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整体鉴赏练习题_第1页
诗歌整体鉴赏练习题_第2页
诗歌整体鉴赏练习题_第3页
诗歌整体鉴赏练习题_第4页
诗歌整体鉴赏练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组]1.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南海旅次曹松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作品译文】抒发内心的怀乡之情最好不要登上越王台,因为登高望远只会使内心的思乡情结更加无法排解。我正在南海这个鸿雁无法飞到的地方客居,故园的音讯又有谁可以传达呢?城头的角声吹去了霜华,天已经亮了,护城河里尚未退尽的潮汐还荡漾着残月的投影。长年郁结在心中的归思就像含苞待放的花蕾,年年春天一到便被催发开来。(1)这首诗以什么为结构线索?是怎样表达作者感情的?(2)最后一联哪个字用得好?说说理由。【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作者以浓重起伏的思乡情绪作为全诗的结构线索,在广州的独特地理背景的衬托下,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作者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他羁留异乡的万缕归思。解答本题,要结合全诗描写的景物及其渗透的思想情感的顺序、目的来分析。(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炼字题,就是通过关键字把握意境。炼字,一般是词类活用,或者运用了修辞手法,做题时首先应该指出这点,再从景与情两方面说明其效果,比如动静结合,化静为动,化意为象,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化平淡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变简单为多样等。【答案】(1)作者以翻腾起伏的思绪(归思)作为全诗的线索。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作者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他羁留南海的万缕归思(乡思)。(2)“催”字用得好。“催”为催促,这里是春风催促花儿开放的意思。诗人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处于抑制状态的归心,进而表现每到春天他的心都受到刺激,引起归思泛滥,那就像被春风催开的百花,竞相怒放,不由自主。比喻生动贴切,表现归思的纷乱、强烈、生生不已、难以遏止。(意思对,分析合理即可)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淇上送赵仙舟王维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写两人才相逢又相别了,刚高兴了一会,现在又悲伤起来。】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饯别时我已悲伤不已,哪堪别你之后独自进城呢。“】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这两句写到环境,仿佛一路絮谈,周围环境都未顾及,此时友人解缆离去,才注意到伫望中的这些景象。表现出友人离去造成自己的空虚感、落寞感,】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写船快,实则怨船快;“望君犹伫立”,一个“犹”可见他是何等执着,】(1)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答案】(1)①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表达了作者的感伤之情;②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的情感;③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以伫立河边的细节,表现作者对友人的不舍。(2)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字好?为什么?【答案】示例一:“犹”字好。“犹”是“还”的意思,这一句是说孤舟远逝,作者仍然伫立原地,目送远去的朋友。“犹”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以及作者主观上的不愿离去,写出了不舍的深情。示例二:“空”字好。“空”是“白白的”意思,“空”字表明朋友的孤舟在视野中已经消失,作者空对无际的江水。“空”字侧重表现出作者失神落魄的神情,更强烈传达出作者对友人离去的惆怅、失落之情。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送魏十六还苏州皇甫冉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②切切不堪闻。【在秋夜沉沉的晚上,听着蟋蟀切切的鸣叫声,想到自己明天就要与友人分别,心情异常沉重。】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这两句作者以想象中的明天,与此时的秋夜作对比,进一步表达了离情别绪。作者想:今夜,虽然有离别的愁苦,但毕竟还没有分手,还可以在一起倾心叙谈。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到明天,当我再在这只船中回望你所在的苏州时,那就见不到你了,唯见到满天的白云。到那时,凄然孤独之情,一定比今晚更深更浓。】注:①皇甫冉:唐代诗人。