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钱理群_第1页
(完整版)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钱理群_第2页
(完整版)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钱理群_第3页
(完整版)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钱理群_第4页
(完整版)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钱理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

“第一个十年”主讲人:王百娣知识点: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三、新文学初期理论的建设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事实上,文学革命的爆发确有其历史背景,并在相当程度上利用了晚清以来文学变革的态势与思想资源————即“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的酝酿(19世纪末~1917年)文学现代化的准备: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文化领域具体表现:(一)“文学是人学”的深刻阐发

“人”的观念的演变是贯穿和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人类对自我的发现与认识,决定了文学的发展。古人对“人”的发现与认识,决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上古“天人合一”观“儒释道”观宋明理学程朱陆王李贽“童心说”个性主义思潮文学创作反映新的人的观念

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王阳明李贽祝枝山近代“新民说”:新的“人”的观念《新民说》是梁启超在(清)光绪二十八(1902年)年至三十二年(1906年),用“中国之新民”的笔名,发表在《新民从报》上的二十篇政论文章。《新民说》的主要期望是唤起中国人民的自觉,要从帝国时代皇帝的臣民,转化为现代国家的国民,并讲述现代国民所应有的条件和准则,在二十世纪中国起了启蒙的作用。

《新民说》的中心思想就是启蒙,就是提出批判、改造中国的国民性,“制造中国魂”。所谓新民,就是呼唤新人,这是对20世纪中国社会现代化与“人”的观念现代性的呼唤。这也决定了中国近代新文学创作与文学观尤其注重文学的社会性、社会功利性的总体特征,并一直影响到五四及以后新文学的整体走向。五四对“人”的个性主义新发现易卜生在五四高潮时期被《新青年》隆重推出,他的个人主义连同他的《玩偶之家》对于夫权家庭的批判、对于妇女平等自由权利的呼喊,成为当时中国文化界倡扬个性主义的旗帜。启蒙主义者卢梭以理性主义思想呈现人性正负面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五四对“人”的个性主义新发现尼采攻击一切偶像的精神与张扬超我,吻合五四彻底反传统的精神。他把人的自我张扬到极致,颂扬了个人对传统社会的叛逆精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曾在五四小说创作中引起反响,很多知名作家在刻画人物心理等方面都运用到精神分析学理论。无论是人类对于自我的理性主义认识,还是非理性主义层面的揭示,都使人的内涵获得了现代性。使五四时期中国文化、文学对于人的发现,构成一个完整丰满、现代性的人学观。五四文学、五四文学观就是构建于这一新的人的观念。鲁迅的五四文学开山之作《狂人日记》就明确发出“真的人”的呼喊。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是多种“人”的观念对话、交流、对抗、交融的历史1928年的革命文学和30年代的左翼文学发现了人的阶级性,十七年至文革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革命性、阶级性的人学观三四十年代注重人的个性与社会关系的文学在文革期被赶尽杀绝,又在新时期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到文化寻根的过程中逐渐被寻找与恢复并继续得到深入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思想从80年代中期开始更深入地渗透到中国文学创作中,意识流、荒诞派、存在主义思想体现在文学中,是对“人”的观念的新发现。各种创作方法的形成,决定于创作主体从何角度发现人、思考人:♣看重人的社会性、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就形成现实主义。♣着眼于人的心灵情感的,则倾向于浪漫主义。♣认定人的心灵真实、潜意识的深刻性的,就走向现代主义。这些都包含于“文学是人学”的深刻性中。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是由文学如何实践和表现这一不断演变的“人”的观念而构成着、丰富着、发展着。具体表现:(二)文化机制变革上的准备1、法律对从事文学活动者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2、报刊、书籍等现代出版业的发展。3、现代社会分工在文学创作队伍方面率先实现。1906年公布《大清印刷物件专律》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给予臣民言论、著作、出版等的有限自由1910年公布了《著作权章程》(《著作权法》1915)1911年颁布《钦定报律》;《大清民律草案》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著作权法》、《出版法》等据统计,1902~1917年间,以“小说”命名的杂志就创办过27种,1840年到1911年间出版小说(含翻译)二千余种。报刊编辑在栏目、体裁、题材、主题上都追求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力,以保证其畅销,刺激文学发展。1904年起,出版重心转移到民营出版业,现代出版业呈现出大众化与平民化特性。