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南省海口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入学综合能力夏令营测试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Ⅰ(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材料三:“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C.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在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D.“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在村落共同体中信息对称,村民个体之间知根知底、能够达成默契。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B.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C.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D.材料二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与材料一的一些说法相近。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B.“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C.“乌鸦反哺,羔羊跪乳。”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4.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Ⅱ(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曹雪芹周瑞家的见刘姥姥如此而来,心中难却其意;二则也要显弄自己的体面,便笑说道:“姥姥你放心。大远的诚心诚意来了,岂有个不教你见个真佛去的呢。但只一件,姥姥有所不知,我们这里又不比五年前了。如今太太竟不大管事,都是琏二奶奶管家了。你道这琏二奶奶是谁?就是太太的内侄女,当日大舅老爷的女儿,小名凤哥的。”刘姥姥因说:“这凤姑娘今年大还不过二十岁罢了,就这等有本事,当这样的家,可是难得的。”周瑞家的听了道:“我的姥姥,告诉不得你呢。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如今出挑得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回来你见了就信了。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说着,只见小丫头回来说:“老太太屋里已摆完了饭了,二奶奶在太太屋里呢。”周瑞家的听了,连忙起身,催着刘姥姥说:“快走,快走。这一下来他吃饭是个空子,咱们先赶着去。若迟一步,回事的人也多了,难说话。再歇了中觉,越发没了时候了。”说着一齐下了炕,打扫打扫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随着周瑞家的,逶迤往贾琏的住处来。先到了倒厅,周瑞家的将刘姥姥安插在那里略等一等。回过平儿,方出去引他两个进入院来。上了正房台矶,小丫头打起猩红毡帘,才入堂屋,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辨是何气味,身子如在云端里一般。满屋中之物都耀眼争光的,使人头悬目眩。刘姥姥此时惟点头咂嘴念佛而已。……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周瑞家的与平儿忙起身,命刘姥姥“只管等着,是时候我们来请你”。说着,都迎出去了。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只听远远有人笑声,约有一二十妇人,衣裙窓窣,渐入堂屋,往那边屋内去了。又见两三个妇人,都捧着大漆捧盒,进这边来等候。听得那边说了声“摆饭”,渐渐的人才散出,只有伺候端菜的几个人。半日鸦雀不闻之后,忽见二人抬了一张炕桌来,放在这边炕上,桌上碗盘森列,仍是满满的鱼肉在内,不过略动了几样。板儿一见了,便吵着要肉吃,刘姥姥一巴掌打了他去。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他。刘姥姥会意,于是带了板儿下炕,至堂屋中,周瑞家的又和他唧咕了一会,方过这边屋里来。只见门外錾铜钩上悬着大红撒花软帘,南窗下是炕,炕上大红毡条,靠东边板壁立着一个锁子锦靠背与一个引枕,铺着金心绿闪缎大坐褥,旁边有雕漆痰盒。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了。”凤姐点头。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了。板儿便躲在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这里刘姥姥心神方定,才又说道:“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凤姐早已明白了,听他不会说话,因笑止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因问周瑞家的:“这姥姥不知可用了早饭没有?”刘姥姥忙说道:“一早就往这里赶咧,那里还有吃饭的工夫咧。”凤姐听说,忙命快传饭来。一时周瑞家的传了一桌客饭来,摆在东边屋内,过来带了刘姥姥和板儿过去吃饭。说话时,刘姥姥已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舚舌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看见,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到刘姥姥的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方是亲戚们的意思。天也晚了,也不虚留你们了,到家里该问好的问个好儿罢。”一面说,一面就站了起来。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的,拿了银子钱,随了周瑞家的来至外面。周瑞家的道:“我的娘啊!你见了他怎么倒不会说了?开口就是‘你侄儿’。”刘姥姥笑道:“我的嫂子,我见了他,心眼儿里爱还爱不过来,那里还说的上话来呢。”二人说着,又到周瑞家坐了片时。刘姥姥便要留下一块银子与周瑞家孩子们买果子吃,周瑞家的如何放在眼里,执意不肯。刘姥姥感谢不尽,仍从后门去了。(节选自《红楼梦》第六回,有删减)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瑞家的因为与刘姥姥家曾有过人情来往,同时也想要显弄自己的体面,积极带领刘姥姥去见贾府的大管家凤姐,使刘姥姥如愿得到资助。B.王熙凤初见刘姥姥时的一段描写,从“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可以推测凤姐此时正在思忖如何答复刘姥姥。C.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家庭日常生活,在平凡的细节中,展现人物个性,揭示人物关系,和古典小说一味求故事之奇大不相同。D.小说的场景描写极有艺术张力。既转换自然,参差错落,又能融入多种情味,欢乐中透出悲酸、富贵中看到贫穷,庄重中兼有诙谐。6.文本中关于听见给二十两银子后对刘姥姥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句“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活画出刘姥姥喜出望外的神态和心境,这样传神的描写与人物的身份是十分贴合的。B.刘姥姥看似“粗鄙”的村言,寥寥数语,却运用得十分贴切,从中可以看出她天性中的质朴以及若隐若现的庄户人的心计。C.对于自己的口不择言,刘姥姥后来向周瑞家的解释说是见到了凤姐“爱还爱不过来,那里还说的上话来”,算是道出了实情。D.刘姥姥的真实状态与凤姐那种不温不火的态度和不紧不慢的说话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了作品语言的多样化。7.刘姥姥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作者写得相当精彩;但统观全回,更主要的是为写凤姐。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文言文阅读(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①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注】①浮图慧褒,即唐代著名僧人慧褒禅师。