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唐时常州为毗陵郡)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②阴虫:指蟋蟀。【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这首送别短章,写得感情真挚而又笔调轻快灵活,相当别致。第一二句写送别时那种令人黯然神伤的环境,表现了诗人想到自己明天就要与友人分别,心情异常沉重。三四两句作者以想象中的明天,与此时的秋夜作对比,进一步表达了离情别绪。(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全诗结构巧妙,语虽平淡而意味深长。前两句实写景,烘托情。后两句想象明天,与此时的秋夜作对比,进一步表达了离情别绪,又是虚写。考生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诗歌思想情感来分析。(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1)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感伤,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答案】(2)诗人的“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春寒①梅尧臣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春日阴云笼罩,虽然云层不厚,但整天浓阴密布,云天雾海,一片迷茫。】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蝴蝶因气候寒冷而紧缩了翅膀,不能飞舞;花朵因空气湿冷而迟迟不开】压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春风凛冽,吹动着挂在树枝上的酒旗;春雨阵阵,靠近山的地方,春风突然夹裹着春雨而来,叫人感到一阵寒冷】未尝事景物,多痛不能寻。【不曾做对不住景物的事,只是苦于身体条件和心情低落而不能去接近】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处于低潮,个人生活中,梅尧臣妻子谢世后次子病逝。②“青帘”指酒旗。(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诗歌表达了作者内心感情的凄苦、心情的悲凉。诗人借景抒情,首联点明春阴的季节特征,薄云密布,是诗人心境的流露,颔联“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移情手法,别有意味;尾联“病”字既写了身体状况,也流露出诗人此时的心情。(2)梅尧臣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抽象的“春寒”的。【答案】中间两联,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春寒,三四句写因寒气袭来,蝴蝶收敛双翅,花蕾无力舒展,这是选取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写天气之寒。五六句写压挂在树枝上的酒旗翻动,足见风很猛;依傍山丘的阴云挟带着阵雨压来,表明雨势之急。这四句从不同视角形容春寒,这一派峭寒,使天宇充塞着凄冷寥落的气氛,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画出来。【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春寒》为五言律诗,主要是写在春寒料峭环境下作者的思想感情。解答本题,要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当时革新失败的历史背景,以及诗人当时所处的状况,综合分析。(2)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梅尧臣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把抽象的“春寒”表现得生动、形象,这首诗中间两联的情景关系处理就体现得自然和清晰。鉴赏时一定要注意结合诗句和思想感情。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舟中二首(其中)陈师道①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狂风吹过江面,波涛汹涌,因风力过猛,江流湍急。】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波浪迅速得象千军万马席卷而来,气势压在三江五湖之上。】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岸上荒凉,舟中渔火夜中明,在船上坐起等待即将过去的残夜。】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少年时走上仕途,现在头发花白,内心无限的离开官场归家的凄凉郁愤之情。】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三、四句“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使用了比喻、夸张修辞手法。解答这个题目,要能结合诗句说出使用的手法,再具体分析。(2)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读本诗,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更要结合注解和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1)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答案】(1)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地比做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浪的威势。