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三部分专题三素养类课件_第1页
202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三部分专题三素养类课件_第2页
202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三部分专题三素养类课件_第3页
202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三部分专题三素养类课件_第4页
202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三部分专题三素养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素养类专题三素养类专题三素养类核心素养Ⅰ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专题三素养类素养评价指标等级评价标准案例例举区域认知区域特征分析结合资料将地理事象置于特定区域中从空间尺度、时间演变、区域联系等全面分析区域的地理特征,解释区域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内涵及原因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理环境特征及其演变区域研究方法结合地图等工具基于整体性或差异性原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地综合运用多种区域分析方法分析区域及区域联系的方方面面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专题三素养类续上表区域认知区域决策评估结合某区城开发的实际情况,以辩证、联系、发展的观点评估区域决策的得与失,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建议长江中上游的梯级开发专题三素养类区域认知以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区域为信息载体,在学生熟悉区域位置、区域特征(如地形、气候、河流水文、城市分布、工农业、交通等)的基础上,重点考查区域差异、区域问题、区域治理、区域发展等知识内容,因此,掌握区域认知,是设置问题与解答问题的基础。具体详情如下:专题三素养类(2022·福建厦门质检)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亚的W国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种桑养蚕历史悠久,产量、产值在其国内仅次于棉花,位居第二。受气候条件和夏秋季棉花种植占用劳动力等因素的影响,W国每年只在4-5月养一期蚕。因生产技术与设施落后,W国的蚕茧质量较低。近十几年来,我国江南地区的桑蚕业逐渐萎缩,蚕茧品质下降,优质蚕茧需要到四川、广西等地采购。随着我国与W国合作逐渐深入,江南地区开始从W国进口蚕丝,W国则从江南地区大量采购桑苗与蚕种。下图示意W国发展桑蚕养殖业的州(省)分布。专题三素养类(1)描述W国桑蚕养殖业的分布特点,并指出相较于其他州,桑蚕区有利于桑树种植的自然条件。(2)分析我国江南地区桑蚕业萎缩的主要原因。专题三素养类(3)说明W国从我国江南地区大量采购桑苗与蚕种对江南地区桑蚕业发展的影响。浙江某企业发明了“工厂化养蚕”。使用桑叶、桑枝、玉米等材料制作饲料用于养蚕。大幅减少桑叶消耗,实现了高密度饲养、全年饲养,满足了当地优质蚕茧的需要。(4)有人认为,与到W国采购蚕丝相比,江南地区发展“工厂化养蚕”更有利于当地丝绸业的发展。对这一观点你是否赞同,说明理由。专题三素养类[思维建构][参考答案](1)主要分布于40°N纬线附近,或分布于南部(纬度较低)的地区。(2)①江南地区的农业用地减少;②劳动力价格与土地价格上涨;③受中西部地区桑蚕业的冲击。专题三素养类(3)①产品市场:为桑苗与蚕茧提供了较大的市场;②产业规模:扩大江南地区桑苗种植与蚕茧养殖生产规模;③产品质量:促使江南地区桑蚕业提高桑苗和蚕茧的品质;④产业转型:向生物技术等高技术产业发展。(4)赞同:①原材料品质:工厂化生产能够取得更优质的蚕茧,保障原料质量;(蚕茧质量好)②原材料运输成本:就近采购能降低丝绸企业的采购(运输)成本。(采购成本低)③产业集聚与协作:产业空间距离近,方便上下游企业的技术合作,提升丝绸企业产品的质量。不赞同:①原材料劳动力成本:W国土地与劳动力价格较低,能够提供更低价格的蚕丝;(W国蚕丝价格低)②原材料产量规模:W国土地资源丰富,蚕丝规模较大,更能够满足江南地区的需求;(W国蚕丝产量大)③原材料运输成本:随着交通运输与商业贸易的发展,江南地区赴W国采购蚕丝的成本能够逐渐降低。(采购成本可降低)专题三素养类[方法突破]

区域特征分析方法专题三素养类考向一区域认知之聚落时空分布特征(2022·湖北专用练习)下图为我国晋南地区汾河流域龙山时期(距今约4350—3950年)和东周时期聚落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专题三素养类1.与冲积平原相比,台塬地区聚落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A.地形平坦 B.土壤肥沃C.热量充足 D.水患较少2.东周时期比龙山时期气候较(

