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犯罪停止形态案例_第1页
(16)-犯罪停止形态案例_第2页
(16)-犯罪停止形态案例_第3页
(16)-犯罪停止形态案例_第4页
(16)-犯罪停止形态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案例分析1()371998年8月18郭1922内(约10),时1l检察机关指控被告人郭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提起公诉。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郭某熟识农事;明知敌敌畏系高毒农药,仍将其倒入他人即将就餐的饭盒内,完全是一种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幸被被害人及时发现而未得逞,被告人郭某的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其犯罪的23(未遂)5本案被告人的犯罪故意属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公诉机关和审判机关的看法有分歧。间接故意犯罪与直接故意犯罪的主要区别在于间接故意犯罪行为人只是放任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放任的心理态度表明,行为人放任的结果不是其追求的结果,行为人是在直接追求某种行为结果的过程中放任了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对于这种危害社会的结果,行为人持听之任之、发生与否都可的心理态度。人的有意识行为的实施,确实是有动机和目的的,问题是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并非都是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结果的希望和追求。犯罪动机是指驱使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一定犯罪目的的内心起因或意识冲动。在间接故意犯罪中,行为人因为对危害社会的结果持放任的心理态度,因而不可能存在以希望、追求一定的犯罪结果发生为特征的犯罪目的;没有犯罪目的,也就没有了引起犯罪目的的犯罪动犯罪未得逞的情形本来就包含在放任的心理态度之中,并非其意志以外的原因,因而在间接故意犯罪中也不存在犯罪未遂的形态。再次,行为人在追求某种目的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行为会发更谈不上是间接故意犯罪的中止形态。最后,因为间接故意犯罪行为人对危害社会的结果持放任的心理态度,其发生与否都符合行为人的放任心理态度,如果危害社会的结果没有发生,我们缺乏认定间接故意犯罪的客观基础,无法说明间接故意犯罪行为人所持的放任的心理态度,在此情综上所述,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的停止形态。在本案中,检察机关一方面认为被告人郭案例分析2()55年5月婚的原妻殷某的话而对邱某极为恼怒。下午上班时,即将家中的一把菜刀携到办公室,向政协工委任林某表示了对邱的不满情绪,激动地说要杀死邱某。林再三劝阻蔡某无效,蔡某即持菜刀站在邱某的宿舍楼附近,将刀接连数次砍在树上发泄,大喊“一定要杀邱某”。下午下班时,林某发现邱某向宿舍走来,而蔡某此时仍在那里,便将邱拦阻至地委老办公楼内。蔡某见后,亦携菜刀走过来,当行5月21劈柴刀和铁锤的皮包坐在地委操场边,适逢邱菜乘汽车外出,途经蔡某身边,蔡某挟包站起,但没有什么举动,邱坐车亦安然离去。当天中午,蔡某又坐在地委大院内大喊大叫,被林某等劝回家。5月24()主观上没有杀人的动机和目的,其客观上实施的一系列行为是为了发泄对邱某的不满,在地委机关内公开他与邱某的矛盾,其行为不属于故意杀人(预备)的犯罪行为。一审人民法院依法作出了宣告被告对本案被告人蔡某的行为,检察机关认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属于犯罪预备形态。而被告人广东方言的口头语。蔡某持刀等一系列行为,目的是想公开自己与邱的矛盾,主观上无杀死邱某在公共场合等候邱某的出现,从表面上看其行为既有主观上的杀人故意,又有客观上为了实施杀(1)而偏要在人来人往的场合下等候邱某的出现既然意图杀害邱某,而且也准备了犯罪工具,为何当5月21安然离去呢既然意图杀害邱某,而且也准备了犯罪工具,为何在地委大院内大喊大叫“要杀死邱某”,取保护措施,这不是在给自己的杀人行为制造障碍,使自己的杀人行为无法实施吗既然意图杀害邱某,而且也准备了犯罪工具,为何不实行杀人行为,反而在几天后自愿将菜刀、铁锤等交?