(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哪些方面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春日秦国怀古周朴荒郊一望欲消魂①,泾水萦纡傍远村②。【春日里遥望荒郊,看着泾水曲折地流去,环绕着远处的村落,无限愁绪从胸中升起。】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众多的牛马放牧,导致原上春草殆尽。耕破了田地,发现了古碑,证实了这里就是秦国故地。】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积雪茫茫的山峦,在黄昏中变得更加苍茫;夕阳伴着云烟,让树林变得更加昏暗。】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行走好几里路,还都是茫茫黄沙。太荒凉了,想想这秦地当年的繁盛,的确让人不堪回首。】注:(1)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2)消魂:这里形容极度哀愁。(3)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4)萦纡:缭绕曲折。(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简要分析。【答案】这首诗采用了触景生情(或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7.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浣溪沙[北宋]晏几道唱得红梅①字字香,柳枝桃叶②尽深藏。遏云③声里送离觞。才听便拚④衣袖湿,欲歌先倚黛眉长。曲终敲损燕钗梁。注:①“梅”,指歌曲《落梅花》《梅花引》之类,多述离情。②“柳枝”,指乐府《杨柳枝》曲,亦指歌女名;“桃叶”,晋朝王献之爱妾之名,临江相别时王献之作《桃叶歌》。③《列子·汤问》载,秦青唱歌送薛谭,“声振林木,响遏行云”。④“拚”(pàn):甘愿、不顾惜。【译文】

“红梅”曲儿红唇唱,声声悠美字字香。

桃叶柳枝唱桃柳,遇到“红梅”皆深藏。

歌声优美遏行云,相伴离别频举杯。

初听便使泪盈目,泪流双颊湿衣袖。

欲歌眉目含深情,远山眉样现伤情。

陶醉曲中和节拍,情致敲断燕钗梁。【注释】遏;阻止,阻拦。【赏析】此为送别词。作者词中运用新巧的艺术构思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着力描写歌女唱曲的优美动人,从侧面烘托出悲离伤别的命意,虚实相生、情文并茂地表情达意。【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的表达技巧。首先要理解上片的内涵,抓好关键词——唱得、藏、送离觞;其次要重视题下注解,理解典故内涵,尤其是②句本身的阐释语就表明了双关。答题格式:修辞+对象+效果。(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首先要结合词题注释,为送别词,却很新巧。其次要分别结合上下片词句分析——上片:唱得红梅字字香,送离觞;下片:衣袖湿,黛眉长,曲终敲损燕钗梁。答出写法的独到之处——虚实相生,细节描写;要答出表达效果。(1)词的上阕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修辞手法,结合词句简要赏析。【答案】(1)修辞手法有:通感、对比、夸张、双关。①通感。“红”添色彩,让读者由乐曲之名联想到红梅热烈绽放、鲜丽诗意的画面;“香”添味道,以红梅之香写其乐声,生动别致地表现出其歌声甜美动人。听觉与视觉、嗅觉交织起来,使描绘的乐曲更富艺术魅力。②对比。其他歌女所唱的《桃叶歌》《杨柳枝》与这位姑娘所唱的《梅花》进行对比,更显出这位歌女歌声不同凡响,情感真挚美丽,与后面的“遏云声里”相呼应,衔接紧密自然。③夸张。描绘歌曲阻遏行云,更加突显出这位歌女歌声高亢动人,离别之情热烈深沉。④双关。“柳枝”、“桃叶”既可指曲名,亦可指人名,语意双关,表达离情、歌声更加含蓄有味,同时,也巧妙地进行了对比,使表意变得丰富起来。(2)一般的送别诗词,常借离别之景,抒离别之情。而同为送别词,此词的写法却很新巧,请就这一点,分别结合上下片的内容作简要赏析。【答案】①上片,着力描写歌女唱曲的优美动人,从侧面烘托出悲离伤别的感伤,虚实相生,别有韵味。②下片,用独特的细节来表现离情别绪。如歌女欲歌之时,作者没有描述伤感之语,而是描绘修长眉黛,间接显现出歌女离别时的脉脉深情;结尾句行人听歌以玉钗按拍击节,曲终钗断,“分钗”暗示“分离”,表达出离人凄绝之情,其味更是有余不尽了。8.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完成(1)~(2)题。[双调]蟾宫曲叹世马致远东篱半世蹉跎,竹里游亭,小宇婆娑①。有个池塘,醒时渔笛,醉后渔歌。严子陵②他应笑我,孟光台③我待学他。笑我如何?倒大④江湖,也避风波。注:①小宇:小屋子。婆娑:优美。②严子陵:汉代隐士。少有高名,与光武帝同学。光武帝即位后思慕他,召至宫中,他却执意归隐。③孟光台:指孟光举案齐眉之事。台,指食案。孟光,东汉文学家梁鸿之妻。梁鸿与妻隐居霸陵山中,不仕。④倒大:非常大。【译文】自己半世蹉跎在那通幽的竹径中,隐映着一座小巧的游亭,而走到竹径的尽头,就是小巧的庭院,在庭院后面另有一池清水,在那小小池面上更漂浮着扁舟一叶。主人公在扁舟之上,醒的时候轻声吹起渔笛,醉酒之后又放声唱起渔歌,严子陵若在世,一定会嘲笑他的假正经,而非真隐士了,只能效仿孟光台辈,我又有什么可以嘲笑的呢,不只湖畔港湾,即或白浪滔天的偌大湖面上,也自有躲避风波的办法【解析】(1)结合诗句赏析作者的感情,一定要立足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感情表达倾向,有时还需联系诗词的题目,作者的身世,景物的描绘以及诗词后的注释等。