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徐则臣耶路撒冷中的救赎主题9700字】_第1页
【浅析徐则臣耶路撒冷中的救赎主题9700字】_第2页
【浅析徐则臣耶路撒冷中的救赎主题9700字】_第3页
【浅析徐则臣耶路撒冷中的救赎主题9700字】_第4页
【浅析徐则臣耶路撒冷中的救赎主题97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徐则臣《耶路撒冷》中的救赎主题探究目录TOC\o"1-3"\h\u31405引言 19411一、小说的救赎主题 23958(一)自我寻找与确认——救赎的原因 2190541.入赘者的归属与认同 3180483.家族女性的姓氏辨别 4124913.妓女身份的尴尬处境 426135(二)罪恶的反省与救赎 5313821.亲情的背离与回归 5115582.友人之死的生之背负 624003二、救赎的方式和途径 727056(一)回到花街 718568(二)到耶路撒冷去:卖掉大和堂 820569结语 91869参考文献 10引言作为近年大热的70后作家代表,徐则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广泛关注。他的作品贴近现实生活,给人以思考,以归乡主题与京漂主题为主的小说创作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在市场化日益兴盛的当下社会,徐则臣的小说给人们带来一片内心的净土,他的小说让人回看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思考人生的来路与去向,反思人类自身的精神困境。《耶路撒冷》这部小说作为徐则臣的长篇力作,融合了他之前小说创作的归乡与北漂主题,同时探讨70后一代的精神困境,发出了“到耶路撒冷”、“到世界去”的呼喊。《耶路撒冷》不同于徐则臣以往小说作品的地方在于探讨了救赎主题,同时小说以对称与镶嵌的模式在结构上呈现出新的特色。“救赎”一词在基督教义中有拯救与赎罪的意义,来源于《圣经》,“我们藉着爱子的血,得蒙救赎,过犯得以赦免”。中国基督教协会:《圣经》,南京: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2008年版,215页。“基督教信仰的起点是在于罪人对上帝的离弃,而其落点则在于上帝对罪人的救赎。”杨慧林:《罪恶与救赎——基督教文化精神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137页。在基督教看来“人类的历史就是上帝的救赎史”《基督教词典》编写组:《基督教词典》,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272页。中国基督教协会:《圣经》,南京: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2008年版,215页。杨慧林:《罪恶与救赎——基督教文化精神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137页。《基督教词典》编写组:《基督教词典》,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272页。莫尔特曼:《俗世中的上帝》,曾粤念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78页。信仰与救赎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徐则臣2014年12月的新作《耶路撒冷》。这类研究直抵“我们这代人”精神的幽暗厄境,在游走和漂泊后重新思考自己的存在意义和灵魂安放的方式。