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专业勇于对网络暴力说“不”-关于网络暴力问题的调查报告_第1页
社会学专业勇于对网络暴力说“不”-关于网络暴力问题的调查报告_第2页
社会学专业勇于对网络暴力说“不”-关于网络暴力问题的调查报告_第3页
社会学专业勇于对网络暴力说“不”-关于网络暴力问题的调查报告_第4页
社会学专业勇于对网络暴力说“不”-关于网络暴力问题的调查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TOC\o"1-3"\h\u6637摘要 114381Abstract 2702引言 394171调查背景 493101.1现状分析 4296131.1.1国内研究现状 4240721.1.2国外研究现状 437971.2调查目的及意义 47111.2.1调查目的 4210121.2.2调查意义 5266762方案与设计 6187942.1调查方法 6276352.2调查设计 6243312.3调查范围 6118002.4调查时间 7242242.5调查内容 7286533数据分析 880703.1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8161613.2被调查者的网络暴力态度与看法分析 10195374问题与解决方案 16231274.1问题总结 1610764.1.1网民缺乏理智 16278394.1.2媒体商业化 1668914.1.3网络的特点易滋生网络暴力 16190534.1.4网络监管的失当 17311074.1.5我国网络暴力的立法缺陷 17123844.2解决方案 1722004.2.1倡导绿色上网,强化网民的媒介素养 17281494.2.2媒体应承担起社会责任 1816644.2.3政府的正确引导、管理 19273724.2.4管控结合,相辅相成 19234744.2.5对网络立法进行完善 2030383结论 2118299参考文献 2229371附录1网络暴力调查报告 2420288致谢 26摘要在科学技术不断更新的现代社会,就人民间的沟通交流方面而言,互联网技术起到了积极促进的角色作用,就对互联网进行建设等方面国内取得了不小的成就。随着网络的大众化进程加快,其应用广泛,尤其是在国家、社会、公众等生活方面上,促使民众的日常生活走向了速度快、便利快捷的方式,国内上网的民众在数量上是倍增的,中国现今可称得上是互联网大国。但是,网络也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让民众的生活极大的趋于便利,另一方面,在民众的言论自由方面,缺乏约束从而不利于维护他人的权利,易损害或者侵犯其他公民的正当权利,而且发生这种现象不是一两例,而是频发,在公共规则和道德底线上,网络暴力无所顾忌地,肆意妄为地用其特有的方式侵害着广大的网民。本文,笔者针对网络暴力这一问题,开展问卷调查,并对其形式进行研究分析,对遭受网络暴力的受害一方进行调查,探讨抵制和对抗网络暴力的途径等,以期为构建和谐网络环境提供对策与建议。本文首先对研究现状,调查目的和意义进行阐述;其次从调查内容,调查时间,调查范围和调查方法,对问卷进行设计;再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沈阳市学生群体展开网络暴力的调查,对其表现形式进行分析,有关的责任方与原因,传播途径,根据当前出现的问题,在法律的角度上,网民素质,政府监管和网站监督方面提出解决对策及建议,以其推动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关键词:网络暴力;现状;调查报告

AbstractInrecentyears,withthecontinuousprogressofscienceandtechnology,theInternethaspromotedthecommunication,exchangeandinteractionbetweenthepeople.ChinahasmadegreatprogressintheconstructionoftheInterne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theInternet,itiswidelyusedinallaspectsofthecountry,societyandpubliclife,leadingourlifeintoaneweraofhigh-speedandconvenient,thenumberofInternetusershasdoubled,andChinahasbecomeaveritableInternetpower.However,theInternethasbroughtgreatconveniencetohumanbeings,alongwiththefreedomofspeech,whichisalmostunrestrictedandabused,andtheactsofindulgenceininfringingthelegitimaterightsofothersareemerginginanendlessstream.Internetviolenceiswantonlydestroyingthepublicrulesandviolatingthemoralbottomlineinitsuniqueway.Therefore,welaunchedaquestionnairesurveyoninternetviolence,analyzedtheformsofinternetviolence,thevictimsofinternetviolence,andthewaystoresistinternetviolence,inordertoprovide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forbuildingaharmoniousinternetenvironment.Firstly,thispaperexpoundsthestatusquo,thepurposeandsignificanceofthesurvey;secondly,itdesignsthequestionnairefromthesurveycontent,surveytime,surveyscopeandsurveymethod;secondly,itusesthequestionnairesurveymethodtocarryoutthesurveyofonlineviolenceamongstudentsinShenyangCity,analyzestheforms,communicationchannels,responsiblepartiesandcausesofonlineviolence,andaimsattheexistingproblemsatthisstageFromtheaspectsoflegislation,netizens'quality,governmentsupervisionandwebsitesupervision,thispaperputsforward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topromotethehealthydevelopmentofnetworkenvironment.Keywords:Networkviolence;currentsituation;InvestigationReport引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暴力的现象不断发生。网络暴力主要的表现形式分为:言语攻击,人肉搜索,隐私泄露等等。现在的青年如何消磨闲余时光呢,多数青年都会在网络平台上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观念,如微博、知乎等平台。现今的网络暴力是近年来的受关注的热点话题,由于部分言论慢慢产生网络暴力称为网络暴力,在互联网发展迅猛的同时,也伴随着网络暴力问题,与生活现实中出现暴力问题中的以命相搏、拳打脚踢不同,而是借助微博、贴吧、论坛等匿名的互联网虚拟空间,利用粗俗的语言文字、视频、图片等对人进行攻击。这些言无刀锋,能够使受害者承受不住,从而做出失去生命的决定的网络暴力,在道德上,该行为已经触犯了民众的底线,在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上极大的不符合。本文就网络暴力的现状及原因,研究过程,网络暴力的调研结果和危害,改良措施,今后努力的方向进行分析,这对提高网民道德素质,净化网络环境具有重要意义。1调查背景1.1现状分析1.1.1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在快速的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在充分利用互联网创造的优质社会环境的同时,在网络安全,互联网法律监管等方面也在不断进步,推行网络实名制,限制不良信息准入,完善法律法规,为互联网良性健康发展注入活力。王雅露(2017)提出受过大学生在人生信仰,道德观念上易受网络暴力的影响,易使青年形成不良的习惯行为[1]。付余(2018)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了网络暴力的形成原因、当前我国的刑罚现状存在问题、导致了网络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具体表现为:关于个人信息的保护内容不够明确,对网络暴力的覆盖不够全面,入罪的规格与规定不够合理明确,以及刑法写入的犯罪行为方式不健全[2]。1.1.2国外研究现状WenjinLiu,TaoLi,XinmingCheng,HaoXu,XiongdingLiu(2019)认为极端主义的发展推动着网络暴力行为的产生。暴力极端主义是指有人选择实施暴力手段,意图伤害他人。近年来,暴力极端主义以互联网为平台,形成网络社区并发动攻击,这些活动被称为网络暴力的极端主义[3]。YeokilCho,SherriDioGuardi(2020)认为网络欺凌是网络暴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并在伊斯坦布尔大学法学院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显示51.7%的学生因为网络暴力受到了负面影响,因此应该制定预防战略以及网络暴力[4]。1.2调查目的及意义1.2.1调查目的勇敢地对网络暴力说不。网络暴力是社会暴力在互联网上的延申,已经构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网民的道德缺陷,网络媒体的责任缺失,网络暴力日益演化成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侵害个人隐私,发起偏激的言语攻击,甚至于对个人生活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不论是从社会角度,净化网络环境而言,还是从个人角度保护隐私而言,对网络暴力说不,都是需要迈出的重要一步。1.2.2调查意义网络成为大家各抒己见,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平台,其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网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自由国度,而且自信地认为是一个风险为零的放纵之地。