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场基坑监测总报告-_第1页
停车场基坑监测总报告-_第2页
停车场基坑监测总报告-_第3页
停车场基坑监测总报告-_第4页
停车场基坑监测总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30报告编号:2010-基坑监测-1201报告日期:201监测报告(典型报告)项目名称:东湖停车场基坑围护监测项目委托单位:***********工程有限公司二0一0年十二月声明本报告如无本公司检测报告专用章或公章无效;本报告如无本公司骑缝章无效;本报告如无主检人、审核人、批准人签名无效;本报告如经涂改无效;复制本报告如未重新加盖本公司检测报告专用章或公章无效;未经本检测公司书面批准,本报告不得复制或作为他用;本报告仅对该检测项目负责,如有异议或需要说明之处,应及时向本公司提出。

************************停车场基坑围护监测项目项目负责人:报告编写人:主要检测人:报告审核人:报告批准人:单位:地址:邮政编码:电话:传真:电子信箱:目录1工程概况及基坑周边环境 11.1工程概况 11.2基坑周边环境 12工程地质概况及水文地质条件 13监测目的 14技术标准 15监测内容 25.1监测的基本原则 25.2监测项目 25.3监测频率及周期 36监测技术 46.1坡(墙)顶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 46.2深层(墙)岩土体水平位移监测 66.3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变形 86.4坑外地下水位监测 96.5围护结构内力监测 106.6支撑轴力或变形监测 116.7立柱变形监测 116.8地表沉降监测 116.9巡视 127监测控制标准值与报警值 137.1控制标准确定原则 137.1各监测项目报警值 138监测人员及仪器 148.1监测人员 148.2监测仪器 149监测成果及分析 159.1坡(墙)顶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 159.2深层(墙)岩土体水平位移 179.3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变形 249.4地下水位 249.5围护结构内力 259.6支撑轴力或变形 269.7立柱变形 279.8地表沉降 2810监测结论 30************停车场基坑围护监测总报告1工程概况及基坑周边环境1.1工程概况**********停车场包括地下二层、地上六层集停车办公楼,用地面积为4710m2。基坑开挖深度约9.50m。基坑围护结构采用一排钻孔灌注桩结合两道混凝土支撑的围护方案。1.2基坑周边环境***********停车场位于**************,受周边环境制约,本工程施工场地十分狭小。2工程地质概况及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详见本工程详细勘察报告。3监测目的(1)判定地下室工程在施工期间的安全性、稳定性及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验证基坑开挖方案和环境保护方案的正确性,并对可能发生的危险及环境安全的隐患或事故提供及时、准确的预报,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2)检验设计所采取的各种假设和参数的正确性,指导支护结构的施工,优化设计,做到信息化施工。(3)为研究岩土性质、地下水条件、施工方法与地表沉降和土体变形的关系积累数据;积累工程经验,为提高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的整体水平提供依据。(4)确保基坑支护结构和相邻建筑物及管线的安全。