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尽吾A志B也C而D不能E至F者G可以H无悔I矣J其K孰能L讥之M乎N此O余P之Q所得也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持,拿。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观点。D.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情享受。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介绍褒禅山名字的由来、华山洞的位置,以及路边石碑的碑文,为下文记游说理做了铺垫。B.华山洞的前洞地势平坦,且路程近,因而游览的人很多;后洞地势险峻,且路程较远,因而游览的人少。C.作者一行人深入后洞,比好游者少走了十分之一就出了洞,“我”为此感到后悔,因为未能尽享游玩之乐。D.本文与苏轼的《石钟山记》风格相似,同属于山水游记,都是从记游中引出议论,在叙述中说明事理。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12.王安石认为想要看到奇伟的美景,需要哪些条件?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过沙头杨万里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1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诗前两句的意思是:过了沙头渐渐看到了村庄,这里地势低平,江水广阔,气候凉爽。B.杨诗虽只有四句,但也遵循着“起、承、转、合”结构章法,其中转句有画龙点睛之妙。C.从题目看,陆诗是写给子女的,饱含了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D.陆诗前两句告诫子女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否则将来可能一事无成,后悔莫及。14.这两首诗的后两句所表现的哲理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五、语言文字应用(15分)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在保护、管理好文物的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既是文物价值的彰显,也是文化的传承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照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甲,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之际,总书记在给博物馆老专家的回信中再次强调,“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在总书记重要论述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唤醒激活、弘扬光大,文物和文化遗产越来越焕发出勃勃生机活力。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故宫”、山西博物院的“壁上乾坤”、天一周的“数字古籍”,以“科技+”突破文物与观众的物理界限,实现观展由“浅尝辄止”向“身临其境”的转变;从《国家宝藏》到《中国考古大会》,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到《如果国宝会说话》,文物在新时代与教育互动、与科技联姻、与创意嫁接、与旅游融合,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乙。在《求是》杂志新近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中,总书记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丙;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积累的文化养分,行进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壮丽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下,中国人民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具有无比广阔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深厚的时代舞台!(节选自“求是网”评论员文章《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2022年7月25日。)15.某同学对以上文段中画横线的字词和课内词语进行梳理,下面不正确的一项是()A.注意多音字造成的误读:如“承载(zǎi)”应读成“承载(zài)”,“拮据(jù)”应读成“拮据(jū)”B.注意形近字造成的误写:如“古籍”不能写成“古藉”,“端详”不能写成“端祥”。C.注意形声字声旁的助读:如“氛(fèn)”是“分”作声旁,而“栈”是“戋(jiān)”作声旁。D.注意误传引起的误读或误写:如“吸吮(yǔn)”应读成“吸吮(shǔn)”,“走头无路”应写成“走投无路”。16.以上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焕发 B.浅尝辄止 C.身临其境 D.联姻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述有语病,下面修改后最恰当的一句是()A.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B.具有无比广阔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具有无比深厚的时代舞台C.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D.具有无比广阔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深厚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18.下面一句话是从原文中摘取出来的,把它放到原文中最恰当的位置是()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19.下面最适合作为以上评论文标题的一项是()A.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B.把中国文物研究引向深入C.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D.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我们的文化遗产六、作文(5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昂首阔步迈进高中的大门,高中生活已然开始。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学习更多更深奥的知识,面对更多的课业;从现在开始,我们要接触更多的同学和老师,试着与他们沟通、交流、交往;从现在开始,我们为了理想打拼,要直面更加激烈的竞争;从现在开始,我们从懵懂逐渐走向成熟,还可能遭遇一些情感问题……对已经开始的高中生活你有怎样的思考和理解呢?请以“从现在开始”为题目谈谈你的所思所感。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A2.B3.C4.①增加社区间往来,突破地域限制,走出孤立的社会圈子;②重视契约,增强法理意识;③突破狭隘思想,追求普遍真理(或“普遍原则”)。【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生要回到原文,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从对比中寻找关键词,根据一些关键词来判断题的对错。错误类型要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回到文本,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子,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或者关键词,再进行对比和研究,从而选出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推理能力,包括分析内容要点、依据文章内容合理推理、判断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由于信息较分散,概括性较强,观点较隐蔽,故难度较大。做题时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据文推断、合理推断,不可妄加推断。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1.B.“……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错。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一“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文意,“所以”前后分句不是因果关系。C.“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错。曲解文意,材料二说的是“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可见“很难延续下去”理解错误。
D.“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错。曲解概念,根据材料三可知,“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
故答案为:A2.B.“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错。于文无据,材料一是说“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未提及“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故答案为:B3.据原文“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可概括出材料一的观点主要有:不流动性、终老是乡、以“礼”为俗。C.“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一般喻指报恩父母,材料一无此观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4.由“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得出: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增加社区间往来,突破地域限制,走出孤立的社会圈子。由“乡土社会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得出: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重视契约,增强法理意识。
由“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得出: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突破狭隘思想,追求普遍真理(或“普遍原则”)。【答案】5.B6.C7.①刘姥姥从后门找到周瑞家的之后,周的一番“闲话”,从侧面表现了凤姐在贾府中的管家地位及其心眼口齿;②刘姥姥进入凤姐的屋内,通过耳闻目见写凤姐屋内的陈设和凤姐的神态动作,烘托了凤姐之奢华、尊贵、骄矜;③凤姐应酬刘姥姥的许多话,表现了凤姐之应付周到、左右逢源。【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欣赏文本的形象;古代白话小说【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应从语句理解、修辞运用、结构手法、抒情技巧等方面分析艺术特色及作用,准确解题。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结构、主题理解、结构思路等角度分析判断。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重点,注意结合语境。
(3)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要分析小说中各类人物之间的联系,作者常常会刻画一些次要人物以突出人物的形象。并且要严格按照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模式进行解答。5.B.“可以推测凤姐此时正在思忖如何答复刘姥姥”错误,此句写凤姐随性慵懒的悠闲姿态,是为了表现凤姐的骄矜高贵。故答案为:B6.C.“算是道出了实情”错误,这只能说是一部分实情,还应该与刘姥姥听到有了二十两银子,让她在惊喜中不知说什么好了有关,这表现出刘姥姥的随机应变和会讨人喜欢的本事。故答案为:C7.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找到小说写刘姥姥和展现王熙凤之间的关系。如一开始刘姥姥从后门找到周瑞家的之后,周瑞家说“如今太太竟不大管事,都是琏二奶奶管家了。你道这琏二奶奶是谁?就是太太的内侄女,当日大舅老爷的女儿”“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如今出挑得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回来你见了就信了。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这些话侧面表现出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之高以及口齿伶俐、行事大气以及待下人严厉等特点。
如刘姥姥进入王熙凤的居室,通过刘姥姥的所见展现王熙凤的特点,如刘姥姥见到王熙凤的居室“满屋中之物都耀眼争光的,使人头悬目眩”,王熙凤的穿着、动作“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下人的表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这些内容展现了王熙凤生活的奢华、地位的尊贵以及态度的骄矜。
如王熙凤应酬刘姥姥一段话,“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既有亲近之意,又有疏离之感,还暗示了自己的权力,应付周到、左右逢源。【答案】8.GJN9.C10.C11.①有个疲倦因而想要出去的人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了。(我)于是就和他一起出了洞。②后代弄错了它的流传因而不能说清真相(真名)的情况(事),怎么能说得完呢!12.①有志(志向、决心);②有力(自身努力);③借助外物(外在帮助)。【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一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第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第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第四找出动词,明确句意。第五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2)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回到文本,将试题提供的要求去原文中寻找相关句子并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附参考译文】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弟子在其墓旁盖的屋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阳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给它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上的错误。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探究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也就更加奇妙。有个疲倦因而想要出去的人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了。”(我)于是就和他一起出了洞。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向,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向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帮助,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代弄错了它的流传因而不能说清真相(真名)的情况(事),怎么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并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甫;王安上,字纯甫。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8.句意: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也”字属于句间语气词,不必停顿;“而”连接“尽吾志也”和“不能至”,中间不必断开,“者”是代词,代称前边“……的情况”,故“者”前不能停顿,“者”后停顿,即G处;