另一方面,网络暴力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仅关系到网络自身的发展,其影响更是从网络走入现实,给民众带来致命的冲击与伤害,严重影响大众的利益,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因而必须净化网络环境,规范网民网络行为,剖析网络暴力成因,在网络的舆论氛围与开放自由上找到契合点,进一步深入探讨进行规制研究,尽力降低网络暴力事件发生的概率,为网民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平台,正确使用网络来表达自己的诉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在网络环境而言,需良好的网络环境,这离不开大众媒体的帮助,其有职责、有义务引导好民众。在互联网上不理性的舆论上,网络媒体有重要职责,其能积极主动对网络舆论正确引导,营造一个具有理性精神的网络信息传播环境。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上,应符合新闻事实内在价值和社会道德。2方案与设计2.1调查方法在本次调研的样本区域选择过程中,研究者为了减少在研究过程中样本选择的随机误差,同时也为了保证被调研人群的代表性,在辽宁省高校及其周边发放了300份有效问卷,最大限度地获取辽宁省网络暴力的相关数据调查结果。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的方法。现今世界范围内社会调查广泛运用的一种方法就是问卷法。问卷是将提问的方式从而表述问题的表格,并为统计和调查运用的。问卷法是研究人员对研究问题度量,其是用这种控制式测量,能搜集可信度高的资料方法之一,被调查对象根据表格的问的问题进行作答。通常来讲,相对访谈表而言,前者更为细致、完整和便于控制。其主要优点是有两点,分别是标准化和成本低。由于问卷法是用于调查的工具,并且是设计好的,其设计要求规范化并能计量。具体利用微信、QQ等网络平台,笔者采用的是电子问卷形式,有效填报300份,回收率100%,对问卷进一步筛选,然后笔者分析了有效的问卷。2.2调查设计结合所调查群体遭遇网络暴力的的实际情况和前人经典文献的研究发现,作者经过预调研和指导老师讨论,最终确定问卷的题项。本次调查问卷中共涉及13个问题,其中单选6个,多选6个,填空1个,包含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对网络暴力的了解的情况、是否曾经遭遇过网络暴力以及对网络暴力的看法等问题。2.3调查范围本次研宄的样本选取范围是沈阳市主要的大学城学生和年轻上班族,样本选择区域涉及人口约为3万余人,在样本选取过程中,利用微信、QQ等网络平台,在问卷星上设计问卷,利用网络发放电子问卷。2.4调查时间笔者的这次调查问卷是2020年2月开始的,以网络为桥梁,通过各种形式动员,调研,从而被调查对象能够进行问卷填写工作;其次利用身边得一些人脉资源,广泛宣传,邀请周边人群对问卷进行填写;最后在3月收集被网络暴力者的信息,确定目标群体,对一些遭受过网络暴力的群体进行深度交流与访谈,进行调研。2.5调查内容此次问卷调查的关键,是从网络暴力的主体的基本情况以及一些网络暴力的了解情况方面做出评价,于此同时本文还对研究网络暴力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基于此,本问卷内容具体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关于主体的基本信息,一部分是对网络暴力的态度量表。第一部分为调查主体的基本信息,也即本研究调查对象个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第二部分设计为调查客体是否遭遇过网络暴力,以及网络暴力的途径和应对方法;第三部分是对网络暴力的看法,第二和第三部分也就是问卷的主体部分。3数据分析3.1调查问卷数据分析(1)从Q1-Q2问题统计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表3.1问卷调查人员基本情况人数(N)比例(%)Q1.您的性别男13444.67%女16655.33%Q2.您的年龄16-25岁16555.0%26-35岁6923.0%36-45岁5719.0%45岁以上93%从表3.1可以看出,在受访者中的比例如下:男性为44.67%,女性为55.33%;其中在年龄上的占比如下:16~25岁为55%,26~35岁为23%,接下来依次为36~45岁占19%、45岁以上占3%。从总体上看,受访者的年龄在16~25岁的居多,以学生为主。(2)从被调查者的亲身经历来看Q3.是否遭遇过网络暴力?&Q4遭遇网络暴力的平台?图3.1被调查者是否遭遇过网络暴力图3.2遭遇网络暴力的网络平台就亲身经历看,遭遇网络暴力的人数为37,占所调查人数的12.33%,没有经历过网络暴力的人数比例为87.67%。说明网络暴力在现实中确实存在,并且有人受到过网络暴力给其带来的伤害。就遭遇的网络平台来看,其中,在微博上遭遇网络暴力的人数占18.67%,占比最大,受年轻群体和其社交方式的影响,微博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个平台;其次是知乎和QQ分别都占比2%,说明微博上的网络暴力行为盛行。由于很多平台都不是实名制上网,微博作为社会舆论的主要集散地,由于其自身隐秘性的特点,也就成为了网络暴力猖獗的平台。Q5.面对网络暴力,你是如何做的?图3.3面对网络暴力被调查者的行为调查从图3.3可以看出,面对网络暴力大多数人的人会选择直接掀起网络骂战,其中有164人选了网络骂战的方式,占比54.67%;选择现实中实施报复的人数有53人,占比17.67%;选择不予理会的人数有28人,占比9.33%;其中选择拿起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的人数最少,只有一人,占比0.33%。