(2)反衬手法表现在许多方面,一般来讲,在诗词歌赋中往往是通过景物、人物等表现人物(或作者)的情感。(1)这首元散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答案】(1)开篇“蹉跎”一词慨叹一事无成。“醒时”“醉后”表现出作者痛苦的内心。结尾一句,对不得用世的感慨进行自我奚落。全曲以“叹世”为题,抒写了曲折的心态和情感变化历程,透露出作者对于人生深深的失望和无奈。(2)请简要分析本曲中反衬手法的运用。【答案】以“竹里游亭”“小宇婆娑”“池塘”等事物表明景物的优美、恬静,以此反衬出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严子陵”“孟光”两个典故,令作者孤独的心灵在历史深处找到知音,但又有一定的自我奚落、调侃之意,运用古代贤者的形象反衬出作者失意落魄的处境。9.阅读下面这首南朝诗,完成题目。行舟值早雾伏挺水雾杂山烟,冥冥不见天。水面上弥漫着雾气,山中的云雾之气也向着江上滚滚而来,形成一片晦暗,仰看不能见天。听猿方忖岫,闻濑始知川。迷蒙中一无所见,只是听到猿猴啼叫,方才揣度两岸是山峦;听到湍急的水声,方知身边就是急驰的江流渔人惑澳浦①,行舟迷溯沿②。渔人本该对这儿的山水形势了如指掌,现在却也迷惑了,弄不清哪儿是水边;而船夫也迷失了方向。日中氛霭尽,空水共澄鲜。大雾至中午时分方才散尽,于是天空和江水又是一片清澄。(正因为是大雾之后的晴天,所以叫人特别感到豁然开朗、眼明心亮。

注:①澳浦:水边可泊船处。②溯沿:逆流或顺流。【赏析】伏挺没有因行程受阻而焦躁不安,而是在一片白色的混沌中细细地观察着、倾听着,因此而得到了愉悦;又因为他是诗人,能将所感受到的用文字表达出来,所以又获得了创作的快感。于此,他得到了双重的快乐。(1)这首诗三至六句对“早雾”的描写,表现了雾中人怎样的心理感受?请简要分析。【答案】(1)用“听”、“忖”和“闻”、“知”,细腻地表现了雾中人凭借浓雾里的声音,进行揣度、判断的心理;写雾中“渔人”和“行舟”的无所依傍,不知所之,表现了雾中人的惶惑和迷茫。(2)诗的结尾两句和开头两句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请简要分析。【答案】照应,对比。“氛霭”对应“雾”、“烟”,“空水”对应“水”、“天”,“澄鲜”对照着“冥冥”,首尾呼应,形成鲜明对比;以此表现出舟中人脱身浓雾,精神为之一振,豁然开朗的心情。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题元十八①溪居白居易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远望明净的小溪上雾气茫茫,两岸树木密密层层。一路山水目不暇接,栏杆小窗依次迎面而来。晚叶尚开红踯躅②,秋芳初结白芙蓉。秋叶间依然有红红的杜鹃绽放,初秋的花朵只看到洁白的芙蓉。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倚枕而眠,耳边似乎传来千年仙鹤的声音;举杯共饮,杯中竟然映出五老峰的影子。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更令人感动惭愧的是主人殷勤热情的留客心意:鱼肉鲜美,饭食精细,酒味醇香浓郁。注:①元十八: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结识的朋友,隐于庐山五老峰下。②踯躅:杜鹃花的别称。(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哪些景物?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答案】(1)景物:潺潺的溪水,弥漫的岚气,茂密的森林,措置有序的水栅,面山而凿的小窗,绽放的红杜鹃,初开的白芙蓉,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夏秋之交的幽美景象。景物描写的特点:①诗人将宏观远视与近景特写相结合,写景富有层次感;②选取红白两色入诗,色彩对比强烈;③诗人用叠词描写“溪岚”的迷蒙和树木的茂盛,用拟人的手法写“水槛山窗”一个接一个地扑面而来,展现了友人溪居的幽美。(2)赏析“影落杯中五老峰”中的“落”字。【答案】①“落”字尤为神妙,似乎五老峰是一个物体,会落入杯中。想象之奇,令人叹为观止。②“影落”写出处于这个淡雅绝俗的居室中,可以远眺山川景物,远处的五老峰影能倒映杯中,溪居的明净不可待言。③这也显示了溪居的主人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世外高人。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野水孤舟梁栋①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②自浮沉。注:①梁栋:宋末诗人。这首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②典出《列子·黄帝》,后世常以鸥鸟不惊喻与世无争的隐士。【译文】雨过之后,小溪水因为雨水的补充而弥漫在前村的地面,到处都是溢出的流水,连行人走的路都被水淹没了,路上的行人更少了,这个小地方,人寂萧条,无人的小船孤独的栓在岸边。雨后的心情让人压抑,少人行走的小城更现出了寂寥--景象的重点,在于“孤”从景物的孤寂映射到人心的寂寞。(1)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答案】(1)前两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过后、萧瑟凄凉的秋景图,骤雨初歇,秋水茫茫,四溢的溪涧淹没了平日的行路。杨柳拂岸,一叶小舟孤零零地系在岸边,身处孤洲,人迹罕至。(2)前人评价这首诗,说“比兴深婉,含蕴深刻”,请结合诗作颈联、尾联简要分析。【答案】颈联,以水深而济川不果比喻抱负无法施展;尾联,引用典故,表面上恬淡闲适,似与尘世绝缘,其实表达了作者目睹国家残破而又无力回天的愤激之情。