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卷舌音的声学特征
一其他汉语言中卷舌的音姿舌音可以定义为舌音器官在舌音下背和调音目标(牙龈后)的音位,即舌音器官形成的音位。从发音生理来看,它是由舌尖翘起并后缩至龈后或腭部所形成的音,如:英语rye、row、ray等词的首辅音是卷舌音,ire、hour、air等词的词尾也可能发成将舌尖伸向龈的卷舌音;汉语北京话来自中古知庄章三组和日母的字也多以卷舌音作为声母。另外,还有一种卷舌音的音姿实际上是舌的后缩,即保持舌尖平放,将整个舌头上抬后缩,Ladefoged(1975)称之为卷舌化(retroflexed)。Ladefoged曾用两张发音示意图来显示两种卷舌音姿。(1)发卷舌擦音[uf0a7],见图1.1。卷舌音姿是通过舌尖下背接触或接近龈后部,舌面(舌头的上表面)通常距上腭较远,所以,使舌头形成一定程度上的中空;(2)发卷舌化元音。可能有三种具体音姿:“如黑粗线所示,整个舌头在口腔中部抬起,舌尖降至下齿背回缩。这种卷舌化的重要特征是咽腔收紧。黑细线呈现了第二种可能的音姿,舌尖抬起靠近齿龈后,形成龈后近音。这里伴随着稍微升高的咽腔收紧。灰线是第三种可能,图中显示音姿可能在中间地带”(Ladefoged1975/2011:219-220)这里,发元音的第二种音姿跟发卷舌擦音[uf0a7]几乎一致。而其他音姿也有舌面隆起上卷硬腭的特征。因此,Laver(1991)将任何舌尖上卷和后缩的舌的构型都归结为卷舌音。从声学特征来看,在卷舌音若是浊音或元音,第三共振峰频率明显下降。世界语言中卷舌音出现的频率较低,大约只有11%的语言用这种音姿发塞音,如:梵语、北印度语、挪威语、瑞典语以及澳洲土著语言等(PetreLadefoged1983)。具有卷舌央元音的语言更少,世界上大约有不到3%的语言有这种元音(Maddieson1984)。在汉语中,卷舌音或者卷舌化现象的地域分布也不甚平衡。大体上呈南北分治的格局,北方多有卷舌音,南方卷舌音要少一些。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汉语方言卷舌音主要体现在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儿缀和儿化韵以及小称的语音形式上。如果从语音学层面上分析,这种差异反映在辅音(声母)和元音(韵母)上面。北方多有卷舌音,南方卷舌音要少一些。对此,麦耘(1994)认为:“总的来看,地理位置靠北的一半是翘舌声母,靠南的往往没有。同一种语言中的不同方言也有此现象,比如彝语一般都有,独独南部方言没有;白语北部方言有,而中南部方言没有。”并且将这一现象假定为汉藏语系内部规律使然。张光宇(2008)也指出卷舌音在地理上的分布都是北方较多,南方较少。但究竟为什么卷舌音在地理上的分布会有这样的南北对立,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北方卷舌程度比较高的北京话口音中,这些辅音和元音的卷舌音姿后翘得比较高,舌根有不同程度的后缩。由此本文假设:汉语方言中卷舌音姿的有无在声母和韵母中都会得到共现共变的反映。为了验证这个假设,我们根据《汉语方言地图集》(曹志耘主编)中与卷舌音相关的语料,并结合其他方言材料来分析汉语方言辅音卷舌和元音卷舌的共现共变现象,试图探寻二者之间的关系。