4技术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6)《城市测量规范》(CJJ8-99)《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7)设计图纸,国家其他监测、测量规范和强制性标准5监测内容5.1监测的基本原则本工程项目监测方案以安全检测为目的,根据施工步序、地段和参数等确定监测项目、监测仪器及精度、测点布置等项目,监测频率及变形速率为主要的报警值,针对监测对象安全稳定的主要指标进行方案设计。施工区域影响范围:按两倍于基坑开挖深度确定最大影响范围,在此范围内的建筑物、地下管线、土体和基坑本体均作为本工程监护的对象。所采用的监测仪器满足精度要求且在有效的检校期限内,采用方法正确、监测频率适当,符合设计和规范规程的要求,能及时准确提供监测数据,满足施工安全的要求。监控量测工作设专人负责,按设计文件和监测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及时做好数据处理和信息反馈,并以此指导施工,从而提高监测工作质量。本工程项目监测点的布置能够全面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工作状态。各监测项目能相互校验,以利数值计算,故障分析和状态研究。5.2监测项目本工程监测项目如下表所示:序号监测项目监测对象监测仪器监测精度1坡(墙)顶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坡(墙)顶钢卷尺、电子经纬仪1mm1〞2深层(墙)岩土体水平位移深层(墙)岩土体测斜仪0.02mm/3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变形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精密水准仪0.54地下水位基坑外侧水位计15围护结构内力围护结构频率读数仪、轴力计、振弦式钢筋应力计分辨率≤0.01F·S6支撑轴力或变形支撑端部频率读数仪、轴力计、振弦式钢筋应力计分辨率≤0.01F·S7立柱变形立柱顶精密水准仪0.58地表沉降基坑外侧精密水准仪0.55.3监测频率及周期(1)施工前或仪器设备安装后,应对所有的监测项目进行连续三次以上独立的观测,判定稳定后并取其平均值作为监测项目的初始值。(2)当监测值超过有关标准或场地条件变化较大时,应加密观测,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则需进行加密监测。

本工程监测频率与周期详见下表:监测频率与周期施工过程或时间监测项目开挖前开挖期间开挖深度≤5m开挖期间开挖深度5m~9.5m底板施工后1~7d底板施工后8~14d底板施工后15~28d底板施工后28d~基坑回填坡(墙)顶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3次1次/2d1次/1d1次/1d1次/2d1次/3d1次/5d深层(墙)岩土体水平位移3次1次/2d1次/1d1次/1d1次/2d1次/3d1次/5d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变形3次1次/2d1次/1d1次/1d1次/2d1次/3d1次/5d地下水位3次1次/2d1次/1d1次/1d1次/2d1次/3d1次/5d围护结构内力3次1次/2d1次/1d1次/1d1次/2d1次/3d1次/5d支撑轴力或变形3次1次/2d1次/1d1次/1d1次/2d1次/3d1次/5d立柱变形3次1次/2d1次/1d1次/1d1次/2d1次/3d1次/5d地表沉降3次1次/2d1次/1d1次/1d1次/2d1次/3d1次/5d6监测技术6.1坡(墙)顶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6.采用十字测钉,用冲击钻在坡(墙)顶成孔后放入测钉,用水泥固定好后即可。6.1坡(墙)顶水平位移观测采用测小角法。首先,在离基坑2倍开挖深度距离以外建立基准点A,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与基准点在一条直线上。其次,在不小于2倍基准点A与监测点C的距离(L)以外建立后视目标点B,则AB的连线设定为零方向。采用钢卷尺测定L,采用电子经纬仪测定AC与AB的角度β。