其中,值得特别留意的是郝敬波的《从大和堂到耶路撒冷:虔诚与悲壮的心灵史叙事——评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郝敬波:《从大和堂到耶路撒冷:虔诚与悲壮的心灵史叙事——评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南方文坛》,2015年第1期。郝敬波:《从大和堂到耶路撒冷:虔诚与悲壮的心灵史叙事——评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南方文坛》,2015年第1期。对救赎主题的探究,首先,姜艳艳《徐则臣<耶路撒冷>中的赎罪意识》,论文从“物质补偿式的赎罪”、“宗教信仰式的赎罪”、“情欲控制式的赎罪”三个方面探究了小说里赎罪意识姜艳艳:《徐则臣<耶路撒冷>中的赎罪意识》,《文史艺术·赤子》,2015年第12期。;其次,李惠、陈树萍的《掉在地上的都要捡起来——评徐则臣长篇新作<耶路撒冷>》李惠,陈树萍:《掉在地上的都要捡起来——评徐则臣长篇新作<耶路撒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姜艳艳:《徐则臣<耶路撒冷>中的赎罪意识》,《文史艺术·赤子》,2015年第12期。李惠,陈树萍:《掉在地上的都要捡起来——评徐则臣长篇新作<耶路撒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徐芳,刘华阳:《诠释与重建:一代人灵魂的救赎与回归——解读徐则臣的<耶路撒冷>》,《小说评论》,2015年第6期。侯芳:《永远追寻心中的耶路撒冷读徐则臣<耶路撒冷>》,《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现代社会经济日益兴盛,一切都在快速化发展中,在此期间,各种问题也不断凸显出来,“救赎”成为一种关乎每个人日常的,关注与反映人的心灵是文学,小说作品的重任,而探究此类文学作品也是必不可少的,综上所述,本文是在《耶路撒冷》这部小说还未出现综合性整体研究的现状下的抛砖引玉,以期对这部小说的救赎主题以及对称镶嵌结构进行一次梳理,重点在于探寻徐则臣笔下不仅仅是宗教意义上的“救赎”主题,一种融合了善良与责任感的人文关怀的“救赎”。一、小说的救赎主题(一)自我寻找与确认——救赎的原因作为徐则臣众多小说必定会写到的地点之一,花街极具代表性。从若干年前的“水边巷”到“花街”,这个地方有着它独有的经历,同时它的生命历程也与当时广大中国各个时间段的时局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位于运河沿岸,这座小城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有生于兹长于兹的本地人,也有从沿岸船上下来停留于此并且安家落户的外来人。小说中,作为外来人的“入赘者”景钢,不随父姓的福小,以及由于妓女身份曾长期被人轻视的秦环、长安母亲等人,其自我意识与身份在不同程度上的丧失致使他们不断的对自我进行确认与寻找。1.入赘者的归属与认同身份认同是一个旧身份不断分裂,新身份不断形成的去中心过程。景钢误以为自己打死人从山东老家逃了出来,从此时开始,这个男人就已经与自己的本土分离,这是他自我与根源缺失的开始。在花街遇到秦奶奶,入赘到秦家,作为花街上的“入赘者”,景钢的身上,无疑带有外来人对自己身份与心理的辨析与确认。由于山东人口音重,景钢被人称为“景侉子”,景侉子这一名字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步步深入了景钢的骨髓,名字的变化是景钢融入了花街这个地方的有力证明。其次,拉康文化心理学认为,身份认同是自我对于男性中心文化的认同。天赐是景侉子盼了两年得来的儿子,是他在决定入赘到秦家之前答应父母的,作为景家之后的责任。景天赐的出生,让景家有后了,也让背井离乡成为了别人家的人的景侉子终于“还了债”。景钢的这种不孝无后为大的男性中心观点,在对待儿子景天赐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成为了秦家人的景钢,迫切地希望完成山东老父母的愿望,同时这也是他作为男人对自我的认同。