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讲义_第1页
刑事诉讼法讲义_第2页
刑事诉讼法讲义_第3页
刑事诉讼法讲义_第4页
刑事诉讼法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事诉讼法学》在司法考试中属于重中之重,与刑法、民法、民诉法一道被考生称作重点法。那么,怎样才能考好刑诉法呢?首先,司法考试的目的是挑选法官、检察官、律师的一种资格考试,通过考试的人将被要求尽快胜任审判、检察和律师等法律工作。所以,司法考试的重点应当是测试考生对现行法律、法规等的掌握程度。比较而言,专业法学的考试,比如法学本科、法学研究生等等的考试则更侧重理论性,甚至如何改进、完善法律等方面的内容。这一点是司法考试与其他法律专业考试的区别所在。从司法考试的角度看,考生重点应掌握现行法的规定而不是理论上争议问题的解决。其次,考生要知道刑诉法是程序法,它规定的是进行刑事诉讼活动的方式、方法。考试的重点是如何操作它,即如何运用刑诉法。分析律考、司法考试中刑诉法的题型可以看出,理论题基本上没有,考题主要是操作性的,即如何运用刑诉法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一定要对刑诉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全面了解。再次,要考好司法考试中的刑诉法部分,应当正确把握指定教材、法规与练习之间的关系。指定教材是对法规的阐释,易于理解,相比之下,法规的系统性、逻辑性不如教材。但是法规的内容比教材少而集中,是其优点。练习题则有助于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并有助于提高应考能力。所以,将三者结合起来是最佳之道。最后,谈谈如何解题。刑事诉讼是司法专门机关在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为解决被告人的刑事责任问题依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所以,任何刑诉法的题目都离不开专门机关、诉讼参与人和法定程序三大要素。比如一个综合案例题,让你找错。一方面,你可以先从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入手,看看案中的专门机关是否有权管辖本案,是否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案中的诉讼参与人有哪些权利义务,是否侵犯了他的权利等等;另一方面,要从法定的程序进行分析,看看立案、侦查、起诉、一审、二审、死刑复核、审判监督、执行等程序是否在本案中有所涉及,找出涉及的程序后,再细推这些程序有哪些具体内容,进一步发现题中违反程序之处。还要注意管辖、回避、证据、强制措施、附带民诉等制度。这样就不会漏掉答题要点。值得指出的是,限于篇幅,本部分重点串讲多是指出要点、难点,有些内容未作阐释,希望考生能结合名师预测试题、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勤查法条、勤作练习是通过司法考试的佳径。第一章概述、刑事诉讼法的概念对于未学过法律或者对刑事诉讼法感到陌生的考生应当了解本章,有助于宏观上对刑事诉讼法的把握。从考试的角度看,本章不是重点章。刑事诉讼可考点:刑事诉讼的特征既可以出单选题,也可以出多选题或不定项选择题。刑事诉讼法可考点:广义上的刑事诉讼法可以出多选题或不定项选择题。刑事诉讼法的渊源可考点:单选题、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二、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任务和作用本章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刑事诉讼法》第1、2条的规定。可考点:单选题、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比如有几项任务,什么是根本任务、直接任务等。第二章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专门机关主要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国家安全机关、军队保卫部门、监狱依法进行侦查活动时,也属于专门机关。诉讼参与人是指除公安司法机关以外的所有依法参加刑事诉讼活动并且享有一定的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人,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自诉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被告人和证人、鉴定人、书记员、翻译人员等。、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可考点:公检法机关的机构设置、上下级关系以及各自的职权。单选题、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二、诉讼参与人概述可考点:各诉讼参与人,尤其是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诉讼地位及其权利义务。单选题、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第三章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可考点:《刑事诉讼法》关于各基本原则的规定。单选题、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一、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概述《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内容主要为《刑事诉讼法》第3-17条的规定。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行使见《刑事诉讼法》第3条第1款规定。三、严格遵守法律程序见《刑事诉讼法》第3条第2款规定。四、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刑事诉讼法》第5条规定,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注意,“行政机关”并非“任何机关”。五、依靠群众见《刑事诉讼法》第6条规定。六、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见《刑事诉讼法》第6条规定。七、对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见《刑事诉讼法》第6条规定。八、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见《刑事诉讼法》第7条规定。九、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刑事诉讼法》第8条规定了这一原则。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的法律监督,主要体现在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和执行监督四个方面。十、各民族公民有权使用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十一、审判公开审判公开的例外:①有关国家秘密的案件。②有关个人隐私的案件。③十四周岁以上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④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不公开审理。⑤对于当事人提出申请的确属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法庭应当决定不公开审理(最高法司法解释第121条)。十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十三、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十四、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十五、具有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法定情形包括: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依照《刑法》规定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对于符合上述不应追究刑事责任情形的案件,应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和诉讼的不同阶段作出不同处理,不能移送下一阶段处理。十六、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该原则的例外: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十七、刑事司法协助根据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按照互惠原则,我国司法机关和外国司法机关可以相互请求刑事司法协助。刑事司法协助的主要内容是:代为送达文书;代为调查取证;引渡等。第四章管辖管辖是司法考试的重点,几乎历年的题目中都有涉及。管辖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专门机关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上的分工问题,即立案管辖问题;二是人民法院系统内各级法院、普通人民法院与专门法院、以及专门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分工问题,即审判管辖问题。本章涉及的法条为《刑事诉讼法》第18条-27条。另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六机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高法《解释》)、《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以下简称高检《规则》)中关于管辖的规定也要熟悉。可考点:专门机关各自的管辖范围,各级法院的管辖范围、适用原则等等。单选题、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案例题均会涉及。、立案管辖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案件除了法律另有规定,刑事案件均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要注意管辖交叉的案件:公安机关侦查刑事案件涉及人民检察院管辖的贪污贿赂案件时,应当将贪污贿赂案件移送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侦查贪污贿赂案件涉及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应当将属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在上述情况中,如果涉嫌主罪属于公安机关管辖,由公安机关为主侦查,人民检察院予以配合;如果涉嫌主罪属于人民检察院管辖,由人民检察院为主侦查,公安机关予以配合。