通过其角度β的变化△β可求得监测点C的位移量△=(Δβ/ρ)*L(其中ρ=206265)。6.1.6.1.(1)水准基点布设水准基点控制网布设的基本原则采用分级,首先根据基坑周边沉降监测点分布情况,布设首级控制网(起始、闭合于水准基点),观测首级控制点高程;其次,布设二级水准网(起始、闭合于首级控制点),观测各沉降点高程。首级控制和二级控制布设成附合路线或闭合路线均可,具体采用那种路线,根据观测点分布情况和建筑物密集程度决定。在布设水准控制路线时,为确保前后视距差满足二级精度要求,同时满足变形监测的“四定”要求(测站固定、仪器固定、人员固定、观测路线固定),在布设的同时量测出每次仪器的安置位置,并用红油漆在地面做出标记。本工程布设至少3个基准点。基准点均应位于施工影响区以外相对稳定的地区,点位要深埋,其位置应方便由基准点向监测点引测。鉴于基准点是垂直位移监测的起算点,因此要注意保持基准点之间的图形结构,以保证足够的精度,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应大于60米。(2)工作基点布设为了工作方便可根据场地条件设工作基点,工作基点布设于基坑开挖边界3倍开挖深度之外,其数量分布在保证观测精度的前提下,设于施工、施测方便和便于保存的地方。6.水准基点的标石,可根据点位所在处的不同地质条件选择深桩基点或基础建筑物基础角点。水准基点埋设示意图6.1(1)基准网观测按垂直沉降监测二级精度的技术要求进行观测,闭合差≤±mm,高程中误差≤±0.15mm,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0.3mm。(2)沉降观测点的观测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沉降观测的精度指标:环线闭合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视线高≥0.3m。每次观测时,必须按附合水准路线至少联测两个水准基点,以保证有必要的检核条件,减少测量误差的发生。另外为保证测量成果的准确性,在进行观测点的首次观测时,必须连续测量两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沉降观测点的原始数据。(3)精度分析根据使用的精密水准仪苏州第一光学仪器厂DSZ2+ZFCWQ测微器,其精度是每公里偶然中误差为0.5mm,同时考虑本工程是按照变形监测二级精度进行观测,其视线长度≤(4)数据记录及平差处理观测数据由观测人员进行记录,各项限差都按规范规定的指标进行控制。根据各期高程值,计算沉降变化量。6.2深层(墙)岩土体水平位移监测6.2.1图(a)为一个测斜仪的构造和原理示意图,横截面为圆形,上下各有两对滚动轮,上下轮距500mm。其工作原理是利用重力摆锤始终保持沿直方向的性质,测得仪器中轴线与摆锤直的倾角,从而可以知道被测构建筑物的位移变化值。深层土体位移测试原理是基于测斜管底处土体位移为零,然后测出一分段(测头的测试长度)内的斜度,则可换算成两端点的相对位移值。6.2.围护墙体水平位移的测斜管采用绑扎埋设。埋设时将测斜管在现场组装后绑扎固定在墙体钢筋笼上,管身每1~2m绑扎1次,在两管接头位置加密绑扎。测斜管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的测斜管采用钻孔埋设。依照埋设的位置,选用Φ108的提土器开孔至设计深度,立即放置测斜管,然后在测斜管与钻孔壁之间用粗砂填实至孔口。测斜管的管口用封盖盖好并做好保护箱,避免测斜管被损坏。测斜管埋设过程中要避免管子的纵向旋转,在管节连接时必须将上、下管节的滑槽严格对准,以免导槽不畅通。埋设就位时必须注意测斜管的一对凹槽与欲测量的位移方向一致(通常为与基坑边缘相垂直的方向)。测斜管固定完毕或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用清水将测斜管内冲洗干净。埋设好测斜管后,要及时做好保护工作,如测斜管外局部设置金属套管保护,测斜管管口处砌筑窨井,并加盖。6.2.(1)工程项目开始前,测斜仪按规定进行严格标定,以后根据使用情况,每隔三个月至一年标定一次。(2)深层土体水平位移测斜管在基坑开挖前2~4个星期埋设完毕,在开挖前的3~5日内重复量测3次,等判明测斜管已处于稳定状态后,将其作为初始读数,开始正式量测。