网络暴力,大多都是言语上的谩骂于侮辱,很多人都会选择直接掀起网络骂战,这被认为是最快也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选择实施报复的主要还是通过人肉别人的隐私,泄露其电话等方式来进行报复;还有很多人认为沉默是最好的回击,不理会,让其自然平息;只有微乎其微的人会选择利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一是由于法律意识淡薄;二是由于过程繁琐,见效慢;三是因为法律不完善,没法可依。3.2被调查者的网络暴力态度与看法分析Q6.您认为网络暴力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图3.4网络暴力的主要形式从图3.4可以看出,有72.33%的调查者认为语言暴力是网络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有27.67%的人认为网络暴力的主要形式是行为暴力。语言暴力的具体形式主要是: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等。Q7.您认为网络暴力是一种什么行为?图3.5网络暴力行为的看法就所有被调查者中,有52%的人认为网络暴力是一种盲目的跟风行为,受自身认知和素质的因素影响,看待问题不理性,比较感性和片面;有32%的人认为这种网络暴力,尤其是语言暴力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当人们面对不公平的待遇和遭遇时,往往不知道怎么去处理,会偏向于将事情经过以及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公布于自己的社交帐号,以期得到自己想要的回应,来证明自己;有13%的人认为是一部分人的自我炒作,尤其是一些公众人物,为了炒作自己,利用社交平台的舆论来为自己增加知名度;有3%的人认为是其他一些什么原因。这样的结果表明,只有少数人参与网络暴力,无视法律和道德,为自己谋私利,不少网络暴力的参与者仅仅是为了起哄和发泄情绪,而对其自身的这种行为和后果以及要承担的法律责任缺乏足够的认知,再次说明我们在提高网民素质和规范网民行为方面需要做很多的工作。Q8.您从哪里看到网络暴力?图3.6网络暴力发生的社交平台从图3.6可以看出,微博是最多发生网络暴力的平台,成为了网络暴力的集散地。由于其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产生影响巨大等特点,其自身的社交功能逐渐被弱化,慢慢成为公共获取信息的平台,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热门实践被报之于微博并迅速传播,随着带来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导致的网络暴力频发。Q9.您认为网络上对有关当事人的谴责是否过分?图3.7网络暴力对当事人的指责过分吗?从图3.7可以看出,被调查者认为网络暴力对当事人的指责过分的占43.33%,认为不过分的占56.67%,相差不多。网络的特点,使得新闻与舆论快速传播,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考虑对当事人的伤害以及其他,造成了对当事人的伤害。Q10.当您看到网络暴力的时候您会怎么做:图3.8面对网络暴力你的做法从图3.8,就面对网络暴力,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来看,32%会选择远远走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26.67的人会也有不满,参与网络暴力的攻击;有21%的人会认为要理性看待问题,呼吁停止使用网络暴力。Q11.您认为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是?在关于网络暴力的产生原因这一问题上,有66%的人选择了B选项,认为网民素质是导致网络暴力盛行的主要因素,由于自身认知缺陷以及对信息缺乏正确的判断导致的;有18%的人认为是相关网络管理缺陷导致的,报道不实的新闻是网络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还有10.67%的人认为是政府监管不力,导致网络暴力盛行;5.33%的被调查者选择的是法律法规不完善,让许多不法者砖空子,就算自身行为过分,对他人造成伤害也不用承担责任。基于此,网民分析:法律意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落后,目前网民的素质尚且不足,也没有相关法律约束,这对追求其法律责任有点困难;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家的法律以是,让网民认为不需要对自己在网络中的行为负责,从而做出一些在网络上伤害他人的事情也不用接受处罚;网民的年轻化和从众心理,被网络平台伺机利用,被严重误导,从而损害了网络的和谐环境。图3.9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Q12.您认为网络暴力造成的伤害最应该有谁来承担责任?图3.10网络暴力的责任方统计从图3.10来看,调查中有198人认为网络暴力盛行主要是网民网民素质地下,盲目跟风导致的;有54人认为是相关网站管理缺陷的问题,占比18%;有32人认为是法规不完善导致网络暴力盛行,占比10.67%;有16人认为是政府监管不力的问题,占比5.33%。Q13.您认为应该如何抵制网络暴力:图3.11抵制网络暴力的途径从表3.11可以看出,调查者中有65.67%认为要加强网民道德建设,提高网民素质来从源头上减少网络暴力的发生;其中有14.33%的人认为抵制网络暴力要从监管网络做起,从网络的媒介来杜绝网络暴力现象;有12.33%人认为要完善网络立法,规范网络人的行为;有9%的人认为要推广网络实名制。