罚款、限产、停产等。 201423910.3.3企业在污染防治过程中,若造成环境污染,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20580210.3.4环保部门应将企业违规行为纳入信用记录,对企业及相关责任人实施信用惩戒。 202489010.4持续改进与优化建议 201475510.4.1企业应定期对污染控制操作规范进行回顾和评估,根据实际运行情况,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污染防治水平。 203137010.4.2企业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污染控制设施的运行效率和污染防治效果。 201692810.4.3环保部门应加强对企业污染防治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企业解决污染控制操作规范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02110710.4.4鼓励企业开展环保自愿性协议,制定更为严格的污染控制标准,推动行业污染防治水平的整体提升。 20第1章引言1.1编制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各类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明确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控制的要求。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控制操作,保证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特制定本操作规范。1.2目的和意义本操作规范的目的是明确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控制的基本要求、操作流程、技术方法和监督管理措施,为相关部门、企业和从业人员提供具体指导。本规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控制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保证环境保护措施落到实处。(2)促进建设项目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3)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从业人员的环境保护业务水平。(4)为部门提供监管依据,加强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控制的监督管理。1.3适用范围本操作规范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控制操作。具体包括:(1)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等建设项目。(2)涉及环境敏感区域、重点污染物排放行业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建设项目。(3)其他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控制的建设项目。本规范不适用于放射性、核安全、军事设施等特殊领域的建设项目。第2章环境影响评价程序2.1环评前期工作2.1.1项目识别与筛选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前期工作之前,首先应对项目进行识别与筛选,明确评价范围和评价对象。此阶段应收集项目的基本资料,包括项目名称、性质、规模、建设地点等。2.1.2环境调查与分析对评价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调查与分析,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调查方法可采用现场踏勘、资料收集、访谈等。2.1.3确定评价因子和评价标准根据项目特点、环境影响以及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要求,确定评价因子和评价标准。评价因子应涵盖所有可能受影响的环境要素,评价标准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要求。2.1.4制定评价方案根据项目特点和评价需求,制定环评工作计划,明确环评工作内容、方法、进度等。2.2环评报告编制2.2.1环评报告编制要求环评报告应按照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的规定进行编制,内容应真实、准确、完整,论述清晰,结论明确。2.2.2环评报告主要内容(1)项目概述:包括项目背景、建设地点、规模、工艺流程等;(2)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评价范围内的环境质量现状;(3)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分析项目建设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预测影响程度和范围;(4)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效果分析:提出环境保护措施,分析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5)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制定环境保护管理措施和监测计划;(6)结论与建议:总结评价结果,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2.3公众参与2.3.1公众参与的目的与意义公众参与是环评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障公众对项目环境影响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2.3.2公众参与方式(1)信息公开:通过报纸、网络等渠道公开项目信息,接受公众查询;(2)问卷调查:向受影响区域的公众发放问卷,收集意见;(3)座谈会或听证会:邀请相关部门、专家、公众代表参加,听取意见和建议;(4)反馈意见处理:对公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汇总、分析,必要时对环评报告进行修改。2.4审批与监督管理2.4.1环评报告审批环评报告编制完成后,应提交给具有审批权限的环境保护部门进行审批。审批部门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批工作,并向社会公布审批结果。2.4.2环评监督管理(1)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境监理: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监督检查;(2)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项目竣工后,对环境保护设施进行验收;(3)后评价:对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及时发觉并解决环境问题;(4)环境违法行为查处:对违反环评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保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第3章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方法3.1环境影响识别3.1.1识别范围与内容环境影响识别是对建设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及维护等阶段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进行系统梳理和辨识的过程。识别范围应包括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等方面。识别内容主要包括大气、水、土壤、噪声、振动、电磁、生态、社会经济及人文景观等方面的影响。3.1.2识别方法环境影响识别可采用以下方法:(1)资料收集与分析:收集相关法律法规、规划文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资料,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2)现场踏勘:对建设项目周边环境进行实地调查,了解环境现状,为环境影响识别提供依据。(3)专家咨询: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和指导。(4)类比分析:参考类似项目在环境影响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识别本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3.2环境现状评价3.2.1评价内容环境现状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自然环境现状:分析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现状,以及生物多样性、景观资源等现状。(2)社会环境现状:分析人口、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现状。(3)生态环境现状:分析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稳定性及生物多样性等现状。