从景钢到“景侉子”的转变,是一个外地人变成实实在在的花街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景钢由一个在船上漂泊无依的人变成顾家悉心照顾孩子的一把好手,这是一种身份的转换,景侉子追怀过家族往事,带福小和天赐回去认祖,也是一个入赘者对自我的寻找与确认。天赐的死对于景侉子来说是一种灾难性的打击,他再也不与济宁的父母联系,再也不回济宁,被他冠以“我的人生观”的大碗红烧肉,最后也成为失落时发泄情绪的对象,这种对红烧肉的愈发贪婪,反映出景钢人生观的崩塌。入赘者景钢的一生,是在景天赐的出生、成长里对自我的一步步确认,天赐的早年夭折,对景侉子来说,除了沉重的丧子之痛以外,还有作为入赘者的男性自我身份认同的无法实现。3.家族女性的姓氏辨别秦福小出生以后随母姓,她由少不更事对姓氏与归属的懵懂到长大懂事以后对弟弟珍爱有加,这中间的行为习惯,由心理上的被迫形成逐渐变成一种理所当然的对景天赐的爱。景天赐死后,福小出走,几乎走遍大半个中国。离家出走的秦福小一直被天赐之死的梦境所困扰。在梦里,梦境与现实叠加起来的场景,亦是对天赐之死的还原。在这些还原的场景里,流露出福小内心对自己姓氏的不满,对弟弟景天赐独自一人“霸占”“景”这一姓氏的不满。关于景天赐的自杀,小说是以初平阳与福小的回忆来交代的。作者以梦境与现实交杂的方式,让天赐之死的真相似真似假。这种亦真亦假的方式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正是在交代天赐之死的两位目击者内心并不愿意承认的隐晦情感。在孤儿院收养了蓝石头,并且给他取名为景天送,是秦福小不再执着于姓氏最重要的体现。与景天赐有着惊人的相似面孔的蓝石头遇到了秦福小,是福小乃至众人的天赐之死心结解开的开始。福小最后又把“景”还给了天赐,是悔悟,又是释然与解放。回到花街的秦福小在家里找到了奶奶秦环的《圣经》,在已经去世的奶奶的影响下,福小最终也有可能会信教。福小与秦环并没有血缘关系,但正是当初奶奶在石码头捡回了秦素文,才有了秦福小,而“教堂是祖母传给她的另一个血统”徐泽臣:《耶路撒冷》,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334页。徐泽臣:《耶路撒冷》,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334页。3.妓女身份的尴尬处境花街是烟柳之地,由来已久。明朝时期的花街名为“水边巷”,几经周折,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花街”之名终于坐稳。“市场经济在花街上几百年前就建立起来了”徐泽臣:《耶路撒冷》,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77页。徐泽臣:《耶路撒冷》,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77页。秦奶奶秦环便是其中一员。从运河的船上下来的秦环光着脚走上了石码头,与当时众多女人不同的是,秦环是一个并没有裹脚的大脚女人。秦环是特殊年代特殊女性的代表,作为花街上的外来人,尤其是妓女这一身份的外来人,她到生命的最后是受人尊敬与爱戴的。她性格刚烈,知恩图报。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剃成阴阳头挂破鞋批斗的她,在台上大骂围观的群众;战乱年代,因为沙教士救过她的命,她便感念一生,由此余生追随沙教士信奉宗教。秦环的死,也笼罩着一层宗教色彩,与她所追随的沙教士一样,秦环死于大雨夜。不同的是,这位一心忠于沙教士的女性,是为了保护教堂的十字架而死。易长安的母亲还未嫁给他的父亲易培卿之前也是花街上的特殊女性之一。易培卿娶长安的母亲时她还是个妓女。在易长安的幼年时期,年轻力壮的父亲喝醉酒必定对母亲施暴,除此之外,易培卿把自己对妻子前妓女身份的不满,通过不断地与其他多名女性发生不正当关系发泄出来,对于易培卿来说,建在他家老房子隔壁的翠宝宝纪念馆时刻在提醒着一个既成事实,那就是长安母亲的前妓女身份,这个纪念馆提醒着他被戴过无数的绿帽子,就算过去很多年这仍然是让他无法坦然接受的事情。