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炉炉长技术管理_第1页
高炉炉长技术管理_第2页
高炉炉长技术管理_第3页
高炉炉长技术管理_第4页
高炉炉长技术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炉长技术管理炉长技术管理重要分为:炉型管理、原燃料监控管理、炉况顺行操作管理、炉前工作管理、设备监控管理五大方面。一、炉型管理1高炉炉体温度控制原则1.1四高炉炉体炉衬温度控制原则(℃)标高m31.729.327.525.623.622.020.017.71583原则温度℃8080100120120120505050注:当砖衬温度高于或低于原则10℃,采用对应的方法将温度控制在原则范畴内。1.2.四高炉水压控制原则冷却水类型过滤器前压力过滤器前后压差风口平台压力常压水≥0.50Mpa<0.03Mpa≥0.40Mpa中压水≥0.60Mpa高压水≥1.60Mpa<0.03Mpa≥1.5Mpa1.3四高炉风渣口水温差的控制原则风口小套二套大套三高炉<10℃<3℃<3℃2炉体温度的管理制度及方法2.1、炉体温度(全部)每天统计一次;炉衬温度每4小时统计一次,炉底炭砖上表面温度及炉底水冷管上部温度每班统计一次。2.2、炉身上、中、下、炉腰、炉腹温度局部下降,应考虑与否炉墙粘结;局部温度上升,则应考虑与否管道或崩料。2.3、炉身上、中、下、炉腰、炉腹温度均下降,则应考虑与否边沿过于克制;若均上升,则应考虑与否边沿过于发展。2.4、炉底温度下降,则应考虑与否炉缸堆积;若上升,则应检查侵蚀状况;炉基温度上升,则应检查侵蚀状况。3水系统管理制度及方法3.1、高炉冷却水压和流量每班统计一次。3.2、风口水温差每班系统测量一次。3.3、冷却壁水温差每天系统测量一次。3.4、个别冷却壁水温差低于原则1℃或高于原则5℃则视为异常应引发重视,并增加该冷却壁水温差测量频次到每班一次;持续三个班某块冷却壁水温差均异常偏低或偏高应对水量对应调节并做好统计。3.5、局部持续几块冷却壁水温差同时异常偏高或偏低,应随即对应调节水量并做好统计。3.6、坏冷却壁水温差控制在8~15℃,低于5℃或高于20℃视为异常随时进行调节并作好统计。3.7、持续两天同块冷却壁同向调节水量或水量已调节至极限应主动向炉长报告。4水温差别常解决4.1、首先检测水量,水压与否正常。4.2、若水压低,联系提高水压并清洗过滤器;另首先检查各部伐门、管道与否有堵塞现象,若堵塞,应设法疏通;4.3、检测热流强度与否超标,若超标,按热流强度控制方法解决;风渣口必须检查与否损坏,若损坏,按规程解决;4.4、最后需检查与否工艺操作问题,如与否边沿发展等。4.5、冷却壁水温差过低,采用疏松边沿煤气流的装料制度,减轻焦炭负荷至需要水平;酌情提高炉温水平;维护炉况顺行,避免严重失常;4.6、高炉炉墙结瘤炉况严重失常时,经厂长的同意允许调变冷却系统的循环冷却水量和提高供水温度。5热流强度管理制度及方法5.1、炉缸1~5段热流强度每月普查并统计一次。5.2、重点部位冷却壁热流强度每班测量并统计一次。5.3、炉缸热流强度按下述方案管理。a、炉缸热流强度不大于33000kJ/m3.h,按正常生产。b、炉缸热流强度介于33000-48000kJ/m3.h,按护炉操作解决。c、炉缸热流强度不不大于48000kJ/m3.h,休风凉炉。6炉皮温度6.1、每七天测量炉皮温度两次。6.2、炉皮温度应保持圆周基本均匀,整体呈缓慢升高趋势。6.3、炉皮测温固定区域不均匀程度超出10℃应引发重视,综合水温差、热流强度及炉况变化等因素考虑,增加监测频率,适宜进行中部调剂。7高炉炉缸侵蚀监控(炉长督促,配管技师实施)7.1、炉缸热强控制范畴:炉缸1、2、3段热流强度应在40000kJ/m3.h下列。