)A.冷干 B.冷湿C.暖干 D.暖湿解析:本题组以不同时代的聚落空间分布、位置及数量变化为载入体,考查区域特征和水文、气候变化等区域特征。第1题,由图可知,聚落多沿河分布,冲积平原地势低,易受水患影响,台塬地区地势较高,受水患少,D项正确。其他选项,二者之间差别不大,A、B、C三项错。第2题,图中显示,与龙山专题三素养类时期相比,东周时期分布在河流沿岸冲积平源地区的聚落比例增加,说明出现洪灾的可能性变小,海拔较高地区聚落比例减少,说明海拔高处变冷,获取水资源变难,说明气候东周时期总体上比龙山时期气温低、降水少,A正确。答案:1.D

2.A专题三素养类考向二区域认知之区域资源开发(2022·湖北专用练习)阿塞拜疆处于大高加索山脉与小高加索山脉之间,首都巴库(海拔-28m)是该地区最大城市。1880年以后,俄国在巴库大规模开采原油。1900年代,国际原油贸易中,一半的原油来自巴库,此时的巴库已成为一座高楼林立、绿树成荫的现代化城市。到20世纪80年代,石油占比已不到原苏联的2%,巴库的地位不断下降,人口也出现外迁。2006年,下图中输油管道(BTC)建成并开始向世界市场输送石油,该管道采用地下埋藏方式建造。阿塞拜疆原计划建造里海海底输油管道(图中虚线所示)将哈萨克斯坦的石油通过BTC管道输出,但遭到俄罗斯反对,现每天将石油用轮船运输至巴库,再通过BTC管道输出。90年代以来,巴库成为该地区人口增长快的城市。据此完成3~4题。专题三素养类3.BTC管道采用地下埋藏方式建造的原因最可能是(

)A.预防地震破坏 B.出于安全考虑C.防止低温冻裂 D.减轻滑坡威胁4.20世纪80年代巴库的人口出现外迁的主要原因是(

)A.石油储量日益衰减 B.产业结构优化调整C.地区战乱冲突不断 D.局部气候出现恶化专题三素养类解析:第3题,该地区国家多,地区冲突、争端等不断,图中BTC管道绕过亚美尼亚,所以采用地下埋藏方式建造的原因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B正确;地下埋藏不能预防地震破坏,A错误;据材料“阿塞拜疆处于大高加索山脉与小高加索山脉之间”,图中管道从中部穿过,应当是山间地区穿过,很多地区为平原地带,地势较低,故不应是防止低温冻裂,C错误;平原地区不会滑坡,山区就算地下埋藏,如遇滑坡管道也会破坏,故不会是减轻滑坡威胁,D错误。故选B。第4题,据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巴库的人口出现外迁的主要原因是石油储量日益衰减,A正确;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材料中无体现,B错误;据材料可以排除地区战乱冲突不断和局部气候出现恶化的影响,C、D错误。故选A。答案:3.B