二察目标是卷舌音姿的音类分布本研究工作内容和程序:(1)本研究关注的是语音学层面而不是音系学层面的语音现象;(2)考察目标是卷舌音姿的有无及其在辅音与元音音类上的共现共变;(3)以北方官话多数方言为参照,卷舌音姿主要分布在古知庄章三组声母、日母及儿化韵、小称等语音形式上,所以这几个音类是本研究考察的主要内容;(4)本研究以方言地理线的视角延伸,观察卷舌辅音和卷舌元音的地理关系。(一)业务卷舌音分布根据汉语书音系统,在中古《切韵》中庄、章、知三组分立,到宋代三十六字母时,庄章合为照组,知组另立。南宋以后,知组开始进一步合入照组,最终形成普通话的声母格局。但方言并非如此,熊正辉(1990)根据知庄章分合关系将北方官话分为济南型、昌徐型、南京型三类。济南型知庄章三组字全部读-组声母,没有例外。昌徐型今读开口的字,知组二等读ts-组,三等读-组,庄组全读ts-组;章组除止摄开口三等读ts-组,其他全读-组;合口字有的方言读-组,有的方言读ts-组。南京型庄组三等字除止摄合口和宕摄读-组,其他全读ts-组;其他知庄章字除了梗摄二等读ts-组外,其他皆读-组。从“工作内容和程序”(1)、(2)来看,在语音学层面上北方官话这三种类型的方言均存在卷舌音姿。见图2.1.1。根据《汉语方言地图集·语音卷》“声母”图,汉语方言卷舌音在音类上的分布如下:(1):包括知系、知系精组、知系精组见系、知见系;(2):包括知系、知见系;(3):包括知系、知系精组、知见系。(4)无声母。从全国层面上看,以上(1)、(2)、(3)有卷舌音姿的方言,(4)为无卷舌音姿的方言。限于资料,北方地区选点稀疏。但是还是可以看出,知章母非卷舌音在北方有一些零星分布,尤其是东北地区,但主要还是以卷舌音为主流。地理上在东边大体以淮河为限,西边以巴山山脉为限,其北方多为卷舌音姿,南方基本为非卷舌音姿。四川全境除北部有个别地区(如北部:旺苍、平昌;南部:西昌、米易;东南:自贡、富顺等)有卷舌音姿外,基本上是非卷舌音姿;湖北、安徽非卷舌音姿主要分布在南部接近长江的地区,江苏在江淮与长江之间尽管也有许多非卷舌音姿,但是根据资料在长江沿岸(如:南京、泰兴、如东、丹徒、张家港、常熟、无锡等)也存在卷舌音姿,江南广大地区基本为非卷舌音姿。从已知的汉语方言区角度观察知章组字的卷舌音姿,我们可以发现,南方方言区(吴语、闽语、客家话、湘语、徽语、粤语)基本上是非卷舌音姿,而北方官话以中原官话、兰银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为中心,经晋语、胶辽官话扩散开去,中心区基本为卷舌音姿、扩散区多为卷舌音姿,也分布着一些非卷舌音姿。而西南官话多为非卷舌音姿,东北官话卷舌与非卷舌音姿相间其中。扩散波在胶辽官话最为明显,如:沂南、日照、诸城、青岛、乳山、牟平、潍坊、平度等地,章组为非卷舌音姿,知组为卷舌音姿,二者没有重合。关于东北地区知庄章三组声母的卷舌与否,张世方(2009)认为:早些时候东北大部分地区的知庄章组字也是读组声母的,后来由于自南向北的移民,南部方言受到外方言的冲击比较大,而北部受到的影响渐次减弱,所以北部方言知庄章组读卷舌音。北部地区:(1)哈尔滨型:知庄章组字基本上都读组声母,主要分布在哈尔滨周边、黑河和辽宁的扶余、大安等;(2)兴城型:精组字流向知庄章组,读组声母,分布在辽宁西南部与河北接壤的狭长地带,主要包括绥中、兴城、葫芦岛、锦州等。