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侦查的刑事案件包括:(1)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案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案件(包括非法拘役案、非法搜查案、刑讯逼供案、暴力取证案、体罚、虐待被监管人案、报复陷害案、破坏、/J-*厂»¥z、选举案)。其他可以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此类案件必须符合下列条件:①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它重大犯罪案件;②需要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③经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决定。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案件即自诉案件包括: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包括侮辱、诽谤案、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虐待案、侵占案)。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包括故意伤害案(轻伤)、重婚案、遗弃案、妨害通信自由案、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案、生产销售伪劣商品案及侵犯知识产权案(均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刑法》分则第四、五章规定的,对被告人可以判处3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其他轻微刑事案件。)。对于这类案件,被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对其中证据不足的,可由公安机关受理,应当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如果被害人向公安机关控告的,公安机关应当受理。“公诉转自诉”案件,是指被害人提起自诉必须以公诉终止为条件。此类自诉案件必须具备限制性条件:①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已作出不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书面决定;②属于侵犯被害人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案件;③被害人有证据证明被告人的行为已构成犯罪且依法应追究其刑事责任。二、审判管辖审判管辖分为普通管辖和专门管辖;普通管辖又分为级别管辖、地区管辖和指定管辖级别管辖级别管辖重点要掌握中级法院的管辖范围。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刑事案件:危害国家安全案件;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普通刑事案件;外国人犯罪的案件。地区管辖地区管辖要掌握以下原则:以犯罪地人民法院管辖为主、被告人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为辅原则。以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审判为主,主要犯罪地人民法院审判为辅原则。指定管辖指定管辖的案件有以下两种情况:①管辖不明。对于管辖不明的案件,应由争议各方在审限内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争议人民法院分别逐级报请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②管辖不能。因享有管辖权的法院不宜行使审判权时,由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不宜行使管辖权的情形包括各种难期公正审理或审理难度太大的各种情形,如因案件涉及法院院长因案件涉及多方关系;等等。高法《解释》规定了指定管辖的程序,应加以注意。专门管辖高法《解释》规定的几种特殊案件的管辖要结合审判管辖的一般规定加以掌握。六机关《规定》、高法《解释》、高检《规则》中关于管辖的规定也要熟悉。第五章回避可考点:本章应重点掌握回避的适用人员、回避的理由、回避的审查与决定以及对驳回申请回避的复议等等。单选题、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案例题均会涉及。一、回避的概念和适用人员回避的概念回避的适用人员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8条和第31条的规定,适用回避的人员包括六类,即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以及在侦查、起诉、审判活动中的书记员、鉴定人和翻译人员。二、回避的理由回避的理由回避的理由有: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等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请客送礼,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人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规定》还对审判人员的回避问题作了更为具体的规定,应加注意。回避的种类《刑事诉讼法》第28条规定了自行回避和申请回避。实践中还存在指令回避。三、回避的程序1.回避的期间回避可以在刑事诉讼程序开始后的任何诉讼阶段提出申请和审核决定。2.回避的审查与决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的回避,应当分别由院长、检察长、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院长的回避,由本院审判委员会决定;检察长和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决定。对侦查人员的回避作出决定前,侦查人员不能停止对案件的侦查。对驳回申请回避的复议对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可以申请复议一次。被决定回避的人员对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在恢复庭审前申请复议一次。第六章辩护与代理可考点:本章应重点掌握辩护人的范围、地位、权利义务、辩护的种类以及刑事代理等等单选题、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案例题均会涉及。、辩护人(一)辩护人的概念与范围辩护人,是指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委托或是人民法院的指定,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辩护权,以维护其合法权益的人。我国辩护人的范围是:(1)律师。(2)人民团体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亲友。不能担任辩护人的人(1)《刑事诉讼法》第32条规定:“正在被执行刑罚或者依法被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人不得担任辩护人。”(2)高法《解释》对不得担任辩护人的人作了进一步的规定。下列人员也不得被委托担任辩护人:(一)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的人;(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的现职人员;(三)本院的人民陪审员;(四)与本案审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人;(五)外国人或者无国籍人。其中第(二)、(三)、(四)、(五)项规定的人员,如果是被告人的近亲属或监护人,由被告人委托担任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许。刑事诉讼法》第32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辩护人。”《刑事诉讼法》第39条规定:“在审判过程中,被告人可以拒绝辩护人继续为其辩护,也可以另行委托辩护人辩护。”(二)辩护人的地位辩护人,包括辩护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法律地位是独立的诉讼参与人,依自己意志依法进行辩护活动,不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意志左右。辩护人依法履行职务的行为受到法律保护,包括公安司法机关在内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不得非法干涉。辩护人的权利、义务辩护人在刑事诉讼中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自人民检察院对案件审查起诉之日起,辩护律师有权查阅、摘抄、复制本案的诉讼文书、技术性鉴定材料,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会见和通信。其他辩护人经人民检察院许可,也享有以上权利。自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日起,辩护律师有权查阅、摘抄、复制本案所指控的犯罪事实的材料,可以同在押的被告人会见和通信。其他辩护人经人民法院许可,也享有上述权利。辩护律师经证人或者其他有关单位和个人同意,可以向他们收集与本案有关的材料,也可以申请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收集、调取证据,或者申请人民法院通知证人出庭作证。辩护律师经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许可,并且经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被害人提供的证人同意,可以向他们收集与本案有关的材料。参加法庭调查与法庭辩论。经被告人同意,辩护人可提出上诉。要求公安司法机关对被采取强制措施超过法定期限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解除强制措施的权利。拒绝辩护的权利。依法执行辩护职务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个人不得非法干涉。辩护人的义务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权利益。