4问题与解决方案4.1问题总结4.1.1网民缺乏理智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社会研究学者塔尔德于《模仿的法则》文中提到,模仿对于人类十分重要,具有非凡社会生活的意义,不仅其是基本社会现象,也是社会进步根源。网络暴力在实际传播的过程中其实也是一种基于模仿心理的从众行为,人们在对一件事情做出判断之前,经常性地会观察他人的态度和行动。他们认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多数人手里,不管事件的信息是否完整,是否存在逻辑错误,只要坚持和大多数人的想法一样,那么自己的想法也就是对的。在“沉默的螺旋”规则下,沉默的一部分人由于怕受排挤和责难将继续保持沉默,主流思想的呼声将越来越高。在这种好与不好的两极化趋势下,很多人会盲目选择主流思想而失去了判断力和思考能力。4.1.2媒体商业化网络媒体本应该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报道和传播真实事件,但在如今各大媒体竞争激烈,纷纷争夺大众流量和关注的时代,一些网络媒体似乎偏离了轨道。为满足人们的碎片化阅读习惯,一些网络媒体以夸张醒目的文字、图片、视频来获取高点击量,有时为了博取受众眼球甚至不惜歪曲事实,造成新闻失真。信息的海量化为媒体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媒体从业者有时不用外出就可以获取信息,节省了不少人力、财力。但部分媒体工作人员为了时效性,往往跟风报道,并未做到对事件的追踪报道和深入调查。这样不实、不专业的报道不仅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更是误导了人们,推动了网络暴力的产生和发展。4.1.3网络的特点易滋生网络暴力由于网络的普及,从而使得谣言在传播速度和范围上,更易快,更广。将人际和大众融合一体网络传播,传播类型是全新,特殊的。具有的特点如下: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获取快等,而其自身“接受的异步性”又能够使得受众接收到信息资源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避免了这些限制。其主体呈现多元化,各个民众均可能够是信息源,来自于网络信息的来源不受范围限制的开始扩展,在这样的状态下,谣言易出现,侵权行为如人肉搜索等更易完成。4.1.4网络监管的失当就现今国内网民在网络中的言行方面而言,受到有关的监管、审核的可能性极低,民众能够在互联网上任意直接发布对出现的事件观点和评论上,从撰写至发布出现在大众视线的方式,几乎是一站式直达的。若是不考虑传统媒体影响,按照现在国内网络发达水平和自媒体发达状况,由于网络的病毒式传播会导致大量的相关信息被网名阅读到。特别是微博、知乎等新媒体平台出现,民众的想象还不足以描绘出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大量的爆炸性的事件借助知乎、微信等平台,能够收到海量的民众的关注,并且是传播用时极短,同时伴随而来的就是网络上的语言暴力,由于也借助了网络平台,其速度上扩散更快,当民众点开一条热点事件,在微博下的评论往往充斥着各式谩骂、诋毁等有明显语言暴力。4.1.5我国网络暴力的立法缺陷国内社会科技不断进步,网络暴力这一现象愈发严重,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内的立法体系跟不上互联网发展。“法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为建立和维护某种秩序产生。”但是,在某种角度上而言,法的发展一般是落后社会的发展。因为互联网高速发展,网络暴力的形式不是单一的,而国内的立法不够迅速,难以与网络的节奏一致,使得立法体系跟不上网络的发展。截至目前为止,对网络暴力而言,国内无具体明确法律规定限制,也无其法律方面内涵进行明确,其无统一确定德形式,通常是用部分名词进行代称,如“虚假信息”、“网络造谣”等。从而,在涉及网络暴力的法律十分片面,对法外的网络暴力行为难以进行打击和维护受害者。4.2解决方案4.2.1倡导绿色上网,强化网民的媒介素养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席卷全球并在改变着人类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模式,由于高效便捷的特点上网成为年轻人趋之如骛的休闲方式。然而在校生涉世不深,在两方面的能力上较弱,分别是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控制,从而易受色情暴力等不良网络信息吸引,并养成各种不良习惯。防止网络暴力带来的危害,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绿色上网、文明上网才是根治网络暴力的最佳途径。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必须多方努力,合力救济。既要通过学校的管控教育强化素质教育,提升意识,更需要从小耳濡目染的家庭环境熏陶,借助科学的管理模式,树立榜样,加强领袖观念。让在校生及广大网民正确使用互联网,同时把不良信息挡在公众的视野之外,提升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做到人人自律。倡导网民的自律不仅能够满足网民的“自我实现”的价值需求,更能从根本上约束网络民众实施网络暴力的倾向。唯有能产生该行为的网名进行自我约束和对其自身的行为进行控制,“网络暴力”才能消失。因为放大效应,个人处理信息能力的不同,从而使得上网冲浪的群体有盲从心理。