(3)每次量测时,将探头导轮对准与所测位方向一致的槽口,缓缓放至管底,待探头与管内温度基本一致、显示仪读数稳定后开始量测。(4)以管口作为计程标志,按探头电缆上的刻度分划,均速提升,每隔一定距离(0.5m或1m)进行仪表读数,并作记录。(5)待探头提升至管口处,旋转180°后,再按上述方法量测一次,以消除测斜仪自身的误差。6.3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变形6.3观测点一般埋设于能明显反映建(构)筑物变形的其竖向结构上,且便于观测。观测点的制作方法如下:(1)对于混凝土结构立柱上的观测点:先用冲击钻在墙柱上成孔,在孔中装入Ф20不锈钢测点,然后在孔内灌注混凝土或锚固剂进行固定(测点固定部位做成螺纹)。埋设方式如下图:混凝土结构立柱上监测点埋设示意图(2)对于钢结构上需布设观测点的,采用焊接式观测标志。布设方式如下图:焊接式观测标志埋设示意图(3)点位附近均作上明显标记(标记点号,涂上红油漆),以便长期保存。(4)建筑物观测点在埋设时应注意避开障碍物并保证有足够的准确立尺的空间。6.3对于有检查井的地下管线,可以通过检查井在管线上埋设监测点。对于没有检查井的直埋地下管线,应通过开挖揭露出地下管线,并在其上边埋设监测点。监测点应通到地面,假设保护套筒后回填。直埋地下管线监测点埋设示意图见下图。直埋管线监测点埋设示意图6.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变形观测方法与坡(墙)顶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观测方法相同。6.4坑外地下水位监测6.4.1测点埋设测点埋设采用地质钻钻孔,孔深根据要求而定(确保能测出施工期产生的水位变化)。测孔的安装确保测出施工期间水位的变化。用地质钻机钻直径Φ89孔,水位孔的深度在最低设计水位以下(坑外孔深同基底,坑内孔深达到基坑底以下1~2m),成孔完成后,放入裹有滤网的水位管,管壁与孔壁之间用净砂回填至离地表0.5m处,再用粘土进行封填,以防地表水流入。水位管用Φ55的PVC塑料管作滤管,管底加盖密封,防止泥砂进入管中,下部留出0.5~1.0m深的沉淀管(不打孔),用来沉积滤水段带入的少量泥砂,中部管壁周围钻6~8列Φ6左右的孔,纵向间距5~10cm,相邻两列的孔交错排列,呈梅花形布置。管壁外包扎上滤网或土工布作为过滤层,上部再留出0.5~1.0m作为管口段(不打孔),以保证封口质量,具体见下如图。坑外地下水位观测井示意图6.4.2观测方法对于地下水位观测,可在基坑降水前测得各水位孔孔口标高及各孔水位深度,孔口标高减水位深度即得水位标高,初始水位为连续三次测试的平均值。每次测得水位标高与初始水位标高的差即为水位累计变化量。6.5围护结构内力监测在支护结构内布设钢筋应力测点,共布设1个断面,即N1。根据本工程的设计方案,自支护结构钢筋笼顶端向下5m布设1只应力计,这样每个应力测孔共3只应力计,分别标号为N1-1、N1-2、N1-3。应力计直径与钢筋主筋相同。应力计导线在支护结构内用软绳统一固定在主筋上,在围护结构顶部用钢套管保护,引出地面,接入接线盒内保护,不受施工破坏。6.6支撑轴力或变形监测6.6.1监测原理钢支撑监测:每个截面上均匀布置1个监测元件(轴力计);根据钢支撑截面积和平均应变,可以计算其轴力。混凝土支撑监测:频率计通过导线可以测出钢筋的应力,从而可计算钢筋的应变,根据钢筋和混凝土共同作用原理,再根据混凝土的模量即可计算出混凝土的内力,可算出钢筋混凝土支撑的轴力。6.6.对于钢管支撑:首先将钢支撑轴力计放入特制的支撑架内,然后将支撑架焊接于钢支撑的端部即可。对于混凝土支撑:在混凝土支撑浇注前在支撑1/3部位主筋上预埋2个钢筋应力计,将导线引出即可。6.6.3观测方法一般采用振弦式频率计对钢筋应力计进行读数。支撑轴力量测时必须考虑尽量减少温度对应力的影响,避免在阳光直接照射支撑结构时进行量测作业,同一批支撑尽量在相同的时间或温度下量测,每次读数均应记录温度测量结果。量测后根据率定曲线,将频率读数换算成轴力值。6.7立柱变形监测6.观测点的埋设位置应根据被观测立柱的具体特点、位置及方便观测而定。一般设在立柱顶或立柱侧面。