不得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隐匿、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不得威胁、引诱证人改变证言或作伪证以及进行其他干扰司法机关诉讼活动的行为。《律师法》对辩护律师在执业活动中还规定了6项义务。、辩护的种类自行辩护自行辩护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针对指控进行反驳、申辩和辩解的行为。自行辩护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现其辩护权的最基本的方式,它贯穿于刑事诉讼侦查、起诉和审判的任何阶段,尤其在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只能自行辩护。委托辩护《刑事诉讼法》第33条规定,公诉案件自案件移送到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之日起,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人民检察院自收到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材料之日起3日以内,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自诉案件的被告人有权随时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自受理自诉案件之日起3日以内,应当告知被告人有权委托辩护人。《刑事诉讼法》第151条规定,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判后,应当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最迟在开庭10日以前送达被告人。对于未委托辩护人的,告知被告人可以委托辩护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自己委托辩护人,也可以由其法定代理人、家属或者所在单位为其委托辩护人。指定辩护刑事诉讼法》第34条规定,我国的指定辩护适用于以下情形:(1)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可以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2)被告人是盲、聋、哑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高法《解释》进一步规定了人民法院应当指定辩护的情形。高法《解释》进一步规定了人民法院可以指定辩护的情形。三种辩护方式的不同侦查阶段的律师见《刑事诉讼法》第96条以及六机关《规定》第9〜12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为其申请取保候审,受委托律师有权向侦查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罪名,会见在押犯罪嫌疑人,向其了解有关案件情况。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犯罪嫌疑人聘请律师,律师会见在押犯罪嫌疑人均须经侦查机关批准。律师提出会见犯罪嫌疑人的,应当在48小时内安排会见,对于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组织、领导、参加、资助恐怖活动组织罪或者走私犯罪、毒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等重大复杂的两人以上的共同犯罪案件,应当在5日内安排会见。三、刑事代理诉讼代理人,是指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委托代为参加诉讼的人和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委托代为参加诉讼的人。刑事诉讼中的代理人,是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参加诉讼的,其必须根据被代理人的意志,在受委托的权限内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代理人超过受委托的权限进行诉讼活动的法律后果被代理人不予承担(被代理人追认的除外)。《律师法》第29条规定,律师接受委托后,无正当理由的不得拒绝代理,但委托事项违法,委托人利用律师提供的服务从事违法活动,或者委托人隐瞒事实的,律师有权拒绝代理。刑事诉讼中的代理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公诉案件被害人的代理;自诉案件中的代理和反诉案件中代理;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的代理;申诉案件中的代理。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可以担任辩护人的人都可以担任诉讼代理人,不能担任辩护人的人不能担任诉讼代理人。《刑事诉讼法》第40条规定,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随时委托诉讼代理人。检察院、法院告知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的时间同告知委托辩护人的时间。诉讼代理人在不同的案件中可能会一身二任。第七章刑事诉讼证据可考点:本章应重点掌握刑事证据的基本特征、各种证据的特征、收集、审查和运用、书证和物证区别、证据的分类、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证明要求、证明责任、证明对象等等。单选题、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案例题均会涉及。、证据刑事证据的概念证据的基本特征刑事证据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1)证明力。证据的证明力,指证据对案件事实是否具有证明作用以及证明作用的大小。证据的证明力表明证据必须具有客观性和关联性或称相关性。(2)证据能力。又称证据资格,是指在法律上允许作为证据的资格。在我国,证据能力又被称为法律性或合法性。具体包括:①证据应当由法定人员依法定程序予以收集。②证据必须具备法定形式、具有合法的来源。③证据必须经法定程序出示和查证。高法《解释》规定,严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凡经查证确实属于采用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刑事证据的种类证据种类是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证据所作的分类,是证据的法定形式。(一)物证、书证1.物证。物证是指以其外部特征、存在场所和物质属性证明案件事实的实物和痕迹。物证是刑事诉讼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证据,具有较强的客观性、稳定性。2.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图画等记载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书面文件和其他物品。书证和物证区别是看其是以何种方式证明案件的。如果是以记载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起证明作用的,属于书证。如果是以外部特征、存在场所和物质属性起证明作用的,属于物证既能够以记载内容证明案件事实,又能以外部形态证明案件事实的物品,既是书证又是物证。物证、书证的收集和运用。物证、书证的运用应遵循原物、原件优先原则。(二)证人证言证人。刑事诉讼法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证人应当是自然人,并具有不可替代性。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证人证言。证人证言的特点主要有:是证人对案件情况的感知,而非推测或判断;受主、客观条件影响,有虚假可能性;较之其他言辞证据更为客观,真实可靠性大;来源和证据范围广泛等。询问证人是收集证人证言的方法。对证人证言的审查。(三)被害人陈述被害人陈述的收集和固定程序与证人证言基本相同。(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又称口供。其内容主要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认自己有罪的供述和说明自己无罪、罪轻的辩解。其特点主要有可能的真实性和可能的虚假性以及反复性等等。要注意共犯口供仍是口供,不能互为证人。2.收集与运用。讯问是收集口供的方法,应依法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我国对待口供的原则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五)鉴定结论1.鉴定人。2.鉴定结论。(六)勘验、检查笔录1.勘验笔录。2.检查笔录。勘验、检查笔录不同于鉴定结论,其区别主要在于制作主体、内容以及解决的问题不同。(七)视听资料视听资料是指以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以及其他高科技设备储存的信息证明案件情况的资料。视听资料的特点。三、刑事证据的分类证据分类,是从学理上对刑事证据进行分类,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按照证据的来源划分,凡是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未经复制、转述的证据是原始证据;凡是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经过复制、转述的证据,是传来证据。传来证据的运用规则。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根据证据的证明作用是肯定还是否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了犯罪行为,可以将证据分为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根据证据的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将证据分为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凡是表现为人的陈述,即以言词作为表现形式的证据,是言词证据。凡是表现为物品、痕迹和以其内容具有证据价值的书面文件,即以实物作为表现形式的证据是实物证据。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根据证据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明关系的不同,可以将证据划分为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所谓刑事案件的主要事实,是指犯罪行为是否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实施;所谓证明关系的不同,是指某一证据是否可以单独地直接地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证明某人有罪的直接证据必须具有肯定犯罪事实确已发生、该人为犯罪人两个因素;证明某人无罪的直接证据则只需否定其中一个因素即可。