南部地区:(3)沈阳型:老派全读ts组声母,新派开始出现ts组声母和组声母自由变读的现象,主要分布在沈阳周边;(4)吉林型:知庄章组字和精组字的声母都不稳定,ts组声母和组声母存在自由变读的现象,包括以上三种类型之外的东北大部分地区,在东北方言中分布最为广泛。这些也得到了近代东北移民史材料的支持。(二)北方卷舌,差异主要由汉、越语的音姿组成的在汉语普通话中读音节的字有“儿而二贰尔耳饵”等几个字,由于要跟“儿化(名词后缀和儿化)”的读音形式比较,在此以“儿”的读音为例。“儿”,中古日母支韵开口平声,高本汉拟为,潘悟云拟为。在今方言中,北方官话除个别地区读非卷舌外(如西北),其他多读零声母(个别读l-声母)并卷舌尾(这里将-l尾、韵也看作卷舌音),南方方言多无卷舌音姿。根据《汉语方言地图集·语音卷》“儿日止开三的声韵母”图,南方方言“儿”的读音主要有三类:参见“图2.2.1汉语方言‘儿’读音的地理分布”,北方方言基本为卷舌音姿,具体音值包括:等。在这些读音形式中,ər的分布区域最大,是北方方言的主体形式。山东中部地区(如:利津、潍坊、诸城、日照、桓台、章丘、淄博、临朐、沂南、苍山、新泰、肥城、夏津等)多读lə。西部地区(如聊城、成武、滕州等)跟河北南部(如武强、平山、冀州、赞皇、隆尧、永年等)、山西东部(如平定、左权、长子等)和河南中西部(如鹤壁、滑县、获嘉、禹州、嵩县、鲁山、镇平等)连成一片,读自成音节的ñ。山西中部地区(如平遥、襄垣等)还有读əl的。而等卷舌形式虽分布在长江以南,但只是零星点缀着。对“北方卷舌,南方非卷舌”的地理共相来说,不足为道。如果根据卷舌与否的音姿分布来看,鼻/边音、塞音/塞擦音/擦音、零声母非卷舌等可以看作为非卷舌音姿,从而形成了卷舌与非卷舌分明的地理类型(参见“图2.2.2汉语方言‘儿’音姿的地理分布”)。东部以淮河为界,北部为卷舌音,南部为非卷舌音;在西部卷舌音也基本上延至官话区南界。《汉语方言地图集·语法卷》将“儿化(名词后缀和儿化)”的音姿归为四种类型,即:(1)后缀:卷舌音等,如:ər(包括(~儿化卷舌)、(~儿化卷舌)、l(~儿化卷舌)、zl等;(2)后缀:元音,包括i、iei、e、ε、a、ə、θ、ɤ、ɯ、əɯ、(~儿化非卷舌)等;(3)后缀:鼻音,包括(~儿化鼻化)、(~儿化鼻尾)、η(~儿化鼻化)等;(4)儿化:包括卷舌、卷舌~非卷舌、非卷舌、鼻尾、鼻尾~鼻化、鼻化、鼻化~卷舌等;(5)无后缀或儿化。我们以是否存在卷舌音姿为标准,给上述五条重新分类。后缀:(1)为一类,有卷舌音姿;(2)、(3)、(5)为一类,无卷舌音姿。儿化:(4)可以一分为三:卷舌为一类,鼻尾、鼻尾~鼻化、鼻化为一类,非卷舌为一类。至于卷舌~非卷舌、鼻化~卷舌等现象可以归为“卷舌”类。参见图2.3.2“汉语方言‘儿化(名词后缀和儿化)’音姿的地理分布”。汉语方言“儿化(名词后缀和儿化)”卷舌音姿,东边界限在淮河附近,中部沿长江到湘北而南下,直达东南部的云贵高原。跟北方卷舌不同的是,甘肃有许多方言“儿化(名词后缀和儿化)”非卷舌,读ɯ。南方地区除浙江中南部、安徽南部和广西大部地区读鼻尾(或鼻化)或鼻音后缀,江西东部读非卷舌元音外,其他大都无后缀或儿化。在汉语方言中,有些地区是通过“儿化”的形态变化来表示“小称”的。由于语音演变的关系,“儿化”的语音呈现并不相同。表小称的“儿化”是用“儿”音姿附加在前音节后构成的一种形态变化,而“儿”的附加形态承袭“儿”音节的不同读音,在地理上也就形成了汉语小称不同格局。在有形态“小称”的方言中,北方多卷舌,南方多鼻尾或鼻化,格局跟图2.3.1大体一致。