4.A专题三素养类考向三区域认知之地理条件5.(2022·河北唐山高三摸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阿富汗位于亚洲中部,北邻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古克斯坦,西接伊朗,南部和东部与巴基斯坦为邻,东北部凸出的狭长地带与中国接壤。受大陆性气候等自然条件限制,阿富汗境内的河流多数水量较小,其中喀布尔河年径流量最大(占全国河流的约26%)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该国最大城市)位于喀布尔河谷内,坎大哈是该国南部的重要城市。下图示意阿富汗的位置及自然地理环境。专题三素养类(1)简述阿富汗地理位置的重要性。(2)和坎大哈相比,说明喀布尔成为阿富汗最大城市的优势自然条件。解析:本题以阿富汗的位置及自然地理环境示意图为载体,考查阿富汗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喀布尔成为阿富汗最大城市的优势自然条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第(1)题,阿富汗位于亚洲中部,地处亚洲的心脏地带,地位非常重要。阿富汗东接中国,南接南亚、印度洋,西接西亚产油区,北接中亚、俄罗斯,是连接欧亚大陆的交通枢纽。可以说阿富汗是中亚和南亚,东亚和西亚最便捷的陆上交通通道,阿富汗也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第(2)题,与坎大哈相比,喀布尔成为阿富汗最大城市的优势自然条件可从地形、气候、水源等方面说明。依据图文资料可知,喀布尔专题三素养类位于内陆兴都库什山南麓,喀布尔河谷内,地势较为平缓;与该国西南部城市坎大哈相比,海拔较高,气候凉爽宜人,四季分明;临近的喀布尔河又是阿富汗境内年径流量最大的河流,水源较为充足。答案:(1)位于中亚、南亚和西亚的结合部;是中亚和南亚,东亚和西亚之间最便捷的陆上通道;(是连接“一带”与“一路”两条线路的重要通道之一等)。(2)纬度及海拔较高,气候凉爽;临近较大河流,可利用水资源更丰富;地势较为平缓(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高)。专题三素养类核心素养Ⅱ综合思维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堆”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专题三素养类素养评价指标等级评价标准案例例举综合思维要素综合结合真实情境运用整体性、差异性原理分析各地理要素的特征,正确描述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的过程,树立地球系统思维中国西北干旱自然环境特征时空综合结合真实情境从时间或空间角度分析或归纳地理事象的发展演变过程及规律,有依据地预测地理事象未来演变趋势中亚咸海的变化方法综合结合真实情境综合运用归纳、演绎、比较等多种科学思维的方法综合建构地理思维模型,并选择恰当的方式表达或分享自己的观点青海湟鱼洄游季专题三素养类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它是由众多地理要素组成的,其中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人文地理要素包括资源、交通、人口、城市、工业、农业、科技等。我们认识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不仅研究其各个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统一的整体,综合地研究其组成要素及它们的空间组合,以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专题三素养类专题三素养类(2022·湖北八校第一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涪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岷山,是嘉陵江右岸最大的支流,该江穿过龙门山后,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在山前地带堆积形成多个大小规模不等的冲积扇,下图为“涪江冲积扇周边地区的地形地质构造分布图”,其中断层F1形成时期早于断层F2,断层F2为斜向断层,既有水平位移,又有垂直位移。断层F1主要以垂直位移为主。专题三素养类(1)指出涪江冲积扇发育最快的季节,并说明理由。(2)从地质作用角度,说明该地区冲积扇Q1、Q2、Q3的形成过程。(3)比较冲积扇Q2和Q3沉积物颗粒的大小,并说明依据。专题三素养类[思维建构]答案:(1)夏季。理由:夏季降水多,河流径流量较大,河流搬运作用强,携带的泥沙物质多,冲积扇发育最快。专题三素养类(2)涪江从高山出山口流出,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Q1;然后北部断层F1(斜向断层)活动使得河流(往西南部)迁移改道,台地及其南部区域发生下沉,形成新的冲积扇Q2;断层F2使冲积扇Q2所在地区地壳上升,其南部继续下沉,河流出山口后,形成新的冲积扇Q3。(3)冲积扇Q2的沉积物颗粒大于冲积扇Q3。冲积扇Q3位于冲积扇Q2的下游,冲积扇Q2河段有沙洲形成,经河流沉积作用后,带到下游冲积扇Q3的沉积物颗粒会更小。专题三素养类[方法突破]1.综合思维路径与策略阶段指标归纳要素提炼找准地理要素找全地理要素能用关键词概括地理要素要素分类划分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调整地理要素结构或顺序分析要素分析单个地理要素分布特征与规律分析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分析要素变化的分析专题三素养类续上表分析要素组织按照地理规律、原理,组织好地理要素的逻辑组织好要素的层次结构框架综合方法构建形成每一类解决区域“小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区域“大问题”系统的方法方法选取的针对性模式构建形成解决各种区域问题的方法的集合针对具体区域问题调取合理方法模式专题三素养类2.综合思维解决区域问题的模式库专题三素养类考向一综合思维之单一要素(2022·安徽合肥二模)硬岩隧道掘进机(TBM)是集光、机、电、传感、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复杂机械。90年代以来,我国TBM从无到有,并逐渐通过技术创新使得不同应用环境下的TBM技术领先世界。目前,我国TBM开始出口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据此完成1~2题。1.我国TBM技术创新的动力主要源于(