从年轻的时候要照顾瘫痪在家的父亲,为生活所迫靠出卖肉体赚钱养家,到父亲死后嫁给易培卿经常被施暴,忍受易培卿对婚姻家庭的不忠,因为自己的前妓女身份,易长安母亲的处境尴尬而又辛酸。(二)罪恶的反省与救赎“‘罪感意识’是个体对内心深处生成的罪恶感的一种认知。这种罪恶感可以是具体对某人、某事,也可以是对社会、历史甚至整个人类负有罪感与愧疚。”徐威:《当代小说的“罪感意识”与“救赎书写”》,《当代作家评论》,2017年第1期。在小说《耶路撒冷》中,与景天赐相关的亲人、朋友对天赐之死均带有强烈的罪感意识。“具有深度的罪感文学,不是对法律负责的体认,而是对良知责任的体认,即对无罪之罪与共同犯罪的体认,忏悔意识也正是对无罪之罪与共同犯罪的意识”徐威:《当代小说的“罪感意识”与“救赎书写”》,《当代作家评论》,2017年第1期。刘再复,林岗:《罪与文学导言》,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1.亲情的背离与回归秦福小在天赐死后看到日益消沉的家人,愧疚自责乃至愤恨,她的内心是无法面对的。在不堪忍受内心折磨的情况下,因为吕东的失约,福小最后一个人离家出走了。对于秦福小来说,这种对亲情的背离,是在逃避。在福小的内心,弟弟景天赐的死,一定程度上是她自己造成的,她愧疚自责,带有负罪感。同时,福小的出走,仍然是对父母、奶奶长时间沉溺于失去儿子孙子之痛的不满与愤恨。妄图希望通过远走他乡减轻负罪感与不满的秦福小,并没有因此获得解放。与天赐之死相关的噩梦一直缠绕着秦福小,她内心深处的罪恶感伴随着她。秦福小在独自一个人辗转多年以后最后回到了花街,如果说天赐死去的时候尚且年少的她还无法面对内心的愧疚与不满的话,那么经历了岁月与生活的打磨以后,遇到“蓝石头”的时候秦福小已经深刻地明白了自己只有坦然面对天赐的死,并且把内心的愧疚与罪恶感以感恩的形式表达出来才是让她心安的最好方式。2.友人之死的生之背负天赐之死是《耶路撒冷》这部小说的关键部分。小说的主要人物的人生轨迹均与这件事联系在一起。易长安、杨杰、初平阳这几个与天赐一起长大的好朋友从天赐死后就一直背负着罪恶感生活,这种有罪感影响着他们每个人的人生抉择,在他们不断的自省、忏悔与找寻中,各自的救赎之路也逐渐清晰起来。天赐是在游泳比赛中被雷电击后变傻的,而这场世界上本可以不出现的比赛的始作俑者是易长安。好胜的易长安受不了比自己小两岁的景天赐游泳总是赢过自己,在雷电袭来的时候仍然撺掇景天赐与伙伴比赛。天赐最后被闪电击中以至于吓傻了,小说中天赐变傻,正是他割腕自杀的开始。易长安目睹了景天赐被雷电击中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他被吓得尿了裤子,正是这种害怕,让他否认了他看到的这一切。易长安的害怕里,有对闪电本身的恐惧,对闪电击中天赐的黑压压的场面的害怕,也有自己不该用激将法让天赐继续比赛的懊悔与罪恶感。景天赐用来割腕的手术刀片是好朋友杨杰送的。变傻了以后的景天赐的房间里能够当做凶器的东西已经被家人收拾起来了,书包里杨杰送得旧手术刀片却被家人忽略了。在初平阳与易长安都有可能已经弄丢了手术刀片的情况下,变傻了的景天赐却还记得旧书包的文具盒里用来削彩色铅笔的刀片并且用它来划破了自己左手的静脉。做水晶生意的杨杰与景天赐的死也有着莫大的关系,杨杰一直记得天赐是用自己送得刀片割腕了,并且他会记在心里一辈子。由“虚荣”心带来的刀片事件,虚荣是“杰出”这个名字以及母亲灌输给他的思想。杨杰最终的返朴归真是对自己过往的拨乱反正。出生于医生世家的初平阳觉得所有的医生性格里都有冰冷的成分,正是因为这样,哪怕他有一个亲姐姐初平秋,他也觉得天赐的姐姐秦福小更加亲切。初平阳对秦福小的依恋与喜欢,在面对天赐割腕自杀的时候影响了他的判断。十二岁的初平阳在看到与自己生日只相隔七天的天赐用刀片划破自己的手腕的时候,恐惧、不知所措,但是又带着自豪的心理执行了福小“不出声”的命令。