全诗只字不提国势,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焦灼以至失望愤慨的情绪,含蕴是深广的。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移居东村作①王庭珪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注:①作者原注:“山中有西泉寺故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东村山景的爱赏,对远离尘世的移居生活的喜爱。1)首联写避地东村,“避”字点明了作者对尘世生活的远离,对田园生活的主动回归。2)颔联表现作者不汲汲于物质追求,虽然生活条件简陋,但仍感满足。3)颈联表现対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4)尾联写远望所见,表现作者安于农耕、怡然自得的心情。(1)本诗“鸟不住啼天更静”一句与王籍的“鸟鸣山更幽”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处?你更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答案】都是反衬(以声衬静),以鸟的鸣叫反衬环境的幽静。观点一:更喜欢“鸟不住啼天更静”。①语言更平易,明白如话。②以天为背景,比王籍的诗意更为开阔。观点二:更喜欢“鸟鸣山更幽”。①语言更加凝练。②幽雅含蓄,意蕴更深。(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如有其他理由,言之成理即可)(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答案】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东村山景的爱赏,对远离尘世的移居生活的喜爱。①首联写避地东村,“避”字点明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远离,对田园的主动回归。②颔联表现作者不汲汲于物质追求,虽然生活条件简陋,但仍感满足。③颈联表现对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④尾联写远望所见,表现作者安于农耕、怡然自得的心情。(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要有简要分析)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寻春王阳明十里湖光放小舟,谩寻春事及西畴。江鸥意到①忽飞去,野老情深只自留。日暮草香含雨气,九峰晴色散溪流。吾侪是处皆行乐,何必兰亭说旧游?注:①意到:估计(我)到近旁。【译文】诗人乘小船行走在潋滟的十里湖波,在浩渺的湖面漫无目的的寻找春天的踪迹,他看到了春天就在人们辛勤的劳作和农事里,就在人们忙碌的身影和汗水里。江欧估计(我)到近旁了,哗啦啦翩飞而去,农夫深情地将诗人挽留。日暮时分,小草含香,微微带些水气,远处的数峰静立在暮色里,美丽的倒影浸润在缓缓流淌的溪水里。我们只要融入自然之中,到处都可以找到欢乐,我们为什么要学兰亭诗人要游旧时圣地呢?(1)颔联中“江鸥”的形象有何特征和作用?【答案】(1)形象特征:活泼可爱与顽皮,充满情趣。(答“对人有疑虑”也可)作用:写出了景物(环境)的生动特征,衬托出诗人想亲近而不得的失落;表现了诗人对眼前春景的迷恋,对乡村生活的陶醉。(2)王阳明的诗歌常将景、情、理三者融为一体,请结合本诗说明。【答案】本诗前三联依次描写了湖水、田野、江鸥、野草、山峰、溪流等景物,融入了作者对春景的迷恋,对乡野的热爱。尾联在寻春快乐之际点出对生活的感悟:只要融于自然,快乐到处都有。[B组]1.(2012·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金]王寂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译文】秋天深了落叶已要飘尽,在霜前关塞看见了大雁南归。早上的云散去山半腰显得稍细,雨滂沱时水涨很多。我已经老了,早没有机巧之心了,哪怕与沙鸥相对沙鸥也不会被惊飞的。柳溪的人们或许会怜惜我,已经很久不去南溪钓鱼台了。【解析】(1)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要明确辩识和判断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就本题来讲,应特别关注“瘦”“肥”两个字,并从此入手回答。(2)词的上片的景物描写烘托出作者对恬美、宁静的大自然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下片通过写与沙鸥为伴、与柳溪父老为友,均表达了作者自甘恬淡的情趣。理解了词的主旨,此题就容易回答了。(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答案】(1)运用比拟写出了山水的变化。“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蜂的清秀,暗含着想象中的晓云弥漫时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2)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答案】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再钓鱼所以说荒弃了旧钓矶。2.(2012·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指不追求被文人赏识),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哪肯因为无人,剪掉自己的幽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野菊应该嘲笑东篱下被人赏识的家菊。因为它还媚求陶渊明的赏识。】