分析,我们只能得出被告人蔡某主观上没有杀害邱某的故意,其准备菜刀、铁锤等工具,并扬言要杀死邱某的一系列行为只是为了发泄对邱某的不满,公开其与邱某的矛盾的结论。这种在发泄不满、公开矛盾的主观心理态度下引发的行为,与具有杀人故意而进行的犯罪预备的行为是有着从犯罪预备形态的主观特征我们知道,行为人进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主观意图和目的是备犯罪工具,制造犯罪条件,排除犯罪障碍等行为才是犯罪预备行为,而本案被告人蔡某的行为恰恰相反,因为他主观上不具备杀死邱某的故意,而是为了发泄对邱某的不满,公开与邱某的矛正是因为被告人蔡某不具有杀人的故意,所以,蔡某的一系列行为因为不符合犯罪预备形态的主应当指出的是,即使有证据表明蔡某主观上具有杀人故意,其行为仍不能认定是犯罪预备行5月24交出的,这也不符合犯罪预备形态主观特征中的第二层含义。也就是说蔡某的犯罪预备行为的停止从主观上看是不违背其意志的,是其主动地自愿地停止了犯罪预备行为,应当认为是犯罪预备13是犯罪。案例3(犯罪中止29 1993年10月6日1(男,4)两个小孩在公路上行走,即起拐卖沈某的邪念。随即把沈某搀上自行车行至自良镇。后将自行车丢放70路费,将沈某带到广东省新会市某镇林某家,对林某夫妇及霍某等人谎称沈某是自己的儿子,欲送给月9减轻处罚,以绑架儿童罪(中止)对被告人陈某提起公诉。一审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被告人陈某以4人陈某在犯罪过程中能自动有效地中止犯罪,防止更为严重的结果发生,属于犯罪中止。但是,行为人中止犯罪是因为找不到买主,并不是因为良心发现和出于悔悟才中止犯罪,对被告人陈某只能在法2条第211979216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惩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的犯罪分子的决定》中的拐卖妇女、儿童接送或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劫持妇女、儿童的行为。(3)偷盗婴幼儿的行为。因为行为的特点不同,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既遂标准也不应是一个。对于偷儿童罪是行为犯,只要实施完毕法定的犯罪行为即拐卖行为,犯罪即告既遂。在本案中,被告人犯罪中止之所以处于犯罪未完成形态,具有与犯罪完成形态即犯罪既遂不同的修正的犯罪构成要件,就是因为犯罪中止是在犯罪发展过程中于中途停下来,犯罪未进行到终点,行为人没有完成犯罪。罪预备之前和犯罪既遂之后,都不可能再出现犯罪中止的情况。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都是犯罪的停止形态,是故意犯罪过程中不再发展而固定下来的相对静止的不同结局,它们之间是一种彼此独立存在的关系,而不可能相互转化。未完成形态不可能再转化为完成形态,完成形态中也不可能再存在未完成形态。因此,犯罪既遂之后不可能又出现犯罪中止的情况。对于行为犯来讲,行为人只要实施法定的犯罪行为即已达到犯罪既遂,法律并不要求有造成物质性的和有形的犯罪结果,也不要求行为人预期的犯罪结果的发生,才能构成犯罪既遂。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是对以发生法定的犯罪结果为既遂标志的结果犯而言的,对于行为犯、举动犯、危险犯因其犯罪既遂并不要求法定的犯罪结果,因而不存在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形态。在本案中,被告人陈某将沈某偷盗得手后又实施了出卖的行为,只是由于买主未找好才将沈某送回家,被告人陈某送回的行为因其犯罪已达既遂,因而不构成犯罪中止。这种行为与盗窃后又将赃物送回等行为在性质上是相同的,都属于事后挽回行为,这种行为表明了被告人陈某具有一定的悔罪此外,还应当注意的是,一审人民法院在决定被告人陈某刑罚时认为,在本案中行为人中止犯罪是因为找不到买主,并不是因其良心发现和出于悔悟才中止犯罪。因此为了惩戒犯罪,对陈某只能在法定刑以下减轻处罚,而不能免除处罚。这种理由给人的印象似乎是陈某因为找不到买主而被迫将沈某送回,这同样不符合犯罪中止的自动性特征。犯罪中止要求行为人必须是自动停止犯罪,也就是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