(4)资源利用现状:分析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等资源的利用现状。3.2.2评价方法环境现状评价可采用以下方法:(1)现场监测: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获取现状数据。(2)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相关部门和单位发布的统计数据,进行现状分析。(3)空间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分析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现状。(4)生态调查:对生态系统进行实地调查,了解生态现状。3.3影响预测与评价3.3.1预测方法影响预测是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方法:(1)数学模型法:构建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预测模型,对环境影响进行预测。(2)类比分析法:参考类似项目的影响预测结果,分析本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3)专家评估法:邀请专家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3.3.2评价标准环境影响评价应依据国家、地方和行业相关标准、规范,结合建设项目特点,确定评价标准。3.3.3评价内容影响预测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影响程度:分析建设项目对环境的短期、长期影响程度。(2)影响范围:预测建设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范围。(3)影响时长:评估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时间跨度。(4)影响趋势:分析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趋势。3.4环境风险评价3.4.1风险识别环境风险评价应识别建设项目可能引发的环境风险,包括性风险和累积性风险。3.4.2风险预测采用概率统计、情景分析等方法,预测环境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影响范围和程度。3.4.3风险评价结合风险识别和预测结果,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风险程度:分析环境风险对周边环境及人群的影响程度。(2)风险可控性:评估环境风险的可控性和应对措施的有效性。(3)风险管理:提出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预案,降低环境风险。第4章污染控制技术规范4.1废水污染控制4.1.1工业废水污染控制4.1.1.1工业企业应根据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性质,采取分类收集、处理和回收利用措施。4.1.1.2废水处理设施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和运行,保证处理后的废水达到排放标准。4.1.1.3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废水处理技术,提高废水回用率,实现废水零排放。4.1.2生活废水污染控制4.1.2.1生活废水应进行集中收集,并通过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4.1.2.2污水处理设施应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运行,保证处理后的污水满足排放要求。4.1.2.3鼓励采用生物处理、膜处理等高效污水处理技术,提高污水处理效果。4.2废气污染控制4.2.1燃烧废气污染控制4.2.1.1燃烧废气应采用脱硫、脱硝、除尘等净化技术进行处理。4.2.1.2燃烧设备应配备高效净化设施,保证废气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4.2.2有害气体污染控制4.2.2.1有害气体应采用吸收、吸附、冷凝等净化技术进行处理。4.2.2.2企业应合理选择净化工艺,保证处理后的废气达到排放标准。4.3固体废物污染控制4.3.1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4.3.1.1工业固体废物应进行分类收集、储存和运输,防止污染扩散。4.3.1.2企业应采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措施,降低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4.3.2生活固体废物污染控制4.3.2.1生活固体废物应进行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4.3.2.2鼓励采用焚烧、填埋、堆肥等处理技术,实现生活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4.4噪声与振动控制4.4.1噪声控制4.4.1.1企业应采取隔声、吸声、消声等措施,降低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4.4.1.2噪声控制设施的设计、施工和运行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4.4.2振动控制4.4.2.1企业应选用低振动设备,并采取减振、隔振等措施,降低振动对环境的影响。4.4.2.2振动控制设施的设计、施工和运行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第5章生态保护与恢复5.1生态影响评价5.1.1目的与任务生态影响评价旨在评估建设项目在施工、运营及退役各阶段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保证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其主要任务包括识别受影响的关键生态系统、评估生态影响的性质、范围和程度,以及提出减轻生态影响的措施。5.1.2评价程序与方法生态影响评价应遵循以下程序:现场调查、数据收集、影响预测、影响评价、措施制定和评价报告编制。评价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调查、遥感分析、生态模型模拟、生物多样性评估等。5.2生物多样性保护5.2.1保护目标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是保证建设项目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不损害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5.2.2保护措施(1)保护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保证其生存和繁衍;(2)针对受保护物种和生态敏感区域,制定合理的避让和减缓措施;(3)加强对生物入侵的防控,防止外来物种对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4)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及时掌握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情况。5.3生态恢复与补偿5.3.1生态恢复生态恢复是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使其逐步恢复到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具体措施包括:(1)清除污染物,改善土壤和水质;(2)采取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手段,促进植被恢复;(3)重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4)定期评估生态恢复效果,调整恢复措施。5.3.2生态补偿生态补偿是指对因建设项目导致的生态功能损失进行补偿,保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补偿方式包括:(1)政策性补偿,如生态补偿基金、生态补偿税等;(2)项目性补偿,如生态修复项目、生态保护工程等;(3)市场性补偿,如碳排放权交易、生态产品认证等。5.4生态环境保护措施5.4.1设计与施工阶段(1)优化项目布局,减少对生态敏感区域的占用;(2)采用环保材料和工艺,降低施工过程中的生态影响;(3)制定生态保护方案,明确生态保护目标和措施;(4)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生态保护培训,提高环保意识。5.4.2运营与退役阶段(1)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实时掌握生态环境变化;(2)严格执行环保法规,保证污染物排放符合标准;(3)开展生态恢复与补偿工作,修复受损生态系统;(4)对退役后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估,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第6章环境保护措施及效果分析6.1环境保护措施6.1.1预防措施本章节主要阐述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阶段所采取的预防环境污染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a)工艺优化:选用环保型工艺,降低污染物产生量;b)设备选型:采用高效、低耗、低排放的设备;c)污染源控制:加强污染源管理,实施污染预防措施;d)固体废物处理:分类收集、处理和处置固体废物,实现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e)水污染防治:加强水资源保护,实施雨水和污水收集、处理和回用措施;f)大气污染防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g)噪声和振动控制:选用低噪声设备,合理布局,减轻对周边环境的影响。