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票据信用的功能及实现_第1页
论票据信用的功能及实现_第2页
论票据信用的功能及实现_第3页
论票据信用的功能及实现_第4页
论票据信用的功能及实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票据信用的功能及实现

该法案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商品交易日渐频繁、复杂,金融行为迅速发展,票据在市场经济的汇兑、支付结算、信用融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票据法》亦成为商法的一门重要部门法。在法律的借鉴移植和研究发展中,学者多倾向于票据流通性的研究,认为流通性是票据的第一要素,是票据的本质所在,美国学者诺顿(Norton)认为,“票据的流通性,是票据的核心内容”,而多忽略票据的信用功能。笔者认为,信用是一切流通以及票据诸属性和功能的前提,是票据的本质所在,流通性是票据信用功能的表现之一,信用功能是票据的核心功能,是票据的生命。1注册和付款贷款1.1借贷活动中的信用定义票据是汇票、本票、支票的总称,是约定由自己或者委托他人,在见票时或者约定的日期,无条件向持票人支付确定金额的有价证券。1995年我国《票据法》中规定:“本法所称票据,是指汇票、本票和支票。”信用,更多的是被作为一个经济学用语来使用。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产生了信用,经济学中的信用是一种体现着特定经济关系的借贷行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信用是指“借贷活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在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债权人以有条件让渡形式贷出货币或赊销商品,债务人则按约定的日期偿还借贷或偿还货款,并支付利息。”《大英百科全书》中的credit(信用)“指一方(债权人或贷款人)借应货币、商品、服务或有价证券,而另一方(债务人或借款人)在承诺的将来时间里偿还的交易行为”。从法学的思维角度,对于信用,我国法学界的定义主要是:信用是指民事主体所具有的经济能力在社会上获得的相应的信赖与评价;《牛津法律大辞典》解释为,“为得到或提供货物或服务后并不直接而是允诺在将来付给报酬的做法。”“一方是否通过信贷与另一方做交易,取决于它对债务人的特点、偿还能力和提供担保的估计。”信用是一种特殊的债权债务关系。在原始的以物易物、银货两清的交易中,信用无人问津。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不可能所有的交易都即时清结,大量交易是信用交易,从信用交易角度看,交易的风险直接来自于商品交换双方的给付行为与对待给付行为之间的时间差,它使得所期待的对待给付处于不确定状态。而信用的作用就在于使将来的对待给付行为更加可以预期、更为确定,从而避免或减少市场风险。信用越高,风险越小;反之,信用越低,风险越大。“信用是一种风险制度安排。”1.2票据的信用功能,指依票“信用”最初以一种抽象的形态,游离在道德的范畴,以赊账、借款的挂帐信用存在,法律在规制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当信用以债权合同的形式开始固化于纸张时,信用正式成为民法的规范对象,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当这种惯式的债权合同抽离出原因关系而蜕变为一种无因行为时,票据信用进入了现代商法的视野。票据,是信用的产物,同时也是一种信用工具。如信用之内涵,信用源自借贷,是一种更灵活的债权债务关系。“约期支付的票据,出票人通常能够在出票时,即获得一定商品的交付,而在汇票到期时才实际支付价金,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出票人在事实上相当于获得了相应期限的贷款。票据的这一功能,即为票据的信用功能。”学者以借贷比照信用功能赋以其形象的含义,然而票据信用非等同于借贷。票据产生与商品或劳务交易之间,因支付结算的需要或者现金需求而签发或转让,因而产生流通,借贷仅是在一系列出票、背书、保证、付款等票据行为之后所体现的形态。有学者认为,“票据的信用功能,应是指在商品交易中,当商品和货币的换位活动在时间上相分离时,以票据作为权利载体的能力。”然而,随着信用商品化发展的进程,信用信息价值不断升高而成为被竞相买卖的标的时,票据信用正出现脱离真实货品交易而独立出来流通的状况,因而笔者认为,票据信用功能既包含现代商品交易中,因商品、货币换位活动因时间相分离而产生的权力载体能力,亦包括在信用商品与货币的交易中产生的作为交易标的的能力。2间上相分离时票据信用功能的发挥如上所述,在商品和货币的换位活动在时间上相分离时,以票据作为权利载体而产生了票据信用功能;在信用商品与货币的交易中以票据作为标的而产生了票据信用功能。2.1支付、流通和流通性自产生人类以来,交易大体上经历了以物易物、银货两清的即时交易和信用交易三个阶段。