因否定犯罪存在或否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犯罪的直接证据,可以是七种证据中的任何一种。而肯定犯罪的直接证据则往往表现为言词证据。间接证据是不能单独地直接指明刑事案件主要事实,需要与其他证据相结合才能证明的证据。直接证据的运用要注意“孤证不能定案”。完全运用间接证据认定有罪必须遵守的规则。四、刑事诉讼证明(一)证明对象高法《解释》第52条规定。刑事诉讼证明对象包括实体法事实和程序法事实两方面的内容:实体法事实包括:(1)有关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2)作为从重、从轻、减轻、免除刑事处罚理由的事实。(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个人情况和犯罪后的表现。程序法事实包括:关于回避的事实;关于耽误诉讼期限是否有不能抗拒的原因和其他正当理由的事实;影响采取某种强制措施的事实;违反法定程序的事实;等等。(二)证明责任1.公诉案件的证明责任。在公诉案件中,证明责任由公检法机关承担。2.在自诉案件中自诉案件负举证责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负证明责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负举证责任的例外,是“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案件。证明要求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明要求体现为,认定被告人有罪必须作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疑案的处理:1.证据不足的不起诉;2.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第八章强制措施可考点:本章应重点掌握刑事诉讼法关于扭送、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等规定。单选题、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案例题均会涉及。一、强制措施概述1.强制措施的概念和性质2.强制措施的特点强制措施不同于刑罚和行政处罚强制措施不同于民事诉讼强制措施和行政诉讼强制措施扭送扭送不是强制措施。要掌握《刑事诉讼法》第63条公民可以扭送的法定情形。、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一)拘传拘传与传唤不同,刑事诉讼中的拘传不以是否已经传唤为必要条件。拘传由侦查人员或者司法警察不少于两人执行。拘传时,应当向被拘传人出示拘传证。传唤、拘传持续的期间最长不得超过12小时。不得以连续传唤、拘传的形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二)取保候审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刑事诉讼法》51条规定,对于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或者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适用取保候审。要注意高检《规则》第38条规定,对于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嫌疑人,以及其他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的犯罪嫌疑人,不得取保侯审。公安部《规定》第64条规定,对累犯、犯罪集团的主犯,以自伤、自残办法逃避侦查的犯罪嫌疑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暴力犯罪,以及其他严重犯罪的犯罪嫌疑人,不得取保侯审。取保候审的方式取保候审的方式有两种:保证人保和保证金保。两种取保方法只能选择其一,不能同时并用。保证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①与本案无牵连;②有能力履行保证义务;③享有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④有固定的住处和收入。保证人的义务及责任,见《刑事诉讼法》第55条。保证金数额由决定机关确定。但不得低于1000元。保证金向公安机关指定的银行专户交纳由公安机关统一收取和保管。被取保候审人的义务被取保候审人在取保候审期间应当遵守的义务及其责任,见《刑事诉讼法》56条。需要注意的是:被取保候审人有正当理由需要离开所居住的市、县,必须经过执行机关批准。负责执行的机关在批准前应征得决定机关的同意。取保候审的程序(1)公检法机关均有权决定取保候审。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均有权申请取保候审。被逮捕的,其聘请的律师可以为其申请取保候审。(2)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被取保候审人违反有关规定需要没收保证金的或者保证人违反有关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决定没收保证金或对保证人罚款。如果是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决定取保候审的,应将没收保证金、罚款的决定及执行情况及时通知原决定机关。如果被取保候审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没有违反有关规定,在解除取保候审的同时,应将保证金退还。(3)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三)监视居住监视居住的适用条件监视居住的适用条件同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见《刑事诉讼法》第51条规定。被监视居住人的义务在被监视居住期间,注意与取保候审的不同。被监视居住人违反法律规定,情节严重的,予以逮捕。监视居住的程序监视居住的适用对象、适用程序等与取保候审相同。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三、拘留(一)拘留的条件见《刑事诉讼法》第61条的规定。注意,检察院在自侦案件中,对于其中“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者在逃的”,“有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可能的”两种条件有权作出拘留决定。(二)拘留的程序和期限拘留的程序拘留由公安机关执行。执行拘留时,必须出示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签发的拘留证。拘留后,除有碍侦查或无法通知者外,应当把拘留的原因和羁押的处所,在24小时内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或者他的所在单位。公安机关对于被拘留的人,应当在拘留后的24小时内进行讯问。在发现不应当拘留的时候,必须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对于需要逮捕而证据不足的,可以采取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拘留县级以上人大代表的犯罪嫌疑人,应当立即向所属人大主席团或常委会报告;拘留担任乡、镇人大代表的犯罪嫌疑人,应报告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如果拘留的犯罪嫌疑人担任两级以上人大代表,要按规定分别报告,不得省略手续。拘留的期限见《刑事诉讼法》第69条。(三)刑事拘留与行政拘留、司法拘留的区别四、逮捕逮捕的条件逮捕应当同时具备三个条件:(1)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这一条件包括:有证据证明发生了犯罪事实;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的;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证据已有查证属实的。2)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3)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对于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果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可以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方法。逮捕的权限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有权决定逮捕;人民检察院具有批准逮捕权,逮捕由公安机关执行。公安机关要求逮捕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应当写出提请批准逮捕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必要的时候,人民检察院可以派人参加公安机关对于重大案件的讨论。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由检察长决定,重大案件应当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审查后,依法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对于批准逮捕的,公安机关应当立即执行,并将执行情况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对不批准逮捕的,应说明理由;对需要补充侦查的,应当同时通知公安机关。对于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通知后立即释放,并将执行情况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对于需要继续侦查且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条件的,依法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公安机关如果认为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决定有错误的时候,可以要求复议、复核,但必须将已拘留的人释放。人大代表的逮捕。如果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县级以上人大代表时,无论是批准逮捕,还是决定逮捕,都应当报请该人大代表所在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常务委员会许可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乡、镇一级人大代表时,应当向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逮捕的程序逮捕由公安机关执行。