)A.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B.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C.发达的区域交通运输D.强大的区域协作能力专题三素养类2.我国TBM出口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主要是因为我国TBM(

)①产量大②品种全③款式新④质量优A.①② B.①③C.①④ D.②④解析:第1题,我国地形多样且地势起伏大,90年代以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地铁等的快速发展,硬岩隧道掘进机(TBM)有着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A正确;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和强大的区域协作能力,对我国TBM技术创新有影响,但不是创新动力的主要来源,B、D错误;发达的区域交通运输与我国TBM技术创新的动力,没什么关系,C错误。所以选A。第2题,不同国家对TBM的品种要求不同,②正确;我国TBM能出口到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专题三素养类说明我国TBM的质量好,④正确;产量大,款式新不是我国TBM出口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①③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答案:1.A

2.D专题三素养类考向二综合思维之多要素综合(2022·福建厦门第二次质检)断裂构造是温泉等地下水的重要运移通道。中国某公路隧道沿线为单一的变质岩,多断裂发育,施工难度大。下图示意该公路隧道沿线的地形剖面和地温等温面分布。据此完成3~4题。3.以下四处中,隧道施工难度最大的是(

)A.①处 B.②处C.③处 D.④处专题三素养类4.该公路隧道最可能位于(

)A.河北省东部

B.福建省北部C.青海省南部 D.云南省西部解析:第3题,从图中等温线我们可以看到①处的温度为37℃~50℃,②的温度为60℃,③处的温度为50℃~60℃,④处的温度为28℃~37℃。②处的地下温度为四地当中温度最高值,在隧道施工当中难度系数最大,B符合题意。故选B。第4题,该地地表的高度位于2000米到3500米之间。河北省东部主要是华北平原,其海拔高度在200米以下,A项错误;福建省的北部为山地丘陵地形,海拔在2千米以下,B项错误;从图中等温线我们可以看到,海拔2500米处的地表温度为28℃,青海省南部位于青藏高原上,地表温度根本达不到,排除C项;云南省西部为横断山区,又处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综合图中等高线和地形高度,D项正确。故选D。答案:3.B