所不同的是广西多数地区“儿化(名词后缀和儿化)”读uf0a4i,但无小称形式,广东东部无“儿化(名词后缀和儿化)”,但有小称,主要用变调来表达。三南北边界线上的“业务”根据岩田礼(2009)研究,中国中古以后方言差异主要是南北对立,主要由两条同言线束决定的:一条是由俄国学者OlgaZavjalova(Zavjalova1983,ZavjalovaandAstrakhan1998)发现的“黄河-淮河线”,从江苏东北角经过淮河及秦岭山脉一直延伸到甘肃,在南北对立的一个区别性语音特征里,知章的声母类型是一个主要因素,北部多为卷舌声母,南部多为非卷舌声母。根据词汇特点,岩田礼教授将此线为“淮河-秦岭线”。另一条是长江线,在曹志耘(2008)和岩田礼(2009)的词汇和语法地图中都有反映,“这些等言线的长度走向互不一致,如地图33-1的胳膊义的词,等言线自长江下游一直延伸到长江上游,甚至在四‘手’系已经越过长江有扩大到四川北部的趋势,但在其他地图上等言线沿着长江延伸到其中游地区(安徽至湖北一带)以后转向南部地区(江西和湖南),在那里通过。至于音韵特征,有关保留浊声母与否这一特征的等言线只在江苏南部至安徽的长江沿岸一带,并不延伸到其西边。”(岩田礼2009)。岩田礼教授的判断是准确的,声母卷舌与否的南北边界线在“淮河-秦岭线”,其和“长江线”之间为过渡带,只是在西边略微南推,在大巴山山脉一带,我们称之为“淮河-大巴山线”。东北官话有些例外,集中分布着许多在中国南方才有的非卷舌声母。因为这一带居民多为近代以来的移民,可以暂不论及。长江以南辅音声母基本上是非卷舌音姿。再看韵母,韵母卷舌(“儿”及相关音节)在东部跟辅音基本一样,长江甚至淮河之北基本为卷舌音姿,以南为非卷舌音姿,但跟声母不同的主要分布在川黔地区,声母非卷舌,韵母卷舌,成扇形分布。至于东北地区也可暂且不论。我们将这个同言线称为“淮河-云贵线”。参见图3.1.1“汉语方言‘儿(名词词缀和儿化)’与章组的音姿比较”。综上,从语言地理上看,汉语方言的卷舌音姿在辅音和元音上基本是共现的,东部以淮河为界,西部出现差异,辅音声母以大巴山为界,元音卷舌音姿分布到四川、云贵一带。这种辅音不卷舌、元音卷舌的叠置分布我们在后面再探讨。要研究卷舌音姿在汉语辅音和元音上是否存在共变,应该重视两个因素:(1)发音生理与调音控制;(2)汉语辅音和元音卷舌音姿在历史上的出现是否大体处在相对集中的时间范围。朱晓农(2010:115-126)将辅音发声的声道成阻部位分为前、中、后等三区。前区有双唇(如p、m)、舌唇、唇齿、齿沿等;中区有齿音、齿龈、龈音(如t、n)、龈后、龈腭;后区有硬腭、软腭(如k、(45))、小舌(如q、N)、咽音、会厌、喉门。汉语与卷舌音姿有关的音都集中在中区,主要是龈后和龈腭的位置上(北京话有许多在硬腭位置),主动器官为舌下背。见图3.2声道中区的调音部位。关于北方官话声母卷舌音姿的形成,王力先生(1980)认为:“首先是章昌船并入了莊初崇山(即守温三十六字母的照穿床审),后来知彻澄由破裂音变为破裂摩擦音之后,也并入莊初崇。莊初崇山的原音是t∫、t∫‘、dʒ‘、∫,最后失去浊音,同时舌尖移向硬腭,成为。这个最后完成的时间大约在十五世纪以后。以上王力先生是就音类合并而言的。1985年,王力先生在《汉语语音史》中,认为:12到13世纪北方话已经产生卷舌音,“是新兴的声母,,主要来自庄系和知系二等,差不多所有的庄系字都由[t∫,t∫‘,∫]变为,知系二等则全部由变为。”大约15世纪知系三等从舌面音并入卷舌音,从而形成了熊正辉所谓的“济南型”方言。