在很难达到银货两清的状况下,信用交易成为主要的交易形态。商业票据是在信用交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依传统的商品交换内涵,商品的交换发生于实际物质的交易在交易中各方所拥有的货币资金往往处于流动状态,当购买方急需购进商品时,却可能因手头资金不足而无力购买,而销售方可能因商品积压而难以实现其价值,在此情况下则可能发生赊销行为,作为尚未付款就取得商品的买方,需向让渡商品的卖方承诺付款,这种承诺可以是票据,卖方在票据到期日取得票据权利,实现其商品价值。此时,信用功能体现在赊销或预购之中,不仅在于“出票”行为,且在于票据通过“背书”而转让流通。传统商业票据即是指企业在商品交易过程中采用赊销和预购的形式,由卖方提供给买方,反映此次交易的债权、债务凭证。在一系列连续的交易中,支付与流通,体现出票据的两项重要特性,也是票据信用功能的直接表现。支付性,乃是能通过票据的交付,代替现金的交付,从而满足金钱交易的需要,该需要可能产生于大数额货币的保管,可能产生于频繁的交易所导致的货币的频繁交付;流通性,是票据可以代替货币,在一系列连续的商品交易中完成商品的交换过程。作为信用工具的票据的信用功能,最主要的体现在票据代替现金的流通方面。比如,商业汇票经付款人承兑后,在付款到期日之前,可经背书而在市场主体之间转让流通,该流通性票据不仅“取得像货币本身一样的、独立的契约属性,而且还取得了货币的另一特性,即通用性。”真实的商品交易作为支付金钱的实质关系,成为抽象的支付金钱的票据法律关系的原因关系。此时,交易相对方基于对票据出票人或背书人(有时也包括保证人)的信用的信赖,接受一种仅存在于未来的交付,票据于其间则扮演一个权利外观明确,清偿时间确定的债权债务凭证,将风险难以控制的“挂帐信用”转变成为“票据信用”。当持票人需要另行交易时,可将票据再行背书支付,票据信用的存在使得票据能够在愿意接受票据的当事方之间流动。在票据的出票、背书、承兑、付款的运行过程中,其表现为一种以票据的商业信用作为手段和媒介的功能,正如马克思分析了货币和资本的运行过程之后,认为票据已经形成真正的商业货币,并认为“真正的信用货币不是以货币流通为基础,而是以汇票的流通为基础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流通性票据确实在发挥着纸币的作用,从纸币的产生角度上讲,票据与纸币的渊源不谋而合,在货币发展形态的研究当中,流通性票据被划归入货币的范畴,称为“兑换型货币”。然而,票据毕竟不同于货币,二者的区别在于,纸币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和保障———虽然有国家信用下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发生———作为信用货币,纸币是“流通型货币”;但同样作为信用货币,票据仅能在愿意接受该票据的人之间流通。而接纳取决于信用功能。就商法而言,这里应当包括履行义务的诚实的态度和履行义务的能力,除商事特别能力以外,尤其指履行义务的条件,该信用既取决于所有票据债务人的人的信用、资本的信用,同时亦受支持于票据的形式上的信用。因此,在以“票据代货币易商品”的过程中,票据以其信用功能的存在,成为支付、结算和流通的前提与基础。2.2促进了票据的流通票据作为一种支付结算工具,我国1995年的《票据法》基于票据属性和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票据的基础———信用,促进了票据的流通,如对票据必要记载事项的严格规定,票据行为的生效要件,票据抗辩制度等。然而在“西学东渐”的进程中,对于“交易安全”的确定和扩大保护,使得西方票据制度在被移植而后本土化的进程中被严格限制化了,近年来学界广为探讨的《票据法》第十条对“无因性的否定”,空白票据以及空白背书的问题,均从基础原因关系上或是从形式上限制了票据的流通,对“动的安全”的扩大保护阻碍了票据使用的效率,影响了票据信用功能的发展和我国商业信和的发展。3关于发票信用功能的原材料3.1信息的交易随着市场的发展,商品内涵的扩大使得市场信用的研究者体现出了对信用交易方式的关注。信用在开始的时候可能更多的表现为赊账与贷款,但是随着发展,信用本身也成为了商品化的东西。此时,票据又表现出一种以信用为交易标的的“信用商品化”发展结果。“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我们不断在增加交易标的物的信息含量,例如贷款的信息化”,有学者指出,“商业交易的结果是信用信息的转让,而不是黄金或现金的转让”。然而,在商事活动中,对于信用的探讨不能离开对信息的关注,有人指出“商业活动就是处置机遇和风险,分析可能的结果和依据分析而行动。商业活动的成败关键就在于情报的收集处理和分析这种信息可以表现为法人的雄厚的资本和相应的财产,或者,虽然财务状况恶化,但却具有良好的履约记录。信息是以体现为单个事实的数据组合体,其体现为一定统一的内涵和价值,使得人们能够分析、了解并且运作它。因而,信用交易的实质也可以说是信用信息的交易,即信用商品持有人将“对商主体的信息加以分析整理后获得的对未来偿付的预期”作为对价来实现换取货币的目的。票据,虽不记载信息,但其所指引和表达的可以分析并获得预期的信息使得商品具有或强或弱的信用价值。