4.D专题三素养类[点睛]修建运河的条件:原有水域可以利用;河道深,通行船舶吨位高;有天然河流,可减少工程量;地处狭窄区域,地形较平坦,工程量小,便于施工。运河建成以后,可缩短航程;可带动与运输有关的第三产业发展;就业机会增加,使非农业人口增加;而会促进向运河方向的陆上运输发展;刺激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型,使农业产值增加。专题三素养类考向三综合思维之区域综合5.(2022·全国乙卷押题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我国西藏东北某区域的古河道处在阶地上(图1),甲地堆积体比古河道高约10m,多棱角状碎石,物质成分与乙地相同。乙所在山地的山顶有冰川。研究发现,丙地流水的沉积物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图2),且砾石的磨圆度高。甲地堆积体形成时间晚于A层,早于B层。甲地堆积体形成之后,上游数次洪涝又为丙地带来众多沉积物。沉积物颗粒径与流速有关,流速越慢,颗粒径越小。图3为丙地气候资料统计图。专题三素养类(1)说明图示河段流域面积小的原因。(2)与正常年份相比,推测甲地堆积体形成时的气温和降水特征。(3)分析甲地堆积体形成之后,该河流上游地区发生洪涝的次数。(4)说明废弃古河道的主要形成过程。专题三素养类解析:本题考查区域河流及河流地貌的成因。第(1)题,区域河段流域面积小,主要从降水量(或支流数量)、地形控制等角度思考;第(2)题,甲地堆积体与海拔3600米处的乙地相同,说明甲地堆积体为冰川堆积物,由此推断气温高、降水强度大,冰川融化量大,冰川搬运能力强。第(3)题,图2中A层以上有3层砾石层,这些砾石颗粒大,需要河流流量大才能搬得动,由此可作为推测当地洪涝次数的依据。第(4)题,由图可知,甲堆积体堵塞了原河道,形成堰塞湖,导致原河流改道,加之内力作用,加速河流下切,古河道形成阶地。答案:(1)年降水量较少;山区面积广,谷地面积小;地势起伏大。(2)降水量增大;降水强度更大;气温升高。专题三素养类(3)3次。洪涝径流量大,流速快,搬运能力强:带来的沉积物颗粒大,形成石层(图中A层以上有3层砾石层)。(4)泥石流堵塞甲地河道,形成堰塞湖;湖水位升高,地势较低处湖水外泄,形成新的河道;内力抬升作用使新河道流速快,流水下切侵蚀,古河道形成阶地。专题三素养类核心素养Ⅲ人地协调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的生存和活动都要受到一定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人类的生存和活动也会对地理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专题三素养类素养评价指标等级评价标准案例例举人地协调观地对人的影响结合真实生活情境正确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作用,树立因地制宜的理念,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地形对城市选址、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结合真实生活情境辩证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城镇化建设对地理环境影响、围湖造田人地关系评估结合真实生活情境以生态、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原理正确评估人地关系的协调程度,提出促进人地协调的改进建议生态农业、清洁生产等专题三素养类层次能力水平水平1知道人类活动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水平2理解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水平3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满足人类需要的潜力及有限性水平4理解人地关系的对立统一,评价分析人地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水平5提出改善自然环境、推进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协调人地关系的对策措施专题三素养类(2022·江西鹰潭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京杭河(大运河)历史上曾是我国南北方的交通运输要道,公元1289年,运河改道途经山东省济宁市南旺镇。南旺是大运河全线的制高点,被称为运河“脊梁”,这里过去时常断航,严重制约了南北方物资运输。公元1411年,明成祖朱棣令宋礼等人疏浚运河,破解运河南旺段运输难题。材料二宋礼采纳了运河民夫白英的治水建议,先在大汶河上修建戴村坝,后在戴村坝与南旺制高点之间开挖小汶河,两地直线距离仅30余千米,落差却达近14米。后又依据地势修建了马踏湖、蜀山湖、南旺湖等“水柜”,“水柜”与大运河、小汶河间均有水渠连通,水渠上设有水闸,此外还在大运专题三素养类河上建设了众多水闸。南旺分水枢纽以建坝、引汶、立柜、置闸等措施动态联动,使大运河航运价值得以充分发挥,极大地促进了南北贸易往来,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材料三南旺分水枢纽示意图(图1)和大运河AB沿线地形剖面示意图(图2)。专题三素养类(1)分析南旺段大运河历史上经常断航的自然原因。(2)推测小汶河开挖时将河道设置成多个S形弯曲的原因。(3)指出开挖小汶河后给沿线地区带来的主要不利影响,并分析其形成原因。[思维建构]专题三素养类答案:(1)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大气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地势较高,处于大运河全线的制高点,河床海拔高、水深较浅;当遇到少雨的季节或年份时,此段运河水位退得早、降得快,甚至断流,从而使航运中断。(2)两地直线距离短,落差较大,多个S形弯曲可减小河流比降,使流速降低,从而减轻小汶河水流对运河河堤的冲击,保护运河河堤;降低流速后,泥沙多在小汶河沉积,减轻运河河道淤积,保障运河航道通畅。(3)主要不利影响:洪水(涝)。形成原因: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当降水异常增多时,戴村坝阻遏大汶河上游河水下泄,大量河水涌入小汶河;因小汶河河道弯曲、水流速度慢,致使来水排泄不畅,又因河道内泥沙长期淤积抬高河床,最终河水溢出两岸堤坝引发洪水。专题三素养类[方法突破]1.人地关系是动态变化的——历史观、时空观专题三素养类2.实现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1)工业——清洁生产。专题三素养类(2)农业——生态农业。专题三素养类考向一地对人的影响(2022·江西鹰潭二模)下图示意岷江上游流域民族聚落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专题三素养类1.影响该流域民族聚落空间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C.河流 D.土壤2.藏族聚落分布区高山草甸面积广,其聚落(

)A.数量少、规模小,分布集中B.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分散C.数量少、规模大,分布集中D.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分散3.羌族在该区域居住历史悠久,与汉族聚落分布区相比,其居住区的优势条件是(