天赐失血过多倒下以后,初平阳又因为害怕而临阵脱逃,这一次的临阵脱逃让景天赐成为初平阳的心结,让他内心一直背负着罪恶感与十字架。正因为初平阳、易长安、杨杰,这几个人与景天赐的死有着某种联系,在天赐死后他们各自都背负着罪恶感生活,在秦福小想要回到花街买下大和堂的时候,这几个人都全力相助。买下大和堂是为了完成生前爱看运河的天赐的愿望,以此使众人的救赎得以圆满。但事实上他们买大和堂也不是为了天赐,而是为了自己。徐泽臣:《耶路撒冷》,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409页。二、救赎的方式和途径“其实人人都有一个‘耶路撒冷’,只是它的表现因人而异。”徐泽臣:《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理想主义意义上的应许之地声音》,2016年,徐泽臣:《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理想主义意义上的应许之地声音》,2016年,(一)忏悔之心背负着"十字架"出走、逃亡、流浪的人,他们成了悬在半岛上的人。作者在小说中安排了让出走的人回到花街的情节。初平阳为了筹集到耶路撒冷留学的学费,返回到花街买大和堂的祖宅,在归乡的这几天中,会议了花街几十年的变迁。运用插叙的手法,将回忆与现实穿插在一起,在叙事中,逐渐引出舒袖、易长安、秦福小、杨杰、吕东等小说中人物的不同际遇。在没有用见面的几十年中,每个人的身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分别成为了知识分子、民营企业家、精神病患者等等不同的身份,他们的故事在小说的叙事中有初平阳慢慢牵涉出来。初平阳,一个知识分子,在北京求学,考上了北大的博士,之后又想到耶路撒冷去。舒袖,初平阳的前女友,曾在北京为了初平阳的博士梦陪读一年,最后还是因为那种漂泊感让她看不到未来的希望而离去。易长安是一个专门办假证的组织头目熟悉掌握生存于北京的法则,却总是觉得自己的灵魂淹没在北京的广场。秦福小,因弟弟在自己眼前自杀而没有阻止,选择独自流浪于全国各地,与花街的一切断了联系。杨杰,在北京做树精生意发了财,后回到花街,成了当地知名的民营企业家。吕东是一名大学老师,是一个有着精神问题的典型人物。他们因为不同的目的回到花街,来买初平阳想要卖掉的房子。但是这种回归对于他们而言都付出了不同程度的代价。回归故乡是易长安最不该选择的逃跑路线,他知道譬察会在家乡等着他,而他却自投罗网,一意孤行。秦福小流浪十六年未曾回乡,为了大和堂回归了自己拼命逃跑与远离的地方。杨杰为了护送秦福小归乡,和妻子走了不同的路线。吕东设计逃离了精神病医院。在某种程度上,这次集体归乡的历程是对他们人生境遇与个体遭遇的倾诉,同时也是他们精神高压的一次释放。徐则臣塑造通的着几个典型人物的,每个人都代表着现实社会中的一类人。初平阳,北大博士,代表着知识分子;易长安是办假证的,代表市场经济中的不法分子;杨杰,民营企业家,代表社会成功的商人;秦福小,漂泊各地,是打工人的代表;舒袖,嫁给了一个富豪,代表着全职太太。作者在小说中塑造的都是一些小角色,代表着身边的不同阶级,他们有不同的经历,过着不以一样的人生。景天赐自残而亡,秦福小、巧平阳、易长安、杨杰虽不是直接的参与者,却又都与自己间接地有牵连,他们因景天赐之死而进行的反思、忏悔、救赎与感恩,同样也是一代人所面临的精神难题。(二)回到花街秦福小的人生轨迹,在经历了离家出走之后,还是回到了原点。这在她还未出生的时候秦奶奶的一句话就已经作出了暗示。“姓了秦,周游列国你还得回到花街,秦的根在这里。”徐泽臣:《耶路撒冷》,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128页。徐泽臣:《耶路撒冷》,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128页。(三)到耶路撒冷去:卖掉大和堂《耶路撒冷》这部小说的另一个线索就是初平阳准备卖掉大和堂去耶路撒冷念书。初平阳的人生轨迹正是这样在天赐之死的影响下与耶路撒冷联系起来的。