“可以”修饰“无悔”,不能断开,“矣”是句末语气助词,在“矣”后停顿,即J处;
“乎”是句末语气助词,表反问,在“乎”后停顿;“此”是“余之所得也”的主语,为判断句,在“此”前停顿,即N处。
故答案为:GJN9.C.观:景观。句意: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故答案为:C10.C.“比好游者少走了十分之一就出了洞”错误,由原文“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可知,是走的路程不到好游者的十分之一。故答案为:C11.①“怠”,疲倦,懈怠;“且”,将要;“遂”,于是。译文:有个疲倦因而想要出去的人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了。(我)于是就和他一起出了洞。②“谬”,弄错;“何”,怎么;“胜道”,说得完。译文:后代弄错了它的流传因而不能说清真相(真名)的情况(事),怎么能说得完呢!12.①由原文“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知,有志(志向、决心);②由原文“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可知,有力(自身努力);
③由原文“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可知,借助外物(外在帮助)。【答案】13.B14.①相同之处是都表达了“实践出真知”的哲理。②杨万里诗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一股暗潮已然来到,一般人却无从发觉,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诗歌形象生动地告诉人们,真理是在大胆实践反复实践中摸索出来的。③陆游诗的后两句,诗人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眼见为实。指出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身实践。【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解析】【点评】(1)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13.B.“其中转句有画龙点睛之妙”错。有画龙点睛之妙的是合句,即最后一句“只有篙师识水痕”,这句诗具有丰富的哲理意味,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故答案为:B14.《过沙头》前两句描写船行过沙头之后,就能远远地看到村庄,此处江面开阔,气候温润,后两句则写但常人却不知道,暗潮已然来到,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由此可见,诗中能帮我们体会其中哲理的是最后两句“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暗潮到了却无人知道,只有篙师能通过水痕判断出暗潮的到来,为什么只有篙师能知道呢?因为他天天在水里劳作、实践,从而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诗歌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但全诗重点则是在最后两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
由此可见,两首诗相同之处是都表达了“实践出真知”的哲理。【答案】15.C16.B17.C18.C19.A【知识点】压缩语段;习惯性误读字字音;同音字字形分辨;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要读懂句子,弄清它要表达什么意思;在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后,再回到原句上去看哪个词影响了原意,并根据划分的句子成分和特征等区分是哪种语病。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利用修改方法,改正错误但不要改变句子要表达的意思。(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能力。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同时应注意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5)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15.C.“氛(fèn)”错误,“氛”应读作“fēn”。
故答案为:C16.A.“焕发”意为“光彩四射或振作”,文中指的是文物活力生机光彩四射,使用恰当。B.语境体现的是突破文物和观众的物理界线,实现观展的变化,“浅尝辄止”意为“只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与语境不符,使用不当。
C.“身临其境”意为“亲身到了那个境地”,符合“观展”的语境,使用恰当。
D.“联姻”文中比喻双方或多方联合或合作,语境指与科技联合,符合语境,使用恰当。
故答案为:B17.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错误:一是“无比广阔的历史底蕴”“无比深厚的时代舞台”定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应该是“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
二是“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具有无比广阔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深厚的时代舞台”语序不当,按照“历史(过去)——现在(时代)——未来”的顺序,应是“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全部改对的只有C。
故答案为:C18.根据前后文内容衔接和标点符号判定为应放在“丙处”,这样与前文形成“保护——挖掘——传播”的递进逻辑关系。故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件模板购买教学课件
- 3.3.1盐类的水解 课件 高二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 踩高跷教案及反思
- 保护我们的皮肤教案反思
- 汉语拼音说课稿
- 公共服务外协产品管理办法
- 汽车学业规划教育
- 健身中心翰林府建设合同
- 社会福利院聘用合同种类及规范
- 矿业农民工工资保障金管理办法
- 绿色钢铁产业链构建
- 2024年企业股东退股补偿协议版
- 2022年R2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特种作业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河南省商丘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 V带传动设计说明书
- 2024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历史试题卷(含答案及解析)
- 墓地长期租用合同模板
-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24修订)解读
- 2024年1月浙江省高考英语真题试卷含答案
- 培训员工的课件
- 2025年九省联考新高考 数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