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导读_第1页
呼兰河传-导读_第2页
呼兰河传-导读_第3页
呼兰河传-导读_第4页
呼兰河传-导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PAGE5《呼兰河传》导读一、故事梗概:在《呼兰河传》这部作者晚期杰作中,她以散文化的笔调抒写了以家乡为原型的“呼兰河”城的“传记”,这“传记”记录了呼兰河的四时风俗,“我”的美丽而寂寞的童年,以及小城里各式各样琐屑平凡的人世悲欢。小说以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子”为起点,展开了关于呼兰河人日常生活的叙述。那个当街的五六尺深的大泥坑时常闹出乱子:车马倒在污泥中了,救马的与喝彩的,一时热闹非凡,大人们挣扎许久终于过去了,小孩子掉下去又被救起来了,猪淹死了……大泥坑上总是“盛事”不断,呼兰河人应付着、忍受着,然而,“说用土把泥坑来填平的,一个人也没有”。“大泥坑”也许是一种象征,小城里的人们,也是挣扎在人间,被风霜雨雪吹打着,却又麻木因循地生活着:卖豆芽菜的王寡妇死了独子,虽然疯了,但依然卖豆芽菜;扎彩铺的伙计们扎出了富丽的阴宅,却依然在人间辛苦地生老病死;小胡同里一篮麻花,可以惹出一家小孩的追打;一块豆腐也能为人们的晚餐锦上添花……事实上,呼兰河人对于死后的想像,要比生前的实际生活丰富得多,一年之中必有跳大神、放河灯、唱野台子戏、逛娘娘庙大会等各式各样的“精神盛举”。对这些以鬼神的名义兴起的人间盛事,呼兰河人乐此不疲。在自家的后花园内,是有祖父陪伴的多彩童年,后花园外却是荒凉的院落以及穷困租户的别样人生。长蘑菇的草房子里住着几个漏粉的,旁边的小偏房里住着一家赶车的,他们的日子交织着微末的欢喜和沉默的不幸。小团圆媳妇是赶车的老胡家为他们的二孙子娶的童养媳,是一个黑忽忽、笑呵呵的女孩子,然而照“规矩”经过婆婆的毒打与烙脚心的“调教”之后,日渐病倒,又经过跳大神、吃偏方、抽帖儿、用大缸洗澡种种奇特的“治疗”,终于死去。有二伯是“我”家的一位古怪亲戚,他无家无业,居无定所,生活窘迫,甚至有些小偷小摸的劣习,但同时却又敏感而自尊。他对砖头和云雀讲话,忌讳人家喊他乳名,他年过六旬却被年轻的主人打倒在地,他感到凌辱而想到死,但又缺乏自杀的勇气,最终他的“跳井”“上吊”成为人们的笑料。临着“我”家后园的磨房里住着冯歪嘴子,他和邻家王大姐不声不响成了家,刚生下的孩子,在零下的温度里只能盖着面口袋取暖,但这并不妨碍冯歪嘴子对生活的执著,他依然努力拉磨,卖年糕,最终王大姐在街坊邻居的闲言碎语中抑郁而亡,冯歪嘴子和他的儿子们却坚强地活着……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也是刻板单调的。呼兰河的人民当然多是良善的。他们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他们有时也许显得麻木,但实在他们也颇敏感而琐细,芝麻大的事情他们会议论或者争吵三天三夜而不休。他们有时也许显得愚昧而蛮横,但实在他们并没有害人或害自己的意思,他们是按照他们认为最合理的方法,“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自始至终,《呼兰河传》中萦绕的便是这样一种寂寞单调的氛围。寂寞、荒凉是读这篇小说感受最深的一面,拨开寂寞的氛围,看到萧红寂寞的心境、寂寞的文字,萧红透过寂寞氛围表现的孤寂情感除了给人以含泪的微笑、含泪的幽默外,还在平静的叙述中透过寂寞显示了写实主义的力量。“无意识地违背了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终于死了,有意识地反抗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萧红则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茅盾:《呼兰河传》序言)。那么,在全民族抗战的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萧红选择了与她寂寞心境相一致的情感基调,精心营造了一个笼罩在寂寞氛围之下的呼兰河。透过这种寂寞氛围,让我们感受她的孤寂情感,以及孤寂情感所展现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追忆黑土地的童年往事童年和故乡往往是人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而它们却成为萧红人生旅程中难圆的梦。