独立知识分子和自由撰稿人的出现,使得文学创作队伍迅速壮大,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的编辑者和主要撰稿人如梁启超、李伯元、曾朴、黄摩西以及周树人兄弟即是代表。吴趼人黄摩西具体表现:(三)文学观念的变革以梁启超为代表倡导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变革观念,为文学观念的现代创新做出巨大贡献。*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以诗文为正宗,以古雅的文言为书面语言,晚清文学革命就是要打破这种格局。诗界革命由梁启超提出要达到的三个标准“新意境(理想之深邃闳远)、新语句(来自欧洲表示新思潮的名词术语)、古人之风格入之(独辟新界而渊含古声)”,后到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运动都产生很大影响。“文界革命”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的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梁启超的政论文章就具有空前的开拓创造精神,思想新颖,文字介于文言白话之间,“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有很强鼓动力。他认为应以西方思潮替代圣贤经典章句的义理,以丰富的世界进化维新的史实突破拘谨的考据,以俗语、外来语入文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法。“小说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中国小说观念的变化始于1897年天津《国闻报》刊载的《本馆附印说部缘起》,执笔者严复、夏曾佑从小说营构人心的角度强调“小说为正史之根”,将小说凌驾于经史之上。梁启超更是夸示小说的社会功能,把自古为小道的卑贱文体提到“不可思议之力”的高度。“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年11月14日)梁启超戏剧观念的革新:1904年陈独秀著《论戏曲》来提倡戏剧观念的更新。最早的戏剧专门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创办。1906年春柳社创办,宗旨是“研究新旧戏曲,冀为吾国艺界改良之先导”。1907年首次公演《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是为新派剧之开端。1908年,《迦因小传》由春阳社出演,摆脱京剧戏曲特征,标志着国内新兴话剧的萌芽陈去病柳亚子春柳社王钟声文体观念的革新:提倡白话(俗语)创作奠定了文体观念革新的基础。黄遵宪最早提出“言文合一”的主张。1897年裘廷梁旗帜鲜明地倡言“白话为维新之本”。维新志士陈荣衮主张报纸改用白话,撰写《论报章宜改用浅说》一文。梁启超则从文学功能的角度出发论白话文,其主张后被胡适更彻底的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主张所掩盖。体现先导者与主导者的必然关系。此外,还有黄摩西撰写的《中国文学史》启动了新的文学史观念,在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王国维则在理论上从文学本体的角度入手论证了具有现代性的文学观念,建构了实实在在的文学本体新品质。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也是一个重要的契机,刺激和启迪新旧时代交接中的中国作家在借鉴与模仿中将本土的传统文学与世界性的现代文学作比较,从而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的对话,这势必引起中国文学内部结构的变迁,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与新文学第一代作家大都从晚清文学翻译中获益。晚清域外小说输入所造成的开放态势,也被文学革命所承续并拓展。此间代表人物是林纾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等。以意译外国名家小说见称於时。一生译欧美小说180多种,1200多万字,著名的有《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块肉余生述》等。小结:近代的一系列文学变革还只能作为后来文学革命的序幕,其规模、声势、社会影响面及其对传统文学所构成的挑战的力度,都远不能与文学革命相比。近代文学变革总体上仍囿于传统文学内部的结构调整变通。因为在晚清和民初,毕竟还没有出现那种足以造成整个民族思想文化向现代突变的契机,社会转型仍未达到临界点。而这一切都有待于1917年前后,这时候才终于出现了对中国的命运影响极大的新文化运动。正是这场运动为文学革命提供了动力与契机。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其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就鲜明地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确认“人权平等之说兴”与“科学之兴”,“若舟车之有两轮”,是推进现代社会进化的基本条件。此后,《新青年》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即民主Democracy)和赛先生(即科学Science)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急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易白沙、陈独秀、李大钊、吴虞等纷纷发文,猛烈攻击历代统治者独尊孔子一家学说来维护帝制,指出以“重阶级尊卑”的纲常伦理为特点的那种孔教思想在当今已经阻断了中国向民主共和迈进之路。激进的知识者们纷纷以“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批判的眼光,围绕许多社会问题开展一系列的讨论使思想启蒙的课题具体化,思想自由的原则也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吴虞易白沙其二是广泛引进和