6.1.2治理措施针对项目可能产生的污染问题,采取以下治理措施:a)污水处理:建立污水处理设施,保证排放水质达到国家和地方标准;b)废气处理:安装废气处理设施,保证废气排放满足环保要求;c)噪声治理:采取隔声、吸声、消声等措施,降低噪声影响;d)固体废物治理:建立固体废物处理设施,实现无害化处理;e)生态保护:实施生态修复和补偿措施,保护生态环境。6.2环境效益分析6.2.1大气环境效益分析项目实施后,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包括污染物排放量的减少、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等方面。6.2.2水环境效益分析项目实施后,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水质改善、水资源节约等方面。6.2.3生态环境效益分析项目实施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等方面。6.2.4社会环境效益分析项目实施后,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等方面。6.3经济损益分析6.3.1投资成本分析项目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所需的投资成本,包括设备购置、设施建设、运行维护等费用。6.3.2运行成本分析项目运行过程中,环境保护措施产生的运行成本,包括能源消耗、设备维护、人员工资等。6.3.3环保效益分析项目实施环保措施后,产生的经济效益,如节能减排、资源回收利用等。6.4环境保护措施优化6.4.1技术优化根据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实际运行情况,对现有环保技术进行优化,提高环保效果。6.4.2管理优化完善环保管理体系,提高环保管理水平,保证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6.4.3政策建议结合国家环保政策,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促进项目环保措施的优化和完善。第7章环境监测与管理7.1环境监测方案7.1.1监测目的与任务环境监测方案旨在掌握项目施工及运营期间的环境质量状况,评估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为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监测任务包括但不限于: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土壤环境等方面的监测。7.1.2监测范围与点位根据项目特点及环境影响预测,确定监测范围和监测点位。监测范围应覆盖项目施工及运营全过程,监测点位应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7.1.3监测因子根据项目可能产生的污染因子及环境影响特征,确定监测因子。监测因子包括常规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7.1.4监测频次监测频次应根据项目施工及运营周期、环境质量变化等因素确定。保证监测数据具有时效性和连续性。7.2环境监测方法7.2.1监测方法选择根据监测因子的特点及国家标准,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监测方法应具有准确性、可靠性和可行性。7.2.2监测仪器与设备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仪器与设备,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监测设备进行定期校准和检查,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7.2.3质量控制与保证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与保证体系,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可靠。包括采样、运输、分析、数据处理等环节的质量控制。7.3环境管理措施7.3.1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制度,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和管理。7.3.2污染防治措施针对项目可能产生的污染,制定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保证污染物达到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7.3.3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和运行环境保护设施,提高污染物的处理效率和资源利用率。7.3.4环境保护培训与宣传加强环境保护培训与宣传,提高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技能。7.4环境应急预案7.4.1应急预案制定根据项目特点和环境风险,制定环境应急预案,包括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识别、预警、应急响应、救援、后期处置等内容。7.4.2应急预案演练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7.4.3应急物资与设备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与设备,保证在突发环境事件时能迅速投入使用。7.4.4应急响应与处置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减轻环境污染损害。同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配合做好后续处置工作。第8章环评报告书编制与审查8.1环评报告书编制要求8.1.1编制环评报告书应严格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保证报告书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8.1.2环评报告书应包括以下内容:(1)项目基本情况;(2)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3)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4)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分析;(5)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6)环境风险评价;(7)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8.1.3环评报告书编制应注重以下要点:(1)数据来源可靠,资料齐全;(2)评价方法科学,预测结果合理;(3)环境保护措施具体、有效,技术经济可行;(4)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客观、全面;(5)环境风险评价深入、系统。8.2报告书审查程序8.2.1环评报告书完成后,需提交至有审批权限的环境保护部门进行审查。8.2.2审查程序包括:(1)受理:环境保护部门收到环评报告书后,对报告书进行形式审查,确认是否符合受理条件;(2)组织审查:环境保护部门组织专家对环评报告书进行技术审查;(3)反馈审查意见:审查结束后,环境保护部门向项目单位反馈审查意见;(4)公开征求意见:环境保护部门对环评报告书及其审查意见进行公示,征求公众意见。8.3审查意见及整改要求8.3.1审查意见应明确指出环评报告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要求。8.3.2整改要求包括:(1)完善报告书内容,补充相关资料;(2)修改评价方法,优化预测结果;(3)调整环境保护措施,保证其有效性;(4)补充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保证其客观性;(5)针对环境风险,完善防范措施。8.4环评报告书修改与报批8.4.1项目单位应根据审查意见和整改要求,对环评报告书进行修改。8.4.2修改后的环评报告书需再次提交至环境保护部门进行审查。8.4.3环境保护部门对修改后的环评报告书进行审查,确认整改措施已落实,报告书符合要求后,予以批准。8.4.4环评报告书批准后,项目单位应按照报告书及审查意见要求,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后续工作。第9章公众参与与信息公开9.1公众参与程序9.1.1环评机构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时,应依法组织公众参与活动,保证公众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9.1.2公众参与程序应包括以下环节:a)公众参与计划制定;b)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