本工程在立柱监测点上固定钢尺,在基坑开挖过程中要做好钢尺的保护工作。6.立柱变形观测方法与坡(墙)顶垂直位移相同。6.8地表沉降监测6.8.1测点埋设地表沉降观测点的标石,采用浅埋钢管水准标石或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地表沉降观测点埋设示意图6.8.2观测方法地表沉降观测方法与坡(墙)顶垂直位移相同。6.9巡视6.9.1巡视的特点基坑监测项目均是非实时性监测项目,所以相比之下巡视也有一些仪器的量测尚不具备的优点。(1)直观、快捷深基坑工程容易发生的工程事故多为围护结构坍塌,土体滑坡,支撑体系变形,周围建筑物沉陷、裂缝等。很多工程事故的产生都是在监测正常进行下发生的,监测点的数量有限,都分布于常见的重要位置,有时仅从监测数据上并不能预测到基坑的个别部位。通过经常的巡视往往能更及时的发现事故的前兆,特别是对暴雨天气后基坑周围土体的一些细微变化,土体的局部的沉陷,地面与建筑的裂缝等的发现。(2)定性准确仪器的监测均是定量的数据,我们从数据上发现的往往是量变的过程,而一些规范和工程经验的报警限值都是大家长期沿用下来的安全底限,它是一个具体的量值。而直接导致工程事故或其前兆现象发生的量值具有很大的范围,有时会远远高于常规报警值,有时甚至会底于常规报警值。而巡视有时则能及时发现质变的前兆,对现象做出定性结论。6.9.2巡视实施方法每次现场量测之前,大量或长时间降雨时,均进行巡视,对监测点未布置到的部位也要查看,例如未设监测点的基坑支撑、锚索等。巡视具体内容有:a肉眼观察基坑支护结构外观,查看其壁上是否产生裂缝、流沙或其它变形,观察所有锚杆(索)锚头外观,看其是否有异常现象。b观察支撑体系及其端头附近的支护结构,是否有变形,是否有裂缝等破坏现象。c查看基坑周围土体及建筑,看地面是否有沉陷、裂缝、滑移、隆起等现象,建筑物是否有裂缝。特别是在大量降雨时,应及时多次的进行观察。观察到的异常现象中,严重的应立即向有关方通报,可疑的应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分析,分析结果写进报告。7监测控制标准值与报警值7.1控制标准确定原则(1)满足现行的相关规范、规程的要求;(2)满足设计计算的要求;(3)满足监测对象的安全要求,达到保护的目的;(4)满足环境和施工技术的要求,以实现对环境的保护;(5)满足各保护对象的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6)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工程质量和经济等因素,以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7.1各监测项目报警值监控控制值以设计图纸的要求为准。

本工程的监测报警值如下表所示。序号监测项目报警值8监测人员及仪器8.1监测人员人员一览表8.2监测仪器

监测仪器一览表序号仪器设备名称规格型号精度单位数量应用项目1电子经纬仪ET-05B1″台1围护墙顶水平位移2钢卷尺50m1mm把1围护墙顶水平位移3精密水准仪DSZ2+ZFCWQ0.5台1垂直位移4频率读数仪XP02频率读数仪0.01F·台1支撑轴力5测斜仪北京航天CX-010.02mm/台1墙体、土体水平位移6水位计SWJ-80901台1水位观测9监测成果及分析9.1坡(墙)顶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9.1坡(墙)顶水平位移监测成果如下:则坡(墙)顶水平位移累计变化量最大的测点为C-12测点,此测点累计变化量于2010年10月10日达到12.20mm,没有超过报警值。9.1.2坡(墙)顶垂直位移监测成果如下:则坡(墙)顶垂直位移累计变化量最大的测点为C-13测点,此测点累计变化量于2010年11月10日达到12.4mm,没有超过报警值。9.2深层(墙)岩土体水平位移深层(墙)岩土体水平位移监测成果如下:则CX1于2010年11月10日累计位移量达到最大值24.83mm,发生在管口以下6m处,没有超过报警值。则CX2于2010年10月10日累计位移量达到最大值3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