萧红出生在一个没落地主家庭,从小并不缺衣少食,但缺少亲情,重男轻女的父母不喜欢她,母亲常对她恶声恶气,父亲又是一个贪婪、吝啬、无情的人,祖母甚至用针刺过她的小手……冷漠的家庭生活在萧红幼小而敏感的心里埋下了寂寞与辛酸的种子。在萧红的童年记忆中,“年年种着小黄瓜,大倭瓜,年年春秋假日有些蝴蝶、蚂蚱、蜻蜓的后花园,堆满了破旧东西,黑暗而尘封的后房,是她消遣的地方;慈祥而犹有童心的老祖父是她唯一的伴侣;清早在床上学舌似的念老祖父口授的唐诗,白天听着老祖父讲些实在已经听厌了的故事,或者看着那左邻右舍的千年如一日的刻板生活,——如果这样死水似的生活中有什么突然冒起来的浪花,那也无非是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病了,老胡家又在跳神了,小团圆媳妇终于死了;那也无非是磨倌冯歪嘴忽然有了老婆,有了孩子,而后来,老婆又忽然死了,剩下刚出世的第二个孩子。”(茅盾:《呼兰河传》序言)茅盾的评价深刻道出了幼年的萧红的生活是怎样的寂寞,而这也算是萧红的童年!在《呼兰河传》中,萧红深情地回忆了她与祖父相处的点点滴滴和骨肉情深,正如她自己所说:“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说向着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萧红以回忆的笔触温暖地告诉我们,“祖父笑得和孩子似的!”可惜的是,祖父过早地走了,萧红唯一的情感牵念没有了。在《呼兰河传》中,萧红用儿童纯真与成人理性相糅合的目光,去观照已逝的童年家园,用一颗孤寂的灵魂吟唱着童年故乡的咏叹调。人物形象:1、小团圆媳妇:不符合社会的期待——长得太高(黑乎乎、笑呵呵)、不害羞,不符合人们眼中的低眉顺眼的小团圆媳妇的样子,没有抗争,被折磨而死成为封建到的、封建习俗的牺牲品。小团圆媳妇刚到胡家来的时候单纯、活泼、健康,却因为“吃得多”“走得快”被认为“不知羞”“不像个团圆媳妇”,从而遭到婆婆的打骂。婆婆及其帮众们为了帮助小团圆媳妇成为一个符合传统标准的“小团圆媳妇”而狂热地参与到摧残小团圆媳妇的行列中去,最终导致小团圆媳妇的惨死。然而更可悲的是,几乎所有的人对此都不会产生道德和良心的压力,因为她们信守当时社会话语的合理性,她们不仅看不到自己对小团圆媳妇的伤害,反而认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她好。面对小团圆媳妇的死,她们心安理得,甚至多了饭后的谈资。她的婆婆认定非狠狠地打她不可,理由是"不狠那能规矩出一个好人来"。小团圆媳妇被打,不服,被吊在大梁上,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她,打昏过去,又用冷水把她浇过来。她婆婆有时用烧红过的烙铁烙她的脚心,用针刺她的手指尖。小团圆媳妇被拆磨病了。婆婆又请跳大神的来给她治病。跳大神的把她放在大缸里用滚热的水浇,给她"洗澡"。小团圆媳妇终于被折磨死了。然而折磨她的人似乎又是无辜的。人们"憎恨的对象不是小团团媳妇的婆婆",

"只觉好婆婆也可怜,她同样是“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一个牺牲者。”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是因为她无意识地违背了“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因而更能引起人们的深切同情。萧红以敏感的灵魂和细腻的女性视角关注着女性的生与死,同时她更深刻地意识到,千百年来女性的悲剧命运不仅仅是男权文化统治的结果,更是女性对自己被奴役状态的历史性认同所造成的,是女性自己加速了对女性的异化。这种心理成为她们共有的集体无意识,自觉地来规范约束自己和其他女人,《呼兰河传》中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就是被女人异化的典型。萧红笔下的女性是旧中国社会最常见最普通的女性,不像一个艺术形象,而就是生活中人。这群浸没在男权思想里的女人与封建意识一起构成了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吃人网,女人同时既是被吃者又是吃人者,她们是男权传统樊篱中的牺牲者、殉葬者和异化者。这简直到了惊心动魄的地步,在人间最粗鄙、最残忍的虐杀开始之前,黑忽忽、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还想要弹玻璃球,她全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就要在那个大缸里结束。