公安机关执行逮捕时,必须出示逮捕证。逮捕后,除有碍侦查或者无法通知的情形外,应当把逮捕的原因和羁押的处所,在24小时内通知被逮捕人的家属或者所在单位,公安机关经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的,由公安机关通知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决定逮捕的,则由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通知。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各自决定逮捕的人,公安机关对于经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的人,都必须在逮捕后的24小时以内进行讯问。对于犯罪嫌疑人,如果发现不应当逮捕的,必须立即释放,并发给释放证明。注意刑事诉讼法关于异地拘留、逮捕的规定。第九章附带民事诉讼可考点:本章应重点掌握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附带民事诉讼成立的条件、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附带民事诉讼中负有赔偿责任的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程序等等。单选题、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案例题均会涉及。、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意义(一)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附带民事诉讼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民事诉讼。除了要注意高法《解释》有关规定,还应注意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2月公布施行的《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二)附带民事诉讼的条件附带民事诉讼以刑事诉讼为前提。附带民事诉讼必须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起。犯罪行为给被害人造成了物质损失。高法《规定》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作出了规定:(1)因人身权利受到犯罪侵犯而遭受物质损失或者财物被犯罪分子毁坏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2)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的物质损失,是指被害人因犯罪行为已经遭受的实际损失和必然遭受的损失。(三)附带民事诉讼的意义二、附带民事诉讼的请求权人和负有赔偿责任的人(一)附带民事诉讼的请求权人被害人。与公诉案件的当事人的“被害人”不同,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已死亡被害人的近亲属。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人民检察院。(二)附带民事诉讼中负有赔偿责任的人刑事被告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及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共同致害人。未成年刑事被告人的监护人。已被执行死刑的罪犯的遗产继承人。共同犯罪案件中,案件审结前已死亡的被告人的继承人。其他对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单位和个人。三、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和审判(一)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期间和方式附带民事诉讼应当在刑事案件立案以后第一审判决宣告以前提起。如果是国家、集体财产遭受损失,受损失的单位未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一般应当提交附带民事诉状,书写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二)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程序附带民事诉讼应当同刑事案件一并审理,只有为了防止刑事案件审判的过分迟延,才可以在刑事案件审判后,由同一审判组织继续审理附带民事诉讼。审判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应当注意以下诸方面问题:人民法院对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告知;附带民事诉讼的起诉条件和人民法院对附带民事诉讼的审查;人民法院受理附带民事诉讼后应当处理的事项;附带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财产的查封与扣押;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调解;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审判;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执行。第十章期间、送达可考点:本章应重点掌握刑事诉讼法关于法定期间、期间的计算、期间恢复、送达的方式和程序等规定。单选题、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案例题均会涉及。一、期间(一)期间概述期间与期日的区别:期间是一个时间段,期日是一个时间点;期间是对特定诉讼主体进行诉讼的要求,期日是对多方主体共同进行诉讼的要求期间一般由法律明确规定,期日由公安司法机关根据案件情况指定;期间既规定始期和终期,期日只有起点。(二)法定期间法定期间主要有:强制措施期间。见《刑事诉讼法》第92条第2款;第58条;第69条。侦查羁押期间。见《刑事诉讼法》第125条至128条。审查起诉期间。见《刑事诉讼法》第138条、第145条、第146条。补充侦查期间。见《刑事诉讼法》第140条第2款。一审程序期间。见《刑事诉讼法》第151条、第168条。二审程序期间。见《刑事诉讼法》第196条。再审程序期间。见《刑事诉讼法》第207条。死刑执行期间。接到执行死刑的命令后,应当在7日以内交付执行。变更执行的监督期间。见《刑事诉讼法》第215条、第222条。对不起诉决定的申诉期间。见《刑事诉讼法》第145条、第146条。上诉抗诉期间。见《刑事诉讼法》第182条、第183条。申请恢复期间的期间。当事人应在障碍消除后5日以内申请。(三)期间的计算我国刑事诉讼的期间以时、日、月为计算单位。期间开始的时和日不计算在期间以内。法定期间不包括路途上的时间。上诉状或者其他诉讼文件在期满前已经交邮的,应当以交邮的时间即当地邮局盖印邮戳的时间为准。期间届满之日如果是法定节假日的,应当顺延至法定节假日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但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押期间,应当至期间届满之日为止,不得因节假日而延长在押期限。(四)期间恢复期间恢复的条件是:只有当事人才有权申请恢复期间;期间耽误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或者其他正当理由。应当在妨碍事由消除后5日内提出申请。必须经人民法院裁定准许。二、送达送达送达的方式和程序送达必须以法定方式进行并取得送达回证(又称送达证,送达证书)。送达分为:①直接送达。②留置送达。③委托送达。④邮寄送达。⑤转交送达。第十一章立案可考点:本章应重点掌握刑事诉讼法关于立案、立案的材料来源、条件、立案程序与立案监督等规定。单选题、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案例题均会涉及。一、立案的概念和意义立案的概念立案的意义二、立案的材料来源和条件(一)立案的材料来源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直接发现的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单位或个人的报案或举报。被害人的报案和控告。犯罪人的自首。(二)立案的条件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只有同时具备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这两个条件,才能立案。三、立案程序与立案监督(一)立案程序1.对立案材料的接受2.对立案材料的审查对立案材料的处理公检法机关对案件材料审查后,应当依法作出立案或不立案的决定,并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其他相应的处理。对公安机关不立案决定不服的,控告人还有权向人民检察院提出,请求人民检察院行使立案监督权。控告人对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不立案决定不服的,如果其控告的内容符合《刑事诉讼法》第170条第3项的规定时,有权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对于自诉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自诉状或口头告诉的第2日起15日内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并书面通知自诉人或者代为告诉人。(二)立案监督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六机关《规定》中的具体规定公安机关在收到人民检察院《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后7日内应当将说明情况书面答复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的理由不能成立,发出《通知立案书》时,应当将有关证明应该立案的材料同时移送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在收到《通知立案书》后,应当在15日内决定立案,并将立案决定书送达人民检察院。高检《规则》中的关于立案监督的具体规定。第十二章侦查可考点:本章应重点掌握刑事诉讼法关于各种侦查行为、侦查终结、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案件的侦查、补充侦查等规定。单选题、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案例题均会涉及。、侦查的概念和意义1.侦查的概念《刑事诉讼法》第82条第1项规定,侦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2.侦查工作的原则与侦查的意义、侦查行为(一)讯问犯罪嫌疑人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概念和意义。