7.2、炉缸水温差及炉底温度检测。7.3、炉缸1~4段冷却壁水温差每个班测量一次,热强超出28000kJ/m3.h时,或已改通高压水的冷却壁每次铁测量一次水温差,改通高压水的冷却壁每班测量两次热流强度,热强超出35000kJ/m3.h时每次铁后30min测量一次热强。7.4、炉底各层温度每七天统计一次,炉底水冷管中心温度每班统计一次数据并做好曲线。7.5、每七天对炉基进行一次检查,看与否有冒蒸汽开裂等,并做好统计。7.6、针对炉缸热流强度及炉底水温差严格按厂发炉缸维护制度进行操作,做好铁口维护及钒钛矿护炉工作,其中:[Si]:0.40~0.6%;[Ti]:0.08~0.120%。确保炉缸工作安全。8高炉炉型数据监控周期表监控项目监控周期监控负责人重点部位(铁口)水温差或热流强度监控每日倒班作业长日常冷却壁温度和水温差监控每日倒班作业长炉缸热流强度和水温差趋势监控每七天炉长炉缸部位炉缸砖衬温度趋势监控每七天炉长炉腰炉腹冷却壁温度和水温差趋势监控半月炉长炉身中上部冷却壁温度和水温差趋势监控半月炉长炉体砖衬温度、炉皮测温、水温差趋势监控每月炉长二原燃料质量管理1正常生产时的原燃料质量规定1.1烧结矿质量规定项目单位数值备注全铁%≥57铁份波动%±0.75碱度2.1±0.05FeO%≤10MgO%2.2低温还原粉化率RDI%≤40转鼓指数(+6.3mm)%≥73粒度范畴mm5~50其中:>50mm%≤7<5mm%≤51.2进口球团矿质量规定项目单位数值备注全铁TFe%≥64.5SiO2%≤4.5Al203%≤1.0抗压强度(常温)N≥S%≤0.03P%≤0.03粒度+6.3mm%≥94其中:<5mm%≤51.3进口块矿质量规定项目单位数值备注全铁TFe%≥64SiO2%≤4.0粒度范畴+6.3mm%≥94Al203%≤1.5S%≤0.03P%≤0.031.4焦炭质量规定项目单位数值备注灰份%≤12.5硫%≤0.6挥发份%≤1.5水份%5±2焦末%≤5转鼓指数M40%≥83M10%≤6.8CSR(反映后强度)%≥60CRI(反映性指数)%≤29粒度范畴mm20~75其中:<20mm%≤10>75mm%≤101.5石灰石质量规定成分:CaO≥53%;MgO≤3%;SiO2≤1.5%;S≤0.08%;粒度-15mm≤8%。1.6萤石质量规定成分:CaF2≥80%;SiO2≤18%;S≤0.2%;P≤0.08%;粒度-10mm≤10%.1.7锰矿质量规定成分:Mn≥20%;SiO2≤20%;P≤0.2%;粒度-5mm≤8%。成分:SiO2≥97%;Al203≤1%;CaO≤0.3%;Fe2O3≤0.1%;粒度-20mm≤8%。1.8喷吹用煤质量规定混喷烟煤时:灰份≤12%、挥发份≤18%、硫≤0.55%、HGI≥70%;喷无烟煤时:灰份≤11%、挥发份≤10%、硫≤0.70%1.9每吨铁入炉原燃料的总含硫量应<5kg。1.10每吨铁入炉原燃料的总碱金属氧化物量应<5kg。2原燃料数据监控周期表监控项目监控周期监控负责人焦炭质量数据监控(粒度、强度、灰份等)每日倒班作业长烧结矿、球团、块矿质量数据监控(粒度、品位、强度等)每日倒班作业长煤粉质量数据监控(灰份、挥发份等)每日倒班作业长焦炭质量数据变化趋势监控每七天炉长烧结矿、球团、块矿质量数据变化趋势监控每七天炉长煤粉质量数据变化趋势监控每七天炉长烧结矿成分(如Al2O3、MgO含量等)变化趋势监控每月炉长煤粉质量(粒度、S含量等)变化趋势监控每月炉长焦炭质量(灰份成分、热强等)变化趋势监控每月炉长3高炉操作定量调剂及其影响参数表因素变动量影响焦比影响产量值生铁含硅1%40~70kg干8%生铁含硫0.01%10kg生铁含锰1%14~20kg干3%烧结TFe1%干1.2~1.4kg2~2.5%烧结粉末(<5mm)10%1.5~2.0kg干5~10%烧结碱度0.1干3.5%3.5%焦炭含硫0.1%1