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同步练习:1.3阿房宫赋(鲁人版4)含答案_第1页
高二语文同步练习:1.3阿房宫赋(鲁人版4)含答案_第2页
高二语文同步练习:1.3阿房宫赋(鲁人版4)含答案_第3页
高二语文同步练习:1.3阿房宫赋(鲁人版4)含答案_第4页
高二语文同步练习:1.3阿房宫赋(鲁人版4)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阿房宫赋(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4分)A.蜀山兀(wù) 辘辘远听(lùlù) 鼎铛玉石(dānɡ)B.囷囷焉(qūnqūn) 尽态极妍(yán) 架梁之椽(yuán)C.阿房宫(ē) 剽掠其人(piāo) 金块珠砾(lì)D.尽锱铢(zhīzhū) 妃嫔媵嫱(yìnɡqiánɡ)逦迤(lǐyǐ)解析A项“铛”应读为“chēnɡ”;B项“椽”应读为“chuán”;D项“锱"应读为“zī”.答案C2.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4分)A.六王毕,四海一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C.奈何取之尽锱铢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囷兮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解析C项都是夺取、获取。A项前者为“统一”,后者和“旦”一起组成副词“一旦”;B项分别为“喜欢"“吝惜";D项前者和“秦”一起意为“秦朝”,后者为“灭族”。答案C3.下列加点词语含义与现在意义相同的一组是()(4分)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⑥用之如泥沙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⑧多于市人之言语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解析①“钩心斗角”古义指宫室群参差分布,彼此回环掩抱,飞檐交错连接;②“气候”古义指气温;④“经营"是名词,古义指保存的珍奇宝物;⑦“可怜”古义指可惜。答案C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归类正确的一项()(4分)①六王毕,四海一②辞楼下殿,辇来于秦③骊山北构而西折④复道行空,不霁何虹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⑥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⑦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⑧籍吏民,封府库A.①④⑧/②③/⑤⑥/⑦B.①②③⑦/④⑧/⑤/⑥C.①/②③⑦/④⑧/⑤/⑥D.①③⑦/②④⑧/⑤/⑥解析①数词作动词,②③⑦名词作状语,④⑧名词作动词,⑤意动用法,⑥使动用法.答案C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9题。……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5.下列两句中加点的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4分)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解析之:前者为代词;后者为助词“的”.而:前者为转折连词;后者为顺承连词。答案B6.对文中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分)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②南亩:泛指农田③九土:九州,指全国④呕哑:难听的音乐⑤独夫:孤单的人⑥戍卒:陈胜、吴广等起义者⑦楚人:刘邦⑧焦土:被烧毁的阿房宫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解析①锱铢:极言细微的东西;④呕哑:象声词,管弦乐声。此处形容声音杂乱;⑤独夫:众叛亲离的统治者,此处指秦始皇.⑦楚人:文中指项羽。答案B7.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分别所指的是()(4分)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指当时的唐人;④指秦人。B.①②④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指唐以后的人。C.①③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指唐以后的人。D.①④相同,都指唐人;②③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解析①②都是“哀之"的主语,因为“不鉴之”,又成了“后人”“哀”的对象,即④,故①②④相同,指秦以后的人;③指唐以后的人。答案B8.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第1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 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B.第1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 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 的同情.D.第2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 见解极为深刻.解析C项不是同情,而是憎恨。答案C9.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秦朝统治者喜欢纷华奢侈,别人也(都)顾念自己的家啊。