大和堂不仅仅只是初平阳的家,它还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想买下大和堂的人也不少。舒袖的丈夫想要买下大和堂,是因为介怀她与初平阳的过往,易长安也想买下大和堂安顿一个女人,而秦福小想要买下大和堂是为了完成死去的弟弟景天赐可以每天看到河的愿望,最后大和堂卖给了福小,由此大和堂的存在就具有了两重意义,一是大和堂卖出以后的钱供初平阳去耶路撒冷,二是福小买下大和堂完成天赐的愿望,大和堂成为“回到花街”与“到世界去”两者的交汇点。“回到花街”与“到世界去”都是救赎的方式,而大和堂又可以说是“回到花街”的终点,“到世界去”的起点。初平阳的精神突围之路——耶路撒冷。初平阳是在教堂里独坐诵经的秦奶奶那里最先知道“耶路撒冷”四个字。当初平阳第一次清晰听见并且说出耶路撒冷的时候,他就被这四个字合在一起发出的韵律和美感所吸引。他一直为这么多年他念念不忘的是“耶路撒冷”这个词汉语发音时的那种神秘与动听。直到遇到色列来的塞缪尔教授,他才发现,自己对耶路撒冷的向往不仅仅是因为它汉语发音的美感,更是因为也里始终绕不开的天赐,内也里隐秘多年的对天赐的斤悔与赎罪之结。“你此刻也觉得内心里的路越绕越少,越绕越没得绕了,该直面和正视的东西再也躲不过去了。然后,你发现,无路可走的地方坐着一个人。开始你和过去一样,以为是跪在穿解放鞋的耶妹面前的秦奶奶,走近了,原来是景天赐。”既然绕不开放不下,初平阳就带着他们守着他们,走向耶撒冷,以此来完成自我的精神与灵魂救赎。“徐则臣更看重的是这个不断寻找的过程”徐威:《当代小说的“罪感意识”与“救赎书写”》,《当代作家评论》,2017年第1期。,在反省与寻找救赎方法的过程中,小说所展现出来的是这些人“一种存乎自我内心又发乎外在世界的,关爱他人的责任感与安身立命的善良心”。江飞:《耶路撒冷:重建精神信仰的“冒犯”之书》,《文学评论》,2016年第3期。秦福小的内心有对亲奶奶的依恋,这种依恋让她最后回到了亲人的身边,除去对天赐的负罪感,也正是她的善良与责任感让她收养了蓝石头;初平阳、杨杰、易长安等人在福小出走后一起寻找她,在任何时候都选择倾力帮助秦福小,等等行为都体现出这些人在负罪感之外的责任感与善良,正如荣格说:“如果存在于心理的只是一些对我们无用的罪恶东西,那么即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亦无法要任何正常的人佯称喜欢。”徐威:《当代小说的“罪感意识”与“救赎书写”》,《当代作家评论》,2017年第1期。江飞:《耶路撒冷:重建精神信仰的“冒犯”之书》,《文学评论》,2016年第3期。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寻求灵魂的现代人》,黄奇铭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325页。结语《耶路撒冷》长达四十余万字,徐则臣用这几十万字讲述了一个简单而又蕴涵深厚的故事。在这个融合了他以往作品中“花街”与“京漂”两类题材的大故事里,徐则臣用对称镶嵌的结构塑造全篇,让读者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小说的“救赎”主题从运河沿岸的花街延伸到异域耶路撒冷,在讲述以花街上的景天赐为中心的众人的自我心理救赎故事的同时,回望了二战时期以及中国文革时期的时代悲剧以及灾难面前的人道主义救赎,反映出历史带给人的影响,小说写出了花街、石码头、花街上的斜教堂、二战时期接纳犹太人的上海,以及三教聚集地圣城耶路撒冷等几处具有“避难所”意味的地方。在“耶路撒冷”这种非中国本土的象征符号的指引下,小说承载了花街上一代人的成长记忆,这种异域的存在并未让整部小说显得生涩或是有距离感,相反,在耶路撒冷这个遥远的国度、以及一种原始信仰的指引下,作者笔下的主人公因为一步步的靠近童年靠近真实的自己,人物显得鲜活真实,关于救赎的故事直指人心,正如小说中“我看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