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程序。如讯问应由2名以上侦查人员进行;侦查人员讯问时应首先讯问其是否有犯罪行为;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讯问,必须如实回答,但是对与本案无关的问题,可以拒绝回答。侦查中犯罪嫌疑人的律师聘请。参见“辩护与代理”中关于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聘请律师的内容。(二)询问证人、被害人1.询问证人的概念和意义2.询问证人的程序和方式,如询问证人的主体必须是侦查人员,询问时可到证人所在单位或住处进行,必要时可通知证人到公安机关或检察院进行;询问应个别进行;询问不满18岁证人,可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场等。询问被害人的概念和程序(三)勘验、检查1.勘验、检查的概念和意义2.勘验、检查的种类(现场勘验、物证检验、尸体检验、人身检查、侦查实验)及其程序(四)搜查1.搜查的概念和意义2.搜查的程序(五)扣押物证、书证1.扣押物证、书证的概念和意义2.扣押物证、书证的程序(六)鉴定1.鉴定的概念和意义2.鉴定的程序(七)辨认1.辨认的概念和意义2.辨认的程序辨认的程序与应注意的问题。(八)通缉1.通缉的概念和意义2.通缉的程序三、侦查终结(一)侦查终结的概念和意义(二)侦查终结的条件和处理侦查终结的条件侦查终结的处理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的案件,应当做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并且写出起诉意见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是否提起公诉。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发现不应对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撤销案件;犯罪嫌疑人已被逮捕的,应当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并且通知原批准逮捕的人民检察院。侦查中的羁押期限(1)《刑事诉讼法》第124条规定,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2个月。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1个月。(2)《刑事诉讼法》第126条规定,对于交通十分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重大的犯罪集团案件;流窜作案的重大复杂案件;犯罪涉及面广,取证困难的重大复杂案件。在本法第124条规定的期限届满仍不能侦查终结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延长2个月。《刑事诉讼法》第127条规定,对犯罪嫌疑人可能判处10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依照本法第126条规定延长期限届满,仍不能侦查终结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再延长2个月。《刑事诉讼法》第125条规定,因为特殊原因,在较长时间内不宜交付审判的特别重大复杂的案件,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延期审理。在侦查期间,发现犯罪嫌疑人另有重要罪行的,自发现之日起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犯罪嫌疑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侦查羁押期限自查清其身份之日起计算。四、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案件的侦查(一)人民检察院在直接受理的案件中的侦查权限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中需要逮捕、拘留犯罪嫌疑人的,由人民检察院决定,公安机关执行。人民检察院对决定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应当在拘留后的24小时以内进行讯问。人民检察院对于直接受理的案件中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10日以内作出决定。在特殊情况下,决定逮捕的时间可以延长1—4日。(二)侦查终结后的处理人民检察院对侦查终结的案件处理方式有:提起公诉、不起诉或撤销案件。五、补充侦查补充侦查的概念和意义补充侦查的种类和形式(1)审查起诉阶段的补充侦查及其方式(2)法庭审理阶段的补充侦查及其方式第十三章起诉可考点:本章应重点掌握刑事诉讼法关于审查起诉、提起公诉、不起诉、提起自诉的程序等规定。单选题、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案例题均会涉及。、起诉的概念和意义二、提起公诉的程序(一)提起公诉概述(二)审查起诉审查起诉的内容。见《刑事诉讼法》第137条规定,犯罪事实,情节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犯罪性质和罪名的认定是否正确;有无遗漏罪行和其他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人;是否属于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有无附带民事诉讼;侦查活动是否合法。2•审查起诉的步骤和方法。①讯问犯罪嫌疑人;②听取被害人的意见;③听取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委托的人的意见。④查验证据。⑤补充侦查。审查起诉的期限。(三) 提起公诉提起公诉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四) 不起诉不起诉决定具有终止刑事诉讼的效力。我国的不起诉处分分为三种: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证据不足不起诉。法定不起诉也称绝对不起诉,是指具有《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情形之一时的处理。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检察院没有自由裁量权,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2•酌定不起诉,也称相对不起诉。《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2款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3•证据不足不起诉,又称存疑不起诉,是指依照《刑事诉讼法》第140条第4款规定,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4•不起诉程序不起诉决定书,应当公开宣布,并且送达给被不起诉人和他的所在单位。不起诉决定一经宣布,立即产生法律效力。如果被不起诉人在押的,应当立即释放,同时对侦查中扣押、冻结的财物解除扣押、冻结。根据案件情况,对被不起诉人需要给予行政处罚、行政处分或者需要没收其违法所得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提出检察意见,移送主管机关处理。有关主管机关应当将处理结果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决定不起诉的,应当将不起诉决定书送达公安机关,公安机关认为不起诉的决定有错误的时候,可以要求复议,如果意见不被接受,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请复核。对于有被害人的案件,决定不起诉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将不起诉决定书送达被害人。被害人如果不服,可以自收到决定书后7日以内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请求提起公诉。人民检察院应当将复查决定告知被害人。对人民检察院维持不起诉的决定,被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被害人也可以不经申诉,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人民检察院应当将有关案件材料移送人民法院。对于人民检察院作出酌定不起诉的案件,被不起诉人如果不服,可以自收到决定书后7日以内向人民检察院申诉,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复查决定,通知被不起诉的人,同时抄送公安机关。三、提起自诉的程序(一)提起自诉的条件自诉必须是由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提起。根据《刑事诉讼法》第88条规定,对于被害人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必须有明确的被告人。属于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案件范围,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在追诉时效内提起。(二)提起自诉的程序自诉人可以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直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自诉。以口头告诉的,应制作笔录,向自诉人宣读,自诉人认为没有错误的,应当签字或盖章。第十四章第一审程序可考点:本章应重点掌握刑事诉讼法关于审判组织、对公诉案件的审查、法庭审判、审判障碍及其处理、自诉案件第一审程序的特点、简易程序以及判决、裁定和决定等规定。单选题、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案例题均会涉及。一、审判概述审判的概念刑事诉讼中的审判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对刑事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活动。刑事审判的任务刑事案件的审判程序审判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审判案件的步骤和方式、方法的总和。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审判程序有: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特殊案件的复核程序;审判监督程序。二、审判组织审判组织的概念和种类。独任庭的概念及其适用,独任庭是由审判员一人审判,基层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可以适用独任庭。合议庭的概念、组成及其活动原则。审判委员会的概念、任务及其活动原则。三、对公诉案件的审查对公诉案件审查的含义审查的内容见高法《解释》第116条的具体规定。