)A.地质灾害少发 B.水热条件优越C.防卫环境安全 D.交通运输便利专题三素养类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藏族聚落分布区主要位于岷江支流的上游,海拔高,以山地为主;羌族聚落多分布于干、支流交汇处,海拔较高;在海拔较低的地方主要是汉族,主要从事种植业,故B正确。第2题,高山草甸分布区海拔高,坡度陡,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低,因此聚落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分散。故D正确。第3题,羌族聚落多分布于干、支流交汇处,以水为屏障,利于防卫,故C正确。河流交汇点与地质灾害的发生、水热条件是否优越关系不大,故A、B错误;汉族居住区位于下游河段,地形相对平坦,交通运输更便利,故D错误。答案:1.B

2.D

3.C专题三素养类考向二人对地的影响(2022·四川成都四模)新疆地区传统棉花种植需要在前一年冬季土壤冻结前适时冬灌,春播前补灌才能保证春播出苗顺利进行。棉花干播湿出技术则不需冬春灌水,在地膜下干地直接播种,待达到出苗温度时通过滴灌供水,使土壤墒情达到棉种出苗要求。据此完成4~5题。4.与传统棉花种植相比,干播湿出技术会使(

)A.棉种出苗时间延迟 B.棉花生长期延长C.棉田土壤风蚀加剧 D.棉种出苗率提高5.干播湿出技术的创新主要源于当地(

)A.生态环保的需求 B.管理水平的提高C.自然条件的限制 D.生产效率的提升专题三素养类解析:第4题,干播湿出技术是在地膜下干地直接播种,待达到出苗温度时通过滴灌供水,使土壤墒情达到棉种出苗要求,可以使棉种出苗率提高,D正确;地膜覆盖提高土温,可以使棉种出苗时间提前,A错误;干播湿出技术对棉花生长期影响不大,B错误;干播湿出技术是在地膜下干地直接播种,地膜可以减少土壤风蚀,C错误;故选D。第5题,干播湿出技术是在地膜下干地直接播种,待达到出苗温度时通过滴灌供水,使土壤墒情达到棉种出苗要求,干播湿出技术的创新主要源于当地深居内陆,降水少,蒸发量大,风力侵蚀强,是考虑自然条件的限制才出的创新,C正确;干播湿出技术使用地膜,可能导致土壤白色污染,A错误;管理水平的提高、生产效率的提升不是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B、D错误;故选C。答案:4.D