“在屋里屋外,越张罗越热闹了”的情况下,小团圆媳妇跟“我”说:“等一会你看吧,就要洗澡了。”她说着的时候,好像说着别人一样。当她一边怪叫着一边还伸出手来把着缸沿想跳出来的时候,动情的读者再也坐不住了,你想冲上去,拉住她的手,大声斥责那些刽子手和四周的看客。但没有人理睬你,人们照样浇水的浇水,按头的按头。等到那些困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的看客,再度“欣赏”这一“壮举”时,你已经泪流满面,说不出话来。你含着眼泪再一次打量这群人,想找出谁是凶手,但你发现自己好像进入“无物之阵”,你发现没有一个人现出犯罪的神态。他们态度自如,好像看了一场不花钱,不买票的电影。你再想大声斥问,却发现“家家户户都是黑洞洞的,家家户户都睡得沉实实的”了。小团圆媳妇的死是一出悲剧,但有着更深悲剧意味的是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和那些看客。他们不是坏人,但却组成了“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在把小团圆媳妇打成了重病之后,竟舍得花大把大把的钱给她治病,跳大神、请巫医。看客们之所以看不惯小团圆媳妇是因为她“不像个小团圆媳妇”,而正当她被打成重病之后,却又给老胡家出主意,这是因为“人哪能见死不救呢?”愚昧的真诚和残忍的善良是多么不和谐地流淌在这些人的血液里啊!是她们“无意识地”把年轻的一代作为牺牲品献在旧礼教的祭坛上。“婆婆”和“看客”的心理,以及这种心理所反映出的呼兰城人们麻木、残忍、愚昧的生存状态与思想状态。2、有二伯是个性情古怪,勤劳、倔强而又麻木的老人。从他的出身看,他是属于张氏家族之中的人,但由于他那股败落得最早,这又使他成为家族以外的人,甚至地位还不如一般的仆人。他三十岁就来到张廷举家当长工,一年四季辛辛苦苦地干活,所得到的只是吃点残羹剩饭,他被剥削得一贫如洗。他没有财产,没有家眷,甚至连个固定住处也没有。他仅有的行李是一铺盖卷,从被角往外流着棉花"的被子和一掀动毡片就一片一片掉下来的褥子。他的枕头一动就"哗哗地往外流着荞麦壳"。这套破烂不堪的行李,"有二伯三天两天的就要动手缝一次."他穿的是"大半截子的衣裳,不是长衫,也不是短衫",走在街上,人们都不知道他是那个朝代的人。他戴的草帽段中的A是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A的生活状况和祖父的特点。答案:1、有二伯;2、穷困潦倒(一贫如洗);善良。可A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中那样绝望,好像他活着还很有把握的样子,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洞穿了他。因为他看见了他的两个孩子,他反而镇定下来。他觉得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他不管自己有这份能力没有,他看看别人也都是这样做的,他觉得他也应该这样做。于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负者他那份责任。A处应填的人物是。小说中他的身份是。结合本段内容说说A这一形象的意义。参考答案:1、冯歪嘴子;磨倌。2、他生活贫困,妻子死后给他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他不绝望,仍然在人们怜悯的目光下倔强地活着,担负着他应该担负的责任。他是生活的强老,是抗争者。他的身上闪耀着战斗的韧性,寄予着民族的期望。半夜三更的喊着回家,一招呼醒了,她就跳下地去,瞪着眼睛,张着嘴,连哭带叫的,那力气比牛还大,那声音好像杀猪似的。段中的“她”指的是“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遭遇?参考答案:1、小团圆媳妇2、遭到了婆婆的虐待受到了惊吓;婆婆认为她爱笑,太大方了,长得高,吃得多,不像个小团圆媳妇,所以要严加管教,“给她一个下马威”。关于埋葬小团圆媳妇的经过,却先一字未提。好像他们两个是过年回来的,充满了欢天喜地的气象。“他们两个”是谁?他们身上为什么会“充满欢天喜地的气象”?从“他们两个”对待埋葬小团圆媳妇的事上,你能看出当时人们怎样的心态?参考答案:1、有二伯和老厨子;他们参与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