审查后的处理人民法院对公诉案件审查后,对于起诉书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并且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所需要材料齐备,并属于本院管辖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高法《解释》第117条对不同情况作了具体规定。四、法庭审判(一)开庭前的准备(二)法庭审判阶段开庭开庭审理前,书记员应当做的工作。审判长应当做的工作。法庭调查法庭调查是指在公诉人、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由合议庭或独任审判员主持对案件事实和证据调查核对的诉讼活动。法庭调查的程序是:(1)公诉人宣读起诉书。(2)被告人、被害人就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分别陈述。讯问、发问被告人、被害人。讯问、发问被告人和发问被害人,必须在审判长主持下进行。出示、核实证据。①询问证人、鉴定人。证人到庭后,审判人员应当先核实证人的身份、与当事人以及本案的关系,告知证人应当如实地提供证言和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要负的法律责任。鉴定人应当出庭宣读鉴定结论,但经人民法院准许不出庭的除外。②出示、宣读证据。公诉人、辩护人应当向法庭出示物证,让当事人辨认,对未到庭的证人的证言笔录、鉴定人的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其他作为证据的文书,当庭宣读。公诉人要求出示开庭前送交人民法院的证据目录以外的证据,辩护方提出异议的,审判长如认为证据在确有出示的必要,可以准许出示。(5)调取新证据当事人和辩护人有权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证据,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验。人民法院可以向人民检察院调取需要调查核实的证据材料,也可以根据辩护人、被告人的申请,向人民检察院调取在侦查、审查起诉中收集的有关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的证据材料。(6)合议庭调查核实证据在法庭调查过程中,合议庭对证据有疑问的,可以宣布休庭,对该证据调查核实。法庭辩论合议庭认为本案事实已经调查清楚,应当由审判长宣布法庭调查结束,开始就全案事实、证据、适用法律等问题进行法庭辩论。法庭辩论应当在审判长的主持下,按照下列顺序进行:(1)公诉人发言;(2)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3)被告人自行辩护;(4)辩护人辩护;(5)控辩双方进行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审判长在宣布辩论终结后,被告人有最后陈述的权利。被告人在最后陈述中提出了新的事实、证据,合议庭认为可能影响正确裁判的,应当恢复法庭调查;如果被告人提出新的辩解理由合议庭认为确有必要的,可以恢复法庭辩论。评议和宣判在被告人最后陈述结束,审判长宣布休庭,合议庭进行评议。评议。《刑事诉讼法》第162条规定,合议庭评议的三种结果,即有罪判决;依法认定被告人无罪的无罪判决;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合议庭成员应当在评议笔录上签名,在法律文书上署名。高法《解释》第176条规定的9种情况。宣判合议庭经过评议作出裁判后,应当宣判。宣告判决,应当一律公开进行。当庭宣判的,应在5日内将判决书送达。定期宣判的,宣判后应当立即将判决书送达。单位犯罪案件的审理程序高法《解释》就单位犯罪案件的审理程序作了特别规定。法庭秩序见《刑事诉讼法》第161条的规定。五、审判障碍及其处理1.延期审理《刑事诉讼法》第165条规定的延期审理的情形,即需要通知新的证人制度,调取新的物证,重新鉴定或者勘验的检察人员发现提起公诉的案件需要补充侦查,提出建议的;由于当事人申请回避而不能进行审判的。高法《解释》中规定的延期审理的情形。中止审理高法《解释》规定,在审判过程中,自诉人或者被告人患精神病或者其他严重疾病,以及案件起诉到人民法院后被告人脱逃,致使案件在较长时间内无法继续审理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审理。由于其他不能抗拒的原因,使案件无法继续审理的,可以裁定中止审理。中止审理与延期审理的区别。终止审理终止审理的法定情形是指《刑事诉讼法》第15条第2至第6项规定的内容。六、自诉案件第一审程序的特点对于前两种自诉案件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对于前两种自诉案件可以调解;在宣告判决前,自诉人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撤诉;对于前两种自诉案件可以反诉。七、简易程序简易程序的特点(1)只适用于第一审程序;(2)只适用于基层法院;(3)简易程序的内容比第一审普通程序相对简化。2.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1)可以适用简易程序的公诉案件是《刑事诉讼法》第174条规定的第(一)项案件。(2)可以适用简易程序的自诉案件是《刑事诉讼法》第170条规定的前2类自诉案件。简易审判程序(1)可以独任审判;(2)检察院可以不派员出庭;(3)简化法庭调查与辩论;(4)必要时得转为普通程序。八、判决、裁定和决定判决是法院对案件的实体问题所作的决定;裁定是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或者判决执行过程中对有关诉讼程序和部分案件实体问题所作的一种处理决定;决定只用于解决诉讼程序问题公检法机关均可适用。第十五章第二审程序可考点:本章应重点掌握刑事诉讼法关于上诉、抗诉的提起,上诉、抗诉案件的审判,对扣押、冻结在案财物的处理,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的核准程序等规定。单选题、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案例题均会涉及。、第二审程序的概念第二审程序,又称上诉审程序,是指第二审人民法院根据上诉人的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的抗诉,对第一审人民法院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进行审理时所应遵循的步骤和方式、方法。二、上诉、抗诉的提起1.上诉、抗诉的主体有权提起上诉的人有: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经被告人同意的辩护人、近亲属;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认为本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的时候,应当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上诉、抗诉的理由上诉人只要不服第一审判决、裁定,并在法定期限内依法提出上诉,人民法院就应当受理并引起第二审程序。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认为本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的时候,才能提出抗诉上诉、抗诉的期限上诉、抗诉的方式和程序上诉既可以书面或口头通过原审人民法院提出,也可以直接向第二审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人在上诉期限内要求撤回上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抗诉应以书面形式,即必须制作抗诉书。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裁定的抗诉,应当通过原审人民法院提出抗诉书,并将抗诉书副本连同案件材料报送上一级人民检察院。三、上诉、抗诉案件的审判(一)第二审程序的审判原则全面审查原则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就第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全面审查,不受上诉或者抗诉范围的限制。共同犯罪的案件只有部分被告人上诉的,应当对全案进行审查。审查的具体内容。上诉不加刑原则上诉不加刑原则是第二审人民法院审判只有被告人一方上诉的案件,在作出新的判决时,不得对被告人判处重于原判刑罚的一项原则。(二)第二审案件的审理方式和程序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合议庭经过阅卷,讯问被告人、听取其他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对事实清楚的,可以不开庭审理。对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开庭审理。开庭审理的方式及程序第二审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上诉或者抗诉案件,除参照第一审程序的规定外,还应当依刑事诉讼法和高法《解释》的有关规定进行。2.不开庭审理的方式及程序事实清楚的上诉案件,可以不开庭审理。在阅卷的基础上,通过调查讯问方式进行审理。(三)对上诉、抗诉案件审理后的处理第二审人民法院经过审理后,应当分别作出如下处理:裁定驳回上诉或者抗诉,维持原判;改判。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原审人民法院对于发回重新审判的案件,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依照第一审程序进行审判。对于重新审理后的判决,可以上诉、抗诉。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不服第一审裁定的上诉或者抗诉,经过审查后,分别情形用裁定驳回上诉、抗诉,或者撤销、变更原裁定。对第二审自诉案件,必要时可以进行调解,当事人也可以自行和解。(四)第二审程序的审理期限第二审人民法院受理上诉、抗诉案件,应当在1个月内审结,至迟不得超过1个半月。交通十分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重大的犯罪集团案件,流窜作案的重大复杂案件,犯罪涉及面广、取证困难的重大复杂案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法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再延长1个月,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受理的上诉、抗诉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四、对扣押、冻结在案财物的处理1.对扣押、冻结在案财物的处理对于扣押、冻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财物及其孳息,应当妥善保管,以供核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或者自行处理。