.5%干1.5%焦炭灰份1%2.0%干3%风温(1000~1100℃)100℃干20~30kg4%烧结FeO1%1.5%干1.5%喷煤1kg0.6~0.8kg炉顶压力0.01MPa干0.5%3%冶炼强度10%1.0%富氧1.0%干0.5%3%石灰石100kg30kg干6~7%渣量100kg20kg干3%炉顶温度100℃30kg直接还原度0.18~9kg干8~9%炉渣碱度0.12.5kg干2.5%混合煤气1%干10~15kg3.5%三炉况顺行操作管理3.1炉温管理基准高炉特性参数Si(%)铁水温度(℃)1#基准值0.4~0.551480±102#基准值0.4~0.551460±103#基准值0.4~0.551460±104#基准值0.4~0.551480±103.2煤气温度分布管理基准高炉特性参数中心温度中心模数边沿模数1#基准值1.20~1.800.35~0.452#基准值>350℃1.2~1.50.8~1.03#基准值300~450℃0.6~0.84#基准值>3500.4~0.63.3装料管理3.3.1料线及基本装料制度高炉特性参数正常料线基本装料制度1#基准值2#基准值3#基准值4#基准值3.3.2料线零点:炉喉钢砖上沿拐点处(标高mm)。3.3.3最高安全料线:mm3.3.4料线变更:料线普通不作为调节煤气流分布手段,如需调节料线时,每次调节量应≤300mm,二次调节时间间隔24h。3.3.5偏料时,料线以高探尺为准。3.3.6档位溜槽布料档位和所对应的角度(料线1.0m)四高炉:档位序号号10987654321角度°454340.53835.532.52925.52112对应半径m3.4123.2533.0532.8532.6522.4132.1361.8641.5210.856注:1、布料档位由炉墙至中心线的档位序数依次为10、9、……3、2、1。2、每罐最多可选布料档位数:8个。3.3.7环数每罐最多可布环数:环。3.3.8布料方式调节幅度3.3.8.1变化档位、圈数时,应注意平均倾角的变化量,普通变动量不得过于激烈(宝钢平均倾角变动量<0.6°/次)。3.3.8.2布料方式作长久调节时,二次调节时间间隔应>24小时。3.3.8.3布料方式作临时调节时,调节时间隔应>2小时。3.3.8.4特殊方式布料要经请示首席作业长,并报告厂长同意后方可进行。3.3.9上部调剂的综合应用3.3.9.1布料溜槽倾角布料溜槽倾角位越大的上料矩阵(或叫布料Pattern表),则对边沿气流的调剂作用越强;角位越小的,则对中心气流的调剂作用越强。上料矩阵的选用或修改,重要根据下列因素加以综合考虑,选择能形成现有助于维持正常的冷却强度,延长高炉使用寿命,又有助于炉况顺行和渣铁排放,确保高炉高产,低耗,优质的煤气流分布的上料矩阵。1)冷却壁热流强度,冷却壁温度及炉身(缸)砖衬温度的分布;2)炉顶温度高低及其分布;3)料面红外线摄像仪温度分布及炉身各段静压力及透气性指数;4)炉喉十字测温装置所测温度分布,炉顶煤气分析;5)炉料性能及构造;高炉下部工作状况;6)设备运转状况以及炉况顺行等。3.3.9.2上部调剂量正常时的上部调剂,应尽量保持一定的时间间隔。对于影响煤气变化较大的因素,应间隔一种班次(8h)以上,在可能的状况下要保持间隔一天以上。正常时调剂量的选择能够参考表19:项目调剂量/次可调区间备注料线批重布料倾角环数3.4风量管理3.4.1风量管理原则高炉原则上采用定风量法操作(a.风机性能考虑;b.稳定料速)。3.4.2风压波动管理,风压波动上下限规定:P1=P±5kPaP1、P表达波动后风压,正常时风压。3.4.3风口风速管理3.4.3.1风口正常原则风速:205m/s3.4.3.2原则鼓风动能:85000KJ3.5喷煤管理3.5.1喷煤操作原则:喷煤应广喷、均喷,力求全部风口喷煤。