5.C专题三素养类考向三人地关系的评估6.(2022·山东青岛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法国圣米歇尔山位于圆锥形小岛上,由耸立的花岗岩构成,以其独特的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朝圣(如下图)。圣米歇尔湾涨落潮海平面高差可达15m,圣米歇尔山周期性与大陆通过连岛坝相通。为开发旅游业,1877年人工建设长堤与大陆永久相连,此后又在部分陡崖上修筑护坡。20世纪山上出现了多个旅游接待场所。目前,圣米歇尔湾沉积作用加速,预计海湾将于2042年被沉积物完全掩埋,为拯救圣地,当地在库埃农河上修筑水坝。专题三素养类(1)结合图文材料,描述圣米歇尔山景观的形成过程。(2)分析圣米歇尔湾加速萎缩的原因。(3)说出当地修建库埃农河水坝的主要功能。专题三素养类解析:本题以圣米歇尔山和圣米歇尔湾为载体,考查人地协调关系。第(1)题,圣米歇尔山由花岗岩组成,花岗岩属侵入岩,其形成经历了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外力作用共同作用形成。第(2)题,根据文字材料,圣米歇尔湾加速萎缩主要是修建了人工长堤,阻挡了海水对海湾泥沙的搬运作用。第(3)题,由于圣米歇尔湾萎缩,修建库埃农河水坝主要是防治圣米歇尔湾萎缩,因此,其功能主要从拦沙、冲沙、减少沙体沉积作用思考。答案:(1)岩浆侵入岩层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型岩浆岩(花岗岩);后由于地壳抬升出露海面,形成小岛;后经海浪侵蚀而形成独特的景观。(2)为开发旅游业,人工建设长堤与大陆相连,阻挡了海水的运动,海水流速降低;使圣米歇尔湾沉积作用加速,沉积物增多,导致圣米歇尔湾加速萎缩。(3)水坝的功能是拦蓄泥沙;蓄潮冲沙;减少沙体的沉积。专题三素养类核心素养Ⅳ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战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考察、实验、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专题三素养类素养评价指标等级评价标准案例例举地理实践力地理工具的使用结合真实的地理实践任务有目的地选择并熟练地使用地图、地理信息系统、谷歌地球等分析工具,并以恰当的形式展示地理实践结果地理小组野外地质、地貌考察;主题式地理研学活动;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城市功能区布局调查或考查结合真实的地理实践任务设计与实施地理野外考察、社会调查活动方案,从地理事象中归纳调查或考察的结果并以恰当的方式展示地理实验结合真实的地理实践任务设计与实施地理演示实验,或借助技术模拟演示地理实验,总结地理实验结果并以恰当的方式展示专题三素养类层次能力水平水平1知道合理的“做事”方向、选择合适的“做事”工具、采用合宜的“做事”方法水平2能掌握地理观察、模拟实验演示、考察调查方案设计等基本技能水平3能将地理知识、地理技能迁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纠正生活中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日常行为水平4户外活动中能观察、会记录,能灵活应对环境及其变化,具备积极适应环境的户外生存能力专题三素养类(2022·北京房山区高三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某校学生到福建长汀县开展关于水土流失治理的地理实践活动。读图,完成下列各题。长汀县地处福建省西部,年平均降雨量约1700毫米,曾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进入21世纪,长汀县确立了走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了“荒山—绿洲—生态家园”的历史性转变。专题三素养类任务一考察长汀县地形(1)概述长汀县的地形特征。专题三素养类任务二调研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研究表明,在长汀县河田镇水土保持科教园区,全坡面采用种草、种植马尾松、混合种植乔木+灌木+草等几种水土保持措施,其中混合种植乔木+灌木+草的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效果最好。(2)分析混合种植乔木+灌木+草防治水土流失效果最好的原因。任务三探究农林复合经营措施的效果位于三洲镇的长汀湿地生态园采用农林复合经营措施治理水土流失,是一种经济高效合理的治理措施。下表为长汀湿地生态园农林复合经营措施实施前后水土侵蚀状况和土地利用状况对比数据。专题三素养类阶段指标实施前面积/km2实施后面积/km2侵蚀状况无明显侵蚀21.2675.77轻度侵蚀14.646.15中度侵蚀46.8525.39重度侵蚀76.7711.63土地利用耕地23.4546.29果园77.8681.36林地18.9335.25疏林地51.64898(3)根据材料自拟一个结论,并用表中数据予以论证。专题三素养类[思维建构]答案:(1)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东、西、北三面高,中、南部低,自北向南倾斜,地势起伏大;地形破碎,岭谷/盆谷相间。(2)植被分层结构明显,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植被覆盖率更高,减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强;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专题三素养类(3)参考1——采用农林种植措施后,水土流失现象减轻。理由:实施后土壤无明显侵蚀面积增加,轻度侵蚀增加,中度侵蚀状况减少,重度侵蚀面积减少。参考2——采用农林种植措施后,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面积)。理由: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变化,实施后,耕地面积增加,果园面积增加,林地面积增加。参考3——采用农林种植措施后,就业机会增加。理由:耕地增加,果园增加,农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增加,增加就业机会。参考4——采用农林种植措施后,农民收入增加。理由:耕地增加,果园增加,农产品产量增加,提高农民收入。专题三素养类[方法突破]激疑——就某一地理现象成因、地理事物特征等提出问题↓探究——采用实验演示、野外调查、地理研学等方式进行原理演示或实地调查↓释疑——同学分享、交流,相互评价,得出最终成果↓成果——以图表、论文、报告等形成展示成果专题三素养类考向一野外实地考察(2022·北京八十中三模)2019年8月,北京某中学到内蒙古高原的南缘多伦县进行考察,考察前查阅了地图与降水资料。读图,完成1~3题。专题三素养类1.图示区域(

)A.北京到多伦路线长约500千米B.地跨两个省级行政区C.处于种植业与畜牧业的过渡区D.地势中部高南北低2.考察沿途可能看到(

)①北京冬小麦收割②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③张北县境内的长城④多伦成群的牛羊A.①②③ B.②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