在现今复杂而繁琐的网络中,网民会对网络行为,更易模仿,在从众心理和团体压力影响下,丧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从而放弃自己最初的主张。互联网并非一个人人都可以随心所欲的法外之地,网络暴力不断在发生,这与网民受教育程度不同、媒介素养不同有很大关系。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我们应保持冷静,独立思考,不能为了害怕因意见不同被孤立而盲目做出选择,甚至跟风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给他人带来伤害。还应有法律意识和规制精神,行使自由表达权时,以不侵害他人利益为首要前提。互联网发展下,人人都可能遭受不同程度的网络暴力。当自己不明不白受到网络暴力时,也要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力所能及地搜集能证明清白的证据,适当时候也应寻求法律援助。4.2.2媒体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媒体在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承担社会责任,以社会利益为先。媒体机构应形成自律,媒体机构自律与否关系着整个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自律。媒体机构可以在用人机制、奖惩机制等制度方面下功夫,以此来增强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意识。媒体从业人员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在行业自律方面达成共识。应明确自身定位,着力于增强创新意识,在新闻报道模式方面进行创新,积极传播满足受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闻。作为信息“把关人”的媒体人,也要做好对所传播内容的价值判断,分辨什么样的信息有助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构建,什么样的内容会导致社会矛盾。除了信息的甄别外,在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时,媒体从业人员也要树立深入探究的意识,在报道时要做到客观公正,不做主观评价、不带个人情绪。信息爆炸的时代,虚假信息层出不穷,令人无法辨别事情的真相。在此情况下,人们真正需要听到的是能够厘清是非的主流声音,而那些靠虚假信息和跟风报道获取关注的媒体终将会被淘汰。4.2.3政府的正确引导、管理完善相关法律,网络犯罪需要的成本增加。法律有权威性,能起到有效阻止网络暴力的发生和进一步扩大。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自由并非没有限制,而是在遵守法律法规下的自由。在互联网的虚拟环境中,人们的话语权也是建立在遵纪守法、不伤害他人利益等义务的基础上的。有了法律的规范,公民的隐私权、名誉权会得到一定的保护,大部分网民也会回归理性,不再一边倒地肆意诋毁、侮辱他人。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快完善网络法律的步伐,做到有法可依,这对构建一个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有着积极意义。各级政府应主动作为,把握舆论的主动权。网络暴力的发生往往是因为大众在媒体的报道中不能看到事情的真相,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及时调查事实真相。4.2.4管控结合,相辅相成管控强调对管理活动的控制。网络管控通过对权利体系设计、责任体系设计等制度体系设计,对所有的网络管理而言,为其环境创造良好的运作机制,在特定规则执行,确保了网民的网络上活动,能够受控制的,从而提高网络舆情的正面效应,降低网络暴力的呈现风险。“管”即处置与管理,表现为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对网络舆情中网民的网络舆论进行有效引导及疏通,涉及新闻报道或评论及突发事件引发反应、言论等综合舆论监测、研究、甄别、处置和引导,处理好网上非正面的舆情,促使网络环境和谐,具有良好舆论氛围。“控”即驾驭控制,建立健全预警机制,争取在突发事件和热点事件发生后,全方位监控,并且是动态,舆情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对舆情分类、分级和定位,对舆情走势及风险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制定相应方案积极采取措施,针对个别别有用心者发布的过激违法言论予以封锁,对网络暴力依法进行打击,并依法惩处网络违法犯罪行为。通过管控结合的机制达到二者的相辅相成,以管促控,以控协管。设定新闻发言人,通过新闻发言人对突发事件及热点事件在网络上及时披露信息对外发布,信息应更透明,网络舆情管理需提高,推进网络管理常态化、规范化,并全面照顾到网民心理,避免认知偏差,减少负面舆论,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凝聚力。对网络民众进行合理管理、疏导,避免更大舆情的形成,消解网络舆情的暴力倾向。4.2.5对网络立法进行完善法律是最强的支撑,在维护治安稳定和推进事业发展,捍卫民众的合法权益的强大武器,通过法律的强制执行力来校正脱离了法律轨道违法行为。因而加强网络立法,对网络立法加以完善是控制网络舆情暴力的有效保障。