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解析】(1)针对诗句“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有两个答题点要注意:一是标点符号“?”不能忽视,反问之意,赞美之情;二是野菊的形象,要提炼概括,中心语是“高洁”。(2)针对诗句“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从修辞、炼字等角度易于展开赏析。注意“碧”与“黄”既是色彩描写,又是用颜色代指野菊色。(3)诗句中“陶翁”即陶渊明,“东篱”化用了“采菊东篱下”的诗句。(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答案】(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答案】修辞:对偶、借代。炼字:“逢”“忙”等。色彩:“碧”与“黄”映衬。情感:喜爱之情。(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答案】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3.(2011·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登城刘敞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赏析

首句写秋日“微雨”,一个“映”字,十分贴切地抓住了自然景物的特征。从“雨映寒空”入手,再用“半有无”加以细致描写,就细致真切地传达了秋日微雨之神。次句写“登城”。重楼闲上的这个“闲”字既表明诗人并非第一次登临此处——那样会心情迫切,不会着一“闲”字;又暗示他亦非劳人迁客那样无聊,不可能“闲上”。而主要的,还是点出诗人时有余暇,心自安闲,尽可慢慢欣赏这秋雨中的秋山景色。第三句诗人纵目野望,诗人用一句诗进行了概括:“浅深山色高低树。“浅深”、“高低”,写出了秋山的淡远之境。这景色是诗人从未发现过的,他显得更加兴致勃勃。诗人对于“旧相识”的新感受比乍见之时更具魅力。虽然这景色诗人已经见过,但以往他不是在微雨中纵目野望,也没有如此恬适的情绪,他后来的赏玩之兴才特别高。总之,诗人留连忘返,已陷于凝想之中。他在反复的玩味之后,终于豁然开朗:展现在眼前的这“浅深山色高低树”,正像“一片江南水墨图”。它空灵清逸,萧疏淡远,只有水墨画才有这种意境。以前他从未欣赏到的美,此刻却悠然心会,于是感到十分惬意。所以这最后一句就不止是一个精致贴切的比喻,而是饱含了极度愉悦之情。但“浅深山色高低树”和“一片江南水墨图”之间的比喻关系也很有意味。上句是实景,为了用水墨图比拟,诗人有意避开色彩,仅用“浅深”二字加以形容;下句则是虚拟的意象,虽是虚拟,却又极为细致,“水墨图”前着以“江南”二字,“山色”的清逸潇洒之致,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样由实入虚,虚实相生,虽无细腻的景物刻画,却更能显示景物的绰约多姿,更能引发读者悠远的联想。本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望湖楼晚景苏轼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简析】这首诗开头时气势很猛,好像很有一番热闹,转眼间却是雨阑云散,海阔天青,变幻得使人目瞪口呆.其实不只自然界是这样,人世间的事情,往往也是如此的.本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江潮涌动,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雨前雨后的壮观美景,使人有雄壮之感【译文】他看到一阵风雨,直扑进望湖楼来,很有一股气势,使他陡然产生要拿出好句来夸一夸这种“壮观”的想法,不料这场大雨,来得既急,去得也块,一眨眼间,风已静了,雨也停了。就好像演戏拉开帷幕之时,大锣大鼓,敲得震天价响,大家以为下面定有一场好戏,谁知演员还没登场,帷幕便又落下,毫无声息了。弄得大家白喝了彩。苏轼这开头两句,正是写出人们(包括诗人在内)白喝了一通彩的神情。这首诗写的就是这样一幅望湖楼的晚景。开头时气势很猛,好像很有一番热闹,转眼间却是雨收云散,海阔天肯,变幻得使人目瞪口呆。雨过以后,向楼外一望,天色暗下来了,潮水稳定地慢慢向上涨,钱塘江浩阔如海,一望如碧玉似的颜色。远处还有几朵雨云未散,不时闪出电光,在天空里划着,就像时隐时现的紫金蛇。这首诗写的就是这样一幅望湖楼的晚景。开头时气势很猛,好像很有一番热闹,转眼间却是雨收云散,海阔天空,变幻得使人目瞪口呆。其实不止自然界是这祥,人世间的事情,往往也是如此的。上了年纪的人,经历的事情多了,会不止一次地遇到过类似的现象。(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答案】(1)濛濛细雨(2)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濛濛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3)刘诗用“雨映寒江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遣兴袁枚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由诗的前两句看,这是一首论诗诗,是说诗要经过千百次的修改才能完成,那么,你认为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答案】比喻。从表面上看,诗人写老阿婆就像初笄的少女一样,一定要把头发梳好,打扮漂亮才允许别人观看。从内里看,作者在运用比喻,说自己虽是功力纯熟的老诗人,也要像初学作诗者一样,认真严肃,对诗稿要反复改正,以去掉“瑕疵”,才能供人欣赏。这两句的比喻不仅使前两句的感受更形象化,而且增添了诗的情趣,避免了议论的枯燥,使读者易于接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