3.5.2调剂喷煤量时,应注意热滞后性,有计划增减煤比时,普通应在负荷调节3~4小时后调节煤量。3.5.3喷煤量应和风量、风温相适应,风量不不大于正常风量的60%,风温不不大于900℃时方可喷煤。3.5.4正常状况下,普通每次调节喷煤量≤2t/h,每班同向调节喷煤量≤5t/h,不得用停煤方式调节炉温。3.5.5变化煤种时,应注意煤粉质量的变化,普通煤焦置换比为:0.6~0.8(煤粉灰分<15%时置换比取0.8;灰分在15~20%之间时取0.7;灰分≥20%时取0.6)。3.5.6制粉系统故障时,应快速理解煤粉仓和喷吹罐存煤状况,有计划地逐步减少喷煤量,对应退够负荷。3.5.7忽然断煤时,应快速加净焦和一次退够负荷,必要时可适宜减风控制料速。3.6富氧管理3.6.1富氧应和风量相适应,避免低风量高氧量操作,风量达成正常风量时方可富氧。3.6.2富氧应力求稳定均衡,正常状况下,每次富氧率变动<0.5%,每日富氧率变动<1%。3.7风温管理3.7.1在高炉能够接受,设备条件允许的状况下,风温应尽量稳定在最高水平。3.7.2提高风温应平缓,每次加风温20~40℃,在风温水平不高时,每班可加风温2~3次。3.8负荷管理3.8.1炉况失常时的负荷变更3.8.1.1减负荷幅度:根据炉况失常的程度,负荷可一次减至所需水平。3.8.1.2负荷恢复速度a负荷在正常水平负0.1下列时,负荷恢复速度由工长视状况决定。b负荷在正常水平负0.1至正常水平时,普通每次加负荷0.03左右,二次加负荷时间间隔16h,特殊状况的负荷调节由炉长决定.3.8.2休风、复风负荷变更按休风、复风计划执行。3.9炉温管理3.9.1炉温调节基准参数现象调节基准铁水温度PT(A)生铁含硅(B)A、B有一种发生A、B同时发生一次平均值<1430℃<0.35%O/C-0.1O/C-0.15瞬时值<1410℃<0.30%O/C-0.15O/C-0.2注:上述现象发生,采用增热方法后未见效果,若再次发生时,则酌情加焦。3.9.2炉温调节倾向管理【Si】%PT℃>0.600.60~0.50<0.50>1480减热动作减热动作维持1480-1450减热观察【Si】<0.30%二炉则增热动作<1450观察PT<1420℃二炉则增热动作【Si】<0.30%,PT<1420℃增热动作3.9.3炉温调节动作次序3.9.3.1提高炉温动作次序(减)湿度煤粉负荷3.9.3.2减少炉温动作次序(增)煤粉负荷湿度风温3.10造渣制度管理炉渣成分管理基准CaO/SiO2MgOAL2O3渣量1.16~1.188.65~9.5%<15%280~330Kg/t注:应进行【S】负荷计算,【S】负荷<5kg。3.11炉况操作监控周期表监控项目监控周期监控负责人高炉热制度、造渣制度参数监控每日倒班作业长高炉炉况运行数据(顶温、压量关系、探尺活动、模数分布、煤气运用等)监控每日倒班作业长、炉长高炉上部装制调节对炉况参数变化监控每日炉长高炉炉况操作工艺参数调节每日炉长高炉下部装制调节对炉况参数变化监控每七天炉长高炉运行参数变化趋势监控每七天炉长4炉前出渣铁管理4.1铁口深度高炉一高炉二高炉三高炉四高炉铁口深度mm2200~24001900~22002400~27002700~30004.2出铁作业管理4.2.1出铁前炉前状态确实认表23序号检查项目应处状态完毕时间1铁口周边及状态铁口泥套完好铁口区干净无障碍物开口前2设备状况泥炮,开口机,炉前行车等运转正常泥炮装泥完毕摆动流嘴运转正常残铁罐处在工作状态开口前3渣铁通路主沟处在工作状态,无结盖,浸水,漏铁等问题各支沟正常,准备工作完毕水渣、干渣通路切换正常℃P水渣冲制系统可随时启动开口前4铁水罐车状况出铁口铁道线铁水罐口与摆动流嘴落点对位对的铁水罐车配备数量、重量、干燥状况等符合规定放铁前必须将铁罐垫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