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对违禁品或者不宜长期保存的物品,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对作为证据使用的实物应当随案移送。对于赃款赃物及其孳息,除依法返还被害人的财物以及依法销毁的违禁品外,必须一律上缴国库。违法处理扣押、冻结在案财物的法律责任司法工作人员贪污、挪用或者私自处理被扣押、冻结的赃款赃物及其孳息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给予处分五、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的核准程序依据《刑法》第63条的规定,犯罪分子虽然不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应当注意最高法《解释》关于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的核准程序的具体规定。第十六章死刑复核程序可考点:本章应重点掌握刑事诉讼法关于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核准权、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报请复核、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报请复核的材料及要求、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复核以及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等规定。单选题、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案例题均会涉及。一、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和意义1.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1)死刑复核程序,是对判处死刑的判决和裁定进行审查核准的一种特殊程序。(2)死刑复核程序的特殊性。死刑复核程序的意义二、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一)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核准权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核准权有以下几种情况:应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的死刑案件。2.最高人民法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和解放军军事法院行使核准权的死刑案件。对于毒品犯罪的死刑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在1991年至1997年间分别以通知形式授权云南、广东、广西、甘肃和四川五省、区的高级人民法院行使核准权。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而由人民法院按照第二审程序改判死刑的案件,无论该案件的死刑核准权是否下放,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二)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报请复核1.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的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报请复核2.高级人民法院依授权核准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报请复核(三)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报请复核的材料及要求根据高法《解释》的规定,报请复核死刑(含死缓)的案件,应当一案一报。报送的材料应当包括报请复核的报告、死刑案件综合报告和判决书各15份,以及全部诉讼案卷和证据;共同犯罪的案件,应当报送全案的诉讼案卷和证据。(四)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复核复核的审判组织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复核死刑(含死缓)案件,应当由审判员3人组成合议庭进行。复核的内容与要求(1)最高人民法院或者高级人民法院在复核死刑案件时,应当全面审查的内容;(2)高级人民法院复核或者核准死刑(含死缓)的案件,必须提审被告人;(3)最高人民法院或者高级人民法院对报请复核的死刑(含死缓)案件全面审查以后,合议庭应当进行评议并写出复核审理报告。复核后的处理死刑案件经过最高人民法院或者高级人民法院复核以后,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不同的裁判。高级人民法院复核后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的案件,重新审判所作的判决、裁定,被告人可以上诉,人民检察院可以抗诉。高级人民法院不同意判处死刑而改判的判决,是终审的判决。共同犯罪案件中,部分被告人被判处死刑的,最高人民法院或者高级人民法院复核时,应当对全案进行审查,但不影响对其他被告人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执行;发现对其他被告人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时,可以指令原审人民法院再审。三、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案件的核准权除了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死刑缓期2年执行的案件外,高级人民法院有权核准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的案件。2.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案件的报请复核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的第一审案件,被告人不上诉,人民检察院不抗诉的,在上诉、抗诉期满后,应当报请高级人民法院核准。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案件报请复核的材料及要求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案件报请复核的材料及要求同报送死刑立即执行案件。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案件的复核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案件复核的审判组织、复核的内容与要求同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高级人民法院复核死刑缓期2年执行案件后的不同处理情形。高级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缓期2年执行的案件,应当作出核准或不核准的决定,不得以提高审级等方式加重被告人的刑罚。第十七章审判监督程序可考点:本章应重点掌握《刑事诉讼法》关于申诉与申诉的审查处理、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及权限、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的重新审判等规定。单选题、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案例题均会涉及。一、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和特点1.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审判监督程序,又称再审程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发现在认定事实上或者在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依职权提起并由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重新审判的一种诉讼程序。审判监督程序不是每个案件必经的程序,是刑事诉讼中的一种特殊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的特点审判监督程序的意义二、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申诉与申诉的审查处理申诉的概念《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的申诉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重新审判:(1)有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确有错误的;(2)据以定罪量刑的证据不确实、不充分或者证明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之间存在矛盾的;(3)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4)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的时候,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申诉的审查处理人民法院对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诉的处理程序及应注意的问题。人民检察院对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的处理程序及应注意的问题。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及权限1.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和审判委员会2.最高人民法院和其他上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其他上级人民检察院审判监督程序抗诉与第二审程序抗诉的区别。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抗诉的具体程序及应注意的问题。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接受抗诉的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重新审理,对于原判决事实不清楚或者证据不足的,可以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三)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理由提起审判监督程序,只有具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