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学设计(部级优课)x-地理教案_第1页
《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学设计(部级优课)x-地理教案_第2页
《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学设计(部级优课)x-地理教案_第3页
《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学设计(部级优课)x-地理教案_第4页
《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学设计(部级优课)x-地理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2.3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能够说出我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尝试分析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产生机制)。2.通过对地质灾害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应用,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3.通过对我国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分布图的阅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地图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强化地理空间感。(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震资料的阅读,概括出我国地震的特点。2.通过对中国地形图、中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图、中国泥石流与滑坡分布图的比较判读,概括我国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的分布特点,总结地形与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相关性。3.列表对比我国泥石流与滑坡的异同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我国地震、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灾害意识。2.通过对各种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综合的、发展的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我国地震带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我国泥石流和滑坡的形成原因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视频教学方法:以地图为载体,通过读图、析图,进行知识的迁移对比,采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以此突破重难点。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知识回顾】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地质作用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引导)有些进行得十分缓慢,不容易被人们觉察,如海陆变迁。但有些就进行得非常迅速、激烈,如山崩、地震、火山喷发等,往往造成地质灾害,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而地震的发生往往非常迅速,短暂的几秒钟至几十秒时间,就可能造成巨大的伤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依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回顾相关知识。以设问的方式进行课堂引入,一方面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一方面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兴趣。【材料阅读】【设问激趣】1.我国有哪些重要的地质灾害?2.我国地质灾害的分布有何特征。3.我国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如何,为什么?【知识归纳】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地质灾害种类齐。地质灾害分布广地质灾害危害大 阅读教材中“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并作答。培养学生从图文资料中获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整体感知中国的地质灾害种类齐全、分布广危害大的特点,另外,让学生明确学习地质灾害的重要意义,引发学生思考。一、我国的地震灾害【教师引导】中国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地震不仅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而且危害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从有记载到2000年,我国已发生破坏性地震1009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22次。20世纪中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650次,其中7~7.9级地震100余次,平均每年1次。震级最大的地震是西藏察隅的8.6级地震。20世纪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50%。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和呈现的资料,整体感知中国地震的基本情况。让学生整体感知中国地震的基本情况,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我国地震部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关注日常生活,做一个有心的中学生。【资料分析】资料一:我国地震记载史约有3800多年,记录史上的9000多次地震中,6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有800多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8级以上的大地震有l8次,最大震级为8.5级,共有三次,即:l668年山东莒县郯城地震、l920年宁夏海原地震、l950年西藏察隅地震。l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l556年陕西华县发生8.2级强地震,死亡80多万人,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l949年以来,l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千米,房屋倒塌达700万间。资料二:从我国地震发生的空间位置的分布特点看,我国的深源地震仅出现于吉林的安图、珲春和黑龙江的穆棱、东宁、牡丹江一带,深度一般为400~600千米。它是环太平洋地震带深震群的一部分,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带以30°倾角插入亚洲大陆之下,伸达我国东北的产物。震级为5~7.5级,因震源过深,一般无破坏作用。我国的中源地震主要有三处:一是台湾省东部的沿海,如基隆东北、花莲以东海域以及东南海域,深度为l00.270千米;二是西藏南部江孜、达旺附近,深度为l40~180千米;三是新疆西部的塔什库尔干、麻扎一带,深达100~160千米,它是兴都库什中源地震群的一部分。我国的浅源地震分布最为广泛,在深度上东西两部稍有差别,东部大都在30千米范围之内,西部稍深,有的可达40~50千米,在喜马拉雅山北麓一带有的深达60~70千米。总之,我国的深、中源地震仅分布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它们都处于不同板块相互交接部位,现代构造运动强烈,能影响到上地幔之中,而分布最广、为数最多的浅源地震大都在50千米以内(即在地壳范围之内),它们与地质构造尤其同活动断裂构造有着更密切的联系。我国近年来所发生的破坏性地震,其震源深度都是不超过30千米的浅源地震。画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依据材料一分析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依据材料二分析我国地震灾害还有哪些特征。培养学生在文字资料中快速、准确、高效获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知识归纳】1.我国地震灾害特点【教师归纳】从以上材料中不难发现,我国是一个地震发生频率极高的国家,我国地震灾害呈现出三个典型的特征,一是地震灾害分布范围广,涉及大多数省份,二是地震频率高,强度大,三是地震震源浅,危害大。仔细听,在教材中勾画本部分的重点内容。教师及时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利于学生系统化知识的形成。【灾难感知】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唐山大地震视频信息,让学生直观感知地震带来的巨大影响。观看地震视频并思考地震除了能够带来视频中的危害以外,还可能带来哪些影响。让学生在对地震有怵目惊心的直观的同时,能够强化学生的灾害意识。