吸收运用西方文化在《新青年》带动下,各种报刊和出版物争相译介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的各式各样的思潮理论,刷新了中国人的思想,为批判封建专制文化提供了各式武器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最有实绩的一部分,文学革命的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息息相关这个反封建的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五四爱国浪潮的推动下,不仅壮大了声势,而且逐渐转换着自身的思想性质,其左翼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坚,并演化为这一个十年末,下一个十年初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地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成了一场文学革命运动♣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他从“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论角度,认为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八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话,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同年二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从语言文字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文取替文言文势在必行。♣刘半农则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等许多建设性意见。♣二人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以扩大影响。刘半农钱玄同♣1918年4月,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陈独秀、李大钊又办《每周评论》杂志,北京大学学生《新潮》月刊,也都致力于提倡白话文,提倡反映现代生活的新文学,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介绍西文艺思潮,文学革命的影响越来越大。文学革命先驱者们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主动性和批判精神,先集中力量摧毁当时在社会上较有影响的旧文学阵地,如批判“黑幕派”和鸳蝴派以及旧戏曲。这些批判深挖“文以载道”的、游戏消遣的种种传统文学观念的根源,为新文学创作与理论建设扫清了道路。1922年与“学衡派”论辩;1925年与“甲寅派”论争。学衡派代表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甲寅派代表章士钊在与守旧派反复较量中,新文学运动的理论循导更明晰有力,脚跟也站得更稳了。新文化运动是在艰难的条件下发生的,要冲决旧思想的束缚,势必采取激烈彻底的姿态,在那种激进而浮躁的历史氛围中,难于认真思考文化转型与选择的复杂性,也难于接受论争对立面的某些可能合理的意见。文学革命发动后,很快便形成规模和声势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取得重大的实绩。首先是白话文的全面推广。文学革命促成了言文合一的“国语运动”,又为新文学的语体变革拓展了广阔的天地,并迅速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第二,是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第三,是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四,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鲁迅的在这一时期发表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小说,都显示了深切的思想和完整的现代小说特色,使得新文学的创作有相当高的起点。这一时期发表的小说如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杨振声的《渔家》、冰心的《斯人独憔悴》、许地山的《命命鸟》、王统照的《青雨之夜》、郁达夫的《沉沦》等。诗歌如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女神》、汪静之的《蕙的风》等。虽不够圆熟,却都充溢着个性解放、民族解放的精神,从内容到形式都追求现代性品格,给文坛带来青春气息。小结: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它所带来的是文学观念、内容形式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在文学观念上,将种种传统的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者的共同倾向。在文学内容上体现着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充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在语言和形式上,摒除了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广泛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手法,促使文学语言和形式更加适于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创造了既与世界文学发展相联结,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二、外国文艺思潮涌入和

新文学社团的蜂起文学革命既是文学发展自身孕育的结果,是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的产物,而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外因。在文学革命的酝酿过程和发动初期,发难者就直接从外国文学运动中得到过启示:①“意象派”对胡适的影响——白话新诗运动②陈独秀文学“三大主义”以19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文学为蓝本——文学历史进化论③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这一套观念,完全是以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基础的,直接的理论来源,是当时日本文坛兴起的“白桦派”人道主义文学理论。

④李大钊在《什么是新文学》中所做的历史唯物论的初步解释,则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观点的影响。⑤《新青年》率先在第一卷开始译刊各式外国作家作品——《易卜生专号》,在其带动下,翻译活动迅速开展。在“五四”后短短的几年内,可以说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各种各样文学思潮及相关的哲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如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心理分析派、意象派、立体派、未来派等等,以及人道主义、进化论、实证主义、尼采超人哲学、叔本华悲观论、弗洛伊德主义、托尔斯泰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等,都有人介绍并有人宣传、试验、信仰。——“中国化”的“变形”过程许多觉醒了的青年和文学作者纷纷选择运用西方各种文学样式和创作手法,以倾吐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愿望,表现“五四”时代叛逆、自由、创造的精神,成为新文学的第一代作家。“五四”后还从外国输入了一些新的文学体式,如文学研究会许多作家写易卜生式的“问题剧”、“问题小说”,冰心,宗白华等模仿泰戈尔诗歌和日本俳句创作“小诗”,语丝社作家融会英国随笔、日本俳文写法而提倡的随笔小品,都曾经风行一时,使新文坛大为活跃。受不同文艺思潮和艺术方法影响的不同创作倾向的作家群,又各自聚集为文学社团。新文学社团的纷纷建立,标示着新文学运动已从初期少数先驱者侧重破坏旧文学,而转向大批文学生力军致力建设新文学了。在众多的新文学社团中,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也最有代表性。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成员170多人。他们将沈雁冰接编、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研究会成员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创造社:这个社团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最初的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他们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他们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从创作看,创造社的流派特色比较显著。该社团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显示出与文学研究会迥然不同的创作风貌。

五四”时期以文学研究会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以创造社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可以说双峰对峙,各有千秋,共同为新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对现代文学不同流派的发展产生了久远的影响。新月社:

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原是一个文化社交团体,成员大多数曾是旅英美留学生。不久,其内部逐渐形成一个诗人群,由此产生新月诗派,以1926年4月徐志摩在《晨报》副刊上开辟的《诗镌》作为他们代表性的刊物,宣称“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他们所接受的外来文学思潮影响比较复杂,思想上比较倾向自由主义。他们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促使新诗艺术上走向成熟。语丝派:成立于1924年11月,办有《语丝》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之称,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平伯,等等。他们所创造的那种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语丝体”,在现代散文发展中影响甚大。此外还有莽原社、未名社多写反映农村现实的“乡土小说”,并译介许多俄国文学和苏联文学作品;浅草社、沉钟社致力于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介绍;湖畔诗社以爱情诗闻名。