至于“儿”音的卷舌化,主要有辽金说(唐虞1932)、南宋说(李格非1956)、元代说(赵荫棠1932)和明初说(李思敬1986)四种观点。李思敬(1986)认为:“儿”音形成于宋辽金元时代,证据不足。他根据《度曲须知》和《元曲选》“音释”的反切,认为:金元时代“儿”的读音应该是,到了明代初年才发成卷舌的。这里,“儿”音的卷舌化跟王力先生拟测的知系辅音声母的卷舌化时间基本吻合(2)。对两类卷舌音的共变,我们可以用如下图来梳理:上图可见,从语言发生学角度观察,在汉语方言中辅音卷舌和元音卷舌音姿几乎是相随发生的。元代是个关节点。从发音生理和协同发音角度来看,知三和章组由于-i-介音的高顶出位(朱晓农2004),使辅音协同发音出现障碍而首先卷舌化(3),后来在今济南型方言中庄组和知二也向卷舌化方向发展。元音的高顶出位同样也使三等日母,由鼻冠擦音变成了近音(approximant),后来,“儿”系列字读音由于近音声母发音时调音部位进一步分立,摩擦成分完全消失,辅音声母脱落,经变为,形成了明代初年的同步发展。四西南中、西北卷舌音上述汉语方言以“淮河-大巴山线”、“淮河-云贵线”两条同言线为界,分别是声母卷舌和韵母卷舌的分界线。北方卷舌,读类和类;南方不卷舌,读ts-类和n-(或(45)-类及其变读形式),或者ŋ-类和非卷舌。但是也有一些例外,主要表现在“儿”系字和“儿名词后缀和儿化”的读音上。“大巴山-淮河线”以北:甘肃的瓜洲、嘉峪关、高台、张掖、武威、永登、兰州等无卷舌,读µ;青海的门源、湟源读e,西宁、乐都读ε。但甘肃的定西、秦安等读。“大巴山-淮河线”以南:四川、重庆及贵州北部有名词卷舌后缀,有的独立成音节,无“儿化”,有的有“儿化”。但山西的太原、岢岚,河北唐县与四川同。“云贵-淮河线”附近:也有如四川的情形。湖南西北部与西南官话接壤的地区,如张家界、花垣、凤凰、溆浦、永顺、临澧、安乡、常德、汉寿、桃源、吉首,湖北东南长江南岸的嘉鱼、咸宁、赤壁、蕲春、黄梅、武穴,江苏东南长江北岸的东台、如皋、泰兴、通州等有卷舌后缀,独立成音节,但无“儿化”,南京无卷舌,将后缀读为a;江苏东南长江北岸的如东不仅有独立成音节的卷舌后缀,而且还有“儿化”。长江中下游以南个别地区:有“儿名词后缀”,但读非卷舌。江西中西部有“儿名词后缀”,读音为两种:进贤、东乡、金溪、抚州、乐安、黎川等读i,崇仁、宜黄读ε,此外,井冈山也读i;福建与江西西部接壤的建宁,读i,光泽、邵武读ǝ。以上例外读音可以分为五类:(1)有“儿名词后缀”,无“儿化”,读ɯ类(包括e、ε),分布在西北。(2)有“儿名词后缀”,无“儿化”,读类,分布在西北。(3)“儿名词后缀”有卷舌音,或独立成音节,无“儿化”;或有“儿化”,分布在西南。(4)有“儿名词后缀”,无“儿化”,读i类(包括ε),分布在长江以南。(5)有“儿名词后缀”,无“儿化”,读a类,分布在南京。这五类中,有的是处在“儿”系列演变的中间阶段,如西北的,赣中西部i/Ǿ_(<,前腭鼻音脱落)。如此以来,西北类可以看作是卷舌音出现以前的滞古读音,南方i/Ǿ_类可以看作是的创新读音。南北界限分明。至于西北非卷舌的µ和南京的a也是可以解释的。Ladefoged(1975)通过观察美式英语卷舌元音后发现:“卷舌元音至少有两种不同的形成方法。一些人像发卷舌辅音一样把舌尖抬起,而另一些人则保持舌尖平放,将整个舌头上抬后发元音。虽然发音方法有点儿不同,但所发出元音的音质非常相似。