【释疑解惑】阅读“唐山大地震”教师设问:唐山大地震反映出我国地震具有什么特点?唐山大地震灾情严重的原因有哪些?提示: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教师归纳】自然因素主要有:①与震中距有关,唐山位于华北地震带,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市区;②与震发的时间有关,凌晨震发,逃生的机会少。人为因素主要有:③与人口密度有关,唐山是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④与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有关,房屋抗震系数小⑤与人的防震意识弱有关。结合视频、材料信息,分组讨论,归纳总结。通过视频资料和图文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综合分析能力。【探究问题一】从古至今,据史料记载,我国在不同区域发生了多次大地震,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地震灾害分布范围如此之广、影响如此之大呢?学生结合前面已有的知识进行思考、谈论和分析。从点到面,问题的设置层层深入,引发学生对规律类、成因类问题的分析。2.我国地震频发的原因【地图呈现】ppt呈现全球地震分布图和板块分布图学生依据全球地震分布图、板块分布图分析中国地震多发的原因。图文资料结合,利于对生成问题的分析。【问题点拨】教师归纳、点拨、总结:我国处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汇处,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玛拉雅地震带之间,使得我国成为全球大陆地震多发的国家之一。那我国的地震究竟具体分布在哪些地方呢?学生积极思考。先整体后局部,利于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和对细节的关注能力。3.我国地震带的分布【教师讲解】地震带:就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地震在空间上往往沿着构造活动带呈带状分布,形成地震带。我国境内有许多地震带,常与一定的地震构造相联系。【教师点拨】我国主要地震带是分布情况:东部主要有郯城——庐江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陕西汾渭地震带、燕山——渤海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西部主要有北天山地震带、南天山地震带、祁连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阿尔泰地震带、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中部有斜穿大陆腹地的南北地震带。另外还有台湾地震带,属西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说明: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但灾情比西部大。学生依据教材中和ppt中呈现的地震分布图资料,在图中找出我国东、西部重要的地震带,并归纳我国地震分布的东西差异。【探究问题二】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阅读图和教材,相互讨论,然后回答。故意引发思维的矛盾,引起学生对问题的积极思考。【问题点拨】【教师点拨】以东经105°为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灾情却东重西轻。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仔细听课,在教材中勾画重点。适时点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学习和授课的效率。【探究问题三】随着国家有效抗震减灾机制的建立以及人民的防震意识逐渐加强,我们在面对地震时也更加游刃有余,更加得心应手。近年来,我国因地震死亡的人数在逐年下降,但因此造成的损失却逐年上升,你能说说其中的缘由么?阅读图和教材,相互讨论,然后回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国地震灾情发展趋势图,分析我国地震的整体发展趋势,并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地理事物矛盾,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问题点拨】【教师点拨】(学生回答后由教师进行点拨)随着科技进步,我国地震的预测水平在不断提高、建筑物的防震程度在提高、人的防震意识在加强,抗震的应急措施在完善,因而使人员的伤亡减少;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了,(即受灾体的密度增大),因而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仔细听课,在教材中勾画重点。4.我国的地震预报【衔接过渡】地震固然会带来严重的危害,但是如果能够做到科学有效的预防地震,镇定自若的面对地震,往也能将地震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那究竟如何才能有效预防地震带来的损失?学生各抒己见【问题点拨】学生作答后教师进行点拨(假想地震时处于不同的场景,让学生思考应该如何做)及时准确的进行地震预报。提高防震意识。进行有效的地震演练。要求同学们大胆说出自己面对地震时采取的应急措施。让学生能够在模拟的场景中思考面对地震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以此提高学生应对地震灾害的应急能力。【过渡】地震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沉降和地面裂缝等地质灾害是人为因素致灾最严重的地质灾害。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国的泥石流和滑坡。二、我国的泥石流和滑坡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类型齐全、爆发频繁、规模巨大的国家之一。1.泥石流的分类我国泥石流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呢?结合教材作答本部分内容较为简单,学生通过简单的阅读教材和勾画重点即可。【教师点拨】按照泥石流的成因分类:冰川泥石流:东经102°以西的高原上。暴雨泥石流:西部和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2.泥石流的成因教师呈现泥石流的相关资料学生通过案例的阅读和梳理,厘清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培养总结、归纳能力。【问题点拨】泥石流的形成包括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如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气象、暴雨等;人文因素如乱砍乱伐和不当的开挖、堆积等。在具备泥石流发生的地质和地形条件时,降雨往往成为决定性的因素。人为活动为泥石流的形成起到了扩大和加快的作用,有时甚至变为主导作用。3.泥石流的分布教师呈现我国地形图、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分布图阅读教材,分析地图,思考问题,同桌讨论,然后回答。【问题点拨】界线:以燕山、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为界该线以西的华北山地、黄土高原、秦岭山地、川滇山地和西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是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地区,泥石流呈带状或片状分布该线以东的辽东、华东和中南山地以及台湾、海南山地,泥石流呈零星分布结合中国地形分布图,快速找到老师所提到的重要山脉所处的位置。培养读图、析图能力。4.泥石流的成因从分布图中不难发现,我国泥石流的分布和地形有密切关系,同时,泥石流的分布区往往也是暴雨频发的地区,但是,水源条件在不同区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青藏高原地区的泥石流的形成更多的是冰川融化带来的。从多角度分析泥石流的分布与地形、水源之间的关系。【衔接过渡】我国滑坡的分布又有何特征呢?5.我国滑坡的分布界线: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稀疏,西部密集极密集区:秦岭-川西-滇西山地频率最高的省:四川省,约占全国同类灾害的25%。【案例研究】6.我国滑坡的成因【案例】课本55页图文材料“甘肃酒勒山大滑坡”。【思考】(1)影响滑坡形成的因素有哪些?(2)说出我国滑坡时间以及空间分布规律。空间分布规律:大致以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为界,东部滑坡分布较为稀疏,西部较为密集,而秦岭一川西一滇西山地为极密集区。秦岭一川西一滇西山地为极密集区。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滑坡灾害频率最高的是四川省,约占全国同类灾害的25%,其次是陕西、云南、甘肃、青海、贵州等省。【学生回答】(1)滑坡是在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而暴雨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外部因素。(2)我国滑坡多发期:每年6—8月通过案例研究,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总结】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是我国滑坡、泥石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