三、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文学革命是在新文化运动推进下发生的一场全方位的文学变革运动,就整体而言,是理论先行,后有创作实践。理论建设的成绩显著,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新文学发展的格局,其本身也就构成新文学传统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在文学革命酝酿、发动和发展的过程中,先驱者始终在探讨如何建设新型的文学,核心是文学的现代化问题。

为文学革命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寻找证据:除了《文学改良刍议》(胡适)与《文学革命论》(陈独秀)这两篇发难之作外,其他较重要的有刘半农的《我之文学改良观》,钱玄同的《寄陈独秀》、《寄胡适之》,傅斯年的《文学革命申议》、《文言合一草议》,以及陈独秀与胡适、钱玄同等人的通信。当时先驱者的一种共识,就是坚信文学革命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白话文必定取替文言文的正宗地位。而将这些“共识”理论化、并形成可以被接受的概念而加以推广的,还是胡适。他的理论建树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二者构筑起胡适文学思想的基本架构。胡适并不把文学形式的革命看作单纯的形式嬗变,而是看成整个社会价值和审美趣味的转变,所以他将白话文运动的提倡视为文学革命最迫切最实际的举措;“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体现其卓识,是要造就言文一致的统一的“国语”;胡适的主张在当时具有特殊的策略意义,在言文合一的口号下白话被称作国语,白话文运动由文学改革的范围向整个社会全方位推进,这也是文学革命在短时期内大获胜利的原因之一。

胡适一方面重视横的移植,即加紧评介西方的文学思潮理论,同时又在纵的继承中找根据,这就导致了他对中国文学传统的重估。1923年胡适创办《国学季刊》,提出“整理国故”,主张对过去的文化遗产进行认真的清理,吸收精华,弃其糟粕,他把这工作也看作是新文化与文学建设的一部分。胡适受实验主义(Experimentalism)影响,在治学方面,包括对传统文化与文学史研究方面,主张“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从学术方法上讲,胡适这方面的主张不但取得一定的成果,也影响到后来的文学史研究。在新文学的思想内容与方法上,胡适重视宣扬个性主义,主张采用写实主义。1918年发表《易卜生主义》一文,提出西方的“少年血性汤”,引发五四后一二年间的“问题小说”和“社会问题剧”的创作热潮。胡适还在《论新诗》等著述中提出过“诗体解放”说,认为新诗要摆脱旧诗词曲的束缚,不但要用白话,还应不拘格律,向自由诗发展。成为新诗初创期新诗人的“金科玉律”。思考与探讨新文学的思想建设——周作人周作人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先导者和批评家之一。他最突出的贡献,是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1918年底发表的《人的文学》这篇著名的文章中,周作人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周作人将新文学的本质界定为“重新发现‘人’的一种手段,根本目标在助成人性健全发展。★1919年初,周作人又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实际上是“人的文学”的具体化。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是人性的,是人类的,也是个人的。这些主张虽然有些抽象,但恰与“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热潮相合,所以有相当的代表性,对文学革命的推进起到很大的作用。

★1920年1月周作人的一次题为《新文学的要求》的演讲对“人的文学”的口号中包含的功利主义进行反省。1923年出版评论集《自己的园地》,主张“人生的艺术派”,对新文学中日益膨胀的功利性是一种清醒的制约。周作人逐渐由新文学主潮的带头人,变为自由的思想者,并日益超离了主潮。★周作人的贡献还在于对现代散文问题的理论确认。1921年6月,周作人发表题为《美文》的文章,真正从理论上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在文学革命初期和后来的发展阶段,另一些作家也有理论上的贡献——如鲁迅主张白话文运动应当以“灌输正当的学术文艺”并以“改良思想”为“第一事”;沈雁冰所提出的相对完整的“为人生”的文学观;李大钊初步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解释“什么是新文学”

郭沫若所提出的注重内在情感自然流露的“自我表现”说;成仿吾对实用批评的尝试,还有梁实秋对“五四”文学的批评等等都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新文学的本质与路向,共同组构了第一个十年活跃的文学理论空间。

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17年1月~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是文学革命初期,新文学创作还刚刚萌芽,实际上这是一个准备阶段。第二个阶段:“五四”到1926年“三·一八”惨案,这一段思想最解放,创作也最活跃。鲁迅的《呐喊》、《彷徨》和郭沫若的《女神》中的大部分诗作,都是在这期间写成的,新文学第一代重要作家大都在这时期登上文坛。第三个阶段:“三·一八”惨案到1927年“四·一二”事变,革命形势急剧发展变化,许多新文学作家投身到南方革命阵营和北伐战争中,创作一度沉寂。但对”革命文学“理论提倡和创作的最初试验为下一时期无产阶级文学兴起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的创作特色:一、理性精神的显现二、感伤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