通过x光发现,这两种卷舌化方法都有由会厌下面部分舌根收缩而导致的咽部收紧现象。”汉语方言的卷舌音也有这两种。西北甘肃方言发“儿名词后缀”音时,舌尖降至下齿背,整个舌体在口腔中部抬起,舌根回缩,只是舌尖不翘起。它具有常态卷舌音的一般特点——咽腔收紧。南京的a,可能是学习北方卷舌音姿不到位的发音。南京“儿名词后缀”读a类音的在“淮河-云贵线”以南方言的“儿”系字读音上也有反映。湖南大部地区有读ə/ɤ、e/ε、ε/æ、a/ɑ,江西大部分地区ε/æ、o/θ、o,安徽大部分地区读、ə/ɤ、a/ɑ、ε/E,江苏江淮之间读、ə/ɤ、a/ɑ、ɔ、ε/E,福建西部地区读o/θ、ə/ɤ,这些读音是北方官话向南推进过程中的正在变化的读音形式(1),只是因为当地人没有卷舌音姿,虽然他们已经掌握了卷舌音“舌根后缩,咽腔收紧”的特点,但舌尖并没有上挑。另一个旁证是,这些地区将并没有“儿子”一词的说法,而是称为“崽”(湖南、江西)、“仔”(江西南部)、“囡”(福建)。因此,这些读音是当地人学习北方官话“儿”的发音的结果。参见图4.1“汉语方言‘儿子’说法的地理分布”。广东中北部地区将“儿”读i,跟广西大部、江苏长江以南和浙江、福建沿海地区、广东西部(dzi)同出一源,由发展而来。五“儿”后的“儿化”从语言地理上看,东部以淮河为界,汉语方言的卷舌音姿在辅音和元音上基本是共现的,西部出现差异,辅音声母以大巴山为界,元音卷舌音姿分布到西南大部分地区,形成一个大扇形。这种辅音不卷舌、元音卷舌的叠置分布值得探讨。以西南官话四川话为例。根据杨时逢《四川方言调查报告》(1984),在四川(包括今重庆地区),“而尔贰”有五种读音,“沙、身”有两种读音。有的地方辅音声母与元音韵母音姿相同,都卷舌或非卷舌;有的地方辅音声母卷舌,而韵母非卷舌。如果将“儿名词后缀和儿化”、小称和儿系列字读音、“儿子”的说法以及移民史等结合起来看,我们认为,这条卷舌音线很可能是后来形成的。(1)“儿名词后缀”和小称的卷舌音线基本止于四川中北部,且有的为独立音节,没有“儿化”。有的方言“儿”后缀不仅独立成音节,而且有高低两个音高变化,如四川乐山话:“碗儿[əl21]”、“样样儿[əl21]”/“哥儿[əl55]”、“雀儿[«l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育培训劳动合同样本2篇
- 旅游区租赁管理合同3篇
- 挡土墙施工合同范本3篇
- 新版住宿酒店合同3篇
- 改正错误承诺书3篇
- 搅拌机购买协议3篇
- 方式预售合同补充协议3篇
- 新项目建议立项3篇
- 政府采购保密协议3篇
- 居民意见小区改进措施3篇
- 支气管动脉造影护理
- 校园春季安全
- 2024-2025学年六上科学期末综合检测卷(含答案)
- 【MOOC】工程力学-浙江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2024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产房年终总结及明年计划
- 北京交通大学《数据结构与算法》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足球体育说课
- 【粤教】八上地理知识点总结
- (完整版)八年级下册所有古诗及文言文(人教版)
- 铝合金搅拌摩擦焊的工艺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