(2)假使六国各自爱护他们的百姓,就有足够的力量用来抗拒秦国.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王懿字仲德,太原祁人,自言汉司徒允弟、幽州刺史懋七世孙也。祖宏仕石季龙,父苗仕苻坚,皆至二千石.仲德少沈审有谋略,事母甚谨,学通阴阳,精解声律。苻氏之败,仲德年十七。及兄叡同起义兵,与慕容垂战败,仲德被重创走,与家属相失。路经大泽,困未能去,卧林中。有一小儿青衣,年可七八岁,骑牛行,见仲德惊曰:“汝已食未?”仲德言饥,小儿去,须臾复来,得饭与之。食毕欲行,而暴雨莫知津径。有一白狼至前,仰天而号,号讫衔仲德衣,因渡水,仲德随后得济,与叡相及。渡河至滑台,复为翟辽所留,使为将帅。积年仲德欲南归,乃弃辽奔泰山.辽追骑急,夜行忽见前有猛炬导之,乘火行百许里以免。因至姑苏投桓玄。值玄篡,见辅国将军张畅,言及世事.仲德曰:“今之起者恐不足以济大事。”元德果劲有计略,宋武帝甚知之,告以义举,使于都下袭玄。仲德闻其谋,谓元德曰:“玄无远虑,好冒夜出入,今取之正须一夫力耳。”事泄,元德为玄诛,仲德窜走.会义军克建邺,仲德抱元德子方回出候武帝,帝于马上抱方回,与仲德相对号恸。追赠元德给事中,封安复县侯,以仲德为镇军中兵参军.武帝欲迁都洛阳,众议咸以为宜.仲德曰:“今暴师经载,士有归心,故当以建邺为王基.”帝深纳之。元嘉中,到彦之北侵,仲德同行。魏弃河南,司、兖三州平定,三军咸喜,而仲德有忧色,曰:“诸贤不谙北土情伪,必堕其计.”诸军进屯灵昌,魏军于委粟津渡河,虎牢、洛阳并不守。彦之闻二城并没,欲焚舟步走.仲德曰:“今贼去我犹自千里,滑台尚有强兵。若便舍舟,士卒必散。”乃回军沿济南历城步上,焚舟弃甲,还至彭城.仲德坐免官。寻与檀道济救滑台,粮尽乃归。自是复失河南。九年,又为徐州刺史。仲德三临徐州,威德著于彭城。立佛寺,作白狼、童子像于塔中,以在河北所遇也。进号镇北大将军。卒,谥曰桓侯。亦於庙立白狼、童子坛,每祭必祠之。(《南史》卷二十五)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仲德被重创走 被:遭受。B.乘火行百许里以免 乘:趁着。C.元德为玄诛,仲德窜走 诛:斥责。D.以在河北所遇也 遇:遇到.解析诛,诛杀,处死。答案C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5分)A.①因渡水,仲德随后得济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B.①故当以建邺为王基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①魏军于委粟津渡河 ②乃设九宾礼于庭D.①若便舍舟,士卒必散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解析A项第一个“因"译为“于是”,第二个“因”译为“通过”;B项第一个“以”和“为”组成固定结构“以……为”,译为“把……当成",第二个“以”为“因为”;C项两个“于”字,都是介词“在”;D项第一个“若”,假设连词“如果";第二个“若”,代词“你们"。答案C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仲德有谋略的一组是()(5分)①因渡水,仲德随后得济②不谙北土情伪,必堕其计③学通阴阳,精解声律④士有归心,故当以建邺为王基⑤告以义举,使于都下袭玄⑥若便舍舟,士卒必散A.②⑤⑥B.②④⑥C.①③⑤D.①③④解析①指脱险有白狼相助.③是说仲德学识渊博。⑤非仲德所为。答案B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仲德年轻时就很慎重并且有谋略,侍奉母亲很是恭敬,学识上精通阴阳 学,并深通声律。B.仲德17岁时与王叡发起义兵,同慕容垂协同作战,王懿身负重伤。仲德 被困泽中,幸得童子、白狼相助,才得以脱险。C.仲德反对武帝迁都洛阳的想法,认为军队在外多年,士兵思乡,认为应 该以建邺为都城。D.仲德随到彦之作战,在敌军丢弃了河南,司、兖三州平定的情况下却面 带忧容,认为必中对方圈套。解析“同慕容垂协同作战”错,“慕容垂"是作战对象.答案B【参考译文】王懿字仲德,太原祁县人。他说自己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之弟、幽州刺史王懋的七世孙。其祖父王宏在石季龙时为官,父亲王苗在苻坚时为官,都官至州刺史。仲德年轻时就很慎重并且有谋略,侍奉母亲很是恭敬,学识上精通阴阳学,仲德年轻时就很慎重并且有谋略,侍奉母亲很是恭敬,学识上精通阴阳学,并深通声律。苻坚战败时,年仅17岁的王懿与其兄王叡一同发起义兵,与慕容垂作战。前秦军队很快溃败,王懿身负重伤,败逃后与家人失去联系。路经大泽,被困住,无法离开,趴在树林里。有一个穿青衣的小男孩,年龄大约七八岁,骑着牛经过这里,看见仲德吃惊地问:“你吃饭了没有?”仲德说自己很饿,小孩走了,一会儿又回来了,拿来饭给仲德吃。仲德吃完想要走,但下了一场暴雨,不知道通向渡口的路在哪里。有一只白狼走到他面前,仰天长叫,叫完衔住仲德的衣服,接着就渡河,仲德随之而过,与兄长王叡相会合。渡河之后到了滑台,又被翟辽留下,让他做将帅.几年后,仲德想南归,于是离开翟辽奔往泰山。翟辽追兵紧急追赶,夜间行路,忽然看见前方有极亮的火炬为他引路,趁着亮光奔走了百十里路,才得以逃脱。仲德到姑孰投奔桓玄门下。赶上玄桓篡夺政权,仲德拜见辅国将军张畅,谈到国家大事。仲德说:“现在起事,恐怕不足以成就大事。”元德果敢刚毅有计谋策略,宋武帝很是了解他,把准备推翻桓玄的事告诉了他,派他袭击桓玄。仲德听了他的想法,对元德说:“桓玄考虑事情不长远,喜欢夜间出营,现在俘获他只需一个人的力量就够了.”事情败露后,元德被桓玄杀了,仲德逃跑了。正值义军攻克建邺,仲德抱着元德的儿子方回等武帝。武帝在马上抱着方回,和仲德相对而恸哭。武帝追赠元德为给事中,封为安复县侯,让仲德做镇军中兵参军.武帝想把都城迁到洛阳,朝中大臣纷纷附和,唯有王懿提出异议;“现在军队在外多年,士兵有归乡之心,所以应当以建邺为都城。”武帝赞赏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元嘉年间,到彦之北侵,仲德同行.魏军丢弃了河南,司、兖三州平定了,三军都非常高兴,而仲德面带忧色,说:“众人都不熟悉北方人情善于诡诈,必定会陷入敌人圈套。”各路军队进驻灵昌,魏军在委粟渡口渡河,虎牢、洛阳都失守了。彦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