这就使票据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信用的载体,交易的标的。因此,在信用商品化的进程中,在以“票据为商品易货币”的过程里(虽然不可否认在货币形态的发展趋势中,信用货币的存在已经由“金属铸币论”向“货币目的论”转化,然而在票据这一信用货币的存在中,其流通的目的始终是金钱的兑付,犹如“金属铸币论”,而票据流通本身仅能作为一种手段),票据表现为一种扩大的流通性,票据以其信用功能的存在,使得其可以以贴现、再贴现的方式向银行兑取现金。然而此时,这样一种交易仅存在于票据持有人和银行之间,仅授权以银行行使信息收集整理、风险控制的权利能力。随着市场经济与金融业务的发展,以信用为交易标的的商品经济形态的拓展,票据摆脱了其简单的作为输送金钱的工具、代替现金支付的工具的地位,原与商品和劳务无直接联系的、独立的融资性票据继后出现。在票据是否应仅反映真实的商品交易过程的长期争论中和在克服真实性票据的局限性的过程中,融通性票据体现出了活跃的生命力,成为商业、企业、银行融通资金的短期凭证和货币市场上的短期证券。融资性票据与真实票据的区分在于票据原因关系与票据关系是否分离,如果票据是为了完成当事人之间的商品交易货款的支付,则这种票据即为真实性票据,在真实票据的使用中,其对应的资金流和商品流具有时间上的并存性,若欲发生一定的资金往来关系,必定伴随有一定的商品交易关系;如果票据仅仅是为解决当事人的短期资金缺口融通资金,当事人之间并无真实商品交易活动或者票据不是为了该商品交易的支付,则这种票据就是融资性票据,其无法达到资金流与商品流的时间并存,因为其存在的初衷即为货币本身而非商品。企业或者个人发行融资性票据给投资者,投资者将自己现有的一笔闲置的资金转移给出票人,自己获得对于未来需要资金时的偿付或回报的预期。票据所指引的信用信息刚好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大型具有良好声誉的公司所发行的融资性票据有时比国家货币具有更好的流通性。此时,票据表现出一种筹集和调度资金的能力,有人称之为票据的“融资功能”。然而无论简单理解为转让或是一种票据新发展的功能———融资功能,其本质均是票据流通性在“信用商品化”进程中的延伸,仍就以票据信用功能为基点,以票据作为“商品”与货币换位活动的载体或标的。笔者称这样一种功能为“票据的信用商品功能”,简而言之,票据即为信用商品化进程中一个外观特征鲜明、结构设计精巧的“信用商品”。正如美国人SchafferEarleAgusti对于票据认识所作的精辟总结一样,“可转让票据具有两种作用,(1)作为货币的代替品,(2)作为融资或信用工具。”3.2《票据法》上的票据无因性立法票据作为一种信用商品所体现出的信用功能,主要体现在票据的贴现、再贴现,以及尚在激烈争论中的融资性票据上。我国《票据法》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同条第二款又规定:“票据的取得,必须给付对价,即应当给付票据双方当事人认可的相对应的代价。”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汇票的出票人必须与付款人具有真实的委托付款关系,并且具有支付汇票金额的可靠资金来源。”上述规定将国际通行的票据的无因性立法原则明确否定,主张在票据关系之外亦应存在票据原因关系作为基础,这不仅引起学者的激烈争论,而且在司法实践中,也引起欠缺或虚假原因关系的票据依法无效或继续有效的分歧。各法院依法亦主张不一。《票据法》的这一立法宗旨中,包含着“真实票据”这一核心思想,排除了融资性票据的存在可能性。“所谓票据融资,实际上是真实交易关系的两重分离:一是交易过程中的物流与资金流分离;二是票据基础关系与票据关系相分离,票据关系一旦成立,票据的无因性就受到法律保护,履行票据义务优先,即无论有无真实交易,票据所体现的融资关系是独立的,必须无条件履行。”上述规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当事人的票据诈骗活动和保护了金融机构与正当持票人的合法权益,然而付出了陷现代票据的信用功能于墙角之地,无可发挥余地的代价。另外,在本票的立法规定上,我国《票据法》第七十三条规定:“本票是出票人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本法所称本票,是指银行本票。”我国票据法将本票的使用限于狭小的范围,强调本票的支付结算作用,缩小限制其信用作用,从而使本票成为一种同支票相类似的付款工具。4主体的市场限制—对票据信用与我国商业信用培育的一点思考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将《票据法》第七十五条删去,修改的理由在于,票据法规定的本票是银行本票,银行是本票的出票人,向他人出具本票,是银行的一项基本业务,银行经批准设立后,就不必对其本票出票人的资格再作审批。这本是一项与行政许可法相对接的修改,然而笔者认为其于票据制度本身的意义是不可忽视的。如前所述,依我国《票据法》,本票的使用被限制在狭小的范围,限制了本票信用作用的发挥。修改以后,不需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