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快法治化进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针对互联网的规范与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健全,运用现在法制规范网络环境,但网络毕竟是一个新兴事物,关于网络暴力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没有针对性的颁布实施,传统的法律法规又无法适应这种变化,起到很好的校正作用,在法学上,现今无严格法律定义“网络暴力”。然而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暴力的层出不穷,从我国网络暴力和司法实务现状的角度出发,遏止网络暴力,亟须制定具有深刻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对网民的言行加以规范,对网络暴力各类具体行为加以界定。鉴于网络暴力伤害案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民法典》的制定中应该增加有关网络暴力的内容,在法的层面上明确网络暴力内涵、外延及实施该类行为的侵权方式和责任形式。能够制定《反网络暴力法》是针对网络暴力,或依托于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可操作性的司法解释,以便给予网民最有力的法律保障。相信随着网络立法的建立健全,网民行为将逐步理智、网络环境将逐步净化、网络暴力将逐步消散。运用法律之光,消散网络阴霾。结论网络暴力的发生不仅会对个人造成直接的危害,长此以往,也不利于公众正确价值观念的建构。互联网依旧受到法律的约束,作为在网上冲浪的网民,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凸显得极为重要,在法律的范围内正确行使表达权。政府和媒体也要履行相应的职责,承担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安全、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网络的开放性和移动终端的普及性,使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网络紧密联系起来,层出不穷的微博暴力事件更是潜移默化地猛烈冲击着大学生还未完全定型的价值观,甚至给他们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创伤。但微博暴力事件的最终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应从其形成的各个环节以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着手。简而言之,首先,应从源头着手,对偏激表达予以限制;其次,于中途应发动主流媒体正确引导舆论,并尽量减小恶劣影响;最后,严惩非法及不道德行为,以此来避免、减少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参考文献[1]王雅露.网络暴力文化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7(11):89-91.[2]付余.“网络暴力”的刑法规制[J].人民论坛,2018(23):104-105.[3]WenjinLiu,TaoLi,XinmingCheng,HaoXu,XiongdingLiu.Spreadingdynamicsofacyberviolencemodelonscale-freenetworks[J].PhysicaA:StatisticalMechanicsanditsApplications,2019,531.[4]YeokilCho,SherriDioGuardi.Strain,negativeemotion,andcyberviolenceamongSouthKoreanJuveniles:Amediationanalysis[J].ChildrenandYouthServicesReview,2020,108.[5]范红霞.基于性别视角的网络暴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3.[6]李丹.移动互联环境下的品牌传播策略研究[J].传媒观察.2017(07)[7]张婵.微博与“乌合之众”——运用勒庞“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学分析微博平台上的信息传播J].学理论,2012[8]魏臻.网络空间交往行为视角下对网络道德缺失的反思[J].中国电力教育,2012(23)[9]郭大鹏,张宇.大众传播“第三者效果”发生的心理机制——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解释“第三者效果”发生的原因[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5)[10]周富莉.自由与规制:网络言论秩序的理性构建[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4.[11]杨军,许圆圆.以综合治理遏制网络暴力[J].群言,2020(04):44-46.[12]岳江宁.新媒体背景下网络暴力现象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05):94+96.[13]肖海霞,沈超.从法社会学视角看网络暴力[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0(02):97-99.[14]武琪荣.网络暴力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